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教育测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测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测评概念

第1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在教育改革中显而易见的两个观察点,但却是最不容易评说的两项内容。学生学得是否高效?教师教得是否有创新性?课程和教学的“手术”应从哪里“落刀”?在地方常规考试、观课、评课中,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浙江省以教育前沿理论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将“高效”与“创新”变成了可观察、可对比的现实。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他们课程和课堂评价实证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10年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设立了由50多名专职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搭建了由30多台服务器同时支撑的技术平台,从2所学校试点,到28所学校实验,再到272所学校规模运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索、实验比对和应用推广,现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关键性途径,它必将对教学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现状之一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在其《教育心理学》扉页上这样写道,“假如要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浓缩为一句话,那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重视并有效捕捉了学生的前概念,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显然,捕捉学生的前概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前概念(Preconception)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或错误的。人们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都已经有了前概念。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也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这样。

国外对前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9年,皮亚杰(Jean Piaget)出版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涉及前概念的早期研究。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捕捉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对前概念的研究转向讨论学生形成前概念的成因。

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等教学领域。国内学者一般都认同前概念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但在如何有效捕捉前概念的策略研究上几乎为空白。

综合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从“前概念”研究涉及的范围看,国外较多涉及心理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而国内则聚焦在物理、化学教学上,很少有人在其他学科进行探索。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等。从“前概念”捕捉策略的研究看,国内只有本项目组的成员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过研究和实践,其结论是“用好互联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条可行之路”。

2.国内外现状之二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是监控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它至少涉及这样几项基本要素:测评目的、测评样本、抽样过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但这项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服务于上级决策,对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帮助明显不足;监测样本的数量偏少,形成的评估意见缺乏针对性;抽样过程不一定客观;数据采集较困难,无法常态化;相关因素纷繁复杂,仅靠人工手段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运算、分析和预警。

在国外,尤其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测评工作的主体通常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而是第三方水平测评机构。其主要特点有:为一线教学质量服务;也采取小样本,也很难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抽样过程不可控;数据采集也无法常态化;人工手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外现状,可明显看出:常规情况下由于存在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们在做教学质量测评时,无可奈何地采取了小样本;无可奈何地偶尔使用一下测评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无可奈何地在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面前望洋兴叹,白白浪费了99%的有用信息;无可奈何地形成自知针对性不强的教学评估指导意见。

3.发展趋势

在学科教学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而备课的针对性又取决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程度。因此,能否在重视并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形成有价值的分析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将是未来各学科教学质量能否实现飞跃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评价领域,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重视测评,但问题是怎样规避抽样中的人为因素?评估报告给谁看?期望报告阅读者看出什么来?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客观、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将是未来教育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教育技术领域,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似乎遭遇了瓶颈,鲜有突破。因此,能否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瓶颈,利用信息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将是对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价值测评技术的重大考验。

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国自1995年第一个网站诞生以来,从只是浏览网页,到今天实现网络汇款,从只有几十个用户,到今天拥有4.5亿网民,互联网发展迅猛。然而互联网对教育的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让强大的互联网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研究意义

“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简要表示。

二、实践与方法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与浙江大学现代教育质量监测与服务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育质量监测”课题组。在前7年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用了3年时间对浙江省11个地区272所小学、初中的20万学生和相关的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使用网络平台,监测教育质量,提高有效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实验。

1.教育质量监测从专业化走向普适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常态化、全方位检测,及时查找、反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可以进行专业化的施测,也可以帮助学校、教师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包括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综合素质、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以及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因素的测评。它在技术上实现零门槛,实施教育健康体检,任何测评项目间的数据可以任意组合分析,实现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化、平民化、普适化,成为一种辅助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日常工具。

2.捕捉学生前概念,实现以学定教的重大突破

前概念指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以及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渠道有限、覆盖面窄。教师课堂提问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往往只能顾及少数学生,学生反馈的信息可能因受到干扰而不真实。互联网技术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带来了重大突破。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课前在互联网平台专有的“讨论”模块中第二天需要学习的讨论题目或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都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潜藏在头脑中的“前概念”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教师上课不再仅凭简单的主观猜测来断定学生的已有认识。学生的前概念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前概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2)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将“讨论”模块中所有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各种认识归类,理出几种认识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自动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易于检验。在过程与结果中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更全面、客观、科学地显现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让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反思以往的教学是否恰当:是否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片面的前概念;是否有效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自己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是否有效。

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它有利于改变终结性评价占比过重,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过程性评价认为,凡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应当得到评价,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或预期结果内。常规手段下,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或者调动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互评,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学生作为评价者的专业能力不足和对评价的片面认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混乱,收效并不理想。网络平台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定位到每一个学生,并对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分析记录数据,并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给教师。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发展、心理成长等问题,从批改作业等大量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根据分析结果,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了劳动价值。

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比较,实现个体内差异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是一个等级或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反映被评价对象工作或学习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基于网络平台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

三、成果与创新

1.在学科教学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设计经验,设计研制了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前概念的平台模块,教师可以打开平台直入个人首页。如,点击讨论模块布置讨论题。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时间,互不干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前概念。

在两组对比性公开课上,对照组没有参与过本项目实践,实验组授课教师均来自项目学校。两堂课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实验组教师由于在课前捕捉了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知道了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会的程度如何,不会的有几种类型等,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对照组教师在课堂的前20分钟几乎是浪费时间。这一现场对比令与会代表惊讶不已。

