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十四五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1篇: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大庆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

园林绿化公司养护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庆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养护公司

2月3日

主编:范连祥

参加人:贺宝文李宝李百明

审定人:

目录toco"1-2"hzu

一、业务现状.pageref_toc252971994h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4000000

(一)经营业务与成产能力.pageref_toc252971995h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5000000

(二)人员状况.pageref_toc252971996h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6000000

(三)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pageref_toc252971997h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7000000

(四)装备状况.pageref_toc252971998h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8000000

(五)市场情况.pageref_toc252971999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1003900390039000000

(六)技术状况.pageref_toc25297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0000000

二、主要矛盾问题.pageref_toc25297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1000000

(一)修剪工的培训问题.pageref_toc25297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000

(二)树木花卉栽培品种开发不够丰富.pageref_toc25297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3000000

三、形势分析.pageref_toc25297h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4000000

(一)业务环境分析.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5000000

(二)对标分析.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6000000

四、规划理念,定位与目标.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7000000

( 一)业务发展思路.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8000000

(二)业务发展定位.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39000000

(三)规划理念、原则.pageref_toc25297h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0000000

(四)规划目标.pageref_toc2529720xxh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1000000

五、规划部署.pageref_toc2529720xxh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000

(一)经营业务部署.pageref_toc252972013h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3000000

(二)技术研发部署.pageref_toc252972014h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4000000

(三)固定资产投资部署.pageref_toc252972015h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5000000

(四)管理创新部署.pageref_toc252972016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6000000

(五)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部署.pageref_toc252972017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7000000

六、2020年远景规划.pageref_toc252972018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8000000

(一)生产能力.pageref_toc252972019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39000000

(二)经营指标.pageref_toc252972020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0000

(三)养护标准.pageref_toc252972021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1000000

(四)人力资源状况.pageref_toc252972022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000

(五)科技管理水平.pageref_toc252972023h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50039003700300033000000

一、业务现状

“十一五”期间,养护公司随着大庆油田矿区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在园林绿化公司的领导下,按照建设和谐矿区和“六个园林”的要求,养护公司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由粗放管理到专业化管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养护水平逐年提高,一年一个台阶。所养护的绿地养护标准级别,由一、二、三、四,四个级别全部提高到一级二级两个级别。在工作实践中创造了“计量式快速加水灌溉法”,“8+1杂草检测法”,“花卉集群栽植理念”,“水腊反季节自体移植法”,“间苗移植节约法”,“天然湖水利用节约法”,“立体五色草模纹花坛法”。在庆祝北京奥运会、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庆祝大庆油田发现五十周年的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展示,彰显了大庆油田矿区园林养护水平,树立了大庆油田的形象,提高了油城人的生活品味。

(一)经营业务与成产能力

养护公司主要承担着大庆市西城区,东至大庆路铁人桥,西至让通铁路线,南至铁人大道八百晌,北至庆虹桥范围内的城市道路绿地养护工作。养护绿地路段84条,养护绿地面积215.35万平米。

(二)人员状况

公司现有职工52人,生产季节雇工180人。公司管理人员17人,设立5个班组。大学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9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0人。

(三)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07、08、09三年合计收入5449.86万元,成本3945.01万元,利润1504.85万元。

(四)装备状况

水罐车7辆,服务车6辆,园林机械96台,设备原值55.75万元,净值43.95万元。

(五)市场情况

油田矿区绿化养护的主要任务由养护公司承担,随着矿区绿化的深入发展,养护公司的任务逐年加大,市场主要取决于养护公司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只要养护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养护水平,绿化养护的市场会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养护公司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开发了文化集团,油田设计院,采油一厂的绿化养护市场。实现收入730万元。

(六)技术状况

1、

拥有大庆地区珍稀树种栽植、养护、繁育及配套技术,此技术对珍稀树种应用有重要作用,并已在生产中应用。

2、

拥有除草剂防草坪单、双叶杂草技术,此技术代替人工养护草坪。

3、

拥有草坪延缓退化技术,可以延长草坪寿命3-5年。

4、

引进了宿根花卉福禄考,增加了花卉品种。

二、主要矛盾问题

(一)修剪工的培训问题

随着园林绿化养护标准的不断提高,修剪水平的高低成为养护水平的制约性因素。目前,养护公司缺少修剪技术比较强的工人,并且是现有的几名修剪工,老的56岁,小的27岁,处于水平相对不高,青黄不接的状况。因此,在今后的养护工作中加强对修剪工的技术培训十分重要。

