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风险的成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Low, M.B..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5(4): 17-25
关键词:大学生;初创企业;风险应对
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全面的理论指导,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初创企业会遇到的风险,不外乎市场、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创业后的风险与前期风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财务风险方面,不再是资金匮乏的困难,而是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的问题。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了解自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并做好预案,一旦遇到各类风险,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使创业不会走向失败。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南通高校大学生创业事例,综合分析得出初创企业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形式,以期能够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些经验,使他们少走弯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大学生初创企业风险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本研究对南通周边18家大学生初创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创办之初面临的主要风险,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企业初创期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资金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人员风险及管理风险等11种风险形式。造成大学生初创企业面临各种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图1 南通周边18家大学生初创企业风险形式分布
1.资金管理不当
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技术本领,拥有创意点子,可是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很难将策划方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的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大学生创业群体来说,创业者本身在财务分析方面知识的匮乏使得其承受资金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企业初期,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者很难及时制定和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在业务来往中,不注重及时回笼资金,甚至不签订合同,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此外,初创企业一般都会选择投放广告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宣传新产品,但是很多广告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无端的人力财力的浪费[1]。
2.市场应变不灵
创业要想盈利,必然离不开市场。虽然大学生创业者在企业创办前期已经选择了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也充分考虑到了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但是市场是多变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或是某些大事件的发生而改变,所以即便是百年老字号也很可能因为市场的变动而亏损,初创企业就更容易遭遇挫败。如今的市场,恶性竞争、制假造假、诚信缺失,缺乏足够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被蒙骗,使得企业损失惨重。而且,大学生创业者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不能及时有效地制定应变方案,往往错失良机,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利润得不到提升。
南通某高校毕业生在校园内开了一家泡芙店,虽然其泡芙价格比学校外面店铺的便宜,但是这样的廉价牺牲了产品的质量。泡芙的口味、色泽甚至是店铺的环境都没有竞争优势,消费者在购买一次后便很少再去买,而且口口相传,即便这家店价格再便宜,又能吸引多少顾客呢?正是因为该毕业生对市场定位不准确,以为一味追求便宜就够了,这样单纯的想法最终使得店铺关门歇业。
3.社会经验匮乏
初创企业在正常运营时需要创业者做出很多决策,决定企业产品的定位,决定一周的工作计划,甚至决定企业一桌一椅的摆放等,这就需要创业者拥有成熟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但是,大学生创业者长期处在象牙塔中,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加之其本身容易盲目、冲动、眼高手低,在一些紧要时刻易做出错误决策,给企业带来损失。一些大学生创业者本身也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承担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一蹶不振。
4.人员管理欠缺
初创企业员工流动性较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招聘、考核的管理制度,缺乏诸如报酬激励、系统培训等机制。一般来说,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知名度,也没有能力提供高额的薪资待遇,很难吸引富有经验的高级人才的加入。初创阶段的人力资源部也处于认识粗浅的阶段,缺乏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值得注意的是,初创企业在业务开拓阶段,如果一味要求员工高负荷工作而不给予一定报酬激励的话,便很难全面调动员工积极性,难以使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总的来说,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甚至觉得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不公平,不注重员工自身的想法,不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那么往往会丧失人心,导致企业没有凝聚力,而员工的频繁流动将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5.企业文化薄弱
在企业初创阶段,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会把重点放在如何拓展业务渠道实现盈利方面,很容易忽视掉企业文化的营造。由于大学生创业者在学校里并没有学习到专业的管理知识,考虑问题不全面,对于市场的规律、经营的理念很不熟悉。一旦真正运营企业后,大学生创业者急于恶补有关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无法兼顾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且创业者本身经验不足,阅历不深,很难具备激励员工的人格魅力,无法起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企业没有特色文化,没有高识别度的品牌效应,企业竞争优势不足,难以长久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初创企业风险的应对策略
