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海家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暑假里,我看起了妈妈给我买的《格列佛游记》,我刚看了几页就被里面聪明伶俐、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有趣夸张的情节牢牢地吸引住了。航海家格列佛是一名随船医生,他勇敢、聪明,会说十几个国家的语言,航海的经验也很足。一次航海,他经过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发生了许多有趣又惊险的故事:他在大人国被一群巨大的老鼠抓走,但他临危不惧,拿出匕首,勇敢的和老鼠搏斗,最后竟然把老鼠全部杀死了。
我爱看这个故事,里面的故事实在是太特别了!每一个段落都会让我发笑,里面描写的人物怪模怪样,让我觉得滑稽极了,连爸爸妈妈这两位成年人都抢着看,这个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感觉这书有一股魔力,使我的眼睛无法离开书本,连吃饭都忘了。我佩服格列佛,佩服他的勇敢,佩服他的机灵,特别是他那种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要是我可以穿越时空,我会陪同格列佛一起上路,和他一起远航,一起冲破难关,一起打败怪物,一起获取知识,当永远的胜利者!要是我以后也当了一名航海家,我就可以游览各国的美丽景色,说不定还会发生像格列佛一样的奇遇……
人们也相信人类是从陆地上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的。比方说人类从非洲迁移到中亚新月地带,然后翻越阿尔泰山到达中国西北,再向黄河流域挺进,建立了古代帝国。后来,还有一支古人沿着白令海峡的冰桥到达美洲,成为美洲的土著。
但是,还有许多的证据证明,人类不只是依靠陆地进行迁移的。英国人类学家曾提出过人类曾经在海滨生活过数百万年的理论,即“水起源”理论。其实人类对于水的了解,也许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相比于陆地,在水上划行,是既省力又安全的长距离行走方式。因此我相信,古人使用舟的时代,也许比任何文献资料所记载的要早,可惜这一切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无从考究了。传说舟是黄帝发明的,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人早在黄帝传说时期,就已经使用舟了。
当西班牙人进行航海壮举之前,就有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七次大航海。这是记录在历史上的,有明确证据的航海行动。中国人非常骄傲,郑和下西洋,成了民族强大的象征。撇开政治方面的考置,说到人类的航海历史,实在还要早很多。我国浙江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历史的雕花木桨,而在英国北部的约克郡沼泽里,也曾发现过公元前7500年的木制船桨。当西方航海家到达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也生活着人类。他们就是波利尼西亚人。于是,几百年里,对于波利尼西亚人的来源,一直是人类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基因技术的出现,这一争端才停息下来:波利尼西亚来自美洲印第安土著!
美洲距离波利尼西亚群岛有万里之遥,远古时代的波利尼西亚人是怎么到达这些岛屿的呢?他们是怎么得知浩渺无际的太平洋中的这些小岛的呢?
在任何一个现代人看来,这些问题无疑如同“天书”,如同未解之谜。但是,大量证据显示,古人的天文知识、自然知识没比普通的现代人要多得多。他们会通过候鸟迁徙的方向,通过水中的漂浮物、水温等判断几百海里以外的岛屿的方位。根据毛利人(澳大利亚土著,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的历史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坐独木舟船队,从哈瓦依基来到北岛东北海岸。通过对现代毛利人的研究发现,古代时期,人们有超乎想象的征服海洋的勇气和决心。那个时候,人们分批次踏上航海之路,一条独木船搭载几十人,按比例还带着女人,有些船上还有猪、鸡等家畜家禽。
夏威夷人也是这样的一支航海先驱。我们可以想象,为了到达他们生息的岛屿,夏威夷人一定经历了一个史诗般的海上历程。大海上的夏威夷人并不是孤独的,距他们东南部3 500千米,他们最近的邻居生活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再航行1 500千米,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岛上的远邻,三座群岛都位于太平洋。我们可以想象,早期的人们从一座岛到另一座,像“分级跳”一样一步步接近夏威夷,除了许多小的落脚点外,他们还要经过两条长途海上路线,才能最终到达夏威夷。很显然,他们来到夏威夷不是因为意外的事故,占领了夏威夷的玻利尼西亚的水手们是一群伟大的航海家,他们没有指南针和罗盘来分辨经度,但他们能够在太平洋荒凉的岛屿之间一路航行。根据在玻利尼西亚出土的文物,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很早便具有伟大的航海技能,而且这些航海家在4 000年前开始了海上冒险。在澳大利亚的考据证实,人类在距今5~6万年前就到达了澳大利亚。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历史思维;历史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渐被教育工作者关注。在初中历史教育实践中,利用电教设施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现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特征,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交融在一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模拟和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如亲临其境般感受历史事件,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教学实践中,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是必然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简单的教授教学,教师严格按照历史书本展开,学生则枯燥乏味地听课,然后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能够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创新和改革的需要。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2.初中历史学科专业特征最适合的方式
