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操作风险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第1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银行;订单融资;操作风险

在当今各家银行不断创新贸易融资产品的同时,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基础性仍在各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出口订单融资为例,订单融资在各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属于出货前的基本融资产品,操作简单,办理时效快,但也通常因为其快捷的优点导致银行在办理该业务及贷后的管理中存在诸多操作风险,从而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下面从一则简单的案例中分析一下订单融资操作中的风险。

一、案例回顾

2011年7月25日,国内b公司与美国c公司签订了120万美元的出口液晶电视的合同,约定以d/p 30 days after b/l 方式付款,最晚装船期9月25日,合同签订后,b公司遂向国内a银行提出订单融资需求,a银行经调查c公司系b公司长期往来优良客户,信誉良好,与出口商的付款记录良好,在审核相关融资手续后,于2011年8月5日,为其办理了96万美元的订单融资,融资金额为订单金额的80%,期限为90天,到期日为2011年11月3日。2011年10月27日,a银行客户经理通知b公司准备资金到期还款,此时b公司告知因其国内供货商供货不足致使其备货不及时,未能依照合同发运,延误交货,其已经与国外c公司修改了合同,延迟了交货期。货物已经于10月20日发运,因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故申请订单融资延期至2012年11月25日,11月25日a银行收到b公司归还的订单融资本息。

二、案例分析

后来经a银行调查,b公司8月5日从银行获得贷款后将其付给国内e采购商,是归还其欠款,而不是此笔订单项下的付款,之后用企业的其他回流资金向e企业采购原料,而此时因e企业自身资金周转问题,供货出现了问题,供货能力不足,从而使得b公司的生产受到影响;b公司同国外客户修改合同后未及时向银行反馈信息,同时a银行因为人员调整,放款后原来的客户经理调至别的部门,新上任的客户经理未对业务进行及时的梳理,使银行在业务处理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发货后,未采取其他有效地避险措施规避风险而是采取贷款延期的被动方式给此笔融资款项带来较大的操作风险。

上述案例中,出现风险的关键问题在于,(1)企业未将贷款资金用于合理的指定用途,虽然不能扣上挪做它用的帽子,但也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风险从而带来后续一系列的问题;(2)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不清,贷后的跟踪调查欠缺,未及时发现企业合同更改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也没有做到有效资金流和货物流匹配,致使该笔货款系通过他行收汇后归还a银行融资,造成该笔融资还款风险。

上述款项,虽未给银行造成风险损失,未给企业带来信誉不良的影响,但其整个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隐藏着较多的风险隐患,值得银行和企业反思。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1.加强融资前的调查

实际交易中,融资行应通过广泛收集信息、细致分析鉴别订单真实性;其次不能只关注下游订单的表面真实性,忽视对上游企业的调查,订单融资依据是下游企业交易,而融资资金的用途为上游企业交易,银行的客户经理往往忽视了对上游企业的调查,在调查环节往往弱化对贷款具体用途的真实性、合理性、上游交易对手等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而对上游企业的调查往往关系到融资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及以后的出货收汇,是整个企业融资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2.加强贷后及资金使用管理

融资行应摒弃“订单自然能出口”这样的误区,环顾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企业在做贸易时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比如进口商倒闭,或如上例中上游供货商供货不足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出口,自然带来收汇甚至是还款风险。

其次要监控订单融资资金用途,尽管上游合同真实性无法鉴别,甚至企业订单生产进展状况无从知晓,但银行应该从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情况定期调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控资金用途,杜绝挪用资金于非生产经营项目。

3.加强贷款资金回笼监控

消除“订单必然带来收汇”的认识误区,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

,进口商的风险不可控性太大,如遇出口后进口商倒闭破产,或进口国政府动荡战争或实行外汇管制,都有可能使企业出口收汇变成泡沫,因此,银行要监控好出口企业的资金回流。

第2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一、业务运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揽存、销售基金、发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业务、电子业务、信用卡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都在个金部门,基层支行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去年发生的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就是一起员工为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环节,积极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控制力度,减少人为操作环节。目前经济体制下公转私业务非常普遍,由于系统不支持,本可以使用“一记双讫”一个交易就可完成账务处理,现在账务处理需要经过三¬¬¬¬至四个交易来完成,先单边借记往来户,单边贷记内部过渡户,再用“一记双讫”交易由内部户记入个人账户,如果是卡账户要使用两个单边交易来完成,这样柜员操作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差错。还有同网点往来户与个人账户大宗现金存取,如库存不足,往往会发生“先存后取”现象。

第3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1.现代风险管理奠基人段开龄博士 

2.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郑文平博士采访实录 

3.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5.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

6.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7.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8.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

9.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

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12.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13.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5.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16.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17.全面风险管理模型设计与评价: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杠杆选择

19.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20.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

21.互联网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与征信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24.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

25.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6.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7.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28.资本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29.大断面城市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

34.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 

35.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6.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

38.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39.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

