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立足物理教材,挖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学习的最好资源,尤其是新课程教材,充分体现编写者的教学思想。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引导学生学习诸如“探究实验” “阅读材料” “生活・物理・社会”“想想议议做做”之类的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鲜活,趣味性很强,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对于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可以进行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知识视野。新教材提供的各种演示实验、随堂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概念,提高整合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学习资料,整合课堂学习内容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学生可以去图书室借阅各种物理书籍,根据自己的兴趣也会订阅一定的报纸和期刊。增加课外读物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试题的整编,让学生精选精练。对于随堂练习,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教辅材料,做好筛选和整合,拓展学习内容,提高使用效率。
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后,笔者首先深入图书馆,筛选几期《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等杂志,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内容,给学生提供几篇研究分析透彻或者富有拓展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研究。对于那些物理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强烈,并且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的学生,则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材料,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对于学生手中的教辅材料,尤其是习题材料进行整编训练,依照学生的基础层次,进行有效分层设计,提供基础题与能力题,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充分整合物理实验,创新实验方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只有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同时整合物理实验,创新实验方式。
例如,学习“动能定理”时,笔者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实验室的有关器材,自行设计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及根据笔者提供的实验器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得出一套较好的实验方案。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而且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整合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时代是最好的学校,社会是最好的图书馆,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高中物理教学要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紧跟时代,走近社会,有效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调查研究,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好教材的同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发现,研究生活的各种物理现象,用高中物理的知识解读生活常识。比如,本班里有的学生家长是电工或者在工地负责水电工作,他们技术非常过硬,但是,很多家长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笔者请几个学生家长在方便的时候走进课堂,讲解自己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有关电学原理在家长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家长的工作操作既丰富又紧跟社会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家校合作,而且为学生提供最为现实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学习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潜力,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丰富和高效利用,为学生提供充足而又高效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究;行为习惯
教育研究表明,培养幼儿探究学习习惯更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高效性。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探究习惯呢?
一、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面对丰富的操作材料,大多会油然生出喜爱之情,产生操作的兴趣。事实上,若幼儿没有丰富的学习材料,就没有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物质素材。比如,在组织小班科学活动“果蔬沉浮”时,教师事先在区角投放了苹果、西瓜、杨梅,梨子等幼儿熟悉的水果,也投放了幼儿不太熟悉的火龙果、荔枝,杨桃等,另外还有两大盆水。投放的这些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自己选取操作的材料,将一个个水果放入水中,看看会发上什么现象,有的幼儿还将观察到的结果记载在记录表上。幼儿在玩中去观察和发现,得出结论,学到了应有的知识,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幼儿的探索方法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尽可能地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己去感知、去探索,并获得知识。
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材料产生兴趣,用自身的言行来引导幼儿,创设能够吸引幼儿的活动情境。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亮点,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肯定,结合科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活动结束后,用启发幼儿思维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探索方法,避免错误经验的习得与偶然事故的发生。幼儿只有成为科学实验活动的直接操作者并不断发现操作的兴趣,才会真正激发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三、关注幼儿的好奇心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幼儿对整个世界都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他们对好奇的东西总是满脑子的为什么,总是以探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想象。教师要注意关注幼儿好奇心理,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对待,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积极去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观察知了的时候,也许他们不再满足知了的“翅膀为什么是透明的”而是好奇地关注:“知了每天吃什么?”“为什么它会从地里爬出来?”这些问题代表幼儿的思维已经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这种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对幼儿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行为给予热情的鼓励,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对于幼儿一些没有意识的“破坏”行为,不要随意斥责他们,应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和幼儿一起去探究,寻求正确的答案,给予幼儿再次尝试的机会,保护幼儿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有一次,亮亮在玩公共汽车玩具时,把汽车的轮子给弄掉了,有的小朋友跑来“告状”。这时,教师没有立即批评亮亮,只是鼓励性地说:“亮亮能把公共汽车玩具上的轮子弄下来,就一定能重新装好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亮亮最后终于把轮子装上去。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亮亮正是由于好奇心拆掉了玩具车的轮子,而他重新把车轮安装好,既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学生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受到压抑。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的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对教师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者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学习水平;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来了解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符合具体实际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更加准确有效,少走弯路。