众所周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以后的历史,历史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即历史学科所涉知识具有四性: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基于历史知识的这四个特性,多媒体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过去性是指历史知识和场景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事件发生后,一切事情都时过境迁,人们只能利用历史人物遗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和珍贵文物推断具体历史场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文本知识和声响资料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具体性是指历史本身就包含了具体的事件,有事件具体发生时间、后果影响等。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具体性,再充分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效果,让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历史场景再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综合性和系统性是指历史知识多,涉及的面非常广,一般都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政治、经济、军事的知识,也有科技、文化、教育、思想、外交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仅仅靠传统的方式在黑板上书写,很难真正表达清楚,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丰富的问题、图片、音乐方面的信息,建构一幅完整的历史场景,使复杂而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3.更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一般都是十二三岁,比较天真活泼,他们往往对于形象生动的东西感兴趣,在逻辑知识方面就稍显欠缺,初中生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所以,利用多媒体方法教授历史知识,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融入初中历史课堂,增添了课堂活力,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有机融合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课程的多彩。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呢?
1.可以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
在初中历史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在课前充分准备丰富的知识,拟定翔实的教学提纲。在课堂上,教师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提纲进行讲授,讲授过程中,通过演示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四位航海家,很多学生及其容易混淆,如果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利用事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地图上讲解这四位航海家所在国家的位置,然后结合这几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讲解航海家的生平,并用各种色彩的图线描述航海家航海的过程,配以声音讲解展示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四个航海家的国籍、故事等等。
2.可以采取文字与图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可使历史知识形象、直观,变抽象为形象,便间接为直接,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可以灵活利用历史地图
如,在讲授、人民挺进中原等教学内容时,利用多种颜色的箭头、图像模拟行军路线、敌军包抄路线等动态演示,能够很好地将死板的历史知识变灵活,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深刻地理解,产生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0.
金星赴太阳之约
在太平洋的历史上,与天文学有关的故事中,最有趣的一个莫过于金星凌日了。金星凌日是很难得一见的壮丽天象,发生时,金星就是出现在太阳表面上的一个小小的暗斑。从公元前2000年起到现今的4000多年中,总共发生了53次金星凌日。然而在整个20世纪中,这一天象居然一次也没有发生。但是,它一旦出现,就会相隔8年地出现两次。上一次的金星凌日出现在2004年,所以与它相隔8年、成对出现的下一次就会在2012年6月5日(在中国地区,本次金星凌日出现的时间为2012年6月6日。——编者注)。
每一次金星凌日的持续时间为几个小时。2004年的那次金星凌日时长达6小时,在占地球表面一半的区域里,即所有处在白天的地方,都曾经看得到。但2012年的金星凌日在中国能看到,而美国本土却很遗憾地与其失之交臂。所以,届时美国的天文学家们将成群结队地来到夏威夷观测这一盛况,在这里可以观测到金星凌日的全过程。而夏威夷本来就是一个聚集了很多专业天文台的世界级的天文学圣地。此外,还将有数以千计的天文旅游者和爱好者到夏威夷来,用他们手中的照相机和望远镜进行观测。这一次金星凌日的观测活动,将成为太平洋中天堂般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与天文学结缘的故事的一部分。
库克船长的太平洋之行
实际上,早在1769年,库克船长第一次太平洋航海的真正目的,正是为了观测当年的金星凌日。在53年前的英格兰,也就是1716年,埃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著名的周期彗星的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能以很高的精度来测量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而其中的最关键之点,就是要测量并且比较地球上不同地方上演金星凌日过程的时间差异,这样天文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地球公转轨道的直径了。
那么,有谁能对地球到太阳的精确距离感兴趣,而不辞辛苦、万里迢迢地来到太平洋中的大溪地进行观测呢?
