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经济体系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体系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体系优化

第1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抽油机系统 效率

目前来看,对于我国石油企业的采油工作来讲,抽油机还是其最为重要的设备。石油产量的高低多少还是十分依赖于抽油机的工作效率。因此,提高抽油机系统的节能效率和管理水平是油田生产的重要环节。可是,当前抽油机系统的节能效率来讲,仍然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就抽油机系统节能效率低下的问题谈谈笔者的浅显看法。

抽油机采油的工作原理是把地面能量通过抽油机的抽油杆,然后经过抽油泵传递给井筒中的生产流体,最后将原油举升到地面。从整个抽油机系统的工作过程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能量不断传递和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既然是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就难免存在能量损失现象。而通过有关数据的统计研究表明,我国油田抽油机系统效率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

一、抽油机系统效率存在的问题

1.抽油机技术装备影响系统效率。抽油井的技术装备高低和性能的优劣是提高和制约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从油井抽油机动力系统配置来讲,某些油井的抽油机仍然采用属于淘汰型的变压器,或采用调整电机、或采用37千瓦普通电机,这些抽油机的电机都属高耗能设备,必然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因此,油田部门就应该采用较先进的、节能型的技术装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的问题。

2.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水平待提高。抽油机井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水平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技术依托。油田某些部门的抽油机管理存在水平较低的现状。因为部分抽油机使用年限久远,导致抽油机系统出现支架偏斜或者游梁偏斜,抽油机系统的悬点井口对不上、冲不齐。有的抽油机存在减速箱漏油问题,还有的存在刹车轮毂磨损问题,更有甚者存在刹车失灵的问题。这此现象都需要提高抽油机的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水平,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提高抽油机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油井的生产效率。

3. 抽油机的生产参数不过关导致系统效率低。抽油机生产参数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供液不足条件下,冲次较高,致使悬点载荷增大但泵效降低,从而影响了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提高。

4.管理水平影响抽油机的效率。当前,对油井抽油机设备的管理,设备的工作状况的监控,对采油工作制度的落实都会影响抽油井系统的工作效率。高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及时准确地分析油井的设备工作状况、调整抽油机采油的工作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又一重要方面。

5. 抽油机平衡度达不到相关要求导致系统效率低下。当前,一些抽油机系统的平衡度达不到相关要求,从而影响抽油机系统的效率。

总之,抽油机系统要向着高效节能方向发展,节约能源,提高系统效率是抽油机系统重要工作目标。

二、抽油机系统节能效率技术措施探讨

1. 提高抽油机系统技术装备,实现抽油机系统节能效率提高。

针对当前某些油井抽油机仍然采用属于淘汰型的变压器,或采用调整电机、或采用37千瓦普通电机等高耗能设备的现象。针对油井抽油机动力系统配置来看就应该采用较先进的节能型的技术装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为抽油机匹配合适的电机设备,以便降低电机额定功率,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二是抽油机要采用变频调速控制,以改变低效做功状态下的抽油机工作现状,达到抽油机工作方式和油井负荷两者一致,使无效抽取现象减少,确保次次都抽油,降低能耗,提升系统节能效率。三是利用晶变频器对抽油机进行变频改造。通过晶变频器的改造,以减少对抽油机的供电电流量,提高抽油机功率因数,使抽油机的变压器负荷降低,提高系统效率。利用晶变频器的改造,增加抽油机的石油产量,调整抽油机的抽油速度,同时避免抽油机较强的机械冲击,延长抽油机设备使用寿命,提高抽油机系统的工作效率。

2. 提高抽油机井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水平,实现系统效率提升。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水平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技术依托。针对抽油机系统工作参数存在不合理现象,要通过调整抽油机的工作参数,来提高系统效率。具体来讲就要改变导致抽油机系统出现支架偏斜或者游梁偏斜,抽油机系统的悬点井口对不上、冲不齐的问题,改变抽油机存在减速箱漏油的问题,改变刹车轮毂磨损问题和刹车失灵的问题。要通过减少电机皮带轮直径或采用调速电机来降低冲次,从而使泵效提高,使井下的效率上升。若优化设计水平,在抽油机工作过程中,抽油机的电机功率因数从零点四左右提高到零点九,从而减轻抽油机电网和变压器的负担,降低线损,减少抽油机的无功损耗,提升抽油机系统效率。

3. 采用塔架式数控抽油机,提升抽油机系统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抽油机系统也要与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技术相结合。相比老一代的抽油机而言,现代化的抽油机在提高系统效率方便十分突出。以塔架式数控抽油机为例,新一代抽油机实现了机电一体化。集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于一体,是低冲次的,长冲程的机电一体抽油机。该类型抽油机实现了运行平衡,使系统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功损耗几乎为0。就像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一般。该新型抽油机是通过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运行,使抽油机的终端负载和动力源实现了老式抽油机做不到的换向运动,这样就不会出现电机不做功现象,利用组合减速传动将抽油杆上下反复运行,两者实现平衡,解决了老式抽油机机械效率低、难以实现长冲程和高耗能的弊端,真正实现抽油机系统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4.及时检修抽油泵质量,提升抽油机系统工作效率。

对于深井来讲,抽油泵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深井泵抽油系统中的井下设备。与一般油井相比,抽油泵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条件更加恶劣,所以,抽油泵的质量高低,对于抽油泵的检修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抽油井的产量,因此,要及时检修抽油泵,提升抽油系统工作效率。具体来讲要确保抽油泵连接部分密封良好,强度高,要确保抽油泵的抗腐蚀性强,耐磨损,以便增强其使用年限。对于抽油泵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结构简单,能够满足服务油井排量需要规格的泵体。以提升抽油机系统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石油产量的高低十分依赖于抽油机的工作效率,提高抽油机系统的节能效率和管理水平是油田生产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对影响抽油机工作效率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才能有效地提升抽油机系统的节能效率。希望本文的浅显认识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长禄,崔宝文;低产油田应用提捞采油工艺技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年05期

[2]钟平,李正平,黄建辉,梁士军,周福鹏,孙智;抽油机井高效节能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12年02期

