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土方工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测量放样 土方工程 计算方法
在水利工程测量放样过程中,尤其是结合信息化测绘运用,尤其是工程的需求,离不开整体功能的全面展现,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数据和图件必须科学严谨,一定要准确详实。这种测量数据和地形图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以及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
1 简述水利工程测量放样的前期准备工作
1.1 图纸审核的关键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测量放样中,要综合施工需要的各个条件,检查好图纸的具体的运用模式,尤其是结合工程的技术指数、人员安排等要素,施工图纸的审核主要是检查施工图纸的平面布置图与详图是否一致,标高是否正确,预留孔洞是否有冲突,细部结构尺寸是否有矛盾,并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一份图纸疑问,在图纸技术交底中向设计人员提出,及时解决。
1.2 强化监理的整体效果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测量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施工图纸的审核,监理单位提供的平面坐标点和高程点的交接及校核,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的整理等。对监理单位提供的平面坐标及高程控制点,和监理人员一起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校核,校核合格的控制点方可投入工程使用,作为日后布设平面坐标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原始依据,校核数据记入测量手簿,填写施工测量成果报审单,形成测量资料。同时,要做好编写工程施工测量方案,根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的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写工程的测量计划及各个分部工程的具体的测量方法,做到测量人员心中有数,提前对各个部位进行测量放样工作。
2 分析水利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方式
2.1 信息交互网络化运用
由“局域”到“广域”,即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广域专网或国际互联网,要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由“专用”到“公用”,即体系的基础设施,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等的使用,应由原来的供专业使用为主,升级改造为满足社会公共使用为主,实现测绘基础设施公用化。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信息化测绘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将其建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平台。
2.2 施工控制网络的构建
如何正确建立施工控制网,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进度与工程质量。工程类型不同,其建网的手段与方式也不同。但无论怎样,网点是被直接或间接地用来指导施工的,因而在建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所建控制网无论是在主要技术指标上,还是在涉及到的直接或间接工效上,相对都是比较优越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其涉及的工程对象方方面面,各自的限差要求不一,在建网时必须充分分析各项建筑限差,确认与测量具有直接关系的最高建筑限差,并结合放样预测的条件、方法等,确定拟建控制网点、边或方向等应达到的精度,再依拟采用的“规范”来确定网的等级。每一项工程,在放线施工之前要建立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核对设计图纸所提供的坐标关系是否衔接完善,要核对设计的建筑物,核对设计坐标是否准确无误;还要对坐标基点及标高起算点的稳固与准确性的确立文件是否完善,认定之后对测量控制网所达精度进行审定。
3 探讨水利工程土方工程量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3.1 平面坐标控制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轴线的选取应根据施工平面图,便于日后放样的准则布设,纵横轴线控制桩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以后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校核,看看是否有位移变化,并形成记录保管好便于以后备查使用。以建筑物定位桩为基准,利用全站仪及极坐标法测设工程的纵横控制点,以纵横控制点形成的平面控制网对工程的建筑物各轮廓点进行放样,测量放样是一份很严肃的工作,测量人员必须做到细心、细致、多次校核,测量数据整理成册,便于测量放样使用。
3.2 CASS6.1的运用模式的计算
CASS6.1是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在AutoCAD 2002\2004200\5下开发的新一代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AutoCAD的所有功能它都可以用,而AutOEAD则是世界上大家所公认的绘图平台。根据使用经验,CASS6.1在成图效率、地物编辑、符号用户化、电子平板、DTM建模、地籍、工程应用、图幅管理以及GIS数据处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土方计算方面,工程断面部分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突破了断面形状标准单一的模式,断面形状可以多元化,更接近实际,解决了线路工程中断面依据地形设计,而一些市政、道路软件无法计算土方的难题。断面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先生成断面里程文件,通过建立横断面设计文件,给出设计参数如中桩设计高程、路宽、边坡、边沟等信息生成横断面图,地面线和设计线就会按照设计参数自动生成,形成与实际地面情况相符的断面。
3.3 断层面的计算方法的整体运用
首先在计算范围内布置断面线,断面一般垂直于等高线,或垂直于大多数主要构筑物的长轴线。断面的多少应根据设计地面和自然地面复杂程序及设计精度要求确定。在地形变化不大的地段,可少取断面。相反,在地形变化复杂,设计计算精度要求较高的地段要多取断面。两断面的间距一般小于100m,通常采用20~50m。绘制每个断面的自然地面线和设计地面线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断面的填、挖方面积。计算两相邻断面之间的填、挖方量,并将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平均断面法公式:;圆锥台体积法公式:;平均断面法加圆锥台体积法公式(设S1>S2): ,其中,Qt:相邻两断面之间的填方量(或挖方量);S1、S2:相邻第一断面、第二断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L:相邻两断面的距离。
3.4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技巧
