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归去来兮辞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古知今 陶渊明的“粉丝”为什么如此众多,而且不乏大腕级、重量级人物?归根结底,就是陶令的人格魅力、文学才华。我们当代中学生也在追星,也是某些“星”的粉丝,追星、做粉丝无可厚非,但追什么样的“星”,做什么“星”的粉丝,还是值得商榷的。陶渊明的“粉丝”们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粉丝”众多,但深究一下,李白还是陶渊明的“粉丝”呢!
很明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脉相承的。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字里行间洋溢着粉丝对偶像的仰慕之情。
说起来,陶渊明的粉丝还真不少,除李白外,还有很多“重量级”、“大腕级”的人物。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8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也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意思是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由表及里也是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做这样有品位的粉丝,方不辱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有60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10首词中就有1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一、书序文体,有别赠序
书序与赠序不同,赠序是古代亲朋好友离别前的赠文。书序大约成文于汉代,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写在诗歌或文章前后,述说写作缘由经过或宗旨、体制的文章;二是文人聚会宴饮活动时,饮酒赋诗,最后结集,推举一人为此次宴饮活动的诗集作序,说明此次宴饮活动的时间、人数、内容等情况,这种序文的开端者即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有唐代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序》等,都与文人雅士的聚会有关。
二、山水之乐,各有情趣
《兰亭集序》虽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不算多,但却营造出独特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阳春三月,会嵇山阴,于勾践曾经种过兰花的兰亭,放眼崇山峻岭,近观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清幽的流水映照着名士群贤,人与自然合成清雅脱俗的风景,信可乐也。
《滕王阁序》同样极写山水之美,却是美得“雄阔博大,华丽驰骋”:既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雄,又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之奇;兼有“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之盛,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再加上“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如此胜景,并且胜友如云,一派花团锦簇、雄奇阔大之万千气象,不禁充满读者的眼耳。
《归去来兮辞》的山水风光是经典的“桃园体”,其描绘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是“清丽自然,悠然清纯”之景。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的船儿,清风微微卷起的衣襟;园中松菊犹盛,远方的山洞中自然而然地飘起阵阵云烟;背靠孤松流连忘返,天空又有还巢倦鸟;隐居后轻车小船,幽深曲折的山沟,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清泉。万物生机勃勃,呈现的是一派心旷神怡的清远意境。
《赤壁赋》的山水之乐,是“清爽雅致,洒脱超然”的。东山,月亮冉冉升起,抬眼看去,轻舟随波逐流,江水滚滚东去,一轮满月“徘徊于斗牛之间”,江上波光粼粼,清风悠悠,白露袅袅。迷人的水光与天宇相接,舟轻风微水流,鲜活可感醉人的景致,跃然眼前。
三、诗文与酒,酒助诗文
中国历代文人与酒是密不可分的,文人雅士需要释放个性,需要挣脱羁绊,需要忘却世俗,那就需要这份沉醉与悠然。李白能“斗酒诗百篇”,苏轼“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唐伯虎喜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王羲之有文“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陶潜亦有“引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引出王勃“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的问询。
四、生命的感悟,境界的思辩
《兰亭集序》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不知老之将至”,不禁联想到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自足的幸福和旺盛的生命都终走向消亡。但王羲之身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的那些“名士”一样,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悲叹中,却悟出了人生应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应当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不能消沉,不能沉寂,而应是一种奋起和抗争。总之,王羲之对流逝的短暂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著和希望的真实反映。
《滕王阁序》中,王勃由宇宙之大到哀伤人生渺小,由“群贤毕至”到哀伤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纵“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但最终他从悲中走了出来了,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有“端坐耻圣明”的歉仄,渴望奋发有为,便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显得悲中有壮,使读者从原先的抑郁当中感受到了振奋,从原先的哀伤当中感受到了希望。
一、目前高考语文复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做法