第2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 薪酬体系 优化 路径

一、某集团简介及其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1.集团简介。某集团公司前身为建筑企业,始创于1986年,随着业务不断发展,2000年成立集团公司,为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置业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378人。

2.集团薪酬管理体系现状分析。目前,某集团薪酬管理体系极为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诊断其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某集团薪酬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问卷表明:78%的集团员工认为公司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2)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问卷表明:72%的集团员工认为公司薪酬水平偏低,在行业内及当地均缺乏竞争力。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认为导致满意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缺乏竞争性,次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而73%的普通员工则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是导致员工满意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3)薪酬不能反映工作绩效,没有和企业的效益挂钩。问卷表明:68.5%的员工认为薪酬不能反映自己的工作业绩,认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二、某集团薪酬体系优化建议

1.薪酬体系设计目标。现代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体系时,往往从公司战略出发,希望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为公司取得竞争优势提供支持。笔者认为某集团应以以下作为其薪酬体系设计目标:(1)解决集团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2)建立以岗位价值为主要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3)吸引,保留有才干的员工以更好地实现各项目标。

2.薪酬体系设计导向及依据。薪酬体系设计不是为了就薪酬而论薪酬,否则将缺乏导向性。薪酬体系应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应以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为设计导向。某集团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应充分依据:(1)市场,即依据市场价格为相应的岗位、技能、知识及经验付酬;(2)业绩,即依据员工的绩效高低付酬;(3)能力,即依据员工素质与价值观付酬;(4)岗位,即依据职务对组织的价值与影响而付酬。

3.某集团薪酬体系设计原则。(1)公平性原则。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而且更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付出劳动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报酬进行比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收入相对较低时,就会满腔怨气,从而导致其绩效偏低。因而,某集团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应“一碗水端平”,遵循公平性原则。(2)竞争性原则。即集团薪酬体系必须考虑到同行业、地区市场的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充分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关键性人才。(3)透明性原则。在集团薪酬体系运行之前,应增加其透明性,即与员工就薪酬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沟通,否则,可能会由于对员工宣讲不够,而出现薪酬体系(尤其是其中的福利等)不能被员工所理解,从而导致薪酬回报率低。(4)经济性原则。薪酬体系应充分考虑集团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支付能力。即从短期来看,集团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非人工(人力资源)费用和成本后,要足以支付企业所有员工的薪酬;从长期来看,集团在支付所有员工的薪酬,及补偿所用非人工费用和成本后,应有盈余,这样才能支撑集团扩大投资,获得可持续发展。(5)激励性原则,某集团薪酬体系应增强工资的激励性,通过动态工资和奖金等激励性工资单元的设计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还应设计和开放不同薪酬通道,使不同岗位的员工有同等的晋级机会。

4.某集团薪酬体系设计流程。薪酬是员工用时间、努力与劳动来追求的,企业愿意用来交换的一切实物,它不仅仅限于金钱方面,也包括了非金钱方面。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应遵循一定的流程,笔者认为某集团薪酬体系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岗位分析;(2)通过岗位评价,确定每个职位的相对价值;(3)薪酬结构设计,即通过对所有职位定级定等,将类似职位归入同一薪酬等级;(4)薪酬调查;(5)薪酬分级与定薪;(6)薪酬制度的实施、反馈和调整。

5.某集团薪酬福利体系结构建议。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企业管理好比做菜,厨师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笔者认为某集团薪酬福利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建议如下:(1)年收入规划。建议某集团年收入规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固定工资,该部分依据职位重要性、外部薪酬水平加以确定;其二是绩效奖,要求员工实际收入与其业绩相关联,充分体现薪酬激励性。(2)福利。除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发放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法定福利外,某集团还应设置具有个性化的补充福利,包括:假期(年假、法定假期、婚假、产假、哺乳假、探亲假);保健利(高温补贴、加班补贴、驻外补助、出差补助);激励性补充福利(节日慰问金、生病慰问、子女上大学慰问、车贴(或交通费用补助)、通讯费用补助、公费培训学习、公费旅游、技术津贴……)。(3)中长期激励。为长期保留、激励核心员工,建议某集团以利润或超额利润为分配基准,实施中长期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孙成军.如何进行企业薪酬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代企业高层管理课题组.人事总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经贸;人才培养

1跨境电商蓬勃兴起的原因

1.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国际经贸带来了便利

传统的国际经贸活动,是人员、商品和服务、单据、资金等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沟通和交流除了买卖双方外,还涉及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如海关、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也涉及其它一些市场主体,如船代货代公司、银行等。这些沟通和交流的多类别和多层次意味着大量甚至海量信息的传输。在通信信息技术欠发达的时代,国际经贸活动更依赖于人员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方式成本很高,代价昂贵,不但制约了国际经贸活动的拓展,还延长了国际经贸活动的周期。但通信信息技术发展到3G,特别是4G时代,沟通和交流在网上进行极为方便,即使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很容易地通过即时网络视频等手段进行,而且信息传输的成本大幅减低,几乎可忽略不计。各种市场主体通过网络有效连接,信息共享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国际经贸活动可在网上进行,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国际经贸活动由线下转到了线上,跨境电商应运而生。随着5G时代来临,预计跨境电商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1.2消费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柔性化

跨境电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B2B和B2C。B2B模式的特点是,在相应的跨境电商平台上,采购商和供货商分别原材料、大宗商品或大批量、大金额一般商品的供求信息,经信息甄别和匹配后,进出口双方达成外贸协议。达成协议后合同的履行、信用证的开立、进出口业务的流程由线上转向了线下。可见,B2B模式可视为跨境电商对传统进出口业务的一种替代。目前,B2B模式,从交易金额上看,占了跨境电商的大部分。但从跨境电商的交易频次和增长速度上看,无疑B2C模式是关注的重点。B2C模式是指商家对消费者,在传统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是有限的、被动的,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到了电商和跨境电商时代,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消费者搜寻商品的空间迅速扩大而搜寻成本急剧降低,消费的个性化或私人订制成为可能。另外,从商家角度看,通过分析消费者浏览和搜索习惯及大数据分析,商家可清楚了解消费者需求状况,进行零库存的柔性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在规模经济和私人订制之间找到了平衡。B2C模式对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益的,代表跨境电商内生增长的部分,有着广阔的增长潜力。

