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汽配售后市场 待解决问题 未来趋势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供应链金融本质上属于自偿性的贸易融资,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和中心,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合作,为其供应链上合格的上下游提供针对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和解决方案。最早在国内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发展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首先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其次它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同样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因此,供应链金融对于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三方而言是多方共赢的业务。实际运行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截至2010年底,深发展已经发展供应链金融客户数7600户,授信规模1755亿元,授信占比32.46%,而其不良率只有0.32%。而各大银行在深发展之后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行于2007年推出的“融易达”,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招商银行“电子供应链金融”,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二、供应链金融在汽配行业的运用概况
汽配行业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井喷而迅速,对我国的经济贡献和社会意义突出。一辆整车所需的所有零部件平均高达1.5万个,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带动了对1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售后市场,全国有700多个汽配、汽车用品市场,一般汽配市场拥有500多商户,从事汽配、汽车用品市场服务,大约近100万人左右。2007年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7580家。由此可见,汽配行业容量巨大,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支持着对出口、国内整车配套和国内售后市场的供应和分销。在整车配套市场,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几大整车厂,目前如大众、通用、宝马、丰田等主要整车厂都已经和银行合作对其供应链上下游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出口市场,由于国外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发展多年,因此,贸易融资也较为发达,各银行都有相应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产品。而售后市场,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供应链金融在汽配售后运用的主要问题
随着汽配售后市场规模日益增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紧迫,供应链金融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创新的融资途径。但如何在这个潜在而复杂的市场开展风险可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对供应链金融在现有业务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该市场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分析其存在的独特问题,对于供应链金融在汽配售后市场可持续的展开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已经在运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已分别在风险控制机制尤其是操作风险防范、信用体系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抵押登记制度的规范化、信息的对称性、人员和流程的专业和完善化等方面指出了问题所在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毋庸置疑,供应链金融在汽配售后市场的运用一样存在上述问题,但除此以外,供应链金融在该领域的普及还需要特别克服以下几大问题。
5月12日,由旺财谷与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今年科博会系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互联网+”备受热捧,峰会受到金融、实业、科研等众多行业专家和从业者高度关注。
核心企业还是小微企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有的平台企业基于核心企业开展业务,有的平台则将目标群体定位于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金融具有需求低、收益低、安全性高的热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与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争食的局面;而围绕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虽然需求大、收益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风险。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全民财富合伙人文世韬认为,供应链金融应以核心企业为基础。他说:“供应链金融通常是通过小的资金撬动大的应收账款、货物,其前提是认为买卖是安全的,或者供应链是可控的。但是真正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型企业、核心企业的条件和配合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导致其账款难以收回。这时,作为中间企业,不光能起到资金撮合的作用,还可以在物流撮合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有一定市场前景的。”
而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兼容风控平台创始人高胜涛则认为,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供应链金融,对产业介入性不强,这类业务更适合金融机构开展,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此,他提醒第三方金融企业及供应链平台:“要另辟蹊径,否则掉到银行的坑里,可能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
未来会怎样,现在怎么做?
经历了爆发式发展和问题平台的不断曝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当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稳步发展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服务于实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这一点的认识则更加深刻。很多企业不但意识到当前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有正确认识,而且还要更多地从长远的角度,通过对行业未来发展情况的理性判断,来规划当前企业的发展之路。
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董事长徐朝军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规模非常大,而且都有明确还款来源,安全性很高,是金融行业里最优秀的业务之一。“应该站在更高角度、更长远的时间,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徐朝军说。
旺财谷创始人曾克庆表示:“别人发展很快,我们很淡定。3年过后,今天喧嚣的这些人,95%可能都不存在了,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现在才刚刚起步,将来会涌现很多万亿元级别的公司。这是一场很长的马拉松,当前充其量是马拉松的前100米。”而对于用户思维,曾克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很多同行都在做刀尖上舞者,认为一切以拥有尽可能多的用户数量,以如何方便用户为核心即为用户思维。而我认为,以用户安全为先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单纯实现让用户一次性、很简单地就把钱划走,这样的体验非常快捷,但这不是我们的选择。”
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则将互联网金融自下而上分为4个层级:第一底层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货币体系,以比特币为代表;第二层为债权创新,以P2B、供应链金融为代表,它的本质是债权的产生、判别和转嫁、转售等;第三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第四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雪球为代表平台通过提供跟踪交易、在线投资组合等进行的股权配资、社会化投资,都是股权融资方面的创新。
对于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麦刚认为:“P2P行业供应链千差万别、百花齐放,有一些模型或趋势可供参考,但是各行各业的真正业态、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博弈关系等都是千差万别。而众多业态中,容易产生大机会的是那些两头比较分散的业态,生鲜行业是非常典型的场景。某些大宗商品也存在这样的机会,但它的供应链平台模式与生鲜行业完全不一样。”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这么多年来不可否认的事实,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出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进而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制约因素;对策
一、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由于中小企业有优质的信用资源,供应链融资通过对整体产业链的认识,对企业进行授信,打通了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脉络,降低了融资成本,实现了银行、中小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多方共同赢利。实践经验表明,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银行不再单纯只看重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交易对象和合作对象,关注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不是稳定以及目标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是不是在上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正是在供应链的作用下,将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也方便了银行收集正确且有效的信息。因此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不稳定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由于信誉问题,通常很难找到可靠的信用保证人,从而导致贷款人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在银行贷款也有一定的困难,导致供应链融资模式没有很好的实施前提。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供应链的成员之间以及银行企业之间并没有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一些相对落后的经营理念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能及时获取一些促进其发展的有效信息。除此之外,在企业资产较小的情况下,产权问题导致企业在融资的时候符合规定的自身能够担保的资产非常少。以上这些因素给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没有抵押和担保的一些流程、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等特点,中小企业考虑到长期合作关系和供应链稳定性,减少了应付账款的拖延时间,同时也延迟了应收账款的期限,并且对此提供担保,让合作对象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往往会使自身发展面临更多的资金约束,经常会有资金短缺的状况发生。同时,核心企业基于个体理性的财务策略出发点,往往以损害上下游企业财务利益为代价,供求双方没有采取一致行动的动机倾向,导致供应链整体潜在的整体风险较大。
