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脚像细牛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夸美纽斯的教学艺术思想与理论,一扫中世纪封建宗教教育的俗浊僵硬,为沉闷窒息的教育界吹进一股清新通透的空气,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促使人们跳出经院哲学烦琐思辩和追求来世的窠臼、摆脱教育上死记硬背压抑人性的框框,正视教育在帮助人们过好现世生活上的重要作用,看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需要和主动性,从而丰富和壮大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而且,它给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长久深刻的影响和启迪。它给后来者的教育思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开放性模式,即对儿童天性的发现与肯定、对现世生活的正视和追求,以及对教学手段方法的扩展和创新。
一、对儿童天性的发现与肯定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人类的天性中即蕴藏着知识、道德、宗教,应依靠教育的力量去启发、培植,而启发和培植应及时,因而提倡学前教育。其理由是:幼小儿童虽然软弱,但也容易塑造;人的年岁有限,可学问无穷,应尽早利用时间学习;神之所以赋予幼年特别长的时间,就是为了使儿童能接受充分的教育;幼年时所受教育的影响最大最久;人心好动,如不施教,则有损无益。因此,学前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期,是知识的播种期,如错过机会,则难以后补。
夸美纽斯指出“学生之所以憎恶学问,原因是在教员自己身上”,我们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他认为孩子们的求学欲望是由父母、教师、学校、所教学科、教学方式、国家的权威激发的。如在学校方面,他说“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校内外看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为此他还专门编写了一部戏剧集《学校──游戏或活动的百科全书》。在国家的权威方面,他认为“政府当局和学校的主管人可以出席公共仪式(如同宣告、辩论、考试和升学之类),赞扬用功的学生,给他们小的礼物,这样去激起学生的热忱”,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提出的引起学习兴趣、动机的附属内力。当然,夸美纽斯还很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与他们兴趣、天性相符合的学科。他根据性格差异把儿童分为六种,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并指出“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他主张一切教学工作应该遵循自然,教育也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这种“自然”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
二、对现实生活的正视和追求
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宇宙万物存在着坚定不移的“自然规律”或“法则”,认为这些“自然规律”或“法则”就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中的“秩序”。在《大教学论》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通过引证类比的方法来阐述他的“教育适应适应自然”思想。这一教育法则,启迪了现代世界教育革新运动,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首先,他首次系统论证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从自然适应性原则出发,首次系统论述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对应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每一时期学习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一划分为后来学年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应尊重儿童,尊重生命。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重结果不重过程”,“重传递不重发展”,“重教师的教不重学生的学”,“重统一不重个性”,“重权威不重创造”,“学生被动的学”等现象。这些教育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儿童本身,忽视儿童自尊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尊重生命,包括尊重儿童生命的独特性、整体性及自主性。