从目前复习现状来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视复习资料而轻视教材课本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课外的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只要用好复习资料,读不读课本关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也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迎考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3)重视重复练习而轻视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必修选修课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有的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没有深入复习阅读课本,或者复习了却没有抓落实,及时检查巩固不到位;还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强化训练题,模拟试题、仿真题、压轴题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差。
二、高考真题和教材课本的密切关系
高考语文试题很具有导向性,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课文结合紧密。从高考的语基、阅读、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题目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下面以近几年江西高考语文卷为例说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紧密联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这道诗歌鉴赏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考查课本:(1)“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活用了课本上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出自《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2)“兰”“蕙”“菊”这三个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离骚》和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离骚》中涉及的是“兰”“蕙”这两个意象,课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课文注解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蕙,揽,比喻高尚的德行。”“兰”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为:“疏石兰兮为芳”,又有注解:石兰,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课文中例证很多,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菊”因为纯洁脱俗,备受陶渊明的钟情。2012年江西诗歌鉴赏题考了“杨柳”“飞絮”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在课文多处有明显的痕迹,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就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表达的是离别思念之情。(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必修4重点介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风格沉雄豪壮,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弃疾,对阅读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帮助。
2.从2011年开始,江西高考的古诗文默写就明确规定只默写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歌散文,这本身就是重视教材,回归课本的指挥棒。
3.大阅读选取了黄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从文》。考生阅读这篇散文应该顺风顺水,因为沈从文的文章风格,他的为人幽默风趣,以及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我们在高中语文必修5拜读他的《边城》时就已经熟稔了。这是高考题要求我们重视课本中名家名篇的一个导向。
4.语言综合运用题更明显。以2013年江西高考语言综合运用题为证: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这道题,直接考查考生对选修课本的掌握程度,可谓“明目张胆”地高举了回归课本的旗帜,导向明显,不能忽视。
5.江西卷客观选择题中,每年都鲜明地体现回归课本的导向,特别是字音字形题,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来自课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题:
谥(shì)号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锱(zī)铢必较
整饬(chì) 优渥(wò) 监生(jiàn) 执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题:
蟊(máo)贼 湍(tuān)急 模棱(léng)两可
载(zài)体 涔(cén)涔 愠(yùn)色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字形题: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残羹冷炙 金碧辉煌 城阙 编纂 恻隐
6.文言文的考查和课本结合很紧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题选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教材内,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给、劳、胜、籍”,2013年考了“从事、工、质、昏”等实词,这些实词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到教材课文的梳理上来,回归到课本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的归纳整理上来。
