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职业技能大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大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技能大全

第1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关键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技能大赛

作者简介:鞠锡田(1966-),男,硕士,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数学教育;张翠香(1965—),女,东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79-04

从2008年起,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举办由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其他20家部委、单位联合主办。目前已经连续五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增大,更加体现德技并重、教产结合和社会参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影响力的扩大,关于大赛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在中国知网按主题词检索,输入“技能大赛”共检索到10314条文献,检索“职业院校”和“技能大赛”共检索到1092个结果。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大赛的组织和院校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指导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检索到的部分文献为依据,对已有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成果做一梳理。

一、关于大赛的价值研究

技能大赛是一项制度创新,对它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入的。目前,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价值的专门研究还没看到,有关技能大赛的研究文献几乎都涉及或对大赛作用的认识,或对大赛意义的诠释,或对大赛的功能和作用的论述。从搜集到的文献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概括大赛的价值。大赛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宏观层面上,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进而寻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中观层面上,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继而探寻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制度;微观层面上,建立开放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机制,从而探索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靳润成进一步指出,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促进发展的倒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循着大赛的导向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1]

二是从面向全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概括大赛的价值,张秋玲认为大赛具有人本价值、教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人本价值”是指将参赛学生作为“目的”,通过大赛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学价值”指大赛能及时有效地矫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社会价值”体现在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有参赛的权利与义务,大赛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坚持“面向全体,选优拔尖”的原则,使赛事本身成为“民主”的一个标签,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促进社会民主的进程。[2]

三是从大赛的功能出发考量大赛的价值。任邢晖认为大赛要发挥好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的功能,体现四种价值:质量提高、制度创新、多元互动、职教发展。这四种价值简言之,是促质量、举创新、兴联动、谋发展,也即是具有推动质量提高的教育价值、探索制度突破的创新价值、实现多元互动的聚合价值、助推职教发展的社会价值。[3]

二、关于大赛的影响力研究

大赛对社会、院校和行业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大赛影响力的研究,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大赛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方面。

(一)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秦虹、胡洁认为职业教育理念包括育人为本理念、终身化理念、市场导向理念、校企合作理念和注重素质理念等,而职业教育观念包括了发展观念、价值观念、形象观念、改革创新观念和环境观念等。对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风气的形成,引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4]

(二)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刘焰认为,技能大赛使各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中有明确的内涵目标,特别是对长线主流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靳润成指出,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获得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引导院校专业建设适应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6]

(三)大赛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第2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 教师 全面参与 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5-01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与职业教育培训、交流、提高的平台。因此,对中职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的研究与探索刻不容缓。

1 中职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制度的探索

据调查: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80%以上的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改行而成,专业功底相对较弱,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要求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畏难情绪较重,再说,转行教师年龄层次偏大,创新意识不强。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提高教师参赛的积极性。

1.1 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十一五期间,中央部署贯彻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给出了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的计划与经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获得了到国家认定的有培训资质的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我校近几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达30多人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达80多人次,宜昌市级培训的教师100多人次,学校对全员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

1.2 高校引进人才,增添学校活力

近几年,学校领导到全国多所高校招聘专业教师,发现了国家培养专业教师基地,每年引进3~5名专业教师,为专业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活力。从而带领老教师们快速掌握设备使用方法,提高了教师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1.3 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学校制定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指导全体专业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优秀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可参加上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并发放津贴。

1.4 外聘师傅当老师,老师深入企业当学徒

学校从企业、行业一线聘请专业师傅,补充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充分发挥外聘教师的长处,同时,先派优秀的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当学徒,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们的技能水平提高了,操作能力增强了,有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形成了制度。

2 中职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制度的实施办法探究

由于技能大赛不是日常教学工作,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或者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办法确保制度的落实。

2.1 制定奖励制度

2012年秋季,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科研奖励制度,其中对于教师参与各种竞赛及辅导学生竞赛获奖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都给予了很高的标准。

2.2 外出学习、培训深造,机会优先

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给学校下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以前,外派教师学习或到企业实践,老师们觉得苦、觉得累,领导还需跟老师做工作,现在,有了技能大赛制度之后,将参赛与外派学习机会挂钩,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

