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第1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

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主要指农村经济组织要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来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形成一种有机的、能够创新的、能持续发展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既是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1.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学习型社会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了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无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参加进来,将是不可思议的和难以实现的。正像中国的革命需要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才能获得成功一样,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同样如此。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而且农村人口又是全国总人口中文化素质、受教育水平最低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农村的学习型社会(也即学习型农村)搞好了,那么我们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就搞好了。否则,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就不可能搞好。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农村将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学习型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从“三农”的核心因素――农民抓起。经典作家明确指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了将会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如果农民的素质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将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农民的素质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克服这些因素。笔者认为,构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不失为克服各种制约因素、提高农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因为:其一,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是农民自愿创建的,农民的主动积极性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组织形式,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将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其二,农村经济组织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它要连接农户与市场,这就要求它起到信息传递、互通有无,甚至预测市场行情的作用,这种信息传递本身就要求农民不断获取外界信息进而调整自己的生产、销售等相关策略,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如果把这种功能通过一种系统的组织付诸实施,即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形式仍然是以为主。这种发展到今天,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大市场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现有的体制内难以解决,必须创新新的经济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是一种可取的形式,这是因为:其一,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首先是农村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能联通农户与市场,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无疑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二,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还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可以使产品服务得到改进,员工责任感增强,组织绩效提高。在今天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学习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能力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长期不败的根本源泉。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外向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跟上时展的步伐,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意义

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它运用农村经济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概念,丰富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在实践上,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知识经济大潮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无论是对农民个人、经济,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对农民个人来说,通过参加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不仅农民本身的素质能够提高,而且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经济来说,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提高集体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还可以与政府、企业更好地展开对话,使得下情上传,上情下递,形成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对社会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还使经济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2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4规范市场,完善农业经济体系

第3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现状

应该看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体系在历史上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系对维护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和保障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各种负面的影响因素,这制约着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的执行和效率,也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党群关系,具体说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如下的缺点和不足:

1.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组织机构不适应

目前的形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后,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广泛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农经干部会计的同时又承担集体经济工作审计,使得监督流于形式,不能良好地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式,并且容易出现系统上的经济风险。

1.2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条件不适应

首先,农村经济和财务工作的主力军是乡镇农经员,但是乡镇农经员从事审计工作是兼职的,不可能象专业审计机构一样把主要精力花在审计工作上,这为审计工作带来时间和调查取证工作上的困难。其次,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监督工作费用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实践中,没有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其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1.3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即便经过过专业培训,但其审计监督水平仍然不高,表现为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缺乏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审计监督人员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4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立法滞后

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目前尚无全国性可规范化操作的文件,因为缺少专门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农村财务问题严重,部分地区造成干群和党群关系的严重对立,影响农村的稳定。

1.5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结果处理难

首先,审计和查处工作脱节,对查处的问题和结果很难处理,经常出现问题被长期搁置的现象。其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审计结果查处的影响,农村的人情关和面子关以及各种不良风尚对处理有非常大的影响。

2.改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对策

2.1要建立职能定位明确的工作机构和审计队伍

尽快确立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地位,充分发挥审计队伍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让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这么做、哪些事情该那么做。同时,要加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让顶风违纪、以身试法者,在政治上不能抬起头来,在经济上不能占任何便宜,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在内心深处筑牢遵章守纪的坚强防线。

2.2改善审计工作条件,保证审计工作开展

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不应该是句空话,除了进行村级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外,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审计,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授权县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依法行使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权,建立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审计监督机制。

2.3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加强农村基层业务培训着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可、支持农村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审计、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业务培训,妥善解决农村审计、财务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误工报酬等具体问题,努力为村社财务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4加快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立法工作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审计工作的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第4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将农业发展的成果推广出去,使这些成果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推广服务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建设的重视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农村经济形式逐渐增加,种植业、养殖业等丰富了农业经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推广服务。

1.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这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导的,政府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范围会比较广,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农村中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市场联系,因此农业推广的范围会比较有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一些农村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健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纷纷推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其模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在农村中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当前农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质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不足,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着重培养一些推广服务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的推广服务。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以及推广服务的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推广服务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的推广服务经验,比如一些农村借助旅游的优势,开展农家乐、种植园等等,通过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推广的主要对象,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壮大农业推广服务队伍。