2.在教育评价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大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测评理念及其技术支撑体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设计并研制了承载着现代测评理念、方法、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数据服务平台。

(1)目标定位:服务并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兼顾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样本来源:项目覆盖到的所有学校及其所属全体实名制的教师、学生、家长。

(3)数据采集。基础类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过程类数据:前概念表达,平时作业,自助式体检(知识点检测、单元检测),在线考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学习兴趣与动机、心情变化等。分析类数据:按出错频率分类的错题本、按教学内容分类的错题本、按地域分类的错题本、任意时间段的作业分析报告、学习跟踪曲线、电子成长记录等。

(4)分析内容:集中趋势、远离中心程度、分布形态等,难度、区分度、积差相关、效度、信度等,最高分、最低分、难度值、能力值、离均值等,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5)监测预警。所有与用户强相关的信息或预警信息,会以设定的方式被数据库抓取并自动推送到相应用户的个人首页。

项目组在近3年的时间里为实验学校展开了以前概念、平时作业、心情、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等为主要指标的过程性数据的跟踪,提供了学习质量分析报告、错题本、相关知识点错题补练、自助式学习“体检”等服务,基本形成了一个能适应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了全样本跟踪、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现代测评的基本要求。

3.在学校发展方面

对教师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课前了解所有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及影响情况下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教师据此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可根据教师自定义的跟踪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随时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走势,分析相关性;实现了可关注到平时最容易疏忽的中间群体和临界群体,确保整体提高;实现了可利用该数据跟踪系统为教科研提供发展性数据,使教科研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用带有自动批改、补练功能的网上作业系统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了工作量。

对学生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实现了将错题归入错题本并可标注经验教训,使学生复习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时间控制下做作业,提高了做作业的效率,使作业习惯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当天就发现漏洞并在当天补上漏洞,使学习的有效性上一个新台阶。

对学校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可根据学校自定义的监控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由跟踪数据支撑的发展性过程评价、教学质量监控、教育科学研究;实现了对全校教学状况,尤其是平时作业这个看似普通但实为关键一环的全面掌控;实现了借助平台加强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管理而使教学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第2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两个月前,笔者还在一次探讨科普研究的会议上,听到一位热心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对我国所依凭的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提出质疑: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6%,可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不足4%。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不是笑话吗?

  类似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中国科协的一位老领导。他告诉笔者,他在农村了解到许多农技协的会员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技术比较熟悉,如果这部分人又具有一定的学历,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应当是中国农民群体里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的人。然而,按照我们的测评标准,他们却难以入围。就此,这位老领导发问:难道科学的标准和实践的标准是矛盾的吗?

  一个单纯的数据,经过一些媒体“好心”而又简单地解读和发挥,就承担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已有学者指出,此中问题在于,统一尺度的测评试卷,追求计算出的只是全国最终的一个“达标率”,但这样的结果却难以起到进行分类指导和对实际工作产生激励的作用。相信,读者朋友在读过本期“特别策划”的主体文章之后,对相关问题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应该看到,由于研究的主体和目的不同、测评对象和测评手段不同,以及对于科学素质概念的理解不同,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要寻找一个普遍认同或普遍适用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框架,是十分困难的。

  换句话说,科学素质很可能不是一个普适性概念,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公民的统一的科学素质标准,这是由各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体制、以及其他文化特质等差异所决定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基本取向,只有适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和特点,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概念,其内涵会因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翻新。回望1957年,美国的科学素养调查刚刚起步,当时美国国家科学记者协会使用的4个知识问项为:放射性尘埃、饮用水的氟化、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航天飞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上4个问项中至少有3个不再是测量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了。

  从国际视野看,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本是各国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将科学素质作为一个专门主题而加以调查和讨论,并由此引发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是从美国开始的。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并撰文首次建议将提升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自此以后,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美国科学教育的重大主题。同时,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不断检验着美国的科学教育成效。美国各界为此不断加强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非正规科学教育,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因此得到逐步提升。

  毫无疑问,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是通过教育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目前,国外在科学教育评价方面,科学素质的内容和标准已经从单纯强调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态势,转向更注重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态度及其应用科学处理事务等方面。在正规教育系统内,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实际上促动了教育方式的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调整。

第3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浙江省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310006)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使用“设计”这个词,设计是发现与明确问题、构思设计方案、制作原型与模型、优化方案的过程,设计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与此相对应的设计能力就是指对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设计的能力。对设计能力的测评,涉及发现问题、方案构思、图样表达、产品制作等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测评,但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大规模测评背景下如何对设计能力进行测评呢?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一、Coursera 的做法

目前,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大力关注,它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的学习者还可能收获导师签署的课程证书。这些课程中也包括与设计相关的课程,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测评的呢? 下面以Coursera公司的“设计:社会中的创意手工”这门课为例来介绍对设计能力的在线测评。Coursera是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提供者,它与全世界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免费提供任何人都可学习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有固定的开课和结课时间,需要学生定期上交作业和完成考试。而完成了整门课程,学生可以拿到一张国际证书, 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目前Coursera、edX 和Udacity 是全球MOOC 领域的“三驾马车”。例如,“设计:社会中的创意手工”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Karl)T.)Ulrich 教授讲授,共持续8 周,每周5~10 小时。为了获得证书,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和相关任务。

