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特的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特的教育方法

第1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东方科技学院 英语专业教学 《综合英语》 特点

1.引言

一名专职教师,从2005年进入湖南农业大学以来,我一直担任东方科技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课程教学,曾主讲《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现代大学英语泛读》、《语音》等课程。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东方科技学院的学生有着独有的特点,对他们的教学也会与对本部学生的教学有些不同之处,以下我将结合这些年来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其教学方法做初步探析。

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二级学院,其生源,教学大纲,学习环境,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等方面都与母体院校有所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1专业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一本二本高校大学生具有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特殊性。每次接手一批大一的新生,我都会让他们作自我介绍,谈谈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打算及对未来的展望。从学生们自己的介绍中我发现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性不强,且多数学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还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没有自我学习意识,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效率低下。不少三本院校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只是为了拿张文凭,在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上和其他本科院校有一定差异。此外,我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比较活泼,也愿意展示自己,他们或许在专业成绩方面不如母体学校的学生,但在其他方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专长与兴趣爱好。

2.2基础英语教学的特点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积累相对而言较薄弱,而母体高校的资源自己尚不够用更不可能提供给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虽在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的选用方面与母体院校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而且很多承担母体学校教学的老师也担任东方科技学院的教学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但由于所用教材相同,学生的基础水平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每次在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时我总会有不同的感受。独立学院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迟到、缺课现象,到课率不高的现象,前排座位空、后排座位挤。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本部院校的学生较为活跃,爱好广泛、参加社团活动较多,因此,会经常以此作为事由向任课教师请假。虽然,现在的英语专业教学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很多时候学生没有足够互动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只管坐在电脑面前低头听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状态不佳。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家庭,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学生还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他们上大学只是步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和形式,形成了学习的惰性,没有形成竞争的压力和意识,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就不高,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进而对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我认为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采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较低,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法。如果想活跃基础英语课堂,教师就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3.1实用教学方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而这些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和兴趣差异上,因此,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可以把翻译手段引入课堂,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提高双语表达的能力,并为高年级的翻译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英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适当地进行句、段的英汉翻译练习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较复杂的英语读物,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再次,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 改变是保持兴趣的最好办法。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师应当首先从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入手,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避免每个单元都使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尽量想方设法创新英语教学法,采用讨论法、表演法,创设有意思的问题情境,结合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施教。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英语教学手段如教学电视、多媒体教学等,不仅使英语教学具有“现场感”和“直观感”,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后,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挑选出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涉足书本外的领域,比如时尚、美食等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口味。

3.2《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等),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素养。正因为基础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对整个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可以以情感为纽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师中,综合英语由于课时较多,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再加上课堂是交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有直接而频繁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变化。由于中国的英语专业的足额生是在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的,经常会出错,这就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和担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显得不自信,因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成功的激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要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前进,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良好的课堂组织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师生课堂上的默契,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师生间的配合。在刚刚入学时,学生不适应大学课堂中的全英文教学,精读教师首先要以学生基础稍差这一现实为出发点,慢慢帮助学生提高,而不是任学生自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应给予鼓励和鞭策,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具体化使学生更易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改善教学效果。

最后,由于《综合英语》的教材中选择的课文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运用翻译手段,对于某些难以理解部分进行功能对等的翻译,且功能对等翻译可以采取中英文双语的形式,一步步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比已往更加认真地研读课文,又可以扫清语言障碍,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准确性,使得他们既见到森林,又了解到树木。

