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科研课题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的途径

第1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科研能力 途径

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意识到,职业教育要上质量,必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关键要素之一就在于是否有一支教育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一、职业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中国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者黄炎培老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见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需具备独特的视野去构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除具备“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以能力为本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正在被“以学生、活动、环境为中心”等新观念所取代,而且教学对象的需求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师必须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而言之,它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可见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并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一种动态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三、教育科研能力的内容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和设计的能力、信息的获取与筛选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实施及操作的能力、组织协调及合作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成果交流与推广的能力。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它要求教师用所具备的科研能力,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以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如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模式等方面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四、提升职业教育中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搭建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网络

1.选好适合校情课题。学校教研部门要及早谋划,选择有深度、有内需、可实践的课题,供相关人员选择。如学校可依据国家及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出台《校级教学研究课题指导目录》,内容要体现时代特性,涵盖职业办学机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如职业院校“校企双制”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基于课程改革中教材、学材的编制与研究等。各教学实施单位要鼓励教师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让课题进入教学管理、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2.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评比活动,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参加省、国家评选,组织校级及以上课题成果会,交流、展示、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让课题成果交流形成制度、形成程序、形成教育生产力。

3.做好教育科研成果的总结、转化工作。学校教研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认真总结、提炼教师科研成果,形成具有校本特征、可操作的成果。特别要在校内大力推广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教科研成果,让优秀成果形成校本优势项目,进而形成校本品牌。

(二)构建教科研培训课程体系

1.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科研技能培训。一是校本培训加强教师教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普及与培训,建议可由学校教研部门编辑《教育科研读本》,以帮助教师梳理主要科研理论与应用策略。二是围绕本校课题开展学习。通过课题主持人介绍课题的选项、立项过程、研究方案和操作方案的形成过程,使教师学习课题的理论原理和操作思路,促使他们的观念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理论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普及科研知识。如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职教专家,开展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指导层面的培养。

2.制订管理制度,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学校通过出台政策制度,如课题管理制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课题成果推广制度、学年论文评选制度等,从而完善完善管理体系,使教育科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达到预期目的,也可引导更多的教师步入教育科研行列。

(三)建立梯队式教科研团队

1.以名师、带头人为核心,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使名师、带头人的辐射效应最大化,促进更多的教师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2.各实施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学科、课题等相关的研究小组,将有共同研究兴趣和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搭建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共同提升。

3.借智借力,聘请相关的专家指导团队,引领团队成长;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做教科研提升的学术指导顾问。

(四)搭建多方联动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专家团队资源,引进新思想新理念;与上级教科研部门合作,享有最新信息,争取政策支持;与技能大师合作,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升区域教育科研品质;与教育报刊合作,推出教育教学成果,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与企业合作,及时了解企业在技术革新、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实现校企尝试融合的尝试整合打下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钱启升:《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书育人》,2006年,第15期

第2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1X(2015)11-078-02

作者简介:樊宗山(1979~),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

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第3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一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了解信息渠道的单一和不畅通,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不够。二是部分教师还不太习惯或者适应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三是不少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日常教学中,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答疑。四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五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客观的限制。六是新课程改革接下来所要面临的是成果的巩固问题。

二、课题意义

作为西北贫困县农村九年制学校,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已整整七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但陈富老师指出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所以我们申报“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对学校教研活动进行优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优化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 最终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促进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革新,走出一条适应农村教学条件的教改之路;二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课改带来的实惠。

四、研究内容

1.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的任务驱动研究。

五、研究原则

1.人文性原则。2.普遍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教学相长原则。

六、课题思路

以全县中小学开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为契机,探索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建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形成有助于农村教师自主发展取向专业成长新模式。

七、研究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辅以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

八、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2.4―2012.6)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2.学习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新课程标准修订版;调查分析,总结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3.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拟订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6―2012.12)课题启动阶段

1.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多所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新课程实施存在的困惑、所在的学校教学所需配套的硬件设施等状况。2.收集研究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作比较性研究,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3.通过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合作交流等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第三阶段:(2013.1-2013.4)实验成果总结推广阶段

1.课题组成员登记发表的论文。2.总结推广研究经验。3.汇总课题研究,形成终结研究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第4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科研 素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所以不仅要培养其专业技能,还有让其拥有健康向上的幼儿逆反心理。而幼儿园阶段是人不断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识才能、思想修养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但这个时期,恰逢幼儿处在幼儿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家长的管制,表现自我,体现自己的价值[1]。

