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计算机科研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研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科研方向

第1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科技立项;科技竞赛;实验室开放项目

作者简介:王恒友(1982-),男,安徽固镇人,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讲师;高雁飞(1971-),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实践教学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6-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增设的新型复合专业,该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专业。由于其专业内涵宽泛,交叉性广,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注册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文化沉淀少、就业方向不够明确等特点,仅有少数院校具有鲜明特色并逐渐成熟。

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是北京建筑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实际情况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为了把北京建筑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实验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2]全国很多高校都相继研究开放实验项目,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山东大学等。[3,4]

一、实验项目的设立

以往每学年,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各实验室设立一些开放实验项目,并汇总在校最新公告与教务处网页上公布,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开设过这类开放实验项目,但经调查发现,对于这种自愿性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项目属于验证性或基础性实验,对于这类试验,学生的兴趣一般不大;二是对于研究型(包括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没有可持续执行的项目实施办法;三是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没有成熟的成果鉴定与奖励等相应的鼓励措施。基于上述三个原因,以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竞赛为依托,尝试设立科研小课题,把实验作为科学探索的工具与手段,确定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

鉴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各不相同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实验室专业教师设立不同的小课题,如技术研发型、学术科研型等,并申报学校、北京市大学生科技立项。组织不同的科技小组,每个小组3到5人,并对科技立项、科技竞赛的资金资助、奖励办法进行宣传。仅以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大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竞赛情况为例,申请的科技立项小课题有“北京市二手住房价格趋势模型分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爬虫软件研究与改进”、“网络论坛文本语义倾向性统计与分析”、“优化算法在图像重构算法设计中的应用”;组织参加的科技竞赛有“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20人,“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8组。以这些项目为依托,开设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这些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实验知识,复习已学过的实验内容,从而较全面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二、实验项目的实施

1.团队组建

确立了开放实验的项目后,团队组建是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没有一个团结协助、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的团队则不可能顺利完成项目。在组建团队方面,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组合为主,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为辅,确立组长负责制,由意志坚强,组织、活动、协调能力都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另外,为了保证每个人对项目投入的精力和专注程度,要求每人每年最多参加一个项目。

2.实验项目规划与分工

无论是学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科技项目,还是科技竞赛,都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好每个阶段的任务,是开放实验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另外,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小组讨论,研究下一阶段的任务及目标。

每个阶段实验前,向学生强调每个同学的实验研究模块是小课题不可缺少的内容,每个同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是小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到课题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3.指导教师全面掌控

在一般的实验中,教师基本会把实验内容、任务、方案都告诉学生,而且实验任务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实验基本要点都讲解给学生,学生也都能很顺利完成实验。但在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很多内容是未知的,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结果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由于学生知识与视野的局限性,还不能从大局上把握实验项目,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引导。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指定整体的方案,尽量把整个实验项目进行任务细化,细化成一个一个的小实验(只有任务,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实验方案),且要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文献等。

从时间付出方面,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一定学时的实验指导,以确保学生实验时认真投入,避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并从中发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4.实验过程

不同的实验项目,经历的时间段也不相同。一般的科技立项的实验项目,从春季学期开始到年底结束。学生科技竞赛的时间段,也是根据赛事的时间来安排。如:“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是在每年的5月份进行赛区选拔赛,7月份进行全国总决赛,相应的实验开放项目是从3月份开始到6月底结束。“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每年9月份举行,所以实验开发项目也是从3月份开始到9月份竞赛结束。

由于开放实验室是8:00~21:30点开放,被批准进入的学生在此后的项目时间周期内的每一天的该时间段都可以使用实验室。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拥有专用的实验桌及计算机。在暑假里,一般会统一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正常上课期间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做实验。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所做的一切(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方式)都是自主的,很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查资料、独立解决。

当然,开放实验是学生在所有学习环节中最自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实验。很多任务没有书本知识可以照搬,有的问题甚至没有固定的答案。特别是研究型的课题,更需要学生深入到学科前沿领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或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哪些技能是必须要加强的。