三、高考语文复习回归教材、重视课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一步到位,态度上回归本位。高考语文复习从一开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归课本的强烈意识,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课本的复习纳入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的全过程,采取双轨并行的复习路线,即一条线选择利用复习资料根据高考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另一条线回归课本,有计划地复习课本,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语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必然要抓纲务本,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大纲是老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脱离大纲、架空课本复习,如同无水之源,是绝对不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
2.充分保证语文复习时课本的复习时间不落空。具体做法是第一轮复习每节课安排20分钟时间复习课本,对必修选修的九册课本进行全面的系统复习,不留死角,根据体裁的不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有条理地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第二轮复习还要每节课安排时间再提炼课本,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比如把课本中《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课文比较阅读,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一起理解,积累实词虚词名句,提炼作者的不同观点,培养阅读能力。
3.利用课本积累基础知识,夯实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第一板块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这是一个难点,没有对课本的复习掌握,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基础就夯不实。落实就是生命,该记的要记牢,考试才有源头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尽管表面上默写题就8分,但这是基本分,大家都应能得到的分数,得不到就太遗憾了。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的复习一定要利用课本。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优秀的学生分别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选修课本的顺序提炼概括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复习课本的进度去识记巩固,然后定时听写。这种训练表面看是为了解决语文基础知识这几道题,实际上是争取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的基础。
4.作文素材的提取离不开教材,课本是获取高考作文的丰富素材库。高考改卷老师最喜欢的素材,一是从课本上精心挖掘出来的人、事、物,一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时鲜素材。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学们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同学们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5.重视诵读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来提高阅读能力。语文高考概括起来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在课本。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是我们阅读的优秀范本,这里体裁齐全,流派多样,写作手法万般,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复习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即对课文中优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题、艺术技巧、结构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针对性地设计较典型的迁移训练以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57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徐嘉远;唱歌能手周知奕;小书法家沈楠杰;管理专家王亲云……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告诉你们,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57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徐嘉远;唱歌能手周知奕;小书法家沈楠杰;管理专家王亲云……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小楷经过魏晋的发展与隋唐时期的成熟应用,已完全定型,用笔和结字也已十分完备,且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普及的基础上,经过后世的书家不断完善与发展,小楷艺术以崭新的面目得以发展。
宋代书法紧承晋唐书法遗风,今文字体系已经稳定,于此同时书法也不再承担文字的演变任务,而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在宋代,出现了与晋唐名家相抗衡的苏、黄、米、蔡“宋四家”,而且他们的书法在上承晋唐的基础上,也开创了一派书风,称为尚意书风。坡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段书论成了宋代尚意书家的共同追求和写照。他们的书风气字非凡,多带有行书笔意,同时又极具个性。苏轼传世真书墨迹有《赤壁赋》、《归去来兮帖》。他的字肥而有骨,形神皆备,笔画厚重,态浓意淡,藏巧干拙,字势偏扁。黄庭坚《苦笋帖》字势飞动,秀丽清劲。他的小楷带有行书笔意,字体上以侧险取势。米芾小字《向太后挽词帖》也体现了尚意书风。
宋代小楷除了苏、黄、米尚意的小楷外,同时还存在很多其他风格的作品。宋代初期的政治家范仲淹的《道服赞》结体严谨,骨力劲健;蔡襄的《茶录》笔力沉雄,浑厚朴拙,具有钟繇和王羲之的功底。张即之写经体《佛遗教经》严整清劲,更富有意趣。
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时间虽然不长,但小楷在书法史占有重要地位。元代书法在赵孟烦为主导的影响下,追求“尚态”书风。赵孟其传世小楷颇多,如《千字文》、《道德经》、《洛神赋》、《汲黯传》,《闲邪公家传》等。其中《闲邪公家传》结字妍美,雍容宽博,与王献之《洛神赋》一脉相承。元代的鲜于枢与赵孟颊齐名,书法尊崇“钟王”,小楷《王献之保姆帖跋》结字优美,其中参入行书笔意,字势与赵孟颊颇为相似。元代著名画家倪瓒《江南春三首》题画小楷作品又是一番姿态,笔法结字洒脱自然,带有画意。杨维祯《周上卿墓志铭》方笔取势,另辟蹊径,笔法挺拔,字态飞动,更具六朝墓志遗韵。