(三)法律与市场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缺乏一些关于供应链融资相关的法律,关于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优惠税费、监督管理、产权交易等方面都非常欠缺,从而使中小企业得不到真正的政策信息和融资优待。因此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实施没有得到足够的法律保障。由于古往今来的一些历史原因,导致没有一个公正的平台给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竞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对于中小企业的考虑有所欠缺,从而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融资模式都会受阻。最后,由于近几年的经济一直不稳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货币市场的调控来稳定国内经济。然而正是因为这样,通过对货币供应链的调控使得各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非常不稳定,中小企业往往会是第一个受到牵连的。
(四)信息技术相对滞后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在国内由于科技发展的缓慢,电子商务发展与其他国家对比也相对滞后,因此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包含的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供应链融资中,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小企业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来进行精确的确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此外,企业在物流和银行技术应用水平方面的出发点不一致,造成目前还没有实现供应链融资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这一系列的过程。这一环节的现象不仅严重降低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银行获取不了可靠的信息来进行贷款。
三、建议与对策
(一)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迎合市场需求
中小企业首先要转变在盈利后将全部利润分配的短期化经营理念,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的相关业务,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利润向盈余公积的转变,提高资金投入,注重企业的长期规划与发展,不断提高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提高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获得更多的授信额度。其次,中小企业应着重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提高自我监管力度,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预防管理者凌驾于内部控制的事项发生。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新产品的种类,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迎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好战略计划,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按规定完善财务信息,提高财务报表质量。
(二)发展产业集群,缓解融资困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本质上是一种信誉链,因为集群内企业间关系的维持是以承诺、信任和相互利益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困境。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内部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单个企业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利益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作用。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思想,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交易必然产生信息的集聚,供应链融资中的企业信息比较畅通,银行容易随时掌握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位于融资链上游的大企业使命是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度提高到与大企业等同的水平,使边际信誉度不断提高。
(三)构建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提高融资效率
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既能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瓶颈,又能为银行拓展金融产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的结构化运作,能够加快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现金流的流转速度,使企业在合理控制财务成本的前提下更快的发展业务。通过融资服务平台共享有效资源,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做出或调整相对应的生产经营策略,实现链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度且有效率的整合、优化配置的资源,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不仅能为商业银行与供应链各企业间提供共享平台,而且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相关资信评级、业务操作、信息查找等功能。所以构建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对企业和银行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服务平台。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对称
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能够让供应链上企业了解上、下游各节点的生产计划,以及各自的需求,再配合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够准确及时地对自身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使中小企业能够了解各个合作伙伴的信息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去给予自己的帮助,信息共享平台配合供应链多层次结构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升了许多空间。如果一条供应链上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也是另一条供应链成员,那么银行就能够寻找到有利的客户资源,银行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进行新客户开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供应链融资实现了从中小企业生产的静态考察向动态经营考察的飞跃,中小企业不再是高风险客户群体,,而是变成了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收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其风险防范方式实现了从实物担保向供应链中物权控制的飞跃,实现了从管制大企业融资向关注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飞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银行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同时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其在我国处于起步初期,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而这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英.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财经界,2015,(3)
[2]戴英.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3]廖美玲.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5)
[4]张丽.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摘要在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处理好区内区外关系,促进广东省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同时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金融风险防范
在广东省自贸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自贸区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以及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广东省自贸区成立,自贸区以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诸多政策性优惠的实施使得自贸区成为众多国际供应链汇集的供应链集成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匹配和控制,有效释放自贸区经济增长活力,促进自贸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枢纽,广东省存在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新型金融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但受政策束缚以及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自贸区的诸多优惠性政策以及开放的营商环境使得自贸区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最优平台,在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自贸区内核心企业与广东省内中小制造企业间的资金运作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撬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支点。在此背景下,对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展开研究,对于处理好自贸区区内、区外关系,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自贸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及主要模式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始于20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先行者: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其广州和佛山分行开始试点贸易融资业务;2001年,创新性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在保持存货流动性前提下,允许企业随时赎取部分抵/质押物用于销售;2002年推出票据CPS业务以票据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解决方案;2003年,首创“1+N”模式,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2008年,启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工程。在深圳发展银行先行先试后,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2002年起,招商银行率先对电子供应链金融进行探索;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民营100”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货押业务;2006年,工商银行在进行了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后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虽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逐渐推广,但总体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发展模式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图不难看出,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是围绕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和需求商所形成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的动态网络系统。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形式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对单一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而是从该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交易风险进行评估,利用供应链运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和权力作为担保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大型核心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向上、下游的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赊销、赊购,导致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又因资信状况不佳难以获得融资的财务困境,有效盘活了中小企业资金链。受供应链形态多样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服务也有多种模式,其中最广泛、最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针对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带来的问题所设计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这三种典型融资模式的运作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今,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都进行了诸多创新,但总体来看,我国仍旧尚未形成真正高效、普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以核心企业作为业务切入点致使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多方参与致使服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致使融资产品种类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分业经营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难以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供应链金融数据信息化的范围仅局限于其所在的节点,无法形成一个数据自由流转的、完善的、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处理系统;缺乏风险监管机制致使供应链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规避。
