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病区环境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医院护理;护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管理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外科;护理人力配置;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29-02
在我国医疗改革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政策也正不断地完善。在此过程中,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在实行传统医疗服务水平与医疗措施的过程中,其各方面管理的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患者治疗疾病期间已经不再满足于治愈疾病,其在治疗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痊愈[1]。在医院维持正常运营操作的过程中,面对患者越来越高的需求,医院在保证患者治疗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护理工作获得患者的满意,就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这方面的问题在外科表现的较为明显。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外科两个病区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外科两个病区收治的12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20-66岁,平均年龄为(42.3±4.23)岁,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42.6±3.6)岁。两个病区患者于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在本次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设置护理效果满意度膘插标,调查表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以及健康教育等。在患者入院后发放给患者,在患者填写之前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并指导患者进行填写。本次的发放的调查表全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各项评分标准均为100分。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就可以知道,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评分、关爱沟通评分、服务态度评分、环境管理评分以及健康教育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
3讨论
现如今,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医疗服务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疾病治愈。,还需要在治疗期间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型的医疗器械、设备与技术逐渐被推广到临床中,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护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护理服务工作负担加重[2]。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院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比例明显失调。护理人员的流失导致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临床一线护士缺乏,工作艰苦,与此同时受到交接班的影响,导致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无节律,工资福利相对较低,导致部分护士在年龄较长或者取得中级职称后不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这样更加剧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在患者护理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减少护理人员的非专业工作。在护理制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护理管理已经逐渐认识到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重要性。当然,在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还需要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避免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的出现。在此方面可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奖金分配。护理人员在上岗的时候应当根据个人能力分层次适用,合理有效的用人,进而保证医护人员掌握的只是得以充分发挥。在配置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就是做好护理人员的再教育,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在临床护理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单纯掌握学校相关教育临床实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为护理人员提供创造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等,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3]。
综上所述,对外科护理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将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颖艳.普外科优化护理人力配置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0-61.
关键词:胸心外科;多重耐药菌;护理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2]。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3]。而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而言,轻则加重的患者的痛苦,重则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开销,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因此对于多从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5年1月~12月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39~81岁,平均59.97岁;肿瘤患者28例,其他患者16例。
1.2方法 通过规范的方法对患者的痰液、血液或尿液进行标本采集,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分析耐药菌株情况。
2结果
通过细菌培养分离出多重耐药菌17种5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9株(37.25%);革兰氏阴性菌32株(62.75%),见表1。
3讨论
从统计表中可见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株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多,达到了15例(29.41%)。U曼不动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泌尿道、呼吸道,也广泛存在于医院各个病房环境当中,它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性都呈快速增长趋势[4]。而这也是耐药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样的形式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对多重耐药菌进行有效的防控。
3.1原因 医疗方面:①4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往往创伤较大,手术时间持续较长,术后留置各类管道较多或时间较长,以上因素均增加了患者的感染风险。②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而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这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出现耐药菌株感染的可能性。③医务人员在患者整个就医住院过程中与患者的接触非常频繁,在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措施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医务工作者。但医务人员对于多重耐药菌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有文献指出:低年资、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员工对于多重耐药相关只是掌握较差;医生对于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比护理人员好,但护理人员对于实施措施方面的掌握比医生好[5]。
患者自身方面:4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肿瘤患者28例(63.64%),年龄在60岁及其以上的患者有25(56.81%)人,肿瘤与较大的年龄往往使得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较低。此外,吸烟、自身基础疾病及营养状况等因素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
3.2护理措施 接触隔离:当确认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后,应立即对该患者进行隔离。有效的隔离措施不仅是对被隔离者的保护,更是对病区内其他患者的保护。有条件的病区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于单间内;条件有限的病区则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单独区域或者将同菌株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进行隔离,此时则需做好病床之间的隔离。设置专职隔离护士,穿隔离衣上岗,并在患者床尾醒目位置张贴"接触隔离"标志。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当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做到标准预防。
严格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进行诊疗操作前后都应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擦手或洗手,推荐使用具有抗菌活性皂液。洗手过程采用流动水冲洗,有条件的病区可选择感应式水龙头,同时配备干手设施。
无菌原则:对患者进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物品管理:一般仪器设备如听诊器、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对于监护仪等体型较大的设备每日对接触面板用浓度为5%含氯剂进行擦拭。患者使用过的床单、被套、病员服等用医疗垃圾袋装好后及时送洗涤室处理。床单元产生的垃圾都按医疗垃圾处理。
环境管理:让病房保持舒适的温度与湿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5%含氯剂对床单元进行擦拭和拖地,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限制探视: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对探视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探视者应采取穿隔离衣、戴口罩等隔离措施,并减少与患者的接触,做同时到手卫生。
做好交接工作:患者转科或去其他部门检查时,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告知接收方。接收方须执行隔离措施。
终末处理:床单元用浓度为5%含氯剂进行擦拭和拖地;床单位用专用消毒机进行密闭消毒。
4总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多重耐药菌的防治也就得从多个环节进行干预。不仅需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环境管理等措施,更需要医院与科室之间,医护之间协作对患者进行管理。只有将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减少多重耐药感染的发生及交叉感染,避免院感爆发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2):65.
