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2
近年来,由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自杀或休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最近一项以全国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人存在不同心理障碍[1]。这数据阐明心理健康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社会繁荣进步,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实践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1 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中学阶段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后同家人居住在一起,甚至也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宝贝族”[2]。一旦进入大学后,许多事需独立解决;大学课堂考试与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督促减少,致成绩下降;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上不合群,为同学们所不了解、冷落甚是排斥;或是恋爱失败,诸如此类的不良人际关系,使人产生精神压力。此外,大学是全国优秀青年聚集地,每人都具备许多优点。跟周围同学相比,会发现很多人在不同方面比自己优秀。因此,不平衡比较给人带来自卑、迷茫、失落、自责。
1.2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庭结构完整与否,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大学的消费能力[3]。现代校园里大学生配iPhone手机、带笔记本电脑甚至开轿车上学现象很常见。但部分贫困生要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服务获得生活费。两极分化的生活状态易使大学生之间形成自傲或自卑心理。离婚或是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易使学生患上抑郁病等精神疾病。
1.3 学校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真抓实干。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无援,没有形成系统体系[4]。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咨询师以及配套的咨询机构。如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没有受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虽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却没充分发挥作用,有大学生心理困难问题没及时得到疏导与解决。
1.4 社会因素
当代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游戏当中[5],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就业竞争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提前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由于学校不如人、缺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强,使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饱受歧视,致应聘失败,也加剧大学生的精神与心理压力。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创造良好人际关系,塑造良好人格
掌握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同点,适应大学学习,尽快摸索出不同授课老师的规律,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在学习方面要做到“三到”、“四边”法(心到、眼到、手到,边看、边批、边划、边写)、结构学习法、比较学习法等以及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图书馆以及因特网资源,加强对本专业认识,努力培养专业兴趣与自信。在人与人交往中学会“外圆内方”处世风格,协调彼此关系,经得起各种各样的摩擦,为个人发展、发挥自己潜力创造良好人际环境。在认识与评价自身时深刻明白到现在评价标准越来越多样化。学会综和地自我评价,肯定自己在现实中各方面的成长。心悦诚服地看待别人优势,虚心学习别人优点,以彼之长补已之短。
2.2 正确对待家庭及其经济情况
正确对待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要选择合适消费场所消费,无需攀比,做到量力而行。对于单亲家庭,虽然缺少部分爱,要更加体谅亲人的不容易,他们的照顾使我们健康与茁壮地成长。多一份体谅,少一份抱怨。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继续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卑微。
2.3 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与专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也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学校应采取多样化形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遍测量与重点干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接受教育与自我成长结合,完善心理健康体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提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励志电影[6]等活动潜移默化渗透相关知识。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专业水平,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经济上支持,优先考虑贫困生的勤工俭学。
2.4 充分利用社会各渠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各界企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平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职业能力,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更多的奖助金颁发给优秀贫困生。利用现代化便利的网络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求学期间,要打牢知识根基,拓宽人际交往,学会理财。一个人的人生线是由自己描绘的,同样的起点,却不一定有同样的终点。大学生要在充分剖析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路线,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还可以为更好立足于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角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高教高职研究,2010,(228).
[3]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教育论丛,2011,(173).
[4]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心理分析,对策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尤其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们在重重压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考试作弊便成了他们“张扬自我”的“舞台”,但探究他们的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一果多因。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因此,要有一套持续有效的教育机制。传统高校诚信教育基本以简单说教为主,对于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的现象解释乏力。虽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多用大学生的思维去管理大学生,平等互敬,激励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诚信缺失的危害。因为,同样是教育引导,用平等的身份激励引导远胜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点面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学论文,分设专门负责学生诚信事务的部门等。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将分析作弊学生的内在心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从根源上加以杜绝。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1]蔡景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
[2]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刘静.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J]. 天府新论,2010,4.
[4]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强景.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6]李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 济南大学学报,2002,4.