明代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小楷的中兴时期。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各自标新立异,大振明代书法之风。后期诸家也是后劲十足。祝允明留传下来的小楷墨迹有《黄庭经》、《前出师表》等。其中《前出师表》取法魏晋,结字宽博疏朗,使转圆浑,道劲自然。文徵明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小楷作品,以小楷名动海内,80岁犹能作蝇头细书。他的小楷法度严谨,结字富有姿态,显得清秀温雅,但和晋人相比,神化不足。其小楷《离骚经》古朴淡雅,秀而存骨。
王宠号雅宜山人。他是一位极富有才华的明代书家,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他的小楷出入晋唐,主要得力于王羲之和虞世南,并参入己意,以拙取巧。结字疏朗,笔意外拓,透出俊逸儒雅的气息,又富有一种萧散自然的风韵。他的传世小楷墨迹有《前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归去来辞》、《醉翁亭记》、《游包山集》等。
黄道周小楷表现出他强烈的艺术个性。其小楷在取法钟繇、颜真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世墨迹有《米万钟墓表》、《孝经》等。
清代小楷渐由盛转衰,清初尚能继明末之余绪,出现了傅山、王铎等书家,稍后馆阁体的乌、方、光三字诀导致过分的整齐单一和面目雷同,与艺术的审美背道而驰。
对于傅山、王铎极高的艺术才情,后人望尘莫及。巨幅行草作品气势恢弘,笔墨酣畅淋漓,欣赏者也会产生同样的。傅山“四宁四毋”对小楷书风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传世小楷墨迹有《子贡传》、《傅游传》、《逍遥游》等,取法王羲之而基本上以颜字面貌来表现出一种稚拙和浑朴。王铎写小楷,喜用古体,有古朴之意。其传世小楷墨迹有《尺牍》、《跋信行禅师碑》、《自题山水册页・跋文》等,其《自题山水册页・跋文》厚重质朴,苍劲自然。
一、于是妖童媛女
《荷塘月色》云: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下同)
朱自清先生引用这段文字以见江南采莲“当时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语,以下简称《荷》)。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处,兹提出来加以校雠。
中学教材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经查对,教材所引与该书同。
我们再检阅《朱自清经典》(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朱自清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朱自清精选集》(北京燕山,2006年版)、《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朱自清散文》(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等书,也皆与教材所引同。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文作于1927年7月,原载于同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上,笔者核查该期的《小说月报》,发现原文就作“于是妖童媛女”云云。
基于上,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的一些文集或选录朱先生《荷》文的教材,大抵以1927年7月的《小说月报》为祖本。
但朱先生这段引文有误,抑或1927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刊载此文有误。以故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学教材尽皆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首先,我们只要翻检几部传世之文献加以对校,即可知道“于是”为非,当为“于时”。
《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页)、《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张溥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御定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清・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8页)、《六朝文笺注》(清・许评选,清・黎经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611册)。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作“于时”。
如:《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骈文观止》(莫道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曹虹、程章灿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吴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其次,我们分辨一下“于时”与“于是”。
先说“时”和“是”。“时”本为表时间的名词。《说文》云:“时,四时也。”“四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时”又可假借为“是”。《尔雅・释诂》云:“时,是也。”可用于代词。)
“是”本为正直。《说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虚词“是”是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是,假借为。”《广雅・释言》云:“是,此也。”可用作代词或助词。)
故此,“时”和“是”两者意义显别,但两者作代词时又可通借。
再看“于时”和“于是”。从语法上解析,“于时”由介词“于”和名词“时”组成的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当时”,“其时”、“这时候”等。《采莲赋》首四句以描写红莲开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用紫茎、红莲、绿荷、素实四个带有颜色的词语来描写夏水绿波中荷花的茎、莲、叶、实。枝叶蕊实,生机蓬勃,历历在目。同时,这四句也点明“采莲”的时间已到,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莲做好铺垫。因采莲正当令时,用“于时”引出下文,可谓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于时”之例,旧籍恒见,兹举数例。
汉・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曹魏・曹植《大暑赋》:“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于时玄鸟司历,苍龙御行。”