事实上,这种兴趣并非都是出于纯科学的目的。更实际的需要是,如果能够精确地测量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提高航海导航的精度,从而大大减少在那个时代经常发生的、因为导航失误而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在那个时代,GPS还没有出现,海上导航非常依赖于对太阳、月亮和恒星的观测。领航员首先要观测太阳、月亮所在的位置,然后与星图进行比较,星图中有在地球上不同地点观测时,太阳和月亮所在的位置。然而,要得到较高的定位精度,就必须尽可能准确地知道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对于金星凌日来说,比较在不同地点的观测者记录的金星凌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之差,就可以应用视差原理,计算得出太阳的距离和金星的距离。这个测量距离的方法就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在哈雷公布了他的方法之后,金星凌日于1761年再次出现,但是哈雷却不幸地早已离世。由于1761年金星凌日时的气象条件非常糟糕,所以在这一年,远征队在欧洲和非洲的观测计划也未能实现。
时隔8年之后,与1761年的金星凌日成对出现的另外一次金星凌日在1769年来临了。但遗憾的是,1769年的这次金星凌日在欧洲是观测不到的。于是,英国人决定派出最好的船长率领船队、到最适合观测这一天象的地方进行观测,以得到哈雷的计算方法中关键的数据。
1769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率领他的船队驶往太平洋中的大溪地岛,仅仅两年前,欧洲人才第一次到达这个地方。库克船长和随队的天文学家查理斯·格林(Charles Green)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在金星凌日发生时,金星形成的小小暗斑在太阳表面上移动的时刻。
库克船长按照计划顺利地到达了大溪地岛,他们在岛上最北端的一个迄今仍叫做“金星”的地方建立了观测站。完成了观测之后,他们在返回英国途中,在大堡礁附近遇到了暴风雨以及海难,但是却因此发现了澳大利亚和悉尼港。他们最终抵达英国时,有40%的人员,包括天文学家格林,都已不幸死于热带病。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这种惨烈的结果是见怪不怪的。
然而,库克船长的关于这些岛屿与岛上居民的故事,却激发了欧洲人和美洲人的一场新的航海大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库克船长的金星凌日观测本身却不很成功,精度不高,原因出自仪器方面的问题。欧洲人想出来的方法是发明航海经度仪,这种仪器可以使得经度的测量和纬度的测量一样精确。但是航海经度仪仍然依赖于天文学的观测,为达到改善导航经度的目的,航海经度仪精确度的提高还是取决于天文观测精确度的提高。
此后,库克船长又进行了两次史诗般的航行,从温哥华岛到悉尼港,他的名字享誉了整个太平洋。而库克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从欧洲到夏威夷,这是一条连接夏威夷群岛与世界其它地方的最长的航线。
1779年的一天,库克在夏威夷大岛美丽的凯阿拉凯夸湾(Kealakekua Bay)登陆。夏威夷的酋长和他的宗庙就设在这里。尽管开始时库克船长和夏威夷土著人的关系还相当不错,但是后来一场双方严重的误解却导致了惨烈的暴力冲突。在冲突中,库克船长和他的4名水手被土著人杀死,这一天,是1779年2月14日。
直到今天,这个事件给人们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仍然是,对于一种新发现的文明,与其之间进行认真的交流,避免各种不必要的误解,是多么地至关重要。
从那时起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发生在1874年。这一次,大英帝国仍旧派出了庞大的探险队伍来到太平洋观测,地点是在夏威夷。探险队在夏威夷群岛的不同地方都设置了观测点,其中设在大岛上的观测点就离库克船长被杀的地方不远。这一回英国人和夏威夷土著的关系就融洽得多了。夏威夷的新酋长David Kalakaua本人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艺术和科学,他尽其所能地对英国人的观测给予了各种帮助。
在完成了金星凌日的观测之后,启程离开夏威夷之前,英国人在凯阿拉凯夸湾的库克船长遇难之地建立了一个纪念碑,此地距离我家只有几英里远。实际上,我也是一名被夏威夷无与伦比的清澈天空,还有在死火山莫纳克亚之巅建设的世界各国的天文台集群吸引到这里来的观星爱好者。夏威夷的这一组太平洋中的群岛,对于天文观测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而如果没有天文学,群岛上也不会吸引如此多的人群。在GPS的应用普及之前,太阳和其它恒星是最重要的导航参照物。时至今天,天体仍然是GPS这种卫星导航方式的重要背景坐标,因为,恒星总是最稳定和最守时的。
