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初中化学定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定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述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1. 正确引导学生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变化的方面来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关量变方面的相关问题,利用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渐开始让学生明白和清楚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 因此,要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在化学教材中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中起到一些重要作用. 其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谨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可以快速有效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分析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让相关的实验探究题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最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尤其是借助具体的物理现象,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

第2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第3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关键词:教育游戏;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引言:化学作为初中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化W具有较强的概念性,而初中生又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将教育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教育游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课堂内容

将教育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之中,与此同时,合理运用教育游戏还可以达到丰富课堂内容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化学学习。

(二)提高教学质量

与化学相关的教育游戏种类繁多,具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所以合理的运用教育游戏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化学具有较强的概念性,而初中生很难对枯燥、无趣的概念性知识产生兴趣,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化学水平是非常不利的,而将教育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学的单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育游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创设相关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教育游戏相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学生们所熟知的“火洞”游戏相结合,即将燃烧物放入一个有窟窿的铁皮罐头之中,然后拿着拴在罐头上的绳子对罐头进行晃动,这时燃烧物就会开始燃烧,从而出现火焰。当教师在将课堂上通过录像对这个游戏进行展示时,会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在燃烧物进行燃烧时,需要不断的向罐头里添加新的燃烧物,那么罐头的重量是不是会有所增加”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二)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化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包含了很多概念性的内容,这些概念就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会通过自己的口述对概念进行讲解说明,但是由于初中生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所以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很难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这时就需要具象的事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了解,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学生在对《燃烧和灭火》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火焰进行栩栩如生的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可以扑灭火焰的方式,如果学生选择正确,课件上就会出现该方法的灭火原理,如果学生选择错误,那么电脑就会控制动画,加大火势,并且显示出火灾的严重后果,以此加学生的印象。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竞赛类教育游戏,这样做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对《物质的分类》一课进行学习后,教师可以将CaO、MgO、蒸馏水、纯净水等物质名称写在相应的卡片上,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卡片进行分类。也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由抽签的方式决定哪组先行出题,出题的小组可以列举出一种物质的分类,这时另外一个负责答题的小组就应当将该类别中所包括的物质进行选择,回答正确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错误则要扣掉分数,最终分数高的那一组可以得到教师给予的奖励。通过这种竞争类的教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可以减少学生由于刚接触化学而产生的陌生感。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橡胶、不锈钢等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点燃材料,通过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的气味和火焰的颜色对其材质进行判断。这样的教育游戏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合理的运用教育游戏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教育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游戏的应用方法[J].好家长,2015,25:189.

第4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实验 气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42-02

将生活中的物质运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对生活物质有用性的认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将学生身边的气球应用到初中化学实验中,可以将抽象、复杂、难于理解的化学知识化为简单、直观的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就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如下:

一 收集尾气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常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如果不及时收集可能对环境和实验操作者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气球对这些有害尾气进行收集,不仅可以避免其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在初中化学学习炼铁一课中,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首先通入一氧化碳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到试管冷却。对于没有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在试验装置中设置一盏酒精灯,使一氧化碳燃烧,避免其对空气造成污染,但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热能散失,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能源浪费。通过对试验进行改进,在导管后面加一个气球,将没有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进行收集,不仅能避免一氧化碳乱排放对空气产生污染,还能将一氧化碳重新用于实验,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二 验证性质

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带来了困扰。若选择气球作为实验器材,通过气球在气体下膨胀的性质,灵活设计实验思路与方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提高学生验证物质性质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在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通入相同的二氧化碳,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把注射器中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压入集气瓶中,然后观察气球大小的变化,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在水的作用下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三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二氧化碳密度是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是运用排空气收集气体的重要依据。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通过天平称量法和杠杆平衡法进行二氧化碳和空气密度的比较,如果利用气球的沉浮作用比较气体的大小,能化繁为简,活跃课堂气氛,且会生动有趣。在烧杯底部放入红色与蓝色两个气球,红色充满空气,蓝色是二氧化碳,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倾入烧杯中,会发现装有空气的红色气球浮起来了,用手轻轻按压该气球,手松开气球又上浮,这就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四 测定氧气含量

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初中化学课本中典型的实验就是通过红磷燃烧进行测定。在红磷燃烧实验中,在其中设置密闭体系,观察其液面升高的数值进行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测定结果的误差较大,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容易对空气造成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规定。如果在该实验中使用气球,不但现象明显、操作简单,还大大减小了实验结果误差,有利于保护环境。通过注射器读数变化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实现化学实验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过渡。

五 改善实验

初中化学课本中探求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加热的玻璃棒点燃锥形瓶内的白磷,通过燃烧白磷消耗氧气,对前后物质质量进行对比,从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该实验燃烧白磷时放出的热量会增大密闭体系中的气压,容易将胶塞冲开,导致实验失败,同时对实验操作者的安全带来隐患。将玻璃棒换成玻璃管,并在其上端系一个气球,利用气球的缓冲作用,锥形瓶的胶塞不易被冲开,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六 提高装置多用性

