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第1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第2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浅析

1什么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过程。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内容可规范为四个大的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业绩,主要表现为电子政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电子政务效率。它属于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

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

2.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切实改善政府绩效。

电子政务是以信息技术优化管理创新,以绩效为导向的绩效再造工程。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能够帮助政府及时发现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改革措施。通过改善现状,加强管理,可以推动政府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从而直接提高行政效率。

2.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正确引导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代电子政府运作过程中的效率、成本、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确立合理的标准化指标,可以指出国与国之间、国内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从而汲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引领正确的方向。

2.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有效抵御建设风险。

通常信息化项目都存在高风险,相对于一般信息化项目而言,电子政务项目的涉及面更广,关系更复杂,经验更少,不确定性更大,因此,风险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发挥绩效评估在抵御电子政务建设风险、防范项目失败方面的重要作用。

3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及问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往往作为描述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一种工具,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却较少受到关注。这就导致现行的一些电子政务绩效指标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公共管理要求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需要。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措施

4.1宏观防范措施

4.1.1强化风险意识,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

电子政务评估人员应认识到评估风险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强化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操守,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拟定科学的评估计划,采用正确、恰当的评估程序和方法,写出全面规范的评估报告,有效地减少评估风险。在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要求评估人员在电子政务评估工作中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质量至上”的观念。

4.1.2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评估法制,统一立法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评估立法现状与评估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滞后现象。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措施的制订,才能为我们制订电子政务评估的实施规则提供一个行为准则的依据,依据法律规范评估行为。

4.1.3加强电子政务评估标准的研究。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评估标准本身进行深入的研讨,并制订一整套严格、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方法,从而尽快使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成熟起来,为我国电子政府的构建和电子政务的实施保驾护航。

4.2微观防范措施

4.2.1力促第三方评价监督政府工作。

在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估的时候,政府可运用评估指标进行自我检查,并比照评级条件进行工作改进。政府可委托那些既具有权威性、公正性、职业道德,又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有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咨询机构对电子政务成效进行科学评估,这是起码的条件。

4.2.2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的素质教育。

电子政务评估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4.2.3实行电子政务评估人员和评估项目的回避制度。

对电子政务评估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与被评估项目之间如果有利益关系的,要执行回避制度,这样就能够使电子政务评估的公正性得到更好的显示,为电子政务评估从业人员正确、公正地进行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4,(1)。

[2]钱江主编:《高绩效的政府管理实务全书》,新华出版社,2003(1)。

第3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经验;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51-02

一、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开展电子政务的时间相对比较早,这些的国家在发展电子政务时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能够更加方便的使用电子政务这个平台,以民众服务为中心,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先进技术的提高,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他们以方便用户为标准来对电子政务平台进行设计,更好的满足了政府、社会企业、公众之间的需求,促进了社会良好的沟通关系。例如,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日本,其在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时,建设了五个分类网站,涵盖了公众的衣食住行。最早发展电子政务同时也取得很大成功的瑞典,其在建设电子政务之初,其就把公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建设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公民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政府部门提供的最新信息和服务。

其次是政府部门对整个系统网站的整合,从而能够让用户能够更加快捷和方便的查询所需的信息。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政府网站就可以查找到其他政府网站相关的信息,同时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完成各个部门的业务,不仅节约了用户宝贵的时间,也同时也节约了政府的大量资源,这也同时满足了把公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的要求,最终实现电子政府、电子企业和电子公民。例如,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美国,其各种政务网站的分类非常的详细,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减少了对于各种行政成本的支出。各种政府的网站互相联通,不仅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让政府各个部门与社会企业以及公众的距离缩短了。最早发展电子政务同时也取得很大成功的瑞典,其要求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布的信息要具备准确、完整和权威的要求,每个公民如果向一个政府部门提供了信息,其余各个政府部门都可以查到这个公民的相关信息,同时公众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完成各个部门的业务。

再次,这些发达国家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不是制定的一个短期的规划,而是分阶段,有计划的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计划,同时也制定出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计划,再按照计划来一步步进行实施的。例如,美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1994年颁布的《政府资讯科技服务的远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方向。提出于2005准备提高各个政府门户网站的协同度,并逐渐升级信息技术,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010年实现大多数政府电子政务能力升级,达到目标要求。

最后,政府在建设本国的电子政务系统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相应的管理监察机构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证本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顺利的进行。例如,英国也在2000年正式通过了《电子通信法》,明确了电子签名在法庭上的重要性。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英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对不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定进行修改。

二、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开始兴起,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在那个时侯开始起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技术,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颁布了相关了法律法规。现在我国一些相关的网络信息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从总体上看来,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各种情况的差异,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快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有的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有的职能部门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应用较快,但也有职能部门至今未建立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同时许多的政府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也没有为民众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规范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有关政府管理机构管理和规划不够全面或不到位等;许多的职能机构多而且杂,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规范和制度化,同时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流程不是非常的畅通;相关的技术人员较少,所以无法有力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我国公众的素质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于信息的采集接收和使用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化。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普遍不够强。