(二)树木花卉栽培品种开发不够丰富

随着矿区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园林景观花卉造型不断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在树木的品种颜色,花卉品种的搭配选择上相对单一,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要加强引进培育适应大庆地区生长的,比较奇特的树木、花卉品种以适应创新景观的配置。

三、形势分析

(一)业务环境分析

绿化养护行业是朝阳行业,油田绿化养护公司大有发展,油田主城区以外绿化养护逐渐由养护公司承担,市场前景广阔,这就需要养护公司要不断提高水平和能力,完成好工作,否则,油田公司下属各厂矿及相关企业的小的绿化公司就有可能与养护公司竞争。

养护公司是大庆油田矿区园林绿化公司所属的分公司,专业化管理经验比较多,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尤其是近年来在养护的提档升级、赶超东城区上出了很多亮点,油田公司、矿区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些都是养护公司的优势,劣势是土建、抢修方面比较薄弱。

(二)对标分析

目前养护公司所养护的绿地标准由原来的国家一、二、三、四级标准全部升级为国家一、二级两个标准,并且结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高于国家一、二级两个级别标准的草坪养护标准“8+1”标准及花卉集群化栽植养护标准。创新采用立体五色草模纹栽植及养护标准等。企业管理上推行了6s管理法,收到了好的效果,hse管理方面实行安全生产操作法。

四、规划理念,定位与目标

(一)业务发展思路

逐步实现绿化养护精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二)业务发展定位

以油田主城区道路绿化养护为基础,逐步辐射主城区以外道路绿地养护。

(三)规划理念、原则

1、发展理念

精心呵护生态,装扮亮丽油城

2、发展原则

保护生态、实现节能、减少排放、加强检疫、建立平衡、环境友好

3、发展中要处好的若干关系

(1)、绿地养护与城市建设关系

(2)、绿地养护与油田生产关系

(3)、绿地养护中的地企合作关系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打造百年油田、实现原油稳定4000万吨,构建和谐矿区,建设六型园林为指导,绿化养护实现路段养护标准化,花卉栽植景观化,树木修剪艺术化,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2、分项目标

(1)经济总量和效益目标

①20xx年实现收入1800万元,效益200万元。

②“十二五”期间收入1、2亿元,效益1000万元。

(2)外部市场开发目标

①20xx年市场开发实现收入200万元,利润30万元。

②“十二五”期间收入800万元,利润

150万元。

(3)科技创新目标

20xx年科技创新目标

使用树木抑制剂,控制杨柳树飞絮。

②“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目标

攻克大庆地区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掌握综合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易于生态城市发展。

(4)生产能力目标

①20xx绿地养护面积300万平方米。

②“十二五”期间养护面积500万平方米。

(5)人力资源发展目标

①20xx年人力资源发展目标

专业本科毕业生15人,中级以上职称12人,修剪工

7人。

②“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发展目标

专业本科毕业生20人,中级以上职称15人,修剪工

15人。

(6)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目标

安全生产事故率为0,农药使用剂量最低剂量化,节约浇水植物化。

五、规划部署

(一)经营业务部署

1、20xx年主营业务部署

(1)大庆路、铁人大道、创业大道、龙十路、西宾路全面打造标准化路段。

(2)远望裙房、东环路北段、奔腾环岛、昆仑大街实现花卉集群化栽植和景观栽植。

(3)主要路段修剪实现艺术化

2、“十二五”期间经营业务部署

“十二五”期间养护路段在标准化、景观化、艺术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化迈向现代化。

(二)技术研发部署

1、20xx年技术研发部署

引进新树种(中华金叶榆)和竹柳。

2、“十二五”期间研发部署

(1)进行苗木冬储试验

(2)进行苗木组织培养试验

(三)固定资产投资部署

(1)20xx年固定资产投资部署

建一座加水站,投资200万元。

(2)“十二五”期间向固定资产投资部署

①建设植保实验室,投资200万元

建设土壤实验室,投资200万元

(四)管理创新部署

(1)20xx年管理创新部署

实行承包式浇水灌溉管理

(2)十二五”期间管理创新部署

实行精细化、集约管理

(五)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部署

(1)推行安全生产操作法考核制度

(2)实行承包式节水灌溉管理

六、2020年远景规划

(一)生产能力

绿地养护范围南至采油七厂,北至采油六厂,西至让铁路线,东至萨大路,养护面积为

1000万平米。

(二)经营指标

实现收入2亿元,利润1000万元。

(三)养护标准

养护标准为一级和特级两种标准。

(四)人力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状况为整个队伍为管理人员100人,技术人员3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20人,养护师30人。