2跨境电商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要求对外贸的诸多环节,如询盘、发盘、签订合同,开立信用证,生产、备货、仓储,商检、外贸运输,报关等熟悉和掌握外,对外语也有专门的要求,除要掌握公共英语外,还要掌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对英语口语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还要能熟练应用办公室软件。除这些基本要求外,跨境电商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跨境电商是由电子商务跨境演变而来,而电子商务是由商贸活动由实体转为虚拟,由线下转到线上而来,电子商务可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运行。网络空间不受一般时空的限制,移动通信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诉求于网络。跨境电商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关注和发掘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际经贸类专业一般都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也研究消费需求,但主要从偏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掌握的商品知识也主要是大宗商品或大类商品,对普通消费者或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研究不够深入,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就要多学习和应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求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应当是和管理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2.2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掌握可远远不止是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那么简单。除对文字处理的能力,起码应具备图片编辑和处理的能力,商品的宣传、推广离不开更好视觉效果的实物图片。跨境电商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网络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很多环节要用到密码,虽然计算机密码技术很专业,国际经贸人才不需要掌握,但一些常识性和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否则有交易安全隐患。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商情,要掌握较多的专业软件的应用,有时还需自己编程。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经贸人才最好还具备制作网站和网页的能力,自己开发App的能力,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应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又应当是和计算机科技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3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实践教学环节不够严实

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早期开设国际经贸类专业的高校一般都是重点院校,重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就有所不足,这种现象延续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际经贸类专业,特别是众多的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了增强专业的就业率和竞争力,高考录取批次相对较后的院校在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相对更重视实践环节教学,主要表现在课时和学分的倾斜上,但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较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的期望值也较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国际经贸业务环节多、流程复杂,实践教学只涉及有限的几个步骤和环节,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的很多环节在室内实验室进行,过度依赖实训软件和沙盒平台,缺乏真实性。总之,各层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院校一般都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严实的问题。

3.2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存在滞后性

一般而言,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生入学前就已制订完毕,在整个大学期间严格遵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各项教学。这样,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的时候,很可能不能详细考察到今后实践领域的重大变化,而国际经贸类专业是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顾名思义有很强的应用性,而近些年,国际经贸领域内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观念和新的实践层出不穷,这样国际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培养方案也可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临时调整和寻找合适的师资可能碰到现实的问题。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存在的时间差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在第一阶段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措施

4.1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导向

国际经贸类专业历史悠久,社会影响深远,专家众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实践变化,形成了深厚的国际经贸理论基础,单是国际贸易理论,就已发展演进了五代。国际经贸类专业一般是非常重视理论教学的,作为大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既是专业要求,也是大学教育厚基础的精髓所在。然而“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国际经贸类专业越来越强调应用的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应越来越贴近实际。相对而言,跨境电商是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实践上和传统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在客户寻找和商品推广上更依赖跨境电商平台;在相互交流和沟通方面更强调实效,客套和僵化的沟通模式会淡化;在货款支付方面对银行的依赖减少,部分交易支付方式直接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支付系统对接;报关方面也更灵活,部分进出口商品可能利用对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按行邮物品报关,关税可享受优惠;货物运输方面,也有多种物流方式可供选择,如国际邮政小包、E邮宝、国际快递公司、专线运输、外贸仓等形式。所有这些实践方面的变化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和其它人才培养体系一样,毫无疑问,师资是重中之重。鉴于国际经贸领域的复杂多变和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国际经贸专业师资的培训应常态化、制度化,这样师资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专业学习和剖析新的变化形势,适应跨境电商的崛起。国际经贸领域师资培训方式可包括:参加国际师资交流、参加国内专家会议、参加专题培训、师资进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人才等。

4.3网络语境下学生相关知识的强化

跨境电商也属于“互联网+”的一种,离不开互联网络,网络相关知识和应用向国际经贸领域渗透非常明显和深入,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必须充分适应,并强化相关网络应用知识的储备。国际经贸类专业在计算机公共课方面一般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但在针对跨境电商方面是不够的。跨境电商的部分核心工作包括商品的销售和推广,如前文所述,可能涉及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网店,甚至制作独立的网站和网页,虽然这些工作可以外包给相关公司,但这不但会增加费用成本,还可能无法突出网站的特色,而且网站的维护和更新也较为麻烦,如果学生能通过培训和自学相关网络知识,能够懂得和掌握制造网站的技能,则今后从事跨境电商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第4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国旅游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大城市,其旅游业近年来亦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来沈阳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发展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阜新、铁岭八城市旅游局共同召开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工作,但是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制约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信息一体化是构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保障。

一、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区域合力营销、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通过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可以打破原来的仅仅依靠市场导向、名人带动、大事轰动的营销规律,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基于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库营销、手机营销、虚拟体验营销等新型的营销方式。此外,通过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各区域可以在共同的区域旅游形象的指导下,集中营销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通过辽宁城市带旅游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可以与其他的区域旅游网站互相链接。从而使沈阳经济区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高,使沈阳的旅游区域竞争阶段发展得更好。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信息,通过对区域旅游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区域内的多种形式、来源、分散的信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筛选、融合、类聚、排序等重新集成和组合,构成一个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信息资源体系,然后经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的查询、检索、,以实现区域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该信息平台,旅游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可以适时监管政策;有利于旅游规划者全面方便了解区域内的资源信息和区域的客源市场信息,进行科学规划,克服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有利于旅游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和了解游客需求,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有利于游客全面了解目的地信息,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形成适度的旅游期待、达到满意的旅游体验。

(三)有利于加强旅游产业链的整合程度、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旅游产业链是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的纵向结合形式,也就是上联企业与下联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即旅游产业中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实现供需平衡及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而信息化是旅游产业整合的保障,信息整合是旅游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可以打破上下游企业的行政区划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景点景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的方便对接,以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实现。

(四)旅游市场新业态加快旅游产业信息一体化建设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国人生活方式、旅游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行大幅度反超传统的组团游,个性化、自主化、家庭化和特色化的旅游新趋势成为市场主流。直面旅游新业态,应对市场新需求,解决当下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提供更多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一站式的旅游产品。而能担此重任的只有信息技术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同时,旅游产业信息化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新的商机将成为旅游产业提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一)对建设信息一体化的认识不到位