2.3 评先晋级,机会优先

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的老师或辅导学生参与各级竞赛的老师,在校内年终考核、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获奖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在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4 假期疗养,机会优先

学校每年暑假都会为一年中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安排暑期疗养,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是学校优先考虑的对象之一。

有了这些措施做保障,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成了常规制度,辅导学生也是积极勇跃。

3 中职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制度取得的成效分析

我校近几年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学校举办师生全员参与的“技能节”活动,2012年春季,学校成功举办了历时两个月之久、规模最为浩大的“第一届当阳市职教中心技能节”。确定所有专业、所有教师、所有学生都参与竞赛,从动员组织、分组实训,到分年级、分专业预赛,再到复赛、到最后的决赛,都按制定的“技能节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到位。师生都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像运动员参赛一样全身心投入竞赛,实训技能和竞赛技能都得到显著提高;专业课教师为指导学生竞赛,沉浸于“教学、教研、教改”的乐趣之中,倾其所学帮助学生竞赛获奖。

连续几年的技能大赛传递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宜昌市职教室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必须参加每年宜昌市举办的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不得缺项,2013年的竞赛方案中有些项目又增加了竞赛选手及随抽选手,这就要求各个学校不仅要全力辅导竞赛选手,而且还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目前我校就业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收入都比我们教师收入高,月薪普遍在3000~5000元。

通过教师和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职业学校教师也有了成就感,普通高中教师有高考质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学校教师通过技能竞赛来评价教学质量。教师工作有劲头了,提高了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学校的声誉得到了提高,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4 中职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师的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的关键是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熟悉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因此,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教师亲自参赛,可以强化教师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获奖教师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达到“双师”要求,而不是“双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总之,中职学校通过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技能大赛,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质量的职校学生,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 全程化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0-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职业前途以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关系高等教育自身持久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适应就业形势,有效地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充分作好从业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要性探析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需要。如今,多数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观念陈旧;就业教育的形式十分单一,课程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对象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通过信息互动将学校培养的“成品”输送出去,而不问前期的培养质量,这种就业指导在信息反馈、传递上具有迟滞性,难以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从外部环境上看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定位,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偏低。而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主要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而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大力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通过对知识、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不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的实施。

1.第一阶段:职业意识建立和专业认知教育。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面对新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尚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大一新生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职业发展概论,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把择业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认识,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

2.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如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压力管理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使学生对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通过开展职业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实践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实用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观摩会、职场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就业技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习、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学生诚信实践、合作实践、德育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

4.第四阶段:职场适应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在大学四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教育。通过就业常见法律问题的辅导,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开设交流与沟通选修和商务礼仪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技巧,掌握电话礼仪、社交礼仪等商务礼仪;通过对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就业系列,调整择业期望值。

5.第五阶段:质量跟踪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毕业后,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获取教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质量跟踪反馈,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此为平台,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环节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和“四化”。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力争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咨询信息化、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化,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研究”(项目编号:11554178)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55XS302)。]

参考文献:

1.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3.韩经,尹兆华.开设必修课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第4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为保证准备工作的完善,组建比赛工作队伍后,姜校长就亲自带队赴天津学习考察前几届办赛学校天津红星中专,在借鉴以往经验基础上,我校各工作组已有序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组织了34名老师与34个代表队保持一对一的联系,已明确代表队的基本信息,并根据其住宿要求在赛点周边安排七个档次不同的宾馆:南京财经大学宾馆、文澜宾馆、宜人快捷酒店、锦江之星、金港之星、金陵之星、新世纪大酒店。另有2名老师与评委专家组对接,评委入住宾馆为苏宁诺夫特酒店。

2、根据代表队和评委来宁时间,我们分别在火车站、火车南站、禄口机场安排专人接站,专车送往各宾馆。比赛期间,各代表队一对一跟服务老师将全程陪同服务、各宾馆设会务组,随时解决来宾各种问题。比赛结束后根据代表队返程要求,安排专车送站。