[7]查恒效.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分析与对策[J]. 教育与教学,2010,2.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对策
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
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贪图享受而去盗窃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无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触犯法律的。
(一)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时代,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上她们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大学生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
1、恋爱受挫能力差。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学的王某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以后两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大学期间,女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学生轻率偷尝禁果,结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学业、名誉的惨重代价。如南京某学院学生程某恋爱后,偷尝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抛弃。为了筹集打胎的钱,在现任男友的怂恿下,她铤而走险,以约会网友为名实施抢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3、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喜欢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现实中的理想,她们的爱情观单纯,天真,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一头陷入感情的深渊,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而现实生活是那样复杂,那些心术不正的爱情骗子就利用女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屡骗得手。当现实将梦幻击得粉碎时,那些心灵脆弱的女大学生就易走极端,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之后,痛不欲生,举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杀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黄雅宁因爱上黑道“老大”,无法回头而犯了包庇罪。
(三)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有成问题。高额的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她们的心特别自卑敏感,她们不愿让同学知道她们的情况,她们的苦闷只能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她们的自尊,导致心理失衡,她们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贫寒的上海女大学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来有限的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眼看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出手阔绰,她的心理逐渐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时忘记拿放在书桌上的手机,结果被小董“顺手牵羊”。此后,她又接连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时,将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看不惯同学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偷走同学宝来1.8T型轿车。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学后,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她们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至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冲突时,这部分人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如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张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张个人也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五)报复、泄愤的心理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女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以致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泄其愤。如苏州某大学的王某因当尼姑被拒绝,怀疑别人戏弄她,为泄愤,就捡起石头狂砸银行及路边公物。
二、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学生因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环境,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发面,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等,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学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此,各大专院校应首先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学校应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的犯罪固然与其法制观念有关,但从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系。根据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学二年级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应该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其中又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因为当她们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无路时,哪还管法律的规范。
1、引导女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她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2、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目标,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大学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体生活中该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学校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有关人际交际学方面的课程。针对女大学生心细,比较敏感的心理,辅导员应当经常关心女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女大学生成熟的恋爱心理。由于我国“谈性色变”,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因此,女大学生们在高中以前,可以说,对性是朦朦胧胧的。一进入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免不了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因此,学校的教辅人员要有意识地开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她们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性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生活辅导等等。
(三)重视对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数的增多及就业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因此,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名话:“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部分女大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她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现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乐,如何才能钓个“金龟婿”。所以,在女大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她们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帮助她们克服女性的个性缺陷,发扬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复杂,且在网络的冲击下,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但是现在大学生自我防卫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本文对高职大学生的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自我防卫意识 培养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及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
(1)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
第一,高职大学生由于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各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特别是在心理上,如果自己不主动去交流,认识新的朋友,就会不由自主地陷阱恐慌,寂寞的情绪当中。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消除异样心理,就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厌学,抵触的心理。还有学生因为考不到理想大学而产生的自负感在做怪,高中三年的奋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消极心理产生的压力难以缓解。学历就是敲门砖,一些企业单位,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追捧,使得高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反而陷入了浑浑噩噩的校园生涯。某些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认为所学的知识对未来一点帮助也没,前途感到渺茫,行为消极,每天都在混日子。
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无法正确处理矛盾的现象。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种思想交织、混杂,西方文化的来袭,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在这种中西方文化、价值混杂时代中,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显现出困惑与艰涩。他们叛逆而又迷茫,怀疑世界,同时也怀疑自我,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统道德与物质经济的矛盾冲突中,不知如何选择。例如目前广泛流行着该不该扶老人的争论,很多学生都不知如何选择。