4.结语

第2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显然,个别教育(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时空,有利于个性的张扬,但这还取决于使用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所以,也不尽必然都能带来个性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个性”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而是指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因此,是有个性。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就等同于个性[1]。生命的独特性所表示的意义是:(1)唯一性。每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基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唯一地属于他自己。正如社会学家米德所说,一个人就是一种个性。(2)不可重复性。人是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是一个“进行时”。因此,生命在时间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他是什么取决于他在时间变化中所遇到的条件和现实。柏格森因此把人看作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在流畅,生命在绵延之中,此时的生命与彼时的生命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复的。(3)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着。(4)自我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一个共同体,但他把共同体的因素融进了他自己的行为之中,对社会都是通过自我的独特和唯一角度来反映的。所以,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唯一的模式。我们说,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2]。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农业时代,教育是“农业”,它似阳光、雨露、肥料,滋润种子,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工业时代,“正如经济上的统一生产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厂里干活,教育上的统一生产在过去也需要大批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随之而来的是统一的学纪、正规的学时、经常的考勤等等。总之,形成了一种求齐划一的压力”[3]。工业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农业”,不仅不是农业的个体生产,而且也不允许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它像“工业”,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着批量生产,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样,成为一个个“合格产品”。与过去的农业时代相比,“过去人们比现在自由得多,那时,‘自由选择是确实办得到的’。

今天恰恰相反,‘无论怎样来理解,人们都再也无法行使选择权了’”[4]。托夫勒认为,标准化是早期的技术水平(即原始的工业技术或自动化前的技术)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任何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而是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我们又重新获得了工业时代被剥夺了的“自由”。这就是后工业时代教育个性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这支社会文化支柱,一如经济也不得不考虑起产品的多样化了。也正像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情况一样,新的技术并不能带来标准化,反之,却在推动我们走向超工业时代的多样境界”[5]。信息技术结束了标准化的历史,而使人类的生活走向多样。教育因此而与工业时代的划一性宣告割裂,而踏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教育的唯一形态。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其基本理念是: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不同于划一性教育,就在于划一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教师行使权利,而无视学生的差异和要求。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上帝”,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借用今天的商业用语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的满意,是教师的最大追求”。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只是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是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1)尊重个体的个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到底是尊重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2)尊重个体的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动力,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尊重个体需要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使所有学生都享有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即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学习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先天差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优势类型的差异。以往人们多认为智能是以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测量并用来加以比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了智能的一元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全面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6]。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他反对划一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7]。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8],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但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自主的活动,一类是被迫的活动。马克思说,“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这就说明,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摆脱来自教师的控制,还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性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科恩说:“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情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觉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9]。自主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意识、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志。自主的人能够自我立法、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过程视为教师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制造”符合教师理想的“产品”的过程,它忽视了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10]。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的发展只能由自己完成”的观念,切实把精神发展的自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当然,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取消教师,盲目的自主。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要从前台走向后台,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对教师提供的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选择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教师提供的同一内容的自主理解,珍视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自主和选择是密切相连的,没有自主就不可能有选择,选择的过程体现着自主的过程。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具有了自主选择权,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的发展才有希望。

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自由的人即是有个性的人。自由包括多个层面:处理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自由,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内在自由。在教育活动中,前两种自由赋予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它使学生在一种非强制的状态下或非强迫的制度下自主的学习。杜威说,“自由就是提供机会”,“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使他能尝试他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的种种冲动及倾向,从中他感到自己充分地发现这些人和事的特质,以致他可以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发展那些对他自己和别人有意的东西”[11]。所以,这两种自由是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内在自由是儿童在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发展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自主性,是人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哲学人类学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弗罗姆甚至把人的本质就看作是一种特定的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是培养、教育的结果,但潜能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12]。教育对潜能而言,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也可以扼杀生命的潜能,这取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一锅煮”的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教育因此成了压抑潜能自由发展,扼杀学生个性的“元凶”。个性化教育的首要原则或首要理念是“适应性原则”,即“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学生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自由、自觉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只是为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特色化的、唯一化的。而不是,让教育用一个标准来塑造所有的学生,人为地消除他们之间个性的差异。

第3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从20世纪中期起,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为了使教育顺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现代教育也可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则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人性化的教育观追求完美、丰富人性、关注人性化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使人看清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对话式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用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3.提问式的教育观提问是开发大脑思考能力的最佳方式,找出问题,并沿着问题一个个的去寻求答案,在不断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民主式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追求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要采取民主参与制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民主校园氛围。