再次,教育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其体验感知外部世界的直接刺激,儿童很多经验感官也是来自其现实生活。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应当更多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接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并将其融入人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儿童生活除了以认知为主的理性生活外,还应有交往、体验、理解、感悟、反思等。因此课程的实施,要把儿童从单一的学科生活和理性生活中解脱出来,着眼于构建多样的、丰富的、完整的生活课程,使其真正的“贴近生活”、“回归自然”。
三、对教学方法的扩展和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
西方收 藏家的中国文房趣味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除此之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自古至今,“文房” 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爱,体现着古代文人生活的趣味,也成为历代收藏家风雅的象征。
普孟斐(RobertH,Blumenfield)是美国著名的收藏家,但他对中国的文房清玩有着特别的喜好。普孟斐最先接触的中国艺术是中国外销瓷,之后又广泛收藏中国德化瓷,并出版《中国德化瓷》 书。当时,他遇到一些顶级的古董商,著名的中国纹章瓷专家大卫・霍华德(DavidSanctuaryHoward)就是其中一位。这些古董商帮助普孟斐进入到中国瓷器的收藏世界,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普孟斐建立了自己的外销瓷和德化瓷收藏。与这些古董商的接触也为普孟斐树立自己的收藏理念打下了基础。
30年前,普孟斐在纽约画廊参观时,买下件刻有“竹林七贤”的竹制笔筒,这是他的第一件文房收藏。这件拍品大大激发了普孟斐在文房方面的兴趣,他开始着迷于中国古代文人种类繁多、做工精美的文房用品。
1 978年,伦敦的宝龙拍卖行上拍了W,W,文克伍兹(W,W,Winkworth)的不少收藏,W,W,文克伍兹是1920和1930年代西方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普孟斐在得知上拍消息而且查看了拍卖图录之后,发现这批拍品中有不少精美的文房用品,于是他让古董商帮其在拍场上尽可能地拍下了自己中意的文房清玩。
这次拍卖经历大大鼓励了普孟斐,后来普孟斐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一次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东方瓷器学会正好举行了一个”文房清玩”展览,这是有关文房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展览。普孟斐在展览上碰到很多收藏家、学者以及古董商,而这些古董商后来也成为他主要的文房藏品提供者。
普孟斐开始建立自己的文房收藏。只要是中国文人在其书房中使用到的任何用品都属于他的收藏范围,其中包括很多不同材质的雕刻作品,比如说木头、竹子、犀牛角、玉、漆器、青田石刻、象牙、琥珀、瓷器或者铜器等。对普孟斐而言,这些精美的文房用品代表着那些无名的工匠在创作文房用品时的乐趣和理想。
普孟斐认为从事收藏需要有眼光,而眼光很多时候来自天赋和趣味。普孟斐对那些符合传统美学、珍稀的精品更感兴趣。此外,普孟斐认为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进行学习也是从事收藏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阅读专业书籍、参观博物馆、与收藏家聊天、参加展览、阅读拍卖图录等。人际关系、知识储备以及进取精神是普孟斐在收藏中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使其能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收藏,而不仅仅是堆工艺纪念品的堆积。文房种类繁多犀角、象牙成拍卖亮点
在此次“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场推出的158件拍品中,包括了笔、墨、砚台、印章、佛手、水洗、臂搁、镇纸、屏风、碗等多种门类的文房用品以及文人字画,而文房用品的材质则主要以犀角和象牙为主,成为该专场的大亮点,也包括有玉、石、竹等其他材质。