40.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41.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42.论政府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政府风险管理实践的评述 

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镉含量时空分布及风险管理 

45.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46.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47.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48.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50.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1.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 

52.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  

5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54.论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在法律层面的引入——以监事会的完善为目标

55.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56.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5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5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59.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0.股权激励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化解——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61.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 

62.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 

6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4.银行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与贷款买卖行为分析

6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66.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67.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

68.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69.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 

70.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  

7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72.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障 

73.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74.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75.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77.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风险管理方法与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79.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80.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 

8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3.银行风险管理、贷款信息披露与并购宣告市场反应 

84.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8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86.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认知分析

87.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88.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89.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90.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 

91.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生态风险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94.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

9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96.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97.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研究方法与实践 

98.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 

99.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0.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01.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10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

103.软土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

104.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105.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06.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07.金融风险管理悖论的经济学释析  

10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个文献研究

109.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

110.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11.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112.从银行监管改革变迁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11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115.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16.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117.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  

11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119.伦敦城市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20.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21.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22.税收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控制流程

12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24.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25.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

126.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127.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28.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

129.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

130.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

131.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132.“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133.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134.现代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展望

135.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36.我国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137.众包社区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第4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并被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及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本文所指的会计营运风险,贯穿于银行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即受理业务、交易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各个环节必然涉及的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风险因素,这也正是操作风险的诱因。因此,会计运营工作处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第一线,对保证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和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巴塞尔委员会某次全球性的针对营运操作性风险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风险事件,在一年中每家银行平均发生528起风险事件,足见营运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对营运风险进行分析。

(一)2009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柜面人员对于无授权人员提交的开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该行客户前程石化公司预留印鉴被调换,并开立票据盗划资金2751万元。这一案件主要反映了会计营运中的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风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轻信其各种借口而被诈骗,而且银企对账流程滞后,大额资金支付时未能及时提示客户。

(二)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市某支行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勾结,向上级行谎称作废而截留空白票据,在两年间开出96张银行承兑汇票,先后贴现资金达9.146亿元。在这一案例中,该行会计营运的内控措施已经完成丧失,支行行长伙同汇票保管员、印章保管员等5人共同参与作案,上级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暴露了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缺失和会计层级管理体制的缺陷。

(三)2009年,瑞士银行雇员未经授权进行违规交易,致使客户损失4200万美元,该部门负责人和三名员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进行50多笔未经授权的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均未被发现,反映出该行的内控制度和交易核算系统都未能体现出有效的授权管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不到位,风险预警机制失灵。以上案例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会计营运风险,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引发会计营运风险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欺诈、制度流程执行不力所引发的风险占据很大一部分。

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限,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对公业务而无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相比,农发行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结算和资金清算等方面,具有金额大、政策性强的特点。2005年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将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国各分支机构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数据集中处理,强化流程和内控制约管理,并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5年以来会计业务运营平稳,未发生较大的营运风险。但是,农发行在会计营运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以江苏省分行为例,根据省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报告,2010年各类检查督导共发现会计营运操作方面的问题82条,其中产品和业务操作问题36条,占43.9%;流程管理问题25条,占30.49%;内控制约问题19条,占23.17%;系统处理问题2条,占2.44%,均未发生事实风险,也未发生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风险,但通过对这些营运操作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层次复杂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数据均存储在总行数据中心,总分行可以直接掌握各支行的营运情况,总分行对会计营运风险的管理渗透能力显著增强。但在会计管理上仍沿用长期以来总行、省分行、市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运营的模式,防控营运风险的办法规定仍需要层层传递、培训和督促落实,各地区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贯彻的效果不同。因此,这种复杂的管理层级与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支行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营运风险防控的直接性和渗透力不强,效率不高,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以前年度检查发现的问题仍有发生。

(二)基于数据集点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发行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数据大集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而言,会计系统能够自动检验账务平衡,总分账户始终相等,系统还能够对现金、转账业务的记账顺序,账户是否透支,各柜员钱箱重要物品是否相互制约分离等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模式使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重点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综合柜员制上线以后,原先一些记账、复核、出纳相互制衡的业务变为综合柜员单独完成,IC卡和密码成为内控重要手段,农发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员较少,大多数只按照内控的最低人员要求配置2名主管、3名柜员,一旦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综合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很可能产生一人多卡、违规代班等操作风险,类似这样的操作实务差错占比较高,但目前对于防范这种数据集中下的会计营运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常规检查等传统手段,营运风险控制部门大多数通过事后交易资料来判断实时风险,对实时监控的利用力度不够,还未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营运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