“于是”,由介词“于”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短语,但通常虚化为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表示顺承关系。文献用例甚多,中学教材用例亦繁,试举例如次:
《战国策・燕策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汉・贾谊《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又,“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又,“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另外,据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6册,《七十二家集・梁元帝集》,梁元帝萧绎有赋九篇,其中《秋思赋》云:“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此条则为《采莲赋》作“于时”又添一佐证。
要之,根据传世文献,词义之别,细绎文意,《采莲赋》当取“于时”恰切。
二、莲子清如水
朱先生《荷》文云: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上述引文“莲子清如水”中的“清”当为“青”。上文提到的朱先生一些文集并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它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玉台新咏》宋本不收,新本又把《西洲曲》作江淹诗,明人冯惟讷认为“非也”。
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认为是“古辞”。明・陆时雍《古诗镜》、清・沈德潜《古诗源》皆署名梁武帝萧衍。该书可谓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笔者翻检下列诸文献资料,发现“莲子清如水”皆作“莲子青如水”。
《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宋・郭茂倩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古乐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同上))、《古诗纪》卷五十三(明・冯惟讷撰(同上))、《古今诗删》卷四(明・李攀龙编(同上))、《石仓历代诗选》卷四(明・曹学编(同上))、《古乐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编(同上))、《古诗镜》卷十七(明・陆时雍编(同上))。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皆作“莲子青如水”。《古诗源》卷十二(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古代民歌一百首》(商礼群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汉魏六朝诗一百首》(王守华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乐府诗集》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侯明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汉魏六朝诗选》(邬国平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误之由,当为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笔者检寻《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8册,发现其中《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清・程际盛删补,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莲子清如水”。于是《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同。
同样,我们辨析“清”“青”字义之别。
清,水明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水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者,明也。而後明,故云水之。”《玉篇・水部》云:“清,澄也,洁也。”如,《诗・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又,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时,则素湍潭,回清倒影。”
青,颜色名。(1)绿色,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尔雅・释器》云:“青谓之葱。”《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2)深绿色。《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宋・苏轼《雨》诗:“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1.高一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2.高一下册《项脊轩志》知识点汇总
3.高一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总结
论文关键词:底层文人;普通民众;古代文学批评
在古旧家谱文献中,保留了一些下层文人甚至乡野村夫评论中国古代诗文名篇的资料。这些评论有的与我们此前所看到的专业型评论接近,有的则别出新意。而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某些风貌和过程,这些过程及结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及价值、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鲜活状态,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和参考价值。兹简要介绍如次。
一、以向往诗文所表现的人生境界而表达对诗文的理解
许多乡下文人对于古代诗文中所表现的某种人生理想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中,也同时反映了他们对诗文意义的理解。
尹炳金、尹任公等纂修、民国间永思堂木活字本《尹氏家乘》卷十六中载席珍撰“伯父云庵公传”,称尹御尊“屡试辄败。家居饮酒,常以读书下之。一日读仲长统《乐志论》,每一过,浮一大白。适有友人吴紫陶见之,笑日:‘有如此下酒物,虽一斗不足多也”’。仲长统是东汉时期的智士和狂士。《后汉书》本传称他“性假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其《乐志论》为自己设计了一种既无衣食之忧又无心灵之扰、闲静时置身山水、嬉乐时良朋满座的闲适安逸生活。这样的生活即使神仙也难以企及,但许多厌世的文人却十分向往。落榜书生尹御尊每读一遍《乐志论》,即痛饮一杯,其中的意境他自己虽未明言,但友人一句“有如此下酒物,虽一斗不足多”,则替他将《乐志论》的精髓点了出来。实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