(五)科技管理水平

形成一整套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绿化养护体系,科技办法、管理手段的园林管理办法。

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园林装备实现珍奇植物在北方高寒地区大庆油田的园林应用

第2篇: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__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

第3篇: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2013年,贵州省年末常住人口3502.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24.89万人,乡村人口2177.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83%,比2000年的23.86%提高了13.97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和西部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

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9.05亿元、3247.7亿元、3734.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9∶40.5∶46.6。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中力量发展了酒、烟、茶、药和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推进了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加快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了军民融合产业。以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省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加强了中心城市骨干路网和重点城镇化地区城际主干道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放射形交通构架初步形成,交通干线建设对贵州城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有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729个镇。全省城镇人口的层级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头聚集”特征。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关于绿色小城镇建设和评价的地方标准――《贵州省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

二、贵州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支撑能力仍然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传统产业仍占较高比重。2013年,能矿产业增加值1141.43亿元,占了工业增加值的42.5%,同时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综合利用程度低,受国内外资源市场变化影响,资源品生产的传统优势正在下降。而制造业中的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不高,劳动密集型的农特轻产业中,只有白酒产业有显著发展,其他产业规模增长相对较小,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模较小,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10%。传统服务业占比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吸纳就业的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

(二)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2012年,贵州省建成区面积586.1平方公里,与2005年的371.9平方公里相比,年均增速6.7%,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贵州省可供开发利用的坝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区,约占全省可开发利用坝区面积的72%;同时,耕地亦集中在坝地和沟谷地带,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人口增长,近年来人均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存在工程性缺水严重,且水利工程建设成本高。工业能源消费量大,废水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量较大,全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中心城市带动功能不强,城镇规模普遍较小

贵阳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虽然首位度高,但经济实力仍然较弱。2012年,贵阳市人均GDP刚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目前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对周边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由于周边中小城镇发展不足,导致核心城市功能“大而全”,“城市病”显现,既影响了自身发展功能的优化,也没有形成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共生格局。遵义、六盘水、安顺、铜仁等中心城市主要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能,城市产业多以采矿、冶金、建材、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城镇建设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全省还有30个县没有通高速公路,许多镇的交通条件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等级低、路况差等问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城市轻轨、快速交通等大运量交通仍很缺乏,市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机会较少。绝大多数城镇建设起点低,城镇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文化、医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规划管理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环境保护、重形象轻功能的现象。

三、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以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支撑,走融合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工业和服务业扩量提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实力,扩量与提质并举。要促进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白酒、卷烟、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制糖等特色轻工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能源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原材料加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强化山地特色农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优化产业和城镇建设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按照分阶段、差别化、多层次的思路推动产城融合。提高老城区产业层次,加快城市功能置换,提高产城融合质量。提升新区实体经济支撑,增强吸纳人口能力,增强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建设与多业态互动经营,逐步引入城市社区化管理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园区产业聚集能力,促进区城互补融合,强化产业、生活与服务三元融合。

启动绿色智能引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发展。瞄准绿色城镇化发展催生的节能环保产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智能化网络、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新需求,加强对产业进行再培育和再定位,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节约型生产方式,不断推进传统工业经济系统绿色化,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绿色智能产品,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催生的新需求。

加快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步伐,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物质保障、就业支撑和劳动力进城推力。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发展满足就地城镇基本生活需要的菜篮子产品。积极发展贵州优特农产品展示、农产品网上采购等新兴农业形态,培育有利于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各种类型农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结构调整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城镇化的用工缺口,延长贵州省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推进“八朵云”工程建设,实施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平安城市、云计算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一卡通”项目,支持贵阳和贵安新区率先推行升级智慧城市综合试点和专项建设示范。

(二)大城市与特色中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多途径城镇化发展道路

重点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的都市圈。以贵阳中心城市为省域发展主核,以贵安新区建设为先导和突破口,重点发展贵阳―安顺、遵义都市圈,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全面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关联程度,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分工优化、要素有序流动,建设成为支撑贵州省城镇化的核心载体。

协调发展各类中小城镇。在两大核心都市圈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其他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条件较好的小城市、县城和一批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和培育六盘水、毕节、兴义、都匀、凯里、铜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高这些城市的承载功能和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转移、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突出发展县域中心城镇,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发展各具特色的功能城市。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引导下,所有城市都围绕发展工业追求城市增长的做法,充分发挥不同城镇具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独特优势,走出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不同的多途径城镇化道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展一批交通节点型、旅游休闲型、加工制造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等小城镇。积极围绕特大城市发展需要,突出发展以生活业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型、创意型文化旅游城市,生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商务型、商贸型、物流型城市等等。