二、自贸区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2015年广东省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自贸区因其在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领域的众多优惠政策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优平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广东省自贸区在市场准入与监管、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质上是在推动供应链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大型国际企业落户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好的产业链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与基础,广东省自贸实行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必将会有大量处于国际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入驻。大规模的企业落户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更会使广自贸区将成为一个多元化、集群化的供应链汇集平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延伸制造业产品线和产业链,对接国际供应链金融,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港澳一体化助力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粤港澳一体化是广东省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粤港澳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总部,建立整合物流、贸易、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港澳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加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与粤港澳商贸、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务贸易自由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港澳资保险公司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等政策将有效促资金流在自贸区的汇集以及资金流在粤港澳间的自由流转。
(三)通关便利化促进物流、商流自由流转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的最基本功能,广东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了物流在自贸区内的快捷、高效流动。2015年底,深圳海关提出了以“供应链协同”促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的理念,“先进区,后报关”“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政策简化了报关流程,极大的减少了报关费用。此外,《方案》提出在交通航运领域放宽对粤港澳投资企业的限制,建立自贸试验区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国际航运服务业务的发展,为自贸区开展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推动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突破传统模式的发展瓶颈,释放自贸区改革红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具体来看:
(一)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融资模式
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展,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中,银行独立完成供应链风险评估和在规定时效内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显的尤为必要。具体而言,第一,自贸区银行业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逐步开放券商牌照,建立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辅以券商、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的综合化经营格局,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完备服务。第二,积极促进港澳金融机构参与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港澳金融机构的加入,不仅有效突破了银行融资规模瓶颈,更带来了竞争,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独大的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与港澳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将会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供应链,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建设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发展航运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业务,探索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缓解银行业务压力。
(二)建立电商+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营造金融新生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贸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便利的通关服务模式、金融领域的深度开放必然会使各个领域的信息和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有效结合,将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供应链金融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海量数据高效整合与汇总、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自由流转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带头,电商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共筑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的线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连结成网,整合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海关、税务、物流、仓储、保税仓储、生产、采购、分销等诸多环节,为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成本。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促进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纵深演变,整合和重塑产业链,构建一个新型金融生态圈。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相较其他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具有多方参与、信用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供应链金融中,拥有雄厚资产和良好偿债能力的核心企业成为了资信状况不足的中小企业的“隐形担保人”,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有效分散、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但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跨越多行业、涉及多领域、多方参与等特点同样也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的合作关系破裂、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利用自贸区事后监管等政策及制度的漏洞不当获利行为均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发展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政府、银行、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难以对供应链整体运营进行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因此,自贸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应在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从供应链运营的整体出发,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四)发挥产业辐射、联动效应,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受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升值,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国内经济整体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端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广东省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将自贸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发展供应链金融,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自贸区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带动自贸区辐射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加工制造、物流、航运、金融等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对接国际供应链,促使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将成为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整合广东省自贸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服务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链金融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监管和防范。此外,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将为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2]裴长洪.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展与前瞻[J].金融论坛,2015(08).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2).
[4]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经贸,2015(01).