5.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有创新,就会有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后现代教育思想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意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不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学形式,如论文、散文、小说、传记等,还有其特有的格律,如诗、词、赋、曲的形式。汉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学优势在于这些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格律,它为汉语言文学增添了比世界其他任何语言都要绚丽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字能够产生独特的文学样式,文字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文学的形式。汉语言文学的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性,孕育出了声调优美、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使文学的思想美和韵律美相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

第4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谈一谈教师的教学风格

所谓的教学风格就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综合与表现。一些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论述,他们虽然对教学风格这一概念表达的方式和赋予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从中概括出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特征不仅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教学风格的涵义,而且将此自由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

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立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逐步理性化阶段。即通过苦练基本功和独立思考,对同伴和前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是非观点和甄别意识,开始创新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发展平台。

二是“破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经验丰富阶段。也就是对自己在一段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着深刻的独到的认识,自己常常处于不自觉的成功喜悦和模式再现状态中,于是,可以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以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较为有效的个性化阶段。

三是“无格之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自我价值突破阶段。即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一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依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不同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一阶段也就是教师再次对自我的挑战和试图超越。

1.面对课改,重新定位定格

教师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知识程度和业务水平等。了解它们与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进而找准位置,重新确定或修订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教学内容体现“传统”与“现代”风格。

2.教师的教学风格要更加体现科学、民主的教育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但要坚持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有用的原则性的东西,更要改革和放弃那些强调师道尊严,统治者命令式的习惯。严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严也不是唯一的风格。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应当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而不能压制甚至以牺牲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代价。这使当前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体现着突出的人本艺术特征。

3.在课堂教学中突现创新

在新形势下探索和追求教学风格,既要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又要重视学生初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风格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极大地影响和引导着学生初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依照上述阶段的特征和要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路径。

1.立格求稳

即善于思考,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加以改进,形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2.破格求新

破格意味着推陈出新,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敢于超越自己和他人。所以,教师通过更加深刻地反思和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二次创造”精神,使教师在变幻莫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从容和睿智。

3.无格求进

齐白石先生说:“在艺术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所以,在教学风格的追求中,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永远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而这种更高的目标和境界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达到游刃有余的、高效的自由教学状态。

第5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其实指的就是一种通过独特的方式和新颖的思路,对某一问题进行阐明和解决的思维模型,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1]因此,一切可以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模式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人类社火还是生产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较高的创造性能够使一件事物具有鲜明的独特的特点,能够使其具有较高的先进性,从而被社会所需要。而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要求其创造者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只有其具有了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与立场来观察和制造事物,才能够赋予事物以高度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具体到钢琴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钢琴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经常利用音乐来唤起其进行创造与研究的灵感。其对于贝多芬、巴赫、海顿以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都比较较熟悉和喜欢,经常会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或沉思的时候拉起小提琴或弹钢琴,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是将乐谱上的术语机械的照搬或理解就行了,乐谱只是对乐曲的旋律做出了物理上的记录,并不能将作曲家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而演奏者则需要将这种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乐谱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内涵,从而赋予这些音符以鲜活的生命。[2]另外,神经生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钢琴演奏中,由于需要保持演奏所需要的兴奋性,神经系统也就会建立起来相应的调控功能。这样,大脑想象力将会更加丰富,使机体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