沈阳经济区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少数旅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加入到一个专门旅游网站能进行景区介绍即可,而没有认识到景区信息化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源吸引方面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理解旅游业既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的真正内涵。这些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很低,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应用差,多个景区中除了少数景区有独立网站外,多数景区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文本和图像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视频网页占总网页比例非常少。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另一方面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订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服务的旅游企业几乎没有。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好的信息服务中介,旅游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 (三)管理手段仍然滞后

从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旅行社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管理体制落后,只有少数国际旅行社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外省同业有网络连接;星级酒店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不高,除了少数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外,多数酒店其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网上预定、网上销售无法实现。

(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沈阳市虽然加大了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但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却投入不多。目前经济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均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绝大多数县(市、区)缺乏硬件设施和服务器配置,有的旅游景区虽然有一些信息化设备,也仅限于低档的电脑进行微机管理,而没有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自动语音解说系统等配套设备,网络覆盖面小,信号接收不够顺畅。资金投入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五)信息化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主力军。沈阳经济区虽然培训了不少信息技术领域的实用人才,但从整体来看,不论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普遍缺少信息化专门人才,特别是旅游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人才比较匮乏。信息化培训机制还没有形成,培训场所和设施建设不足,多数旅游景点未设置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致使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三、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旅游智慧化向纵深发展

建立综合管理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和通用服务载体,建立经济区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化集群系统。提质升级沈阳经济区官方旅游网,实现集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咨询、旅游监管和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形成联网互通、资源共享的旅游网络体系。着力打造互联互通、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经济区智慧旅游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要支持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餐厅、智慧酒店、智慧商场和智慧交通。

(二)开通并巧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宣传

巧用微信公众平台,依托手机移动互联功能整合沈阳经济区旅游资讯,涉旅企业开展的各类特色优惠活动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是与用户互动,在互动中为用户带去服务,从服务中产生价值。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增强参与度,拉近彼此距离。同时,进行信息的推送,推送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结合等。

做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推广,3A级以上景区采用多媒体打造网上虚拟景区,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推广、产品预订服务等工作;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建立客房预定系统和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内对外的互联互通;旅行社与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及部分平面媒体合作,做强力推广,实现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

(三)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中组织保障的领导管理职能

旅游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建立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组织架构。成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旅游信息化政策措施,审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资金的论证,组织实施测评、检查和考核;指导八城市、县市区、景区景点的信息化建设等。

(四)多元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政策,设立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提高八城市旅游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安排旅游信息化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强化市场驱动,引入多元投入,鼓励多种合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利益的分配实现共赢,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将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作为旅游企业新建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将旅游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单独列项,制定扶持政策,予以扶持奖励。加强与交通、通信部门的协同合作,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化发展环境。

(五)完善旅游信息人才保障机制

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支撑。旅游信息专业人才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要采取继续教育、办班培训等方式将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技能。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可与旅游院校合作,采取定制化培养旅游信息人才,增设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系统培养既懂旅游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相应倾斜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四、结语

随着散客旅游者队伍的壮大,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与研究也将更加迫切,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军的逐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更加鲜明化。文章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旅游业在发展,信息化也在完善,把旅游与信息结合起来的过程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在不断发现漏洞与弥补之间发展,沈阳经济区走旅游信息一体化的战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升沈阳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实现1+12的效果,促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 婧.吉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4(1):29.

[2] 张世良,钱庆平.宁德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凯里学院学报[J].2011(26):117-119.

第5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1.有待完善的成本管理流程

现阶段我国的油田企业成本管理中,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管理流程,而在问题发生时,才思考如何进行补救和改善,对成本的控制极为不利,而且非常被动。这种情况是油田企业缺少事前规划的结果,没能将环境成本的管理看做统一整体,相对的成本较为分散。从而导致了不利于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2.不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

多数油田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没有使用相对科学的核算方式。一方面,没能将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只是在传统的会计体系中统一费用支出,不能体现出成本绩效的相对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成本的核算,仅仅局限于发生成本实际问题时的核算,而并未考虑在生产实际支出中的潜在因素,从而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支出有部分差距,那么也就影响了企业判断,虚增了利润值,无形中也增加了税赋。另外,目前的成本核算方式,模糊了发生成本时的内在动因,从而导致产品成本没能反映出企业的资源消耗,那么也就不能体现出油田企业降低环境成本的潜力。

3.相对滞后的控制成本方式

我国多数油田企业在控制成本的管理方式上思维落后,总是依赖于产生问题后的解决方式,没有深入到控制成本的源头,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而油田企业控制的主要方向,是会计科负责,但是相对薄弱的部门力量很难在控制成本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经常发生成本责任转嫁其他部门的现象,从而导致成本问题无法责任认定。

二、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1.精准预测成本体系

对于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应当精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长期经营状态下的治理费用会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污染治理费用和输油管道的维护费用等,而且在进行探测开发时,对于青苗的赔偿费用也会相对高一些。将精细化的多方面因素考虑其中,才能制定合理的统筹规划,从而才能为成本管理的预测提供指导。在环节成本的预测中,一般采用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通过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而德尔菲法和专家意见法,都可以普遍应用于环境成本的预测。定量测量发是通过总结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数据,从而进行环境成本预测的模型。而具体模型可以定为,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结构关系等。可以在预测方法中对量化的成本进行预测。

2.细化核算环境成本

在油田成本过程里间接费用较多,所以应当归纳到当期的损益中。那么企业的分配方式,也适用于作业成本的核算。从分配和归集中将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一同处理,是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式。不仅能够拓宽成本核算的范围,也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从而将成本归纳明显。依据作业成本的方式应当进行以下核算过程。首先,归集资源费用到油田企业成本的作业库中。然后,对作业成本动因进行各项总结,从而计算出油田企业的产品分配率。最后,将产品消耗和产品分配率进行对比,归纳出动因的间接成本后,可以把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总数之和进行相加,从而得出油田企业成本。