(一)建立个人项目网站

为了完成作业,学员需要建立个人网站作为学习电子档案,并将所有的作业放在自己建立的网站上。课程提供了视频演示说明如何建网站和作业的规范。但网站平台的选择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学员自己的喜好进行。

(二)递交作业

每周一开始, 课程就公布了本周的作业, 每次作业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任务要求。例如,第三周的作业需要完成“提出十个概念”和“视觉表达”两个任务,具体如下:

1.#提出十个概念。

说明:提出概念来解决学习者自己提出的设计问题,产生尽可能多的概念,至少需要提出十个概念。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确保学习者已经明确问题并且罗列出主要的需求。允许对问题进行改进,甚至提出完全不同的概念。

任务: A.分解设计问题,以便引导学习者进行构思,可以是功能图、使用者行为序列或潜在需求系列。只需要提供一种分解。可以用草图来表达。不需要展示所有解决方案,只需要展示将最大的设计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的方法。B.提出十个概念,用草图来表达。

2.#视觉表达练习。

说明:观看两点透视画法的视频,分别用视平线、低于视平线、高于视平线三种方式练习画立方体(立方体表面有圆)。确保垂直线保持垂直。

任务:用两点透视画法(四分之三视角)画一张椅子。

课程对作业提交的时间有严格限制,必须在截止时间前递交。课程对草图和作品的照片都有详细的要求,如要求草图用黑色水笔描过而不是铅笔,并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进行评价

作业递交完成后, 就开始进入评价阶段。课程采用的是同伴互评的形式,课程提供五位其他学员的作业让学习者评价,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假如学习者没完成评价任务,成绩将不合格,分数自动减去20%。

评价的结论采用选择的形式,例如“该学员没有完成作业或作业不符合要求,0 分”,“该学员作业符合要求,1 分”。有些任务比较复杂,评价结论的选择项会更多些,例如“该学员作业有23 项符合要求,2 分”。除此之外,评价者可以写一些建设性的评价意见。

二、启示

Coursa 的做法对于通用技术设计能力的测评有以下启示:

(一)明确评价标准

应有详细、明确的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使用起来很简单,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用法。同时,评价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合理性, 能充分测量要求评价的技能,有很高的评分者一致性,提出的表现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灵活多样的平台

Coursa 课程中要求学员自己建立学习电子档案网站, 而具体平台由学员自己选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站或申请合适的免费网站,这就大大减少了Coursa 建设网站的投入和压力。由于大规模测评背景下,测评对象众多,对设计能力的测评往往涉及大量的图片,由测评方自己建立网站供被测评者使用将需要很大的投入, 因此Coursa 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三)可操作的评价形式

Coursa 课程采用的是学员互评,在实际测评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专家团队评价。不管哪种方式, 重要的是评价形式应可操作,例如Coursa 采用的就是分小项、结论采用选择的形式,非常方便评价者操作。

第4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24-02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创新管理等六项任务之首。人民对社区教育教学满不满意已经是检验社区教育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从机会感知到质量感知的转变,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研究越来越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形成的机理研究

满意度是指用数值来表征人心理满意状态和体验的指数概念。测评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对人心理满意状态和体验的监测和表达。由于人的心理状态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易变性,不同的人对心理满意状态的理解和表达是不一样的。

有学者认为人的期望是衡量人满意度的标准。国外学者Oilver,olnos,Dovc等人提出了“绩效-期望说”,他们认为当实际绩效等于顾客期望时,顾客满意;当实际绩效大于顾客期望时,顾客很满意;但是当实际绩效小于顾客期望时,顾客不满意。国内王聪聪[1]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顾客感知是决定服务对象满意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Bituer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因果关系;国内方薇[2]对这种正向相关关系进行了反复的数据分析验证。

有学者认为情感也影响满意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

满意度测评模型是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建构的逻辑框架。模型中一般都含有观测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如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抱怨和忠诚等结构变量和结构关系。由于满意度测评的观测因子如都是不可直接测评的隐变量,研究者需要围绕这些隐变量逐级展开,摆出测评内容,使观测因子指标化、具体化,从而形成一个呈层次化结构的多指标的测评体系。就多数满意度测评体系来看,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目标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三个等级,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下一层的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最后一层是直接面对测评对象的指标,它是和满意度测评问卷中的问题相对应的。

我国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刚刚起步,学界关于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不足。就目前来讲,我国此类研究成果有:

一是基于SERVQUAL模型研制社区教育服务质量测评指标。SERVQUAL模型是上纪80年代末美国人A.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以“期望-感知”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它建立在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接受服务后对服务质量感知比较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维度,22个指标的量表。量表采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 9 级评价尺度,以期望和实际感知之差来衡量服务质量。我国胡格莎[3]首次将SERVQUAL模型应用于社区教育服务质量管理应用研究,他以SERVQUAL测评量表为基础,将量表中5个维度22项指标改成了符合社区教育实际情况的22个测量项目。

第5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关键字:职业指导;效率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分析

不同国家,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职业指导称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称“出路指导”(专指学校里的职业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原苏联则称为“职业定向教育”。而在我国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许多人则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我们通常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个定义表达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就职业指导的工作对象而言,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就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而言,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职业的良好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简单地以就业为目的。第三,就职业指导的主要架构、体系而言,强调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协助求职者依据内在特质选择适应自身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实践性过程,更是培养求职者职场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就业教育的过程。职业指导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就职业指导的功能作用而言,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作用,是建构在求职者个人特质基础之上,引导、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辅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二、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队伍人数匮乏,存在巨大缺口