5.项目报告

在很多项目成员看来,撰写项目报告相对于每个具体的实验任务要简单。然而在撰写报告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小组的一系列实验,撰写出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报告要比单个实验要困难的多。撰写报告不仅考验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的全面的认识程度,更体现了文笔的水平。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都是理科学生,也没有写过项目报告的经验,很多都是不知该如何写,有的组写出来的报告甚至不能体现项目的实际情况。仅以2013年“北京市二手住房价格趋势模型分析”项目为例,项目组成员前期各项数据收集、预处理、分析都非常好,但写出来的项目总结报告与要求差距很大,从一开始涵盖格式、语句、内容形式修改到最后定稿,经过了近十次修改。也正是经过这样反复的修改过程,让同学们对项目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撰写报告的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资金资助与激励措施

北京建筑大学对学生科技立项资助、科技竞赛的奖励有一定的办法。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加大了对该方面的奖励。北京市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类的资助为1万元,这方面的资助金由学生支配,指导教师把关。科技竞赛获奖奖励教师办法:市级三等奖2000元、市级二等奖5000元、市级一等奖10000元;国家级二等奖15000元、国家级一等奖20000元。自2012年开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鼓励学生参赛、参加科技立项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校奖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即以上所有奖励办法按照团队奖励,团队里的教师和每个学生是平等的,把所有奖励按人进行平均分配。另外,学生还可以享受因获奖申请学校奖学金的政策。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技立项的积极性,设立的开放实验项目受到了更多学生的青睐。仅以全国高教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以往每年参赛6支队伍一般只有1组获北京赛区奖,2012年参赛的6支队伍有5支队获奖,其中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北京赛区二等奖三项。

四、开放实验项目总结

2012~2013学年开放实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所有在研项目的进展都比较顺利,已经结束的竞赛类开放项目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参赛的20名同学有18人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并有1名同学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8支队伍,虽然目前评比结果还没出来,但从比赛过程来看,要比以往效果更好。

五、总结与展望

实验室开放项目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的成果是检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指标之一。相信教师的辛勤付出,同学们的热情投入,定会使开放实验项目开展的更好。为了使学生受益、教师得到发展,还要努力探索,并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特色,把北京建筑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成具有鲜明特色且逐渐成熟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郑清洁,邹正盛.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99-100.

[2]洪涛,钱晓耀,杨其华.创新开放实验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41-144.

第2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教学

作者简介:李晓翠(198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助教;陈敏(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语言类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2BJC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2-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形成了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始对自己学校的办学层次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其中,为数不多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绝大多数普通院校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确定了办学层次后,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将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长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跟踪,及社会业界对毕业生需要的持续调查了解,发现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很多本科学生在完成了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后,写一些小程序没有问题,但对于实际项目的开发却感到很茫然。这种情况在完成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找工作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对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显得迫在眉睫。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完整的项目中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行动导向性。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教学”的行动导向性特点。通过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即在工作中能够反映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实践,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2)企业级管理性及职业化显著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项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也使得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级的管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企业化的管理和职业化的训练,熟悉实际工作的性质、内容、意义和工作方式,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用语、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其向职业角色转化。

(3)自主学习及创新性。项目驱动教学法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自主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因势利导,通过项目训练激发学生的求助欲和创造力,促使其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4)跨学科性及社会关联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同的项目开发会用到不同的专业及领域知识,这使得仅靠计算机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顺利完成项目驱动教学任务。例如项目的执行需考虑到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人员物资调配的合理性、产品材料应用的环保性等,那么就必须要用到经济学、物流管理、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工作角色、认识到工作的社会意义及创造的产品丰富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人格、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存在于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够迁移到各种职业工作岗位中使用的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3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将该门课程与现代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五、结束语

第4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市场需求 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7-01

科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IT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然而,现在的计算机高职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 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方向的设定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计算机专业的方向也越来越精确。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设置并不明朗,不论哪个方向,学的课程都差不多,很多也很杂。而且,专业方向一旦确定就很多年不变。这种陈旧的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率。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在有很多的计算机高职专业是一些本科院校在承办。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突出高职专业的特点,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本科专业差不多,太偏重于理论,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过关。由于高职专业学生的底子相对比较薄弱,计算机又是相对比较难学的科目,特别是大量理论课的设置,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从而学习热情大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目的国家早就定性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个能力就是实践动手能力,技术能力,也是适应能力。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1.3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