[5]卞绩.探索自贸区对接国际供应链之路[J].浦东开发,2013(12).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内市场和法律体制不断健全、商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从国际贸易业务衍化而来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逐渐得到青睐,业务量增长迅猛,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何为供应链融资业务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展开综合授信的贸易融资,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此模式中,银行从核心企业入手分析整个供应链情况,通过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票据贴现等融资形式,为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整个供应链顺畅运转。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注入者,更多地将风险评估放在整个供应链及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上,很好地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一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供应链融资业务特色
供应链融是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主体,联系其上下游企业形成可封闭运转的商品流通链条,银行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合作,银行为核心企业及其链属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各方面金融服务,可在巩固与核心企业关系的同时,获取结算资金沉淀、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培育优质中小客户资源,在供应链整体不断增值的同时,实现银企双赢。
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业务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降低银行信息调查成本。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相互交易,形成链条,容易产生信息聚集,银行可通过参与供应链融资获取相关信息,降低信息调查成本,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第二,可弥补单个企业资信较低的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可跳出对单个授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规模的审查,从分析整个供应链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向原本资信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三、供应链融资业务类型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业务模式有上游融资和下游融资两种:上游融资是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银行向上游供应商提供资金支持,供应商利用银行资金开展业务,向位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供货,核心企业销货后把相应款项支付至供货商在银行开立的指定账户,用于归还上游供应商的相应融资。下游融资是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融资,银行向下游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由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核心企业向下游经销商供货,经销商利用银行的资金采购货物进行销售,获得收入后向银行偿还本金和利息。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情况下,如果经销商不能还款时,将由核心企业通过回购向银行还款。
根据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供应链融资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具体来说:
(一)适用核心企业上游的中小企业供货商的供应链融资品种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供应链中的上游中小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而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核心企业为供货商的融资提供增信作用,一旦融资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核心企业以其应付供货商款项作为补充还款来源。金融机构审核时,主要考虑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及整条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和稳定程度,而不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种融资模式要求核心企业需配合银行对上游供应商的相应应收账款进行确认,应收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需按照合同规定到期付款。金融机构审核对象的转移,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机会,解决其短期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也使核心企业可以在不过分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的情况下,适度延长付款期限。
2.保理业务。保理业务即应收账款转让,是指位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根据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买断型)保理。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相同,金融机构在审核时,考虑更多的是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和稳定程度。当然,金融机构也可通过由核心企业承诺付款或由融资企业投保履约信用险等方式,降低授信风险。
3.订单融资。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供货商取得的核心企业订单向其提供融资的业务。上游中小企业可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的订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有明确的付款期限且能按合同执行,未付货款成为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还款来源。
此外,还有基于国内信用证项下的相关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形式,均可作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二)适用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品种
1.保兑仓融资。保兑仓融资业务是供货商、采购商和银行三方互相合作,以银行信用为载体,银行承兑汇票、贷款等为工具,物流和资金流相结合的业务品种,适用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由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往往需要预付账款才能得到原材料,通过保兑仓融资,中小企业可分批得到所需货物。这样,不仅供应商可快速得到货款,而且分销商也可通过分批取得货物,即确保货源稳定供应,又减少预付账款等资金占压问题。
2.存货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将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交由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物流企业保管并设置质押,并由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物流仓储公司三方签署相关协议,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支持的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中,需要第三方仓储物流公司的代金融机构行使质押职责。存货是企业资金占压的重要因素,存货的大量闲置导致现金流的流动不畅,金融机构在授信审查时重点考察中小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通过对供应链现金流整体评估,了解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实际操作中,由于质押手续相对繁琐且操作风险较高,在汽车经销商供应链融资中经常采取由整车厂承担调剂销售责任,整车厂、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由物流公司代金融机构对车辆进行监管的方式操作。
3.仓单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合作物流公司出具的货物仓单为质押,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以及保函等融资。仓单质押融资重点是质押货物需易于保管、易于变现等,通过多方合作模式将金融机构不易接受的资产变为较易处置的质押物。
需注意的是,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实际既可用于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也适用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如果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承担的责任来看,供应链融资业务可分为核心企业风险配合型和核心企业风险承担型等多种方式,对于核心企业承担担保、付款承诺、差额退款或债权回购等实际担保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由于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控制力更强,承担的责任更明确,因此也是金融机构更易于接受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形式。
四、供应链融资业务特色案例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供应链融资由原来的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等四方参与,逐渐呈现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参与等多种合作形式。其中尤以淘宝网和阿里金融、建行自建“善融商务”及建行与“金银岛”合作等业务模式独具特色。
(一)阿里金融的“小贷+平台”模式
淘宝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C、B2B电子商务平台,已吸纳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其平台进行交易,随着这些商户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短期融资需求。由于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淘宝网交易平台数据可充分了解商户的信用记录、履约情况、回款周期、交易量等信息,对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判断,通过数据挖掘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因此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旗下的阿里巴巴金融给予这些商户一定额度的短期融资支持,既实现了利息收入,又扶持了商户业务发展,继而又增加了淘宝网和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实现了互相促进的多赢局面。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阿里金融从2010年开展自营小贷业务以来,累计投放280亿元,为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阿里金融日均利息收入近百万,在一段时间内曾创造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0000笔的业绩。
(二)建行与“金银岛”业务合作模式
传统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是下游厂家现场看货并议价、交易,外地厂家电话询价,付款后由贸易商发货。由于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缺乏信任,存在卖家需占压大量资金提前备货、买方现场看货并需付款后方可提货的问题。但通过网上B2B交易即可有效降低“看货”成本及信用风险。北京金银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一套集现货交易平台、仓单交易平台、专业内参资讯、供应链融资为一体的全方位现货贸易解决方案,通过网上“现货吞吐平台”,金银岛作为第三方,一方面通过仓库监管方式,保证卖家提供现货,另一方面设计交易资金银行监管系统,保证资金安全。这种交易机制能自动筛选企业质量,把具有合法资质的优质贸易商“选拔”到金银岛网交所挂牌交易,避免鱼龙混杂给买方带来的可能损害。在货物核验方面,金银岛与中远等大型物流合作,租用仓库存储大宗商品。通过这种模式,金银岛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封闭运行,实现安全交易。
针对买卖双方交易时形成的短期融资、结算等需求,建行与金银岛、物流公司建立了1+1+1>3的业务合作关系:在物流方面,金银岛与中远、中储等大型物流企业签约,确保货物安全交割;仓库监管方负责将货物变成提单或仓单,由银行进行资金监管,同时交换物流和资金流,保障货款双向安全;银行针对卖方备货需求给予短期融资支持,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结算服务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存款沉淀。“金银岛”模式通过供应链融资平台,联合银行和物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从事大宗产品贸易时形成的融资和结算等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五、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本质上是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可对局部单一客户风险起到防范、转移和规避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信息风险和操作风险,可通过以下方式管理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