第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要通过学习内容的有机组织和编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指导,使学习者自然形成一种科学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与教师与其他同学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内容和材料,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所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继续学习,即“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广泛的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压抑学生的主导地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现象和作法,仍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是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而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牵着学生学,以“灌”代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和达成目标;提出学习的探究的范围,积极营造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控制教学进程组织各种活动,调节教学气氛;解答学生疑难,指导学生学习;有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维;协调各种关系等
(二)充分的自主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虽然都在尝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更多的不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出的框子较窄;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外部的操作活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时间短等。为此,在安排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既要有认识活动,又要有实践活动;既要有显性的外训操作活动,又要有隐形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体现主动探索过程和内化过程;应注意活动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适度性、活动效果的整体性;学生在活动中要有自和选择权。
广大老师应该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我们都认为,活跃、和谐、宽松、民主、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师生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顺畅的沟通,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显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教学内容,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掰开了、揉碎了再塞给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力,切忌“家长制”作风,教师是同伴,是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和助手;热爱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要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帮助;依靠学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四)尊重差异,体验成功
合作学习(CL,Collaborative Learning)也称合作语言学习(CLL,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是指在课堂上通过最大程度地使用两人结对或小组学习的形式实施教学的一种模式。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合作学习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通过思考、讨论、咨询和交流,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能否在课堂上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小组活动的组织。教师在教授新课时,首先将学生分组(以2~5人为宜),下发学习材料,指定小组成员分工,然后,教师介绍本次学习的任务和开展合作的步骤。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提供分组指导,适时解决学习成员存在的困惑。在相应的时间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最终达成合作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结束后,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个体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组织开展学习成效评价和小组表现反馈,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次的合作学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预习纸设计教学实践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有难度、有梯度的学习材料乃是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笔者将任教班级的学生分为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Cooperative base groups),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成员,在一学期内长期开展合作,合作中成员相互鼓励和扶持协作。在组织班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立足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深圳版,下同),将预习纸(Pre-learning Worksheet)引入每个单元的授新环节,建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旧知联系新知以及互助合作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
在设计每个单元的预习纸时,笔者将学习任务划分为两个梯度,即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基础部分(I can do it by myself)需要每个成员课前在家中独立完成。开展预习时,学生播放课文录音,进行跟读练习,并请家长协助监督。到了课上,教师首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基础部分进行互查评价,而后,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提高部分(I can do it with my friends)的任务,并在展示阶段上台表演完成。
以教材四年级第八册Unit 2 Good Manners为例。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会使用表示禁止的祈使句;会使用should / should not描述行为规则;会使用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笔者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了以下预习任务。
Part One: I can do it by myself (基础部分)
1-1. Read it aloud. (大声朗读以下语汇)
■
在这一学习任务中,小组成员各自朗读本课的核心单词和重点句型,两两互读并检查纠错。结束后,同伴将个人未掌握的语汇写在“I can’t read”栏内,以便教师和家长在后来的复习巩固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和侧重指导。
1-2.Read and choose the right statements. (读一读,选择正确的表述)
■
A. Don’t spit.
B. Don’t eat or drink.
C. Please be quiet.
D. Don’t smoke.
E. No parking.
F. No phone calls.
G. Don’t litter.
H. Don’t make noise.
学生在掌握了重点语汇的读音后,该部分任务将侧重点放在对重点句型的语义认知上。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将对应的英文表达填在横线上。对于学困生而言,通过掌握重点词汇(如quiet,make noise等)可以完成该任务;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则可进一步要求,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书面语和口头语表达出以上标识。
1-3.Rewrite the above signs using “should / shouldn’t”.(仿照例句,用should/shouldn’t改写以上标识)
