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档案档案管理
在科研活动日益社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科研项目(课题)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以下简称“三跨”)的典型性特征。与一般性科研项目相比,“三跨”项目往往集合了各机构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研究成果更具有显示度,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更大,如何有效收集、保存和利用这些科研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具有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平台等诸多新特点,依靠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全面、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三跨”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三跨”科研项目范围大、成员多,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涉及的机构包括主管单位、依托单位(负责单位)、参加单位,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加人、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并且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聘请院外甚至是国外知名专家或专家团队。这些机构或个人会形成各种档案资源,这些来源不同却又产生于同一科研活动中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跨”科研项目的全部档案。
(二)归档内容的电子化
一方面,“三跨”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资源超量增长。随着科研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跨”科研项目会应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化设备,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和研究过程中电子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交流性材料、实验性数据和各种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档案具有异构性的特征。由于“三跨”科研项目需要国内国际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会涉及多个单位多种应用平台多个数据库资源,不同的科研人员又会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保存不同的数据内容,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结构、多种载体的电子档案。
(三)档案收集过程的复杂性
“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一般为3至5年,从立项到结项验收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在项目进行中一般采用阶段管理的方式,在每一重要阶段主管单位对执行情况(包括阶段科技目标的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同时每个项目会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在项目整体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离职、调职等非正常情况,在每一阶段或特殊情况下档案人员都要及时跟进,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有效。
(四)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三跨”科研项目的立项会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每个课题的设置也必须紧密围绕总体目标,相互有机联系,能针对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研究和协同攻关,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类似课题的进展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课题的时效性和完成程度。这种状况下,项目要尽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需要打通原有档案资源的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根据项目中不同课题的科研人员利用需求提供最新的、全面的、即时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目前的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规范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规范,但缺乏直接针对“三跨”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专项规范,缺少针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我国对科研项目和其档案的管理规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用的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法规和规范,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项目管理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通用科研档案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为科技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一般性规范,没有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1]。同时这些管理规范基本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缺少对新信息环境下科研项目和档案工作的思考。
第二类是专用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的规章和规范,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针对863项目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跨”科研项目管理相似,但总体来说仍有缺失,在各单位具体操作层面缺乏细则性的规定,很多工作还要参照老标准执行[2]。
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市机关、高校等项目主管部门制定了项目与档案管理规范,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相比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执行性,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职责[3]、《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则提出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专项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指导“三跨”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缺少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规范或制度中对档案工作内容的缺失,造成项目各主体对档案工作认识的偏颇,没有建立起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从下达“三跨”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看,没有定制项目的档案管理指导规范,缺少对档案工作的总体把控与协调,档案工作无法纳入立项、阶段检查、总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失控与失存。
其次,从主要承担项目的依托单位看,依旧无法对项目的整体档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项目负责人会指派相关档案人员或课题秘书完成归档工作,但目前依托单位只对单位内部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对项目的二级课题承担单位没有进行相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依托单位并不能保存全部项目档案材料,并且因为各课题分头管理导致复印件多、原件少,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材料少等现象,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最后,从项目的课题参加单位看,由于缺少项目主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基本采用原有的一般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制定归档范围、归档计划,档案工作无法纳入“三跨”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同时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轻视档案资料积累工作,甚至不愿意上交自己手中的材料;档案人员缺乏档案开放意识,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轻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工作方式的冲突造成单位内部科研档案工作推进的困难。
综上,由于“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仍主要依据一般性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各责任方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失控,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缺少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手段
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组内共享、单位内共享和社会共享。
首先,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课题、机构、人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研究过程数据、成果信息、管理性材料是大家所关注的内容,但目前这些档案资源归属在不同的科研单位和主管机构中,而这些机构相对独立,项目档案资源缺少共享的机制,且暂时无法提供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
其次,“三跨”科研项目集中了各单位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形成的是有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项目完成后,除和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已归档信息资源有必要在单位内部共享。而目前的项目档案资源只停留在各自为“用”的状态,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最后,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提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必须建立相互兼容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但目前在缺少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条件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只能成为美好愿景。
三、“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项目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顶层对档案管理做出总体设计。
在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入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和要求,保证立项、结项、鉴定等关键环节档案工作到位。如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验收中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结题、鉴定、报奖时提出“需由档案部门出具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的证明”的要求等。
其次,要制定“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明确归档范围。
只有由项目主管机构或由其指派相关档案部门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并颁发档案管理规范,才能根本上保证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要制定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内容的归档范围表,项目档案分类中除科研档案外还会有基建、设备、电子档案等不同门类,如果按目前实行的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考虑建立以“三跨”科研项目为主体、综合各门类档案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系统的档案资源结构模型和归档范围表。第二要根据科研信息化的特点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与形式,保证归档文件的长期可读、可用,因为“三跨”科研项目中会形成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电子文件,同时会有海量电子数据产生,需要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机构制定针对电子科研数据的归档保存策略。
最后,要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以主管机构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档案工作分级管理模式。可实行主管机构抓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研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部门必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4]。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各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对各课题档案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个课题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对科研人员的归档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项目组要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保障条件,争取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建立基于项目业务流的全过程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基于项目业务流和业务主体,将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实行全面的、系统的、过程的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主要有三方业务主体负责六个业务环节的工作,业务主体指:主管机构、依托单位、参加单位,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论证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成果鉴定验收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阶段。基于此形成向“三跨”科研项目业务流的档案管理流程,见图1。
(三)逐步构建“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平台
构建资源库是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一方面可以实现横向共享,为项目组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能全面、系统的积累“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为资源的纵向积累和利用提供基础。
首先,要建设基于“三跨”科研项目应用平台的归档保存系统。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依托于一定的应用平台,这些不同的平台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电子数据信息,它们是记录科研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归档保存。所以要在项目开始阶段即提出电子科研档案永久保存的功能需求,甚至在各平台设计之初就将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嵌入到平台内,保证归档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考虑不同平台异构信息的采集,保证其能够完整、有效的归入档案管理系统。
其次,是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中央数据库。这一数据库需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在档案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以项目为单元有不同的业务主体全过程的记录、积累科研过程数据。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果数据库,揭示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研究过程、成果水平等信息,使“三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
最后,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首先实现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各项目组兼职档案人员或单位档案人员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同时考虑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提供科研档案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已归档资源的作用,打破各机构间档案实体共享的限制,使“三跨”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用更加广泛和深入[5]。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涉及范围广、人员多,需要从主管机构到基层科研单位的多方支持,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档案人员需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全面、系统地保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科研一线服务社会。
注释:
[1]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1-20;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3-20
[2]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2001- 8;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2003-3-25
[3]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2008-7-1
[4]关宏玉,刘洋,安小米.我国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模式特点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11(7).