犀角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故自古皆为贵重之物,如今,传世犀角雕作品益发罕见,因而备受藏家青睐。此次文房专场推出一批精美的犀角文房用品,雕刻的题材包括了山水人物、花木草虫、生活场景及各式祥瑞图案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件十七世纪的犀角杯,此器刻划的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年)闲坐竹石花间赏菊畅饮之情态,估价为200,000―300,000美元。此外,一件十七世纪犀角雕山水人物图诗句杯(估价120,000―180,000美元)以及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犀角杯(估价50,000―80,000美元)都是此拍场难得一见的珍品,后者杯底巧雕成象征长寿的灵猴,二者均为生动传神的精绝之作。
象牙雕刻向来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备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此场拍卖中,象牙雕文房用品也是一大亮点。拍品中有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的象牙雕笔筒,估价为100,000―150,000美元,此器构图缜密,通体精雕山水仙人图,情状栩栩如生。另有一件清十八/十九世纪象牙绘漆庭园仕女图笔筒,估价为20,000―30,000美元,其纹饰布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花饰笔筒十分近似。此外,还有一件珍罕的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象牙雕桃式水洗(估价20,000―30,000美元),一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象牙雕臂搁(估价20,000―30,000美元),以及件十八/十九世纪象牙雕仕女像(估价为12,000―18,000美元),其形象生动逼真、细腻传神。
腿像四根柱,身如一面墙,耳朵像蒲扇,鼻子弯又长。 (打一动物)——谜底:大象
长脚小儿郎,嗡嗡入洞房,欲饮朱砂酒,一拍见阎王。 (打一动物)——谜底:蚊子
弯弯曲曲一座楼,姑娘梳的盘龙头,只因思想太封建,人前从来不露头。 (打一动物)——谜底:田螺
头戴三朵花,身披五彩纱,抖起花衣裙,夸耀自己美。 (打一动物)——谜底:孔雀
动作机警跑得快,白天隐居夜出没,常钻鸡窝背贼名,其实害少益处多。 (打一动物)——谜底:黄鼠狼
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打一动物名)——谜底:狗
家住丛林草原里,身穿一件条纹衣,脾气温和心眼好,细听动静耳特灵。 (打一动物)——谜底:斑马
身子圆又圆,人见人爱生财道,全身上下都是宝。 (打一动物)——谜底:猪
生在湖畔喜欢水,性情残暴不孤独,皮毛随着季节变,冬天稠密夏稀疏。 (打一动物)——谜底:水貂
不是老人生胡子,不开药铺造丸子,一年四季皮袍子,脚上又没穿鞋子。 (打一动物)——谜底:山羊
身体像军舰,能浮又能潜,喝水不喝油,头顶冒喷泉。 (打一动物)——谜底:鲸
生在青山叶里藏,浑身背的是刀枪,文官武官都不怕,只怕腊月打明霜。 (打一动物)——谜底:刺毛虫
皮厚独角模样怪,名字叫牛让你猜,力大无穷好厉害,猛兽见了忙逃开。 (打一动物)——谜底:犀牛
海里有颗五角星,星上多刺皮不平,看它叭着无动静,五角是它捕食器。 (打一动物)——谜底:海星
远看是星星,近看像灯笼,仔细看一看,原来是只虫。 (打一动物)——谜底:萤火虫
两把剪刀八枚针,小小箱子藏黄金。 (打一动物)——谜底:螃蟹
说它是牛有翅膀,两根辫子比身长,危害果木实在坏,人们叫它锯树郎。 (打一动物)——谜底:天牛
头像凤凰头,脚像钓鱼钩,远地七八尺,泥里伸出头。 (打一动物)——谜底:燕子
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 (打一动物)——谜底:麋鹿
赤着腿,光着腚,浑身疙瘩不离缝。 (打一动物)——谜底:蛤蟆
个头不大,老虎不怕,沟里行走,无人敢摸。 (打一动物)——谜底:刺猬
凸眼阔嘴巴,圆肚大尾巴,钻进水草中,活像一朵花。 (打一动物)——谜底:金鱼
一段尾梁粗粗,四根柱子撑住,看见客人来了,骂得一塌糊涂。 (打一动物)——谜底:狗
头生双角细微微,身穿花衣到处飞,说话唱歌它不会,跳舞姿势最优美。 (打一动物)——谜底:蝴蝶
只会爬来不会跑,泥土为家不计较,梨地松土本领高,钻出地面没有脚。 (打一动物)——谜底:蚯蚓
四个黑棍,抬个黑扇,前面吹笛,后头舞剑。 (打一动物)——谜底:猪
白肚皮,黑衣帽;尾巴像把小剪刀,啄害虫,本领大,爱护庄稼人人夸。 (打一动物)——谜底:燕子
土门土户,内里坐个吕布,身上反穿皮袄,后头带根皮条。 (打一动物)——谜底:老鼠
小小一头牛,样子像纽扣,别看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谜底:蜗牛
红船头,黑船篷,二十四只篙子两边撑。 (打一动物)——谜底:蜈蚣
古怪古怪真古怪,骨头长在皮肤外,没长腿也能上墙来。 (打一动物)——谜底:蜗牛
梅花傲雪迎春来,不怕风雪迎面来,多少动物冬眠去,唯我独喜迎春来。 (打一动物)——谜底:喜鹊
鞭杆鼻子秤星眼,磨盘身子腿又短。 (打一动物)——谜底:鳖