计算机行业知识发展和更新迅速。教师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一些院校,不管教师所学什么专业方向,排课的时候是统排,不考虑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一个专业的方向的一些课程还没研究透,换个学期又换另一个方向的课程。而且,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仍在沿用普通高校体制,依然是以教师的论著和科研成果为标准。教师为评职升薪,不得不刻意埋头作文[1]。教师的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为评职称搞科研的压力,使教师很难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2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计算机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市场人才供需状况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2]。通过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反馈信息、企事业单位计算机行业人员深度访谈、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要求,借鉴NIIT模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共性[3],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再依据不同的方向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突出方向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的设置中要突出专业方向的特点,针对性要强。有的院校为了学生好就业,课程开设的比较杂,哪个方向的都学,但是哪个方向的都学不精。这就不利于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人才。比如:软件开发专业可开设的专业课:数据库设计与应用、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2EE程序设计等;而网络方向课开设的专业课有:计算机网路基础与网络服务、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设备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组网实用技术等。其他方向的课程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去选修,但是不应设为必修课。当然,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识文化课和专业的基础课设置也要合理。

2.3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了必要的理论和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在此提出:人才培养的方案中设置为“4+1+1”工程。即在3年的培养计划中,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通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专业课占4个学期,1个学期用于以工程项目驱动的实训,最后1个学期为学生的深入企业实习。

在一个学期的专项实训中,老师集中讲解用到的专业知识,然后,虚拟一些开发项目,让学生分组独立操作,按项目的要求和进程在实训室完成。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定期评审,以帮助学生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愿花人力、物力及财力去培训新员工,所以“有项目开发经验”成了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也成为毕业生找工作难的一个门槛[4]。项目实训驱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一定抗挫抗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将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中,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广泛开展与企业合作,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专业教育就及时培养具有所需要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毕业生。同时,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岗位见习、顶岗上班等形式零距离接触企业,适应企业的工作全过程[5],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4 注重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除了要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方向,提供更多的去企业和公司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并且,不应单纯地以论著和科研成果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成分。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就为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其他因素

其一,源自教学实践的教学变革力量;其二,源自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力量;其三,源自教育管理的行政推动力量。只有由教师、科研介入和管理层的行政推介,三股力量的积极、通力配合下,改革才能有根本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长富,赵斌涛.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步履维艰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3.

[2] 马力.高职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09(7):89-91.

[3] 李焕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化设计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32):9.

第5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计算机本科

据统计,2005年中国IT人才的缺口为42.5万人,今后每年也至少会有20万人的缺口,而目前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了巨大反差。什么原因?“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调查发现,教育体制的落后导致了软件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编程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中,有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将其反映到教学改革规划中。立足于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情况、学生质量、教育教学优势、学生就业领域和社会需求,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就计算机专业而论,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人才,这是共识[1]。

因此,设计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吸收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如CC2001、SE2004、IS2002、CE2004、IT2006)经验,又要考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不应盲目追求培养研究/学术型人才,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工程/系统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上,在工程性及应用性方面办出特色。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分为三个基本学科形态(理论、抽象和设计)[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表现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应强调应用能力,而且应强调基础知识体系。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离散结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等。在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强化某个专业方向(如软件工程方向、信息系统方向及信息技术方向)应用性知识的构建。

2.2能力要求

(1) 系统级的认识能力。系统级的认识能力是综合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学生要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网络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建立和分析过程。

(2) 抽象(模型化)能力。主要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假设的形式说明、模型的构造与预测、实验分析和结果分析。

(3) 设计能力。主要为需求说明、规格说明、设计和实现方法、测试和分析,用来开发求解给定问题的系统。

2.3素质要求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10项:(1)诚实和正直;(2)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3)协同工作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工作动力和主动性;(6)职业道德;(7)分析能力;(8)灵活性和适应能力;(9)计算机技能;(10)自信。诚实和正直高居素质要求的第一位,充分说明社会对毕业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视。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企业进行软件项目设计,涉及到团队开发及与客户沟通问题,因此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及项目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