在现在的工程施工中,利用米格纸求断面面积算土方工程量的方法已经不是很适用了,主要是计算效率很低而且准确性也不是很高,特别是对于大型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运用CAD制图软件和Excel电子表格计算土方工程量就显得简便快速很多,从而大大提高工程量的计算进度和工程量的准确性。首先把测量的高程与距离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加以整理(若测量的是高差数据也可以通过Excel的数值计算功能先算出各点的高程),把每个断面上的点的高程及控制点到各点的距离汇总在一起,复制到CAD制图软件中,选择CAD制图软件中的直线工具进行粘贴,一个断面就此绘制出来。其余断面同样运用此方法逐一绘制,这样每个断面都绘制出来,运用CAD制图软件中的面积查询法或运用加载应用程序中的求面积程序,求出每个断面的断面面积,再把每个断面的断面面积和断面距离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建立Excel公式后加以计算和汇总,这样整个工程的土方工程量(土方开挖量或土方回填量)就快速简便的计算出来。这样一套计算土方工程量方法熟练掌握后可以大大提高工程量计算的进度及精度。
3.5 水库边坡放样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放样前熟悉工程地形图、道路平面图、路线图与施工组织设计及断面图,实地踏勘后沿线路做好首级控制,控制点应选在边坡范围外侧,考虑边坡深挖控制点不能离坡口太远,一般距坡口1~1.5m 即可,测设线路中线桩断面图,根据设计值计算出每级边坡放样数据,最好内业计算出不同坡面的放样数据图,同时放出开挖坡口桩,放坡口桩时应加放拱面至坡面5cm。考虑中桩点位误差以保证路面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坡面不陡于设计陡面,故坡口桩应放宽5cm。在确定坡口开挖边线时,若边桩与相邻边桩纵向地形的坡度基本一致,两坡口桩之间无明显凸地形出现,可根据设计图纸和实测的高程计算出路中桩至坡口的水平距离。坡口桩因高程变化而改变平距,故坡口桩要经过多次修改才可确定。然后在相邻坡口桩之间拉一细线洒上白灰即为坡口开挖边线,此为正常放样。
4 结语
在水利工程测量放样的技术运用以及土方工程计算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应用,融合现代技术手段,更好的将各种先进技术融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单宝艳.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系统构建.测绘科学,2010年第04期.
[2]管友海,王素珍.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支持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地震,2007年第01期
关键字;深基坑 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of deep foundation pit, according to problems existed in pract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introduces the key point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branch.
Key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U74
一、建筑工程深基坑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高层建筑大量兴建,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常见。 所谓基坑工程,就是为了保护基坑的开挖、地下主体结构的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不被或少被破坏而采取的支档措施,此外,它还包含了基坑的土方开挖、施工机械的利用以及降水防水等方面的,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建筑工程地下基坑支护的全部内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深基坑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
由于基坑工程的环境复杂性和保障结构施工,同时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可变因素,使得建筑基坑工程支护施工工艺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中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工程支护过程中,基坑支护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简述如下:
1.深基坑环境复杂性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提供的资料进行基坑工程支护的设计,由于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考虑到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地质调查覆盖的程度不同,现实中存在的软弱地层或涌水地层等可能没有勘查到,在实际中需要多加预防与指定响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支护施工的顺利进行。
2.设计与施工不达标
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或认识不足,在进行边坡的设计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这种情况往往较少发生。最主要的是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如在喷射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混凝土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养护,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就进行接下来的支护施工,或者是在土钉支护过程中,锚杆并未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等,都是经常遇到的;同时边坡面的处理不当,达不到标准要求,以及相关负责人员急功近利,没有做好基坑公正施工工序的协调工作,只是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都会给建筑工程支护带来安全隐患。
3.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影响
在基坑工程的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尤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许多基坑在地下水位以下或者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以及粉砂地基中,往往容易发生地下水的灾患,容易给基坑工程支护工程带来极大的危险。对于基坑支护等过程中出现的涌水、渗水等现象,需要事先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此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施工工艺的优化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建筑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针对以上所述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作出如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的技术要求论述:
1.合理选择支护施工方法