在密闭装置体系中,由化学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气体吸收或放出,都会导致气体压强变化,改变气球形状大小。如在集气瓶中设置甲乙两个滴管、①②两个小烧杯、一个气球。(1)甲滴管中液体为过氧化氢,烧杯①中是固体二氧化锰,将两者进行混合反应,可以看到气球明显变大,且不会恢复原样,这就说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两者反应生成了气体。(2)如果甲滴管中液体是水,烧杯①中放有生石灰,将两者进行混合反应,可以看见气球鼓起,但是一段时间后气球恢复原状,这就说明水与生石灰反应放出了热量。(3)当甲滴管挤出的液体与烧杯①中的物质反应,使气球鼓起且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滴管液体挤出与烧杯②中物质进行反应,气球鼓起且不恢复原状,那么说明前者反应放出热量,后者反应生成气体。

七 结束语

我们生活中小小的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竟然有如此作用,吸收尾气、净化环境;验证物质性质、凸显直观;研究密度、提升课堂趣味性;测定含量,彰显科学性;改善实验、注重安全化;利用变形,呈现综合化。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化学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多媒体技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是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新课程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倡导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实验基本技能目标,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尝试科学探究、思考和研究化学问题。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我们要正视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改革与创新为主旨,探索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得力措施。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无论是学校制订的教学规划,还是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都把实验教学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然而,由于在初中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的中考对实验的考查方式单一,导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实验教学的目的出现偏差,为中考而实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性出发点。(2)教师的课前实验准备不充分,对实验的各种相关因素考虑不周,实验效果不明显。(3)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分析不到位。(4)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不足,演示实验做得多,分组实验做得少,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5)习惯于运用传统实验手段,不善于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得力措施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兴趣,自然不可能对化学实验产生真正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摸清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对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投身于对化学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例如在讲授物体“燃烧”知识点时,可以先做这样的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小块棉布从中间撕成两半,一块直接点燃,一块浸润了酒精后再点燃,结果,直接点燃的半块烧成了灰,浸润了酒精的半块几乎完好无损。如此出人意料的情境令学生好奇心倍增,注意力迅速集中,有效调动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居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地位。学生对化学实验是不是有参与的热情,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便能在手脑并用之时充分活跃思维,进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的综合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亲自上讲台做演示实验,以上讲台做演示实验的自豪感推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化学实验。教师还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选择地将一些演示实验衍化为分组实验。如对镁条的燃烧、CO2通入石灰水、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等实验进行创新性设计,组织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情感认知。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出于对知识传授体系和学生实验能力的考虑,初中化学教材编排的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由于验证性实验在操作和结论上先入为主,难以让学生掌握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而探究性实验没有固定的模式,结论也充满悬念,为深层次的科学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初中化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出发,把有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开动脑筋,探索分析实验规律。如我们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这一验证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仪器、观测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没有先例可循,学生既在实验中自主获取了化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4.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受初中实验条件的限制,一些器材和药品比较昂贵的实验、实验材料有毒或实验产物污染严重的实验、涉及物质微观结构以及实验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还无法正常开出,只能由教师用语言讲述出来。由于学生难以从中建立科学的化学模型,严重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将难以在课堂操作的化学实验过程以生动逼真的动画和影像呈现,实现了直观媒体信息的交互传输,使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科学而严谨的概念与知识体系。如初中化学实验无法表现“原子的结构”,我们就可以利用Flash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将原子的微观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的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强化对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与高效,推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

第6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讲解,学生则在课下忙碌的记着笔记,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费时费力.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传统的“接受型教育”变为“创新型教育”,学生由“适应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将教师的“教学”改为“导学”,将学生的“要我学”改为“我要学”.由学生“学会”达到“会学”, 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贯通,归纳总结新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价值,从学习的成功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我的指导与点拔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化学规律.课堂伊始,我首先提出来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都知道,化学变化中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都不知所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从而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CuSO4与NaOH的反应,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出如下的结论:a.实验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b.由此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点拔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观察、努力,从而总结出化学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学生才会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二、让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规律的得出突兀,而且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就能改变初中化学空讲理论,空洞乏味的教学局面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肥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就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生活实例一: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得特别旺盛.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其中的秘密呢?

生活实例二:在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这种现象我们有如何解释呢?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是却很少探知其中的原因,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帮助农民伯伯解答这些问题,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课堂的教学内容化学肥料吧.我相信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一定能燃起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三种新的学习模式将 “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上由“扶”到“放”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铁、铜、银、铝、镁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提供相应的化学药品和仪器: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第7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就是以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组织、加工信息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一般分为“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质疑释疑”四个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巩固、领会、应用已有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巧妙生成问题,激发探求欲望