学校租用南京快全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巴,在接送站、前往比赛场馆等各时段解决代表队和评委的交通问题。

3、比赛中使用的头模等用品,由大赛执委会指定的赞助商于赛前运送到我校,学校协助各赞助商将用品按代表队分类整理,并在代表队报到时分发给各队。

4、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宣传要求,学校已与江苏教育厅网络中心取得联系,所有大赛的信息、新闻随时上传。我校搭建了组委会、工作组信息管理平台,根据组委会要求保证信息、通知的渠道畅通。

5、为保证比赛期间对外宣传,学校按照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办公室《关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拍摄影像资料的通知》要求,安排校园电视台技术人员与南京市电教馆配合完成赛况拍摄。主赛场设固定机位摄像机三个,游动摄像机位二个,照相机两台,采访人员一人。拍摄具有赛项特点、表现选手参赛过程、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照片和视频影像资料。并在赛项结束后2天内将影像资料以光盘方式提交大赛执委会办公室,用于网络赛况转播。

6、根据大赛执委会要求,学校在赛场设作品照相区,安排了照相机位六个,由老师带领影视专业同学进行作品留样拍摄。

7、赛场设于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体育馆,学校已根据大赛执委会要求将比赛场馆分为主赛场、检录区、备场区、二次抽检区、评判区、选手休息区、作品照相区、评委休息区、统分区、申诉区等若干区域。主赛场铺设3.2mm厚防火绝缘地板革,备赛场铺设地板革。各区域及通道均标明显著指示牌,安排志愿者师生做引导、警戒、服务工作。

8、因该赛项对赛场用电要求较高,学校拟分两种送电方式:场内正常用电(如照明、空调),由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馆供应;比赛工作台用电,按70个工作位同时用电计算,总功率不超过130KW,学校已租赁两台250KW发电机,一台供电,一台待机。

9、考虑到该赛项模特妆容定型需要,除主赛场原有空调外,学校在各区域和通道均购置冰块和电风扇用于降温。

第5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酒店管理;技能大赛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教职成函〔2013〕1号)指出,全国大赛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有鉴于此,全国大赛以其独具的高规格、影响力和覆盖面(以下图为例),势必有利于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笔者所在单位已连续四年承办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通过赛事活动的举办,深刻体会到国家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及其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浅谈国家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实现产教融合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2012-2015年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参赛情况

一、全国大赛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的对接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章制度要求,赛项专家组成员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0人,来自企业的专家人数不低于三分之一,并且专家须熟悉本专业在国内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在全国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因此,专家组在进行竞赛内容的设计、技术文件的编撰、竞赛命题、赛场设计以及竞赛成果的资源转化时,势必体现出先进的企业标准和服务理念,有利于赛项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从而通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不断实现促进院校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促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以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为例,赛项主要参照教育部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及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订的餐厅服务员(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贴近企业标准,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注重行业操作程序和卫生标准等。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的评分标准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岗位标准由专家组主持制定的,体现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专家团队的组成、技术规范、评分标准等方面,显示了大赛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的逐步开展与加深。

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对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中餐服务技能要求及提高”、“主题设计构成要素及评价”、“餐饮成本管理”、“菜单设计及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流程,将大赛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

很显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技术规范和竞赛内容的设计上,对院校课程改革对接企业标准起了很好地引领作用。但在比赛过程中,仍会有部分代表队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需求和真实的就餐环境。

二、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个平台,职业院校相互切磋技艺,教学质量持续攀升;通过这个平台,企业与职教牵手,共同培养技能人才;通过这个平台,地方更加重视职教,投入不断增加……以高职组中餐主体宴会设计赛项为例,其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考核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现场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引导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推进行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检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竞赛内容设计上,该赛项涵盖了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中餐宴会摆台、餐巾折花、斟酒、插花、饭店专业英语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点,对应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体现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涵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点。设计突破了以往的单纯对选手摆台标准掌握的准确性进行考核的做法,要求作品要突出主题文化,引导专业教学贴近行业。同时,选手参赛的主题设计必须现场完成,强调了参赛选手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更贴合目前行业实际运用的需要。赛项设计了现场互评环节,要求选手对其他参赛作品从主题创意、文化内涵、菜单设计等诸多环节进行专业分析和评价,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专业素养。