(三)尚未建立依托于科技手段的事后监督系统

会计营运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会计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具有风险点,但目前农发行对于这些营运风险点的事后监督还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传票、勾对流水、核对登记簿和报表等,事后监督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无法全面覆盖各营业机构的所有会计业务,也无法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有效监督。上述内部监督委员会的报告也只能反映上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程序全面自动地监测、记录、分析各营业机构的会计营运风险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的防控体系应在完善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建立事前预警风险操作、事中监控实际操作行为、事后监督核算结果的完整体系,辅以完善的日常监督秩序、内控制度、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总行对营运风险的控制能力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总行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运情况,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简化,成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业务延伸柜台。因此,总行今后可以根据营运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减少营运风险的管理层次,提高总行对营业机构的控制能力,弱化支行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权力对业务操作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防控营运风险政策的贯彻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行负责人行政权限引发的道德风险,减少内部欺诈的可能性,也能使支行的精力更加集中于客户服务、营销和维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二)实行前后台分离,实现标准化流程作业

目前农发行每个县支行都需要设置2名负责业务事项授权、监督的主管,3名综合柜员之间印、证、机相互分离制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业务量不大,相应的岗位、权限、控制、人员都要配备到位,会计营运监督的成本较高,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手清”、内部欺诈等风险。随着OCR(数据影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网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营运风险监控的集中程度加强,目前一些银行同业已经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进行票据、单证处理和集中清算;工商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由总行直接负责管理;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设立了现金管理及收付处理中心、贸易处理中心、电子服务中心三个集中业务处理中心,并引入了IS09000标准质量控制、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可控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今后农发行可以逐步改进流程管理,前台主要负责会计业务的受理,后台实现大额、重要业务的集中授权或远程授权,部分业务的集中审批,非实时易的集中处理,使各岗位接触的业务趋向单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有效规避个别人操纵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

(三)建立会计营运风险事前预警系统

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丰富的账务和交易核算信息,完全能够作为营运风险监控的数据来源,还可进一步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各类手工登记簿、统计台账纳入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增强系统对数据、流程的分析比对能力。在目前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异常信息自动生成稽核清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这种稽核预警功能,利用系统的后台接口开发会计营运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预警系统要能够实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事先设立多种预警模型,自动分析和判断会计操作是否符合内控制度,各类账表和登记簿、台账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录入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账户是否配对相符等,实现对约时入账、协定存款日终自动转账、结算收费、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利息应收尽收等的控制和判断,对各类异常操作和处理予以自动留痕,对重要日志进行记载备份,进一步提高营运风险监控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将监测的重心前移到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系统自动发现违规操作行为,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在会计监督方面,预警系统要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财务比率、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非货币性信息,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完整的分析监测体系,为审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供详尽的监督和决策依据。

(四)会计营运风险事中监督的重点转向柜面实际操作

目前农发行会计核算系统通过授权控制、账务平衡、密码控制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限制部分违规的营运操作,因此,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重点应转向系统程序无法控制的环节,即会计营运安全在基层行主要转化为实际操作风险,必须利用远程监控、交易监视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予以控制。一是资金支付环节,综合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直联以后,计算机要求会计主管两次授权后方可汇出资金,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会计主管是否将录入信息与汇款凭证进行认真核对,防止授权流于形式,其他类型的业务授权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二是在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上,综合业务系统采用钱箱的管理方式,每个柜员钱箱中保管的现金、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并自动检查印、证、机是否三分离,因而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钱箱与实物的核对,以及实际操作中印证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有无混管混用现象。三是在岗位制约方面,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操作员身份认证采用了IC卡、密码的管理方式,并设定柜员的业务范围和权限,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IC卡的使用和保管是否规范,密码是否严格保密,有无一人多卡、互知密码、随意放置IC卡等现象。四是在账务处理和维护上,总行后台中心自动完成标准账户设置、科目维护、利率、折旧率的维护,统一进行存贷款批量结息、计提折旧、报表生成等工作,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标准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准确,手动单户结息、手工计提折旧、错账调整等特殊性账务是否正确无误等。总的来说,如果离开对实际会计营运操作的严密监控,那么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将会形同虚设。

(五)实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

可设置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实现事后监督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由手工审核向系统自动审核模式的转变。集中事后监督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前台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校验会计核算结果与原始凭证录入的准确性,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通过将各营业柜面的事后监督工作集中起来,保证会计业务办理和监督的严格分离,尽可能利用系统自动控制审核标准和流程,建立统一监督标准、统一控制风险、客观考核、问责严格的集中事后监督系统,增强事后监督对前台柜员的约束力,促进柜员提高合规操作的自觉性。集中事后监督将改变目前每个营业机构均需配备事后监督人员,会计风险监督点多面广、监控难度大的现状,使营业机构从繁杂的传票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日常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

第5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金融风险种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最常见的金融风险种类,有些事因为企业集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造成,将企业集团经营中产生的不确定风险传递给财务公司。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给成员单位做出的外部担保也会导致这方面的风险产生。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认为误操作或者内部程序不完善或者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面对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更加复杂,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成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一项重要的风险种类。

3.流动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一般指的是由债务以及资产在结构和期限方面错配而造成的,产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是企业集团内部长远单位的存款,这种存款具有短期性,但是企业的资金贷款大多数是属于长期性的,这样会产生错配;二是由于有些企业集团把内部财务公司当做了资金融通中心,出现为了发放贷款向银行借资金的情况,而这些贷款主要为了内部成员资金的发放,一旦企业集团出现市场危机就会让财务公司产生支付危机。