蒋得宝等纂修、民国十二年一梅堂木活字本《蒋氏宗谱》卷十三载路嗣雄撰“揆宇蒋公传”,称其为“诗酒中人”,并说他“尝谓人诵古乐府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二语,若与时事之成败、人物之升降了然于心,乃言与行违,念头处处皆错,犹棋子盘盘尽错,其于《葩经》‘醉酒饱德’之谓,究未之思也,不然,何不磊落光明,行忠孝事,为顶天立地一个奇男子耶。噫,若辈诚下愚不移矣。夫酒所以养性也,性养则德饱,古圣所云可为箴鉴,诸君子请满饮此杯以为酒戒”。蒋揆宇虽然嗜好饮酒,但他却坚决反对嗜酒败德,所以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所隐含的消极人生态度给予了及时的提醒。如果身居高位的大德贤出此语,我们会觉得他是在板起面孔说教,但这位乡下文人如此语重心长,则包含了更多的务实和忧患意味。因为身处乡间而好酒,极易产生靡费和懈惰,于自身的健康和家庭财产都是很大的隐忧。蒋揆宇如此引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反映出乡间文人的心理焦点。
姜继宗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受福堂木活字本《龙砂姜氏宗谱》载包琪撰“蔼堂姜公传”记载,姜蔼堂有次招约包琪之父饮酒,作者随侍,“酒酣,脱帽露顶,庄谐间作,谓先子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晚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此数语实获我心”。“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分别出自孔融之和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的是与友朋同乐的心理愿望。清人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云:“陶元亮《归去来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覆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晚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其意即谓此二句正体现了陶渊明浓深的人间情怀。姜蔼堂认为分别出自孔融和陶渊明的这几句“实获我心”,则说明这几句描写友朋聚饮欢乐场景的恰切性,也反映了他对于这种生活和这些文句的欣赏。
(清)殷实益等纂修、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后贤殷氏支谱》卷一“文献考”载姜应熊撰“明卿殷公传”记载:殷道昭“自以家世业农,遂悉力田作,暇则以渔钓自娱。尝过里塾中,闻童子诵渊明‘田居’、‘获稻’等诗,辄点头日:‘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田居”、“获稻”分别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几首诗都很恰切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苦乐,尤其是于苦楚之中别寓快乐,很能使世代生长于斯的人由此发现身边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的诗意。殷道昭世代为农,虽偶尔也渔钓打猎,但未感到其中之乐趣,当他听到村塾里的孩子们诵读陶渊明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后,便不由脱口而出:“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这反映了他平时只以苦为苦甚至以乐为苦而未能苦中求乐,也反映了陶渊明简淡之笔所达到的神奇效果。
二、对诗文内容的趋同性理解
乡村文人对古代诗文的篇章内容及字句含义,也提出了他们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部分与已经形成的主流认识完全一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明正德刻本《山阴刘氏宗谱》录孙缙绅撰《大父谧庵府君传》记载刘链(别号谧庵)“喜吟咏,尤喜七言律。一日同刘半斋游兰亭,请日:《永和记》昭明不人《选》,无乃以‘天朗气清’类秋景耶?又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较之于彼更无着,果然乎?”《昭明文选》为何不选《兰亭集序》的问题,曾经是魏晋文学研究中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主要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兰亭修禊发生在暮春,而“天朗气清”之句则为秋景,时令与景色不一致。宋范陈正敏引述季父虚中的观点日:“《兰亭序》暮春而有秋景‘天朗气清’之句,故不人选”,王得臣以《楚辞》“秋之为气也,天高而气清”为据,支持范陈正敏之说。二是《兰亭序》的思想情调有消极悲观以至悖于老庄自然达观之论。宋人桑世昌《兰亭考》卷八《推评》说:“右军器宇、词、翰三者俱优,而《曲水序》中有乐极悲来,嗟悼之意。《文选》中收王元长《曲水诗序》,《曲水序》不收,岂昭明深于内学,以羲之不达大观之理,故独遗耶?”山阴刘链与同游之刘半斋请教《文选》不入选《兰亭序》的原因时所指出的“天朗气清”类秋景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较之于彼更无着”,与历史上出现的解释基本上一致。这种一致恰好显示了民间或普通文人在面对经典作品时,对主流传统观点的吸纳与认同,体现的是关于经典作品的经典评论在文化底层的传播情形。刘链的观点与历史上的认识几乎如出一辙,这就是接受学研究者所说的大众阅读的从众性表现。他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兰亭序》的内容而言固无胜义,但他的行为本身却依然具有深意。它一方面显示了经典之论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如何接受,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刘锩关于《文选》不选《兰亭序》之见,在专业的文史研究者看来是无需特别关注的,但对于与他同样文化水平以及更逊于他的人来说,他的理解就具有启蒙和开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应该就是经由这样的方式,一级一级地由上向下传递,范围逐渐扩大而影响渐趋久远。