通过该赛项对竞赛内容的设计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能够以大赛为平台,以竞赛内容和评分标准为抓手,通过对竞赛内容的设计,促使参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行业标准,以企业行业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参赛主题进行设计与教学指导。因此,技能大赛可以说是促进院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不断促进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

例如,在高职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比赛中,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稻香楼宾馆等单位的紧密合作,以横向课题研究的形式,完成了主题设计、菜单设计、技能难点攻关、成本管理、英语口语运用、人员选拔、服务流程演示、心理训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环节的研讨,通过校企的充分对接,既解决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也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实战经验。

将大赛项目内容转化到教学改革实践中,使之成为学生普遍受益的教学资源,从而推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技能大赛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研发之间的对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中国职业教育建设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指导,这无疑将进一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指导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选手培训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主题设计、专业知识,还涉及到选手综合素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对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及良好的职业形象等。因此,选手的指导教师既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又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掌握最前沿的行业标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企业,加强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将最前沿的知识搬进课堂,使课堂知识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目前,一些院校不断采取将教研活动搬进企业的做法,集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掌握企业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为加强师资培训,院校往往会聘请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企业经理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纳入师资队伍,以优化教师结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每年一度的职教界盛会,各参赛院校都高度重视,集全校之力确保比赛成绩,因此在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时,除了本院校的教师外,往往还会聘请企业专家对选手进行指导,以争取优良的比赛成绩。通过技能赛事,校企之间不断深化合作,不断增强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实现双方资源的互通和整合。

反过来,参与院校教学指导工作的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及企业经理人,也可将院校教学经验、理论知识、科研成果等转化到企业之中,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与开发,实现教学对企业研发的推动作用。

四、技能大赛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总理在会见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各参赛选手除了展示其职业技能之外,更是展示了其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为例,无论是中心艺术品的现场制作、台面布置还是选手服饰,都很好地体现了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为更好的展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的对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还设置了形象展示项目,其目的在于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和岗位礼仪,增强其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并且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五、竞赛成果转化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和资源共享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主赛场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参赛选手洽谈对接,有的获奖选手与企业现场签约,成功地从大赛赛场走向了企业岗位。与此同时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咨询、洽谈,有的现场便接到订单。可以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推动职业院校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且为企业引进了技术能手;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水平,而且有利于带动企业的研发成果,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共赢。

就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为例,比赛期间吸引了众多酒店前来观摩、学习。参赛选手的主题创意不仅进一步挖掘了我国中餐饮食文化的素材,而且丰富了酒店餐饮产品,不少作品为酒店采纳,直接投入到实际经营中去。还有一些主题创意来源于企业,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参赛作品“清照宴”,开拓了一条“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创新思路,实现了院校和企业的互利、双赢。由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编的《餐饮奇葩未来之星――教育部高职中餐主题宴会摆台成果选集》(2012、2013、2014),作为赛项资源转化成果,深受企业欢迎,对酒店宴会设计具有直观借鉴作用。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连续举办多届的技能大赛已广泛引起各省市教育部门及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各院校展示教学成果和专业实力的窗口,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有很好地促进和引导作用。大赛的举办有利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大赛只涉及到部分优秀的学生和部分专业实力雄厚的院校,其普及性和广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虽然全国大赛对产教融合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校企之间的对接与合作范围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全国大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措施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章制度汇编[G].2014-05-04:37.

[2]魏芬.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112-115.