在此,针对深基坑工程的支护形式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论述。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混合式支护结构和悬臂式支护结构是深基坑支护的三种主要方式,悬臂式支护结构潜入基坑底部的岩体或土体,借助于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保证结构的稳定,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小、土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而重力式挡土墙则依靠自身的重量来保证支护结构在各种压力下的平衡,混合式支护结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锚杆支护结构,借助于锚杆以及喷射混凝土面层,使基坑与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作用,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在经济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保证安全和稳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
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降排水方法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3)对可能出现流沙、管涌的基坑,需要制定应急预案措施。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3)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4)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5)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袋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距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 Φ48mm钢 管,防 护 栏 杆 立 柱 应 埋 入 地 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8)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10)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设计;技术要点
一、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原则性
(1)可靠性。变电站的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土建工程安全可靠的支撑,设计中的模块经过重新组合后,依然能够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安全使用的可靠性。
(2)统一性。土建设计遵循国家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要求,结合国家电网的实际情况及运行特点,力求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并融入国家电网的企业文化内涵,体现其企业文化特征。
(3)经济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造价合理、追求性能价格比最优,满足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功能,剥离无用、重复、多余功能,同时,力求设备的寿命周期内实现企业最佳的经济效益。
(4)实效性。建立变电站土建标准化设计的滚动修订制度,伴随着电网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对土建设计不断地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
(5)先进性。变电站的设备选型应当先进合理,站址占地面积较小,并注重环境保护,土建设计中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
(6)和谐性。变电站的整体形象和变电站周边的人文环境协调统一。
二、变电站地址的选择
在进行变电站地址选择时,应当首先明确电站负荷中心的位置;土建设计人员先初步确定几个电站选址方案,这些选址地点应当尽量与负荷中心较近,以便能够降低网损。之后就要对几个站址方案进行比选,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所选定的变电站地址是否与当地的政府规划相一致。尤其应该注意选定的地址是否位于当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除非当地国土部门对土地总体规划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不能侵占基本农田修建变电站。此外,需要积极与当地规划部门沟通,以防止出现变电站选址与总体规划相冲突的情况发生。
(2)站址的水文地质、交通运输、土地征用等是否可行或便利以及是否易于执行;同时,为了能够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电网的建设,在进行变电站建设时要尽可能的使用劣地、荒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尽量远离矿产较多、地质条件恶劣的地点等,变电站位置与地震断裂带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km。由于变电站常修建在较为偏远的地点,这时就需要保证进入变电站道路的转弯半径、坡度以及宽度等能够满足大型设备运输的需求。
(3)变电站选址时,应明确周围是否存在陵园、风景旅游区、导航台、飞机场、通信设施、军事设施等,若确实存在应先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得到允许后方可建站,否则另行选址。
三、变电站区的布置
(1)总平面布置设计。最重要的是从道路引接、进出线位置、安全距离、排水接口、道路运输以及消防等方面进行优化。并且根据现有的国家及电力系统的规程、规范,对已经确认的各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合理的安排,尽量将共用措施进行合并,减少道路的占地面积,同时尽量做到向空中进行发展,使平面的安排更加紧凑,对用地加以节俭。比如,将配电室以及电容器室进行合建。电容器室、配电室合并为一体,对占地加以减少,也不需要对建筑物之间的消防间距加以考虑。
(2)变电站的竖向布置设计。在确定变电站场地的设计标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之后再考虑该地区在历史上的最高内涝水位以及标准洪水位。在确保场地标高满足涝水水位以及洪水水位的基础之上,进行场地土方工程量的计算,通过综合平衡设计以使场地土方工程量最小,进而确定变电站场地的设计标高值。变电站的竖向布置可以采用阶梯式或者平坡式,但二者都要在满足工艺布置合理的基础之上,尽量利用现有的场地地形,以便能够降低土方施工量。竖向布置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就是边坡的处理,具体的坡度值应当依据前期勘察资料来确定,若边坡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时,可以考虑使用挡土墙进行处理;若边坡之间的高度差较大时,应当使用护坡和挡土墙共同作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在边坡挡土墙的坡脚以及坡顶处,应当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能够保证边坡不受到雨水的冲刷作用,而且可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并且能够减少土地使用量。