对于个体而言,外界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其坚持完成一项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在一般大众看来,个体价值是否得到实现与体现,一个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外界是否给予肯定与支持。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十分看重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换句话说,也就是外界对于一个个体的态度会对其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候一个鼓励与肯定的眼神就可以使个体信心大增,充满勇气,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进步;而否定与怀疑的态度有时会对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造成严重挫伤。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常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可激励学生不断调动自身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独自完成一项创造性的任务或是以一种比较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或监督者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就可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优化钢琴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主要是通过课堂这种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而在任何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通过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场所与设施等元素综合起来,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换句话说,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场合与实践传授给学生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合理与否,将会对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钢琴教育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保证钢琴教学的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够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我国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大都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形成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必须要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其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及表现力的不断提高。[3]从而,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在钢琴教育与演奏过程中,听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仔细聆听,可以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体系,以便成功完成钢琴演奏。因此,在钢琴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要做到这样一些要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音乐的听觉特性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演奏示范,使其能够在自己的示范演奏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听觉更加敏感。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领受,从而产生更多的思想与想象,进而也就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对于钢琴教育与演奏来说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于钢琴教学、训练与正式演奏的全过程。[4]之所以说想象在钢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对作者一定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象化表现,观赏者只有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够对其进行理解与感受,也才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对于钢琴艺术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乐谱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而演奏者只有通过充分的想象,才能够将曲谱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充分理解与领悟,进而才能够在钢琴演奏中充满情感,使演奏更具有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听某一音乐作品时来想象相应的场景,可以使学生形成进行想象的习惯,并能够丰富其想象的内容,从而使其以后能够进行主动地想象,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注意挖掘与理解钢琴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经过自己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形成的,因此,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蕴含着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样其才会被大众所接受与欢迎,而如果其本身没有什么独特的一些特性存在的话,也就是说与其他音乐作品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它的形成与产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任何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是人类创造性的成果。在学习和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挖掘出来,并对其新颖性与独特性形成的过程、结构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够将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才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这样的演奏才会是成功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于不断地接触大量的创新性元素,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挖掘,因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元素进行探索,对音乐教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乐律感

所谓乐律,主要包括演奏速度、强度及音色等内容。通过对乐律进行不同的调节,即对演奏的速度、强度及音色进行不同的变换,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只有熟练掌握乐律,才能够对创作者蕴含在音乐作品乐律中的情感进行深刻的领会与感受,才能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从而为自己成功演奏做好准备。另外,演奏者要想很好的传达特定的情绪与情感,在最大限度上感染观众,也必须要具备很好的乐律素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运用乐律,传达出或欢快或愁苦或愤怒或沉默等的情绪与情感,进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对学生乐律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能够自发地通过演奏创造性地表达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钢琴教学与练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对学生乐律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所用的音乐作品的种类与类型,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乐律,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律感。

第6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华德福教育 真我 鲁道夫·史代纳 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华德福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在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具体到教育实践中都突显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张扬个性、促进生命创造体的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以开放的胸襟及多元文化的视野不断地借鉴、改进、丰富和发展。华德福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教育的展开过程应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把富于独特个性的“真我”看作是除遗传和环境之外的促进一个完整个体全面发展的“第三因”。因此,在华德福教育中,发展“真我”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这一发展“真我”的思想将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是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作为前提的,华德福教育对人性的假设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奇迹展开的过程,是个体独一无二的个性展现和增长的过程,“真我”是隐藏在个体内部的人的本质特征。“欣赏甚至是崇敬、敬畏‘真我’是华德福教育的焦点,承认这一独特的、无与伦比的被称作是‘第三因’的‘真我’是华德福教育创始者鲁道夫·史代纳极富变革意义的见解。”以下从华德福教育中发展“真我”的重要性及发展“真我”的原则与方法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发展“真我”的重要性

    在华德福教育中,遗传、环境以及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真我”是促进完整个体良好发展的三个因素。在这三者中,遗传和环境只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而“真我”是对这两者的回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能以正确的、平衡的、合理的方式来加强环境及遗传的积极作用,“真我”将最终成为影响个体一生的决定因素。因此,华德福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所采用的创造性方法就是要寻找一条开启每个儿童的”真我”及发掘其潜能的路径。“真我”在教育中的地位正如BarrySanders所言:“真我”从幕后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人询问它的出场,但也没人怀疑它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的看法,即人如果失去了“真我”,那么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

    “真我”通过个体的学习、奋斗、思考不断展开,它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创造性、多维性、自信性、积极性等。“真我”一方面通过其自然天性及人文环境来唤醒,另一方面通过其自身及潜能来发展。因此,“华德福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意识发展,引导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即‘真我’),唤起个体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和判断,并给予自己生命以意义和方向。”学校要创设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平衡、和谐都是为更好地促使儿童的“真我”的浮现与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华德福教育中任何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任何教育措施的采纳、任何教育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发展“真我”这一目的。