廖葆华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世缣堂木活字本《浏东廖氏族谱》卷十八“艺文”辑录廖之侗的《俚言求助》,其中云:“昔陶渊明有则终日延宾,无则沿门乞食,其诗有云‘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又日‘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所难得者,解意主人耳。”人人都能想象,为衣食之困而向他人乞求是一件极其窘迫的事情,举手敲门就非常艰难,面对主人的目光更是难于启齿。这时候听到类似“是不是没有吃的啦”“需要我帮助吗”等出于关心和友好的话语,都会觉得是莫大的耻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用问,什么都不说,将所需要的默默地给予对方。这就是善解人意的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陶渊明诗中所写到的这位邻人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陶渊明非常渴望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仅是陶渊明所希望的,也是廖之侗所希望的。“所难得者,解意主人”八个字,把《乞食》反映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出来。
阙万年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圣邻堂木活字本《古吴阙氏宗谱》卷二载王启勋“梅李支祝庄桥阙家圩金宝公传”日:“晋时陶靖节云‘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此言人生能习劳,能耐苦,不驰志于显荣势利,株守田园,而能创业垂裕者,终其身自得享至乐于无形也。”“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语出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现的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心灵境界。方宗诚《陶诗真诠》说此二句所展示的“胸次近于颜子”,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中也一再声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金宝公关于这两旬诗的理解与陶渊明自述及历代的解释基本一致,而且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义项。
三、对诗文意义的改造性理解和引用
古代诗文的字句通常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意义指向,而底层的文人往往在引述或引用时予以改造,从而赋予其比较新颖的意义,使它的指向发生了某些转移。
明人卓发之所辑、天启年间(1621—1627)刻本(卓氏遗书》是一部谱传性质的杂著,该书卷三“大传”记载日峰公曾日:“嵇叔夜言‘服药求汗,未必得汗,而愧情一集,则批然流离’,予以为诗亦然,操笔刻句,未必得句,而胜情偶会,则翩然奔注,摩诘以禅超有,襄阳以澹适真,才不足半李杜而依性附情,有词坛工力所不及者。”“服药求汗,或有未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是嵇康《养生论》中几句,本谓服药未必能够出汗而心有愧情则大汗淋漓。日峰公则借此喻指写诗不能过分追求雕琢词句,而具备了真性情则往往会有妙语连珠的效果,王维、孟浩然即是明证。可以看出,这段评论完全是对作品原意的合理借用,但如此借用《养生论》的观点及词句,此前确实不太多见。
(明)江德汗、江廷藻纂修、清抄本《旌西金鳌江氏宗谱》录歙北许宗远《临清楼记》,其中云:“余因诘其临清以取渊明之辞而名是楼,则知子有以得夫渊明之趣而心渊明之心也。(江)士达日:渊明之心吾讵可得,渊明之不慕于富贵者,吾则庶几乎。余日:子之若此,则人具此心,心同此理,虽今古之不侔,何以优劣较也。昔渊明宰彭泽时,未免有意,迨赋《归去来辞》,旷其职而不居,出乎物表,以为‘临清流而赋诗’之句,自得厥趣,以尽夫天理之悠然,岂区区富贵累其中哉。今子之登楼游目四表,俯睹锦鳞之游泳,仰视云影之徘徊,水天一色,浩然之气以生,油然之兴以发,真得渊明之雅趣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句,表达其耕作于田园、畅游于山水的自然人生趋求。所以《临清楼记》的作者许宗远认为,江士达既然能够在楼上“俯睹锦鳞之游泳,仰视云影之徘徊”,就已经实现了陶渊明所期求的生活目标,达到了陶渊明所标称的雅趣。从字面上这样来理解“临清流而赋诗”是对的;但如果是像许宗远说的,江士达不仅有条件修造楼台,而且有意地临楼赏景,那就并没有真得陶渊明之雅趣。因为陶渊明虽然很钟情于山水,但他却很少单纯地、有意地进入其中,他更喜欢以非常自然的姿态在耕作时接近山水,所以在“临清流而赋诗”之前还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
《文选》吕向注日:“东皋,营田之所也。春事起于东,故云东皋也。皋,田也。”江士达可能并非耕作之人,因此,他所得陶渊明之雅趣充其量不过是形似而非神思。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句虽然有很多人在读,但有些人可能不仅读懂了这些诗句也读懂了陶渊明本人,而有些人则仅仅读懂诗句而未得真髓。
(清)金门诏纂修、乾隆十一年木活字本《休宁金氏族谱》卷二十“家传”“四十四世祖松青公传”称:金松青“尝日:子不乘时克家,虽学至颜闵,文至卿云,而及身泯没无闻,不能显扬其亲,于亲终无益也。每欲树业亢宗,以绍前烈,启后人,于是建家塾延名师以师表其子孙,旌别劝惩,文教聿兴。每诵少陵‘广厦万间’诗,辄叹日:‘数亩之宫,安足燕翼孙子乎’。以梅结居地狭隘,欲以蕃宗族、光门闾,似未尽善也。乃度地至汪溪。”这是一段关于金松青选择迁居地的记载。从传记看,他具有较强的光宗荫子意识,很希望有广阔的田亩以显示祖上的阴德,庇护后代子孙。但他离开梅结这块狭小天地而迁至汪溪,似乎是受到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启发。杜甫欲求广厦千万间为了庇佑天下的寒士,体现的是推己及人、“宁苦身以利人”的博爱精神,仇兆鳌《杜诗详注》就说:“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金松青则为了荫护子孙而远寻乐土,境界之高下判若霄壤。但他这样的理解和体会,正反映出同样的作品对不同的场合和读者,会有不同的效果和意义。正如谭献《复堂词录序》所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以充分接近作者的心怀,但也完全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完全相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学;文化;和谐
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现象。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把语言知识和语法这套工具知识奉为圭臬,将其作为中学课堂上主要的学习和研究内容。以为学了语法知识自然就能提高语言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鄙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区。
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它具有“意会”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朱熹就曾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总结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自清曾说过: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古今大家学习汉语的至理名言,深入思考一下。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学习其重心应落在对古汉语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及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的了解和领会。国人的发展走势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学习,才能成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