近年来,我国职业指导员队伍逐步壮大,现已数以万计,其中不仅包括教育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团体部门等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但这种现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高校,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就更稀缺了,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大都是非专业人员组成,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即便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也很低,主要依靠自学及研究职业规划与发展或者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多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都是抽调学校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职职业指导。

2.缺乏专业化培训

职业指导不只是简单就业指导,由于其几乎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所以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职业指导的具体活动包括:开设职业辅导课程;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信息;“一对一”或团队职业咨询;对就职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从而提出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建议;为用人单位设计人才引进计划、规划职业发展通道等。

基于上述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常用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巧;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文件、劳动法,了解我国具体国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职业道德;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显然,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是职业指导人员从业的前提条件。

3.在学科领域里未能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独特的科学体系,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指导;既要有合理有效的机制,又要有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就业咨询咨询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上,职业指导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就业形势的笼统讲解、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等,而未能形成深入、系统化、专业化的科学课程体系。很多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带有临时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1.健全制度,加强领导

职业指导是推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的重要环节,政府和高校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一定要做到各级就业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协力配合,共同努力,强力推进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以制度促落实,为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如:《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确保就业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四落实”。

2.夯实理论基础,建立科学学科体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要有其深厚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教师加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推动和发展本土化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建各具特色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从而为提高职业指导水平夯实基础。

3.要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

在教学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即: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参与。除了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外,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经常性安排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代表、优秀校友及社会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成功经验,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组织供需见面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另外,还可建立职业指导论坛,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邀请专职指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利用校园网、电子邮件等形式做一对一的、即时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指导服务。

4.做好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

职业测评的目的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它在研究、咨询、辅导和组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发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测评的方法主要分为利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测评、面试和其他测评方法。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第6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阶能力;护理教育

1深度学习的相关概述

1.1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次学习,它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行为概念。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3]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与浅层学习相反的学习方式,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深加工。美国“深度学习联盟”[4]认为深度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黎加厚等[5]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能够批判学习新思想,将其融入原认知结构中,众多思想认知相互联结,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景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孙永波等[6]认为深度学习是指护生批判性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内化吸收,学会应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各种临床情境中的新问题。综上所述,所谓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评判性思维、元认知、整合建构、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实现。

1.2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

对于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大多数研究者基于多维度对其进行描述分析。例如,付亦宁[7]依据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指出深度学习的首要特征———理解认知、固有特征———高阶思维、本质特征———整体联通、必要特征———创造批判、趋向特征———专家构建。周志平[8]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试析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问题、自主、协同、对话、练习。郭华教授[9]根据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将深度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应用、价值与评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深度学习的特征归纳为批判理解、高阶能力、整合建构、本质与变式、迁移应用和解决问题。

2深度学习的测评工具

目前,深度学习的测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大多数评估工具注重对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的评价。国内外使用的评估工具多为普适量表,国外广泛使用的深度学习量表是比格斯[10]开发并改进的学习过程问卷(R-SPQ-2F),包括深层动机、深层策略、浅层动机、浅层策略4个维度20个条目;国内深度学习现状的测评多采用由杨立军等[11]汉化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包括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3个维度11个条目。我国学者王全亮[12]自主开发了网络环境深度学习量表,李玉斌等[13]自主开发了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量表,为我国继续开展深度学习的量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3深度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3.1应用领域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在线学习走向泛化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国内外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展了多项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面对护理教育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护理学者在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和新护士培训等实践中积极开展促进护生深度学习和培养其深度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RuthA.Wittmann-Price[14]在妇儿护理课程中使用深度学习法指导学生评价实践证据,鼓励学生参与自我导向学习,进而发展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评判性思维。陈兰和钟佳等[15-16]临床护理教育者基于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护生临床见习教学和新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为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了新方案,有利于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3.2护理人员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虽有一定的深度学习意识,但处于中低水平,有待提高。多项研究表明教育环境与深度学习水平呈正相关,良好的教育支持环境是教学情境创设和学习资源获取的重要前提。MiyukiTakase等[17]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护生对教学情境的认知显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护生采用深层次学习有推动作用。W.A.Reid博士[18]调查指出医学生一般采用三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表面学习和策略学习,同时他们能够顺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通学习方法。陆露梦等[19]指出护士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深度学习重要影响因素,护士良好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并指导深度学习的发生发展,她也认为学历层次、网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深度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些研究显示学者对于性别、年级和专业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深度学习方式的产生有无影响还存在分歧,故有待进一步探究。

3.3深度学习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效果

深度学习弥补了护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浅层学习的短板,致力于护生评判思维、整合建构、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为转变护生学习方式和培养护理创新型人才提供新方案。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基于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护理学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并取得显著性效果。(1)提高学习质量。刘竹英[20]将深度学习法应用于《护理管理学》课程改革,课堂上生生和师生互相交流探讨,学生积极思索大胆设问,教师认真指导及时反馈,锻炼大脑形成长期记忆,提高了学习质量。(2)增强自主创新意识。Tanner等[21]研究报道:仅利用临床护理经验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只有从事深度学习的实习护生主动培养创造意义和参与能力,掌握全病人护理模式。于晓婷等[22]基于深度学习路线讲授《人体解剖生理学》,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教会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以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应用。(3)培养综合能力。ChristineL.HeidPhD[23]开展了一项在线临床会后试点研究,护士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在复杂的临床环境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能够在面对面或在线环境中解构对话,成功应对复杂或急性的临床病人,培养其临床情景和指导讨论等综合能力。