夏威夷的“欢乐之星”
2012年6月5日,莫纳克亚山上的那些天文台将可以观测到金星凌日的全过程。来自美国本土的数千名旅游者也会聚集到这里,因为这里是在美国版图内唯一能看到金星凌日全过程的地方。而在中国,不论什么地方的观测者们都可以欣赏到这一罕见的天象。不过,切记观测一定要安全地进行。
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了由夏威夷群岛、复活节岛和新西兰为三个顶点而确定的三角形中所有的太平洋岛屿,其中还包括了大溪地岛,玛贵斯岛(Marquesas)和其它一些群岛。
天文学已经给这些太平洋岛屿上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这里使用的日历都是与恒星有关的——在夏威夷,新年就设置在每一年里昴星团第一次出现在黄昏时分的那一天;而乘着独木舟航行在群岛之间数千英里航线上的航海者们,往往要吟唱着标记这条航线的恒星的名字远行;夏威夷的土著人甚至为一个月中每一天的月相都起了专门的名字,由此可见天文学在其民族观念中的重要性。
虽然被大洋隔开,相隔数千千米之远,但波利尼西亚群岛居民文化中的语言、饮食、家畜甚至纹身等还是具有不少的相似性。第一批到来的欧洲人很难理解这些只会驾驶独木舟的人们,在没有指南针、六分仪、钟表和海图的条件下,如何能在如此之远的距离中航行和相互交流,从而拥有同一种文明的。在好几个世纪中,人类能够在太平洋岛屿中定居和航行被看作是神奇莫测的事情。
在上世纪70年代,由夏威夷土著人组成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协会”决心模拟古代的航海技术来重现在大洋中的航行,他们在导航中仅仅依靠观察星空和计算,当然还要加上勇气。他们使用了一只由夏威夷历史学家和艺术家Herb Kawainui Kane设计的独木舟,由Carollne岛的航海家Mao Pilaug负责导航。这些现代的波利尼西亚航海者们成功地重现了他们先辈的航海壮举。1976年,他们划着独木舟从夏威夷大岛上的一个海湾(这里到我家的航程只要几分钟)出发,驶往目的地大溪地岛。他们给独木舟起的名字叫“Hokule’a”,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欢乐之星”。在随后的旅途中,他们航行到了新西兰和复活节岛,这恰恰是“波利尼西亚大三角”的边界。
那么他们是怎样操作的呢?在没有纸张的条件下,当然也就无法画图,那么就只好把星图记在脑海中。波利尼西亚人把航海者们记下来的星座方向编人可以吟唱的诗歌中,并由此来记忆和辨识方向。这些诗歌中就记载着从一个特定岛屿到另一个特定岛屿的每一个步骤,其中还包括季节(季节与风向有关)、洋流、温度、在水面上漂浮的植物的种类、海鸟等,其中后二者显示了某一个岛屿的特征。
在航行中,他们会突然地发现一个未知的岛屿,那么他们怎样记住这个岛的位置呢?波利尼西亚的航海家和天文学家是不是会记下在不同岛上看到的不同恒星和星座呢?他们已经注意到,在夜晚,一些恒星随着地球的自转会经过头顶的正中天位置。如果在一个岛上观察到一颗恒星恰好通过正中天,而在另一个位于不同纬度的岛上,那么这颗恒星就不会恰好通过正中天了。
A few days ago, I finished reading "Robinson Crusoe" this brilliant novel, the image of a tall, always emerge in front of my eyes, he is brave explorer, navigator Robinson. He by tenacious perseverance, the spirit of never give up, to realize their dream of sailing. In particular, his spirit of never give up inspired me deeply
"Robinson Crusoe", is the main content; A little boy named Robinson's fascination with navigation very, he especially fond of adventure. Opposition from parents, but Robinson in left home at the age of 19, he started his career of navigation. But his fantasy and vision of navigation was washed away by the storm, he met the beach. Lucky is, however, he was huge waves sent to a deserted island. From then on, oneself start work self-reliance, Robinson created a piece of his own heaven and earth.