3.优化控制成本方法

油田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里,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主要问题,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破坏,也包括对于土壤的污染,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所以油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应当从自然环境的源头开始。那么企业可以从设计环节将环境因素作为重点,进行针对目标成本的控制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应当包括,环境检测和污染处理。其中青苗赔偿的费用和环境管理人员的工资可以单独计算。对于青苗的赔偿费用,测算的内容包括新老污染的费用和临时占地的费用,其中管线铺设时的污染费用是重点,应当准确计算实用范围。对于测算污染处理费用,主要应当计算药剂的使用量和所消耗的电费。在环境检测的费用中,作业量和作业等额统一进行计算。对于环境管理人员的开支情况,可以由单位会计部门统一核算。

4.总体控制降低油田成本的方式

对于目标成本的测算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反映到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成本结构、成本的核算情况、完成情况与其他指标的对比等。从而发现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出入,才能找?什钜旎?的成因,从而进行更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成本的控制需要相应的各级人员来组织保障机制。基于原有机构的组织中,建立相应的责任中心。明确保护工作的专属负责规章制度,然后对相应承担成本责任的部门进行责任分配,从而方便检查和督促,并且进行严格的管理考核,避免责任推诿的情况,在各级管理部门建立管理的反馈信息收集,从基层单位做起技术指标的控制,从而将发生成本支出的情况上报给各级管理部门。便可以做出成本核算表,进行年度总结和规划,以及环保生产控制计划等。通过统一考核的方式和综合协调的系统,才能在整体上缩减油田企业的成本。从而在油田企业成本管理中,建立完善的体系,加强多方面管理机制,控制成本支出方式。

第6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培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空壳村”现状,使农村集体“手中有粮”,继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共同富裕。

农村公共农产品投资的主体是集体经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公共产品短缺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自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中公共事业费用不足,制约着部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其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事业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人数的主要途径是加强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民在集体企业就业,是所有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是资金合作和生产合作的关系,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就业途径。因此,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一迫切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僻,很难吸引人才,大部分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回到农村,这也是一大现实问题。甚至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在学成之后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为家乡服务。人才缺失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一大难题。

(二)缺乏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但缺乏总体规划,而且相关的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数据也含糊不清,给制定相关政策增加了难度,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农村集体投资管理相对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少规范指导等问题。目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和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因为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困难;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体企业因为企业房屋产权问题,面临着强制拆迁的困境,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面临法律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快速减少,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租金等土地非农收益成了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土地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在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级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没有为私人创办企业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间。自发、私下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冲击,并且由于村民集体出租非农建设用地不受法律保护,如发生争议,集体利益就要遭受损失。

(四)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楚且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结构复杂,当前大部分没有进行产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当前主要由村委会成员对集体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大部分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少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少数依靠地理经济优势和土地征收发展的乡镇,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平均分配,实际上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有的甚至出现决策失误、资产流失、审计发现违规现象等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策略

(一)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积极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的有效供应来保证村干部候选人的素质。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有兴趣到农村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因为农村复杂的地理位置、传统观念、文化背景的不同,政府每年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接受统一培训之后,分配到各乡镇参加基层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的磨炼,用全新的理念治理村庄,发展集体经济。适当放开干部、知识分子的身份限制,允许一些普通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其他优秀人才自愿到基层工作的,也可以参加村委会选举;部队、企业、行政单位离职退休、居住在本村的人,也可以参加村委会选举。这样可以改变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让更多的人参加村干部选举,扩展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组织载体创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继十六大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载体。坚持农村公有制,必须坚持不懈地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法律、政策方面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逐步修订和完善《民法通则》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把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农村社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调整范围,确定农民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解决法人登记注册、缴纳税费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村股份合作社审计规定》和在股份合作改造过程中的财产清查、股份构成、股权配置、股权流转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保障改革正确的市场化取向和规范运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制,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联结市场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

(四)建立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及加强责任约束的管理机制

这些是保证和促进集体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把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各个步骤,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民主决策,主要是指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_定经营方法上,让群众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科学论证,预防个别干部盲目决策,损害集体经济利益。加强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集体经济内部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控制集体企业的开支,建立分配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财会制度,杜绝平分集体财产、占用集体资金和拖欠集体公款的现象出现。

四、结语

到目前为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村民自身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各个方面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为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政府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 卢文琦.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属性[J].金卡工程,2011,15(2):157.

[2] 姜红云.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第7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S685.210.3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2-0053-04

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是杜鹃花科杜鹃属灌木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原产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后经国外引种栽培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1]。高山杜鹃经人工催化等园艺措施可在春节前后开花,满足了人们春节期间赏花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高山杜鹃扦插及嫁接均不易成活,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高山杜鹃主要依靠进口,进口成品花费用高[2],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便是应用组培技术繁殖,组培繁殖不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繁殖速度快。而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及激素配比是组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试验对10 个高山杜鹃品种进行了激素配比试验以期筛选合适的激素配比。同时,为进一步节约成本,适应工厂化生产,本试验探索了试管外生根技术在高山杜鹃上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8~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进行。10 份高山杜鹃材料取自威海市七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为锦缎、诺娃、骑士、优雅、凯特、罗伯特、萨曼特、红杰克、红宝石、火箭,依次编号为 GD1~GD10。

将种苗栽植在塑料花盆中养护,成活后剪去枝条顶部,以促进分枝生长。取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流水冲洗 2~4 h,然后加入几滴洗涤剂浸泡 10 min,并用自来水冲洗至无泡沫为止,用滤纸吸干水分。在无菌室超净台上用 75% 乙醇消毒 1 min;用 1/500 新洁尔灭液消毒 20 min;再用 0.1% 氯化汞消毒 15 min,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3 遍,用灭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不定芽诱导将灭菌茎段切成长约 2.0 cm,分别接种到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基为:WPM+(0.10、0.50、1.00、5.00) mg/L玉米素(ZT),30 g/L蔗糖,7 g/L琼脂,pH 5.0。后置于25℃、光培养12 h/d、光照强度2 000 lx下培养。每处理30个茎段外植体,每个外植体接1瓶,定期观察记录,清理感菌材料,5 周后调查褐变数、污染外植体数和不定芽数,计算褐变率、污染率、成活率和不定芽再生率。存活材料7周后用相同培养基继代1次,继代2次后的外植体用作适宜基本培养基筛选的外植体材料。

