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

第1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2、铼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Re,原子序为75。铼是种银白色的重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第6周期过渡金属。它是地球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含量估值为十亿分之一。同时也是熔点和沸点最高的元素之一。铼是钼和铜提炼过程的副产品。

3、锇是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Ⅷ族元素,铂族金属成员之一。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数76,相对原子质量190.2。属重铂族金属,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大的金属。

4、钽Ta,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钽铁矿中,同铌共生。钽的硬度适中,富有延展性,可以拉成细丝式制薄箔。其热膨胀系数很小。

第2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硅的简介:

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i,旧称矽。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28、0855,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

硅的矿藏分布:

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硅在宇宙中的储量排在第八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仅次于第一位的氧。

硅的物理性质:

第3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课本 阅读

“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应是学习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标题。“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奇妙”指出了学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概念、定律。“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这一概念中,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例题。“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找出关键词语,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1.全面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抓关键。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K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KMnO2”是氧化物,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理思路。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形成网络,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重要概念、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阅读后,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1)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2)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3)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4)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5)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手忙脚乱,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第4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关键词: 博雅教育 化学学科 独特美

南京市第九中学的校训之一是博雅尚美,在我校学生课内课外吸收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会欣赏各个学科的独特之美,对学生获得知识、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泛泛地告诉学生学科的美,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各个学科的独特的美,从心里喜爱学科的美,产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动力,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南京市第九中学“新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广见识、雅气质、会思想的人”,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对“博雅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属于化学学科的独特美,引导读者学会欣赏化学的美妙之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发展。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的独特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2)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3)化学学科中守恒思想的严谨之美。学习化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而且能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生活中的四要素: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普及化学知识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学科的美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以下方面学会欣赏化学之美。

一、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变化的专用符号,也是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表达准确,全球通用,便于沟通。

常用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核素、化学式、分子式、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表达式、电子式、结构式、核外电子排布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1.欣赏方法

“”表示原子核,圈内“+”号,表示质子所带电荷的是正电性;圈内数字“12”,表示核内12个质子;圈外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所夹的数字为该电子层容纳的电子的数目。镁原子有3条弧线,表示它共有3个电子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不仅可以表示中性原子,还可以表示带电的原子――离子(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镁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思维的一个最重要思想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结合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就可以推测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

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2.表示物质之间化学变化和物质的化学性质

用化学式表示钠及其化合物之间转换关系,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图所示:

二、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

1.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仪器的选用和组装,试剂的状态和用量,操作的顺序和时间,实验现象的观察,尾气的处理,仪器的清洗方法、试剂的储存等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则。化学实验规范性操作,是化学实验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是完成实验的基础。

2.化学实验现象的多样性

化学反应时,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反应前后都可能发生变化,有时还有火焰及其颜色变化,有的实验还伴有声响、烟雾等现象。美妙的化学实验现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反应的现象中色、态、味的变化,与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条件密切联系。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是得到实验结论的有效手段,实验各个环节的有机组合才能确保实验的完美。

三、化学学科的严谨之美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除了遵循一定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质的转变之外,在数量上也有紧密联系,主要遵循三大守恒规律。简单地归纳为:(1)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即质量守恒,也称为物料守恒;(3)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示例如下:

1.电荷守恒

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的总和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的总和,即电解质溶液是呈电中性的。

2.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1],微观上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电子守恒

化学学科的美妙之处有很多,本文仅介绍其中的三个方面。化学学科发展前景诱人,它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2]。

目前,化学知识的应用广泛,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会欣赏化学知识,我们没有理由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的知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初三化学的知识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三化学的知识3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第6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计算依据

学生在化学计算题中经常出现错误最基本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对基本概念的印象不深刻.如果老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没有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指引,学生就会走进死胡同,甚至出现厌学的负面情绪.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思维,教授学生解题方法,难题就会随之瓦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信心也能得到增加.以下就解题方向列出了几点解题方法: 首先,在解题过程中以化学式为依据计算,其中包含化学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项元素质量分数以及化学式含义等等.其次,可将化学方程式计算作为解题依据,其中包括化学元素质量守恒、方程式配平、化学物质质量、杂质计算等等.第三,以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溶质溶解度大小等因素作为计算依据,得到最后解题方法.