一只油麻六只脚,肉店里吃,布店里歇。 (打一动物)——谜底:虱子
头上弯角好似刀,埋头干活不耍刁,不挑食来吃青草,农家视它为珍宝。 (打一动物)——谜底:牛
曲背老公公,胡须满面孔,净好浴,满身红。 (打一动物)——谜底:虾
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 (打一动物)——谜底:熊猫
躺着也是站着,睡着也是站着。 (打一动物)——谜底:青蛙
身穿黄斑大皮袄,住在林中满山跑,大吼一生山林动,报告大王来到了。 (打一动物)——谜底:老虎
身穿黑色袄,尾巴想剪刀,秋去春来到,捉虫立功劳。 (打一动物)——谜底:燕子
小时生在水里,大时长在陆地;小时穿黑裙,长大披绿衣。 (打一动物)——谜底:青蛙
小时兄弟多,长大各垒窝,一辈子不提婚姻事,死后还阳娶老婆。 (打一动物)——谜底:蚕
出身出在海里,住身住在竹家庄,拨勒丁家来捉住,朝朝夜夜放豪光。 (打一动物)——谜底:牡蛎
身体黑糊糊,捉鱼在江湖,看着吃得饱,其实常饿肚。 (打一动物)——谜底:鸬鹚
土壁土门墙,子子孙孙做小偷,出门碰到白胡子老头,呜乎呀呜乎。 (打一动物)——谜底:老鼠
个子细又高,叶子像大刀,头顶烽火把,好似烈火烧。 (打一植物)——谜底:高粱
能在水中游,能在地上跑,不吃鱼和虾,喜爱吃青草。 (打一动物)——谜底:鹅
肚子大,脑瓜小,胸前有对大镰刀,别看样子长得笨,捕捉呱呱叫。 (打一动物)——谜底:螳螂
非禽非兽小眼窝,自小掌握超声波,旋转追逐样样会,捕捉蚊虫更利索。 (打一动物)——谜底:蝙蝠
头戴红纱帽,身穿黑外套,登台作手势,走路唱小调。 (打一动物)——谜底:苍蝇
一位姑娘本姓王,弯弯绕绕想情郎,读书情郎想不到,只想一个种田郎。 (打一动物)——谜底:蚂蟥
山林里面一老翁,头上白毛蓬松松,飞来飞去不怕累,爱吃果实和小虫。 (打一动物)——谜底:白头鹎
头小四腿长,脖子高过房,身穿花皮袄,不声又不响。 (打一动物)——谜底:长颈鹿
一身卷卷细毛,吃的青青野草,过了数九寒冬,无私献出白毛。 (打一动物)——谜底:白羊
有翼无毛肚里空,有头无项响如钟,今年八月回家去,明年端午再相逢。 (打一动物)——谜底:蝉
每当春来到,心头声声叫,催人快播种,农时别误了。 (打一动物)——谜底:杜鹃
远看一个桩,近看缠心歪,牙须依地上,屁股朝天坐。 (打一动物)——谜底:田螺
前翅成鞘后翅长,体壁坚硬黑又亮,自幼生来好玩粪,夫妻推球为儿忙。 (打一动物)——谜底:屎壳郎
聪明白姑娘,动手盖闺房;造的真灵巧,四面没门窗。 (打一动物)——谜底:蚕
有只鸟儿真奇怪,不会飞来跑得快,生的蛋儿大又多,敌人来了藏脑袋。 (打一动物)——谜底:鸵鸟
飞上天是鸟,抓老鼠是猫,夜里放哨,白天睡觉。 (打一动物)——谜底:猫头鹰
眼睛圆圆嘴儿尖,它的尾巴像排扇;走起路来像只鸡,能飞高来能飞低。 (打一动物)——谜底:孔雀
能伸能屈四条腿,能上岸能下水,提起它的名和姓,惹得人家笑歪嘴。 (打一动物)——谜底:乌龟
矮脚蓬蓬,走路如风,白天睡大觉,晚上溜出门。 (打一动物)——谜底:黄鼬
爬墙上壁是英雄,身体扁平善捉虫,尾巴断了能再生,中医称它是守宫。 (打一动物)——谜底:壁虎
头高青石板,底下玉石盘,八个钢锤子,两个玉石剪。 (打一动物)——谜底:螃蟹
一个白胡老头,堪称干活能手,一路锄草行走,一路撒下黑豆。 (打一动物)——谜底:燕子
脚像小牛脚,身像大狗身,行像小孩子,须像老大人。 (打一动物)——谜底:羊
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荡秋千,会爬树,会跳远,它是野外运动员。 (打一动物)——谜底:长臂猿
关键词:苗族;农林生产;生态智慧
中图分类号:C9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120-05
生态智慧是人们对事物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的认识的结晶。苗族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超前的生态智慧,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黔东南苗族居住地区生态保护良好,与自古居住于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
一、稻作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黔东南苗族有着从事稻作农耕的悠久历史,世代以稻作农耕为主,对稻田的分类极为细密,各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各有不同的称呼。在黔东南苗语中,稻田为lix,其下又分为十几种类型。如:
lix bil或lix ghab bil、Kx hfud bil高坡田,望天水田
lix dab fangx黄泥田
lix dab hxud灰泥田(土质差)
lix dab hsat砂土田(不贮水)
lix dab mangl砖瓦土田(田底下的泥巴不杂砂石,宜用来烧制砖瓦)
lix dab rib碎石田(田泥杂有碎石,犁田易伤牛脚)
lix dab yib秧田(育秧苗的田)
lix diub zangt坝子田(水源好,土质肥)
lix eb水田
lix eb ded过水田,源头田(下游的田靠此田排水灌溉)
Iix eb ment冷水田(只宜种植糯谷)
I’x ghab bangs傍坡田
lix ghab diongl gif山谷田,阴山田(不向阳)