1.2.2不定芽增殖将不定芽均切成小块接入增殖培养基。增殖培养基WPM +(0.5、 0.7、1.0) mg/L ZT+ 1.0 mg/L NAA,30g/L蔗糖,7 g/L琼脂,pH 5.0。每个处理30 株苗,5 周后统计结果。增殖系数=诱导产生芽的总数/接种外植体的总数。每处理30个外植体。

1.2.3生根与移栽将试管苗切成带1~2个节位的小段, 长约3 cm, 进行试管内和试管外生根培养。

试管内生根:增殖后的试管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3周后将生根苗的瓶盖打开, 于25℃、散射光下炼苗1周, 洗净根部培养基后将生根的试管苗栽入泥炭∶珍珠岩为2∶1的基质中作穴盘苗培育,并加盖薄膜。

试管外生根:将新诱导的不定芽直接转入到生根培养基,诱导1周后用苔藓包裹茎基部,栽入泥炭∶珍珠岩为2∶1 的基质中作穴盘苗培育,并加盖薄膜,温度约25℃,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光照2 000 lx,每天喷雾2次。

生根率(%)=生根株数/接种株数×100。

生根培养基的激素配比筛选:每处理30个外植体。采用一种高山杜鹃分别接种在激素为NAA(0.1、0.5 mg/L),IBA(0.1、0.5 mg/L)和NAA(0.05 mg/L)+IBA(0.05 mg/L),NAA(0.25 mg/L)+IBA(0.25 mg/L)及NAA(0.5 mg/L)+IBA(0.5 mg/L)的培养基上。

筛选出最佳生根培养基后采用试管外生根接种所有供试高山杜鹃观察试管外生根效果,每个品种接种100个小段。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Duncan’s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基因型、激素浓度对茎段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第8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关键词:分析框架 农产品流通体系 优化路径

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分析框架

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介于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通道,是解决农业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涉及的农产品信息、农业产业组织、农产品加工、检测、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体,是促进农产品物流、商流、信息流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

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体系由农产品流通载体、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三大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见图1)。

流通载体主要是指构成流通体系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包括农户及农业组织、运输企业、各类销售组织;市场体系是指如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虚拟市场等。支撑体系是指为组织体系、流通体系保障流通体系顺利运行的一系列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信任机制等,这些机制支撑着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转,是支撑流通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管理部门,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制定,为流通体系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市场准入制度、预警制度,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应急处理制度等一些管理措施,这是农产品流通体系正常运转的外生性推动力,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技术保障。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分析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中国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度,但就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而言,日本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是一个岛国,全国山地面积占76%,耕地面约占国土面积的14%,土地零星分散,人多地少,国内从事农业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农业自给率较低,农产品依赖大量进口,水稻是其最主要的农产品。日本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型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以农户为单位精耕细作,同样也面临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尤其是发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价格平稳。日本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流通载体要素是农协和中央市场,其占全部农产品流通总量的60%,其具体流通渠道如图2所示。

日本农协是一个民办官助的经济实体,其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性组织,协调农民生产、进行初级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为农户产前提供科技支撑、产中指导、产后销售,此外还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保险服务等。农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层农协、县级联合会、全国联合会,其中基层农协又分为专业农协和综合农协,专业农协为特定农产品的专业组织;综合农协则内涵比较宽泛,以地域组建的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层次选举产生的县级和全国农协主要负责对基层农协进行业务指导,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协助其进入中央批发市场。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是日本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体系,其主要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分配给各个零售商,进入消费者市场。直卖所是日本新兴的销售模式,由农户对农产品进行基本加工,直接通过物流体系供给零售商,保障商品的新鲜。此外网络营销、邮购业务的兴起,又一次提供给农户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也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日本农产品流通的顺畅运转,离不开其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以及日本政府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具体职能见图3。

通过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的建立,确保农产品要素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顺利有序流通,市场组织衔接顺畅,流通方式不断创新,不断缩短产销之间的距离,确保供求平衡、价格平稳;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流通设施建设,通过强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追踪体系,预警体系;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连接生产和消费,调整供求关系;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确保在金融、保险等行业保障现代物流体系按照事先预想的方向发展。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经过长期发展,规范化、法制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其高效率更是有目共睹。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年对水产品和果蔬流通领域价格形成的追踪调查,其成本费用分配比例见表1。

可以看出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对产品价格影响最大的是生产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所占费用非常少,这与日本土地资源稀缺,日本政府处于本国战略安全需要,大力扶持农户和零售业有关。生产者和零售者占据了生产成本的60%以上,也占据了销售利润的60%以上。消费者在这个高效的流通体系中福利受到了损失,日本是世界上农产品零售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分析

近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肉、蛋、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消费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但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价格波动幅度也呈现逐步放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消费市场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差异,同时连接两者之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发展的今天,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是否高效将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将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将影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目前农产品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影响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表2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最近10个月,我国消费价格稳步上涨,其中食品价格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是最大的,同比平均增幅达到3%,农产品在食品中占据了主要的部分。

我国农产品价格近十年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鲜果价格、鲜菜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肉类价格变化呈现非常明显的周期性,水产品价格和粮食价格逐年稳步上涨。我国农产品价格逐年上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外,农产品流通成本过大,损耗惊人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快速增长的重要推手。

如图4所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现代流通渠道与传统流通渠道并存,既有简单的零级渠道,也有复杂的多级渠道,物流成本在整个农产品成本中占据比例逐年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的载体要素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要素主体依据在交易市场中所占据的地位进行利益分配,从地头到零售市场,中间环节众多,层层加价,导致终端成本上涨,价格传导机制滞后;要素主体互信机制明显缺乏,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不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批发和零售市场未能起到公益性的稳定增加供给,平衡需求,防止垄断,保护食品安全的职能,相反成为增加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重要一环。在支撑体系建设中,召回制度和准入制度形同虚设,只要交纳管理费,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对农业保险、产业依托等支撑要素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城市物流存在管理费用、装卸费用、停靠费用昂贵现象,根据估算,我国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是产地到销地物流成本的4倍,理顺农产品流通体系任重道远。