I have to admit that his weak and incompetent. From born to back schoolbag, parents, school laid for us in the way of growth. I feel at ease in the flat avenue passed year after year, no one. In fact, I don't chew the bitterness of life, I was in the sugar water bubble. In the happiness, however I didn't realize can eat satisfied wear warm, back schoolbag go to school, every day to accept the love of people, attention is a kind of great happiness.
After watching "Robinson Crusoe" this book, let me with emotion. We need to have that Robinson of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Learning about everything he didn't give up his spirit. Our study also is same,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have the ability to learn every subject well, so tha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ill have a dynamic constantly prompted us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must also do a good job in every thing done to extract.
"Robinson Crusoe", showed me the confidence, Robinson self-reliance, self-esteem, self-improvement, never satisfied, unwilling mediocre spirit; Tell me: Robinson on their own honesty, kindness, wisdom and perseverance, to create, to develop. His spirit is worth us to learn. Also time to inspire me forward.
前几天,我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特别是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的激励着我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鲁滨逊的小男孩对航海非常痴迷,他特别喜欢探险。却遭到父母的反对,但鲁滨逊还是在19岁那一年离开了家,开始了他航海生涯。但是他对航海的种种幻想和憧憬都被狂风巨浪冲走了,他遇上海滩。不过侥幸的是,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从此,鲁滨逊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创作出来一片他自己的天地。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的苦涩,我是在糖水里泡大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体会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推动作用
在历史教学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而且使许多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距离我们相当遥远的历史场景及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再现于学生面前,能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了课程资源,达到了培育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度使用网络资源,忽视了其它教学资源。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给历史教师带来了诸多便利,各种各样的幻灯片课件、Flash课件等丰富多彩,老师们习惯了从网络上拿来主义,却忽略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材。在教学中从来就没有惟一的教学媒体,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文物遗迹、图书馆等),不能认为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2.片面追求“技术含量”,忽略了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不是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而是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使用上,认为新课程就是要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反而由于过量的图片、声音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剑走偏锋,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3.由“人灌”到“机灌”。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课件演示可以代替教师讲授,整堂课教师没讲几句话,教学活动由计算机课件从头放到尾,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主导作用,完全成为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计算机终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很多环节是必须由教师去实现的,教师的启发、提问、交流和调控是课堂的重要部分。过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以机器的“主导”取代了教师的“主导”,这就是顾此失彼,背离了教育规律和教学目的,没有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建议
第一,必须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课件去使用课件,而是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人物画像。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主动地扮演四位航海家,讲述航海历程和故事,增强了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要忘记学生是主体,在设计时就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位置。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好处。
第二,我们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我们制作的课件多为演示型为主,制作这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教学情境的营造非常关键。《抗美援朝》这节课我选择了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短片《美国侵略朝鲜》,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出战的原因,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接着播放课件《五战五捷》、《美军退到38线附近》,让学生亲眼目睹我军何等英勇,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为使学生感情升华至最高峰,紧接着播放《上甘岭战役――与的事迹》,让学生倍受感染,激动不已。最后出示图片《朝鲜停战协定》与克拉克的话,使学生更加充满了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第三,我们要重视多媒体设备使用的时机。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上应该注意在学生出现对历史知识理解困难或者课堂氛围低沉时进行应用,这时能够帮助调节课堂气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适当时候教师讲解和多媒体设施交替进行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慈禧如何终止的时候,教师可以寻找其他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选择适当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真正的慈禧,使原本枯燥的文字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记忆。
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公:
《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周公姓什么?姓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工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