lix ghangb vangl寨脚田(土质肥)
lix ghad saf锈水田(田底下有矿物质,常冒出锈水)
lix gil旱田
lix hfangh荒田
lix langf烂泥田
这里的苗族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稻田进行有分别的施肥和管理。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肥料的使用上,基肥以牲畜(如马、牛、猪等)粪、绿肥、塘泥、沤肥等为主。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为主,适当追加一些化学肥料。在施基肥时,要根据稻田的土质情况施不同的肥料。烂泥田多施表土肥,锈水田多施阳沟肥、草木肥,砂土田多施牲畜粪肥和绿肥,黄泥田多施厩肥和沤肥。在施肥时,还要根据禾苗的长势情况进行施肥,按照稻田面积大小来定量施肥,做到对“症”下肥。
苗乡蔚为壮观的一片又一片层层梯田是苗族人们生态智慧的象征。苗族人们由于历史原因,一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辟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苗族人们深谙“哪里有树哪里就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原理。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直冲云霄的层层梯田。梯田不仅可以给苗家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稻谷,而且还起到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层层梯田就是天然的蓄水池,下雨时能把雨水储存起来,既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苗族人们围绕农耕生产尽量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多种经营,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 “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苗族人们还喜欢在田埂上种豆(如黄豆、绿豆、豆角等)。他们修砌的田埂一般都比较宽,每年的播种季节,人们便在田埂上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豆,在豆苗长到五、六寸高的时候就把田埂里边的肥泥扶上田埂,并逐蔸培土追肥。豆子(尤其是黄豆、绿豆)成熟了,成为苗寨人们打油茶的好配料。这样年复一年的轮番耕作,不仅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田埂的泥土得到了更新,而且使稻谷和豆类得到稳产和高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表现在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传统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着一组古老的《养鱼歌》:“哪个是聪明人?哪个去结草把了扎排给鱼产卵;王宝最聪明,是他去结草把,扎排给鱼产卵;哪个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雷公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不知找来白条鱼,或是找鲤鱼?不找白条鱼,那鱼长太慢,个体也不大,去找鲤鱼种,鲤鱼长得快,又长得大个。哪个心眼灵?下河里捉鱼,放在塘里养。……”还有《苗族史诗》这样唱道:“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并且苗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鱼的人家,一般都修一个清水配种池,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鱼将要产卵时,人们便把带叶的树枝或鱼草用清水洗净并在阳光下晒,这样做是通过太阳的照射达到消毒的目的。然后,一簇簇地放在配种池里,并从鱼塘里捞出种鱼放进去,让种鱼产卵配种附在树叶或鱼草上面。再把这些树叶或鱼草捞起来放到盛有水的大木盆里,这样鱼的孵化率就高,待鱼苗长到一寸左右的时候就捞起放入稻田里放养。在养鱼的稻田中挖一些直径和深度均为一米左右的圆形鱼窝,再在稻田中理出通向鱼窝的长短不一的纵横交错的水沟。在晒田、浅灌或喷洒农药时,鱼群经过水沟游到鱼窝里栖息,免遭搁浅和药害。等到复水还田、药力消失的时候,鱼儿又出来活动。在稻田的排水口处插上一排排的细竹片,以防止鱼往外跑。稻田养鱼的特点是鱼稻互养、稻鱼共生,相辅相成。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并不需要投放专门的鱼食,鱼儿主要靠稻田中生长的水草、微生物以及水稻生长过程中附生的细稻蚊虫和一些夏季生长的幼虫为食。