A. Don’t spit. e.g. You shouldn’t spit .
B. Please be quiet. You should ________.
C. Don’t eat or drink. __________________.
D. Don’t smoke. __________________.
E. No parking. __________________.
F. No phone calls. __________________.
G. Don’t litter. __________________.
H. Don’t make noise. ___________________.
该部分侧重训练学生对should / should not的语法形态的掌握。为了正确完成任务,学生需明晰should/shouldn’t的意义及在句中后接动词原形的形态构成。当学生概念模糊并犯错时,课上的组内讨论和全班的答案核对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掌握本课的语汇重点。
1-4. Phonics box. (语音箱)
■
教材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教材本身提供了不少口语训练的素材,课堂上借助各种情景进行会话练习,使学生最终达到脱口说英语,但课堂的操练时间是有限的,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课后的口语练习是一片空白。英语角是英语课堂的延伸,是别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兴趣小组,是让学生运用与巩固英语知识的特效方式。
(滕夕玲)
乳山怡园中学
召开新生家长会
近日,我校迎来了初一新生家长,就“子女成长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的育人方法”与老师进行了交流。
在会上,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了“按孩子的性格类型教育孩子”和“家长会后如何与孩子交流”等学习材料。校长希望家长能及时了解中小学生身心上的差异、中学课程上的特点;希望家长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立志、立德,走好中学第一步;并结合经典案例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做了全方位的指导。会后,全体初一教师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只要家校同心协力,孩子们一定能走向成熟、不断成长、成才。
(王洪伟)
山东省乳山市府前路学校
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共同成长
近日,为提高全市化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全市化学教师齐集实验中学参加培训学习。会议针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讲解,主要围绕“单元内容总体介绍、教材的变化、改编意图、标题的变化、教材结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等内容进行分析学习。本次培训学习,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引导教师用全新的理念打造生命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绿洲!
(冯利华)
乳山实验中学
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
9月3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校同学们举行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市领导高翠玲出席了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初中英语阅读模糊容忍度家庭因素阅读是初中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不断接收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阅读。所以,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要想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除了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策略外,英语阅读中的模糊容忍度现象也不可忽视。
那么,什么是模糊容忍度呢?模糊容忍度又名歧义容忍度,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性格的一种体现,是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陌生、质疑的学习材料或对象采取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在概念或要点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处理时,表现出的能否冷静地接受程度。此外,阅读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阅读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到阅读的方式、速度、效率和准确性。模糊容忍度作为一项情感因素,必然对英语阅读理解产生影响。
试验显示,高容忍度学生比低容忍度学生更常使用推断的阅读策略。阅读时,理解一句话不仅要理解其字面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上下文去推断其隐含的意义。由于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会令低容忍度学生感到不安,增加他们的焦虑,因而他们较少利用跳读策略,即在阅读过程中跳过那些不理解的句子而继续读下去,他们往往会逐字细读,这导致学生在阅读时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对阅读文章整体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然而,高容忍度学生比低容忍度学生更能运用预测内容和总结主题的策略,更会把握文章的整体和主题。在进行阅读时,会对课文内容做出预测,边读边理解所预测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
由于模糊容忍度的高低,决定着学习者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这意味着不同容忍度的学生在对待阅读时,也将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容忍度低的学习者易采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逐字阅读,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对词句理解的准确性较高,但却降低了阅读速度,过度注意某个语言点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相反,容忍度高的学习者更偏向自上而下的模式,看中整体理解,不太在意词句的细节理解,阅读速度相对较快,但对语言的理解有时会一知半解,降低了理解的准确性。
那么,如何正确利用模糊容忍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的能力呢?