(一)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一套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进行评估的有效信用评价体系。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主体,往往资金雄厚、信用等级高、经营规模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实力。针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考虑企业素质、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上下游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信用水平较低,对其信用评价并不完全基于其自身的资信状况,而更多地基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情况,侧重考虑其履行合同的能力、经营稳定性、内部管理水平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历史等因素。另外,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也是控制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处于供应链某个环节的企业会深受供应链整体的影响,如果供应链结构不稳定,出现风险的概率将增大,需密切关注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企业间合作的顺畅程度、供应链信息化程度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等指标。
(二)掌握供应链整体交易情况,关注企业经营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需高度重视供应链中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供应链出现系统性风险,资金偿还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充分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整体运营模式,严格监管供应链融资中的物流与现金流情况,并匹配货物流与现金流,保证融资金额和可控货物相对应。
(三)综合运用金融产品,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为规避市场变动对抵押品和质押物的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可引入价格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对抵押品和质押物的估值,同时可设定抵质押货物库存警戒线,较好地控制风险敞口。此外,还可综合利用远期交易、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达到保值目的,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另外,为避免人为因素或不可抗力对抵质押货物所造成的缺损与灭失,也可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加以规避。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少发生风险事件
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大量中小企业客户,其经营稳定性、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建立起及时的预警机制尤为重要。风险预警系统可设定若干需要监测的指标,当一定数量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需发出预警信号。对供应链融资业务,除监测和预警财务报表情况外,更要充分关注整个供应链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以达到有效的风险预警目的。
根据语义学的解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合成词,由“供应链”和“金融”两个语素构成。这表明了供应链金融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供应链金融固有的二元性也自然导致了企业家和学者们在认识和理解供应链金融概念上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界定供应链金融概念时,“供应链”和“金融”两者的地位和角色是变化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是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运作,向其下有顾客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狭义的物流金融是依托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物流金融的雏形出现公元前2000年,物流金融便已初具雏形并且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领域范围内,一种十分常见的物流金融雏形是储存设施与分级系统。19世纪,芝加哥谷物行业用仓单位发货人融资。1999年,致力于创造并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RedwoodTrust收到来自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的3.5亿美元。2001年,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被美国联合包裹公司收购,以期为顾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理论研究也非常丰富。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金融中业务模式的演进和具体形式进行探讨,二是对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研究。MichaelLamoureux(2008)总结前人研究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这一定义是站在金融与产业立场上的,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系统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1]。在国内,1999年中国储运集团首先开始从事物流金融相关业务。随着供应链管理时代的来临,物流金融研究也开始偏向供应链视角。当突出“金融”时,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在其金融属性,即供应链是手段,金融是目的。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展开的一项业务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独特的信贷模式。
相对应的,从供应链上的运营商(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则转向产业属性,金融是手段,供应链成为目的。此时,供应链金融表现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是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发展和深化,即从关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对资金流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而要实现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则必然要借助金融手段。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最活跃的参与主体,因此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都是从银行的角度展开的。其中,深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2007)阐述了相对来说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他主张应借助剖析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在融合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出现的风险调节变量的同时,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为供应链中存在差异的节点企业提供相对封闭的授信扶持以及结算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2]。胡跃飞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中,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与之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弯红地(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提供形式灵活、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3]。除了银行视角,其他几种常见的视角还有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视角。闫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促进供应链的稳定和运作畅顺,金融机构与企业相互协作,对供应链中的单个或多个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结算和融资服务,从而建立银行、企业和供应链共赢共存、持续发展的局面[4]。现有研究大多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产业属性的关注和分析。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供应链金融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从微观层面关注企业的视角,而是从中观的视角剖析整个产业供应链,把金融资源的整理合并内容拔高到整体供应链组织协调配合的战略层面。第二,供应链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多方参与主体,主导供应链金融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是供应链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是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第三,供应链金融以开发金融工具,实现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为目的,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从广义层面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从静态上讲,不同参与者之间相对繁复庞杂的资金关系都被包含在供应链中;从动态层次上讲,一般是有指定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参与方(如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作为组织者,为特定的某个供应链条或特定的某个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提供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间潜在的规律联系,内容不一定是图象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或抽象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可以说模式关注的不是本质上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是人类把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从持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提炼和概括出该事物的规律,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其进行高度归纳总结,因为人们往往能够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出某种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内,会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一个关于模式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模式都是发现居民生存环境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辅助我们进行决策,即在某种条件下按照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优秀方案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标计划且可能会依据已有的良好思路设计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现有文献中涉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表达了两种含义,或者简单地指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突出其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与其他模式的差异,等价于“供应链金融”;或者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内部的细分模式,即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对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供应链与金融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样式,表现为在供应链金融系统自身内部参与人之间的某种持续平衡稳定的功能结构关系以及有规律可循的交流互动方式。