    (二)发展“真我”的原则及方法

    华德福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为人的精神生活、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服务。形成个体精神、发展独特自我、生成个体智慧及发挥个体的潜能是华德福教育的目的。为达成发展“真我”的目的,华德福教育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课程、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提出发展“真我”所应遵循的原则等。下面介绍几种独具特色及借鉴意义的教育原则、方法。

    第一,因“气质”施教。华德福教育的创始者鲁道夫·史代纳认为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个体如何对外界作出反应,决定着个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在《四种气质》一书中,他将人的气质分为乐观型、急躁型、冷静型和优郁型四种,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是在人的身体、生命体、星芒体和自我进行组合,以及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各个个体浮现出的独特的特征,常常有一个心灵体起支配作用而形成气质,从而突出了个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种比较明显的个性状态,教师的责任就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帮助每个孩子进行个性特质的调整,对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心灵负责,通过对不同儿童气质的了解和把握,因“气质”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真我”的发展。

    第二,不开展竞争色彩浓重的教育活动。华德福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都努力避免恶性竞争。譬如,不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即使有考试也不打分数,不搞评比和评奖活动,注重团体的荣誉,避免拿学生来比较或树立榜样等。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个体在发展独立自我的同时,培养他(她)与周围的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友善、亲密的关系,这也是华德福教育中“真我”思想所包蕴的应有之意。即教育要促使独特“真我”的形成,而这“真我”不是片面突出个性,不是只强调独立,更不是只关注自身、显示自己的孤傲。教育所要发展的“真我”是要让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生活,既不丧失独立个性,又能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真我”不是要突出竞争,而是更侧重合作。

第7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1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的教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包含众多的知识要点,例如:体育健康常识、运动健身知识,以及相关的运动健身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未来的一种体育爱好。当前还需要对大学生设置合理化的体育运动健身项目,同时还需要辅助教师体育专业化的适时指导,来不断地促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通过上述的相关步骤,来逐步地推动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来逐步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相关系统性的锻炼技巧。在平时的实践教育中,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在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中来逐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训练方式。通过上述方式,来逐渐地促进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掌握非智力的相关因素,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能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2)体育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体育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以独特的形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对会发挥出巨大的德育功能,进而促使大学生不断地增强思想道路素质。例如: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体育类型比赛,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增强高职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量。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对团进合作、集体意识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要素。

(3)体育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健美意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一直都是秉持健康、美丽的发展目标。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相关的体育教学,来不断地促进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建设运动跟健美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将形体美跟心灵美之间达成一直,来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来逐渐地培养大学生塑造健康、魅力的自觉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健美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跟生理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同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高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逐渐地发展成为自身独特的一种健美理念。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遵循有关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确保学生在经过有关的体育教学后,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以及一些相关的体育技巧,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独特的体育艺术之美,同时不断地发展自身对于某种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

2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策略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它也是身体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一个有力的手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跟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集合,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地促进素质教学发展。

(1)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两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具有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提高前者可以通过相关的体育教学进行实践,而后者的实现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它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同时积极地参与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有效地方式来掌握一些相关的健身动作要领,目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简单的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从而不断地增强高职学生对于体育的全面认知。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开展有关的体育教学时,往往忽视了一些关键性的因素,没有将有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健身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因此,最后无法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更有甚者,由于掌握的方法不当,最后造成身体上的损伤。因此,当前需要逐渐地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来加快素质培养教育进程。

(2)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相关的教学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引导,从而不断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处理,最后遵循合适的体育教学理念,来逐渐地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因此,需要设置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地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潜力,以及创造性,确保其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应该避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比赛现场解说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跟清晰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技巧。

(3)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素质教育始终放在首位。同时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来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要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同时进行熟练的动作示范,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另外,还要逐渐培养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以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

第8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60-02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1]一方面,校本课程摆脱了国家课程诸如开发周期长、知识更新慢、要求整齐划一等固有缺陷,避免了“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脱节等”[2]问题。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化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独特风格的形成。