风险可以理解为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是0%,也可以是100%,所以可以说风险其实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初创企业的风险,大体可分为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相关的主观风险和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客观风险。大学生创业者面对各种形式的风险,如果能够掌握应对策略,培养风险管理能力,对风险的发生具有预见性,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1.规范使用资金,完善财务制度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财务制度,项目资金的申报、监督和审核都必须有章可循。大学生创业者可多向成功创业人士请教,尽可能快地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制度,以期降低资金风险。初创企业应尽量缩短投资的回收期,如果一味地投入资金,而不考虑其回本期限,一旦遇到某些不可抗力的事件,企业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阻碍企业日常运作。在业务合作时,不要为了追求销售业绩而忽视客户延期付款会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危机,尤其是批发型企业,如果货品积压,既要承担高额的仓库租赁费用,又不能回笼资金,这时候就可以采用促销手段尽量减少库存[2]。如果遇到客户需要延期付款,则需要做出应变措施,考虑企业能接受的最晚期限是多久,接下来的业务合作模式是否需要改变。在广告投入方面,大学生创业者首先需充分剖析企业所处环境,明确广告投放预期目标,努力让投入资金与宣传效果成正比。
从南通某高校毕业生在校开理发店的成功事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在理发店开业初期,其采用兼职学生宿舍宣传的手段推广会员卡,重点走访女性潜在消费者,而且会员卡是一人办理,宿舍整体享受优惠,但需要在会员卡中充值一定量的现金。这样的做法既起到了低成本宣传作用,又能及时回笼资金用于下一步投资,一举两得,效果显著。
2.提高竞争优势,努力开拓市场
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能开拓市场,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在产品投入区域、价格制定等营销手段上,要考虑到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产品这两个方面,学会扬长避短,在优势项目多投入精力,在某一细分市场内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效应带来的益处会让企业受益颇多。大学生创业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不能产生畏惧心理,要克服急躁情绪,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遇到紧急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处理,自己不能确定的可以开小组会议讨论,确保稳扎稳打,将问题逐个击破。
3.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决策能力
研究结果和实践表明,创业者本身的不足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比例是非常大的。创业者在初创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具有丰富创业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人来说是处于劣势的。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问题,大学生创业者一定要克服冲动盲目的缺点,先灭火再查找原因,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新成立的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你无法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必须做很多的测试与实验以便于调整策略,找出重点所在[3]。”麦克・戴尔的这句话指出一个初创企业的发展策略是需要不断摸索的。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决策能力的不足,要善于与团队沟通,判断不能武断,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总结,认识企业目前发展的不足之处,明确企业今后发展方向。如果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而是吸取经验,作为后面制定发展策略的参考案例[4]。
4.凝聚优秀人才,弘扬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家都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不是以个人为中心,也不是以创业者为中心,而是以员工为中心,特别是以优秀员工为中心。在企业,创业者自身的素质对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会做一个优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规范言行,树立榜样,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创企业要注重打造一个高效团队,营造和谐企业文化,特别是要创新员工激励机制,使员工感受到领导的信任、企业的关怀,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利润[5]。但是,在鼓励优秀员工的同时如果发现部分员工工作松懈、一味索取的行为也要及时制止,进行批评教育。可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细化经营管理,完善组织架构
现代管理学中的“短板效应”理论主要就是告诫企业要弥补弱项,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实际中不少企业正是因为“管理经验不足”这块短板,而导致企业快速崩溃。初创企业应该在充分分析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经验模式,避免走一步看一步,杜绝投机心理,切忌盲目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保证初创企业稳步发展的根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应严格遵循制度处理,所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另外,要注重加强骨干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大学生创业者不妨逐步将自己的权力授予一些骨干员工,这样既减轻了创业者自身的压力,又能让这些员工感觉到企业对他们的鼓励,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高效执行各项决策,完成企业既定目标。
创业是一种能力,创业教育能够塑造优秀的创业人才,这在大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创业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分析了初创企业的风险形式及其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力图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认识自身不足,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养成自身成熟理性的风险意识,逐步提升市场适应能力、风险应对能力,以便有效规避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初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燕芳.初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解决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09,(4):175-176.
[2] 李肖鸣,朱建新.大学生创业基础(第二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6-102.
[3] 崔义中,郑永安.实用创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23-42.
[4] 崔东红.创业・创新・创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59-78.