由于这种结构关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样性,从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需求而设计、开展的实践方案的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进而抽象升华出的一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内被其他参与主体不断借鉴、复制的实践样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更低的实践探索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由于其表现出的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直是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分类。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要大于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一开始便是以其在融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引起广泛关注的。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资金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每一个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度,并且因为每一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及时相互独立的个体关系,又是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竞合关系,所以主要会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对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该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并由此体现出来,尽管企业的资金是有限制的,但企业取得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银行,所以银行涉入到了该债权债务关系后就可能转换成为银行信用。因此,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供应链融资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与运用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与运用等同起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或维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比如,从银行角度来看,根据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和解决方案的纬度导向,部分学者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类。很多学者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一般是在三大类融资模式(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每一类融资模式主导下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基于预付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可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以及监管融资四类,还有学者基于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基于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通过分析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在总结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选取的标准或维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预付账款类、存货类和应收账款类这三大类融资模式展开论述的,很少有学者突破这一框架,另辟蹊径进行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产业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含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之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交易对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第二部分是较常见的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现活跃的参与主体。从产业层面讲,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为供应链分配资源的同时实现供应链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该功能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主体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内主要有四类角色:第一类,由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所扮演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扮演;第二类,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它们主要承担在为供应链投入资本的同时提供另外的资金管理服务的责任;第三类,由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电商企业所主要扮演的供应链金融主导组织方,它们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汇聚点,是组织系统内的不同参与者,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系统内具备充分的影响力;第四类,由第三方物流、保险公司、仓库储存监管等类型企业所扮演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协作方。因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践一开始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其初衷有益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国外银行为了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老客户流失而推出供应链金融;而国内银行则为了开发新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信贷模式。故而,研究中国供应链金融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参与主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李飞(201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林侠、罗霄峰(2011)[6]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进行探讨。Duan(2009)建立了在紧急状况下的供应链金融损失最小化的合作决策机制[7]。Allen(1998)等认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银行和企业以完整的过程完成谈判,从而降低道德风险[8]。有学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的合作协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Kong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金融仿真模型,讨论资金流和融资政策制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9];Alea(2010)运用智能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沟通与决策机制[10]。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问题是国内外研究持续关注的问题。Pater从多角度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Cranfiel针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波及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李毅学(2011)表示,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包括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个基本层面[11]。张春认为供应链金融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个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机制。在风险度量上,Barsky区别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五类。有学者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机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间的一种期望,在契约的基础上交易伙伴以双方都能够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点或缺陷来谋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信任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不同节点上的其他企业的福利内容,在没有考虑清楚自身行为对其他节点企业产生的影响时不会随意采取业务行动。刘永胜在总结和吸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面对处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成员之间因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贵;二是供应链尽管以信任为基础,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产业整合的角度设计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立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立足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信任文化机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统的宏观配套机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三种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信任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信息容易对称或监管的交易成本较小时,采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强制的机制,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四、结论
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供应链融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选定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业务往来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优质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经营管理规范、商业信用良好的参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改变了过去对单一企业个体的授信模式,转向考察整个供应链的交易背景和交易风险,跳出对单个企业静态的财务报表和孤立的个体信用评级等框架束缚,基于对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的评估分析,根据连续稳定的真实交易关系,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融资对象,通过存货、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商品抵质押或者核心企业的担保,开展信贷融资业务。
二是商业银行基于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商业信用,为融资对象提供匹配交易周期的信贷资金,重点考查交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供应链融资更加注重债项评级,在当前信贷抵押文化盛行的金融环境下大大减少了对抵押和担保的要求。同时,银行通过设置封闭性贷款流程,凭借对物权单据的管理、操作流程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确保融资对象在供应链交易过程中获得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因而供应链融资总体来说风险相对较小。
三是供应链融资有效利用了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和相互的熟悉信任关系,合理利用了核心企业的信用增信和担保,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设计。所以,供应链融资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边界清晰、各参与主体密切协作、良性和谐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
四是为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物流监管和信息优势,进一步顺畅供应链融资流程,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可以引入第三方的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着大量的物流信息,对库存物品规格型号、质量、价格、销售市场等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的引入既有利于扩大抵质押物品范围,又能做到有效监管;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掌握着大量的成员信息和丰富的市场信息,内联成员、外接市场,他们的介入则可以帮助银行大大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信贷交易成本。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模式