鱼在稻田中寻觅杂草、昆虫、微生物等为食,既可以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又可以因鱼的活动搅松田泥,有利于土壤肥料的分解,代替了人工耕除草,从而减轻了种稻的劳动程度。再加上鱼排出的粪便又成为肥料,有利于禾苗生长,促进稻谷增产,形成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到了稻谷金灿灿的金秋十月,田里的鱼儿也肥胖胖的,肥大鲜美的鱼也就可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此外,由于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消灭危害人畜健康的蚊幼,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机率。由于稻田养鱼将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成新的生态农业,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林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山区苗族与森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苗族村寨多是依山而设。苗族地区大多为森林繁密的林区,在《黔南识略》中记载“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冀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可见当时黔东南苗族地区森林之繁密。到过苗乡人们,莫不为其“山山树成林,泉水处处清”的如诗如画 的景观而叹服。苗族人民住的木质吊脚楼、造的木船、搭建的木桥及其先民所用的木犁、木耙、竹刀等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森林。森林不仅赋予苗族人们丰厚的木材,生活在森林里的各种动植物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狩猎和采拮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勤劳智慧的苗族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聚居区域内动物、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并能动地适应这个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来调整生产。黔东南气候温和,云雾多,光照柔和,昼夜温差较大,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分解缓慢,适合林木生长。人们正是利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广种杉树、油桐和茶树,并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营林经验。这里的苗家人精心管理着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尽量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增长自然生产力。
苗族人们在植树育林前后的许多环节都有很多讲究。通常是在选好育林地后,先用火耕方式,这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清理造林地的办法,有许多潜在的好处,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清除荆棘杂丛,烧毁枝叶杂草,烧死害虫和腐生菌,减少杂草对幼林的竞争和病虫害对杉木的危害,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有危害杉树苗的微生物群落的蔓延,为杉树苗创造相对纯净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加速腐殖质的降解,增加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充分利用有机肥料加深熟土层,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幼林生长所需的养分,为杉木生长准备基本条件。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很讲究, 《黔南识略》记载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人们的育种方法:“……杉阅十五六年始有子,择其枝叶向上者撷其子,乃为良;裂口坠地者,弃之。慎木以其选也。春至则先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焚之。而后撒子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谓之杉秧,既出而复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壮,见有拳曲者则去之,补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达也。