第三,大学生价值观不正确。 在网上,搜索大学生跳楼,会发现,很多学生跳楼事件都发生在高职大学生身上,而这些大学生跳楼的原因大致有:爱情失败、工作不顺、学习压力过大、受到委屈等。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受到挫折、遇到困难就逃避,缺乏理智,心理素质薄弱。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指导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
首先是否定意识,也就是当事情发生时,自己给予否定,来减轻心理负担和痛苦。或者在遭受打击之后,选择遗忘,这种心理防卫意识可以让学生暂时从痛苦的思想中逃脱出来,获得思想的解放。而不是一味困在难解的结中。
其次是潜抑的防卫意识,也就是在感情和念头上进行抑制,将别人难以忍受的一些冲动或者念头在自己尚未清晰的情况下,就抑制在心底,不让它浮现出来扰乱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例如,很多学生想自杀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合理应用这种防卫意识有利于学生以冷静的态度面对生命。
再者是抵消防卫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心理不舒服的时候,通过另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冲淡这种感觉,以消除内心的焦虑不安,从而减轻学生的内疚感,使其继续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而不是一次被事情打击而一蹶不振。
最后,应该转移不良情绪,但是这种转移不是说把不良情绪转到他人的身上,而是借助周围的事物和风景等,让自己的情绪暂时松弛下来,或者找个安静的角落,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闷在心里,越来越严重。
二、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常见问题及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
目前,随着网络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遍及,越来越多的高职大学生被网络诈骗,购物诈骗就是其中之一,而人身诈骗的也很常见,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以避免掉入网络的陷阱中。其次,目前寝室盗窃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大学生随意将自身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放在桌面,没有加强对陌生人的警戒,从而出现了多起贵重财物被盗窃的案例。再者,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体现在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两方面中,在校内寝室中用水用电由于操作不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在校外,则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而容易造成人身事故。
因此,应该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自我防卫意识的培养,让其提高对寝室内财务的警惕心,保管好自身财务,除了校园公寓管理人员,对于其他陌生人,如上门推销的人,应提高警惕。在晚间睡觉前应注意关好门窗,将笔记本电脑收好。乘坐交通工具时应保管好自身财务。另外,在网络安全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其加强对网络不良以及诈骗信息的警惕。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网络教育网站,加强宣传,吸引学生登录网站。此外,学校还应尽量完善网站的管理,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大量正面、丰富的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并有专门的教师网上值班,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大程度抑制网络诈骗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大学时代,2006,(9).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一、调查状况
2013年6月到2014年1月,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四所北京高校的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了科研调查。主要针对四所高校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0份,无效问卷20份。经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电视、网络和学校的法律课程及教育,其中85.71%的学生认为只有违反法律的行为才属于犯罪。不仅如此,高校保卫处和检察院也反映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虽然社会危害性不大,但犯罪率一直在升高。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交流的频繁,各种不良信息随之入侵,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埋下犯罪的隐患。大学生大都处于青春后期,生理、心理都日趋成熟;他们属于高智群体,拥有自己的见解,但仍存稚气。大学生犯罪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一)犯罪类型集中单一,涉及金额小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于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盗窃一般针对的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这一类流通性和移动性高的物品,涉及金额较小。因为社会影响不大,所以司法机关对犯罪大学生的处罚都很轻微,而学校也仅是依据校规等给予处分。
(二)侵害客体、犯罪主体固定统一
很多大学生犯罪所侵害的客体一般都是学生,且大都是熟人。犯罪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中多以外地来市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一、二年级在校学生往往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缺乏判断力,所以是犯罪的主要人群。但近几年来,犯罪主体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犯罪方式多样化、智能化
大学生了解和善用计算机和网络,所以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网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或社会管理秩序以及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时有发生。另外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在犯罪中体现出同龄人所没有的预谋行和计划性。
(四)主观恶意小,案件具有突发性
大学生犯罪中的案件,很多都是关乎于日常生活的突发性案件,恶意性较小。而且,大学生在犯罪之后一般认罪态度好,可以如实的供述自己所犯的罪行,在整个的犯罪过程中很少出现翻供的现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访谈,以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引发当今大学生犯罪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据我们调查,71%的同学认为引发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扭曲。
1.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大学校园中,出身富裕的大学生反而法制观念薄弱;而贫困的学生因自卑、虚荣等心理,采取违法行为来“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扭曲,产生仇富心理,这种不健康情绪往往带动了犯罪。
2.思想价值观念扭曲。虽然社会评价个人成功的标准日趋多元化,但许多大学生仍把物质利益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标准,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不惜违法犯罪。
(二)家庭因素
我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84%的同学认为家庭教育对预防大学生犯罪十分重要。
1. 家庭溺爱,教育失当。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尽父母宠爱,却也缺乏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尚未能形成独立的能力和正确的观念。
2.单亲家庭,结构失和。家庭成员的缺失,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孩子心理扭曲的重要诱因,此类大学生易产生不良情绪而通过暴力等手段实施违法行为。
(三)学校因素
1. 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缺陷。中国的应试教育,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触犯法律,违法犯罪。
2. 大学对学生管理相当薄弱。高校因资源紧张而导致人力不足,各方面的管理监督较为松懈,监管的漏洞为大学生犯罪提供可乘之机。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心理素质弱,受挫能力差使得许多大学生患上心理疾病,不良情绪使得他们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并不缺乏法律知识,而是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匮乏以及法律权威的缺失。
最后,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是诱发大学生犯罪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暴躁易冲动,做事往往缺乏考虑。因此因情绪冲动而导致的伤害罪也占了大学生犯罪相当大的份额。
四、大学生犯罪预防措施
(一)社会预防
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适当遏制社会中的拜金主义风气,创建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社会必须给予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关爱与呵护。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强化学校和就业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就业。
(二)学校预防
1. 法制宣传教育。高校可以通过法制宣传、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可加大与相关司法机关的合作,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实践观摩等活动。
2. 心理干预,健全人格。高校应该有意识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并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完善交往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还可以建立一套班级―系院―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多层级把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家庭预防
在家庭预防中,应该强化父母对成年子女教育和管理意识,引导家长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思想观念的培养。父母还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配合学校等各个方面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预大学生犯罪。
参考文献
[1] 黄福涛,李雨聪.北京市朝阳区2006―2008年青少年学生犯罪情况调查报告[R].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
[2] 金欢欢.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述评[J].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2013(17).
[3] 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教育法制,2012(8).
[4] 袁霞.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大学生激情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J].法治研究,2010(1).