中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比分析及其路径优化

(一)中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比分析

通过中国和日本两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有着相似的农业生产环境,但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较中国的损耗小,成本低,运行效率高,我们可以从流通载体、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

首先,从流通载体上看,如图4所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商、零售商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流通载体以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农业合作组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截止2013年底,我国工商注册的98万家,覆盖了我国四分之一的农户家庭,如表4所示,但我国农业组织大部分是功能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只起到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作用,而日本农业流通载体和我国大体相似但组织程度和承载功能差异较大。

日本农协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组织,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进行公司化经营,绝大部分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农协提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80%的农产品通过农协销售,农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户生产的手续费。日本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大多数具有公益职能,渠道主体功能明确,相互分工协作,相互之间通过网络连接,主体信息沟通畅通,这一点是我国流通体系目前急需要完善的方面。

其次,从支撑体系要素上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机制处在逐步完善阶段,政府、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多头参与,多头管理,导致流通主体过多关注自身利益,忽视市场要素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利益波动幅度,受市场管理者影响较大,市场的公益属性没有体现出来。日本市场主体主要是农协或其他农业团体,政府是市场主体,但主要起到了监督者的作用。日本农协和农户形成了委托关系,形成了利益联盟,农协的收入主要来自农户的手续费以及附加增值服务上,如为农户办理金融和保险收入,如果年底有盈余,一般按照农户的红利进行分配。日本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价格主要是通过拍卖交易和契约交易形成,期货市场和拍卖市场共同促进了价格的形成,其电子结算已经成为农产品市场最主要的结算方式,电子化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市场信息与反馈系统已经建立。我国目前市场价格形成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倒逼两种模式,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价格转移能力较强,生产环节的议价能力较弱,价格机制有待理顺,交易方式仍以现金交易为主,供求传导机制受不同利益主体制约,效率较低,信任机制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再次,从服务体系要素来看,日本政府对农业采取大力扶持的态度,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农产品流通全部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生产标准到召回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标准化的操作规范;流通过程中的技术性要素,如信息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追溯技术将农协和市场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分工明确,突出各自核心功能,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我国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益主体的条块分割,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相应的标准化措施欠缺,信息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追溯技术方兴未艾;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管理粗放,能力单一,农产品安全未能得到良好的监管和保障。总之,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差距不断缩小,但支持要素和服务要素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路径优化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充分重视农业产业组织、中心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设,打破地方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价格传导作用、信息沟通作用。如图5所示,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首先要从源头做起,用利益联结、产权联结、技术联结等方式,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生产阶段,以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形成一个强大的农业生产集群。这个集群不仅仅是充当生产者的角色,更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进行消费沟通的发起者,建立强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扩大其辐射半径,是我国农产品路径优化的首要任务。其次,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要重视物流体系的建设,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如表5所示,农产品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过高、冷链物流率过低、代表性农产品流通损失率过高三个方面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优化流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销对接,实现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有效调控,这就要求强化物流中心和批发中心的建设,强化流通中介组织的物流功能、管理职能、营销职能、信息传递职能,很好的起到了联结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最后在我国流通体系的末端,面对分散的消费者,我们应该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链管理平台,强化平台的信息沟通作用,利用平台将千千万万的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紧密结合,将其需求传递给生产方,缩短产销时空距离,通过强大的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高效运转。

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载体。对快速成长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公司化结构治理,建立其农业合作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公司法人制度,使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改变现有的松散的利益联系机制,建立其真正意义上的委托,合作社按市场需求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对农户进行农技培训,建立严格的产品准入机制;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形成生产环节的规模优势,增强生产环节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组织规模化、公司化,建立大生产、大流通的现代农业生产流通体系(见图5)。

其次,优化流通渠道,完善流通渠道功能。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地域或产品特点,建立大宗农产品物流基地,整合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功能,通过制度建设,紧密两者之间的联系,建立物流基地为核心完成流通渠道整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在传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构筑政府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链管理平台,辅助农产品物流体系和交易平台的构建,连接生产、加工、配送和分销环节,逐步向上下游延伸,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再次,优化农产品支撑要素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高效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有助于产销信息良性互动,有序引导生产和消费农产品信息沟通,理顺价格传导机制,建立农产品拍卖机制和网上交易机制,同时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流通成本,保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调整供求、价格、竞争三大要素,促进供求-竞争-价格-供求的市场良性循环,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农业生产、流通效率;同时制度建设要紧跟行业发展,不断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形成机制和制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最后,优化产供销信息传递机制,构建区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平台建设,理顺利益分配机制、信任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同时强化其他要素资源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支撑,促进要素在企业间合理流动,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开、统一、有序的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薛选登.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河南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2(5)

2.王家旭.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与优化路径[N].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刘文涛.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1(9)

第9篇:经济体系优化范文

(一)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回顾

企业可由本身资源与能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的竞争优势。Peteraf(1993)建立了持续竞争优势分析模型。提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应具备异质性、竞争的事后限制、不完全移动性、竞争的事前限制等四项标准。Barney(1995)提出关键资源(将能够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有三个评判标准:第一是有价值。占有和使用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就能够获得某种潜在的竞争优势;第二是稀缺性,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笫三是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拥有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删企业就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持续到其竞争对手成功地模仿或替代了这种资源。关键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关键资源三个属性的累进叠加可以确立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有价值只能形成潜在竞争优势,有价值且稀缺可以获得短暂的竞争优势,只有资源具备有价值、稀缺并且难以模仿和替代才能构筑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田顾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回顾

二、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提升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

(一)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事实上,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中对资源的定义进一步深化,其研究对象不是资源的类型,而是资源的特点,尤其是强调资源的异质性和独占性,在市场交易中可以获取的自然资源并不重要,市场交易中不可获取的资源更重要,因为在自由的市场交易中,每个企业都可以轻易获取这些资源,也就意味着每个企业具有这些资源的难度的相同的,所以,同质性的资源不可能构成竞争优势,所以,独特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乃至于这些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讲,拥有更多的异质资源,并且在市场的条件下独占这些异质的资源的x,J-~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是巨大的。