二、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1.联想法解题

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经常出现问题涉及微观粒子的计算,例如分子、离子、原子的计算,由于这些微观粒子太小,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因此在对题目的理解上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比喻,将微观事物转换成宏观事物,让学生借助宏观物质进行联想,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可以得到提升.

例如,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一氧化碳28、二氧化碳44,老师在教课过程中结合身边事物如乒乓球等,建立对微观物质的直观感受.当学生在心中对物质的组成有了解之后,所有的难题都可以具象,无需过多计算,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2.列式法解题

解决化学计算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难度不大但是求解过程非常复杂的题目,在求解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或方法不当,学生不光花费大量时间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还极易出现厌烦的情绪从而在解题上出现失误.

例如,在求解相同质量的锌、镁、铁、铝四个物质分别和相同质量的硫酸反应时释放的氢气质量.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需要学生写出这四种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以最直接了解四种物质和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勤动脑、多分析,找出各个物质的共性.对于计算繁琐耗时较多的题目进行综合考虑,再将知识难点逐个击破.

3.代换法解题

有的化学题目乍看之下非常复杂,学生的知识深度还未达到,但是只要稍微将物质进行合理代换,将没见过或者不了解的物质代换成已了解的物质进行解题,难题就慢慢变得容易,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渐渐清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例如在比较相同条件下两种物质与某种溶液反应后的溶解度大小,其中两种物质中有一种物质是学生熟知的,另一种是学生未知的.当学生求得已知物质的溶解度后,可以根据未知物质在元素活动表中的排列,基本得到它的活跃性,用和已知物质求溶解度同样的方式求解,就可得出两者之间溶解度的排列.

由此可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已知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代换的方法将难题一一解决.

三、初中化学计算题审题步骤

审题第一步,找到试题中涉及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审题第二步,逐条查找题目中的数据,找到一个是反应中消耗的物质的质量或者是新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作为已知条件.简单题目通常直接告知,而较复杂题目往往有多个数据.倘若题目中所有数据都不是消耗的物质的质量或者是新生成的物质的质量,那么就有可能是差量法计算或过量判断法计算.

第7篇: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总体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4、5、6三个班的化学课,共有学生151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83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社会学科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看,7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作业,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四个班的同学90%以上要求进步,态度端正,上进心强,但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四个班发展较为均衡。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具体分析:

(1)优等生分析:

优生在各班中的分配较均匀,大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

A、优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在初二接触过少部分简单

的化学知识,如空气、物质的属性等等。对该学科,优等生充满了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等等。并在学好其它学科如物理、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为学好本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们能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并汲取其营养,从而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B、优生能力发展水平:

由于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优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化学的能力,如能运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来描述常见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结合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来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在家庭趣味小实验中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值得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具备从已有经验出发,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从归纳题型中找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新的学年中,力争让学生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C、优生学习态度:

优生能认识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化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们的态度端正,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能提出并踊跃回答各种问题,课后又能及时小结、复习巩固,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在班内作出了表率,很大程度地推进了中程生的发展。

D、优生学习方法与习惯

学生到了初三,已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尤其是优等生,他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又能及时巩固复习;他们能广泛阅读一些化学课外小读物、资料,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能敢于打破常规,问出许多为什么;他们已养成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的习惯,每人都有集错本,知识集锦,并能将其记录在学习档案袋里。总之,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优生不但能学,而且会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中程生分析:

中程生在各班中的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

A、中程生的基础知识:

中程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应用知识也较为灵活。他们在班内占的比例大,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智力好,但学习态度欠端正;有的很勤奋,但学习效率太低。他们的可塑性大,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做到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找感觉”,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B、中程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能用正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较简单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独立完成学生实验,但操作还不够规范;学生分析问题不是太全面、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稍差。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主性,更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分析新的问题。这部分学生需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大力督促下,才能趋向提高与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恰恰是中程生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他们能在新的学期,能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起点地去攻破难关,信心十足地迈入优生行列。

C、中程生的学习态度:

绝大多数的中程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较为积极认真,也善于多问、乐于讨论,并能与他人合作以求共同提高。如一班的;二班的;三班的葛永萌、赵冉、等。但也有个别的中程生因目标不明确,作业“偷工减料”,导致成绩每况愈下。这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教师、学校与家长应紧密结合,针对其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D、中程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多数中程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预习中标注,能认真听讲,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仍不能积极主动去探究学习,还未养成平日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注重这方面的指导,使其尽快提高。