传统信贷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对用信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并要求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有效担保。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参与主体交易所产生的存货、应收账款、订单、预付账款等动产或权利作为抵质押,扩大了担保范围,创新了信贷业务模式。
(一)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上游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
供应链上游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如果与核心企业存在真实稳定的交易关系,由交易所产生的存货、应收账款、订单就可以转化为可预期的未来收入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的畅通运作以及未来的现金流开展相应的供应链融资业务。
1.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业务模式
融通仓中的融是指金融,通是指物流流通,仓是指存货仓储,存货则包括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加工的半成品以及待销售的产成品等。融通仓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第三方物流商,商业银行与物流商签订合作协议。按照银行要求,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要将存货放置于物流商仓库中,物流商要采取存货验收、价值评估、货物运输甚至货物处置等物流监管措施,上游企业则可以以存入物流商仓库中的存货作为抵押申请信贷融资。
2.基于应收账款的质押融资业务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销售合同或服务合同,以上游企业对核心企业形成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物开展的质押贷款。由于核心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债务人,商业银行可以要求其参与到具体融资方案中来,起到反担保作用。
3.基于订单的质押融资业务模式
订单质押融资是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订单合同或供货合同,以核心企业对上游企业形成的订单作为质押物开展的质押贷款。由于核心企业履行订单义务的意愿、能力较强,商业银行更加关注的是定单审查、资金用途监管等贷后管理工作,以确保贷款资金用在定单业务上。
(二)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下游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
下游企业往往要向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支付预付款,换取未来的提货权,商业银行可以基于预付账款,要求下游企业以代表提货权的特定仓单作为质押物,开展预付账款质押融资。预付账款供应链融资的一种业务模式是保兑仓,保是指保证金,兑是指承兑汇票,仓是指货物仓储。同融通仓业务模式类似,保兑仓也引入了第三方物流商。在保兑仓中,下游企业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银行开出以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核心企业收到汇票后通过物流商向下游企业发货并将仓单交由银行,银行凭仓单向核心企业拨付货款。由于核心企业获得了批量销售的便利,银行一般要求其承诺回购剩余货物并为下游企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以降低并缓释融资风险。
三、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模式创新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将整个供应链纳入考查范围,既突破了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个体传统的授信要求,又扩大了有效抵质押担保范围,为破解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难题提供了思路。
一是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依托供应链真实的交易背景,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及其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担保进行信用增级,基于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款等进行抵质押融资,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大大拓宽了客户和业务范围。同时,通过与核心企业的深入合作和沟通交流,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深入了解和居于优势的业务话语权,商业银行可以掌握到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被评为2012年度优秀中小企业服务产品的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就是农行以县域中小企业与买方签订有效商务合同且卖方已按商务合同约定履行了主要义务的应收账款为质押担保,为卖方办理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该产品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客户与核心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应收账款质量相对较高的特点,以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有效盘活了企业资金,缓解了中小企业客户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在三农领域,商业银行选定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贸易企业、产业园区基地等作为核心企业,基于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真实稳定交易所产生的订单、存货等资产,通过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方式开展龙头企业带动型、通过银行+农产品流通贸易企业+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方式开展商业渠道带动型、通过银行+产业园区基地+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方式开展产业园区带动型、通过银行+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方式开展合作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供应链融资,将银行信贷模式由点对点升级为点对线、点对链,实实在在帮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以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通辽分行的供应链融资为例,该行基于一条较为稳定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积极开发银行+龙头企业+地区经销商+农户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其主要创新在于农行选取一家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双方签署三农金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明确由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经销商及农户贷款的保证人,农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期限和资产、负债情况为其核定担保额度。地区经销商基于其对农户的了解,向农行提供订单农户名单。农行则按照名单进行实际入户调查,并采用核心企业担保与农户联保结合的形式向农户放贷,秋收后由核心企业按照订单约定优先向农户收购,保证了还款来源,有效控制了风险。
四、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供应链融资的认识
供应链融资既是一种新型的信贷融资模式,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这种业务模式重点考察商业信用和核心企业,既扩大了抵押担保范围,又降低了信贷风险;既可以巩固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基础,又可以甄选储备成长性中小企业等潜在优质客户;既可以做大资产业务,带来稳定的保证金存款,还可以增加结算、理财、代收账款等中间业务收入,有助于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联动发展,是商业银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和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对此,商业银行应当充分重视,加大对供应链融资的本质、特点、运作机制、管理技术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抢抓抢占市场先机。
(二)进一步提高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供应链具有很大差异,表现出很强的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分析不同供应链特征和金融需求特点,因业制宜、因地制宜,主动创新、持续创新,针对性地提供契合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金融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应当努力挖掘并充分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专业物流公司、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在信息获取、信用增级、风险缓释转嫁方面的作用,创新开发出适合行业产业特点、业务操作标准高效、风险控制完善有效的多样化、差异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 晋商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严格,主要为资信等级高、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资产、信用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较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整合,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目前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的银行主要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几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是追随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发展银行不断归纳和摸索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出发,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对比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个不同规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状况;找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设思路。
二、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建行与晋商银行的比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有着中小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信誉好,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知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与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民营龙头企业也都建立了长期互信合作的关系。第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产品业务齐全,信息技术先进,可以实现传统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互动,为开展供应链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具备一些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很明显的区域优势和信息成本优势,由于其业务主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对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管理能力都较为熟悉,也易于捕捉信息动态更新,便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其组织结构简单、业务量集中,贷款审批效率高,且其市场响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以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方向,当地政府会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以一定的支持。
下面本文从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服务客户差异比较、信息技术发展比较、风险管理构架比较四个角度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比较