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

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由于公众的素质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于信息的采集接收和使用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化。有的公众参与意识非常强、而有的公众参与意识就相对非常弱。所以政府应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能够更加方便的使用电子政务这个平台,要以民众服务为中心,缩小民众之间信息的差距,让每个公众都能快速、方便的获取电子政务的权利,从而起到加强政府和公众之间联系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数据沟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身边的信息量逐渐的增大,这就给我国各个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打破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隔膜,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的整合和分类,让每个政府部门都能对信息及时的更新和共享。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让他们能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为公众提供服务。

(三)加强引进专业人才和培训教育

从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定期开展电子政务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作为一个需要依靠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电子政务,其对于软件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需要专业人才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而达到电子政务快速高效的发展,使我国的电子政务真正的从纸质化办公转向网上办公。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我们都需要明确的一个要点是,在将电子政务的模式代替传统政务的时候,并不是一定在硬件和系统方面下功夫就能成功的。而是在我国的政务的背景下,进行一个全新的改革,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能够在根本上得到质的转变。我们需要大量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吕猛.电子政务在电子政务网络中的特征[D].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8):56-57.

[2]张凤凉.扶柏军.论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

[3]徐晓日.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启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3).

[4]杜珠英,蔡国强.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大视野,2010(14).

[5]杨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6(3).

[6]王秋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1).

[7]张基温,张展为.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8]周盛虎,段红.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7(7).

第4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跨部门政务协同 整体性治理

协同,即不同组织协作统一、围绕同一任务进行高效的业务操作。把协同思想运用到政务中,就是将各个孤立信息系统连通,以政府工作人员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使其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将进行文献综述,再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并提出改进对策,最后进行总结。

一、 文献综述

针对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构建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政府机关间进行跨区域及时交流,实现不同数据源的共享,形成立体沟通、并行协同模式,提升协同效率和工作效果。温勇诚提出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传输、数据交换等服务,为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支撑。能减少政府不同机构业务重叠,提升行政效率。顾昱、陈松则认为,信息技术使跨部门形成动态协作模式,管理流程可变,部门成员能发挥其能力与潜力。但也会导致政府职能变革与资源整合,触动现有权力与利益结构,政府各部门利益可能产生冲突。

二、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作用分析

(一)技术性因素角度

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软件、硬件和网络。软件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并联行政审批系统等的应用,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硬件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保证了整个计算机系统良好、高效运行,为软件、网络的应用、跨部门政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二)整体性治理角度

整体性治理指面对政府功能过于分化产生协调不良、资源浪费,强调在专业分工下,运用管理及信息科技,将不同层级、不同功能部门整合,提升政府行政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形成整体性治理模式,由孤立封闭走向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简化政务流程,避免资源浪费,节省行政成本,增强了行政工作效果。

但跨部门合作要在利益一致且具有共享氛围前提下才可实现。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的信息共享存在隐患,例如政府机密信息泄露等。目前我国信息共享缺乏完备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将无法追究。各部门考虑自身利益,会影响良好共享氛围的产生,制约部门间协同合作。从法律与安全角度看,这一协同机制仍需完善。

(三)投资成本角度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投资成本较大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众多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都见不到回报。技术巨大的投资成本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由此经济基础对组织间协同合作有很大影响。许多部门考虑到经济成本及对效果收益的不确定而迟疑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不利。

三、改进对策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但仍处于政务协同的最低层次,在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上仍存在障碍与瓶颈,须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共享的标准及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和安全意识,实现共享与安全的权衡。其次,要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出更完善的软件与可靠硬件,加强网络传输、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再次,降低信息技术投资成本,使更多组织能接受其成本投入,促进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

四、总结

全文将信息技术狭义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它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变原来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实现整体性治理。但信息共享缺乏约束,不利于问题出现后的归责与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投资成本大制约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跨部门政务协同,同时政务协同的需求也促进技术革新与进步。此外,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网络治理下的共享氛围、信息共享如何保证安全及问题的归责等仍是需继续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晟,冯璐.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化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2]张建.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的协作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06(4).

第5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85-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Internet & computer technolog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govern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s and process of data mining in E-government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discovered from E-government databases to decision-making support are discussed.