推进不同规模城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强化大中城市的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旅游文化、信息中介、健康服务等功能,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合理引导中小城市发展与其资源环境力相适应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大城市功能互补的小城镇和沟通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型小城镇。

(三)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

管控城镇增长边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集约城市,以精明增长的思维进行生态管制和土地利用,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阻止城市无序蔓延,对城市开发规模和节奏进行弹性管制。引导城市与城市之间按照轴向带状扩展模式扩展,避免圈层式空间扩展模式,引导产业和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采用“极核―串珠模式”,尽量避免“连绵模式”。规划各城市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相互穿插,依托河流、大型工程、交通道路沿线以及城市内部街道构建以楔形、带形、片状为主要形态的生态空间。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大中城市人口适度集聚。将城镇化发展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关系,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有效防止大中城市人口过度集聚产生的“大城市病”。坚持保证生活空间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并举,完善人口重点集聚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人居环境。

充分采用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搬迁。在省级层面,积极推动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向生态承载力较好的大中城市集聚。在市县层面,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补充,依托各地产业园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选择县城、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开发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吸引和安置目前仍然勉强生活在高寒地带、边远山区、江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群,让其下山、进城、进镇,彻底改变其生存环境和谋生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其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用城镇化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城镇布局形态与地形地貌特点相适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建设模式,降低城市建设和运营成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入到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的贵安新区、贵阳市区、遵义市区等核心区域和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对于地处地形条件差、开发成本高的乡镇,积极通过撤乡并镇工作,逐步引导这些乡镇人口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移。依托现状城镇的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条件,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节约能源、节约投资和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等方面降低山地城镇建设和运营成本。

针对不同空间尺度,采取适宜开发模式。优先构建都市圈网络化发展,突出发展贵阳都市圈。在其他大中城市内部,引导城镇组团发展,形成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地域形态,各组团间以河流、山岭、冲沟、农田等自然物间隔,有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连。小城镇根据高台地形、坡坝地形、谷盆地形、组合地形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团块状布局结构、带状布局结构、放射状布局结构、组团布局结构等形态的城镇。

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密度,建设紧凑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上从大型街区模式转向小地块模式,鼓励较小地块的开发和混合用途开发,增加城市路网密度,改善地块间的连通性。将高密度的开发活动集中在主要交通线路的沿线,并通过填入式开发使城市更紧凑,避免出现开发断层区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激励提高现有建成区密度,减少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采用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允许适度提高某些公交走廊的开发密度。

(五)城镇建设与地理历史文化相结合,走多元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自然山水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依托各地特有的自然禀赋,着力保持山脉、河流、植被等自然系统。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充分利用水面、山丘、农田、林地、草地,进行生态景观分隔,打造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带,使城镇风貌、景观形态、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富有贵州特色的山水城镇、田园城镇、山地城镇发展新模式。

推动历史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重视和保护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区域+线路+斑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格局。传承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加强对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的城镇和村庄的特色保护和景观塑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旅游,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推动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注重保护、挖掘和吸取地方民族传统村落布局、建筑风格的优点,开展少数民族城镇、村寨特色建设,展现民族村落和民居独有的审美价值,彰显和创造人与自然、城镇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对部分民族民族聚居形态、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六)本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相协调,走人本型城镇化道路

充分尊重不同群体意愿,分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以举家外出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基本融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相关公共服务待遇问题。对于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常年在城市打工,但有一定流动性、在城里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的农业转移人口,重点改善其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未来10年将逐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年以上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重点鼓励其返乡创业和再就业,引导其在家乡城市(城镇)落户定居,就近就地实现市民化。鼓励和引导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从事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保障农村留守人口权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挥大中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城乡规划、要素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一体互动的城镇体系。大力提高本土农民素质,大胆探索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加大对乡镇、中心村规划的指导和投入力度,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农村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构建明晰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

第4篇: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一、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的意义

以组织战略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多元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职工按照组织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研究所在建立职业发展通道时,始终围绕以下2个原则展开。一是满足研究所任务与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零缺陷”“保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是研究所发展的前提条件;扎实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夯实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发展基础目标,实现“三高”发展更是对研究所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所在建设职业发展通道时,不仅要考虑对职工资历与能力的认可,也要兼顾对其职责、贡献及成就的认可。二是满足职工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各岗位、各层次职工搭建多元化的通道,一方面有利于职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研究所的成长导向。职工通过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完善个人能力,及时做好发展规划,并且可以随着个人的发展随时调整成长路线。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1.行政职务晋升通道