一,招投标档案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管理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招投标档案的数量庞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管理负担。目前企业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五十六条所规定的“招标人或者其委托的招标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招标过程中的文件资料,存档备查,并至少保存十五年”之要求,来确定本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的保管期限。由于每个项目所形成的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较多,尤其是那些未中标单位的标书数量很多,加之缺乏细化的保管期限划分,已经给许多企业的档案库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管理负担,增加企业的档案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问题二:招投标档案的完整性不够。一般来说,招投标档案应该是每个招投标项目活动的完整的、系统的历史记录,是企业围绕着招投标项目的准备、开标、评标和中标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文件材料构成的有机体系。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看,不完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问题三:招投标档案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管理依然延续较落后的手工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检索工具,随意存放现象严重。所以,在查找利用时,只能凭管理人员的记忆,在库房里翻找。
问题四:招投标档案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调查的企业情况来看,招投标档案的管理基本上是无相关的制度可循,管理人员一般只是凭经验在管理。这种情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还存在“死角”和“空白”,亟待清理和完善。
二、招投标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法规制度规定的模糊性和粗放性
我国招投标档案管理的直接法律和法规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投标法》)和《实施条例》,但这两个法律法规文件对招投标档案的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和具体规定都比较粗放和模糊,甚至在这两个法律法规文件中都没有出现“招投标档案”的字样。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两个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者的“档案管理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招投标法》只是在第二十八条中提到“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在第三十六条中提到“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实施条例》也只是在第三十三条中规定“招标人应当如实记载投标文件的送达时间和密封情况,由接收人签字并存档备查”,在第五十六条中规定“[存档及书面报告]招标人或者其委托的招标机构应当妥善保管招标过程中的文件资料,存档备查,并至少保存十五年”。这样的规定,只是给招投标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框架,并且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不一定都具有保存价值,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保存所有的文件资料,否则就会陷入“有文必档”所造成的档案管理“陷阱”,大大增加企业的档案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益。按照一个招标项目至少有三方参与的法律规定,企业要为保存所有没有中标单位提交的“投标书”负担高额的管理费用,十五年以上的保管期限的规定,也会使企业难以克服档案库房空间不足的实际问题。同时,数量庞大的“招投标档案”也会使企业难以用相同的成本投入来切实提高企业档案的管理质量,招投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会变得举步维艰。因此,这种粗放式的法律法规规定,是必须加以改变的现实,否则将会给有关企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
2 招标业务工作流程中关键性节点缺乏控制、归档范围不清
就目前而言,一些企业的招标项目档案之所以存在“挂一漏万”的问题,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全程管理思想,没有把握住招投标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缺乏必要的流程控制,致使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招投标过程文档没能及时“捕获”,并最终造成招标项目档案不齐全、不完整的不良后果。另外,一些企业缺乏对招标项目归档文件范围的必要制度规定,也是造成招投标档案完整性受损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企业在开展招标活动中注意把握好招标活动过程的关键点,如登记、预审、开标、评标和中标等“节点”,注意做好相关文件资料的备案管理,确保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齐全、系统和完整的控制目标,还是可以顺利实现的。
3 招投标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目前的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中,我们只能零星地找到一些研究招投标档案管理的文章,而且多数都是业务经验介绍层次的研究成果,很难对目前的国家政策制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完善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我国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管理失范也就不奇怪了。缺乏科学档案管理理论指导的实践,包括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建设,都会是相对盲目的。为此,强化档案管理理论的建设,充实能够指导企业招投标档案管理方面的思想内容,是我国档案学研究者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4 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成本/收益比,是每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都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沿用现在的招投标档案管理的粗放式、高成本、低效益的管理模式,就无疑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管理压力,如若长期持续下去,也会造成有关企业管理积极性的下降,粗会最终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但是,目前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规定,以及落后的文档管理理念和制度要求,不仅会造成招投标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下降,而且也会给目后的招投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目前必须采取切实的改进策略,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各有关企业与其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和被动的行动方案,毋宁率先变革,积极探索招投标档案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并努力通过自身的管理实践加以验证。
三、解决招投标档案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和分析目前现有的成功经验和有关新的政策和规定,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供企业在管理招投标档案的实践中参考。
1 治标不如治本,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着手修订《实施办法》,通过总结各部门和地区比较成功的经验、规定和做法,
进一步明确规定各种招投标档案的保管期限。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又陆续出台了一些与招投标档案管理相关的政策、行政规章,其中的一些规定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就比较明确具体。该文件规定:招标文件、委托招标文件的保管期限为30年,评标文件、评分标准及打分表、评标报告、中标通知的保管期限为10年;中标的投标文件(正本)的保管期限为永久;未中标的投标文件,终验后保存2年。政府采购文件保存10年。再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规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为:招标文件、招标修改文件、招标补遗及答疑文件长期保存,投标书、资质资料、履约类保函、委托授权书和投标澄清文件、修正文件保存期限为永久;开标、评标会议文件及中标通知书长期保存。《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规定“招标、投标、租赁文件:由建设单位永久保存”。此外,《吉林省建筑工程招投标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大型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建筑和市级以上重点工程的招投标档案保管至工程竣工后五年,其他建筑工程招投标档案保管至工程竣工后三年。未中标单位的投标文件保管期限为半年(自开标之日起计算)”。《湖北省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招投标档案管理人员应遵守国家《保密法》,合理划分招投标档案密级和保管期限。原则上一般工程招投标档案应保存五年,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档案应保存五至十年,投标文件副本可保存半年至一年时间”。还有扬州市、宁波市、河北省、辽宁省等地都在投标档案管理办法中做了相应的规定。
根据上述有关规定的精神,企业的招投标档案的保管期限可以做如下划分规定:招标文件、委托招标文件的保管期限为30年;评标文件、评分标准及打分表、评标报告、中标通知的保管期限为10年,中标的投标文件(正本)的保管期限为永久,未中标的投标文件,可保存6个月到2年。