一、适度的模糊容忍度能促进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
模糊容忍度过高或过低对英语阅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适度的模糊容忍度才能促进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忍度不同的学生时应各有侧重。对容忍度较低的学生应加强培养其整体分析能力,忽略细节,增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遇到的生词只有影响理解时,才需猜测单词含义;而针对容忍度较高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关注关键词、主题句和相关信息点的准确理解。
其次,英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材料,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有了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就能有效减少歧义的产生。同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歧义的产生,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预测和猜测的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给学习者介绍一些构词和猜词义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猜测生词的含义,减少模糊和不确定。
二、模糊容忍度和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成绩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当题目难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模糊容忍度对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也随着增强。这表明,一定程度的模糊容忍度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成绩。这也许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语言和背景知识不够了解,一定程度的模糊容忍度可以保证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促使学生敢于做出大胆的猜测。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全篇类的题目,要指导学生努力保持较高的模糊容忍度,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内容,不要总是拘泥于个别生词和细节;对于推理类的题目,同样要保持较高的模糊容忍度,要敢于根据已知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测。对于细节类的题目,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降低模糊容忍度,要指导他们善于从篇章中找出题目答案的出处,而不是依靠想当然,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成绩。
三、家庭因素也和模糊容忍度息息相关,这与家长教育方式有关
为进一步强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禁毒法》《戒毒条例》及其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危害以及如何远离等知识的认识,结合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春季禁毒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围绕“珍爱生命,远离,健康成长”这一主题,积极有效地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组织学生认真了学习《禁毒法》《戒毒条例》及其它有关禁毒法律法规,介绍我国禁毒工作方针和政策,使我校学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做到珍爱生命,远离,健康成长。同时利用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宣传禁毒知识。各年级、各班还积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提高防毒禁毒意识。
校卫生所以防范合成进校园为重点,广泛宣传种类、特征和滥用的危害,介绍个人防范侵害的方法,印发了有关班会学习材料,制作了禁毒展板和中学生预防教育挂图展。
本次禁毒宣传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的危害,时刻提醒学生要珍爱生命,远离,健康成长,积极与犯罪作斗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关键词教学学生态度策略
AbstractStudent’sattitudeaffectsalotonhisstudy.Changingthestudent’sattitudetomakehimbevigorousinstudyistheproblemwhichtheteacherhastofaceandtrytomanage.Thepassagediscussedsomestrategyforteachertochangestudent’sattitudeonstudy.
Keywordsteachingstudentattitudethestrategy
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前提;学生已有的态度,对于学习与他的态度相一致的材料有助益,而对于学习同他的态度相矛盾的材料则有阻碍;学生具有积极态度时,学习材料通常不会同他的已有观念发生对抗,有可能同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形成更清晰、更牢固地联系,因而学习以后不易遗忘。因此,形成和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持积极态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态度结构的态度策略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视为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具有认知的成分、表达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并认为人们努力在各种态度之间、特定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之间保持一致。特定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倾向于一致,这意味着某个成分的变化将导致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影响学生态度的某一成分而使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1、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学习材料或某一课程,会在心理产生许多与此相关的认识和信念。这些认识和信念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内容的,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形式的,也可能是关于该课程结果的,还可能关于该课程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每种认识和信念在重要性上和在其效价的强度上是有差异的,它们的综合就形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不同的态度。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来影响学生的态度,致使学生对学习该学习材料或课程形成积极态度,这就是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的改变可导致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喜爱,也可直接导致学生投入到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去。
多属性态度模式提供了改变态度认知成分的策略基础。运用多属性态度模式,认知改变策略的具体方法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这种方法就是改变学生对课程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信念。由于受先验经验或态度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没多大意思、知识没多大用处、上课很无聊等。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信念,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讲授不断提醒学生该课程对其在某方面是“更好的”或“最好的”,如,对高职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程开端介绍课程体系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相关度讲解;在开始讲授课程中某部分内容时,提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在某方面的意义或作用;案例选择时,贴近学生的实际。改变评价的关键是课程表现出对学生的意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相对评价。学生对课程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认识或重视程度,常常会看重某方面而认为这方面更重要,改变学生对这些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是认知改变策略的另一种方法。在高职中,有些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有些是专业课,还有些是通识课;有些是侧重学习职业知识,有些是倾向培养职业能力,有些是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强调这方面,说服学生更重视这方面。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新认识。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增加新的概念。可以增加一个以前被学生忽视的方面。例如,对高职学生,告知课程成绩40%~60%取决于学生的课堂或平时表现;考试内容着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等,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可以增加课程与众不同的方面,例如,告知学生本课程是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的许多方面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看法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积极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课程。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课程,如把课程看成是学生自己的某种资源,怎样拥有它、怎样有效利用它;从职业生涯角度看课程;从经济角度、消费角度看课程;从时间利用率上看课堂学习,等等。如果学生认同,就会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观点。