2.3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对于改善当前的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主体,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以技术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比如农业示范园等,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等,完善的推广制度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农民的创新,通过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对农村科技园或者农村科技示范园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或者放宽信贷政策,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带动农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结语

第5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 经济 形势

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的扶持乡镇企业。

一、新的经济形势下乡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乡镇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有效补充,在我国乡镇一级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企业的员工素质不够高,由于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所以它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也都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这部分人普遍在学历、素质和能力上不够。再加上农村企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很多农村企业里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都是沾亲带故,所以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乡镇企业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乡镇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而且环保压力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就拿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宜兴市新建镇为例,该乡镇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化纤纺织名镇,虽然新建镇已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FDY细旦涤纶长丝生产基地,化纤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位于太湖地区,环保压力大,企业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增加排污装置建设,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同时政府减排指标也在不断加大,必将严格化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环境准入,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仍然较弱。很多乡镇企业根本没有开发技术的经费,国际上认为,开发技术的费用占5%才会有竞争力,占2%只能勉强维持,而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只占了1%左右,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缺少技术含量。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竞争中靠技术优势取胜的意识不强,创新手段和成果不多。并且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常规产品的产销,缺乏对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资金投入。

(四)用工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缺口。随着经济的持续回暖,造成大部分乡镇企业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涨,据调研,部分企业的用工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了50%,这进一步的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很大,随着由于苏南地区无大量剩余劳动力,迫使企业只能外出招工,而外地劳动力流动性又较大,造成了企业用工缺口的常态化。

二、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所作的贡献

(一)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为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取得了就业的机会,减少了社会失业率,并且使农村的经济情况得以改善。乡镇企业还是农村经济的主力军,随着一些特色经济和农村高新技术的发展,乡镇企业成为了农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调查,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已占当地农村生产总值的90.23%,全年上缴约10.21亿元的税金。所以,乡镇企业不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三)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宜兴市的电线电缆行业起步早、发展快,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通过抢抓机遇、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已成为了宜兴市的支柱行业,发展速度位列全市支柱行业之首,在全国线缆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现有企业 418家,产量占全国的 25%。产品主要有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等,并有与之相配套的一大批铜材、电缆料加工企业,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三、乡镇企业如何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良性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运作。多对员工进行鼓励和激励,并且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业务培训。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员工结构,不片面的追求表面效益和短期效益,多考虑全面效益和长远效益,这样才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注意技术创新,环保节能。乡镇企业需要向大型企业学习,要向科学含量高、污染低的目标前进,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乡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没有考虑环境的污染问题。虽然近年来我们乡镇企业在环保治污、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现今我国节能减排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乡镇企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环保型”、“节能型”方面转变。

(三)政府应当全力扶持,很多乡镇企业的倒闭除了因为管理不善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政府可采取乡镇企业贷款减少利息的措施,并且鼓励和带动社会各界为乡镇企业投资,或者直接采取补助的方式,向乡镇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为乡镇企业减压、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他们实行帮扶政策。

(四)找准市场定位,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引导企业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应该注重常规产品档次提升和差别化产品开发并举,规避常规品种竞争风险,大力开发差别化产品,用差别化产品替代常规产品,撑开产品盈利空间。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发能力,一方面提升常规产品的档次、性能,特别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性能产品,绿色环保的产品等差别化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未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还将面临多元化、集团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而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为21世纪经济的快速回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前进,才能找到更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继君.乡镇企业会计如何在现代经济中发挥作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7)

第6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教学 实践

“生活化”一是内容的生活化,二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三是教育效果的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活动引入生活、引入社会,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才能真正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注入“生活”的血液,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源

初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一般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如他们关心能否交到真正的朋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该怎么办?沉迷于网络怎么办?遇到高年级的学生“砸钱”怎么办?父母总是以借口关心我为由,撕看我的信件,这样做对吗?妈妈所在的工厂改制了,她下了岗,我该怎样看待“改革”这一社会现象?等等。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和选取学生的这些迫切需要了解或解决的问题,能引起他们的共识,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会使思想品德课更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和探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项目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学生的年龄偏小,缺乏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就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了所授班级学生小陶父亲的一个例子:“小陶的父亲在本市国有木材加工厂工作,该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停产了。父亲下岗失业后不等不靠,利用原有的技术,自筹资金,在学校对面的白鹤装饰材料市场开了一家木型加工店,实现了再就业。”然后,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1.小陶父亲的木型加工店与原先上班的木材加工厂有哪些不同?2.你知道它们都属于哪些经济形式吗?3.说一说你的父母在什么经济形式的单位工作?因为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就业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为主,而这些经济形式正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构成形式,选取学生父母所在的单位并让学生分析它属于何种经济成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轻松地明确了我国现阶段有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从而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体验生活