第6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里,对于寻求实际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一张外语文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可能与你的预期相反,2012年,英国全日制大学的毕业生中仍然有7%的学生拿的是外语语言学位,而在美国这个比率只有2%。

原因在于大学课程的设计不仅把流利的会话作为目标,也包括阅读、写作和对该外语使用国文化背景的了解,而这非常有利于从事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行业的工作。在这些领域,员工需要与国外合作伙伴保持稳固的关系,而文化的了解能帮助员工预见到外国客户的期望。教育、翻译、讲解、旅游、贸易、公关、通讯和管理等工作也很欢迎语言类毕业生,有许多政府职位需要语言技能,尤其是在移民和外交等部门。学习国际关系或欧洲政治的学生常需要学习一门外语,有时甚至被鼓励去学多门外语。

虽然大环境下,人们掌握一门外语越来越容易,但在大学学习语言,还是能为你提供更系统的训练和更丰富的机会。在一段时间来看,仍不失为好选择。

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

白领书单

如果你关注新浪微博,前不久编剧史航与电影《小时代》的年轻拥趸们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好似精彩相声。史航同时也是一位读书推荐的达人,在微博上为各年龄区段的读者开出的书目有千本之多。他给办公室白领也开出了一份所谓“务实与狂野兼备”的书单,这份书单门类相当庞杂有趣,囊括了从高贵OL的进取精神到小清新的淡雅口味,有兴趣不妨找来一阅。

麦特·波蒙的《骗子、午餐与电子邮件》,一部通篇由电子邮件构成的小说,禅修总监、创意天才、圆滑的秘书,一间大公司可能出现的各色人物几乎都有出现。斯科特·亚当斯的《迪尔伯特原则》,积极怠工、恶语不伤人、如何羞辱,是不是一听了就想看?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如果《权力的游戏》这么热门的电视剧你不知道,百度一下就好了。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风格非常清远淡雅,适合郁闷时阅读。格雷厄姆·格林的《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毛姆的《刀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王朔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以上分别可以代表严肃的痛苦、反思的痛苦、沉重的痛苦、温情的痛苦。大概史航先生觉得白领们对痛苦格外具有耐受力吧。水木茂的《图解日本妖怪大全》,很厚很华丽的书,即使不读,摆在书架上已经相当有腔调。

来源:新浪微博

战胜手机,人多力量大

智能手机出现后,许多职业都走进了24小时待命的状态。品牌顾问马丁·林德斯龙研究过,在人们最容易关注到的声音里,手机震动排名第三。有了传播的便捷,方便了老板们随时改变主意,工作和随时抛来的琐事也不再泾渭分明。20岁以下的人群,有60%承认自己对电子设备成瘾。

第7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2016保安辞职报告范文一:

尊敬的公司领导:

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机会来公司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学到不少新的知识,也有过很多愉快的时间,但是我因学习上课的需要,特辞去现在的保安工作,望公司领导能够谅解,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手机号码不变(13xxx)。并希望能保持联络,

希望公司领导能理解,并批准我的辞职请求

祝公司前程似锦,生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保安:

2016-7-4

2016保安辞职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首先对我提出辞职深表歉意,心怀内疚的写下这份辞职报告,我也算是我们酒店的老员工了,很遗憾今后不能继续留在酒店上班了。

在酒店上班的这些年里,我自认为对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时也见识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只是一个保安,但是在酒店里学习到的知识也有很多。我们保安的工作和服务也是衡量酒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维护酒店、员工、顾客财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酒店的这几年里,非常感谢酒店对我进行的技能培训,使我对保安这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也让我学习了更多的服务礼仪,这些都提高了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尽管酒店对我做了很多的培养,我的工作也越加的顺利,但是我还是需要提出辞职,不是因为我不知道知恩图报,而是我觉得现在的保安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我们的工作尽管做的很到位,但还是会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比如停在酒店的宝马车被人刮坏给酒店带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损失,这样一些意外的事情让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要维护酒店周边环境的整洁,于是对于附近居民在我们酒店旁边乱停车会进行管理,结果弄得周围的居民对我个人有意见,并且有时候会有一些辱骂的行为,还有很多类似于此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工作没有得到尊敬,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之前的工作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对保安的职责没有很明确的执行,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了保安工作的严格执行的重要意义,于是在之后的工作中都更加严格要求,工作要求提高了,但是顾客并没有提高相关的意识。鉴于此,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个环境。