(3)屋外配电装置的平面布置。屋外配电装置的设置应依据地形以及其所对应的出线方向进行平面组合,应当尽量不让线路出现交叉等情况。各个配电装置其间的距离需考虑到其间连接导线的长短和顺直。
(4)附属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主控室和配电室之间的位置可以用于布置工具间等附属建筑物。采暖房保持集中,靠近采暖建筑群。出于对站内装置防尘的考虑,天寒时的取暖设施应尽量利用电暖气等。消防器材的放置需靠近带油设备。变电站的建筑物以及相关设施都应结合总的格局以及道路方位等信息考虑布置。
四、场地的绿化和硬化
(1)硬化材料的种类选择 。以前的设计一般都是利用混凝土以及粘土砖进行场地的硬化,这种硬化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较为潮湿并且土壤中含有腐蚀物质的地方利用粘土砖进铺砌进行场地硬化,粘土砖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其使用年限急剧降低。对于这种情况下,使用混凝土硬化的效果显然相对较好。目前,利用水泥砖进行场地硬化的方式已经逐渐替代了以前的硬化方法。从经济角度上来看,这种硬化也有利于重复利用,如出现需要扩建等情况则可极大地降低成本。
(2)硬化地面的施工。在场地硬化的施工过程中,应当首先将素土捣实加固,然后是打灰土垫层,再是做面层。
(3)绿化品种的选择。变电站的绿化品种选择应同时考虑到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的问题,利用经济性绿篱进行站内绿化,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反应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站内主要建筑的设计
首先,从安全角度来讲,应当注重以下几点:其一,邻近主变侧留门窗应考虑到防火问题上的相关条件是否达标。其二,为了在出现火灾时能够保证疏散即时,主控室及配电室的外开门应当保证至少两个。其三,配电室的穿墙套管距离地面的距离应当保证达到安全距离。其次,在主要建筑物的安全方面已经达标的情况下,则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方面了。其一,值班人员的主要活动地点是主控室,所以,其休息室和值班室的设计都应当尽量保证和主控室的位置相邻。其二,主控室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光线的问题,值班人员对主控屏以及相关设备运行情况的观测都需要有良好的采光。其三,主控室内应当采用不起尘材料,以达到主控屏对防尘方面的要求。
六、主建筑结构设计
(1)结构选型应根据建筑物的基本条件来决定,合理的结构选型,可加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同时,增强结构构造连接,是减轻地震灾害,提高抗震能力的前提条件。结构选型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力途径,结构内力分析应符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结构体系应有多道防线,应具有必要的强度和良好的变形能力,避免因部分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
关键词:园林工程;教学;探索;实践
《园林工程》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介绍园林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当今的市场需求,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从事园林工程教学的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现简述如下。
正确把握教材,做到重点突出、不断更新
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备课是关键。教师备课要正确把握教材,做到重点突出、不断更新。教师要把教材内容真正传授给学生,就应对教材深入钻研。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各章节的具体要求。《园林工程》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工程技术来表现园林艺术,使地面上的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园林三大工程即园路工程、水景工程、假山工程,应作为本课程的重点来讲解,授课过程应结合课程设计。其次,要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只有掌握教材的特点,把握所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教材的精髓所在,才能重组教材,构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教师在上课前要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何处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等,都要考虑到,计划到。笔者在讲水景工程中护坡一节时,先给学生观看了一些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坡面的损坏现状,其中包括湖的边坡、高速公路的边坡和铁路的边坡等,让学生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当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种草皮、灌木或铺石的办法护坡后,我进一步引申问题,提出“作为园林中的工程做法,怎样处理才能体现艺术性”?引导学生对护坡的平面构图进行思考。对于本节课的水体边坡,我提出“铺石护坡时应有什么特殊结构”?在学生想知道的情况下,介绍铺石护坡倒滤层的做法。这样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补充新的知识点。由于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一定时间后,难免有陈旧感。笔者认为教师应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著、学术期刊等资料,了解本课程、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补充新的内容。笔者在讲授“园林塑山”一节时,课本仅介绍了塑山新材料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简称FRP),我便补充讲了最新的塑山材料——2005年生产出的一种新型水泥GFRC(抗碱玻璃纤维强化水泥Glass Fiber Reinforced Cemet的简称)。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园林工程》课程的讲授顺序是先通过认识某项园林工程,进而了解该项工程的结构与构造,最后通过设计,以实物的形式把设计思想表达出来。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更多地进行直观教学。传统的以黑板为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集成性、交互性、多维性和可视性,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且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园林工程》的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笔者在讲水景工程一章时,通过播放各个水景(湖、池、小溪、瀑布、喷泉等)的照片,先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了本章将要教授的内容,直观地知道了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水景。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加上恰当的讲解,分析每个水景的设计特点,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谐调布置。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不同水景工程的做法,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要求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要能反映个人的教学特色,不必追求界面的豪华,也无需加入过多的声音。