[2]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3]范春,高燕,邱红,等.5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2-1284.
关键词: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士职业礼仪;病房管理;健康教育;人性化服务;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40-02
0 引言
“优质护理服务”指的是为了提升整体护理服务的水平,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以病人为中心,提升护理的水平,深化护理工作的内涵,并不断的落实护理责任制度。
广大护理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从病人的感受出发,处处为病人着想,将病人的感受放在首位;要满足病人的需求,在控制护理服务成本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最实惠,最优质,最放心的护理服务。2010年,我院根据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这次活动护理部选取了内科和外科作为试点病区,目前,我们已经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在这两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选择内科外科2个病区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士30人,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职称:初级24人,中级5人,副高级1人;文化程度:中专1人,大专5人,本科24人。示范病区床护比为1:0.4。
1.2 创建方法
1.2.1 规范职业礼仪 规范两个病区的护士的职业礼仪,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并以此作为我院提升护理质量的切入点。我院的护理部统一组织多批次的护士长以及护士骨干分子外出去其他医院进行护理礼仪的参与学习和交流。并邀请了礼仪方面的专家专门为我院的护理人员举行了关于礼仪学的专题讲座,还利用医院的板报等宣传了护理人员学习礼仪的重要性等等,在全院掀起了提升职业礼仪的风潮。我院为了规范护理人员的礼仪,还专门发放了《护士职业礼仪规范》,作为护士人员日常进行职业礼仪的标准,并统一学习。
1.2.2 规范病房管理 ①规范病房环境管理。护理部以2个示范病区为试点,对病房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地方及时整改。②规范护理继续教育。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后的考核,考核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及操作考核,综合两方面的成绩合格的护理人员继续工作,不合格的需要通过培训,直到考核通过。③加强对医院的护理安全的管理,减少医院安全隐患。
1.2.3 规范护理服务 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服务标准,通过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这个平台,发挥各个病区中,针对不同病人的服务特点,创建高水平,而又各具特色的护理服务。
1.2.4 规范健康教育 积极的开展健康教育,从医院中挑选高资质的护士来担任讲师,根据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对广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教育。
1.2.5 规范出院随访 出院前,护士及时送上医患联系卡,告知患者结账方法、出院带药服用方法、门诊复诊时间以及医院联系电话,随时为患者提供电话咨询,使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加深护患之间情感交流,增强护患关系。
1.3 评价方法 ①建立由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组成的考核小组,于规范化病区创建前(2010年4月)、后(2012年6月),采用护理部制定的细化考核标准,对病区30名护士进行评价,包括三基考核(理论及操作,以闭卷考试为主)、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病区管理、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以他评为主),各项总分均为100分。②由医院办公室组织,对2个病区医护人员(30人)就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效果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5个项目,以肯定、不确定、否定作答。发放问卷30份,均有效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统计描述。
2 结果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前后护理人员三基考核成绩、病区护理质量都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创建提升了病区护理质量
护理部一方面加强护土临床知识培训,增强护士与患者沟通意识及提高沟通技巧;另一方面鼓励科室发挥积极性、创新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内科作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率先结合科室特点,推出特色服务,如科内备针线,老花眼镜,让那些老年患者不再抱怨人老了眼睛不好使,还可使老年人戴着老花眼镜看健康报等报纸,还可以时不时地学习里面的肢体功能锻练。科内备万能充电器等这些便民服务让患者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科内实行小组责任个人包干制。科室根据工作流程及人员将病区分为两个责任小组,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的二级管理模式,任年长护师为责任组长负责病情危重和复杂的病人,年轻护士负责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学习护士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每位护士分管8个左右病人,包干分管病人从入院——住院——出院的全程无缝隙护理服务,促使年轻护士提升责任感,积极主动学习。当病人病情变化时,在组内弹性安排,确保护理质量。年轻护士在被病人提名最满意的护士时,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这是培养年轻护士的最佳举措,更能提升科室整体水平。为了切实做好“优质服务”,我们在晨会上时时敲警钟确保安全。倡导“换位思考,细节服务”,我们做到走在红灯呼叫之前,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如饭前热毛巾擦手等,出院后3天内电话回访、家庭访视。我们制定了规范的操作用语,要求语气亲切,面带微笑,使用“阿姨”等尊称,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
3.2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前后护土三基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的基本功,也是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护理部对继续教育规范化管理,狠抓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将目标分阶段细化实施。科室每月进行理论或操作考核,并将服务礼仪和健康教育贯穿在各项操作流程中,强化护理人员竞争意识,锻炼了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使护理队伍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3.3 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创建有助于提升医院服务