行政管理职务是国家在事业单位设立的传统发展通道。对研究所下设的研究室而言,主任肩负着本部门行政和技术双线的责任,在行政和技术领域都要承担起“责、权、利”统一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承担的任务量不断增加,任务领域不断开拓,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能够承担起辅佐部门正职的职责。但是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金字塔架构,向上的发展通道越来越窄,对于更多的职工而言,意味着看不到晋升的可能,职业前景渺茫会对职工造成负激励,不利于个人和单位的发展。

2.职称职级晋升通道

研究所是事业单位性质,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每年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职称和技能等级是对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或技能操作水平的认可,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取得一定的业绩,经过评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等级认可,这类传统的职业等级资格对职工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与薪酬有直接的关系。职称和技能等级中的高级别晋级比例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般情况下评上就不会发生解聘,有可能出现该层次职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业绩贡献不突出,工资却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使单位缺失了引导职工成长、发挥职工潜力、提升组织整体能力的机会,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职业技术资格或技能等级激发职工发挥更大效应的本意。

3.型号干部晋升通道

为了落实研究所“技术立所、人才强所”的战略发展方针,适应研究所科研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要求,满足型号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畅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研究所参照型号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概念,为其匹配主任设计师(副)、计划经理、产保经理,作为型号的核心人员,强调他们的定位和职责,与传统的行政领导明确分开,强化技术统领和把关,使得权责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基层技术人员,加强了其主动承担型号研制的积极性,营造了技术人员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但是型号“两师”的人员配置是有着严格标准的,面对一边是有多年型号工作经验的老职工,一边是引进的高精尖新人,名额显得不够用,如果不能合理配置,很容易引起职工的不满,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

三、职业发展通道的改进设计

1.搭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

2017年,研究所通过参考华为公司等系统外企业的职工发展通道以及与航天系统内单位交流访谈,从研究所战略出发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主要步骤如下:(1)成立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组长由主管人力资源的所领导担任,研究所各专业领域专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2)按照各专业领域的人员特点、岗位特征,结合职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初步讨论形成研究所研发技术、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操作四大类岗位,33个具体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1~19职级不等;(3)编制各具体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内容;(4)组织各岗位通道的专家讨论、梳理各职级知识能力储备及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岗位晋级条件及考核要求;(5)职工岗位体系工作组讨论并制定岗位评聘、晋级的流程;(6)对各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不同岗位、职级对应的薪酬标准,建立所内薪酬管理制度;(7)研究所内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全员进行岗位聘任上岗。通过岗位体系的搭建,职工层级划分已经由粗放式转向细分式,避免上下2个层级之间由于跨度过大,使职工在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积极性降低。经过近2年的使用和修订,该体系已经成为研究所职工晋升发展、体现薪酬待遇的重要支撑依据。

2.畅通专家申报渠道

为了对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职工予以奖励,也为了激发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研究所梳理了各级人才工程的申报以及专家奖项政策,对外与国家、北京市、各部委、集团公司等高层次专家奖励对接;对内与所内各职称等级的职工相呼应,对职工做出的贡献与成就予以认可,是职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精神追求。

四、职业发展通道的保障措施

1.建立培训体系

岗位不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要牢牢把握分层培训的原则,使培训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对职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职工在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在业务知识水平或管理能力等方面希望得到的培训类型、内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的理论知识、学习心得等进行考核,以此加强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质量的高效性。

2.完善考核体系

职工的职业通道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就要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职工的工作成果、专业技能、创新开发以及对部门建设作出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不同的层级和考核标准。同时,考评时要根据考评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如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或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为岗位的轮换和晋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可以发现职工工作表现与岗位不适应的地方,查找原因后及时调整岗位;或者年度工作表现出现下滑,如果连续2年出现达不到考核标准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职级。

五、经验与启示

1.职业通道的设计必须符合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需求

研究所的发展战略是职业通道设计最本源的动力。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收官,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谋划,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评价实施效果,以便及时完善改进,使整个职业通道始终保持有效性及前瞻性。

2.职业通道的设计核心是公开、透明

任何一条职业通道的晋升一般都分为“客观分”和“主观分”。“主观分”部分主要是评价职工在某一阶段的工作业绩和成就,综合考虑参评人参与的项目重要性、难度以及参评人在项目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而“客观分”指标已经明确到如“参加XX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交流报告”“作为培训教师进行XX课时的专业技术培训”等评价得分具体量化的标准,使得职工可以自行估算客观分,大大提升了晋级或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职业通道的设计要尊重事业单位的传统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