我原在的学校地处北园,学生主要来自柳云、联四、李庄、清河、狮子张、黄台等村。为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好“三农”这一中考热点,我结合生源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近260名学生中没有一个愿意务农,他们的思想深处已经远离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们对农业发展迷茫和困惑,甚至自认为有知识,瞧不起务农,瞧不起农民。根据这一现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调查现状好的村子和村办企业;调查大型养殖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还比较贫穷的村子;上网查阅资料。一周以后,上了一节“假如我是一名农民”的汇报课。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亲身体验,认真讨论、小组合作,明确了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四、运用课堂活动内化行动拓展生活

第7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言,农村没有城市丰富的资源,在市场上缺乏城市的竞争的空间。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凸显了农村在工业化中的尴尬境地。

(一)人地关系紧张

农村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体量上是不一致的,而使用情况也因地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但是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在农村地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原因,首先就是上文所说的,土地资源本身很紧张,在特定地区的人口增多,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另一种情况是土地资源很多,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土地,压缩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造成了土地总体量缩小,土地的价值飙升,因此土地的稀缺性增强了地区人民对土地的占有。在这种背景下,人地关系出现 紧张。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地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外围空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农村自给自足,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动力。城市机器化大生产,而农村还延续着传统的牛耕面貌。农业生产力较低,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家庭实现自主经营自主生产,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缺乏应付这些因素的能力。农业生产主要是按照传统作物生产的方式来进行,而传统作物单位面积生产量较少,而且生产销售的价格也较低,这就造成了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农业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发展中根据市场的动态来调整生产可以为农业生产增加更多的额外收入,但是在适应市场时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盲目的跟随市场,结果造成农业生产与实际的自然环境不适应,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回收困难。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有政策导向,而政策上的家长制作风强行的调整产业结构,结构导致了农民对这些政策方案的反感,未能够积极的配合,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总处于变动的状态,农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农村资源不利劳动力缺失

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需要自然资源,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城市的优越条件以及高工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迁,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的荒废,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农村在发展中可以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在一些地区缺乏这种先天性的资源优势,结果限制了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与市场间的距离。但是农村在发展中因为没有交通的优势,信息技术发展也不明显,因此农业发展处于孤岛的境地,很难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同时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一)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应用较少。要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工具改造,改变单纯的牛耕模式,利用技术牵引来开展农业的生产。在农业生产的选种上利用先进的品种来种植,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地区的土壤以及气候状况来合理的施肥以及除草,对生长的过程加以科学合理的养护。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规划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

单一农作物的种植时代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要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市场动态合理的规划农业生产。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发展经济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利用城市的市场需求规模化的生产蔬菜供应城市,同时可以整合资源来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增加农村的收入项目。在较偏远的农村在发展时可以利用地区的资源来布局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接。

第8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关键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策略

农村提供的公布服务是在满足农业、农村的社会化发展、农民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农业三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的现阶段,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还有着一定的问题,想要大力改善农村的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增加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应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界定及分类

1.农村公共服务的含义农村公共服务是按照地域和经济的属性,供农民享用的对农村广大地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从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中可以总结出,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界定农村公共服务,其共同点都在于强调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等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2.我国农村现有公共服务的类别。农村公共服务的对象和目的性是划分我国农村共服务类别的两大条件,其主要划分为两种:生产类公共服务、生活类公共服务。生产类公共服务又可称为“基础型”的公共服务,是指为了满足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基础型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道路、饮水工程等必要基础设施。生活类公共服务又称为“强化型”的公共服务,是指相对于农村其他服务来讲,是有助于农村和农民自身可持续和增值的公共服务,这类型的服务能产生比较长的经济效益,如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1.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目前,在我国公共服务投资比率当中,国家优先满足城镇投资的需要,也就是说国家财政优先投资城镇的公共服务,对农村地区投资相对较少,而目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大部分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提供职责。但是,因为大多数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力量相当有限,由于很难为我国农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会导致我国的农村地区其公共服务供应量供不应求。例如,为了全面提高农村文化素养,而致力于优化农村地区公共的教育资源,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现有人口的素质,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问题上存在不足,农村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而不是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由于财政负担较重,所以没有办法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使得农村地区没办法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差距较大,从而凸显了农村公共服务共需严重失衡。