4.体制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发展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财务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集团面临市场危机就会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因为资产重组等影响出现债务违约、资产流失、转移等情况,这回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体制性的风险,会面临信用、支付等危机。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就必须从企业集团内部出发,站在集团高度来控制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及有针对性的规划并设置相应的监控体系。企业集团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并且能够通过现代产权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以此吸引外部投资者不断的加入。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科学民主的实施。而在企业集团业务操作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结合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企业集团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执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建立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操作进行有效监控和制约,从而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做到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作用,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还能够收集风险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2.拓展业务,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在当前业务前提下,不断的拓展业务空间,做好战略规划,根据自己企业的行业及市场优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财务公司的盈利,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自身不断拓展业务空间以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与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拓展能够促进企业发展,适应企业当前发展的产品,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除了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外还可以与证券、基金进行合作,让中间业务也能够有效发展,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3.利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有效防范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利用要能够进行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不妨多利用一些风险管理工具,让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具备能够有效应用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能够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能够提高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会根据不同的经营活动来有效应用各种衍生工具,比如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等,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金融业务也在不断的创新 ,这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又带来了更多地挑战,针对当前金融风险种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拓展业务空间,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借助风险管理工具来进行有效防范,不断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春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2]张瑞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0,(09).

[3]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

第6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为了能更好地担负起营业经理的岗位职责,加强事中监督,我在紧张工作之余,每天都挤出时间努力学习最新的金融理论和业务政策,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日常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以书本为师、以专业部门的能者为师、以身边的员工为师,学习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得以熟练掌握各项业务要领,做到对会计核算程序心中有数,从容应对网点日常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在做好自身业务学习的同时,我还针对网点不同柜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因人而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将自己掌握的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其他员工。因为我始终相信,打造一个坚持执行制度、能抑制操作风险的团队,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参与。

我经常和网点负责人、主任进行业务上的沟通,探讨如何规范柜员的业务操作。要求柜员处理业务时要操作定型和坚持自我复核,实施重点检查监督,促使柜员养成良好的业务操作习惯。营业经理是会计核算控制的关键环节,这也就要求我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容易发生差错的同志,我不断提醒,使其在工作中引起重视;对一些因业务不熟而发生差错的同志,就耐心帮助其熟悉业务;对复杂业务和有可能出差错环节,就事先做好预警工作,到柜员的岗位当面指导。通过严格规范操作,实施重点检查监督,狠抓差错原因分析,加强管理监督,培养柜员养成良好的业务操作习惯。

案件防范是我们会计结算的永恒主题,也是营业经理的首要任务,把握好风险点,就能防范案件的发生。对权限卡、重空凭证、印章、重要物品等案件易发部位每天我都坚持重点监控,重点检查,决不走过场。把自己权限卡的密码保管好,每次授权都用一块挡板挡住密码。每月的案防会议都认真的和大家一起总结网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方案。加强案例分析,对自己和员工进行警示教育,杜绝案件发生。

第7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管理;风险;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招投标事业逐渐地步入正轨,招投标的管理也逐渐地趋向正常化。但在实际的工程招投标管理中,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与不可确定性,给企业的工程招投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招投标风险分析与管理体系,在招投标的管理过程中,及时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找出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分析

1. 招投标风险识别分析技术

(1)运用专家经验法

通过组建专家小组来进行招投标的风险识别,并对风险进行评价和量化。专家实地考察后,提供建设项目的信息和工程状况,讨论项目招投标风险的因素,如技术、工期、成本,并对此进行风险量化的评价意见。

(2)制作风险来源表

招投标人员将招投标工作风险进行全面罗列,这样就可以涵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如风险来源,发生的时间和次数估计,以及风险的后果程度。这样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对风险有详细的了解。之后就是对风险进行归类,便于对风险进行管理。

2.招标机构面临的风险

对于招标机构来讲,其面临着外部操作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在外边操作风险方面,主要包括招标人的不法行为潜在的风险,如商务条件、技术能力不具备,而隐瞒客观情况进行的招标业务,这样就给招投标操作带来风险。另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招投标的市场规则不统一,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程序上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也给招投标工作带来风险。对于招投标机构的内部管理风险方面来说,首先,存在着招标业务操作风险,如招标业务流程不严谨,技术审核过于粗糙,招标公告时间和报名时间缩短,设置过高的技术要求等,这样就出现了流标现象。其次,存在着招投标的财务管理风险,如投标保证金数额比较大,面临着财务风险问题。最后,招标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风险。招标人员容易受到利益引诱,出现受贿问题,如泄露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会出现质疑和投诉问题。