(3)学困生分析:

本届毕业生学困生较少,约占全体学生的10%。

A、学困生的基础知识:

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不够刻苦,再者,因初三化学内容较多,课时又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稍差,虽有兴趣,但又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导致信心不足。教师应以鼓励性原则为基础,满足其自尊心,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B、学困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不娴熟、不规范,观察又欠认真、细致,化学语言描述能力差,分析问题不全面,几乎不能自主学。教师应以“赏

式”教育为主,看到其闪光之处,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使他们成长。

C、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兴趣与信心,平时完成作业质量欠佳。总以为是给老师所学,所以,破罐子破摔,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在班内威信低。教师不妨换个角度,多与其谈谈心,了解其心理,以情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D、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大多数的学困生学习方法不灵活,只注重对结论的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过程,又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抓住他们自尊心特强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1、总析:

(1)、教材紧扣《指导纲要》和《教学大纲》,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等原则,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实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

(2)、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科书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科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科书不仅应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应展示获得知识和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要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共包含九个单元: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七单元:金属;第八单元:化学与健康;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2、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1)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学科开设,本单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单元,理所当然地需要对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一节“奇妙的化学”正如标题所表明的,就是要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的兴趣。本节一开始就以“化学改变了社会”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亲身体验化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体验化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感受到化学的奇妙;通过“观察化学变化”奇妙现象以及认识这些奇妙现象背后的奥秘,进一步领会到化学的奇妙,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完成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习化学”是第二节“化学之旅”着重要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的问题。化学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说明科学探究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蕴涵着巨大价值。认识实验室、学习实验安全规则和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坚实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当务之急。在第三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成为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本单元特点:

①、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注意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②、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3)、本单元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4)、本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⑴、本单元共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节是水的组成;第三节是认识原子;第四节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⑵、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⑶、本单元重点:

①、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②、原子、分子的认识。

③、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本单元共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材从课题1空气开始,介绍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课题2、3)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加深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⑵、本单元的特点:

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②、加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本单元一开始简单介绍人们对空气认识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只有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尊重客观事实,才能摆脱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编排了较多的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适当留有一些空白,供为学生填写。有课题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⑤、加强化学与社会了联系。本单元的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编写时有意突出这种联系,并以“资料”、“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补充了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⑥、融思想、情感教育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⑶、本单元的教学难点、重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②、对化学反应及物质化学性质的理解。

③、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④、以学习化学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⑴、本单元教材共分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的表示、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四个课题。它们包括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计算、三大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及用途等内容。

⑵、本单元教材和特点: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在“从生活走进化学”,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生利用前面所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特别是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变的微粒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最简明而通用的表示方法;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等内容。

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⑶、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⑷、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观念,化合价。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⑴包括课题1生活中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性质,课题3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介绍酸和碱中的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的用途。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在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酸、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关系以及PH的测定和应用。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⑴包括课题

1海洋化学资源,课题

2海水“晒盐”,课题

3海水“晒碱”。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辨证关系,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3、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

4、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第七单元:金属

⑴包括课题

1常见的金属材料,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

3钢铁的锈蚀和防护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认识金属中加热熔和某些金属可以制的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几种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铁的冶炼、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常见合金的性能,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第八单元:化学与健康

⑴包括课题

1食物中的有机物,课题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

3远离有毒物质。

⑵本单元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及其它们的功能,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及人体生命健康所需的元素,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材料的用途,以及使用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3、认识化学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认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⑴包括课题

1化学与资源开发,课题

2化学与材料研制,课题

3化学与农业生产课题

4化学与环境保护。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了解化学电池与氢能,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

2、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的观念。

3、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

2、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

1、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的观念。

2、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目标:

⑴、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知道空气的成分。

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⑷、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⑸、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⑹、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

⑺、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⑻、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⑼、了解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和原理,了解实验室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⑽、认识水的组成。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⑾、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⑿、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

⒀、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颗粒构成的。

⒁、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元素、化学方程式等概念,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各种化学符号,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⒂、熟记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⒃、记住碳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关注温室效应。

⒄、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⒅、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构成和离子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