【Key words】E-government Data mining DSS

一、引 言

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政府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政府利用信息技术生产和搜集数据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成千上万的数据库被各级政府部门开发建设起来,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而且数据类型也日趋复杂化。我们一方面制造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量的数据被描述为“数据丰富,但信息贫乏”;另一方面,传统的手段已不能分析处理这些大量复杂的数据,数据的丰富带来了对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重要的决定常常不是基于数据库中信息丰富的数据,而是基于决策者的直觉,因为决策者缺乏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知识的工具。数据和信息之间的鸿沟要求政府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将数据坟墓转变为政府能够利用的知识“金块”。

二、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更不是为数不多的网页型网站系统。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在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增加服务内容,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加强政府有效监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三、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已经并且将继续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库、数理统计、专家系统知识获取、数据可视化以及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交叉研究相联系,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的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先未知、有效和可实用三个特征。对于数据挖掘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是W. J. Frawley, G. Piatetsky Shapiro等人提出的:数据挖掘就是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可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数据挖掘就是要发现那些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挖掘出的信息越是出乎意料,就可能越有价值。简单的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的过程。挖掘出来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和过程控制等,还可以用于数据自身的维护。因此,数据挖掘把政府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给政府做决策时使用。

四、电子政务中数据挖掘的流程

电子政务中数据挖掘的流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政务对象

清晰地定义出电子政务所关心的问题,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是电子政务中数据挖掘重要的一步。挖掘的最后结构是不可预测的,但电子政务探索的问题应是有预见的,为了数据挖掘而数据挖掘则带有盲目性,且挖掘出来的数据对政务的执行不会有用,是不成功的数据挖掘。

2.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是为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提供挖掘对象的阶段。它包括搜索所有与政务对象有关的数据信息,并从中选择出适用于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然后近一步研究所选数据的质量,为进一步的分析做准备。在数据准备阶段还应该确定将要进行的挖掘操作的类型,然后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是针对挖掘算法建立的,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在电子政务运用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通过数据准备工作,可以为数据挖掘提供干净、准确、简化的数据,减少挖掘算法的数据处理量,提高挖掘效率,提升知识发现的起点和准确度。

3.挖掘操作

挖掘操作是数据挖掘系统的核心,通过数据挖掘引擎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进行挖掘,从中发现政务所需知识,在挖掘操作中,使数据聚焦在政府感兴趣的相关政务知识上。

4.结果分析

挖掘结果的分析是数据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挖掘出的结果,即普遍模式进行确认或者解释。在这个阶段可以将挖掘出的模式模拟实际的行为,通过对比分析来评估挖掘结果的有效性。对于挖掘出来的模式和规则,相关决策者也许未必能理解。因此,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对挖掘结果进行表示。比如,可以利用图形用户界面,它是实现用户和数据挖掘系统之间的通信渠道,也是实现数据挖掘可视化的工具。图形用户界面允许用户与系统交互,指定挖掘任务,提供信息帮助挖掘,根据数据挖掘的中间结果进行探索式数据挖掘等。最后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相关专家、政务用户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对知识发现过程中的某些处理阶段进行优化,直到满足政务用户的要求。

五、数据挖掘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位于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五个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之首,说明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电子政务中,可以大大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具体而言,数据挖掘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数据挖掘可以提高政府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各类发生突然、危害极大的重大事件时的预防、响应、处理等综合能力。②数据挖掘可以有效改善政府形象、拉近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数据挖掘能为公务员、管理者、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关于政府部门及其业务状况的有用信息,从而增加整个信息链的一致性。③数据挖掘有利于监督公务员办事流程,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素质。④数据挖掘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业务过程中搜集的大量定量资料,并将它们转化为信息和知识来提高管理和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使社会公众提出的要求都能有较满意的结果。

政府部门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信息机构。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庞大数据在政府决策上的影响力。而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助于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推动政务公开的实施,使政务数据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分析决策难度的增强,人们对决策分析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挖掘将成为实现政府决策支持的核心技术,以数据挖掘为依托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幸丽、杜培军、张华鹏.电子政务中的数据挖掘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2006(6)

2 苏新宁.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云辉、柳炳祥、章义来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政务数据分析系统[J].福建电脑,2005(1):36~37

4 王光宏、蒋 平.数据挖掘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2004(2)

5 米平治.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4(2)

第6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 开放共享 欠发达地区 信息公开平台

[分类号] G203

1 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状况对比

由于各国实施电子政务的起始时间不同,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电子政务起步早于发展中国家,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也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国内外对比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研究与建设现状的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信息共享建设的共性问题与可借鉴的经验,寻找差距,并明确今后发展方向,为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发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国外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注重政府服务改革、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与获取以及法制政策层次上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情况,我国的电子政务及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研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势头好;②注重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问题的研究;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直接研究明显不足。

经过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践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成效的取得存在着一些共性因素,主要包括:①以电子政务建设拉动开发利用;②有职责清晰的组织机构,并有健全的管理体制;③采取多元化的建设与运维机制;④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法规政策与标准体系;⑤建立了先进的安全保障体制;⑥将公众服务作为服务重点。这些建设方式与推进方法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举措仅局限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与立法保障两个方面。目前通过模式构建指导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案例较少,“江西模式”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非常值得借鉴,特别是值得在欠发达地区广泛推广。推进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共享,对于提高该地区的政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为明确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必要在寻找差距、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论进行研究,以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方向与目标,以及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通过对阶段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无论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其发展过程都是从政府上网逐步深化到政府“消失”,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无形,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在于结合的特点和公众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低级到高级有序推进,使电子政务在各个阶段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信息开放共享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逐步建设与完善。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研究与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是信息化推进的重点;②加强整体规划、实施顶层设计是开发利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③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是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④加快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是关键;⑤信息公开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是利用的核心;⑥加快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工作。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电子政务的状况,有必要对国际电子政务动向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从这些主要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已经迫在眉睫。