3.建筑施工企业的招投标风险分析

建筑承包商在进入某地区市场,进行承揽该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要面临以下风险:如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失真和失误风险、业主买标风险、联合保标风险以及报价失误风险等。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存在着招投标程序审批与国内接轨的困难,造成的拖延导致招投标工作效率比较低。而国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来说,存在着地方保护的问题,涉及到审批环节和手续的繁杂,信息的不畅通的问题。特别是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的不规范,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很难投标。

三、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1.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找出措施规避风险

要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就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找出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首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招投标报价方法,当前主要的招投标报价方法包括:多方案报价法、合理确定招投标企业的定额标准、不平衡报价及替代方案报价法等;其次要合理地进行风险的分散与转移,风险的分散是指将招投标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分散给工程分包商、工程建设的合伙人及建筑设备的供应商等,风险的转移主要是指招投标单位向保险公司投保险,将其可能要承担风险的绝大部分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三是要制定科学地风险规避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建立符合实际的风险预测控制机制的同时,运用先进的风险预测管理理念对风险进行分析、控制、评估及评价工作,最后要坚持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做到全面控制,提升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与水平。

2.采取措施优化工程招投标的决策

在工程招投标管理过程中,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就要优化工程招投标的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招投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首先要提升投标企业的中标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企业投标书的设计、编制及制作要把握其中的细节问题,努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制定高品质的服务方案与施工方案;做好企业之间的公关工作,进而密切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招投标决策,企业可以采取的决策有:竞争型、生存型、盈利型、报价型决策等。

四.加强招投标操作的规范和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招投标的业务管理

企业要设立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单独的负责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力度。进行招投标的工作人员要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加强学习,并且与业主要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业主的认可,才能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要完善招投标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降低和控制风险,建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风险防控应急处理方案,建立“招标项目投诉质疑案例分析制度”,相互借鉴防范,以及完善流程的审批程序。

2.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企业要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培养,充实员工的技术含量。提高员工的道德风险意识和业务风险意识,加强员工的招标项目操作经验的交流和总结,对员工要进行道德信用监督。同时,企业内部的各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便于招投标项目团队和员工的操作优势,共同对招投标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从事招投标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操作流程,加强对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实施。

3.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要对投标的保证金进行专人管理,按项目分别列支核算收支,设立投标保证金专户。加强发票和现金管理,标书销售人员必须领用由财务部门开具的专用发票,避免在销售招标文件环节业务人员直接接触现金。与此同时,企业应采取先进的招投标方式,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这样能够为企业招投标工作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网络进行的开标、评标,规避了人为风险。

4.做好招投标风险预测

所谓风险预测,就是指在工作之前对工作过程中以及工作结果可能出现的事物异常进行预测,制定对策以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险规避的基础,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招投标风险进行预测,要综合考虑一些随机的、不稳定的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对招投标的风险控制机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在招投标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工作风险,要加大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控。企业要建立健全招投标风险防控体系和制度,要加强在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招投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运用先进的招投标技术和方法,将招投标工作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企业的招投标工作进展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军.浅谈建设工程项目投标中的风险预测与决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2]王勤.浅析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J].广东建材,2008(5).

[3]张强.关于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

第8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一)发展阶段概述

银企对账工作是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行内控长效管理、推进增值服务、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电子信息化产品快速发展的时期,多元化的结算形式,促使银企之间及时核对、监督双方资金安全稳健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银企对账工作的效益和质量,更好地防范结算风险,保障银行资金安全,我行银企对账中心在2006年开始大力推广客户对账系统广泛应用,认真执行“工作岗位独立,对账人员分离,多种方式并存,突出重点账户”的原则,不断总结对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题,把银企对账纳入会计内控管理重要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多措并举防范结算业务风险,完善内控管理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我行邮寄对账和网上银行对账两项综合对账率从2006年95%到2010年 99.47%,综合对账率年环比一直呈稳步上升势态,对账率考核指标排名持续处在全疆前列的位置。到2011年各家分行的综合对账率均有显着提高;提高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综合对账率达实现100%的管理目标,成为各家分行对账管理考核的竞争焦点;目前,我行由于退信率不稳定,考核指标在全疆的名次也随之发生变化,退信率超标严重影响我行对账指标考核,降低退信率、有效防范退信账户风险成为重点治理和研究的对象。

(二)基本情况概述

据统计2011年我行全辖平均集中对账账户为3,330户,其中:重点账户1,769户,非重点账户1,561户。网上银行自助对账账户2,074户;网银对账占比达62.28%,城区集中管辖对账网点11个,由3名专职对账人员负责完成城区的银企对账工作。较远县市支行9个网点银企对账工作由5名兼职人员分管完成。对账方式按客户类别分层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对账方式,主要采取按月网上银行发送客户自助对账单、上门面对面人工送达对账单、电话预约、发传真、由省分行统一按月、季度外包邮寄对账单等多种方式开展对账工作。平均月度重点对账的回收率达到100%,按季度余额对账的回收率达到99.37%,网上银行自助对账回执点击率达99.97%,全辖重点账户面对面对账回收率达到 99.34%,创我行银企对账历史最好水平。