一、当代幼儿园教师教学的现状

幼儿逆反心理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实践证明逆反心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影响,比如逆反心理影响幼儿正常的人际交往,还会束缚着幼儿的身心正常发展、逆反心理会使幼儿期幼儿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还有可能使幼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对逆反心理也要辨证的看待,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可全面否定。因为通过矫正、教育,幼儿的逆反心理还有自身积极的一面,如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幼儿在幼儿期出现逆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导致其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既是幼儿幼儿期出现的特有的矛盾心理作用的结果,也与家长过高的期望,不当的教育方式分不开,还与幼儿园的大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处理问题的方式,教师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此外幼儿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应从幼儿自身,幼儿园,家长,社会等四方面入手,幼儿自身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幼儿园通过配备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等方式、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艺术、社会通过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文化产业的扶持等方式加强对幼儿的疏导,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心理逆反期[2]。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的个人素质不够全面,有待提高;比如有的教师缺乏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不了解幼儿在幼儿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容易由于授课内容或者授课方式的不适当,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技能有待加强,教学内容陈旧、晦涩,课堂沉闷,乏味,久而久之,幼儿不仅对这门课丧失兴趣,而且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教师威信是影响教师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幼儿对有威信的教师所讲授的课,总是能认真思考,积极回应,与老师形成良性互动,对老师的教导,也总会悉心听取,甚至言听计从。而对没有威信的教师则会表象出相反的态度,讨厌上他的课,对他讲授的课的内容表示怀疑,甚至厌恶。有的教师自己道德素质不高,有待提高,教师传授知识除了言传,还有身教,如果自己言行不一很难让幼儿对自己产生敬畏感,老师经常教育幼儿要尊老爱幼,要讲文明礼貌,但是如果老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恰巧被自己的幼儿看到,后果会怎么样,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个虚伪的人,言行不一,没有资格教导自己,因而产生逆反心理,今后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持反对的态度,甚至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之情。还有的教师自控能力有待加强,教师不能把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来,教师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去传授知识给幼儿,而不能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比如家里有不顺心的事情了,上课看谁都不顺眼,就开始鸡蛋挑骨头,到处找幼儿的碴儿,幼儿会认为老师的素质很低,公私不分明,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要坚持辨证的观点,全面的分析逆反心理的实质,要知道逆反心理一方面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对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教育工作者进行自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方式,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幼儿要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既不能体罚进行暴力教育,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因为教育幼儿,让幼儿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责任[3]。

教师要对幼儿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成为幼儿的良师,更要成为幼儿的益友,要及时针对幼儿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分析,坚持教育和感化相结合的方针,与幼儿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找出幼儿出现逆反现象的原因,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地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最后,教育应该注意将幼儿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幼儿的逆反心理不要粗暴的对待,而是向幼儿讲述逆反心理存在的必然性,让幼儿意识到逆反心理是正常的现象、逆反心理具有两面性,同时要善于对幼儿的逆反心理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看这种逆反心理是不是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对幼儿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就要因势利导,并帮助幼儿找到逆反心理转化为创造思维的方法。

结论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分辨是非,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韩立菊. 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校本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3:42-44.

第5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一、艺术类中职校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中职校教师不同于普通中职校,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研究能力欠缺,这是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总结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的现状,一言以蔽之:上热下冷,量多质低。

1. 科研目标不明确

目前艺术中职校在招生激烈竞争和办学条件达标的压力下,摆在学校领导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付日常教学,而衡量办学水平重要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基础的教研工作水平自然只能作为“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有相当部分艺术中职校领导和教师也认为艺术中职校层次低,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应付评职称而已,因此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科研目标不明确。

2. 教科研力量薄弱

(1)工作起点较低,教研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艺术中职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逐步趋于合理,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由一些剧、院团的演员转行为教师的),他们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探索能力有限,导致了艺术中职校的教研水平和效力不高。

(2)科研氛围不浓,教师不够主动。尽管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但是艺术中职校教师教科研的热情不高,许多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3. 教科研成果档次不高

从总体上看,教师教科研成果还是可观的,单从论文数量上看也是不算少的,但质量普遍比较低。在省市级获奖的论文数量少,发表的更多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而真正具有教研水平的论文屈指可数。脚踏实地搞教研的教师少得可怜,课题研究基本上是有名无实的。

4. 科研经费和相应设施的投入不足

艺术中职校由于急需要投资建设的项目千头万绪,尽管学校认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但实际用于科研的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较小。教师所研究的内容有的需要借助实训场地的先进仪器设备才能得以实现,但目前大多数实训场地只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教研的要求;而研究的内容更需要借助图书馆的网络进行检索、查询国内外研究动态。由于实训场地、设备和图书馆的条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