2 我国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密切相关的,而要从全局角度来判断经济增长的素质,离不开GDP的水平特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本文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界定以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来衡量。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见表2),本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l―5为发达地区;6―15为中等发达地区;16―25为欠发达地区;26―3l为落后地区。

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发和积累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其作为“资源”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共享,特别是欠发达以及落后地区,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首脑机关和决策部门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研究和分析服务,为企业乃至居民服务,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这些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问题也成了整个国家电子政务水平整体提高的瓶颈。

本研究选定欠发达地区吉林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政府上网工程”推动下,吉林省基本建成了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全省政府网站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政府网站200余个,其中:省政府门户网站1个、部门网站54个;市州政府门户网站9个、部门网站134个;县(市)政府网站32个。省政府门户网站目前已有70个栏目,信息总量已经达到5 000余万字,14 000余个页面。吉林省各政府部门已经独立或依托“金”字号系列工程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库建设,政府信息的组织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化情况仍然难以满足开放共享的要求,主要问题表现为:①各部门数据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相当多的信息还以纸质形式存在,一些部门未建立或只建立少量数据库,制约了信息资源化进程;②缺少顶层设计及统一规划,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信息组织不规范,制约了信息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实现;③普遍存在以个体寻租为目的的信息资源独家垄断现象,导致政府信息资源化陷入困境;④政府尚未出台明晰的信息等级划分文件,对现有业务数据无法进行系统梳理,无法准确判断信息是否可以共享;⑤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⑥基础业务数据的梳理和整合还没有完成,尚未建立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交换目录体系;⑦从信息共享需求来看,随着电子政务建设战略的推进,横向跨部门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是广泛存在的,但由于权力、利益与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等问题,共享的需求、意识并不是非常强烈。

从吉林省的调研情况看,虽然基础网络基本建成,但不同系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尚处于起步阶段,共享效果差。

从网络衔接来看,尽管吉林省主要政府部门实现了与部分横向部门的网络连接,如省政府办公大厅、公安专网、审计专网、长春市医保网等,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办公事务协作业务网络。虽然大多数建立了内部信息共享的局域网,但多数局域网没有与外部网络的链接,与互联网链接很少。有些部门尽管

建立了网络接口,如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在网络和系统建设时设计了两部分接口,一部分准备交通运输系统上下级之间的连接,另一部分为横向平级部门之间的链接,但至今并未实现与其他横向部门的链接。虽然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在吉林省各个厅局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处于佼佼者的地位,但与其他省的交通运输厅相比却存在明显的投入不足问题,信息共享无法真正实现。

从平级部门之间公文传递来看,吉林省不同系统同一级别部门之间的电子化文件递送基本没有实现。吉林省各部门与其他平级单位之间大多存在文件传送,除一些非公文由政府强制在各部门网站共享外,其他公文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非电子化方式传递;同时,一些部门由于没有接入政府内网等原因,不能实现电子文件递送。

从业务信息共享情况来看,吉林省不同系统同一级别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共享状况很差,电子化共享发展缓慢。有些部门从未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如局没有任何共享资源,民政厅暂时在信息化方面还没有相互协同开展业务的部门。大多数情况是各政府部门分别通过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独立收集和处理信息,独立地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和信息体系,相互之间并不互联互通和共享信息。如吉林省交通运输厅与吉林省旅游局、气象局、公安厅之间有信息沟通需求,也通过信息交换获取其他部门的数据,但交通运输厅一般通过技术手段从这些厅局的网站上获取所需信息,并没有与这些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对吉林省典型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深层原因的深入、系统分析,笔者将目前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划分为瓶颈问题、根源问题、关键问题和特色问题,如图1所示:

其中瓶颈问题是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众多系统因素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它们的存在使政府信息开放共享停滞不前,一旦逾越这些瓶颈因素便可找到开放共享出路;根源问题是导致瓶颈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本质问题,解决根源问题就突破了开放共享瓶颈;关键问题是为了解决根源问题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特色问题是在根源问题基础上着重解决的带有吉林省地方特色的问题。

从信息共享模式来看,目前吉林省的信息共享模式主要包括信息组织模式、信息增值模式和共享推进模式。信息组织模式以省级大集中模式为主,部分部门采取数据分部门管理模式和数据分级管理模式。共享推进模式主要有硬件推进模式、以信息闭环为基础的部门间共享模式和以应急系统为基础的平台模式。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刚刚起步,目前正处于由硬件系统构建向实现部门间与公众信息共享的过渡阶段。虽然吉林省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限于共享的基础条件、客观环境与主观意愿等多方面原因,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推进工作仍面临重重障碍。