二、银企对账管理指标对比调查分析

2011年二季度我行共发送邮寄对账单1,813户,其中:地址有误和空地址退信82户,在82户退信中空地址退信占51户、地址有误退信占31户,两项退信率占全行总发送量的4.52%。二季度退信户数较一季度下降122户。

2011年三季度我行共发送邮寄对账单1,765户,其中:地址有误和空地址退信75户,在75户退信中空地址退信占58户、地址有误退信占17户,三季度退信户数较二季度下降7户,退信率较二季度下降0.28个百分点,其中:空地址退信占总量的77.33%,地址有误退信占总量22.67%,两项退信率占全行总发送总量的4.24%,两项退信率均高于省分行3%考核指标。从客户对账系统反馈三季度退信网点分布在11个支行,虽然较二季度减少7个网点,退信率呈下降的趋势,取得可喜的成绩,但退信率仍然高于省分行空地址在1%考核指标,地址有误在2%专项考核标准,持续影响我行在省分行运行专业单项考核。如何强化退信账户的管理成为我行银企对账工作的重点、难点。

三、目前银企对账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银企对账退信风险原因分析

1.我行自2010年12月实施账户集中审批开销户管理以来,前台操作风险控制环节依靠账户集中审批把关,但在现行操作中并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新账户开立时账户资料的信息录入是由前台柜员通过前台系统操作进行,到后台通过系统集中审批时,前后台系统相互不匹配,对事前录入账户信息如往来户注册资金、注册地址、办公地址、通讯地址及单位联系方式等录入的内容,到后台集中审批系统只有注册资金与注册地址两项内容,前台账户信息若存在录入不正准确不完整的情况时,集中审核无法通过系统控制风险隐患,形成新开立账户空地址或错误地址不能及时变更,错误的邮寄对账地址要等一、两个月后再通过省分行反馈邮寄对账退信,无形中大量的退信业务,加大人工重新发送邮寄和回收成本,严重影响网点对账工作的时效性。

2.近年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内地来疆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企业建设初期开立的工程项目部、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账户较多,这些施工企业不管工期的长短,都受新特的气候影响,基本上企业每年的4-10月开工搞建设,每年的11月到下年的3月回原籍进行冬歇。因此区分行银企对账系统如果在11月到下年3月邮寄单位的对账单,势必造成单位联系不上无法完成对账,形成对账滞后的风险。

3.通过银企对账发现个别企业在未对账的情况下先在柜台办理了变更名称或销户手续,企业变更名称或销户后,公章、财务章均被交到公安局进行销毁。对账员在办理纸制对账时无法在对账单上加盖企业财务章,给对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企业只能去公安局开证明,证明此前的财务章已被销毁,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了银行对账率,增加了对账工作难度。

(二)引发银企对账风险因素分析

1.内外部因素引发银企对账业务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我行在开展银企对账检查工作中,发现有一支行对账人员12月份通过一级分行对账中心发送某股份有限公司邮寄贷款余额对账单1户,贷款余额为5个亿资金,查看客户对账系统该行生成维护对账结果与单位反馈收回实物对账回执贷款余额不符,单位反馈贷款余额对账回执中缺少1个亿资金,经现场检查跟踪落实属银企双方单位专职对账人员履职中未严格执行客户对账管理办法处理业务流程,从而引发的潜在操作风险隐患。

(1)银企对账人员在催收单位对账回执工作中,单位财务人员声称银行发送邮寄对账单未收到,单位没有发生退信,银企对账人员通过前台报表主机系统打印客户余额对账单进行人工二次发放回收,在系统维护结果时未对客户对账系统生成贷款分户余额与人工二次发放回收对账单结果进行深入核对,系统本身对对账回执录入的结果不显示核对内容,其潜在的对账风险不容易掌控。

(2)通过进一步核查落实, 在前台报表系统未升级时打印人工 二次发放客户贷款分户对账单,容易形成打印内容不全,上述业务是漏打印该企业贷款科目中的1个亿资金对账单1份。由于前台报表主机系统生成数据与后台客户对账系统数据不匹配,形成的操作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3)做为单位的财务人员无论收到银行任何方式提供的银企对账单,都应该认真履行核对企业财务收支往来明细账务,避免违章行为引发单位财务人员挪用公款或银行内部人员将客户账务记载错误无法防范的重大风险隐患。

(三)外部因素引发的未达账项风险需要警惕防范。

未达账项是反映对账业务工作成效,揭示账户管理风险的主要标志,在2011年《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实施方案》中的六个重要风险点两个关注点之一,将“逐笔对未达账项进行核查并及时回访客户,对发现的问题查清并及时逐级上报风险报告”作为一项风险点进行防范。