关键词:风险投资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验和统计资料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达,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方式。本文拟以美国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风险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源于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rporation,简称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进入组织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SBIA),授权中小企业管理局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设立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的早期发展并帮助创建新的企业。在该计划的鼓励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1963年的5年时间内,全美就有692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登记注册,资金总规模4.64亿美元,其中公开募集的投资公司47家,募集资金3.5亿美元。
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1977年,全美风险投资总额仅5000万美元。为了挽救毫无生气的风险投资行业,美国国会在1978年至1981年4年间连续通过了6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分别是: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原来的49.5%下降到28%;1979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谨慎人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南的规定;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将风险投资公司重新划归为商业性开发公司;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港条款规定,消除了其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到20%;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允许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在行权以后再交税,并降低了税费标准等。正是这一系列法律与政策上的调整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受70年代末风险基金投资于苹果、英特尔和联邦快递等获得了不菲业绩的激励,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业步入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
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社会对风险资本需求明显减弱,大量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1992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加上1992年以来美国政府对50年代确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实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复兴,经济的持续景气和企业股票上市的热潮再次推动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增长。1992年,美国会通过《小企业股权投资促进法》,除解决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外,还提出了“参与证券计划”,即小企业管理局以政府信用基础,为那些从事股权类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而且长期债券自然产生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业管理局代为支付,从而大大改进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NVCA)的统计结果表明,到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额达到1048.27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736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美就业机会的3.3%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曾经达到165.3%的历史记录。但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再次进入低谷,2003年后回升迹象向好。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为了充分说明风险投资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美国为例,选择了美国1990年至2003年14年的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论证分析。我们首先检验两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存在伪相关问题,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这对我们的实际研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检验X对Y的解释程度(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X代表风险投资)。
表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P值
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1.326190.38306
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2.067790.24719
注:以上分析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
可见,对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只有0.25,表明X不是Y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同样对于Y不是X的格兰杰成因的检验概率只有0.38,也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也是X的格兰杰成因。通过分析得出,序列X和Y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释程度,风险投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相互反馈关系,风险投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列出其线性模型式表示如下:Y=AX+B,式中:Y——国内生产总值(GDP),X——风险投资额,A、B——待估计的系数。将美国1990年至2003年风险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28个样本在Eviews软件上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估计结论为Y=0.158804X+14.41221,其中R2=0.818469,相关系数r=0.8824,T统计值为62.5209。从估计结论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严格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的概率达到0.88。通过回归方程粗略看出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风险投资每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拟合系数R2为0.818469,回归效果较好,T值显著性通过检验。除了定性分析外,西方学者对风险投资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定性研究,具体来讲,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一)风险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研究报告,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在对美国风险资本经济影响的7次年度调查中发现,创业企业在第一个营业年度平均拥有员工21人,到第八个营业年度平均员工达到184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另据一份对500家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91-1995年,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财富500强企业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③]通过调查得知,在就业增长较快的主要行业中,几乎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当然,不同的行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又会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行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风险投资支持的软件企业雇用了88%的软件工作人员。
(二)风险投资拉动销售收入的增长。风险投资支持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在拉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方面明显优异于缺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1975-1995年的20年间,美国最成功的24家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00倍,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曾经得到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特别明显的是软件行业,通过对2000-2003年美国软件行业销售的调查,风险资本支持的软件行业产值增长达到31%,而与此相对应的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却只有5%。在某些风险投资特别青睐的高技术行业,风险资本的支持更是明显,而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也非常迅速。
(三)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兴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风险性等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很难像其它一般成熟产业一样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对R&D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支持创业成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技成果、创业人才以及资金的混合体中,风险资本投资是关键的一分子,正是这种混合体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年均增长7%,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年均增长6.5%。
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虽有一个旺盛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障碍:宏观方面存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地推出渠道和退出制度、现行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所形成的制度缺陷、政府定位不准、参与方式不当等;微观方面缺少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单一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等。认识到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贡献,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势在必行。
(一)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Bygrave和Timmons(1992)对美国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他们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内核由资本、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支撑组织构成。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地区差异等。在营造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进行扶植,如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优先采购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信贷方式积极支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学、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改变凭关系进行投资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去向等。
(二)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紧密联系。风险投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客观上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风险投资在投资运作上一定要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选择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项目,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等。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紧密联系,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受市场影响,出现热门行业投资过度,而一些有前途的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资本,风险投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受资行业的结构,对受资行业的投资进行平衡。另外,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加快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有效模式。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文化环境、智力支持、资源、市场等因素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根据这些因素,我们从生态学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投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支持、技术专长、知识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循环反复。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重任,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平台和科研机构、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支撑,促进知识、经验、人才等合理流动,及时了解技术、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参考文献:
1.AndrewL.Zacharakis.Thedevelopmentofventurecapital-backedinternetcompani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8(2003).