褒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鲁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商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姓马。《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建构主义强调课堂应呈现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教学的高效和课改新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以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教学为例,对课堂如何提问才能实现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目的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原有的知识去“顺应”即将开始的新知识。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导入的问题,使问题具有新颖感、时代感和趣味性,符合中学生的兴趣需求。较为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入手来设问,如:我们学习过汉朝和唐朝的对外交往,在这两个朝代中,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几位?他们的贡献是什么?通过回顾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新问题:明朝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至非洲,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来了解他的远航壮举。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提问达到“链环”的作用。
2.用时事政治材料入手提问:2005年人民网北京7月11日讯 , 记者张毅报道: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下西洋是个怎样的活动,值得600多年后的我们来纪念?用时事导入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但是用时事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时常关注、积累有价值的时事材料。用时事创设情境提问,必须要找准时事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以材料为依托,多角度、多方位的设置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3.运用歌曲、故事、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问题:播放纪录片《伟大的旅人》视频,用片中的解说语“时至今日,郑和伟大的航海业绩仍旧不为欧洲人所知,现在是把问题弄清楚的时候了。”来设问: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打算怎样向欧洲人介绍郑和的航海呢?
另外,笔者认为这一环节不管采用以上哪种方式,其内容最好围绕新课的重点来设计问题,通过导入就能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印象。在本课中,有的老师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来导入,直观性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强化的却是学生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不能体现导入的高效。
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方便学生达成对本课知识的建构,明确本课的“知识清单”,问题的设置要全面,要针对每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有结构和层次感、条理性。就像丹东尼奥在《课堂提问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要“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针对本课,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1.本课共介绍了几件事?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什么事件?体现了中外冲突的是什么事件?
2.郑和是个怎样的人?西洋是什么地方?郑和为何下西洋?结合教材内容和航海路线为我们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出发点、人数、船只数、所到地区、影响等);郑和远航所走的航线,历史上被称为什么?结合路线图说说这条航线。
3.倭寇是些什么人?戚继光抗倭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澳门是被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攫取的?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本课三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和整体感。这些问题基本都属于低水平的提问(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和课本信息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三、协作学习,探究深化
这是学习的拓展性环节。我们常说的整合教材、二次处理教材就体现在这一环节中,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环。和上一环节相比,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要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情感体验。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独立学习难以完成的,也是单从课本给出的信息中不能解决的,必需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老师点拨、讲解才能完成,因此这些问题都属于高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提问被当做是高水平的提问)。针对第16课笔者设置了以下探究性的问题:
1.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具备了哪些主客观条件?与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的掠夺式的远航相比,郑和远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要回答第一问,课本只给了郑和的个人品格、明朝前期国力强盛这两个条件,还必须联系到指南针的使用、宋元时我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等。介绍哥伦布,拓展了学生视野,把中外远航对比,培养了学生比较能力和对中华美德的情感体验。
2.何谓“民族英雄”?岳飞和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从你所看过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你知道的民族英雄有多少?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的什么精神?本题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来判断历史人物的行为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和汉朝、唐朝、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相比,明朝中后期之后,我国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从外交这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本题的设置既与上课时的导入问题相呼应,又能给学生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的整体感知,并通过分析“开始遭受外来侵略”这一新现象,揭示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发展趋势。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小结反馈,评价效果
建构主义提倡开放的、多元多解的评价,以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体现学生对本课学习所获得的差异性体验。针对第16课,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信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达成程度。
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设计出有效又有建设性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达到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孙元涛.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科普体验室”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为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技术纲要》精神,于近年来推出的科普品牌项目,也是“科普产品E联盟”公益平台推广的一项惠民益民工程。
“科普体验室”按学科特点设有不同主题的活动项目,如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环保、能源等等。同时,还配有国内外新型的科普器材和辅导资料。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活动室有风格各异的情景化设计,集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艺术性于一体。每个参与者在这里可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受动手制作、科学探究、创新设计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一项目旨在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宽阔的舞台。
此次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展出的共有十间科普体验室,包括铁道梦工厂、航海家之梦、比特物联网、趣味百科角、能工巧匠屋、创新智趣园、智作新车间、小小建筑师、智高风暴角和纳米广角镜。
光听名字是不是就很感兴趣?接下来我们就去探访其中的几间吧!