我行对账中心在检查银企对账工作落实未达账项核实情况时,发现某支行企业客户6月份反馈的邮寄对账单回执填列的未达账项注明:银行列账单位未列账借方3笔,累计金额为66,491.10元,经与专职对账人员核实银行入账时间为6月16日,单位将3笔款项列入未达账项,未达类型填列为“银行已支付列账、企业尚未支付记账”,经询问专职对账员说:原因是该企业单位内部负责人出差未审批列支,故单位财务人员未进行记账,将3笔未记账业务填列在对账单回执“未达账项中”,对于这类由于单位方原因引发未达账项,存在掩盖真实账务反映的风险,需要专职对账人员与企业负责人进一步核实确认未达账项原因。

1.通过3笔未达账项可以看出,企业单位财务人员没有及时做账处理,网点的协助对账人员对企业连续发生填列未达账项的情况,缺乏操作风险主动防范意识,银行对账员在处理未达账项时没有和企业单位共同深入核实未达账项原因,对单位内部未及时支付记账形成的资金风险,银行对账员没有提醒企业财务人员,存在单位财务人员内部挪用公款的重大的风险隐患。

2.支行协助对账人员若不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操作流程,不认真仔细地逐笔核对未达账项的来龙去脉,对单位内部行为导致的账务核算不清的问题有可能将风险转嫁到银行来承担,对银行对账形成外部风险冲击。

四、管理优化对策

(一)实施账户集中审批管理流程改造

1.网点在开立新账户时要加强账户信息资料录入工作的完整、准确性,将开立账户录入资料内容通过流程优化设置为系统硬控必输项,减少网点账户资料信息采集不准确不完整引发的风险事件及空地址、错误地址的退信工作量。

2.通过完善优化前后台系统流程相互匹配条件内容一致性,把内部集中系统审批控制防范工作切实落到操作环节中,以便提高整体账户集中审批管理工作效率。

3.网点普遍存在账户销户时不及时提示单位财务人员先核对银行账务,将系统流程优化销户之前提示银行与企业先核对账务后再进行销户,包括开通网上银行服务账户同步销户提示。

4.建议在系统中增设一项功能,未进行对账的企业无法销户,在得到系统提示后,柜员可以告知财务人员先对账后销户,从而便捷了客户,也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

(二)为冬歇企业单位设定银企对账套餐服务

1.对冬歇企业每年4-10月正常开工期间,对煤炭、房地产、铁路及公路建设企业的银企对账业务流程进行改造、设置时间段,实施业务发生制进行邮寄银企对账单,保证银企对账工作落到实处。

2.在冬歇企业每年11月到下年3月资金和人员都在休息时期,改变对账方式,分行可以不执行邮寄银企对账单,提前预约申请采取电子对账回单的形式。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银企对账重要风险点防范工作管理,有效提升服务价值。

加强银企对账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管理是防范业务运营风险,注重实施加强账户、银企对账工作同步管理,规范客户对账行为,使对账工作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事中有系统硬控制,事后有检查一起形成多层次防控网来加强银企对账工作的管理。

1.要提高客户对银企对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管银企对账工作量大、难度较高,但银企对账工作是银企防范资金风险的有效办法,长期持续有效的做好银企对账,既可以遏制内外部挪用资金行为,也可以加强银行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监控,确保特定资金的专款专用,避免被挪用。因此,银行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决不能对银企对账工作有所忽视。

2.要培养客户的主动对账意识。 要消除对账人员严格按规定对账服务会引起客户不满的顾虑,大力宣传银企对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客户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履行对账手续,养成客户认真执行对账制度的良好工作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督促客户配合银行的对账工作。

3.要不断完善银企对账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银企对账工作制度,明确对账人员在对账单发放收回等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完善对账工作程序,确立对账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将银企对账工作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以及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对银企对账工作结果进行核查,确保制度落实严格到位。

4.要认真把握对账工作重点风险关键环节。做好对账的前后台分离,确保对账工作的有效性,并换人核对收回的对账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银企对账工作,对未发出的对账单要说明原因;未达账项要与客户逐笔核对落实、核查后在对账回单上注明查实日期、账务不符原因等,对银行内部员工出现的业务差错应严密账务调整处理流程,并作好相应操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对账单回单,集中分类装订,作为会计档案归集管理。

5.细化客户群,不同客户采取灵活的对账方式。对账方式不宜“一刀切”,应重视客户的财务实际情况灵活商定对账方式。如对于大额存贷款企业,应提倡由银企双方财务主管或负责人直接安排,采取上门“面对面对账”,如此更易充分暴露双方可能形成的财务差错和经济案件,确保银企双方账务完整正确,同时银行方可借上门对账之机与企业方交流沟通,收集其合理化建议,促进银行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跟进拓展新业务产品服务功能,巩固银企合作关系。再如对于业务量大、资金流动频繁的企业,可根据其业务特点和客户需求,实时为客户打印柜面客户对账单,以便及时掌控账务核对信息,加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

五、[参考文献]

[1]中国 工商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企对账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J].制度研究,2008 ,(1) .

[2] 工商银行昌吉州分行.关于开展银企对账工作专项检查的通报[J].制度执行检查,2010 ,(1) .