2.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单一一直以来,各省各级地方的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承担着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责任,完全负有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公共事务都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下进行的,而除政府单位以外的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被允许参与,这也没有形成相关的市场化,许多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全部揽在了政府的身上,很难达到农村地区服务建设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果就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其他方面相比,没有形成一个竞争,从而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导致公共服务在效率上无法提高。

三、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在农村地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1.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缺少有效的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机制农民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应当是公共服务的主人翁,但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来的制度没有确立起来。受知识的局限,农民本身主动参与公共事业建设中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农民在现实中所享用的公共产品存在种类数少、质量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但农民没有表达这种不满,更没有依据资源条件选择所需求的公共产品的政治和社会机制。农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切实利益诉求难以通过顺畅的渠道得到表达和满足,这是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健全

(1)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过程中缺少公共服务方面的刺激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地区政府单位在考核和升迁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绩效和招商引资仍然占主要因素,没有把发展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纳入政绩的考核范畴内。从而导致地区干部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放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发展中去。

(2)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控管理和问责制度未能很好的落实,由此导致转移支付中的资金流失、挪用等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监控。

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而制定一套看似有效实际上难以操作的政策或措施,而应该从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本质特点和问题的根源出发,分析和制定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我们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及未来公共服务建设方向,本人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建立多供应主体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鼓励多种经济形式提供服务当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相对落后,需求投资资金和人力资源规模较大,如果仅仅依靠财政政策投资来提供服务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必须改革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引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市场化模式,将一些非排他性的服务项目交给市场运作,由市场根据发展的需要来调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从多方位、多种渠道引进资金,更好地提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

2.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由于农村公共服务金融支持的不足,导致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断裂或被随时使用经常有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各省各级政府应该针对出现的情况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资金支出制定法律文件,从司法角度层面出发,保证所有支出资金无误,即通过下达相关的法律文件给各省各级政府单位,明确其金融权威和全力,并严格按照部门的功能,以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运营。从而深化管理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实现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和农民的监督作用,提高公共服务供应的质量,是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重大事项。对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问题资金多部门、分散管理等问题,必须加强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项目整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形成新农村公共服务的新推动力。(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郝筱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探析[J].经济视角.2011

第9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创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载体,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存在与发展还很不成熟。从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处于低层次。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差。缺乏配套的收购场地、仓储、冷库及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只能出售初级产品,无任何产品附加值;二是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从各地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主要是有一个优秀的懂经营、善管理并有较高威望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现实农村中,具备上述条件的带头人太少;三是产销衔接不紧密。一般停留在产前的优良种子提供、产中的技术服务,对于产后的销售服务、市场开拓、产品加工、营销策略等方面涉足太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与农民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四是缺乏品牌培植意识。目前,区内的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更谈不上产品的商标注册,也没有积极申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很难赢得市场信誉,加上广告宣传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处于下风。

二、外部环境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业还认识不足,甚至对专业合作社的概念都不清楚,误认为搞合作经营又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因此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扶持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指导、产销信息获取、周转资金信贷及专项资金补贴等职责不清、协调不够,甚至互相推诿,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地方产业带,带动一方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各级组织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农产品市场化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宣传典型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使农民群众清楚专业合作社的含义和性质:在合作方式上,坚持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组织管理上,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社,任何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在利益分配上,让合作社成员充分得到实惠,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原则。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区各乡镇的传统产业,比如樟山镇的牛皮、松籽;长塘镇的空心菜籽;兴桥镇的黄牛;曲濑乡的花生、芝麻;禾埠乡的饽芨、莲藕等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办社,要有特色,突出一个“专”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善于引导和依托农村的种、养殖能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带动周边群众,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三是要坚持创办条件,讲究质量,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