3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应用面广,学科交叉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更新快,专业面要宽。但是在有限的4年时间内,也不能设置过宽的口径,对于核心课程,还是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和强化,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软件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用人单位的社会要求,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要以“平台+模块”方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完整性、先进性、实用性原则,贯穿理论、抽象和设计的学科三大形态,突出设计的重要性。

3.1平台

平台是各个模块(或称为专业方向)共同的知识体系。综合CC2001(CS2001)、SE2004、CE2004、IS2002及IT2006课程体系[3](/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应以CS2001为基本平台,压缩部分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增加CE2004的部分知识领域,重点扩充CC2001知识领域的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离散结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

3.2模块

模块也指专业方向,以加强部分领域的知识要求。

(1) 软件工程方向:增加对软件工程知识领域的要求,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内容。

(2) 信息系统方向:增加对信息系统知识领域的要求,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电子商务策略、架构和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物理设计和实现、分析和逻辑设计、项目管理实践等内容。

(3) 信息技术方向:增加对信息技术知识领域的要求,包括信息技术基础、人机互动、信息保证及安全、信息管理、综合编程技术、网络计算、系统管理及维护、系统体系及整合等内容。

在上述“平台+模块”的基础上,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和验证理论知识。压缩专业选修课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介绍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专业选修课尽量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开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

基本实验是计算机学科教学实验的基本要求,配合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综合本课程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进行的实验设计,如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下列内容:文件系统、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进程间通讯等。

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实验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作业”。它要综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如客户/服务器实验就包括计算机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方面的知识。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一般教师只提出设计任务,规定实验的环境和条件,由学生进行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

开放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自拟实验任务、自行设计完成实验。

项目开发是培养学生研究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指导教师给定大型开发项目的要求,由多位学生合作完成。综合性强、难度大、时间长,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产品原型为最终成果。

毕业实习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可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流行技术、工具的差距,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应该更加灵活,可充分利用二、三年级暑假的时间进行短期实习(或者见习),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以便更好地在三、四年级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或者选修课程。

毕业设计可以综合反映学生4年本科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基本方法。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大规模的完整软件产品设计,掌握软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一套基本技术流程和软件文档(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

培养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精心设计上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2改变教学和实验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离的,课堂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实验处于辅助地位,而且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鲜明的教导主义色彩,不太强调学习者的内在条件,学生只是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学会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导作用,在计算机教育方面,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互为补充,强调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其显著特征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CT)。就编程认知问题来说,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为编程学习提供一个更为整合的环境,这些工具将和各个抽象层次的可视化支持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直觉上了解计算的控制。

4.3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学不可能没有科研的支撑,科研也不可能脱离生产实际,三者密切结合,不可分离。要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这就要鼓励教师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形成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将科研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典型案例,在课堂中讲解;将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的分解,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为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条件,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为项目开发、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

5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当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后,教学评价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否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就是一句空话。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在课程成绩中加大实验考核的比重,加大项目开发、科技活动在课外学分中的比重,注重导师对学生的考评。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在符合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引进社会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效果要接受社会检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毕业校友的反馈是重要社会评价源,要形成一个长效的社会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不断地改进。

6小结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新颖而又迫切的问题,需要我们作长期艰苦的探索。既要充分吸收国际最新的课程体系,又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各高校的具体实际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措施及教学评价方法,以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 认识计算学科 分类培养优秀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6(5):25-27.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Mike Har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 Curriculum[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2006(5):338-342.