强化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园林工程》课程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在综合发挥园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处理园林中工程设施与风景园林景观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就是探讨市政工程的园林化,以艺施技,以技创艺。这就确定了《园林工程》教学环节中必须有现场教学部分。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施工现场,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讲解园路一章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两个公园,一个古典园林代表,一个现代园林典范,让学生现场体验了园林中道路的功能,真实触摸了园林道路铺装的材料,感受了各种铺装由于图案、色彩、质感等不同给人造成的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学生也看到了园路与建筑、水体、假山等的合理配置,以及由于园路结构的不合理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园路“病害”症状。这些对学生以后进行的课程设计很有帮助。
及时进行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园林工程》课程内容包括土方工程、给水及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等,涉及的公式及工程的做法比较复杂,需要及时进行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作业练习可视具体情况在课间或课后进行。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上做,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些公式的运用,可在课堂上讲完某一公式时,立即出题练习。如在讲解用方格网法作平整场地土方计算时,笔者在讲前每人发了一张作业,并讲了作业要求。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对照作业解题,并随时检查他们对公式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些大的作业,比如喷泉设计、园路铺装设计等,需要学生先构思,搜集素材,然后再把设计思想表现在图纸上,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周以上,要求学生要仔细斟酌,最后出图。像这样的作业最好放在课后完成,对于设计方案的点评再到课堂上集中讲,中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可随时单独问老师。如笔者在讲完《园路工程》一章时,就学校新建的6号公寓周围绿地,让学生作一个铺装方案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发挥,要有平面图和施工图。点评时,学生发言踊跃,争相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一个学生汇报方案时,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再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这种课后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实习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习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工作。课程设计、施工与模型制作是《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特别注意利用实习课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授课教师要从心理上认真对待学生的实习工作,应该有一颗负责任的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守在旁边。因为实习不仅要看学生完成的作品,还要检查学生对设计原理和中间作业是否真的弄明白。笔者在进行土山模型制作实习时,学生事先设计了土山地形图,然后需要把设计的土山模型制作出来。模型制作时先要做地形的主体,再在表面粘橡皮泥。这个作业模型的高差确定很关键,而这个过程属于中间作业,会被后继作业覆盖。模型地形的高差需要用地形图中的实际高差按比例换算。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操作,有个别学生做的模型各层等高面厚度不一,就想往上粘橡皮泥,幸好笔者及时发现进行纠正。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在许多学校的《园林工程》课程安排实习较少,有的学校甚至不安排实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实习课时最好达到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2006年植树节正赶上我校新校区的绿化建设,笔者临时调整授课计划,把栽植工程一章提前讲授,然后让园林系学生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去现场定点放线、栽树、浇水,亲自动手操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对学生实习要严格要求。《园林工程》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课程,涉及的一些工程施工的做法,在绘图时稍稍粗心,就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比如园路设计时,如果坡度设计不合适,排水会不畅,一到雨天就会出现积水现象,影响道路的通行。所以,要在实习中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对于实习过程,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对于不认真的设计图或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要求重做。
参考文献
[1]孟兆祯,等.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Abstract】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management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Focuses on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general plan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ntent, methods, hop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must have reference.