2 梳理招投标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招投标档案的形成节点,实现对招投标档案的全程控制。各有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招标工作的业务活动特点,认真梳理招标工作的业务工作流程,明确招投标档案形成的重要节点,标明各节点需要形成的文件种类,并实行全程管理控制,确保招投标文件资料的有序形成、积累和归档,避免缺失和失控,维护每个项目尤其是重大招标项目档案的完整性。
(1)建立了项目档案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明确了项目管理层中的档案负责领导,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项目部的议事日程,纳入到项目部的计划管理,纳入到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范围。成立了项目部档案室,配置了4名专职项目档案人员,由总承包双方各派资深档案人员组成,同时还根据不同阶段项目档案管理的需要,聘请了2~3名临时档案员。在工程后期档案突击阶段,项目部还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协助档案室整理档案,给予了档案工作极大支持。此外,在领导关心下,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配置了标准档案库房。(2)建立健全了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根据工程项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了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体系,确保了总承包工程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控制。项目部一成立,就在熟知并掌握国家、行业关于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有关法规、文件及工作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本工程项目文件形成的特点制定出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如:领导及各岗位责任制、技术(图纸)资料管理制度、竣工图编制管理规定、工程管理文件编号办法、工程竣工档案整编规定、分包商资料移交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声像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及借阅制度等,为规范管理项目档案提供了制度保障。
2项目档案管理的“超前介入”
项目档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包括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勘测、采购、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它形成的周期长、来源广、内容繁杂。为加强总承包工程项目中对项目文件的控制和管理,避免项目档案材料的流失,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超前介入”到工程总承包项目每阶段工作中,特别是前期准备工作中。项目档案管理的“超前介入”,能够使档案人员掌握主动性,了解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掌握项目文件产生、流转的规律;监控项目文件的流向;及早制定有关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制度;及时对参建单位、项目部各部门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指导,从而对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提供保障。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刚到马鞍山总承包项目部时,项目还没有最后核准,许多部门的人员都没到达,他们觉得档案工作介入太早,没有多少事可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后期。在完整经历了整个工程后,才深刻体会到工程初期项目档案管理超前介入的重要性,档案管理的前期介入为今后高质量地向业主移交完整准确的档案提供了有力保障。要做好项目档案管理的“超前介入”,首先,要争取项目领导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到项目管理中,及早设立项目档案机构,及早配置项目档案人员,及早建立档案库房;及早制定项目档案管理标准并纳入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其次,要有业务能力较强的档案专业人员的及时介入。总承包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它既有项目管理的技术基础工作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立的工作对象、内容及工作方法。由于工程参建单位众多,涉及面较广,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肩负着项目文件的收集、保管和利用,还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各单位(业主,监理,设计,施工,设备厂家等)的技术文件,成为文件流转的枢纽;还要协调各单位的文件管理,及时指导和培训各参建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项目档案负责人在工程前期,要能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工启动会,了解工程项目的总体安排和规划,以便及时收集工程前期文件并做出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计划;要能参与合同、协议的评议和签订,把有关工程档案资料各项具体要求(归档责任,归档时间,归档份数,档案编制质量要求等)纳入协议条款中,借助合同、协议的约束力争取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权;要能及时与业主、监理档案主管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要求,以便提前制定档案管理细则,统一归档要求,统一文件编号办法,统一工程用各种表格,避免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各行其是。
3项目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项目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对总承包工程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产生的各种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在承办、运转、收集、积累及整理归档中始终处于受控范围,确保档案的真实、准确、系统完整。其工作内容包括:前期准备,中间检查,竣工审查验收。3.1前期准备首先要加强总承包档案人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总承包专职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厂的主要系统,熟练掌握火电企业档案分类表,通晓工程档案形成的阶段性特点,从而高效率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要求各参建单位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并进行系统的档案培训。在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国标、行标及总承包项目部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下,统一标准和要求。实行帮监结合,制定出奖罚措施。可以先由总承包档案管理人员帮助建立一个示范性文本,使其后续文件材料的分类整理有参照标准,达到规范统一。另外,要根据现场条件,建立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库房,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如:空调,去湿机,温湿度计,灭火器材等。订制适量的各种规格的档案管理工具和耗材。如:资料柜,档案盒等。3.2中间检查在马鞍山工程项目建设中,同样存在档案意识淡薄的现象,认为档案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琐碎繁杂,在紧张繁忙的工程施工中,大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视影响到对文件材料的控制管理不能与生产同步;另外,由于各参建单位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临时聘用的未通过档案上岗培训的人员,对文件材料的编制要求、分类管理等知之甚少,极易造成文件内容不完整,文件格式不规范,文件编号不统一等现象,为今后档案整理和验收留下大量隐患。因此,中间检查工作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偏措施。在马鞍山总承包工程中,档案“中间检查”工作的具体措施是:制定对各参建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工作计划。每月定时组织监理专工、技术专工和档案专工对参建单位技术资料的归档整理进行核查。具体来说,根据各标段项目划分表中的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核对,制作出文件材料中间核查表,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列出检查结论(完整率、准确率、预立卷合格率等);监理专工和技术专工从案卷内容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上把关,以确保主要施工技术记录,质量检验记录,出厂证件及检验材料等原始产生的文件材料完整有效。档案专工从案卷质量是否符合档案管理各项标准上把关,以确保文件为原件,签署完备,字迹图表规范等,同时检查是否按要求正确进行预立卷分类编目等。对检查后发现的问题以整改通知单的形式下发,并以整改报验单的形式提出整改措施,以便复查。总之,总承包方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经常“走出去”检查监督各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强化中间检查,才能保障将来“坐下来”较好地审查验收各单位的竣工档案,按时向业主移交,确保高质量通过竣工档案基建达标和档案专项验收。3.3竣工审查验收随着工程的推进,项目经过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几个阶段,各参建单位分包的各标段的工程都即将竣工或已经竣工,这时对各参建单位的工程档案进行验收成为总承包方档案工作的重点。在马鞍山总承包工程中,当第二台机组也顺利通过了168h满负荷试运行并通过业主验收后,我们依照《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的规定,联合业主、监理档案负责专工对各参建单位的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首先下发通知,要求各参建单位档案自检,并提交自检报告,再由总承包档案专工对其重点档案进行抽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完成。最后还要检查整改后的闭合情况,由档案主管签字确认,确保各参建单位档案的顺利归档和移交。对接收的竣工档案及自身形成的工程管理文件进行汇总整理,统一分类、编目、编制检索工具,编制档案整理情况说明等。在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后的三个月内,总承包方应根据《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定,编写项目档案验收申报材料,填写申请项目档案验收申请表,按程序向当地档案主管部门申报,完成建设项目档案验收;最后,按总包合同向业主及相关单位办理档案移交。移交时应明确档案的内容、案卷数、图纸张数等(含电子版)并进行清点,签字等交接手续。