追求“文”和“言”的和谐,创设大文化的文言文课堂。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古汉语字词句的教学不可忽视。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要抓好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技法来欣赏文章。同时,更要强调对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要力争通过较科学的方式达到文言、文学、文化和谐相生的良好教学状态。
(一)教学方法上的“文”“言”和谐统一
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但也绝不可忽视教师“主导”。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学习文言文,并注重科学引导的方法,也是寻求三者统一的必经之途。比如串讲、探究、诵读、质疑等方法结合起来尝试促成三者统一。例如: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对《木兰诗》的引导性分析,堪称典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经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就男女相思爱慕而言的,即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夫妇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与“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间的互相思忆。然则《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
(二)学习方法上“文”“言”和谐
语文素养的根本是语文品质,语文品质的根本是文化品质。语文学习,当然包括文言文学习在内,是一个文化品质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解放、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语文知识就像房屋、桥梁、汽车等建构的部分一样,单独堆置在空间内只是一堆零碎,却无法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充实进文学、文化的本质才能成为灵动的生命。例如,编演课本剧。学生必须深入其中,在了解文章字面意义的同时,去揣摩一种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心理、人物行为。才能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会得到素养的提升,通过完满人格的塑造,得到精神的升华。
(三)教学互动中的“文”“言”和谐
文言文学习需要语境和实践,恰当的文言文课堂活动好处甚多。它能为学生创设学习语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还能在活动中实现“文”与“言”的更好地交融。时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渴望接受传统文化群体的“大众情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课方式。
1.让学生学会感受、鉴赏、思考与领悟
这篇文言文好在哪里?以今观古这篇文章有什么文化价值?例如《荆轲刺秦王》我们应该让学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读出荆轲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例如《鸿门宴》,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是一种古代版的《无间道》,理由是曹无伤和项伯互为刘邦和项羽阵营中的“奸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学生会找出二者是不同的。项伯有颗感恩的心,是为报答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而曹无伤的目的文本交待不很明确。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知恩图报”这一现象的文化思考。再例如《五人墓碑记》,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用带“义”的来概括各段内容。第一段突出五人之死是激昂大义;第二段突出五人之死是舍生取义;第三段突出五人之死是义无反顾;第四段,五人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是慷慨就义;第五段突出五人的侠肝义胆;第六段是表明五人之死是义重泰山。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为这五人作记,明白了这五人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义”字,而这“义”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2.提倡学生读写结合
多读的同时一定要多动笔,多写多练。比如说“写”,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点评。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应培养学生的这种好习惯。可对单个字、词、句进行点评,也可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析。例:读《窦娥冤》尝试写一段戏剧短评。②改写。通过经常性地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文学的乐趣。例如可将《氓》改写成为一个故事,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③读写。例如学完《归去来兮辞》后,可以以“回到桃花源之后的陶渊明”为题目来读写,写归去的生活如他所原吗?归去后的他幸福吗?再如,学完《项脊轩志》,可假设归有光60岁考中进士后再一次补写〈项脊轩志〉的情景。④仿写。例如,学完,《劝学》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阐述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的重要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如此。将文学、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染文化气息、进行文化思考,也许可使文言文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