A Teach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ajor in Computer in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Xu-dong1, CHEN Wei-jun2, LUO Yu-dong2

(1.Institute of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ies, Jiaying College, Meizhou 514015, China ; 2.Faculty of Computer, Jiaying College, Meizhou 514015, China)

第6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趋势

0引言

计算机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物品,又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电脑”,它不仅被应用于高速数据跟逻辑的运算,而且具备强大的存储与修改功能,是一种现代化的智能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两部分主体结构,一部分是硬件系统,另一部分是软件系统,共同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也在随之发展,计算机作为一个综合型的生活办公工具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同时,其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相关行业人员也在致力于计算机的发展研究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走上了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轨道。但是,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人们过于关注对计算机娱乐方面的应用,比如聊天、网络购物等内容,却忽视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不了解。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

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在1946年2月,埃克特和莫克利这两位美国的发明家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将它研制出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让社会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开启了人们的新生活,带领人们进入了信息革命时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跟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外形差距较大,那台计算机有好几间房子一样大,但是它的计算速度却并没有高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到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无数的计算机研发人员一直在努力,尤其是科学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后人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开启了计算机发展的新时代,带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代:

1.1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一个时代,从1946年开始,到1957年结束。电子计算机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有些类似,电子元件是计算机的主要器件,电子计算机也因此得名。电子管具的体积比较大,但是存储的容量相对较小,因此电子计算机的耗电比较快,不具备稳定性。这类计算机一般应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而且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一般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是汇编语言,并不具备系统软件。

1.2晶体管计算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能带论的不断呈现,开启了半导体器件的计算机时代,理论研究给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的依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下,点接触晶体管就被两位科学家研制出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结型晶体管又相继问世。自此之后,晶体管的发展就步入一个相对成熟的轨道,成功的应用与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汇总,让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从1958年开始,结束于1964年。晶体管具有相对优势,它虽然体积较小,但是质量比较轻,而且工作的效率相对较高,散热比较少,损耗较低,对于电子管的效能发挥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在不断减少,但是使用的年限却在增加,这就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晶体管计算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拥有浮点算法这一新应用,对于计算机运算水平是一个大的提升,让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以及工业控制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

1.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随着晶体管的呈现,使得集成电路的发展更加顺畅。不久之后,科研人员开始着手于研究晶体管以及其他电学元件,以此来制作更加复杂高端精密的集成电路。在1959年,有位著名的发明学家叫做罗伯特罗伊斯,他发明的集成电路更加复杂化,是通过平面工艺生产出来的,可以应用于商业领域。从那之后,计算机开始利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来进行技术发展,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三个计算机时代,被人们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与之前存在的两个计算机时代相比,又有所不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中心部分仍旧是存储器,但是计算机的体积开始不断减小,与此同时,计算机的能耗在不断降低,但是运算的速度以及可靠的程度却又在不断提升过程中。除此之外,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得到完善与更新,它的功能组件强化,不仅可以应用于数据处理,还能够在企业管理、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跟自动控制领域进行充分的应用。

1.4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工业制造水平也在逐步提升,集成电路的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摩尔定律表明,当价格不变的时候,集成电路上能够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能够增加一倍,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性能水平也在提升,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自从1970年之后,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的计算机开启了第四个全新的计算机时代。升级发展之后的第四代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明显的优势,存储的容量明显得到了提升,在一个一厘米的圆形芯片上可以容纳上百万的电子元件。在这一时期,第四代计算机时代呈现出一个关键性的分化,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依托不断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以及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1年到1973年,微处理器主要有三种,分别为4004、4040以及8008这个类型。第二个阶段是1973年到1977年,这一个时间段是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78年开始到1983年结束,在这一时间段里,是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从1983年开始,也是三十二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2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方向与趋势

时代在不断变革和发展,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处在一个时刻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但是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现代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随之进行着,无论是生物领域还是物理领域,以及一些新材料的出现,都为新型计算机的发展奠定着前提条件。一系列新型计算机已经在酝酿发展的过程中,比如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以及纳米计算机等。或者这些新型计算机的发展还未成型或者技术发展没有十分成熟,但是它们的呈现代表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趋势。