4项目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马鞍山电厂扩建工程作为较大的总承包项目,其参建单位多,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大,流转时间要求紧迫,必须要求总承包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所有文件材料上网运行,以各单位网站为节点,构建自总承包单位到各参加单位纵向沟通、横向链接的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具备文件浏览、查询、表格填录、文件编辑、删除、恢复更替等各项功能的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区域信息共享。在该项工程中,我们使用了较先进的工程管理软件“POWERON”。若通过该项目管理系统与业主要求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的“无缝连接”,就能了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文件形成情况,保证项目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准确、系统,保证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同时利用用户权限管理对文件材料进行预归档,开通网络查询系统,就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的档案查询利用,也能为档案工作人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后,还能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出对今后总承包项目有借鉴的各专题报告、优化设计方案等重要成果。这里最重要也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做好软件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这受到项目建设时限、项目管理软件和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时间周期及用户应用水平等多种因素限制,当这两个都很优秀的系统软件的“连接”不够完善时,往往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回到以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的简单方式,失去了在网络环境下对项目档案进行管理的巨大优势。目前,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已逐渐取代单机版的档案管理软件,使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在线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移交和提供利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因此,建立一个能将工程管理与档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统一工程管理信息平台,成为总承包工程项目“网络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5结语
[关键词]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管理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是指经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印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在招标投标交易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原始记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是招标投标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是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因为规模大,既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又有主体工程、配套工程、既有土建工程又有机械设备的采购安装,形成周期长,招投标文件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发挥作用时间长的特点。作为档案工作者,应当建立健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工作,认真研究思考,采取积极的措施,保证招投标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为建设项目中标后的跟踪管理和咨询服务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工程招投标档案数量巨大、规格不一,给库房管理带来压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参加单位多,招投标文件数量庞大,没有中标的单位招投标文件更是数量巨大,而且各类文件至少一式三套。目前,现行的档案管理规范中没有对工程招投标文件的规格大小、保管期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工期长,查阅频繁,招投标文件大小又无法入盒,给档案保管和利用带来不小的管理难度。
其次,招投标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等问题。很多建设单位没有真正建立招投标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与招标签订合同后,招标给什么就接收什么;一些单位对重点工程招投标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模糊不清,招投标文件随意堆放,没有分类标准,没有按照按类排列、组卷,以至于给以后的档案查询利用、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再有,档案管理专业软件的单一性,无法满足招投标文件数字化的需求,也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共享。现在不少企业采用了专业档案管理系统,但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只能满足招投标档案的目录管理,不能与评标管理软件实现对接,档案的查阅利用,只能根据档号到档案室翻阅原始资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破损。
针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管理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从管理职责、制度建设、规范要求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明确招投标档案管理分工协作机制。应明确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做到分级管理、职责明确。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标委托招标机构进行的,由招标机构负责招标投标档案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建设单位负责立卷、归档、集中保管。招投标交易活动结束后,中标通知书发出一周内,应按照归档范围移交档案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照要求上交的,可考虑不予划拨费用。建设单位应建立由技术部门、综合档案室人员组成的小组,明确档案管理负责人。负责接收、立卷、归档,并将其纳入本单位档案综合管理分类体系,实现集中管理。
2、建立健全招投标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条例》、《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整理招投标项目档案,条例中并没有对招投标档案的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因此,细化各地现行的工程招投标档案管理办法,才能规范招投标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要与交易中心加强联系,业务审批人员在文件的收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和依据,对报送人的文件严格审查,不符合归档要求的不予办理,从源头上规范档案材料。
3、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工作。首先,细化资料收集清单,是精简库存数量的前提。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建设单位档案室收集保管的档案材料主要有工程前期文件材料和工程招投标文件材料两部分。在《条例》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市重点项目招投标档案应主要包括:1、前期阶段:包括立项批文复印件、招标协议、招标申请等。2、过程阶段:招标公告、投标申请人汇总名单、投标资格预审、招标文件、招标答疑、工程量清单、预算控制价或投标限价、投标人标书,包括技术标、经济标等;3、签约阶段:评标委员会名单、开标记录、符合要求的投标一览表、废标情况说明、评标标准、中标通知书、合同副本、未中标人投标文件等。其次,在精简招投标档案方面,招投标办公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信用投标人,以后的投标项目资审文件和投标文件可不再提交有关人员业绩、人员资历材料等复印件。这样,不但减少投标单位的重复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档案的数量。再有,建设单位应统一移交格式,方便以后的管理工作,移交前将归档范围、移交表统一格式后发给招标,中标单位投标文件一正三副,不中标单位一套正本就可以了,改变以往招标将所有招标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全部交给建设单位,造成资料重复,库存紧张的状况。最后,关于归档年限的设定,将市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划分为永久、三十年、十年,中标单位土建部分建议划为永久,设备按使用年限划分为三十年和十年,未中标单位建议作为资料保管五年。
4、清晰招投标档案的组卷。招标各阶段的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施工、装饰装修、材料设备采购等应当分别组卷。招投标文件的立卷和归档,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同一个项目分阶段招标的,每一阶段应分别组卷,内容相同的材料,不必重复归档,在备考表中注明即可,卷与卷之间保持相互联系。