3

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模式探讨

欠发达地区进行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建设,重点在于找到一条功能全、效果好、投资省的模式。目前,江西省推出的创新电子政务推进机制是欠发达地区的一条可借鉴之路。

3.1 集中力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和“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建设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规范有序地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

3.2 应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办法

“堵”就是堵住网络分散重复建设漏洞:①在领导层面,领导需达成共识,明确只建一个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反对各部门分散重复建设;②在电子政务建设前期工作方面,所有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须组织该方面专家组进行技术以及方案的论证;③在审批和资金方面,对分散重复建设的,不予立项,财政不予资金支持;④政府发文,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依托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进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已经建设的系统和网络,要逐步移到平台上来,新建的原则上必须利用统一网络平台。“上面千张网,下面一网通”,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国家部委与本省对口部门的网络互联,不搞部门网络分散重复建设。“疏”就是集中力量建成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制止网络平台的分散重复建设,节省大量物力和网络建设经费。根据上述分析以及对江西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设计的欠发达地区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见图2。

3.3 应坚持整合共享

3.3.1 从信息割据转变成整合共享 为推进资源整合,按照“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交换体系和技术标准,集中建设省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见图3);建设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政务各部门统一的公共数据交换平台。

3.3.2 从各自为政转变为联合协同 为了规范有序地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等专业应用系统建设,江西省确立了“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统一监察、统一运维”的“四统一”原则,并广泛应用于公共资源交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解决各部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所导致的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业务难以协同的问题。建设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及电子监察系统。例如,江西“民生通道”信息系统、省政府决策支持综合服务系统、省高级人才信息库系统、省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省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等一批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顺利推进,作为龙头项目有力带动了全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江西全部省直部门、市政府以及县(市、区)政府均已建立门户网站,对外宣传、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为民服务、民众参与、互动交流已成为江西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工作中心。省直部门网上服务事项超过l 000项,提供下载表格230种;各市政府网站网上服务事项平均超过600项,提供下载表格平均达到400多种。省政府和各市政府的“政府信箱”顺利开通,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的有效渠道。

3.3.3 坚持创新机制,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可以采取以下举措:①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完备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组织体系;②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机制;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④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机制;⑤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查先进.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动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37―39.

[2]王长胜,许晓平.电子政务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吕先竞,郑邦坤,汤爱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对比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4(2):55-57.

[4]周立卓.中美电子政务战略研究综述.电子政务,2010(4):90―94.

[5]严明,吴鹏.国外电子政务案例――加拿大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2005(21):6―12

[6]吴慰慈.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经验.图书馆杂志,2005(8):25―27.

[7]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行榜.[2010―03―09]..

[8]褚松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新视野,2003-(3):31 33.

[9]卢智增,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实施困境及路径选择.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24―127.

[10]陈剑波.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技术研究――以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的建设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123―127.

第7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双微服务;政务机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

引言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渠道工具经历了由电脑到手机的转化过程,政务服务的渠道同样也由网站转向了微信与微博。2013年5月铁路部门推出的“双微”网络服务平台,涉及货运咨询、综合服务与出行资讯三个板块,其中包括人性化的“失物招领”、“列车动态”、“余票查询”与“候车资讯”等自助栏目。铁路部门通过“双微”网络服务平台传递了铁路部门的风采,也通过平台信息的日常传递与交流为旅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双微”网络服务平台的开通不仅给相关需求的旅客带来了交通信息的便利,还在便民服务的基础之上为旅客出行提供人性化服务,尤其帮旅客找回丢失的贵重物品这一人性化的电子服务平台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与好评。

2009年新浪微博与2011年的腾讯微信的推出意味着“双微服务”时代的带来。“双微服务”时代的带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沟通方式,更改变了政府机构政务信息的传播方式与理念。对老百姓群众而言,政务微博与微信已经成为大家随时随地关注、联系与沟通政务信息的一种新渠道与新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双微服务”时代下的新技术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正确引导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构建政府服务于老百姓及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模式呢?

一、双微服务的定义及内涵

双微服务,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主体或政府主体通过“微博”与“微信”两个新媒体传播方式来服务于受众的一种高科技服务模式。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微博使用人数达到2.81亿,同比下降9%;同时根据2013年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微信用户保持着日增160万的速度,目前已突破5亿用户。面对庞大的微信与微博用户群体,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来宣传与倡导自己的政务理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群体等待的时间、金钱与精力等各种机会成本。如2014年1月,“北京微博微信厅”的上线在“双微服务”的优势整合与功能融合基础之上体现了政府信息的全面性、精确性与准确性,整合了政府资源节约了资源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推送与交互服务的推送并重(如图1所示)。