比特物联网
如果从字面上做个简单的解释,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如果深入一点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这间体验室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物联网传感电子技术,还在其中融合了最具创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模式,具有数字化实验、积木化教学、个性化作业、游戏化过程、整合化演示等特点。
在现场,观众可以通过各种展品充分体验物和物之间的互联关系。通过电线或者无线网,不同的东西被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奇的物品。在众多的展品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体验室中间桌子上的水果钢琴。各式各样的水果被电线连接,组合成了一台能演奏的钢琴,用手轻轻一拍,就能发出不同的声调。来参观的观众们对此都十分感兴趣,纷纷尝试,还聚在一起研究钢琴发声的原理,真的是乐趣无穷。
创新智趣园
创新当然不是靠嘴上说说,脑子里想想就可以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动手做。你想不想亲手搭建一个可以工作的微型起重机?或是一个能给你的汽车模型洗澡的迷你洗车行?在这间体验室里,主办方提供了能够随意拼装的创意组合模型,这些模型趣味强,涉及知识面广,最贴心的是还配有完备的教材,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通过亲手搭建,能够建立起参与者对结构基础、机械原理、气动技术、能源概念、电子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体验者对工程学科的兴趣,发掘创新潜能,建立科学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纳米广角镜
纳米,本来是一种长度单位。那么它是个什么概念的长度单位呢?1纳米=1/10亿米。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纵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直径大约就是1纳米。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纳米技术可以用单个原子、分子来制造物质。
这间体验室是为了激发参与者对纳米科技的兴趣,培养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让人们感受纳米材料的神奇性质而设立。参与者可以操作隧道扫描仪、原子粒显微镜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用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学习纳米技术的原理,了解纳米技术在能源环境信息、生命医学等影响人类日常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情况。
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明白纳米是怎样的概念,工作人员在地上画了一把尺子,标注出纳米、厘米、米的差异。看到了纳米和厘米的比较,人们纷纷惊呼,纳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
铁道梦工厂
考考你,对中国铁路最有贡献的人是谁?当然是詹天佑,他设计和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自主铁路,其中运用的人字形设计在当时震惊了世界,而且这条铁路直到今天还在通车。
了解了其中的故事,你是不是对火车和铁路产生了兴趣呢?铁道梦工厂这间体验室就是以火车模型和铁路沙盘为活动内容的主题工作室,其目的是培养更多人对铁路的兴趣,并向中小学生普及火车与铁道的相关知识。
在这里,通过运用有趣的火车模型、沙盘及与铁路相关的科普教学用具,让中小学生们学习蕴藏在铁路系统中的线路规划、土建、机械、电子、信号、调度等各环节的知识,从而激发参与者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
航海家之梦
、起航、与海盗战斗、和伙伴一起探索未知的海洋……这大概是很多人童年时的梦想。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我国第一艘航母已经服役,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一望无际的大海的向往。想要了解我们的海洋文明?那么就到这间科普体验室来看看吧。
体验室内所展示和提供制作的古船模型均是在出土古船实物、有关文物、文献、船史研究会古船专家设计、制图等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具备仿真、仿形、仿工艺结构等要素。参与者可通过各种古船模型的加工制作,了解中国古船与航海发展的辉煌历史并领略大海的宽广和驾航远航的无比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