5、提高招投标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对档案专业管理系统与招投标管理系统的接口连接,实现条目检索和全文检索,逐步实现招投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编制招投标项目汇编,包括录入项目名称、中标单位、合同金额、合同签订日期,并对主要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各类数据按照档案的分类要求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各类分析报表的进行插件处理,改变以往单调、静止的文档提供利用方式,为用户提供图文一体化的利用服务,为投标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综合性信息,实现档案的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充分发挥招投标档案价值。
由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实施,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就叫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82年,国家出台《“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我国科技计划正式从科技规划中独立出来,到2014年,进入“十二五”时期。已有五大类,三十多种计划支撑着国家各个领域的科技需求。这些科研活动中(管理及实施)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原始记录,承载信息的各种载体通过收集整理、归档、组卷的等活动形成的能够反映科研活动过程全貌的有机文件组合体,即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作为组织机构在科技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记录,科技档案与一般的“技术资料”有本质的区别,是“一次”特定的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完整的记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和财富,是珍贵的科学技术资源,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并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查考价值。
二、课题制管理与项目档案管理内容的变化
为集中科研优势,保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与成功,2002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行课题负责制,根据任务内容,鼓励跨部门、跨学科选择课题组成员,组成临时的研发团队,研发任务完成后,团队即解散。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档案管理的主体单位,项目负责人同时作为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人,承担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职责。
实现项目――课题管理模式后,档案管理变为以项目为牵引,收集的档案需体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档案不再是简单的科技档案,而是围绕一个科研项目形成的全套科技文件的总称,体现从申请立项到成果验收全过程文件。包括了科技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形成的管理档案,以及主持、承担单位在研发过程中现成的管理档案和科研档案,这些档案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和科技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研发档案等)。项目档案所涉及的过程和类别改变了传统的文书档案、财务档案、研发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的分类设置模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国家目前无相关的档案管理规定,对于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而言,项目档案管理包括了行政和业务两个的层面的融合管理,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挑战。
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主体多元化使项目档案管理过程复杂化。采用跨行业、跨单位组成大型的科研团队后,项目的承担单位由一家变为多家,项目管理及实施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项目形成档案的主体多元化,包括了各级管理部门、主持单位、合作单位、协作单位等多种职能、多种性质的单位。由于国家现行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对各主体之间的归档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加上单位之间的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复杂的关系,项目档案管理过程更进一步复杂化。
(二)科技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建设滞后。随着国家大量科研计划项目的开展,科技部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管理规范,这些管理规范主要从科技行政部门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过程提出要求,重点是科技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对项目档案的管理仅提出了要求但无相关的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依然按原来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相比众多的科研项目管理规范而言,我国现行国家级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仅5个:《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文档材料管理办法》、《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这些规范多是二、三十年前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种类别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需求。在国家行业标准未及时制定的情况下,基层管理部门急需制定单位科研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的模式的融合与变革。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项目档案管理模式,1998年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各管理主体在各自科技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主导下进行,形成了专业性、种类和类别多样性、成套型和现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科技档案作为科技、生产活动的记录和产物密不可分的。
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分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业务管理两个部分,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又称为档案宏观管理,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专业主管部门。档案业务管理又称为档案微观管理,是以科技档案为对象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是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专业档案馆,基本工作内容是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开发利用等项业务工作。
对于科研单位而言,科技档案业务管理活动通常是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下完成,文件的形成阶段主要受控于科技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归档管理制度,形成的“科技文件”通过一定的归档制度收集、整理,鉴定后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即形成“科技档案”。事实上,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科研课题按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后,课题组成员成为项目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科技、档案)通常难以进入课题组,在项目实施(即形成档案)的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实施、考评等一些列重要过程,重点是课题计划、进度、经费的管理,而档案管理部门无任何实质上的管理“权力”,难以发挥管科研课题管理(即科技文件形成)过程中的宏观管理功能,无法掌控“科技文件”的形成及流向,成为被动接收、埋头整理、提供利用的“服务部门”。被动收集的科技档案势必存在不系统、不齐全完整、质量不尽人如意等诸多问题。在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模式下,宏观管理职能和微观管理职能没能在课题组、科技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有效融合,难以发挥科技档案管理职能,保障科研项目档案的齐套性与完整性。
四、新形势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应对措施
流体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现有研究人员830余人,主要从事核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制。成立之初,研制任务主要由国家下达,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所科研实力的逐渐增强,我所科研任务逐渐多元化,除主体任务外,每年承担了各种类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十个。随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负责制的实施,主持跨单位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如何做好这些项目档案的管理,是基层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根据近几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经验,笔者认为适应课题管理模式的变化,可以从调整科技文件归档范围、完善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职责、适时分段收集控制归档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项目档案收集齐全和完整。