离开工作这么多年的酒店,确实有很多的不舍,特别是舍不得这么多年之间的同事友谊,更加觉得对不起酒店领导的栽培以及酒店的信任,但还是很荣幸成为酒店的一员,最后希望酒店的发展更加顺利,财源滚滚。

祝酒店生意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2016保安辞职报告范文三:

尊敬的苏总:

作为一名在如家酒店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员工,我对酒店有着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很多第一次,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第一次从事的酒店工作是如家给我的,我最青春的一年也是在如家酒店度过的。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能够跟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我觉得很开心,这里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大哥大姐,我的叔叔阿姨,是他们教给了我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工作

在酒店里,领导们也对我十分的关心,从刚进入酒店开始,我就感受到从上至下的温暖。因为我是酒店里唯一一个年轻小伙,也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集体里生活过,自然而然的,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这是一种以前在集体里未曾有过的感觉,很温馨,很自豪,而且它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离开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我的离开而走远,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毕竟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如家集体里。

但是我因为个人原因还是决定辞职了,希望您能谅解!

苏总,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您的事业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祝愿酒店在您的领导下蒸蒸日上,也真诚的祝福您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做主演中的主演。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2016保安辞职报告范文四: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安管办的保安。我今天正式递交辞职报告。

我自20xx年7月23日进入xxx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8月4日调入到筹备组,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在这里我真正真正成为一员专业的保安,学到了很多外面小公司学不到的专业安保工作,很感谢公司给我这样子的机会。

今天我选择离开纯属个人原因(我要到另外一个城市,因为我爱人在那),不是因为承受能力不行,也不是工资待遇问题。希望领导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第8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一)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落实更加有效的就业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就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推动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稳慎实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于促进和稳定就业政策。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7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0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二)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和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落实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补贴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服务,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深化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作,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市民化。完善城乡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分类帮扶,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继续做好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工作。

(三)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创业扶持资金的有效使用率,鼓励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充分发挥创业指导中心作用,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信息服务,打造特色创业品牌。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工作力度,加强发放对象的审核,继续推行“整贷直发”模式。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做好省级创业型城市考核评估的相关工作,并逐步开展创建创业型县(区)活动。继续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政策。以促进就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就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调整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推行“直补企业、直补个人”的培训补贴办法;以稳定就业为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和经济园区,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面使用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年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000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600人。

(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市场中介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绩效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等信息化建设,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库,运用人事软件提供人才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主导产业、园区企业及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问题。

二、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完善保险制度。落实国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等政策,按照省、市政策,稳妥做好老农保、村干部养老保险过渡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巩固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成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和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奖惩机制,做好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实施工作,开展工伤认定、工伤康复和工伤预防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指导开展企业年金工作。

(七)扩大覆盖范围。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引导适龄居民积极参(续)保缴费。以高风险行业和事业单位为重点,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生育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全年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万人、3.81万人、0.7万人、1万人和0.7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6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八)提高待遇水平。严格执行企业职工退休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工作。按照省、市要求,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进一步提高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及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九)强化基金监管。配合全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继续跟踪督促整改。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探索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严格医疗费用审核结算。完善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认真执行要情报告制度,大力推进非现场监督,按照要求实施社保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工作。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工作。

(十)提升经办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厅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大厅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管理,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做好市内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网络应用和省内外异地住院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工作。落实社会保险关系市内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继续开展经办机构“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保持在85%以上。

三、以“两高”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做好政府人才工作。

(十一)着力推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特色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配合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推进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规范职称评审和资格考试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十二)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技师培养带动工程。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层平台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技工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全年培养技师15人,培训高级工10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500人。

(十三)着力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加大引智项目申报执行和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力度,提升引智工作效益。积极组织实施2013年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活动。重点实施好2013年“茶树上联苯菊酯类农药防治替代技术研究”和“国外优良牧草引种驯化关键技术”2个引智项目。继续抓好省第四批千村引智示范项目——药谷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金银花GAP种植与精深加工技术推广跟踪考核工作。

(十四)着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健全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统筹推进政府各项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推动人才工作创新。