根据授信支持资产和担保模式的不同,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现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和其他类。如表1所示。
应收类融资是指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作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要销售方式,且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在应收类融资业务拥有相同的三种产品,分别为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但建设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与晋商银行相比,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建设银行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诸如信用证、保证、承兑等授信业务。预付类融资是指依据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银行针对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提供的融资服务产品。在预付类融资业务中,建设银行拥有金银仓、保兑仓两种产品,而晋商银行则没有该类产品。存货类融资是指借助于第三方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监管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银行委托第三方企业履行质押物监管职能,企业无需提供其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两家银行都拥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产品。除上述三大类融资产品外,建设银行还拥有其他几种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保单融资,而晋商银行不再有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同质现象严重。
(二)服务客户差异比较
由于2015年晋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取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各类贷款数据进行客户差异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贷款占比可以看出,晋商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占有较大的份额,个人贷款占比较低,贷款比重倾斜较为严重。公司银行业务仍是晋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因而公司业务的发展决定其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
对于有供应链融资需求的企业,建设银行规定的行业门槛高,供应链的核心客户须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评级八级以上,还要有还款保证,承诺回购。这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与其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使得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困难仍得不到银行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分析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从性质上所有权为国家,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资信差、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的态度是惜贷、拒贷。
晋商银行是山西省省属中小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为:“做强一类客户、做实一个区域、做深六大行业”,“做强一类客户”是指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未来核心目标客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相比,晋商银行市场定位准确,灵活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机会,并能够主动配合客户开发出符合其需求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互联网技术、4G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银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本行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提升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建设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采取了诸如变革经营理念、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幅11.59%,在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上,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30万户,增长18.16%;交易额128.82万亿元,增长23.53%;交易量23.00亿笔,增长18.35%。此外,建设银行还涉足电商领域,创造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客户在该平台上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贷款申请,可优先获得贷款。2014年,“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5亿元,年末活跃商户达1.45万户。
相比之下,晋商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息科技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相应的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融资业务。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那么银行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四)风险管理构架比较
本文对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作用是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等所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这些风险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技术所必须应对的。这对银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前提与基础,是指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前以及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潜在原因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银行进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在量上达到的效果以及带来的损失大小,以决定如何加以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
为应对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图2为晋商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晋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流程还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来,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从目前晋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来看,其风险管理体系、流程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作者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晋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集中在应收类和存货类这两类产品,缺少预付类融资产品。而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产品丰富多样。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客户和利润的流失。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整体来看,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丰富自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操作成本,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增加信息的透明性。晋商银行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还比较落后,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够完善,相比建设银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线上供应链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
(三)风险管理构架不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手段与传统的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晋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略有不足,风险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缺乏全面、完善、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化的管理化流程。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大致都采用“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1+N”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本地区或本行特色的模式,如“N+1+M”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其上游供应商,“M”代表其下游分销商,共同组成了银行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企业群,银行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展,信贷规模得以扩大,利润来源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用交易关系,依托于核心企业较高的资信水平,发放融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下融资产品种类,如晋商银行需补充自己在预付类融资模式下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来应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推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二)加大投入,发展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在建设高效、方便、可靠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需加强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线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而供应链融资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银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线上系统,可以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商业银行需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实现参与者的高效运作。
(三)完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小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创新融资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发展不太成熟,银行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内部机制见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业务流程设计来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内部控制,根据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特点细化不同的操作流程,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检查,控制及关键风险点,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2]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韦克游,张连云,郭沛,张敬石.我国供应链融资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2(16):86-89
[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5]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82-183
[6]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7]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
[8]周建,任露璐,赵炎.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