(一)打破传统档案分类,调整文件归档范围。对于合作研制的国家科研计划课题,除要求编制上报国家的资料及传统科研技术档案外,其他合作单位、协助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归属范围的档案也应纳入主持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技管理部门在立项、验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任务书、委托合同、项目验收确认书、经费预算书、项目审计文件等,主持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招投标采购文件、管理合同、各种审批文件等传统归属于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的文件。(2)建设单位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监理文件(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39页)、验收文件等归属基建档案的文件。(3)承担单位在研发过接程中研制或采购试验装备形成的各种采购论证方案、安装、调试总结、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归属设备档案的文件。(4)试验任务单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研究试验原始记录数据、各种技术采集的电子数据等科研档案、课题鉴定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鉴定档案等。
(二)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的复杂性及其快速发展,而国家或行业层面档案管理相关标准和制度相对滞后,基础档案管理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在课题实施之前明确提出档案管理要求是管理好项目档案的重要手段。通过近年的实施,这些归档管理制度在档案收集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事前控制的效果,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明确的档案收集职责并分段控制归档。明确采用课题组或者科研团队模式管理下的档案收集归档责任,包括明确科研团队与单位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与主持单位、合作单位、协作单位之间责任的划分与落实问题。
对于单位内部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责任的明确,通常采用单位规章制度、任命文件等方式。如我所由所办统一管理全所档案工作,除了明确制定各类科研课题归档管理实施细则外,还对每个科研项目均任命项目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管理员、项目档案管理员等具体人员,各阶段责任人依照规章制度负责承担各阶段文件的产生、审查、批准和归档工作。课题完成后,文件归档情况除通常的结题情况考核外,还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采用两种方式将课题组与单位的职责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关键词】:超高层;机电安装;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P421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天津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第一期中央商务区总承包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84万m2,由117塔楼及裙楼、总部办公楼E(靠山楼)、商业廊及精品商业、117地下室组成。本工程节能及绿色建造目标为LEED金奖,机电系统齐全,大量采用环保、节能产品,充分反映了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设备、材料的准确选型,及组织进场至关重要。
2、本项目机电安装物资管理措施研究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资料,认为本项目机电安装物资管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实行材料采购招标,充分体现环保理念,采购前与多家通过环保认证的材料供应厂家择优建立供货关系,确保进场所有物资都是绿色环保型产品。另外,还需要优质物资供应商进行筛选,充分考虑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供货周期等因素,关键物资将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第二,编制物资预算及按工程进度要求的月(季)度物资计划报表,根据工期、进度、现场条件、厂商生产周期等因素分批进场,进口设备充分考虑报关等手续的办理时间;必要时考虑驻场督产、检验,及在现场设置设备材料、临时堆场。第三,把好物资进场检验关。把好物资进场检验关,把不合格物资拒之门外,对于保证安装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于运送到现场的物资,在物资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首先对物资进行自检,并填写《自检结果纪录》,自检合格后,必须向建设管理单位提交《进场检验报审表》,同时要附有物资的技术说明书和出厂合格证,经过现场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进场检验不合格的物资禁止入场,对已经卸车堆放的,必须作出明显标记,在规定的时间内清出场地。第四,加强对机电安装物资质量资料的档案管理。对于工程中使用的物资,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包括厂家物资生产许可证、使用说明书等质量证明资料、物资采购申请单、《自检结果纪录》、《物资入场质量核验证明》、各种实验报告、以及各种合格证等资料,通过对物资档案的分析、研究,既可以准确掌握物资质量状况和对本工程的影响,又可以通过对物资的长期积累和研究获得物资性能指标对于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进度指标的影响度参数,建立起物资和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指标的关系模型,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第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是使得机电安装物资管理过程中有依据、有标准,更有利于机电物资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物资供应管理办法》、《机电物资计划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物资验收结算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了物资采购管理体系,规范了物资采购行为,确保了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正规。第六,加大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做好超高层大型项目的物资管理,人是关键,除了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外,还要加大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采用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物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为做好物资进货、物资保管,提高物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七,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在对机电物资进行管理中,日常性的机电物资的点检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检查中,要细心不能疏忽大意,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从而避免因为机电物资原因影响到后期的安装进度。第八,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针对本项目,其机电安装物资的量非常大,要做好物资管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在选人用人方面要下功夫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实现物资管理与物资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方式,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第九,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对机电安装项目责任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将具体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物资管理员身上,对于不同岗位的物资管理员给予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物资管理人人有责任。比如在物资收入库时,物资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清点数量是否与发货单相符,检验质量是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核对规格型号及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并向供货商索取有关技术证书、产品合格证,对残次等不合格材料或因施工方案变更不需用的材料应及时通知供货商,按规定办理退货手续。再比如在物资进仓和出仓时,物资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物资进仓,仓管员除按要求进行记录、验证外,还应按有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并按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进货日期等打上标识。对出仓的物资要登记,并详细记录物资使用的部位,做到使用的可追溯性。为避免物资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可将其标识复制随同物资一起发放,由于物资成本是项目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故进、出仓还应记账,真正做到账账相符,并及时将有关数据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物资成本构成。而且这些类似的职责必须形成文字,并加强学习以提高责任意识。