2、情感迁移策略。教师利用学生对某事某物某人的积极情感并把他们迁移到对于课程内容的好感上来,这就是情感迁移策略。这种策略,从原理上看,是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利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在教学中,可用的方法有:
给予学生不同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与众不同的回答、个性的作业、闪光点等,予以积极的反馈,形成学生积极情感,这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喜爱,进而就会增加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喜欢的刺激。课件制作与呈现中,对于色彩、图案、动慢或音乐的选择,结构的编排,考虑学生的喜好或赏心悦目,逐渐地学生就会把与该课件形式联系的正面情感就会转移到课程学习上。
激发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情感。上课时,使用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课的激情与热情,以增加学生对上课的喜爱。上课所举的案例或例子与学生所关注或喜爱的对象、事物结合,使学生对该对象或事物的积极情感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也产生同样的情感。
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有效管理,以增加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进而学生就会把这种情感扩展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中去。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会增加他对课程的正面认识与评价,进而增加他们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
3、行为参与策略。行为参与策略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其他需要,如好奇、表现、成就等等,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程形成积极态度或改变学生的消极态度。因为,学习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而发展,导致认知或情感的形成,促使积极态度形成;也可以与认知和情感相对立的形式发生,导致认知或情感的转变,也促使积极态度形成。如一些实训类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就在于学生的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策略,主要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条件反射也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联结,但它强调强化物的功能和强化的时间。例如,如果学生出现积极的课堂行为时,立即给与鼓励性言语的强化,对课堂的积极态度就会发生。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批评或时间浪费或痛苦,则会对课堂产生否定态度。因此,行为参与策略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发生学习行为并同时确保学生感到这种参与或行为是值得的。
行为参与策略的具体做法除了实训类课程的实训法实验法演练法外,还可以是: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并予以检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来讲解;让学生举出与概念相关的案例或例子;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对某内容提问,并奖励问题提得最多的或最具特色的或最深刻的学生;促使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回答课堂提问,并给于不同的奖励,如主动发言(不考虑正确与否)给予最高等级、被动而正确回答了问题给予第二等次成绩、被动而不太正确的回答给予第三等次成绩、被动又错误回答记为差,导致学生积极发言;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并给予及时反馈。
可以运用逐步升级技术促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一步步进入学习状态。
二、源于态度条件的态度策略
学生的态度是习得的,是各种主客
观因素不断作用影响的结果。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的多元变量研究表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受外界情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施加对态度形成与改变因素的影响,来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1、动机唤醒策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该课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改变态度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唤醒学生的动机,使他们的特定的需要显性化,导致态度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示,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有关的动机主要有认知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需要等三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这些动机,使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
认知需要,就是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需要,一般来说,主要是从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等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经历学习情景。
自我提高的需要,就是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力图用学习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学习行为的赞许,促进学生努力取得更好成绩,来唤醒或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另一方面,同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那些可能导致丧失自尊的威胁,也促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努力学习。因此,失败的威胁也是教师用来形成与改变学生的态度的一种方法。但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业上的失败,一直得低分,那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将引起学生的回避和退缩反应,导致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附属需要,指的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对高职生来说,来自同学(特别是异性)的赞许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积极评价,学生对某教学活动结果的个人或小组评优,来唤醒与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使学生更积极投入学习。
2、归因引导策略。归因理论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知觉)和经验进行思辨的产物。学生对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完成得好坏及其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或信念,这些看法或信念影响或构成他们对课程的态度。这些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看法或信念也就是归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归因进行引导,使学生做出合理、积极的归因,就是归因引导策略。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外在归因就是把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归因于对学习者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内在归因则归因于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人所具有的东西。归因研究(Weiner等,1978;Sohn,1977)指出,当把成功与失败归之于内部原因时,会引起最强烈的情绪反应;当把成功与失败归之于外部原因时,则引起最微弱的情绪反应。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努力而取得成功,导致极度的兴奋、非常高兴和狂喜的情绪;因幸运得到成功,会引起意外和惊讶;因能力而成功,导致胜任和自信的情绪;失败则导致无能和无望的情绪。当把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时,会引起最严重的不快;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会感到比归因于能力更严重的羞愧。