信息时代下政府部门的双微服务像一根链接政府部门与老百姓群体的纽带,这跟纽带可以传递政府部门的风采,为群众提供便利、人性化服务,同时群体通过双微服务来保障自己的权力,实施自己监督义务。因此,双微服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微博服务以计算机、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微信服务以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只有拥有电子设备与互联网,政府部门才可以通过双微服务来实现双向的沟通与联系。2.交流与沟通的双向性。通过双微服务,政府部门与群体实现双方向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双微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另一方面群体通过双微服务来享受政府部门的服务,在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同时来监督政府的服务。3.与时俱进的便民性。可以说,作为“经济人”的企业首先开创了双微服务,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努力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同时,向企业学习管理理念的政府部门基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不断探索信息渠道,推进自己人性化的便民服务思想与理念。

二、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移动通讯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现政务的方式已经不断渗透到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社会公众基于自己所见或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认识、理解与判断,在事件刺激与自身经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诉说欲望、表达欲望以及各种情感、价值观的集合。双微信息时代下舆论特点主要有:1.突发性。微博与微信将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与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用户关系基础之上的信息获取、共享、交流与传播。微博与微信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用户对某一微博微信事件感兴趣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来实现自己的评论、分享、收藏与转发等功能。当较多的用户在同一段时间内共享、评论与转发某一事件时,就会形成突发性的舆论。因此,双微信息时代下的娱乐具有突发性的特点。2.爆发性。突发性主要从时间跨度来衡量,而爆发性从空间角度考虑的。微博用户人数与微信用户人数至少有我国总人口的一半,如此庞大的用户较大一部分群体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微博微信信息量大、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往往突发性的舆论会吸引大量用户的眼球,以致舆论不断被放大爆发成为焦点。3.复杂性。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的特点。微博微信用户在缺乏甄别能力的基础之上,未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前提下就进行事件的转发、评论及大肆渲染等。而突发性、爆发性舆论形成之时,往往因为舆论形成速度之快、涉及用户范围较广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三、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现状

在微博与微信的新时代特征下,政府部门针对双微信息时代的舆情特点,不断探索与开创信息渠道,推进自己的人性化便民服务思想与理念。据腾讯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31日截止,经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万个,腾讯微信平台认证的政务服务已达到3000个,其中政务机构的微博有9.2万个左右,党政官员的微博有6.8万个左右(如图2所示)。

电子政务的双微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引导机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领导对微博微信的舆情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微博微信的用户大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因此,完善的双微服务舆情引导机制下的舆情关系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而言,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博与微信平台的比例不高。此外,尽管某些政务机构开通微博与微信平台,但微博与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或让第三者代为管理,这让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成为摆设,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就造成了政务机构对新信息时代下微博微信的舆情特点的不了解,对社会的安定稳定、人们的安居乐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微博微信舆情引导工作缺乏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双微服务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微博微信舆情引导工作涉及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舆情信息反馈及舆情引导工作等,这不仅仅要求一个统一的领导来负责指挥、部署与统一行动,更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与配合。但是,目前而言的政务机构的双微舆情引导还处于一个“点对点”的引导,即是特发性、爆发性与复杂性的舆情发生了,政务部门才开始使用双微平台来进行危机公关处理。由此可见,政务部门“点对点”的引导未根据舆情的产生、爆发、发展及消灭来建立一套包括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舆情信息反馈及舆情引导工作的舆情引导机制;

最后,相关工作人力量不足,引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与道德。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微信作为与老百姓交流的互联网平台,应发挥其在政治、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在传递“正能量”的基础之上拉近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务部门的微博微信工作人员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具有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如咸阳城建局在2013年6月官方微博上的大量阅读推荐及链接地址,商丘人们政府房屋正版办公室官方微博大量人体艺术,官方微博的种种行为不仅有损政府形象,使得官方微博微信失去公信力,受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四、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对策探讨

针对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给予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其一,加强对微博微信服务的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电子政务双微服务引导机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投入。领导应当重视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政务机构官方微信微博的建设与发展,意识到双微服务电子政务舆情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稳定及人们的安居乐业。在重视微博微信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确保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投入,避免微博与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或让第三者代为管理,从而解决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摆设的问题。

其二,加强舆情引导工作的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工作,建立微博微信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沟通协调与引导工作舆情引导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微博微信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因此,对于微博微信信息出现后传统的甄别、搜索不能满足舆情引导机制的需要。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部门应从源头上对微博微信信息进行远程监控,加强舆情引导工作的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形成于完善微博微信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沟通协调与引导工作舆情引导工作为一体的工作流程。

微博微信舆情监测是舆情引导机制的前提与保证,其需在大量、更新速度快的舆情信息基础之上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舆情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主要体现舆情引导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是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流程,贯穿着舆情引导工作的整个环节。最后,沟通协调与舆情引导工作是在舆情监测与信息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实现的,该环节对舆情引导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应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基础之上,通过源头控制、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报告呈现等流程,实现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定期反馈双微服务下的舆情信息。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微服务团队,提高微博微信舆情引导的有效性。首先,高素质的双微服务团队必须拥有专业的职业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拥有道德操守与规范。服务团队是舆情引导的执行者,应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与焦点,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与熟练使用微博微信官方服务平台等专业技能;其次,依据微博微信用户群体的特征,创建与发展高校微博微信圈,为互联网舆情提供有效的着力点。微博微信主要使用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绝大多数一部分为本科学历以上的群体。因此,舆情引导机制应重视高校学生与老师的舆论力量,他们是微博微信舆情产生的坚实力量。创建与发展高校微博微信圈,在时效性与有效性基础上从源头监控微博微信舆论信息,为互联网舆情正确引导提供有效的着力点。

信息技术时代下双微服务的到来显著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交沟通联系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尽管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务机构应与时俱进地抓住社会发展的契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政务工作的公开、透明与法制化,在正确引导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基础之上促成政务机构与老百姓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来构建政府服务于老百姓的一种工作模式, 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卓兴良.高校微博舆情引导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189-197.