[3]吴红梅. 一起内外部因素引发银企对账业务风险隐患的案例分析 [J].工行信息园地,2010(3).

第9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一、全力营造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廉防工作

为开展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我镇积极营造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镇先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县有关廉政建设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廉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员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等相关制度。通过学习,领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上来,达到了以制度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发生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领导干部职工工作失误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夯实清正廉洁的作风基础,我镇迅速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委组织委员、镇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各办公室、镇辖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村(居)委会书记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解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日常事务性工作。三是宣传教育到位。我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会,会上通过讲案例、摆事实、传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精神及内容,深入宣传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我镇还通过印制文件资料、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政风险预防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自觉参与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中来,主动查找廉政风险点,有效地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按照上级要求,通过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并在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范围、工作要求,确定了动员及自查、廉政风险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廉政风险监管、总结提高五个工作阶段,以确保有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同时,在明确了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后,还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职工征求了意见,进一步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

编制职权目录和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县编委办及本单位的“三定”方案等文件要求,我镇从党委、政府以及党政内设机构、社会团体、各村(居)委会的职权名称、内容、行使主体、实施依据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目录的编制和调整。根据《关于认真做好编制职权目录和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的通知》(防控办[2013]2号)要求,我镇本着“合法、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原则以及“谁清理、谁编(绘)制”的原则,充分考虑职权运行的关键步骤和环节,按照职权流程程序,梳理职权清单,由负责清理的内设机构编制绘制,完成了《权利运行流程图》和《职权目录》的制作,经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初审后,报单位领导小组审定。汇编成册置放于信息查阅场所,并通过上墙、传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让全体干部职工为岗位风险排查工作做好了准备。我镇还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权力运行流程,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排查风险点,评定廉政风险等级

我镇采用群众评议、领导点评、案例分析和组织审定等方法,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内外结合等方式,以领导班子成员、关键岗位责任人和内设机构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对象,从履行岗位职责、执行管理制度和部门管理权等方面认真分析岗位特点和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全面排查出权力运行、制度机制、思想道德、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如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务接待管理、干部任免等。在充分排查风险点的基础上,根据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单位内部和社会的监督。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对一”防控措施,明确岗位和内设机构廉政风险点由分管领导把关,单位和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点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把关,所有风险点最终都要经过防控领导小组审核。经过统计确定,岗位廉政风险点为54个,其中高风险点20个,中风险点33个,低风险点1个;内设机构廉政风险点为48个,其中高风险点23个,中风险点24个,低风险点1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廉政风险点为59个,其中高风险点26个,中风险点31个,低风险点2个;单位廉政风险点为41个,其中高风险点18个,中风险点19个,低风险点4个;风险点共计202个,其中高风险点87个,中风险点107个,低风险点8个。完成了《单位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内设机构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岗位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的填写,汇总后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五、制订防控措施,构建廉政防控机制

在确定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按照镇廉政建设总体要求,通过明确岗位职能职责,进行风险的辨别和评估,提出风险预防措施,构建本单位廉政防控机制。一是分类制订防范措施和内控制度,二是按照廉政风险防控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工作制度,三是及时补充尚未建立的制度。同时,确保各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充分汇集民智、反映民情和体现民意,切实做到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我镇共收集整理了多个风险点提交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项管理制度,为后期风险点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还填写了《单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内设机构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岗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识别和自我防控表》,共完成廉政风险防范措施表24份,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202条,同时还根据行政职能转变、职责权限变更、法律法规调整等,及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内容和措施,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六、注重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公务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30项内控制度,并进一步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廉政准则、党风党纪等制作成《廉政短信》向全镇领导干部职工发送,及时发出廉政预警提示,防微杜渐;同时将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吃拿卡要整治工作这两个重点领域结合到廉政风险防控当中,采用主动承诺、自我约束的模式,制定了《镇领导班子个人廉政承诺书》、《镇整治“吃拿卡要”公开承诺书》,要求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签订廉政承诺书,将所有的公开承诺书以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岗位、内设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表张贴在醒目位置,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广泛争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防控工作推进不力、措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提出批评,促进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防控长效机制。

七、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镇自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来,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领导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坚持在思想作风建设上突出一个“提高”。为了使全镇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镇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廉政风险防控会议精神,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采取讨论、座谈会的形式,使干部职工切实意识到了风险就在身边、就在岗位上,从而提高了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二是坚持在查找风险点时突出一个“全面”。我镇采取领导带头查、组织评估审查等措施,认真填写廉政风险排查、风险识别以及防控措施表格,并围绕党务、政务、审批工作等各个流程全面查找风险点。同时,把查找风险点的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廉政风险防范寓于各项工作之中。三是坚持在监督检查中突出一个“严格”。我镇把严格督查作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内容,坚决落实廉政建设相关规定,严查严管,让廉政风险防范措施接受全体干部职工监督,切实加强对内设机构、岗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