四、以科学规范有序为重点,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十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组织实施2013年全县公务员考录工作,继续开展公开遴选工作。加大“四类培训”、对口培训和依法行政培训力度,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健全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表彰奖励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十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参与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后管理工作,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四级岗位人选核准工作。认真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强化监督指导。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安置任务,改进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

五、以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合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年”活动,深入推进创建活动向乡镇、街道及社区延伸。加强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宣传贯彻工作,开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专项行动,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继续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以上,企业集体合同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强对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管理,推动带薪休假、高温劳动保护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落实。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

(十八)建立劳动薪酬增长机制。做好企业工资分配指导调控工作,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完善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快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十九)推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积极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在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开展示范。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和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加强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案件处理力度,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

(二十)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两网化”覆盖率达到70%。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超时加班、非法用工等突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开展“诚信用工、诚实劳动”活动,推进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劳动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达到97%以上。

(二十一)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政策措施,做好城乡一体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维权等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推进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实施家庭服务业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六、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二十二)加强人社工作调查研究。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和专题业务调研工作机制,局领导全年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20天。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对全局性、制度性政策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促进调研成果转化。深入研究经济形势、社会风险等因素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提高调查研究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十三)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设施建设和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站)管理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创文明服务窗口、争当岗位标兵”活动,加强科室、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推进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建设,年内全县持卡人数达到3.72万人。继续实施人事考试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加强人事考试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等各类考试服务和安全工作。

(二十四)强化规划、宣传和法制工作。开展“十二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组织实施2013年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加强新闻报道和信息宣传工作,提高人社各项政策法规群众知晓率。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及时有效应对社会舆情热点。深入贯彻落实人社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及时处理行政复议案件,积极开展法律实施监督检查。继续推进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第9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学科框架

近来,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构建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学术自觉,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与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分支学科相比,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缺乏自身特有的逻辑,“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有力的逻辑”、“缺乏系统的理论”,仍然处于“理论贫困”的境地。①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称谓与规范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tion)的称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出现在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公文中:“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阙一不可。”②自清末的“实业教育”以来,期间经历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和技术教育”(Vocation- s1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和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S)等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把“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类教育的一个综合性术语使用,其内涵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重视,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农耕文化也不需要技能技巧,故中国正规教育长期没有教人谋生糊口的内容。当西方列强挟持“奇技巧”征服儒家文化时,同人逐渐对西学技术产生了顶礼膜拜,开始出现了传授这些技能技巧的广义职业教育。在清末,职业教育就是“西学”、“洋学”,就是掌握技术一类的“末”节,人们看重的还是学习道德修养的“中学”之“本”。民国时期,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但在动荡的时局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如昙花一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身份确认上有其细微差别:前者培养“干部”,后者培养“工人”。

在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99年 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

的称谓。1996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统归并到“职业教育”范畴之中,《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4条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第2章第14条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这说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为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一个方面的职业继续教育。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的又—一次归类划分中,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内容,被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与此前《宪法》、《职业教育法》中的称谓有些不同。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艾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视为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指一个人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向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渗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将这种“职业教育”概念从“Vocational Education”拓展成“TVET”,职业教育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演进充实的现象,称之为“大职业教育观”。③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中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就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过程与培训过程又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后者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由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因此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二、职业教育学科的性质界定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博士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这三种定义的分类由其出现的上下文情景决定,同一定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科学理论,如数学、物理等,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实践理论,如政治、经济,更多的是运用纲领性定义。这两种理论下定义的依据有区别:前者以观察数据、经验事实为根据,后者表述的不是已有的事实,而是“应有的”状态,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许多不同的职业教育著作对同一概念(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所下的定义,多数不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个职业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功能”与“培养目标”等)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偷换了职业教育中的“概念”。

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实验或思辨允许将对象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撇开其他对象,科学概念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就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是错综复杂、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科学的”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下定义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且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因为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一般采用纲领性定义。如“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⑤这类定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典型的“纲领性定义”。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定义就因“人”而定了。目前数十本职业教育著作、各种权威的“辞典”,对“职业教育”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如《国际教育辞典》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涵义有两个,一是“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二是“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同义。⑥