2.VentureImpact2004venturecapitalbenefitstotheU.S.Economy,GlobalinsightstudybyContentFirst,NVCA.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本文中小企业的界定是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额划分,这两者都在5000万元以下的是小企业,5000万元至5亿元的为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表现为商品的制造、销售和提供服务,但本质是企业资金的运动和资金的增值,在此过程中,也会面临财务风险,并且由于其财务活动管理上的困难以及自身内部组织的特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
(一)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风险大 在直接融资上,现行的上市额度管理机制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由于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所以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的大。
(二)中小企业更多依赖内源融资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中小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较短,缺乏外源融资所需的信用记录和合格的财务报表,信用保证能力差,难以得到外部投资者和银行的信任,因此,只能主要依靠业主的出资和企业的内部积累来滚动发展。在外源融资方式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三)长期投资比率低下 中小企业由于内部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经济灵活性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四)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资本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经营急需资金捉襟见肘,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存货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风险较大,三角债务复杂。
(五)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复杂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企业现金流管理上的缺陷;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经营的单一性,规模的有限性,组织结构简单,资金来源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对财务风险尚未充分的认识与关注,因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形成更加容易,并且形成原因复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现金流特征及财务风险控制方式
根据伊查克.爱迪斯教授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九个时期,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创业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发展阶段(学步期、青春期),成熟阶段(盛年期、贵族期),衰退阶段(撒冷期、官僚期),死亡阶段(死亡期),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中现金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现金流状况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正是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流特征,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等诸多问题。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只是在必须提交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民企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机构相对简单,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这就决定了民企的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要求比较全面,综合能力要强。但目前很多民企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民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还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那么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就不能提供给管理者。
(二)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
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轰动全国的庄妈妈净菜社宣布关门,负债近百万元,究其原因是不懂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而导致破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
负债经营和资金周转慢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无法偿还到期的负债而产生的危机,它与企业负债融资相伴而产生。对民营企业来说,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债务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资金成本,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益。反之,过度的负债则会加大民营企业经营亏损,使企业增加财务危机成本,甚至会加速企业破产。同时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影响偿债能力,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生存。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
(三)财务决策失误是催化剂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风险加剧。
(四)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实现销售,或者材料物资变质等。这势必造成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造成资金无效占用。同时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进而不进行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盲目扩大赊销金额,而且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收款责任,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所以,民营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要丢弃企业创业初期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机制,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的实现。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东会等形式。这样董事会成员能够从繁杂的家族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
(二)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等。
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民营企业应定期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需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四)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决策时,切忌主观臆断。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等。
(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秀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02(11).
2、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3、王晓东.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5(1).
4、唐红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企业经济,2005(6).
5、王珍义.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摘要:
金融支持是影响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高、财产抵押难等方面原因,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金约束。在深入分析中药企业研发、创业孵化、初创、加速成长、稳定等阶段融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创新基金、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
中药产业;融资;金融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复杂性等特征,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离不开包括风险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支持。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极大自主创新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然而从现实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中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强的资金约束。
1中药产业发展融资难成因
1.1信息不对称导致中药企业信用评级不高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2]。众所周知,现代经济为信用经济。无论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间接融资,信用在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于中药企业而言,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药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难以提供可靠的经营及财务信息;二是从原始的中药材到各种制成的中成药,其相关的质量标准、等级规格等的辨识均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一般市场参与者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无从判断;三是中药组方配伍具有特殊性。“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符合中医配伍理论的中成药,按照现代食品药品的相关检测标准,可能面临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超标问题。尽管整体上来说,中药不良反应率低于西药,但仍然无法排除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的担忧。信息不对称导致中药企业信用评级不高,造成融资困难。
1.2企业规模小导致中药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会面临生产成本的相应变化,即所谓规模经济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从经营传统来看,包括北京同仁堂等知名中医药行业企业在内,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形式,由“小而全”的中药作坊发展而来,能通过GMP认证的集约化、规模化的中药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中药企业对资金需求的额度较小。此外,中药种植、加工的季节性强,导致中药企业资金需求的时间灵活、频率较高。中药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客观上限制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其融资成本。
1.3经营风险高抑制了投资意愿