第7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关键词】美术 综合素养 测评 题型 策略 反思

近年来,关于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争论的焦点不在专业考评上,而集中在比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上,甚至有人称,综合素质考核是近年来青歌赛的唯一看点。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题,引发大众如此趣味盎然呢?我惊喜地发现,考题中有不少涉及中外美术知识的内容,这不正是高中生应具备的美术知识吗?于是我考虑借鉴《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的形式,在高中美术课开展多元化美术知识综合考察,希望借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为激发社会的学习热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而组织的活动,一直广受欢迎。然而在高中美术课中,这样的综合测评并不常见,美术素养综合测评既带有几分娱乐,同时也类似各学科的司空见惯考试测验,为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我尝试把传统的考试测验以新的方式溶入美术教学中,期待产生有趣有效的碰撞,并从反思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测评的背景与现状

近年,普通高中课标研制组对北、上、广等地区的部分高中美术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善于运用多种欣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教师人数教少;高中教学的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落后;课程的评价片面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针对本校的高中美术课程现状进行了一个对比分析。

本校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学校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美术学科的教学条件在广州市属于先进水平,共有三间功能完善的美术室,包括:绘画室、工艺设计室和美术授课室,学校统一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画材画具,这一切为高中的美术模块学习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高中每年级共设8个班,其中重点班2个。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方向,我在高一进行了一次关于对美术四大学习模块喜欢程度的调查问卷,参加统计人数共433人,有效问卷430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

1 、约71%同学都能喜欢美术知识,29%的学生对各类美术的兴趣属于一般以下;

2、不喜欢的美术的模块主要是绘画与工艺;

3、普通班喜欢美术的同学略高于重点班。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良好的美术学习条件。但是在美术课堂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有个别学生上课时趴在课桌上睡觉;要求集体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无兴参与,甚至有些学生完全被窗外运动场上的体育课吸引;某些平衡班美术课堂上纪律也不如人意;重点班的同学虽能认真听课,但是动手能力较差等等。这一切都表明,29%的不太喜欢美术课学生,极有可能不配合老师上课。有据于此,在高中美术课中探索创新教学和有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高中学生按要求取得学分的评价标准相对比较单一,并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多元化的美术素养测评是我在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既是对高中学生美术模块学习的检测,又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策略,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测评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高中美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课程内在价值的评价、课程背景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与课程成果的评价,高中美术素养测评正是成果方面的评价,这种目标式的评价是由泰勒创导的评价模式,泰勒认为: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行为而进行的两次以上的活动。

测评活动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力求丰富和创新,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和学生认知范畴的美术知识题,充分利用美术课堂的设施条件,实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互动的教学活动。美术教师在测评的过程中能观测到学生的行为,从而起到启发、监督、沟通、分析引导的作用。测评同时是高中美术其他评价形式的加分性评价,最终实现课标创导的"多主体评价"。

美术素养测评,应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测验。测评得分是在传统美术考试的基础上的加分。是高中生在模块学习之后对美术综合素养的检测,设计相关的测评原则:

原则一:抽号选题,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重视答题;

原则二:测评为开卷形式,测试的过程同时是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原则三:根据题目难度设计分值的大小,提供答题法宝,如打电话给亲人咨询或求助同学共同完成等有趣的环节。所得分数累计在学期总评成绩中。

有关测评的内容与题型

2.1 关于测试的内容

1、教材中提取内容。

所用教材为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鉴赏》、《绘画》、《工艺》、《设计》四套书。从教材中进行知识整合,挖掘知识点设计成试题。而这类题目,几乎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更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可以轻松在互联网上下载,一切都要自己原创,并且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题目的合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等。教师要精读课文,细细琢磨,反复推敲。才能设计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富有美术独特视觉的考题来,提高学生答题的热情。

(1)设计知识题。

例题1:请说出A B两种插花分别是什么风格?为什么?(选自《设计》P49页插花内容)

题型分析:选择与论述题,学生通过插花作品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从造型和意境美方面分析其理由。

(2)绘画知识题。

例题2:请将素描的5大调子填入字母代号处。(提示:暗面 明暗交界线 受光面 反光 投影)(选自《绘画》素描P30页)

内容分析:让学生理性地分析素描的基本明暗原理,了解素描作品的明暗层次变化与形体的关系。

(3)鉴赏知识题。(选自《美术鉴赏》后印象派P111页)

例题3:请找出哪幅作品不属于凡高的?(答案:B)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比较鉴赏法,对凡高作品的形式美感进行观摩,并进一步分析作者独特的生活背景、曲折的绘画经历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作品风格,寻找出异样的作品。(工艺知识题略)

2、拓展课外的美术知识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提出: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观摩实际体验,丰富阅历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在测评内容上教师应扩大学生关注的范围,开启学生的记忆,激发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例题4: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点,它是人体美的基础之一。请说出除列举之外的另两个人体黄金点。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关注一切美的事物,并且把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人体结构得出结论。

2.2 关于测试的题型设计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不能让学生去做枯燥乏味的试题,在试题形式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地挖掘美术与考题的创造性与关联性。该测评在题型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创意:

创意一:图文并茂,美化题面。据专家分析,图形图象最能激发人们的记忆功能。图片使用增强版面美感,结合文字的使用更能排列出精美的版面。由于学生早已经厌倦了题海战术,但是对图片式的问题倍感新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术课要突出表现其审美功能,表现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图片唤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

创意二:题目设问,标新立异。美术题目的设计尽可能丰富多样,发挥美术教师的创造能力。让传统的题目以新颖的方式出现。(如普通的填空题可以转变成图片提示填空题,强调视觉的表现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题:填空题,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 )会见中国画大师( )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 )人有艺术,其次是( )有艺术,当然,( )的艺术又是源自于( )。第三是( )的黑人有艺术。"(答案:毕加索、张大千、中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非洲)

创意三:动静结合,开拓思维。除传统的选择题和论述题外,还可以增加视频题和动手题。设计丰富而新颖的综合互动题型,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胜心理,达到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

例题1:请看视频,说出动画片的片名,并且说出哪部影片明显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例题2:请设计一款台灯,并分析设计的功能。

3.测评的成效与反思

在高中综合素养测评实施过程中,因为每位同学都很在乎自己的答题结果,所以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遇到难题时也能坚持探索。以下是学生在十道测评题目中的课堂表现记录。

高中多元化综合测评学生课堂表现表

据表结论,学生对各类知识内容和问题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但答题过程始终保持亢奋情绪和好奇心理,学生的学习思路大都能按教师的既定思路走下去。可以说,测评课是一节积极而成功的课。但是,深入探讨测评的本质,仍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某些班在答题过程中,会出现情绪过分激动的吵闹现象,使得教师不得不暂停测评进程,进行课堂管理。从答题结果上看,虽然大多能答对,但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卷形式和在同学相互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的。从答题者对美术知识问题的各种表现和反应中,可以发现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关于概念性美术知识问题。

在测评中显示该类的题目(如题1、2、、4、6),学生完全要依赖课本,无法从自己的记忆中应对问题,甚至不少学生连翻看课本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知识。遇上有关作品点评和鉴赏的问题,学生更是哑口无言。可见美术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取得应有效果。

美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知识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美术创作以及欣赏的工具,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提升美术学习的质量。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重感悟、重比兴甚至还带着某种神秘与朦胧。教学中,通过各类美术作品唤起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山东的肖钢老师执教的《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一课,就是从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形象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欣赏各时代的名家名作。又如笔者执教鉴赏课《格尔尼卡》一课中,用悲怆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回顾汶川地震的画面,问学生有无受伤的体验,将这些体验中延伸至对特定的作品的鉴赏,真正唤起学生真实感受,才能对作品保持持续的记忆。中学美术知识在于感受中逐渐积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多种形式的作品鉴赏活动,学习美术用语去表达对作品的认识,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精神,逐步改善学生美术知识匮乏的现状。

2、关于美术课堂管理问题。

高中综合素养测评这样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期待而专注地看着屏幕出现新问题,或是讨论,或是翻书,或是大声喊出答案,热闹非凡。当老师要公布正确答案时,课堂鸦雀无声,大家翘首以待。无论是教与学,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可是在某些平衡班,老师却享受不起来,但凡每一道新题目出现,个别学生总是过度争吵、喧闹、讲笑,老师甚至听不到答题者的声音,不能继续完成下一道测评,就这样,原本精心策划的教学被淘气的学生完全搅乱了。老师尝试努力地管理课堂,也只是出现短暂的配合,教学工作深受影响。类似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深思。

课堂活跃有时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在"活"中务实,要在"闹"中取静,要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艺术课标指出:"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在这节课中爱吵闹的学生并不是刻意破坏课堂秩序,是他们过于兴奋,过于激动的表现,跟随教学的内容,用一种他们习惯的过激方式去表现自我。如果老师关注他们的兴奋点,体会他们的心境,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或是特别给他们一次答题的机会,鼓励他们的参与,向他们示以宽容的微笑。这样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回到问题的焦点上来。不宜一味地批评与训斥,以免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保持与学生紧密接触的美术教师,在教学现场就能有临场应变能力和开放的心态。发挥教师应有的教学机智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把握与驾驭的核心,是学生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关键。

3、关于开放性的设问在教学中运用。

测评题目:"请点评作品《蒙娜丽莎》的美。"学生遇到类似的设问总感到有难度,无法用自己关于"美"的标准去品位经典作品,这样的问题显然忽视了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主观性。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吗?为什么?""如果给《蒙娜丽莎》换上一件华丽的衣服,你觉得会更美吗?"这样的提问能启动学生的思维,问题难度化解,容易引出正确答案。设问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和因果关系探寻,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时常生搬硬套将美学概念介绍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学生很难与内在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时应该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环境,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微观进入知识,也要帮助他们从宏观地把握知识关系。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更要尊重学生的结论,只要他们的结论能够自圆其说,有较充分的理由支持,就应给予肯定。教学活动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美术知识。

从美术素养综合测评的种种现象中,笔者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众多的题目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这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注重从测评的教育现象中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改善和创新是美术教师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这样的多元化美术素养的综合测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实施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最终价值不在于测评结果,测评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老师举一反三地反思,为深入研究适合本校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认真总结经验,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美术课。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尹少淳 教学策略系列之四 分类美术教学策略 中国美术教育2011,1