品牌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医疗市场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非技术服务的内在价值已被大多数医院所接受,它作为技术服务的附加服务,越来越被患者所关注。我院自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以来,从患者人院到出院直至出院后的全过程,护士微笑服务、文明用语、规范操作等良好的职业形象贯穿于每天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了护士自身精神面貌。由医院院办公室组织的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效果问卷调查显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95%员工认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创建提升了医院服务品牌,得到了院方的认可和肯定。
3.4 局限性 医疗系统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而服务的改善是无止境的。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护工管理、营养室等后勤保障系统还不够健全,医疗行为参与规范管理意识还不够强,临床护理工作量大与护士缺编存在矛盾,今后实践中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树立创新发展观,不断注入新的服务内涵,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娥,张银凤,杨新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1(20).
[2]刘燕萍,陈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感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4).
[3]王田芳.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03).
[4]蔡宏澜.浅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11(03).
[5]于红静,梁慧心,黄国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做法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1(03).
[6]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03).
[7]朱玉星,杨玲,刘青.开展优质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2011(20).
1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原因
1.1病区环境病房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未执行探视和陪护人员管理制度,基层医院探视人员多,随时出入频繁,陪护人员多而且个人卫生差,特别是危重患者,有的多达5~6人,容易造成病室内严重污染。
1.2脑卒中的患者居首位卒中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由于吞咽,咳嗽等正常生理反射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下降,易造成误吸,长期卧床患者痰液坠积肺部不易咳出,另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留置尿管或胃管,
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时,由于黏膜损伤,屏障功能减低,易致肺部,泌尿道,皮肤和胃肠道感染。
1.3个别护理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侵入性操作时,如留置尿管,胃管,静脉置管等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因操作不当至黏膜损伤。
1.4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这与临床上不根据抗生素的应用原则用药,大量长期的应用广谱抗生素,多联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菌群失调,继发二重感染等有关。
1.5住院时间长神经内科患者多,病情重,需长期治疗,全身营养情况、器官功能、免疫抵抗力低下,产生多种并发症的机率增高,因此,获得医院感染的机率增高。2010年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例次率平均6.1%,远远超过了全院平均医院感染例次率(3.29%),是平均医院感染例次率的1.84倍,居医院第一位,与容冰等[1]报道的相一致,说明神经内科高于医院其他病区,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2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2.1加强病房管理治疗室,办公室及病房,卫生间的拖把标识清晰,不能混用,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晾干备用。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加强保洁人员控感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清洁,消毒,隔离,医疗废物,标准预防等概念,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严格执行保洁制度,地面湿式清扫,床头保持清洁,做到一桌一巾,加强环境管理,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一日两次以上,做好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做好患者出院后终末消毒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治疗,湿化瓶及通气管每日更换,由供应室统一处理,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无菌用水,按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和院感控制知识培训要求护理人员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关,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原则做到直接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之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应严格规范洗手。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2]。
2.3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对长期卧床,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患者应加强肺部和皮肤护理,昏迷患者每2h翻身拍背一次,扣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原则,促进痰液排出,发热,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留置尿管患者应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流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动时夹闭引流管,使用专用收集容器,保持尿道口清洁[3]。对于静脉置管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能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1~2次/周,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接触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保持导管连接口的清洁,注射前,应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如有血迹污染时应立即更换[4],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输液完毕要正确封管,预防感染发生。