2.1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机类型,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仿生计算机,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生物芯片替代了原本半导体上大量晶体管。生物计算机主要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所出现的蛋白质分子来作为主要的原料以及生物芯片,所以被叫做生物计算机。脱氧核糖核苷酸上存在着一些遗传信息,它是一种双螺旋结构,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存储优势,而且运算能力非常强大,与传统硅片相比更是略胜一筹。数据显示,一毫克的DNA的存储能力与一万片的光碟片差不多大容量。除此之外,DNA还具有超能力,能够同时进行兆个运算指令。这一系列的优势因素都给生物计算机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让它具备了集成电路所没有的优势,大致可以归结于五点。第一点,生物计算机的体积比较小,但是容量却比较大。第二,生物计算机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内部芯片,一旦出现问题,这个内部芯片可以自行进行恢复。第三,生物计算机的存储量比较大,有关数据显示,一立方米的生物大分子溶液里大约可以存储一万亿的二进制数据。第四,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较快,这主要得益于DNA能够同时处理兆个指令的特别优势。第五,生物计算机具有良好的并行性。跟过去的计算机不同的是,生物计算机得益于DNA与蛋白质,因此充分发挥并行功能。生物计算机以它独特的优势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工程,当前,生物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研制有机分子元件,利用它来替换半导体元件,为分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帮助。另一个是通过不断探究人脑结构跟思维规律来研究生物计算机的结构,为生物计算机的成熟呈现奠定基础。

2.2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也是新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建立在量子力学规律以及依托量子效应和量子比特而进行的超速运算、强大存储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装置。假如这个装置处理和运算时使用的是量子信息,那么在进行量子算法的时候,就是所谓的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与一般计算机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使用0和1进行存储,还能够用粒子的量子叠加来进行存储信息的汇总。有关数据显示,一个四十位元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解开一千零二十四位的集成电路计算机需要花费几十年才能够解决的问题。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令人惊叹。到现在为止,全球还没有呈现出一个成熟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致力于对量子计算机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许多跟量子计算机相关的科学方案以及科学假设。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这一系列的科学方案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量子计算机终究会被攻克,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3光子计算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光学的发展,科研人员开始着手用光子来替代电子,光运算开始慢慢取代电运算,一系列的光学元件开始取代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不断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光子计算机主要是运用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测算以及信息的存储处理等的新型计算机,主要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强可靠性,光子没有电荷,所以就不存在电磁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第二,光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极高,光子的并行性比较强,因此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加上光子传播速度很快,进一步提升了光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第三具有超大的存储容量,光子互联不受到电磁的干扰,因此具有较高的互联密度。

2.4纳米计算机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材料,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解放了传统意义上的晶体管。纳米计算机解决了一些顽固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由于纳米材料研发的芯片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因此,纳米计算机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作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与发现,纳米计算机技术一定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3总结

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作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品,必将走在不断发展的路上,微型、智能、多功能发展,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以及纳米计算机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作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与趋势一定可以破除各种技术阻碍,通过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美好生活的构建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黄艳云.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研究[J].计算机技术应用,2013(08).

[2]李育英,谭贤楚.计算机发展与社会进步[J].理论探新,2010(09).

[3]雷宏泽.浅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向[J].青年文学家,2013(29).

[4]李文倩.个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12(09).

[5]胡军,吴立春.刍议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向导,2011(35).

[6]高纲领.浅议计算机发展与社会进步[J].科技资讯,2011(14).

[7]李文博.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原理与运用领域解析[J].科技前沿,2014(11).

[8]谢小雨,薛慧,顾琳玲.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科技向导,2011(24).

[9]樊玲玲.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J].信息技术应用研究,2012(16).

第7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职;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0-02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学校早在1984年就拥有了计算机,并在相关专业开设了信息化课程。1998年,学校在现代办公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多年来,通过“外引内培”,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只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在现阶段,高职学校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团队的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办出特色,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如果要拥有这样一支队伍,必须先剖析一下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对于每一位专业教师来说,由于年龄、经历、兴趣等原因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以从事教学和搞科研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把教师分为四类:第一类:善于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开展教改与科研;善于把教改和科研成果以论文、专著、教材等形式呈现;教学效果好,师生赞誉度高,教学、科研等都表现出突出的能力。第二类: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中,认真开展专业调研,积极学习高职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好。但不善于把教学成果转化为论文或专著,或者说由于从事的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写的论文很难在高水平的计算机核心期刊发表。第三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搞科研,专心致志写论文。由于职称评价体系的原因,这部分老师对同学、对教学都是漠不关心的。第四类:由于嫌待遇低,有的教师出现了惰性思想,特别是那些分身于学校内外其他业务的教师,则更无法集中精力搞好教学[3]。表现出对教学、教改和科研都不甚关心,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当然,这样对老师的分类是粗线条的,但也大概反映了当前高职学院教师从事教学与开展科研的实际情况。