第8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1 全纳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测评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群体并且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样的群体进入普通学校。(智力落后、肢体残疾、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学生,以及外籍学生、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子女等等)我们的标准化教育测评并没有对之作出应对。如何做到教育公平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设计测验之初是否也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都有权在考试中展示学习成果。不仅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有学生都应该受益于公平的考试。这也通用设计测评最根本的出发点。

2 通用设计测评

通用设计力求使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为所有人服务。通用设计测评就是让考试尽可能全面的服务与所有考试者,而且使在试卷设计之初就考虑所有因素(而不是设计完成之后再翻修)。在教育领域,通用设计测评促使大型标准化测验适用于如今更加多样的受试群体。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通用设计测评需要注意的包括:(1)结构可以测量;(2)尊重参加考试者的多样性;(3)简明易懂的试卷;(4)清晰的格式字体;(5)改变要以不改变原意和难度为原则。

通用设计测评是在不改变评估标准、不降低难度的前提下在增加考试的容纳度,它不能取代评量调整和替代性评估。就算一个包含了所有通用设计元素的良好的测评,在考试地点、时间、作答方式等方面依然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但是,考试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这些一般性调整考虑在内。通用设计测评并不是为了眷顾特殊学生而存在,所有学生都应该获益于公平的考试。

3 通用设计测评原则

通用设计测评是一种教育测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要尽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因此,通用设计测评就是要全纳的包括所有学生,对所测知识内容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同时测验项目也要无偏见的呈现。而且在测验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便于评量调整,具有简单清楚和直观的考试说明和步骤以及最大程度的实现易读易懂。

3.1 包容性强

当测验第一次被建构时,就要考虑到所有学生。(AERA, APA, NCME, 199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9).虽然有时可以适当限制被测群体(例如就业安置测验、选拔测验),但在公共教育问责制测验中并不合适,所有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获得奖学金。随着评估的目标群体的增加,评估需要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多样性的增加、普通课程中学生种类的增加、对学生更加重视和负责)做出反应。

通用测验设计原则第一条——(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1997)测验要公平的发挥作用。当适用于大规模测验时,这条原则要求所有所有学生都有权参与,无论他们有什么认知能力,还是什么文化、语言背景。评估需要测量学生在一个宽泛能力和技能上的表现,从而确保有不同学习任务的学生在同一个考察内容有机会展示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应该放宽或者考察内容应该有所改变。通用标准测验设计必须权衡考量内容和成绩标准制定出相同深度和广度的测验,并且针对认知的复杂性制定具体细节。运用不同的格式、技术和设计涵盖所有学生。这在测验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明确,为了做到公平,评估需要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成绩。1993年,Algozzine提出将全纳的原则适用于评估,以避免被测组间的分离。“容性强”明确的含义是,试测应该提取所有希望参与到最终测验的学生样本。包括有各种障碍的学生、英语不熟练的学生和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试测尽可能抽取广泛的学生样本不仅可以确定题项是否含糊不清、有误导性或是导致某些特定群体的学生无法完成,而且还能确保测验制作完成后适用于所有学生。

3.2 结构界定明确

好的测验设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确保测量到想要测量的内容。就像Popham 和 Lindheim1980年提出:“一个测试开发项目开始于对所测技能和态度特征的慎重思考。”就像通用建筑设计为所有人消除公共和私人建筑的身体、感官、认知障碍,通用测验设计消除测验中所有非结构导向的认知、感官、情绪和身体的障碍。特定评量调整的运用是否使结构测验设计无效,例如,不同的群体对于阅读有不同的定义,有些人可能把它定义为通过书面文字建构意思,有的则可能有更广泛的理解,而不是针对信息是如何获得的。后者的说法是专为视障学生提出,很少有学生学习盲文,更多的学生适用技术设备阅读文字,可以说这是视障学生阅读的唯一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把理解文本的能力界定的清晰,普遍被接受。国家考试的成绩往往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晋升等级或是从高中毕业。因此有明确的界定结构比以往更加重要。而且,一旦这些结构被确定,就要提供给管理如何测试的人。

另一个常见的测试争论时关于数学测验中需要的阅读技能。几项研究已经发现,如果把问题读给阅读困难的学生他们会取得较高成绩(Calhoun, Fuchs, & Hamlett, 2000; Harker & Feldt, 1993; Koretz, 1997; Tindal, Heath, Hollenbeck, Almond, & Harniss, 1998)。这一发现意味着,数学测验的阅读需求可能会阻止阅读能力处于边缘的学生在数学测验中展现能力。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需要大量诵读。数学教师对这些题目和大量的诵读负担百感交集。Shorrocks-Taylor and Hargreaves (1999)提出,非语言测试中的问题用语要尽量透明尽可能简洁清楚。虽然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很少关注语言文学测试中的语言测量,但这个问题将困扰测试开发一段时间。

3.3 无障碍,无偏见的项目

根据教育和心理测试标准(AERA, APA, NCME, 1999),项目的质量通常是通过项目审查程序和试验测试确定的。项目审查既包括所测内容的质量,清晰度和是否歧义,也包括考察性别和文化的命干问题。据国家研究理事会(1999)公布,偏见出现在:测验自身的不足之处导致各样本组在某一问题上得分不同。例如,一个测试旨在衡量口头推理,应该适用一般用语。如果文字涉及特定文化和地点,那么就可能不公平的对待来自这些文化和地域的考生与其它群体考生。一种减少偏见的方法是研究项目是否对于来自特定亚群的学生更难。这可以通过现场试测来确定试题难度和不同学生在这道题上表现得不同能力。(AERA, APA, NCME, 1999, p. 39)