二、提高艺术类中职校教科研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1. 增强科研意识,明确科研工作地位

首先,校领导必须更新偏重教学、忽视科研的观念,确立科研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投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带动相关部门和人员搞科研;其次教师也要强化科研意识,自觉地把自己“工匠”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探索搞好科研的新途径、新方法,群策群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2.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制定科研管理政策。艺术类中职校一般没有专职教科研人员,要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政策导向十分重要。科研政策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教师,应给予重奖,并把它作为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积极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教科研队伍

教科研水平要提高,关键是人才,而艺术类中职校最缺的就是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途径一是培养,二是引进。培养主要是指在职教师的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政治素质良好、年富力强、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创新意识强、敢于吃苦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另外,实行指导教师制度,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以求得重点培养对象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在人才引进上可采取从知名院校和艺术院团引进一些层次高、素质好的人才担任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头雁,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返聘学校内部层次高的教师,实行退休不退职及聘用学校外部退休赋闲的层次高、素质好的人才担任兼职科研人员,以此弥补艺术类中职校科研力量的不足。

4. 建立多个教科研平台

目前,许多艺术中专校都办有学报,作为科研成果和舆论宣传的媒体,除在重点专业栏目选登优秀论文外,还应为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提供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此,我校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报的组稿、编辑、出版工作,同时还积极推荐教师论文参加全国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各类论文评比,有很多教师在各种论文比赛中获奖。通过搭建多个平台,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阵地和舞台,提升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沈芝燕.提高五年制高职校教研活动规范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J].江苏教育,2009(3).

[2]徐晓东,薛峰.务实化、校本化:提高教科研实效的途径[J].教育

第6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研读教参;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3501

近年恚补充到我镇的新教师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学校聘请的临时代课教师,他们基本上没有教育实习的经历,特别是小学教育实习的经历。因此,这些教师在最初任教时,课堂教学中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非常需要得到一些教学指导和训练。

一、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不全或超纲。如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计算,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第二,教学目标达成度低,主要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没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第三,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不突破。主要表现在时间分配不合理上,导致教学重点讲不透,学生不理解,难点问题避而不讲或一带而过。

二、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研读教参

新教师的教学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没有吃透教材。研读教参是吃透教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解读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研读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集中认识1~5各数,知识点包括基数含义、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等,认数与加减计算穿行教学。加减法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安排在其后。本单元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为以后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内容简单而不重视。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等于、大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在数概念的建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并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3)使学生在计算中了解数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第三,确定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数概念和加减法含义,但教学生写好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写数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为初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

第四,研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本单元的教材编排特点有九个,其中“认数和加减计算穿行教学”虽不单是本单元的特点,却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五,研读教学建议。本单元不仅要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和落实,而且要把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形成符号意识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要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占的比例很大,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则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可先通过实物情景图、直观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思维训练,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再通过算法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二)研读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

首先,关注教材旁注,了解编写意图,明确知识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1~5的认识”中的“认、读数”等活动,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这里的教学重点是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是1~5的写法和初步建立数感。

第7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体操普修课 创新能力 途径

一、传统体操教学的问题

体操运动不但能塑造人的身型,更能够培养人的坚强、勇敢、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是结合学生身体素质,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的体操教学是以教师做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点再由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位置。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用“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虽然上课秩序井然,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其主要问题有:体操教学方法单一无力,教师引导不足,动作难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二、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就是不仅使学生对体操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发潜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才能,而且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主题。在坚持“科教兴国”基本方略的实践中,致力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知识,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真正培养出来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才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非常重要,体操教学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形式下,以新的形式,新的教学思维,改革体操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赋予体操教学新的活力。

三、体操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1.构建“主动参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的效益,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这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会使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他们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有很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例如:体操动作中“手倒立”是一个基本动作,我们在学习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时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比赛,谁倒立时间长谁获胜。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在这时简述动作的要领,使学生更加切身的理解动作要领。

2.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淡化技术动作,培养学生自主求知意识。体操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消耗的体力较大,容易造成疲劳,产生抑制。这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变得宽松些,学生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才能保持一种求知的心。在教学中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指导学生,使其充分理解技术动作,培养其自主求知的意识。

(二)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充分认识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活动中,教室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还应该认真教会学生掌握在思维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体系教学经验中,五大原则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断检验和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的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为学生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四、结论