气管切口患者2次/d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保持套管口清洁,及时吸出分泌物。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某科室应用参与管理模式,该科室有65张病床,其中抢救床14张,普通病床51张。共有34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14人,护师13人,护士7人。学历构成:本科6人,大专毕业19人,大专在读9人。工作资历:2人工作20年,4人工作11年,5人工作6年,10人工作4年,13人工作3年。方法:①组织学习,拟定计划:由科室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根据“满足人们健康”展开讨论,主要讨论目标有医院应提供什么样的护理、需要什么样的护士及该采取什么方法、通过讨论得出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宗旨,以患者需求为最大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之后护士长则根据上一年年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年护理部门下发的工作计划制定年、月工作计划,详细讨论该计划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科室根据全新的护理计划对患者护理,调整内容以实际情况为准。②管理分工:为了使科室每一位护士都能参与管理,科室护士长可按照护士资历、特点、能力及日常表现情况,并结合年工作计划分布。具体工作责任人(权限)为护士长(业务管理、行政查房安全、科室收支计算,每周组织检查1次)、总务护士(财务保管、患者公休座谈会)、责任护士(安全环境管理、护理业务学习管理、业务技术操作考核、患者等级护理管理、消毒隔离检查、患者公共娱乐活动管理)、专业护士(临床带教管理、全体健康教育授课、护理业务学习管理、护理业务查房、护理文件书写质量);③质量控制:由主管护师及护师组成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消毒隔离、查对制度的执行、病区管理、日常基础护理质量等。为调动科室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可制定奖惩制度。护理人员每天3次查房,其中早晨(8∶30-9∶30),目的在于病区卫生,晨间护理、收集标本、对危重患者护理及完成工作日志)。中午(11∶00-12∶00),目的在于护理记录、负责隔离消毒和核对医嘱。下午(14∶30-15∶30),目的在于病区卫生、落实治疗、基础护理及危重患者护理。护理部门每月1次整体查房,从中了解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并根据患者意见和建议改进和调整护理计划。效果评定:本研究从基础护理、病房护理、消毒隔离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4个方面考评[4],其中1级护理、基础护理及病区护理中<90分为不合格,≥90分为合格;消毒隔离、查对制度<100分为不合格,≥100分为合格;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85分为不合格,≥85分为合格。统计学分析: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质量比较用%表示,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科室全体护士均参与到此次管理模式中,其基础护理、一级护理、病区护理、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护理质量合格率均优于应用前,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易感因素:①内源性感染因素:是指来自患者自身的感染因素。②呼吸治疗器械的污染:氧疗装置、雾化器等器械的污染是引起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文献记载氧气湿化瓶内液体及管道受细菌感染日益增多,每毫升的细菌含量>20 000CFU,致病菌检出率可达20%[1]。
预防对策
预防外源性肺部感染:关键在于加强对呼吸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和正确掌握使用消毒灭菌方法。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必须每日更换,湿化液应用无菌水,从而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最低限度降低医院感染率[2]。
物理性预防措施:①呼吸训练:其方法是患者取立位,也可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在前胸,另一只手放在腹部,选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此时切勿用力,然后用鼻吸气,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每分钟7~8次,每日锻炼2次,每次10~20分钟。这种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减少气道阻力或无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气量,是预防肺部感染的理想措施之一。②变换与引流:应鼓励患者多活动,不能下床活动者可多做床上运动,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大的气道排出。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治疗更为重要。③叩击震颤法:翻身与引流必须配合叩击与震动,使分泌物松动,脱落而排出。震动常在叩击后进行,多用于年老体弱患者。④有效咳嗽:以腹式呼吸为基础,深吸气后,在呼气约2/3时咳嗽,反复进行。
超声雾化吸入:采用超声雾化吸入进行预防性治疗,目前已被提到重要地位。其优点在于,产生的雾化量大,雾滴细小,能使药液均匀而缓慢地到达末级支气管及肺泡,有效降低了痰液的粘稠度,促使痰液迅速从气道排出,减少病菌繁殖的机会。
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是预防、控制感染的基础操作之一,合理的口腔护理能使常寄菌减少到最低限度,防止过度增生,并能防止口腔黏膜干燥,提高黏膜吞噬、排除、消灭细菌的能力。正确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使用棉球或纱布浸透0.02%呋喃西林溶液擦洗舌面,硬腭和牙齿,擦洗时动作要轻,心要细,勿损伤口腔黏膜,尤需注意止血钳不可触及黏膜,探舌及软腭时勿过深,以免引起恶心。定时做好咽部培养,至少每周做咽部细菌培养1次,对全身严重感染者增加次数,并根据细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吸痰: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但也存在着增加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需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洗手、备好用物,自主呼吸,患者在深呼吸之后进行,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先给予过度通气2分钟,然后左手折住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快速将导管送至器官导管最深处,松开折压部,回抽吸痰,旋转退出,1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秒,再次吸引时应重新过度通气或患者深吸气5次后进行,要求1次1管,坚持由内到外,禁忌上下提插。
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目的:探讨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和成效。方法:2016年1~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儿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明显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优质护理;措施;成效