如何让老师教学和科研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是师资队伍建设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的发展要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才会形成一种合力。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兴趣与特长,通过省级示范建设,初步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师资建设思路,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分院旗帜鲜明地对教师进行梯队划分,使各梯队的教师清楚自己承担的职责,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一梯队是分院的专业负责人。分院努力把第一类教师和第二类教师中的佼佼者确定为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将负责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教改与科研等。专业负责人是分院重点培养对象,分院将努力把专业负责人培养成专业带头人,使他们能对专业具有话语权。专业负责人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成为计算机某一领域的专家。第二梯队是分院骨干教师。分院努力把第二类教师和第三类教师中的佼佼者确定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分院的重点发展对象。分院把骨干教师作为专业负责人的后备军,并优先考虑骨干教师的出国出省培训。第二梯队的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实施高职课程改革,参与教改与科研。骨干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是普通专任教师。分院鼓励第三类教师和第四类教师把自身的发展与分院的发展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教改科研联系起来。专任教师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融入到分院的发展中来,努力做好教学工作,逐步参与分院的教改与科研。当然,教师所处的梯队不是一成不变的。分院将根据教师的教学、教改与科研业绩,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形成能上能下的局面。

第二,分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实现跨界融合和双岗双薪。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现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的宠儿。农业类高职学院如何办出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面对困境,积极探索出路,经过市场调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提出了农业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既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了解农业的老师。因此,分院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学习农业基础知识;鼓励老师和学校的农学分院紧密联系,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鼓励老师成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教师。同时,分院鼓励教师实现双岗双薪。教育部([2011]12号)一文中指出:高职学院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4]。通过引企入校,把公司真实项目带到了教学实践中。分院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既是公司商业项目的参与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双岗双薪将是一种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

第三,分院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教师发展。分院组织全体老师学习高职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教师对高职内涵的认识;分院聘请高等学校教授、企业公司技术专家到分院参与教学、讲座等,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新技术、新视野带到分院;分院组织教师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要求老师们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分院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分院在近年已成功申报了多个省、市、院级的科研项目;分院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行业、企业、公司开展的各项学术会议;分院组织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素质。

第四,分院强化团队建设,增强教师归属感,并为教师相互学习和激励提供平台。分院着力建设电子与信息、软件与数字媒体两个教学教改团队,智能农业研究与开发一个科研与技术培训推广团队,以教学、科研及技术培训推广项目为纽带,将教师组织起来,与企业工程师一道,共同探讨、研究、实践,互相学习、激励,共同提高能力与水平,努力提高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

当然,要提高分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参加教学与科研提出明确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改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5]。

参考文献:

[1]曲孝民.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六).

[2]王淑芬,周恩超.高职师资队伍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2-04-01.

[3]刘熙文.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1).

[4]“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5]田建国,王军丽.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师资队伍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0,(16).

第8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1.1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更新慢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展很多年了,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目标大都是按照相关计算机考试的要求而制定的,计算机教学往往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只停留在书本要求的范围,而且课本内容对于新知识的更新和扩充慢,造成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相脱节。此外,枯燥的计算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低下,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课时分配不均,使得公共科目的课程占的比重偏大,而专业课程的课时偏少,并且计算机专业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践技能,这两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育所占的比重大,不利于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存在问题,不正确的教学顺序,造成很多关联性的知识点断裂,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学出现脱节的现象。

1.3计算机教学工作缺乏创新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仍然只是单纯的考试,使得整个教学工作都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为了不挂科,教师为了整体的教学成绩达到标准。在这种教学和学习心理下,计算机教学工作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以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执行整个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求的教学进度来进行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探究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2.1明确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注重教育的社会化职业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时候,要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计算机行业人才结构的要求,根据计算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源和实训条件,建立科学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框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规划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出国学习和参观等机会,学习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培养方法,完善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注重教育的社会化,争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建立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完善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有效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安排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安排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结合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丰富的专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计算机教学要注重课程创新和内容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

