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二卷语文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全国各套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依然是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热点,得分的第一大难点。如何攻克这一“高地”,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有些心得,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象征。历数近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卷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近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2北京《心灵的篝火》;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卷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心灵的篝火》、《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
二、高三备考的应对策略
对于高考的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如仅仅是盲目练习的话,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考生要想拿一个理想的分数,一要抓住文学作品阅读的本质,二要洞悉命题人的命题规律和障碍设置,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两大方面,三要平时大量阅读以形成敏锐的语感,四要强化四种解题意识——区间和问题意识,采点给分意识,关键词句意识,术语作答意识。下面我们就这四种意识做一详细阐释。
区间和问题意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阅读的所有题目都来自文本,哪怕是探究性、引申性的题目也不会脱离文本而进行不着边际的延伸,也就是说所考题目在选文中都有对应的答题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在文中”;再有,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般围绕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设题,这就要求考生有问题意识,依问作答,有几问就答几问,怎样问就怎样答。例如10年天津卷阅读题《寒冷的高纬度》中的第19小题“除了植物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影响?”先确定区间可知答题区间在3、4、5段,明确“除了植物以外”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亲人、动物、神话与传说、梦境这四个因素,再依据依问作答的原则从文中筛选、归纳、整合即可。只有具备了区间和问题意识,作答时才可切题。
采点给分意识。文学作品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常常有几个采分点,而采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鉴赏、分析题2分一个点,筛选题1分一个点,新增阅读延伸题大体按摆明观点、阐发领悟、语言表达三项采点,这说明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提醒考生要有采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如2010北京卷《海棠花》第19题满分10分,让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对距离体验的感受,谈清自己的体验并结合文本、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阐释可得7分,语言表达顺畅、完美可得3分。
关键词句意识。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时,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句,提取答案要点,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原则之一。何谓“关键词句”,一般而言能揭示主题的词句,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有意蕴的词句,往往是关键词句。如2010年全国卷一《灯火》第15题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中的第一小题,让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一句,考生只需筛选出此句前一段中的“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此句后一段“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累世的家产”包括本义和比喻义两部分,从此句前一段的话中可提炼出煤油灯在当时贫寒家庭中是宝贵的;从此句的后一段中可提炼出灯下的温馨和苦读也是人生的财富。文中暗含答案的句子就是解题的关键,关键词句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术语意识。文学作品阅读题设题的方面有一定之规,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篇章结构、手法技巧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考生作答时要注意运用相应的术语,以保证作答的规范性。例如语言风格常见术语有“质朴典雅”、“清新恬淡”、“豪放婉约”等;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抑扬铺垫”、“伏笔悬念”等;手法技巧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等。考生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这些术语之后,作答时就不会说“外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