【关键词】:多方协同钢铁企业总图管理
Multi-party cooperation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Gener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长期以来,钢铁行业内部对于总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企业内部缺乏动态综合管理意识,缺乏专门的机构和规范化流程进行总图管理工作,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修改、误工,甚至返工,同时也造成无法估计和无法预期的经济损失。目前,在缺乏总图管理的工程项目中,多出现诸如用地红线不明确,交接界面不清晰,交接点定位随意,交接点参数不详等等问题,基于目前业内对总图管理工作认识的忽视,作者经过多年实践,将从总图管理的重要性、原则、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来简述,多方协同下钢铁企业施工图总图管理方法,希望对以后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总图管理的重要性
钢铁企业项目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图管理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工程建设多为分期分步实施,技术改进和创新也在持续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总图管理能够提供准确可靠、完善的总图设计资料,为工程设计和改造扩建工程的有序进行提供重要保障,为提高建设工作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减少返工量均提供了前提保障。相应地,总图管理工作也逐步得到了企业领导和规划管理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
2总图管理的原则
总图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单位、钢铁企业、施工单位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为了保证总图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应由企业专门设立机构或委托设计方对全厂总图进行专门管理,制定管理工作细则和奖惩制度,确保总图管理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动态性和完整性,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2)符合并满足钢铁企业总体规划的要求;
3)严格执行企业总图管理的有关技术规定;
4)对违反总图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和处罚;
3总图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钢铁企业总图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个钢铁企业按照它的总体规划和总图设计要求,完整的付诸实施,并加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使项目建设能够快速、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用地红线管理、交接点(面)管理、竖向管理、电子版总图管理、临时设施管理、相关资料管理等。
总图管理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的实施和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生产和工作环境,关系到企业的厂容厂貌。没有好的总图管理,再好的总图规划和总图设计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在一个企业的建设、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总图管理部门和总图管理工作者负有重大责任。
3.1用地红线管理
用地红线分为厂区用地红线和单元工程用地红线。总图管理首先要从用地上控制各单元工程的用地。厂区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工程管线及其附属构造物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超出厂区用地红线(特别申请征地的情况除外);同样,单元工程的建设应在单元工程用地红线内进行。单元用地红线用地面积由单元工程设计单位项目责任人提出,由总图管理机构确认红线坐标,经总图管理机构备案登记。单元工程的建构筑物、工程管线不能超出单元红线,其它单元的设施必须进入本单元用地红线内时应服从本单元总图设计单位的安排;因特殊原因突破红线应向总图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总图管理机构审查通过后,才能对用地红线进行调整;总图管理机构对于用地红线的管理必须严格,杜绝突破用地红线的情况发生;对未经审查随意突破用地红线建设的设施,总图管理机构有权利要求其限期整改或责令拆除。
3.2交接点(面)管理
交接点(面)应由工程设计方和总体设计单位确认,填写交接点(面)管理文件,由总图管理机构按照工程进度计划节点动态的跟踪交接点(面)的对接情况。
钢铁企业自身生产系统复杂、工序繁多、能源介质种类多,涉及到大量的不同的管理单位、职能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货厂方、监督部门等,交接点(面)管理是总图管理中关键的重要环节,其工作量大,难度大。按照交接方可划分为厂区对外交接点、单元与全厂的交接点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点三种情况;按照交接管理的内容可分为物料交接、运输方式交接、工程管线交接、工作界面交接等。
要做好交接点(面)管理这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要求总图管理者必须具备4点,一是要熟悉全厂的总体设计,二是掌握全厂各单元之间的工艺流程、相互关系,三是弄清楚各单元之间的具体关系,衔接方式,四是根据各单元工艺流程、分单元、分项目进行管理。只有掌握了以上内容,总图管理工作才会更加轻松、自如和有效。
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企业管理习惯、项目特点等)不同,各种介质接点的接点位置、接点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各种交接点参数一旦确定,各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以及业主必须严格执行,才能有效地保证各设计的准确性、一致性。
3.3竖向管理
由于钢铁厂占地面积大,场地土方工程投资大,钢铁企业厂区竖向布置多采用台阶式布置的方式节约工程成本。单元工程设计为简化设计和工程图纸复用,一般选取室内地坪标高作为基准面标高,不同台阶的设计采用不同的基准面标高,这也给竖向管理带来难度。总图管理人员作为竖向管理机构,应统一管理各单元设计中使用的基准面高程,在交接点(面)处应以绝对高程为准,仔细核对竖向信息,杜绝高程出现差错问题的产生;相关文件中引用相对标高时,必须明确基准面高程。
3.4 电子版总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