[2]侯锷,潘建新,寇佳娟.微博时代――政务微博事务指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3]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10-14.

[4]韩兆柱.服务型政府:从理论倒实践[J].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01):22-41.

第8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GRP应用系统 绩效评价体系GIRP

一、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及内容

⒈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某一组织一定时期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信息化绩效评价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评价系统来反映IT如何在组织的活动中实现组织赋予它的使命[1]。单纯评价信息化的结果本身的意义不大,除非它们能够和实现组织业务目标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绩效评价在有规划目标和期望结果的环境中才更加重要,通过了解信息化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规划与组织、建设与实施、交付和运行等环节的实施情况,有助于对系统进行改善与控制,从而沿着预期的方向不断前进。

⒉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

信息化绩效的评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信息化过程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再反馈给组织,实现实施过程的评价与控制;另一方面,对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总之,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信息化绩效评价内容

二、政府信息资源规划及GRP应用系统

⒈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所谓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nning, GIRP),是指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之上, 以整合和规划政府信息资源、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为目标, 对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 特别是与政府信息内容及其有关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的系统的管理。也可以说,GIRP 既是一个管理理念, 也是一个管理平台[2]。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GIRP架构

⒉GRP应用系统

在企业资源规划 (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 系统被广泛地推广和使用并给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服务观念的引入也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所谓GRP是指政府资源规划(Government Resource Planning),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为目的的管理系统。这是政府资源规划的一次革命,很多行政部门也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GRP系统,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完成GRP系统的搭建。实施GRP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政府管理服务流程通过先进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形成一套体系,只有各级政府机构对GRP的高度重视才能将陷阱的管理流程集成到计算机中,从而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通过GRP项目的实施可以将政府机构的各项数据进行共享,将原先手工处理的数据资料转换成电子文档,从而发挥了电子政务中电子的特点,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准确性[3]。同时数据的安全性也是软件企业在实施GRP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电子政务涉及到国家各个政府行政部门,所以GRP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子政务在政府机构实施的关键。GRP应用系统可以将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从审批流程和审批手段上进行科学的改进,从而提高行政机关的办公管理效率,增加了政府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同时也满足了市民、企业对于政务公开和政府办公效率提高的强烈要求。

总体来说,GRP系统是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正如ERP应用绩效被长期忽略一样,GRP的应用绩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建设可以看得见的网络系统、计算机平台,但是GRP的应用效果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为了能够科学地评价GRP应用绩效,本文将提出一个评价体系。

三、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

⒈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GRP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GRP的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应用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揭示GRP应用状况,促使政府能够从中分析问题,认识自我,持续改进应用水平;另外也有利于我国政府GRP应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构建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完善应用体系,提高应用水平。GRP系统在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应用范围还不广泛,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完善该系统,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避免政府财政支出的浪费。

第二,明确应用目标,引入模式重组。政府流程再造是政府信息化和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有效方法,GRP系统在设计时将考虑到政府流程再造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式重组。这对于政府工作的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立足于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GRP系统的应用本身就是一次政府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改革,而且应用该系统也可以促进管理创新,将更多的被企业证明有效的管理方法引入到政府中来[4]。因此,该评价体系也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第四,加大定量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以往的政府绩效评价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而且评价系统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在这个新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应用新的指标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第五,推动管理创新,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是GRP系统的最终目的,进行流程再造、模式重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该评价体系也应该和各级机关部门所使用的GRP系统密切结合,以适应个体需要。

⒉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整体,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3部分,即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

⑴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由专家组和工作组两方面组成,大量数据的整理分析汇总都由工作组完成,专家组负责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组织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高效合理的组织才能为评价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由于在评价过程中将有大量的数据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工作,这些可以由有工作经验的工作组完成;而根据数据进行评价和得出评价结果,这样的工作则应该由聘请的专家来完成,这样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组织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⑵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绩效评价标准值、评价方法和评价操作细则。这些都是从制度和评价管理方面来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制度体系是评价的立足点,只有明确的标准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5]。制度体系对于整个评价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⑶指标体系

G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管理创新,主要是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特别是业务模式创新,体现在政府事务管理环节的方方面面。这些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中通过GRP应用,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6]。其次是政府部门的运作管理,包括该部门的服务的提供(为市民和企业等)方面。第三是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具体说来就是GRP的应用水平,应用状况。第四是财务方面的状况,包括该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状况、财政预算情况等。能否将有限的财政经费最大程度地为公众办事,是政府财政的主要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RP绩效评价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