2.3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学校要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改造真实项目为教学项目来改善教学内容和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等方法来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要求,引入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比如让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参观科技展览、在教师或企业人员的带领下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4计算机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培养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有自我学习能力,掌握国内外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断地积累新知识和新理论,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学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的知识进修,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另外,职业学校应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参与企业计算机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参与科研工作,可以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这种“双师型”的教师,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培养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与社会。

2.5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化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技能,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开发能力,因此,职业学校培养计算机技能型人才,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制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更好地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计算机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2.6建设计算机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接轨校外实习是让学生走进企业或公司的实际岗位,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实践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会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校外实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提早与社会接轨。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系不仅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毕业班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习的场所,还可以通过提供企业兼职机会,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或者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推动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结束语

第9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计算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计算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共同进步。同时,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也为其他电子产品提供了发展方向,推动了很多高端产品的研发。为了早日解决计算机面临的发展难题,应投入一定的科研人才进行突破和努力,以期早日攻克难题,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1 计算机应用相关概念

1.1 计算机应用概念

严格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应用实则是学科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对计算机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多方面的探究,总结计算机过去的发展历程,提出计算机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的新问题。同时将计算机与其他的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并投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计算机的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领域: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计算领域,无论是哪一领域,都对人们的生活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1.2 计算机发展历程

从我国应用计算机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我国首次出现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在上个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中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研力量都不能够支持计算机多方面的应用,只能将计算机数据方面应用在军事领域。50年代的计算机探讨从数值方面转向非数值方面,应用领域也由军事领域想工商业、企业方面延伸。真正实现计算机技术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是在70年代,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计算机技术研发提供有效的后盾支持,计算机各项研发成果被广泛的应用在服务行业、农业及文化教育中。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的应用,人类社会开始迎来信息化时代。

2 计算机发展应用现状

2.1 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科学计算、过程检测与控制、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的产生代表着高科技的到来,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及精度和逻辑判断能力,将其延伸到学科中产生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学科;计算机的检测系统是指计算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针对某些信号进行检测,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工业发展的自动化应用到生产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将数据资料进行加工、管理。具体体现在国内机构中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计算机的辅助系统可以进行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和性能测试能应用;计算及人工智能化更是展现了计算机模仿人类逻辑思维及行动能力的极大魅力。

2.2 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信息化和增加社会的交往两个方面。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生产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的一系列功能支撑着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计算机将更多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电脑中,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计算机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原有的交流方式,传统社会发展中,人们靠书信进行沟通,其传递时间严重影响了信息及时的传递,甚至会造成信息的丢失,而信息化的交流方式,改变书信传递消息的弊端,为人们的交流。

2.3 计算机未来发展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较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企业发展对于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有限,而且总体来说,我国计算机用户处于较低的水平,计算机普及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计算机的应用具有地区上的差异性,各地区之间信息的普及程度不一,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使用平衡发展。尽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技术上的高要求,但是我国整体来说对于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在应用系统方面,国外的应用系统软件较为发达,设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研发进程总体较慢,政策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 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微型化发展

在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朝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家有电器和仪器仪表的应用就是计算机微型化发展强有力的证明。同时工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研发出的核心部件对于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微电子技术将推动计算机向微型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3.2 智能化发展

现阶段,计算机实用技术仅仅停留在人工操作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生活的冲击对计算机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使用中,人类需要全新性的智能计算机,计算机要做到具有学习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3.3 巨型化发展

巨型化发展是指计算机内在发展中的要素,指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其运算速度更加快速精准,同时计算机的储备量也将进一步增强,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4 结束语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牢牢的联系在一起,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为人们提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可以说,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由此,在未来发展中,更应该及早的解决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难题,投入一定的科研力量,早日攻克计算机难题,无论是对于人们生活还是国民经济都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文萍芳.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5):6076-6078.

[2]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50.

[3]黄奕炜.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