一、重视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高政治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选修部分由国家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目前,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对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可以如此定义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的,由教师、行政、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以学校教学条件与地区教育资源为基础的,以增强政治教育适用性与针对性为标准的,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目前,中国有或大或小159个民族地区,即少数民族聚居区。相较于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在教育目标、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特殊性。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并以其为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去指导个别。因此,我们既需要认识与掌握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中一般存在的规律,而且还需要加强对个别情况,也即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特殊性的认知与理解。

只有在观念上正视其特殊性,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其特殊性,并制定出合适的方案来加以应对,才能推动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目前,在理论与观念层面上,已有研究成果尚未把对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特殊性的认知提升到系统高度,在理念上还未真正重视起这种特殊性来;另外,在管理制度与教育实施层面上,大多数民族地区普高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管理体系,这也导致在课程开设、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实践环节中尚未凸显这种特殊性。

二、民族地区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

1.落后的经济基础。受限于历史、地理、自然以及交通等因素的交互制约,中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化与信息化程度欠缺,产业结构以农林牧渔为主,且较少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条件与目标定位。

2.显著且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其中包括以生产工具与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和以宗教、语言、艺术,以及传统习俗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人们血液并成为独特标志,有如差异的生存条件与生活习俗造就差异的民族性格,不同的生产方式与决定其不同的思维习惯,传统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造成了其传统的认知背景。任何教育不能脱离其社会文化环境而独立生存,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各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生存与发展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之中,从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吸收养分以获得发展;反过来,接受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教育的学生又回流与服务于民族地区,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特殊的教育目标。除了承担着奠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教育目标以外,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还承担着另外一层特殊使命: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科学与理性成分,促进民族融洽与民族团结。受限于教育背景与信息障碍,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民族政策毫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缺乏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情感的正确认知,妨碍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与大发展。因此,民族地区普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化解民族沟壑、沟通民族情感与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责任。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

1.学校制定出适合的政治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校本课程开发拥有了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下放的课程决策权,以及学校配套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该制定出科学的开发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化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理念,统一思想,协调组织成员的行动,实现组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标。”[3]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面临落后的经济基础、简易的教育设施以及有待提升的师资力量等现实困难,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经费保障、人员配给、工作激励、课程考核等多方面给予有力的配合与支持。

2.全面调查学情,科学定位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满足学生思想成长之需求为第一要务,手段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针对性。因此,在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之初,需要全面调查学情,一是调查学校的教育条件与地区的教育资源,摸清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课程素养,掌握本民族地区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二是对学生的认知背景、政治倾向、民族认知以及民族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摸底与分析,研究学生在思想政治成长方面的不足与需求,为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指明前进方向。

3.以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为推手,引导民族地区普高建立科学的、先进的、民族的校园文化。每所学校均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民族地区普高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大,且民族属性较为单一,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渗透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往往容易生成一种带有明显民族属性的校园风气。而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重要环境,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因此,在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以实现对校园文化的有效规制与疏导,尊重与保护其中合理的、民族的元素,坚决制止其中落后的、偏激的,甚至是违反国家民族政策的元素,引导建立科学的、先进的、民族的校园文化。

4.宣传民族政策,增强民族互信,促进民族团结。为了承担起宣传国家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把提倡民族平等、禁止民族歧视提高到制度化的高度,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思想教育,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强烈民族平等思想,才能在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处处渗透出这种平等的意识与情怀;二是在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尊重与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来展示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与互信,以便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

5.吸收民族文化之精华为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教学方法,适应独特的认知背景与思维习惯。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民族地区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应充分吸收民族文化之精华,摒弃民族文化之糟粕,把民族文化中先进的、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精神成分与物质成分纳入学生课堂,为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教育赋予独特的民族基因。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反过来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与发扬光大。另外,课程教学方法上,切忌把理论的,抑或现存的经验生搬硬套,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认知背景与思维习惯,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情感理解与成长支持。

四、结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问题就应该特殊对待。相较于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明显特殊性,且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也存有明显差异,不存在已有成功模式可以套用。因此,要科学推动民族地区普高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就需要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敏锐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变革,为民族地区基础课程改革事业付出更多努力与心血。

参考文献:

[1]梁庆.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J].钦州师专学报,1999,(3):57.