转贴于

3.4 便于评量调整

在美国考试评量调整被应用于具有特殊需求学生和英语初学者的考试中。但是应该如何调整,标准化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调整的有效性,什么学生可以接受调整以及谁来决定给与他们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虽然经过通用设计的题项适合大多数学生,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仍然需要评量调整。通用设计的目的在于降低来自评量调整的对分数有效性和可比性的威胁。举例来说,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有助于减轻盲文调整的困难:(1)使用不相关的图表。(2)出现垂直或倾斜的文字排版。(3)需要阅读的图表,没有转化成文字说明。(4)题目中出现纯粹为了装饰的图案,给视力障碍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通用设计测评无法考虑所有调整的可能性,但是可以为常见调整提供便利。例如在测验设计之初就可以考虑有不少考生需要适当延长考试时间,在考试中途获得休息的机会。那么测验就要尽量避免考试进行的同步性,便于学生在考试时间上灵活安排或是更容易插入休息时间。

4 通用设计测评的实施建议

通用设计总原则:(1)通用设计测评不要降低执行标准,一些群体不愿降低测验的操作难度。(2)通用设计测评不能代替评量调整,评量调整有必要存在于学生的出席方式,回答方式,环境,时间和流程安排中。(3)通用设计测评需要众多专家讨论考量不同设计要素的优缺点。(4)不光是英语初学者,所有学生将受益于更易懂的测验。

4.1 组建测评设计团队

由于美国的大型教育测评是承包给个人的,政府在需要设计测评时,提出要求、通用设计原则、承包者的资格和报告内容要求、报酬等一系列问题,向测验公司、课程和教学专家、独立研究者等各种团队招标。这些团队要向政府报告他们的能力、方法等参加竞标。我国大型考试的设计是找一线教学能手和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扩大这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类型,组建一个专业整合的团队,也把心理学家、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学者、以及各层学业水平的学生和家长(包括有特殊需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吸纳进来。

4.2 构建测验

测验题项设计是个耗时又富有挑战的工作,我国在标准化测验的经验上有着多年的积累,这些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测验的设计上顺利起步。我们还需要懂得通用设计测评观念的测评专家,将无障碍、适应更广群个体的观念引入题项设计中。美国这些年在题项的通用设计方面积累了经验,并且归纳出精华(大型标准化测验通用设计参考办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5 结语

标准化测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选拔人才、评量成就方面。标准化测验是我们获得各种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试的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下转第19页)(上接第12页)了一个社会的公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研究者把通用设计理念带入到教育测评中,力图使测验更加公平和人性化。在我国社会的迅猛进步下,通用设计测评是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观念,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

通用设计测评充分尊重了受试群体的多样性,结合多领域专家的智慧力图寻找一个最适合所有学生的标准,减低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调整消耗,更好帮助学生在教育测评中无障碍的展示能力,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管理。

参考文献

[1]Abedi, J., Leon, S., & Mirocha, J. (2001). Validity of 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test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eattle, WA.

[2]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n.d.). What is universal design?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January,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design.ncsu.edu.

[3]Johnstone, C. J., Bottsford-Miller, N. A., & Thompson, S. J. (2006). Using the think aloud method (cognitive labs) to evaluate test desig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echnical Report 44). Minneapolis, MN: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4]Johnstone, C. J., Thompson, S. J., Moen, R. E., Bolt, S., & Kato, K. (2005). Analyzing result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s to ensure universal design (Technical Report 41).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5]Thompson, S. J., Johnstone, C. J., Anderson, M. E., & Miller, N. A. (2005).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ew of universally designed assessments (Technical Report 42).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第9篇:教育测评概念范文

新授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它的任务以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为主,使学生积极活动、主动进取。它的教学结构是:

一、展示目标

目标是本节课的指路灯,指引着教师的思路让学生自己检测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

二、前提测评

检测与本节课有关的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测评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将同学们置于同一起跑线上;二是领着学生从已有知识不自觉地过渡到新知识,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特点。

三、导学达标

是新授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认识新知识包括领会、建立两个阶段。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指的是教师在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下尽可能做到让学生经历一下新课内容的探索过程,即对概念产生的具体背景材料,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条件、结论、证明途径以及解题思路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概括、达到领会知识的目的。

建立阶段,亦即“达标”,指的是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要新知识有一个清晰鲜明的认识。即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它的确切定义,弄清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凡是学生自己经过努力做到的事,最好让他们自己亲自完成,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启发、疏导和必要的讲解,而不是包办代替和注入。

达标训练,即巩固新学的知识。当学生认知新知识以后,应要求初步巩固这些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及手段进行巩固:可概括定义、判断概念或应用类型如:计算、作图、证明等问题;初步应用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巩固既可以培养应用新知识的初步技能、技巧、又能及时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便于及时发现知识的缺陷;以便于及时补救,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由于数学是一门完整的演绎体系学学科,学习新知识,必然要以一些已有知识为基础,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类课型还应该有一个复习、检查已有知识的组成部分,这种复习、检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灵活进行;可以新课前复习提问、板演;可以在新课中随时提问;还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等。

四、达标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