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原因的稳定与否是指,原因是不是学习者内在素质或外在客体比较持久的特征。有些外在因素相当稳定,如某些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而有些外在因素相当不稳定,如运气等。同样有些内在原因相当稳定,如能力等,有些则不稳定,如努力等。原因的稳定与否的归因结果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产生影响。把学习成绩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学习成绩归于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学生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花的时间更少。因此,努力这种归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成绩以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成败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使学生乐意努力学习该课程。
3、认知失调策略。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信念或态度对象持有相互冲突的想法时,会产生不愉快地感觉或失调,这将驱使他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或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变得比较协调。对于对学习或课程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教师可以使他们产生认知失调,从而使学生的行为或态度发生变化。
认知失调的研究(J.Brehm,1956;L.Festinger,1957)表明,当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会倾向于为自己所做出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辩护。因此,当学生的态度与他的学习行为不一致时,当他们不得不做着相对无趣的作业时,就会产生失调。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教师可以利用正面诱因如奖励,吸引学生去做与他的态度不一致的学习行为,也可以用负面诱因如惩罚,来威胁他,让他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里,改变态度的诱因水平有一定的限度。一般地,过高或过强力的外部奖励,会降低学习的内在价值,并且也降低了学生对这一学习活动的感兴趣而体验到的愉快程度。
4、榜样提供策略。学生的态度形成与改变受其周围的人影响,其中榜样的影响是较大的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程内容与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榜样。
就课程内容而言,只要涉及到人就可能提供榜样。教师在讲解内容或案例与例子时,选择一些学生关注或喜欢或仰慕或崇拜的人物,有意识地把这些人物与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如这些人物如何看待这些知识、如何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知识给这些人物带来了什么益处、没有相应知识给这些人物造成的遗憾,等等,向学生传达这些人物对这些知识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对课程的积极态度。
就教师而言,教师对课程的态度,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了事,是热爱教学还是完成任务,是喜欢课程内容还是程序化讲授内容,等等,影响并形成了学生对这课程的不同态度。因此,教师要控制与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用自己对课程内容的专业与权威、热爱和激情来为学生树立榜样,产生正面、积极的榜样力量。
总之,影响态度的许多因素是可能由教师操纵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态度策略使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更为积极。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美]J.L.费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著,高地等译.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或做题的机器,教师则成了制造机器的机器——师生都迷失了自己。新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拯救沉在应试泥潭中的师生,它倡导的“自主”,就是把学习者面对的世界及其学习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与学习材料的关系一一还给学习者本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强迫式的灌输和以分论人的做法,在学什么、学多少、为何学、怎么学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自。
要准确地把握“自主”的含义,必须明确它的外延。
一、“自主”的“自”应包含自觉、自信、自问、自修之意
自觉是指学生不需他人的约束而主动思维做事的心理行为表现。自觉是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课堂中认真听课的习惯、动脑思考的习惯、积极表达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课外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习惯等,都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应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自信就是指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看法正确。我们应该留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小学生回到家里,当家长说出对某题某事的看法,要求他们改过来时,他们会说出几乎近似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可真的成了圣人,学生宁愿信老师的也不信家长的,甚至只信老师的不信自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时不那么迷信老师,可大多数情况还是依赖教师,缺少对自己的信任。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才有可能主动去做。
自问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与解剖。昔日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认识自己就是通往完美无缺的神的道路。其实,每个人只要经常问问自己,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发现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自我调节、自我补救,让优点发扬光大,让不足得以改善,自己就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素质较强的人。
自修是学生不需外力强加而自动自觉地求知的过程。因为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凡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索或凭借资料能够自行解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做,并且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感。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就具备了。
二、“自主”的“主”应包含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之意
主人就是自觉地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学生。确立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他至少会以自己的本能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善待学习中的“客人”——老师、家长、同学。为了让“客人”生活得更好,常会满足“客人”的某些要求;为了与“客人”更好地相处,可以变得与“客人”有相同的情趣和爱好;为了让“客人”满意,以至拿出丰盛的膳食——学习成果——招待“客人”。主客之间互相熏陶感染。要让学习的主人收获大,教师必须以宽广的胸襟抚慰学生,以广泛的爱好影响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是指学习不需外力强加而根据自己需要所采取的学习行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生存,人一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教师的灌输,题海的训练,一把尺的衡量,使得学生丧失了这一本性,而变得十分被动,甚至麻木。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抛弃机械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搜寻——获得”式学生进程,学生才可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主意是指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所采用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且《礼记》中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之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也可能因科目而异,还可能随年岁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变化学法。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法。
主见是指学生把学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产生的个人见解。主见是创新的灵魂,有主见的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之举的,也难以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学生的主见表现在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上。学生的见解不可能完全正确,但一定比无见解强得多。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发表自己不正确的意见——要比转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教师应当呵护和激赏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否则,“自主”学习将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