第9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人是个体、群体和类三重属性相统一的实现存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求人在类性、群体性、个体性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合理发展。[1]从人的三重属性出发,我们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从人的类性上看,人是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存在,人的生存和繁衍活动客观上要求人同自然界发生关系,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应当表现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中。具体地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空前的紧张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能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福祉。第二,从人的群体性上看,特定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的国家、社群、文化等特殊群体中的人,因而人的发展要表现在人处理同其群体内部和其他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体现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要求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本质。具体地讲,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具备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第三,从人的个体性上看,特定的人具有独立的价值,具有个体性的禀赋倾向和特征,具有自由自觉性和自主性。个体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对理想生活的构想。这些独特的需要与目标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幸福要素。因此,从个体性出发,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当包括个体本质的实现。由上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同时也指向人本身的存在和福祉,因而是以人为本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与联合国“发展权宣言”中对发展的相关界定是一致的。根据后者的界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发展政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整个人口的福祉。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每个人享有参与、贡献和享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权利,从而使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够充分实现。[3]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这种阐释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从人的三重属性视角来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能处理好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以及很好地自处。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显然个体需要接受某些用于协调这些关系的价值和规范。这些价值和规范就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从类性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能处理好自身同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人对自然采取一种关怀和友好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索取、开发、利用和控制。正如PhilipCafaro所言,“控制自然是一个傲慢自大的表述,它产生于人类的生物学和哲学不发达的时代。那个时候假定自然是为了人类的方便才存在的,我们现在还在征服思维下讨论问题,我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去证明我们的成熟和精通,不是对自然而是我们自己。”[4]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然的这种关怀在很大程度上不构成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但在当今严峻的生态危机背景下,把这一要求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显然是合理而紧迫的。因此,对自然的尊重和友好以及与此相关的美德和道德价值的教育就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将中国传统的“敬”“仁”“俭”等作为与关怀自然相关的美德教育就具有积极意义。以敬德为例,这一美德要求我们“无论是对自然还是人事,常怀虔敬的态度,尊重和认可自然内在价值,尊重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5]其次,从群体性的层面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接受和认同群体存在和运行所要求的价值和规范。我们无疑是生活在特定群体中的人,我们不可选择地出生在一定的社会传统和制度之中。在成长过程中,一旦这些传统和制度被我们所认同,它们便嵌入到我们的社会认知与感受的心理结构之中,弥漫到我们的行为、观念和思考方式之中,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包括一些最为基本的价值和规范,比如法律和制度,还包括一些不可或缺的价值,比如友谊、爱、亲情、关怀、尊重等等。我们要处理职业、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等领域的人际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能够具备比较成熟的与人相处的态度、情感和技巧,它们是我们成为一个发展了的人的必要条件和必备素质。因此,道德教育作为传播社会重要价值的手段的手段必定要将这些内容纳入,使之成为基本的重点的教育内容。再次,从人的个体性层面看,个体的人是独立的、特殊的,这意味着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从个体间的差异性看,个体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对理想生活的构想。这些独特的需要与目标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幸福要素。因此,群体内的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持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生活模式,于是,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幸福诉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个体及其价值选择予以平等对待,对“异己”者持尊重和宽容态度。因此,我们应当将平等、尊重和宽容等价值纳入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个体性层面,个体的独立性还有一层含义,它意味着个体在一定意义上是自主的,具有自主性,在一些事情上不应当受到群体的强制和约束。这就要求个体具有充足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才能理性地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和选择不受损害和阻碍进行合理的辩护。因此,从个体性层面看,道德教育还应当强调自主、理性、批判性思维等价值。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独特的发展。上述道德教育内容并不完整,但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些道德教育内容显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应当是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最为看重和强调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道德教育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