①定性指标。由GRP应用状况、政府内部管理和政府对外形象(即公众满意度)3部分组成。

GRP应用状况包括系统目标,系统集成和系统运行三个指标。关键是系统目标要明确量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应用GRP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将被企业证明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入到政府的管理中。同时这个目标还要量化和可操作性。提出目标量化这个问题对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和部门来讲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压力,应该是我们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对GR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政府内部管理包括管理理念、协同服务、基础管理、公务员素质、数据共享五个指标。可以看到,通过GRP的应用,上至政府各级领导,下至服务的直接提供人员,他们都能不同程度地接受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并转变观念落到实处。通过信息化,政府的基础管理和公务员素质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政府法律法规、工作文档、基础数据、个人的能力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政府对外形象(即公众满意度)是整个评价的关键点。国家和政府产生的动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是管理和治理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设立的。不论是古代政府还是现代用高科技武装的政府,其根本目的并没有改变,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公众满意度对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GRP系统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公众满意度也是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7]。但是由于满意度或者说是政府的对外形象很难用一个定量的指标进行衡量,在该评价体系中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②定量评价指标。包括12个指标:政府信息管理成熟度、技术使用成熟度、信息化水平指数、政务公开程度、网上办公情况、网上采购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在线服务的深度、在线服务的广度、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政府信息管理成熟度。主要是指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互联互通和共享程度。这些可以通过集体的定量形式进行评价,具体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具体的得分规则。

技术使用成熟度。是指在GRP中使用的各种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可扩展性、集成性和安全性的程度。GRP系统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连接和兼容,是提高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GRP的评价应该注重对技术使用成熟度的评价[8]。

信息化水平指数。这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项指标的具体打分原则可以根据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的数据进行。

政务公开程度。具体包括公开政府公报、政策法规、政务新闻、机构设置与职责和办事规程等方面。

网上办公情况。指网上导航服务、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

网上采购率。是指网上采购额与总采购额的比值。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指解答问题的及时性、能否参与决策和一站式办公的程度等。

在线服务的深度。指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反馈速度、内容的完整性和时效性等。

在线服务的广度。指政府机关内部、机关之间或机关对外的传统服务中已经通过电子化得以实现的比例。

直接经济效益。指由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减少政府机构和减少行政办公费用等支出而产生的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指应用GRP系统能够为企业、公众和政府节约的时间成本以及G2B、B2B、B2C的交易量。

社会效益。指通过GRP系统的应用所缩小的数字鸿沟和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程度。

上述问题正说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缺乏有效管理这个根本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GRP应用直接解决的,有些问题必须是在GRP应用过程中同步或提前引入业务模式重组,以求标本兼治,全面解决。

四、结束语

GRP应用绩效评估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的变革,政府活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水平,就应该与时俱进,对GRP这样的政府工作的辅系统的评价也要有新的要求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GRP的质量和可用度,帮助政府实现新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仓定兰.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3(5):58-59

3 雷战波,姜晓芳.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12(4):15

4 赵杨.基于IRP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6,5(3)

5 Dilulio J J, Garvey G,Kettl D F. Improv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 0wner’s Manual[M]. Baltimoreand and London The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6 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7 哈拉契米 A.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M].张梦中,丁煌,译.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 李绪蓉,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常永华.电子政务实施的绩效评估模型与案例[J].情报杂志,2005(11)

作者简介:

刘文远,男,1968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库无环设计理论、基于超图和矩阵的数据库理论以及MRP、ERP网络应用研究。

第9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为有效避免各类网络攻击导致企业内部数据泄露,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物理链路隔离。使用网闸

>> 基于WCF技术的跨平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基于IC理念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基于IC理念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研究 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版权问题研究 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的研究 关于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 基于SOA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基于云计算理论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基于整合的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从信息获取角度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刍议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影响因素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框架建设分析 网络环境下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浅谈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英文摘要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network attacks lead to enterprise internal data leakage,the most effective way was isolating physical link betwee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network and internet.It’s easy to leakag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data,when you use the traditional gap to interactive data between internal network and internet.Furthermore,the old Way of exchanging data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otect the high security level enterprise network; On the other hand,the existing network isolation technology for network protocol is easy to peel,resulting in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d cause the new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Therefore,this thesis proposes a new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cheme,transport internet data through Network Security Boundary Platform by using one-way import network,and using a trusted third party SMS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feedback to the internet terminal.Restrict control the network data output,the final completion of data sharing within Enterprise; The use of improved DES/RSA hybrid encryption algorithm to encrypt the data file encryption an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to avoid the information leakage caused by the peeling the network protoco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MS information system,the case analysis proves that this schem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英文P键词Key Words:Network Isol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Security Boundary; DES Algorithm; RSA Algorithm; 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