除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概念、名词、术语大多采用纲领性定义之外,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是“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框架体系。如对“职业教育学”的定义,干脆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移植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⑦或者“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⑧还有人按照教育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列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⑨,似乎在教育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前面冠上“职业”二字就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学正在重蹈教育学的覆辙,除了翻版普通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之外,几乎没有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学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可喜的是,笔者最近看见欧阳河等人所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突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框架囿于普通教育学的壁垒,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像这种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定义模糊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等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其母体教育学的性质模糊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假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我们正力求使其成为科学。近代教育学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继哲学与神学分离、自然科学萌动于实验之中时.人们谋求按照科学的先例建立人文科学,而为实践所迫切需要的教育学首当其冲。于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与“教学艺术”有别的“科学教育学”建构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描述性的教育学陈述体系,他的“普通”是指教育的一般(普通)原理,而非“普通教育”之学。20世纪之后的教育理论家比以往更不满意于思辨哲学和狭隘经验性质的陈述,更加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他们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里进行了大量教育细节的实验研究、统计和测量。但是,这些成果离“科学教育学”还有一定距离,时常有一些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揭开教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外衣,认为教育学仍然是以“教育科学”其名,行“实践教育”之实的学问。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有几百本教育学“原理”、“大纲”、“概论”等著作问世,但教育理论仍然被很多学科视为“非科学”。

三、职业教育学科框架的重构

严格说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短期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至多存在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大同小异的框架,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模仿普通教育学框架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理论缺乏学术声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讨论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职业教育学的“学科”(discipline)定位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基础(disciplines-basis)、研究领域(fields of research)以及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也才能真正地思考这个学科变化中的实质因素。

职业教育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其结果既是这个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的增长和对普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积极介入,也是它不断模糊的学术面貌和日益尖锐的身份危机所致。当所有“精英”教育之外的、业余的、劳力的、技术性的培训都登上了职业教育学的殿堂,当学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巧和教育形式等专业技巧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理想、价值观等广阔层面上求索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意义,当技术手段、劳作研究、能力本位、双元制模式等内容涌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中时,以其带有强烈工业革命色彩的教育挑战吸引了许多对“劳心式”教育不满的学者,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框架,以欧美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和中国特色为主要概念的传统职业教育学开始被自我解构了。但解构并不意味重构,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换言之,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成为“技能训练”(skill-training)、“素质本位”(quailty-based)、“就业导向”(employment-oriented)等不同概念的集合场地,而没有内在的框架和概念内涵作支撑的话,那它作为一个学科的身份也就瓦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重视、辩论重视职业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学”是否应该脱离普通教育学的框架,与“教育技术学”、“职业培训”等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观点: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并没有消失,许多大学开始主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和职业教育研究所,纷纷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第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名单中,通过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如果加上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可以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则成遍地开花之势。学者们仍然不断发表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著作,仍然在培养新一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基地,这些系、所仍然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转型期间。对学科建设有兴趣的学者仍在苦心思索新的框架,希望为职业教育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种探求并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一些大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系对于教师配备的考虑相当简单,均以教育技术学为轴心,从IT技术手段、课程编排、电教设备运用到信息技术原理分成若干模块,大多招聘理工科出身的教师讲授各种技术原理及其运用。其他“次要”的非“教育技术”的内容理所当然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理论探索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境地。虽然这种状态在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个重大的变化是,没有人再敢于站出来宣称“职业教育学原理”和职业教育理论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感到,由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一个缺乏理论架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已经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唯一的出路是构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独立研究范围、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理论框架,据此决定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那么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据笔者所见,目前尚没有一个在理论上有清楚明白表达与说服力且在学科框架上有独特实践特征的体系大全。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量素材,已经可以作为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考。总的说来,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既是实质性的也是策略性的,其前提有两项,一是职业教育学科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二是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此出发,一类理论思考集中在从其他领域,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引进新的概念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职业教育学”的架构。另一类理论思考则应该立足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文化多元论”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史的地理和时间框架。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将不再是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复制”,而是在“职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教学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性。

[注 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②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③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5).

④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⑤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⑥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⑦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