根据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越高,收益越大,反之亦然。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要考量投资的收益之外,还要注意防范投资的风险。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之内,随着风险水平提高,投资的收益增加,一般会增加投资量。一旦风险水平超过可承受的水平,随着风险的进一步提高,尽管投资可能的收益进一步增加,但投资量反而会下降。中药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技术风险与管理风险。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率低。在美国平均一种新药研发需投入超过10亿美元,而且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3]。中药企业的管理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往往是技术发明者,由于企业规模小,无法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二是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规避机制不健全。这意味着中药企业投资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不强。
1.4财产抵押难加大贷款的难度
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减少,行业内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而现阶段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且中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很大,研发早期一般商业资本不愿投入。资金提供者为降低风险通常会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点使其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有限。同时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由于依靠自有资金创建企业,极少拥有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资产的变现能力低,因此可抵押资产的抵押率低,加大了贷款的难度。
2中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特征分析
中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产业。中药企业在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内,资金需求的特点和规模是不同的。具体如图1所示[4]。
2.1研发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发是中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研发阶段,由于企业面临技术、市场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一般商业性的资金如风险投资等不愿意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扶持,如创新基金。受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困扰,我国中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致使发展后劲不足。
2.2创业孵化阶段
在创业孵化阶段,中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要面向市场,识别和找到潜在的商业机会。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将新技术开发成产品雏形,并进行不断的测试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为了充分获取自己技术研发的收益,企业必须完成注册,进行相关的专利、商标等申请。这一阶段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企业间接融资能力不强,需要创业投资。
2.3初创阶段
中药企业进入初创阶段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对资金的需要量会显著增加。尽管理论上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险资本、发行债券股票、申请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但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且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可以申请部分银行贷款,但贷款的额度相对较低,对于企业发展的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2.4加速成长阶段
在中药企业加速成长阶段,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增强,经营业绩稳步上升,管理机制日趋完善,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企业逐步向规模化生产趋近,市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由于良好的业绩及成长性,企业不仅可以继续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而且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并购、组建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获得来自其他企业的资金支持。
2.5稳定阶段
当中药企业经过前期发展进入稳定阶段之后,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企业的组织结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等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基本摆脱了初创期融资难的窘境。由于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企业能够及时偿付各种债务的利息和本金,财务风险大大降低。此外,随着企业获利能力和信誉的提高,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资本市场进行外源性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此时,为了避免提前进入衰退阶段,企业应当通过提留公积金、银行贷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募集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3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
3.1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仍然是当前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5]。银行信贷资金可以从三个方面支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重点投向中药产业园区建设、大型中药制药企业、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以及中药材种植企业,引导中药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二是建立符合中药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与贷款评审制度。如对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公司+农户+基地+银行”的信贷模式[6]。三是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票据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中药产业发展。
3.2加强中药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将中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并未协同融合,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贷款风险,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企业和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中药企业要想获得贷款十分困难。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担保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为创新基金、创业投资以及银行贷款提供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留置担保、定金担保等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和业务内容,降低银行和中药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3.3大力发展创新基金
中药产业创新基金政策目的很明确,培育中药产业中小企业,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通过对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的扶持,企业发展了,创造新的税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创新基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专门用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发展。基金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以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的方式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药产业创新基金量小,主要目的是希望地方资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能跟进来,以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使政府的创新基金起到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创新基金通过培育中药产业中小企业,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加优质的项目,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
3.4大力发展中药产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源起于欧洲,但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的资本始源于私人资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公司、捐献基金、公司及个人风险投资者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半导体、计算机、医疗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高度支持,推动了新兴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7]。截至2013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各类机构数达到1408家,管理资本总量达3573.9亿元[8]。从投资行业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直是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行业领域。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具有良好的抗经济周期能力,在诸多扶持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自然受到风险投资的重点关注。但是,由于知识产权难以界定、科技含量不高、行业管理人才缺乏等方面原因,导致中药产业项目与风险投资对接机制不顺畅,中药产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还是过少。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构建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多层次的风险投资平台,采取多方面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可持续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3.5积极支持中药企业上市融资
随着我国中药行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许多中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感到资金方面的紧缺,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产业建设成为中药企业谋求发展的捷径之一。上市融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而且能够增强资本的控制力,提升资产流动性与溢价水平,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益佰制药、千金药业、康恩贝药业、武汉健民等中药类上市公司均得到了市场的追捧。近年来,中药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上,作为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中药企业的上市已经开始走向海外。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9]。可以预见,随着中药企业上市融资步伐的加快,中药行业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志培,陶群山,彭代银,等.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历史演进、特点与启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5(11):2252-2257.
[2]石天唯,安亚人.美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模式[J].税务与经济,2016(2):44-50.
[3]叶祖光.中药新药研发困境待破[N].医药观察家报,2015-2-5(4).