3、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根据天津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第一期中央商务区总承包工程机电安装物资管理为例,对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由于机电安装的物资管理牵涉的专业比较多,物资种类繁多,且形状和质量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物资管理负责人,就必须提前做好计划,并制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物资的供应满足施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物资管理概论》王东白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内部审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加强对审计档案特性的认识
审计档案是反映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含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审计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深刻把握审计档案的特性,是提高审计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它有其特性,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加深对审计档案管理规律的认识。其特性主要有:
1、形式的专业性。这是审计档案突出的特性之一,审计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区别于其他会计文书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涉及范围、排列顺序、保管期限,《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审计档案的分类归档整理都是建立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档案的专业性特性之上的。
2、内容的多样性。这是审计档案明显的特性之一。由于审计业务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涉及预算执行、财务收支、会计报表、干部经济责任、科研经费审签审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的结算与决算;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审计、程序审计;单位经营理念、内部控制、风险导向控制及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业务涉及单位、部门一切经济活动有关的领域和范畴。审计档案所要记载的内容广泛、多样,手段复杂,程序固定。只有依据其多样性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保审计档案的有效利用。
3、一事一档性。这是审计档案区别与其他档案所具有独特的特性之一。这一特性是有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有明确要求,审计档案案卷按审计项目立卷,不同审计项目不得合并立卷。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终结的年度立卷。
二、目前审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现在社会和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希望值是越来越高,内审项目的任务是越来越重,而审计资源又很有限。内审机构一年到头忙于应付日常纷繁复杂的审计项目都很紧张。部门领导往往是关注审计结果质量较多,当一个审计项目只要把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果报告送达出去,该项目审计就算结束。档案则采取“谁主审,谁立卷”的方法,由主审人员自行整理案卷。主审人员经常老项目没结束新项目又上手,没有时间对审计档案的分类、归集、整理进行仔细研究。因审计任务重部门领导对审计档案的检查、督导要求也没有对审计结果质量来的重视与严格,有的甚至存在归档不及时,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2、对审计档案的复核与检查不够严格。审计项目很多财务会计资料都是来源于单位与部门的会计资料。现在大多数单位和部门的会计业务都实现电算化,很多审计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稿来反映。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审计人员一般只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摘录,或对审计数据筛选出的选样资料进行抽样统计分析与核算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日记。而对原始的电子档和样本资料并不完全打印。内部审计组在进行审计复核,检查时,对查出问题的结果进行检查复核的仔细和严格,而对原始样本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主要还是以听主审人员汇报或抽查部分结果的多,存在部分复核督导不到位、检查不够严格的现象。
3、部分审计档案缺乏完整性。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审计文件材料应当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4个单元进行排列。规定中对4单元的文件材料都有具体说。但是在审计项目归档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完全按照规定来执行。如某内审机构一年要有二三百项零星维修工程的结算审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在审计结束时,内审部门根据审计金额的大小出具审计报告或工程结算审核单,在实际建档时零星维修工程和小型基建工程就难有立项性文件书(审计通知书和审计实施方案)等。只有一份结论报告或审核(定)单。至使内部审计在部分审计档案整理时存在文件不完整现象。
4、审计档案的分类、归集、整理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按照“谁主审,谁立案”的原则来进行审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由于审计人员本身对审计资料的理解有时存在差异,如对会计报表审计时,对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说明各自排列的顺序不一。有按审计内容内容先后排列,有按审计时间顺序排列。又如在对审计项目结果进行回访或后续检查时,也存在对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的排列顺序不统规范,有的放在结论性材料中,有的放在证明性材料或备查类材料中。
三、解决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对策,才能有效地提高审计档案的管理质量。
1、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审计机构领导要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列入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认真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精神。做到把抓审计档案管理质量与审计立项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验收、同总结。制定有关审计档案管理办法,把对审计档案的检查评比与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考核评比结合起来。
2、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完整性的检查。内审机构领导要安排人员兼职承担审计档案员的职责。按“谁主审,谁立案”的原则完成档案案卷时,要由专人对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4个单元内容完整性、准确性、排列顺序的规范性进行检查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退给原整理人员进行调整修正。保证在上交上级档案部门时所有案卷统一规范。
3、加强行业系统内审计档案管理评比。近年来,各地方内审协会都在开展审计质量评比,评比主要围绕审计项目的规范性、成效性、创新性等方面开展,对审计过程中执行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规范情况,审计取得的成效,审计意见落实和整改情况,以及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出的分值占到92%以上,对案卷资料齐全,装订整齐,归档及时,管理规范分值只占8%左右。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主要还是通过案卷中的具体内容来反映。建议主管部门在评比打分时应加大档案管理方面的分值比例。应发挥专业审计协(片)会的作用,不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内的审计档案进行检查与评比。请审计专家对检查评比结果进行指导与评讲,举办档案管理专题讲座,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档案重要性和规范性教育。
4、加强审计档案现代化管理。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靠原始的手工操作,已难以满足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影像等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参与到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加工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使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根据综合办公室职能分工,XX年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日常工作方面
(一)公文收发。进一步提高公文收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严格落实XX年制定的《公文管理办法》、《公文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使公文收发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坚决做到公文收发“快、准、稳“,不积压、不丢失、不拖办,高效快捷的将文件传递流转到位,精神传达到位。
(二)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作为公司的“门面”和“窗口”,其质量关系公司形象。XX年努力提高文字材料写作质量,特别在各类通知、请示、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的撰写上,严把质量关,做到字字斟酌,段段推敲,准确把握行文方向和目标,使文字材料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日常接待和会务工作。继续做好日常接待工作,坚持送迎有声,礼貌待宾;对预约接待坚持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扎实做好接待各项准备工作。继续做好公司各种会议的会前、会中、会后服务工作,做好会议记录以及会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二、基础管理方面