为响应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我院儿科也开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注意个人操作措施及言行,不断控制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针对儿科患儿年龄小、缺乏自主表达及自理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爱子心切等因素,这些都会增大儿科护理的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难度高、工作时间长,也增加了儿科护理管理的难度[2]。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7月期间,我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150例对照组中,男94例、女56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5±1.2)岁;150例观察组中,男97例、女53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4±1.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耐心讲述病房环境及主管医护人员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完善入院的各项辅助检查,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及时汇报主管医师,协助其给予相应处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3]:①科室召开优质护理服务动员大会,使病区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及意义,针对患儿的心理及行为特殊性,做好儿科病区环境布置,使患儿更好融入到病房环境中,减少其哭闹及烦躁情绪,更好配合治疗及护理。②集中培训护理人员,并集中学习护理制度及岗位执行流程,强调基础护理的工作要求,并以测试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③针对儿科特点,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对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整体评定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服务观念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④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资历、学历、能力将其进行分级管理,病房划分责任区,做到责任明确,护士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分配其管理患儿数量,同时,还要做到管理和监督。⑤根据儿科病区特点,合理定岗定人,结合患者需要及生活规律,实施弹性排班制度,确保患儿的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排版模式,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过硬的操作技能及服务态度,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从而提升患者护理服务满意。⑥在加强基础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病情及认知能力,提供分级护理服务,由责任护士评估患儿病情后,助理护士提供各项生活护理,另外,减少陪护人数,维持病房秩序。⑦根据患儿特点,进行分阶段的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给予专业性解答,并对特殊病情做好记录,耐心指导患儿家属,减轻其内心压力,增强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护理部每月一次科室专项检查,就基础护理、制度执行、护理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儿科护理质量评分,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护理质量评分的分值为0~100分,分为3个等级,<70分、70~90分、>90分[4];出院时,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护理满意度针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巡视病房、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为0~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5~100分)、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70分及70~90分的例数均明显降低,而>90分的例数显著增多,整体的护理质量明显增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增高、不满意率显著降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见表2.
3讨论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减少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儿科后,护理核心制度得到了规范执行,各岗位工作流程也得到了严格执行,尤其是分级护理制度及查对制度,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进展,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确保了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强化基础护理,从而真正落实基础护理的各项服务,使患儿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继而改善病房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应用护理标识,做好交接班的护理工作,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护理标识的重要性,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等现象的发生。加强科室护理质量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执行能力,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并做好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并与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耐心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交流,及时解答其关于疾病的疑虑,以高质量服务赢得患儿及家属的认可,从而改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丽华,赵婷婷,唐姗姗.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8.
[2]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9):117-118.
[3]周荣荣,周婧.优质护理在儿内科开展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247-249.
[4]王洪玲,江红霞.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333-334.
1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
2制度管理:护理人员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护士要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3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
4健康教育管理:有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