[4]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5]冉瑞恩,邓翔.基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比较优势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6(3):44-50.
[6]刘克俊,王维林.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6).
[7]李冬.美国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张明喜,郭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近况及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5(2):20-2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42-03
1 问题的提出
十七大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发展战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近几年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寻求大学生创业基本规律,解决大学生创业基本问题,是实现“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一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
1.1 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2010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全年提供的就业岗位1168万个,供求缺口十分巨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并且在将来的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还将持续增加,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满意度普遍不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不失为一良策。
1.2 问题提出的深远意义:自主创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自主创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这也是我国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美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专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已经培养出了自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新的创业一代。他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大批青年创业者的开拓和进取。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大学生理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承担起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1.3 问题提出的直接缘由:大学生创业的“三低”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呈“三低”现状,即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创业层次低。面对这一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努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已成为创业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2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大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说来呈现出“三低”现状。
2.1 有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的很多,但真正有胆量有能力创业的为数很少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和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然而真正走上创业的比例仅为1.2%。
2.2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是马云对大学生创业最真实的写照。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艰难性没有足够的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和风险,便选择放弃。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不到3%,相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
2.3 大学生创业项目中低层次创业项目占主流
受资金和实践经验的约束,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项目基本都是保险型的,都是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少是选择技术型或知识型的创业。也就是说是在已有的便利情况或是对某领域较熟悉的情况下进行创业。所以,大学毕业生开服饰店、小饭馆、收购废品之类的低层次的创业已普遍存在。
3 大学生创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及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一方面,个人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是以个体为依附,具有天生的属性,取决于其个人特质,并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创业又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行为,特定的经济环境必然影响创业行为,而创业都具备一定的风险。下面从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1)从学生的层面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约着创业的成功。一是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很难一下子胜任掌门人的角色;二是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对于真正的目标市场在哪,竞争对手是谁,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等问题,往往拿不出一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来,分析时采用的数据也经不起推敲,论证时没有说服力;三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大学生不能正确吸引和合理安排、使用风险投资,有部分大学生想办公司缺资金,为了得到资金,导致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还有部分创业学生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四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风险感知能力。创业风险是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如项目选择太盲目、融资渠道中断、团队意见出现分歧、人力资源流失、市场竞争对手排斥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等。因此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必须了解创业的相关风险以及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对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越好,创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风险与其创业行为及决策是紧密相连的,同一风险事件对不同的创业者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同一创业者由于其决策或采取的策略不同,会面临不同的风险结果。
(2)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大学生创业缺乏系统的人文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保守、求稳的思想,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就要在高新技术领域或专业对口的行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荒废了学业,无形中给学生创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认为“小老板”的名称说出去不够光彩。也因此,很大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大学毕业自主创业不支持,况且对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或城镇低薪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完大学已不容易,创业一旦失败,承担不起这个风险,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3)从国家政策层面看,近几年,我国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如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但具体实施细则含混不清;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过高,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烦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
(4)从学校的层面看,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创业的需要。十七大召开后,教育部已责成各高校把创业教育当做一种新的教育目标,但很多学校的领导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不够重视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师资缺乏,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处在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
4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创业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创业者属于知识分子人群,经过国家多年的教育培养,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因此面对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种种困境,在此提出如下对策:
4.1 培养大学生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炼自己,勇于创业
大学生要想成功走上创业之路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局限。要克服万事俱备再去创业或者自己具备全部创业条件再去创业的错误观念。如果那样,没有人能去创业,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具备创业者全部特质的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意识。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4.2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能力
大学生获得的最关键的创业知识来自所在学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创业学生所开展的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之后,顺利实现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我国在教育体制上面应该针对高等教育开展大力宣传,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就业观念,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主创业的意义。高校创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冒险精神和处理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树立起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思想意识。另外,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院校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之中,逐渐地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业理论研究来优化创业教育效果,通过创业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参观调查实习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三是要不断地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教师队伍是其中的关键力量,高等院校要通过培养锻炼逐渐建立起一批成熟的创业教师,可以通过聘请部分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公司兼职,提高创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创业教师的队伍素质。
4.3 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逐步获取自身创业条件之后,要想成功开展创业行为,还需要良好的外界创业环境。首先,从行动上及相关的物质上给予大学生支持。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可以使创业的学生胆子更大,能具备一颗更加勇敢的心去创业,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渴望创业,敢于创业,创业意识自然加强。其次,在生活中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关心,当创业学生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与宽容,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他们能更加坚韧地去面对这一切,振作精神重新踏上创业的路。最后,应该给予创业学生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样可以使他们能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自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欲望。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看到学生创业所带来的好处及其未来的趋势,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来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开展,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4.4 通过在校创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实践环节能使创业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创业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炼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再次,高校创业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从书本上获得的收获更大。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最后,大学生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创业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创业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利于增强创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他们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创业成功。
4.5 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大学生创业知识
首先,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创业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创业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参考文献:
[1]魏和平.专家认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多多[N].中国青年报,2006-1-17.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2-14.