改变传统体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对高校以后的教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全面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给予体操教学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第9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培养;认证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79-03

一、引言

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和认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普通本科高校无关。因此,关于普通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认证的理论研究不多,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双师型教师,各高校的认定方法也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有关高校教师执教能力评价仍然主要采用奖惩性评价方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大多采用“双证”、“双师”、“双能(双素质)”、“双职称”等方法,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国内也有个别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认证,如长江大学已经出台了“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实施办法”并且付诸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果。

从总体上讲,把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培养与执教能力认证统一起来几乎未见,局部研究零星散落在一些研究文献中。事实上,目前关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执教能力培养与执教能力认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对“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分层次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形式、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缺乏研究,诸多理论问题的不清楚,实践操作策略的不完善,导致“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本文将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视角出发,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途径和认证体系。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

本文探讨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强,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师。而教师的执教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制定教学目标,运用特定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组织执教能力、运用教法能力、激励学习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等。

三、“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途径

1.制定专业带头人的标准。根据学校的定位确定专业带头人标准,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注重企业实践,成为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技术研发水平高、成绩卓著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

制定《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标准和选聘管理办法》、《双师型骨干教师标准和选聘管理办法》,通过科学程序公正地筛选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选,作为培养对象。高层次专业带头人的引进要不拘一格,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将真正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突出的技术研发能力、影响广泛的专家引进来。要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专业带头人配备合理的教师梯队,形成团队梯度发展态势,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互换机制。建立兼职教师的管理体系,实行适应兼职教师教学特点的课程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是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的费用;学院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已认证的兼职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学院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并通过考核提高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效,同时将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对已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出国进修和学术研究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

3.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中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师到企业主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建设满足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的实验实训平台。在工科教学中,实验设备落后、残缺,甚至完全没有都是司空见惯的。实验理念落后、陈旧,脱离实际科学技术更是高校的普遍现象。例如一些省重点高校的通信专业,承担着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电视通信、无线电导航与海洋通信、通信电源等好几个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但是所谓的实验室就只有几台陈旧的交换模块和移动通信模块。其他一律空白。这样使用简单的模块代替工程设备的实验教学方式,无论怎样也培养不出工程师来。“双师型”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指导学生,久而久之,也会造成面对与实际工程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在上课的时候也就只能照本宣科了。因此,要建设一批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工厂,所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也是一些企业工程性项目。在建设专业教室、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

5.全面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按照“技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教师到企业深度调研、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访谈、邀请企业家做专题报告、开展教研活动等形式,使教师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素质;通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科技项目研发、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基于工程实践项目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使教师逐步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

四、基于PDCA的“双师型”教师上岗认证制度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应用型普通高校被提上议事日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培养与认证制度,但“双证”和“双职称”具有简单、可操作的特点,很快成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教育部提出“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双师素质”具体认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2004年以来,重庆文理学院运用“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以“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模式进行过程管理。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指导办法》,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双师型”教师上岗认证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指导教师资格、指导过程要求、指导时限及接受认证等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教师上岗认证制度,“双师型”教师必须通过“教师上岗认证”后,才能上岗教学。其基本流程如下。

1.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是由学校指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对应的副教授以上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为该教师的指导教师。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双计划”,即指导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指导计划和“双师型”教师的自修计划。

2.审定实施。审定实施是将拟定的“双计划”交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3.考核认证。考核认证指导期满,由教师自愿填写重庆文理学院“双师型”教师申请表,由教学委员会组织相关成员、相关行业专家对接受认证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认定、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考核认证。

4.持续改进。经过考核认证,合格者:上岗教学,并接受学校和学生的动态考核,任何时候考核不合格,将进入下一轮“认证”。不合格者:重新制定“双计划”,进入下一轮认证;所有经过第二次认证后仍不合格者,责令其转岗或调离。

五、结语

教师是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都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本文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在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解决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培养中重职后轻职前、重科研轻教学,改变教师评价方式,采用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模式进行教师执教能力培养与认证管理,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全方位的、可持续性的、客观公正的、可视性的进行认证,以指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付亚平,王旭,许丰宽,陈众.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J].内蒙古教育,2012,(3):33-35.

[2]康艳.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86-87.

[3]龚咏梅.将“双师型”教师引入普通本科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39-240.

[4]安琦.国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与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74-77.

[5]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6]孔勇奇.工学结合环境下执教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35):123-125.

[7]范爱春,曹荣,檀柏红.国外大学教师资格认证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