树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矣。……”在《黔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杉历十数寒署乃有子,枝叶仰者子乃良,撷而蓄之;其罅而坠者,弃之;美其性也。春至,粪土、束刍覆之,……稚者日衫秧,长尺咫则移而植之,皆有行列,沃以肥壤,欲其茂也。壮而拳曲,即付剪刈,易以他栽,贵在直也。”由于杉树一般要十五六年才有种籽,所以种籽要先备好,首先要挑选树叶向上而且又粗壮的杉树为母树,种籽如果开了裂又坠落在地上的就不能用。到春天播种的时候,林地中要先施肥,等肥料在地里充分发酵后就把经过精选后的杉树种子直接象撒谷种一样撒播在整好的苗床上,并覆盖上一些杉树枝叶。这既可以防鸟虫偷吃杉树种籽,遮挡阳光的直接照晒,又能改善苗床的小气候,同时枯枝败叶在腐败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生物能量能够均衡稳定地提高苗床的温度,起到了帮助催芽的作用。当杉树苗长成后,杉树苗定植则按照行宽距进行移栽或根据地势定植,同时还加覆沃土于杉树苗根部。在杉树的成长过程中,还要不时去检查幼苗,如果发现有不壮且又弯曲的树苗,就必须适时将其拔掉,并补栽新壮苗。按照这种方法,经过三五年,杉树便可成林,一般十八或二十年便可成材。
由以上所述黔东南苗族育林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植杉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稻作农耕的烙印。如前所述,当地苗族人们很早就已开始从事稻田耕作,他们在育种植杉时,很自然地借用了稻田耕作的技艺,创造性地了发明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造林技术。其最基本特点就是按照稻田育秧的方式构筑苗床,培育杉树苗,借用稻田插秧的方式移栽杉树苗造林。通过苗床使种子培育成杉树苗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苗床易管理,如除草、驱逐害虫等。又能防止家畜、野兽之害,便于培养健壮的树苗,而且可以确保大量树苗的生产,能够适应大规模人工造林的需要。很显然,苗族的这套人工营林技术是与苗族稻作农耕技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根据旱地农作物的需要和杉树耐阴的特性作了一定的变通性改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难怪黔东南苗族地区林农的杉木营林方式能在持续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林业产出效益和生态保护实效。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诀:“移栽选哪天?阴天拔苗栽,阴天活得快。”“枫是祭祖的树木,栽它在路旁;杉木挺拔梢尖美,栽在山湾里,枝娅平平长;松树干长松针美,栽在斜坡上,枝娅平展展,如果栽它在山脊,长大了就平头;香樟栽在山坳旁,来往行人好乘凉;还有弄基树,栽在山娅口,木叶声声恋姑娘,讴她们心花怒放;麻栗树和化香树,栽在山顶崖脚。……”这其实是苗族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树木栽培的经验。在竹子的栽培上人们总结说:“栽枫要栽竹子陪。竹子伴着枫树长,枫树脚下绿茵茵。”因为枫树和竹子都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习性很相近。枫树高,而竹子矮,枫树根可以深入土壤底层,竹根则横窜土壤浅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肥力和水份。现代林业科学技术充分证明,混交林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病虫害。而且枫叶飘落,竹子常青,飘落的枫叶还可以为竹子提供养料,将枫树和竹子二者混合种植真可谓良好的配合。当地的苗族人们还认为,竹子移栽的时候要挖根,单根是“公”竹,移栽难以成活,双根的是“母”竹,移栽后才能繁衍,所以人们在移栽竹子时要选择双根的“母”竹。而且移栽竹子的时侯要把竹梢砍掉,这样做就可以使水分下行,以保证竹子生长需要。为了做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人们还把桐树与茶树混种,桐树砍伐之后茶树就立即成长起来。