[5] 霍欢.论在校大学生盗窃案的处理[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
[6] 汪娜.法国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及其借鉴[J].域外借鉴.2012(5).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
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4、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理想教育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各班要根据各自德育教育重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内容充实、突出、形式活泼的中队活动。
【关键词】: 男女生 学习 就业与前途
一、概说
在中国的高校学生入学基本按年龄的同批次入学,虽然学生就年龄而言都是成年,但在同等年龄上来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思想上、志向上、学习上男女生区别较大,导致了面对学习机会的不同理解,造成不同的培养结果。根据笔者的多年的教学经历,现就高校男女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分析,这里的分析指的是群体共性上的情况,希望论文讨论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教学和育人。讨论分为思想及志向、学习、就业与前途三部分男女生的不同情况,面对男女生自身不同的选项,大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教书育人的恰当导向是必要的。
二、思想及志向
男生的初期反叛思想导致反思自己看到的世界,可能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想法中,对老师的教育与教学持怀疑态度。这个时期由于男生年龄关系使男人逻辑感没有建立,做事是有想法不严密,而导致失败。看到学生由于基本技术的欠缺和漠视导致设计想法失败,老师批评后学生有抵触情绪、很沮丧。
女生的思想情况和男生不同。由于思想上很现实,女生在学习上暗的斗劲,对功利性强的收获很重视,按成绩排名保送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是女生,成绩排名男生掉下很远很少入围。女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强,对老师的批评是照办而思想上基本没有抵触。女生的打扮变化较大,大一的很朴素,到大四时已经很社会化了,说明在思想上步入成熟。女生的志向和男生不同的主要点是:男生在想,女生走着瞧。
三、学习
(一)专业修养培养。
男生培养专业修养的方面,在校期间主要看该男生的专业志向方面是否有基本的确立,确立了专业志向的男生会对专业领域内的东西开始主动关注,会多方面吸收知识,希望搞清楚这个专业究竟是在做什么事情。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前人事业成功的例子会受到激励,好的学生会具体的考虑去学习好的榜样,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有意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形成知识构架。而没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专业修养方面的知识是比较麻木的,兴趣较空泛,对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关系联系不起来。这类学生问题较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没有去追求专业的整体理解和厚实的专业修养,特别是面对毕业后的社会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很容易迷茫而带来很长的社会适应期。
女生对专业修养的知识方面较单薄。主要是在专业志向上一般是较麻木的,对于将来的事情考虑较少,对专业的修养的培养一般是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的来源基本是老师讲的和同学议论的东西。基本因循老师的教学内容,认为将来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对专业、事业成功者的先例,不会受到鼓舞。觉得太高太远,特别是对男人的成功事例觉得隔自己太远。
(二)学习专业知识。
男生在学习知识方面从开始入学时的迷茫到逐渐形成一定的学术价值观,而且这个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受情绪支配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点下功夫较多。很多男生的学科的能力的分布是不同的,在自己有兴趣强势的学科很努力,很多男生在某科目受到小挫折就会以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而自暴自弃,对自己崇拜的老师的打击特别在意而轻易做出结论。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男生,某科的成绩的优劣就会和自己的长远理想挂钩。而多数女生在专业学习上是很努力的,上课的时候女生会选坐前排仔细记笔记,对老师课堂演示的进程很注意,作业按老师的进程去做,一般不去增加或改变。很多女生就是老老实实的做作业,她们现实看到分数,其实从长远看,分数的多点和少点是没有具体意义的。大多数女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很现实。女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要看班上的冒尖的某人的作业,只要班上有人的成绩较好受到老师赞扬,所有的女生都会努力想去达到那个档次,使班上的女生的成绩大面积提高。
(三)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能力。
很多男生有个心理就是学校学习的知识点如果不太明白具体用途就没有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社会阅历不够,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目的作用有的不理解,在学习时态度敷衍,或者在学校时没有学好某课目就对其失去兴趣,到了毕业后在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懂,还有在学校里目光短浅出去后发现要重新立志的,需要对某些知识恶补。
女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基本上不会以自己的兴趣转移。在校内她们按照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完成作业不怎么管它的将来的实际用途,由于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她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但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上一般不会去考虑在专业上起领头作用,很多女生只是被动的工作,使用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应付工作。有公关能力的女生将自己的专业作为辅助工具来寻求其它工作方式,由于女人多数会是被动工作的特点,在遇到专业困难时保持沉默就可以了。
四、就业与前途
学生的毕业后的前途一般可以分为就业期和后面的发展期,也可以说成是谋求温饱阶段和思考发展事业阶段。笔者对学生毕业后的观察后注意到多数大学生的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就业谋求温饱阶段的时间大概是四年左右时间,这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不够。随着年龄的长大和对社会的了解、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开始在思考自己的事业问题了。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青年一般利用自己的大学学习的较宏观的知识去谋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目前,考公、考研、留学、考证是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先注意到的事业捷径。只要在其中的一项中成功,毕业后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这是很现实的选项,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很不容易。笔者归纳出:初步的前途目标的锁定与自我学习的计划性、专业知识的边缘方面和意志力培养等三方面来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忠明, 张晓林,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