问题解决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巧妙的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感知问题,达到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的目的。问题的生成关系到问题解决教学的成败。“化学问题设计的核心思想应是突出‘有效’。”问题设置的最高艺术在于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人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问题的生成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依据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生成问题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依据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生成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往往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也能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比如我在教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这部分内容时,从日常生活中各种金属元素与用途等生成问题,使学生对丰富的金属类型感到惊讶,情绪激昂,我随即将问题提出:那么有谁知道这些金属为什么用途不同?它们的性质如何?其中又涉及到怎样的化学知识呢?在问题生成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了这一章节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2.援用化学史料生成问题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所以通过介绍化学史料生成问题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智慧,将学生引入到未知与已知的不平衡中。例如我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时,就巧妙的运用化学史料生成问题。该部分学习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前先介绍一段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产生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化学实验现象生成问题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非常丰富,且形象直观。运用化学实验现象生成问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愿望。比如我在教学《酸和碱的性质》该部分内容时,先进行实验:将装有盐酸的容器敞开瓶口放置在空气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对瓶口产生的白雾感到惊讶,于是我转而生疑: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说明该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它呢?有效的使学生迸溅出思维的火花。

二、有效引导分析,调动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由于化学现象是异常丰富的,所以产生的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呈现出的信息也是丰富的,有次要与重要信息、显性与隐性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设陷信息等。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通过组织和加工信息,简化次要与附属信息,有效去除干扰信息、无关信息、设陷信息等,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呈现问题的主干,使问题表述趋于简约、明了;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转换,即引导学生用熟知的方式去描述生疏信息,模糊概念,尝试不断调整方向,直至清晰。通过转换,我们能够有效化陌生为熟悉,变未知变量为已知变量,化繁就简。

例如我在教学“硫酸”这一部分内容时,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出硫酸的特征: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为了帮助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整合与转换,我又进一步依据生活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并说说你这样做的原因。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硫酸的化学性质,对硫酸的特征进行整合与转换,寻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获取、加工信息等综合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解决问题,相互质疑释疑

在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与转换的基础上,化学课堂生成的问题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既是课堂学习的起点,但一个问题的解决绝不是课堂的终点。因为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一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又会派生出很多新问题。

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已有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与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质疑与释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问题解决”教学,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突出问题的分析与转换能力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质疑与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龚雪冰.浅谈初中化学新授课中的问题设计[G633.8],化学教与学,2012,01期

第8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一、初中化学创新题解题技巧

1.把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不论是对于基础知识还是对于创新题型,必须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才能将问题有效地解决.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然后就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推断生成物的化学式.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加强对知识的运用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创新题的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当中,从而有效地将问题解决.

如:2012年10月,我市化学教师在全省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上获大奖,如下实验是其获奖作品之一:

(1)实验装置

(2)实验操作

①用集气瓶集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

②将另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上,瓶口对接,等待4~5分钟;

③然后将上面的“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取下来,再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观察到;

(3)实验结论及应用:该实验说明;我再列举一个能用该结论解释的例子;

(4)评价:该实验改进后比课本实验突出的优点是.

这是一道实验设计创新题,要求学生要具备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3.加强对生活知识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化学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生活处处有化学.因此,化学创新题大多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教学生活化,加强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请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化学知识提出一个问题或描述一种现象,并回答或解释.

生活处处有化学,我们不但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还要会解释,知道原因,如:俗话说:“良药苦口”,有什么根据?许多中药中含有某些味道很苦的有效成分,如黄连含黄连碱,麻黄含麻黄碱等,因此才有“良药苦口”的俗语.又如: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

这道创新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要求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学以致用.

二、初中化学创新题解题方法

1.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利用守恒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其中,守恒就要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着一些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以及得失电子守恒、原子或原子团守恒等等.在化学计算中,守恒法的应用是一种准确、简单而且快速的解题方法.

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质量守恒.在反应AB+CD=AD+BC中,若12克AB和40克CD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克AD,则10克AB最多能反应生成BC克.

答案25克.

对于这道题的解决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变和不变”,通过物质间的质量比进行计算,从而就可以得出答案.

2.差量法

在化学解题中,差量法的应用,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解题方法.所谓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一些“差量”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如气体体积差、溶液质量差、固体质量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等.因此,在应用差量解题时,最为关键的就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第9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

一、知识点连串结合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是一门学习内容繁杂的学科,其知识点零碎、繁多,加之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困惑,倘若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串联初中化学的各知识点,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地涉及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灾及应用火的知识,同时在课前将有关知识点通过制作好的思维导图表进行串联,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节省基础知识教学时间,深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指导,加深其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二、板书整合结合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的板书相比其他学科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板书,仅需在黑板上书写出知识关键词,引导学生自行想象构建知识网络图,进而易于教学的开展。这样不仅可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与教师间的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并对其进行纠正。通过将板书整合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不但能够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切实地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仅需在黑板上书写“燃烧”、“能量”等关键词,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适当地予以纠正,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中心结合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未对讨论重点进行记录与整理,因此使得合作学习的成效较低,且学生易偏离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合作讨论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防出现偏题现象。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设置具探究性的化学问题,同时发挥自我指导作用,为学生择取学习价值较高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安排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重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思维导图首要主题为探究问题,再着重知识细节的讨论,合理结合次主题,最终得出思维导图初稿。结束讨论后,各小组共同交流讨论结果,将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与完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溶液的形成》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先拟定“溶液都是由水转化而来吗”这类提问,便于学生课中讨论,再借助思维导图将溶液的形成设定为主题,水为次主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逐步修改、补充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复习结合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