(一)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对XX年以前的各类档案及时进行补充,并结合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做好集团公司及外单位来电来文和公司文件的上传下达,及时回馈、整理,定期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同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归档。
(二)公章管理。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印章管理办法,坚持公章专人负责制,坚持使用审批、登记制度,坚决杜绝“空头章”、“未批用章”等情况出现,确保公司公章安全使用。
(三)办公用品管理。做好办公用品及耗材的采购、维修,坚持货比三家,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及办公成本,并详细记录采购台账、发放记录,以备查验。办公用品管理要坚持在尽量满足正常办公的基础上,做到勤俭节约。
(四)车辆管理。加强车辆管理,监督车辆年检、续保、保养和维修等工作的落实,继续坚持按月对单车的油耗、修理费等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将全年车辆运行成本控制在计划线内。同时,进一步加强汽车司机的安全驾驶意识,要求汽车司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确保全年无事故发生。
三、团队建设方面
(一)努力加强各项学习。努力提高我办全体人员及汽车司机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学习方式采用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全年组织集体学习10-12次,全年每人撰写学习心得5-6篇,做到以学习促进步,以理论促实践,使办公室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企业文化宣讲活动,发放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手册,让新入职员工对延长石油的发展历程和集团企业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积极组织开展2-3次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切实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扩大公司的宣传面,积极在集团网站、电子报刊等媒体上投稿,通过报道文章、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加曝光度,提高公司的社会知名度。
四、党群工作方面
(一)积极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落实好“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民主生活会和民主测评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思想,并结合本职工作把学习重心放在解决本公司、本部门实际问题和提高党员干部服务企业能力建设上,实现公司经营管理、项目建设和个人政治觉悟的共同进步。
(二)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各项台账、职责、制度,严格发展党员的工作环节和规定程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入党积极分子课堂培训和课外实践;同时,做好党费收缴、统计报表、宣传报道等工作。
一、厦门市地下管线普查的情况
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在2002年9月由市计委立项,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于2001年下半年即积极着手项目的筹备工作,并专门成立了涵盖档案管理、物探、测绘、计算机、GIS等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地下管线工作小组,于2005年6月较好地按时保质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
1. 编制管线探测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标准。根据厦门市的实际需要和技术要求,编制指导管线项目工作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内容涵盖管线探测、管线监理、数据建库、系统开发和软件监理等工作,作为指导管线项目工作的技术标准。
2. 进行工程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主要为招标中介机构提供工程子项目的工程概况、技术要求、技术标准、项目工作内容、造价预算、选择中标商的条件要求等。所有招标工作都是采用公开招标,并在互联网上,各投标单位均可从xmztcg.省略(厦门市政府采购信息网)上获得相关信息。
3. 进行管线探测样区试验。主要目的是选定探测队伍,验证技术规程可行性,确定探测方法、工作程序、组织方式、技术标准和作业方式等。
4. 布设管线测量控制网。在管线探测工作区域内布设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共布设36个D级GPS点,一级、二级导线300公里,四等水准网400多公里,为测定管线点的准确位置提供平面和高程起算坐标。
5. 采用物探方法探测20余种管线的地下位置,同时采集管线的属性数据,累计探测管线总长度5640多公里,描绘出埋藏于城市地下管线位置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管线现况资料。
6. 测定近30万点各类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为精确描绘管线的空间位置提供准确的数据。
7. 测绘1500带状地形图1700多幅,为编制综合管线图和各种专业管线图提供清晰、准确的地形图背景。
8. 组织专业管线权属单位进行专业管线图的审查工作,确保管线成果准确完整,防止管线数据缺漏;按比例对隐蔽管线点进行开挖验证,确保探测点的精度达到规程的要求。
9. 建立管线数据库和地形数据库,把采集到的所有管线数据和地形图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标准化并录入数据库。
10. 开发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更新子系统、管线公众服务子系统,对城市地下管线实现信息化管理,为管线数据的更新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11. 建立城域管线局域网络,实现管线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已联网的权属单位16家。
12. 项目工程监理,内容包括控制测量监理、管线探测监理和软件开发监理。
13. 成果资料组卷归档,包括控制测量、管线探测、带状图测绘、软件开发、探测监理和软件监理的记录、计算、成果、文档等。
14. 完成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台了《厦门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实施。
二、地下管线保密范围和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设市城市电力、电讯、给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人防各专业工程的整体规划、现状图及管线的综合图文资料”,为秘密级国家秘密的精神。此次普查所建立的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入库与建库子系统、综合应用子系统、动态更新管理子系统(客户端)和公众服务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地下管线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包括普查时的明显管线点调查表、隐蔽管线点探测手簿、地下管线开挖检查表、地下管线成果表、管线调绘图以及普查后所形成的各专业管线图和综合图,均应列为秘密级国家秘密。原建设部《城乡建设档案密级划分暂行规定》(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五日印发)中均是把管线档案定为机密级国家秘密,不便于档案的利用。通过本文章的发表也是使各位同行正确认识地下管线档案的密级、消除恐惧心理,要不一谈起是机密的档案好像就不能调阅,普查结束了就把档案锁在库房,万事大吉,难于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作开始于2004年4月中旬,经过严格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试运行等各阶段工作,至2005年4月完成了四个月的系统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和开发合同的要求,并通过了系统开发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和福建省软件评测中心的测评。在试运行阶段,我们专门邀请了市公安局计算机安防中心对机房的安全进行了检测,使得该系统的运行环境得到保证。2006年10月又邀请了厦门市国家保密局对系统的保密性、安全性进行了验收。
从2005年年初开始,我馆开始向社会提供利用,根据上述的保密范围和密级,“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对外单位提供的电子数据或纸质文档定密的级别应为:秘密级。
三、地下管线的利用与保密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我馆及时制定了《厦门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利用暂行规定》、《厦门市城建档案馆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工作制度(暂行)》、《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入库和信息系统管理规定(暂行)》等,具体保密措施如下:
1. 市城建档案馆对查询、利用管线工程档案的单位,既做到热情接待,又严格按保密要求进行逐级审批,凡需调阅和使用秘密载体都必须填写《厦门市查询、利用管线工程档案审批表》,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和馆领导审批后,才可查询和利用管线工程档案并签订《保密协议》。
2. 所有来馆查询并打印的“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图”图上应有明显密级标示。
3. 制作和复制秘密载体,必须在本馆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复制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或利用的秘密载体,应当及时销毁。
4. 销毁秘密载体,应当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建档案馆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并履行清点、登记手续。
5. 销毁秘密载体,应当确保秘密信息无法还原。禁止将秘密载体作为废品出售。
2006年1~8月,市城建档案馆共向104个单位提供1893幅各类管线图及相关数据资料,签订《保密协议》104家,《保密协议》一式五份,其中一份送市保密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