(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静态的资源到动态的能力。学者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能力在某种意义是对企业资源的运用能力。在无数企业实践过程中,资源类似的企业的发展结果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能力的差异,相对于资源,能力是无形的。无形的能力更不易获取,在市场中通过交易方式几乎没有办法获取。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是能力一旦形成,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的持续不断。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能力是基于市场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演化。

相对于静态的资源。能力是动态的,在企业成长演化过程中能力不断形成与提升,能力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从研发、生产到市场营销,能力分布差异性决定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选择和被选择,决定了在价值链中地位。研发能力强企业专注于研发。成为技术型或知识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例如苹果公司。生产能力强企业专注于生产,成为产品的代工者,例如富士康。市场能力强企业专注于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事实上。研发能力强和市场能力强的企业往往合二为一。而生产能力强企业是单独存在的。能力和所需要的资源是相互匹配的。特定能力建立在特有资源基础上。特有资源需要特定能力来实现有效产出。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资源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偏重资源。能力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偏重方法与手段。但是资源和能力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资源和能力协同作用不能获取单个企业竞争优势。无论是资源观还是能力观都是从企业内部分析竞争优势,没有从外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构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络。在网络中,单个企业是网络一个节点,网络内部是异质化的,每个节点地位是不对称的。高地位的节点企业具有高的竞争优势,有利节点强化了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企业在网络节点中地位。所以在网络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具有内在涨落机制。在网络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资源和能力决定企业在网络中节点地位,而网络节点地位决定了企业获取资源和提升能力的水平。

(四)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提升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

框架资源观、能力观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决定因素,而网络观从企业外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决定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本质的不断深化和学者们不同学科背景导~txcJ-企业竞争优势分析视角不同。企业竞争优势绝不是资源、能力和网络其中一个能够解释的。以上理论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片面性,不能全面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所以构建基于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框架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资源尤其是关键资源是构成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企业异质性正是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表象。通常认为关键资源具有稀缺性、有用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关键资源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类似隐性知识,具有企业植根性。企业单单拥有核心资源是不够。核心资源与互补资源匹配优化才能实现资源价值。在核心资源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有效获取互补资源取决于企业的能力和企业所在网络节点地位。整合企业所有资源实现有效产出也取决于企业的能力和企业所在网络节点地位。

能力是企业动态形成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手段,能力是隐性的,但是能力产生是干中学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学习曲线效应,能力随着时间、随着企业获取资源数量积累、整合资源方式不断优化而不断提升。能力决定企业在网络中节点地位,企业间能力异质性和互补性是形成网络的前提条件,网络是企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存的载体。网络是企业获取资源的路径。能力是整合资源的手段。资源、能力和网络协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基于以上认识。资源优化管理、能力提升和网络优化是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是实现资源、能力和网络更大协同价值的前提条件。

三、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的路径设计

(一)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

精益生产LP (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lng)~11同步工程(SE)在企业运作中广泛采用,使传统企业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使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优化和升级,MRP 1I和ERP被提出并且被广泛应用。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ERP(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ERP是对MfuPⅡ的全面超越。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Gartner Group提出ERP具备的功能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超越MRP II范围的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分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和企业获取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传统资源管理- 物资管理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形成企业资源规划即ERP,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ERP超越传统物资管理范围,把资源管理扩展到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管理,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ERP使管理变得更加可视化,实时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更快速,柔性管理使企业更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

(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能力提升

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企业能力是企业转换资源实现有效产出的综合能力。基于企业业务流程分类,抽象的企业能力可以简单分为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制造能力和企业市场运作能力。

企业研发能力是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资源的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能力核心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或对市场前瞻需求预测,基于自唷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接近度有效获取外部匹配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从而高效快速满足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需求,并最大化储备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库和知识挖掘工具使企业筛选和获取显性知识更加快捷。信息技术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使企业突破隐性知识的组织植根性和区域植根性,更多获取隐性知识。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企业制造能力是企业运用资源和技术生产产品的能力。制造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各环节实施和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支持系统和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一个系统工程。最新研究表明在制造过程中引入信息化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了大约70%至6OO%.并且能够更大幅度地减少成本。信息化实现流水线的柔性制造、敏捷生产和JIT生产,使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大规模定制得以低成本实现。信息化使企业制造更加精确、准时和实时可控。实现数字化的虚拟制造,使不同企业间协同制造成为现实。

企业市场运作能力是企业了解顾客需求变化、引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能力。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传统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工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结果准确性不高。运用信息技术非常简单获取分布全国乃至全球销售终端的产品销售即时数据并自动进行分析变化趋势,时刻掌控消费者产品和产品结构需求变化。及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调整产品结构和数量,更好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通过信息技术来有目的引导需求变化的变化。使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自身产品,使需求集中于企业的自身产品。通过信息技术来创造原来不存在的需求。企业提品来满足创造出来的新需求。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市场运作能力使企业更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消费者需求,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和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使产品成为市场中主导产品。

(三)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网络优化

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日益深化使单个企业活动越来越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价值链的特定节点上,虽然基于所有权的企业边界仍然明确,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边界日益模糊。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使企业间关系超越简单市场交易即时交易关系,形成具有人格化交易关系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使企业获取资源和能力提升延伸到整个网络。而企业获取资源和能力提升取决于所在网络规模和节点流动速度。正如Sun公司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更准确的是,把网络正外部性发挥到极致,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网络分为两类:企业内部局域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是企业内部所有的经济活动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管理。Intranet指采用Intem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专用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各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Intranet可实现的功能极为广泛和强大。企业内部局域网是企业信息化的内部载体。构建全业务的企业内部局域网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局域网使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虚拟化、协同化和可视可控化。信息流和物流完美融合。作为网络节点的企业。仅有内部局域网只能是信息孤岛,所以通过Intemet建立企业外部网。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交流是企业信息化时代融入网络的必然选择。总而言之。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而是企业的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生产网络全面构建,企业所有业务流程再造更好适应信息化要求。而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企业网络的物理载体,信息化的终极目的使企业更好融入网络,获取网络协同价值,提升企业网络节点的地位,进而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本论文来源于博士!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法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