关键词:离岸外包;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服务外包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就顺应了这~转变的要求。服务外包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且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根据其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外包项目服务。其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1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止到目前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服务外包企业进发展的问题,其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每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的法律法规明显区别于我国,客户的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各不相同,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完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风险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1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
2发包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另外,服务外包企业为了适应发包方所在国税法的变更而对服务软件的调整和人员的培训均会增加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将对业务承接方带来不利的影响,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等。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计量货币时,汇率的任何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4资金供给渠道的影响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其中,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规模较小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也难于享受到资金上的优惠。
(二)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1经营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并且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使得服务外包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后,财务管理活动也自然变得复杂起来,其中自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
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事件,企业将陷入财务风险中。
同时,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差,在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的外汇收支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
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
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
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对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资信情况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未来收益的实现是否顺利,是否可以保证接包企业的现金及时流入;对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经营活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接包方的未来经济效益情况,因为一旦发包方产生经营风险,如其市场萎缩就会终止项目的外包;对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发包方的环境因素会对其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接包方的经济利益。
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应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注意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的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实行谨慎处理原则。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并且其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行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具体可包括: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及坏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服务外包企业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项目开始,在其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始终是收益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即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预存出来,建立用于防范外包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外包风险基金的设立、提取及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制定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用于灾备系统的投资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应对可能产生的损失。企业应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和核算,所采用的折旧办法和对纳税的影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3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准备金,以应对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
(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各种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服务外包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策,争取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已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强调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做强做大。企业要抢抓机遇,通过海外并购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外资市场。各地方政府应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纳入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金融发展资金、科技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服务外包企业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取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调度和安排,使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增强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燕红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9):16-18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9-83
[3]陈华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6)116-117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控管理制度
一、我国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及其存在的重要性
(一)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总体来说,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划分主要从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为主要标准进行划分。共列举十六类行业。
(二)中小企业存在的重要性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的认定。联合国2017年4月6日全体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7日设为“中小微企业日”,以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在促进创新、创造力和人人享有体面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税收征收、扩大就业方面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18年5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苗长兴在北京表示: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完成了70%以上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由于中小企业提供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动能,对国内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简称新促进法)正式颁布。这是国家以法律形式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中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中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1、治理结构不合理,授权制度、重大事项审批制度只是虚设。中小企业中以私营企业为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经济业务、有关事项都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有的企业甚至无授权制度,所有事项均经企业所有者一人决定。企业的发展完全依赖所有者个人的素质。