苗族同胞不仅在林木的栽培、管理上很有讲究,而且在摄取行为上也颇讲究规范的。人们对于不同种类的林木有不同采伐规范,比如,在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时候就要求“砍小留大”,即砍伐稍微小一点的树木,而蓄留稍微大一点的树木。而在砍伐灌木丛类的林木时则与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规范正好相反,要求“砍大留小”,即砍伐稍微大一点的树木,而蓄留稍微小一点的树木。因为乔木分枝较少,再生能力较差,如果砍伐大树则林木生长不快,而留大树则可很快成林,并且还可以砍削大树上的枝、r作柴禾。而灌木林再生能力较强,发枝较多,越砍越密。所以,人们在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时候就要求“砍小留大”,而在砍伐灌木丛类的林木时则要求“砍大留小”。黔东南是全国有名的杉木之乡,人们在砍伐杉木的时间和砍伐方式上都其独特的规范。砍伐杉树时一般采取轮伐或间伐,砍伐时间一般都是选择在立秋之后、立春之前,因为这段时间树液流动量较少,砍伐之后老树桩还能发出新芽,第二年就可长成新的树苗。如果选择在其他时间砍伐,老树桩就会连根部一起干枯腐烂,从而就不可能在树桩上发出新芽而长成新树苗。在砍柴禾的时侯则要求“密多疏少”,即密的地方可以多砍,而稀疏的地方则要少砍,更不能不分大小成片地砍伐,一般都只砍锄头柄大小的树,大一点的树和太高的树也不能砍。苗族人认为,如果成片地、不分大小地砍伐,是对树木的糟蹋或不文明的一种行为。当人们在砍柴禾、割草、铲田埂遇到像杉树或杨梅等果树树苗时,则将其保留下来,舍不得砍。人们在采集果实的时候,不管是树果还是藤类果,都不能用把树枝或藤茎砍断的方法来摘取果实,而要背竹篮或竹篓上树去摘,有时一颗一颗地摘,有时一小枝一小枝地摘。远处的枝丫不容易摘或摘不到的,就在下面用一根上端开口 成钳子形状的竹竿伸上树梢扭摘或干脆用竹竿把果子打落到地上再拾起来,这样采摘就不至于对果树造成很大的伤害,第二年仍然可以结出累累硕果。而对于像栗这类干果,一般都是待其成熟且自然脱落后再到树底下去捡。
三、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型的生产方式在黔东南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在《黔南识略》有记载:“山多戴土,树宜衫。土人云,种杉之地必预种麦及包谷一二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在文斗苗寨保存了一本明代万历(1573―1619年)年间编修的《姜氏族谱》,该族谱记载:“明中,苗人只知开坝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教子求名。”可见,到明代中期,这里的苗族人们就已开始人工植树造林,并习惯了“开坝砌田,挖山栽杉”这种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生产方式。
林粮间作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人们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在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种树又种粮,一地多用有文章,当年有收益,来年树成行。”林粮间作主要是指在林地里套种粮食作物,林粮兼种。种植方法是,在育苗之前一二年种麦和玉米,在幼苗的成长期,林地里仍然要种旱作,这些作物枯萎后,原有的根系形成众多孔道,以便树苗的侧根迅速生长。这样做的优点有:松土、深化土层,为幼苗成长提供了疏松的土壤,而且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幼林生长快,大大缩短了成材期。通过种麦或包谷进行间作,以耕代抚,来增加土壤疏松度,使土壤不致板结,这可能是因为清水江流域山多田少,坡陡谷深,历来少粮缺吃,通过种麦或包谷则可以解决部分缺粮问题,庄稼长起来后,可为杉树掩荫,同时人为增加幼林地上的地表覆盖率和粗糙程度,雨季时依靠植物的茎叶削减地表径流加速度,同时依靠盘根错节的群落根系扣留表层肥土。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缓减幼林区地表暴露出的水土流失。既促进了幼树生长,又获得林茂粮丰的效果,有一举两得之利。苗族人们还在他们的茶园、果园、药园里套种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
可见,这种林粮问作生产体系解决了栽种粮食和植树造林的争地矛盾,保证了土地的充分使用,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以在育苗的前一二年内稳定地产出粮食作物,既解决了林农的吃粮问题,又发展了林业,实现了林业经营中的“以短扬长”,从而提高了林农的短期收入。这种简便可行的科学方法,对于今天林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套种在林地里的粮食作物的根须还可以充当未来树苗根系的开路先锋,树林郁闭后,这些植物的根系就会逐年缓慢地腐烂,腐烂之后留下的空隙自然就成了杉树苗侧根向四面延伸的通道,这种空隙中既有空气又有养分,可以确保树苗的侧根得到充分发育而使树苗生长旺盛。
黔东南苗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林粮间作型农业,可以说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林粮争地的问题,而且成功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切合山地实际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