管理层因此无法发挥作用,因授权极为有限或没有授权,管理层及基层员工仅限于完成岗位内职责,丧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无人协调部门之间的事务及公共性事务。因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多变复杂,个人的决策结果正确与否取决于个人跨领域综合能力,集体决策则较好地解决个人能力倾向的问题。而企业所有者一旦对重大的事项决策失误,则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存活。由于企业所有者没有培育组织的效率,随着企业的发展极大可能会显现管理中的短板问题,这种经营超前、管理滞后的企业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问题并不突出,一旦经济或市场环境不好或行业周期进入弱周期,管理的短板就会全面显现。2、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单一。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简单,无法对人员有效的考核激励、员工晋升和培养体系及中小企业自身知名度低的缺陷不能吸引人才,而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会计系统控制不完备,会计信息质量差。中小企业大部分财务管理表现为财务工作边缘化,财务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清,财务岗位经常成为其他部门的辅助部门。在对财务岗位分派人员时,企业所有者考虑涉及资金管理,往往安排近亲属或朋友担任而且不考虑人员素质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也未考虑岗位分离的要求。有些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兼管办公室、人事或仓库管理工作,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会计信息不准确,财务管理无法发挥作用。财务工作也仅限于记账、报销、出报表、报税,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财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数据滞后、不准确,无法对经营进行有效的分析,因而无法在企业战略决策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4、财产保护控制不完备,实物资产管理混乱。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不重视存货、固定资产管理,实物资产管理混乱。(1)实物资产购入环节。未有专人验收、未建立实物卡片,财务部门只简单登记品名,造成后续管理困难。(2)实物资产管理环节。固定资产账面数与实物差距大,且实物出现丢失、毁损、维护不足导致提前报废;存货账面数与仓库保管账及实物差距大,存货出入库手续不完善;(3)期末盘点环节。未建立实物定期盘点制,未执行实物报告及追责制度,造成实物资产与账面情况差异。由于实物资产管理责任不清,一旦发生盘盈盘亏,无法分清责任及原因。
(二)中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问题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某一地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口碑良好,企业所有者开始对所处的行业有较深的认识或前景看好。一方面,行业前景看好,想全面扩张;另一方面,管理上的瓶颈业绩提升困难,甚至下滑。因此找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因非常重要,大体有几方面: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中小企业在股权集中的情势下,所有权与经营权趋于合一,是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并往往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层通过持有公司的股权而控制了公司,成为了公司法律上的所有者。这种欠规范的管理模式,在企业需要扩大经营规模时,成为发展瓶颈。由于中小企业创业者原有的是出身于大型企业技术骨干、销售骨干,在企业创业期、企业成长期都体现了所有者个人的卓越能力。但当企业步入成长期后,因中小企业很多是家族式管理,如果建立及运行内部控制体系往往会冲击当前的管理体系和既得利益者,因此建立内部控制体在企业内部遇到很大阻力。2、风险意识不足。首先,中小企业以短期赢利为目标,随着企业成本的上升、市场无序竞争、销售价格下降等,导致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中小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非常敏感,比较关心眼前的盈亏,长期发展的信心不够;其次中小企业因自身的缺陷及就业者的偏见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再次,很多中小企业的定位是紧跟大企业之后,取得部分成就后就不思进取。以上都导致中小企业的随遇而安,对企业风险关注不够,更谈不上建立风险评估机制。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因生存的压力较大,始终把精力投入在市场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没有投入人力、物力,造成中小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企业内部的业务活动没有制度进行规范和流程化,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不规范、效率低。4、人力资源管理单一的成因。中小企业对员工聘用、选拔、任用等,大部分由企业所有者决定的,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重大限制,使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虚化。同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管档案、交保险的职能上,没有起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5、会计控制薄弱的成因。首先是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观念,认为财务部门是内耗部门、不产生收益,对财务部门不关注;其次,财务部门设岗随意,不符合职位分离的原则,同时,财务的用人是任人唯亲,不考虑岗位对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无法引入同时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部门整体业务质量不高,无法提供有质量的工作结果;再次,与会计控制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无制度可依。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内部控制的深度认知,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首先要更新自我观念,建立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战略,不要因为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要构建完备的内控基础,逐步深化内控意识,营造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前期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成本低、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的特点,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因家族式管理自身的缺陷束缚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其次,企业所有者在考虑家族式管理进行更替时,应首先考虑内部治理机构、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逐步引入科学化管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包括选聘职业经理人;逐步建立授权制度,促使管理层参与企业经济业务决策过程;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防止个人决策失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按照重要层次逐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解决岗位不相容的问题,最终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风险意识及管控
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产生较大风险,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建立风险意识及管理控制非常紧迫。中小企业所有者应从自身起改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现状。逐步建立风控系统,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管理者和员工全面风险意识。逐步改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现状,同时,提高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应通过对自身经营业务特点的分析,由管理层主导、员工参与,要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内控的执行是要由全体企业员工参与并执行。员工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将对内控的执行有极大的作用。一是,中小企业要建立人才的正确选用机制,选择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员工,改变过去任人唯亲的现实情况;二是,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重点员工外出参加进修培训,从长期来看,更应全面推行培训,定时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通过导入培训积分管理机制将培训工作作为员工绩效、薪酬、晋升等的考核标准,激发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对员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也会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
(五)完善会计控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中小企业要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主要有以下措施:(1)选择财务人员的时要考虑专业胜任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2)岗位的安排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内控制的要求;(3)强化内部监督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账务资产清查等防范措施,及时发现错误或舞弊,并形成报告上报管理层。通过以上内部控制措施,才能确保提供准确的企业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随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从而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码。总之,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要在建立长期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内部控制体系制度,才能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