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 区域性 国际化 财经人才 素质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53-03

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深入推进、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运行等重大历史机遇的出现,广西将全面进入区域性国际化发展历程,而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伴随着对人才的极度需求,尤其是对具有地域背景的财经人才的需求显得就更为紧迫。另外,最近几年社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也已不单单只是专才专用,而是越来越多地趋向于选择具有高素质、多样化、复合型的财经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社会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财经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作出相应调整,要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专业型培养”转向“更为综合的跨专业型培养”,加上广西所处地域优势的特点,应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样化、复合型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一、现行财经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及其优化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行观念。当前在我国财经类高校中,理论教学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取向所导致的。虽然最近几年各财经类院校都把实验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也都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基础理论教学实验平台上逐步搭建起了专业实务教学实验平台、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等用于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但由于在观念上始终还是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意识,加之实验教学机制体制上的制约,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更进一步的创新,使得实验教学无法显现出对高素质、多样化、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的快捷性及实用性。

(二)ERP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出现。近年来,主要基于模拟企业内部运作的ERP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的出现,让财经类高校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方法。劳本信对基于ERP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了深入研究,所提出的ERP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由五部分组成:“一站两库”、ERP沙盘模拟、企业行为仿真、ERP创业经营、ERP软件,该平台较好地解决了本科教学中各门课程撕裂式的学习模式,从其综合性和应用性来看,基本达到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成为当前财经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ERP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综合程度还不够高,其整合的要素主要还是在企业内部,没有涉及企业对外的一些业务流程,比如在如何报税、如何报关、如何在金融市场上理财等。企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离不开经济社会的环境;同时,许多社会组织又是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因此财经类仿真实验教学应该由企业内部行为仿真走向企业外部行为仿真,即形成社会仿真的实验教学环境。这既是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结构体系。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开发,就是针对上述实验教学体系的单一培养性而提出的,这里的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是一个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背景的专业课程实验与综合实习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方面进行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纵向提升的同时与跨专业综合实习横向训练结合起来形成纵横结合的实验体系,同时也是辅以专业认知、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建立专业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有效结合的课程体系。横纵两条主线的建设不分先后,同时又相互配合推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横纵结合的教学内容创新,是以一个统一的教学管理来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对现行财经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综合优化。

二、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视阈下区域性国际化财经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是以建设一个“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它将包括企业内部行为仿真和财经类各专业实验两个平台。通过企业内部行为仿真平台的建设,将融会贯通工商管理学的所有课程,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获得全局性的认识;通过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将积极培育大学生具有区域性国际化特色的营销实务策划能力、管理智能应用能力、高级理财能力、外向型贸易谈判能力等。而通过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从纵向积极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探究内化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从横向上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系统)

该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是以企业行为为主线,以企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平台为核心,整合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而形成的综合实验平台,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行为仿真平台为基础的,企业内部行为仿真平台其核心就是ERP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ERP实验教学现已相对成熟,我们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企业对外行为仿真的接口,即企业与工商、税务、审计、海关、银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司法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开展业务的接口。而各个接口对应的模拟实体,就是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

(二)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建设

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主要是依托财经类院校各自现有或即将开设的课程来建设的,例如:

1.财政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仿真的财政服务厅、社保服务厅、纳税服务厅,然后进一步建设(开发)“网上财政局”、“网上社保局”,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财政管理和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知识学习环境。

2.税收业务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仿真的纳税服务大厅,并进一步建设(开发)“网上税务局”,为学生提供办税知识学习环境和办税业务操作的仿真环境。

3.金融市场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国际金融市场模拟平台和国内金融市场模拟平台两个子平台。其中,国内金融市场模拟实验平台包括银行信贷市场模拟平台、国内股票市场交易模拟平台、国内债券市场交易模拟平台、国内基金市场交易模拟平台、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模拟平台等多项平台;软件方面包括系列仿真教学系统模拟软件,专业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的应用软件,金融市场的应用数据库等组成。该实验平台支持对金融市场的过程模拟、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利用,结果数量化分析,形成学生参与专业仿真实验与科研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4.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平台。可建设四个实验子平台:财产保险公司模拟实验平台、人寿保险公司模拟实验平台、保险经纪实验平台和保险实验平台,满足保险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保险实验教学课程需求,成为教师科研、实验教学、学生实习三位一体的模拟实习综合平台,并可向社会开放,作为保险企业人员信息化业务培训基地。

5.广告会展模拟实验平台。通过购置国内先进的广告会展设计和管理软件及相关配套设备,建设专业平面设计、展示和装潢设计、三维动画和影视广告设计、会议管理模拟、客商信息管理模拟等实验平台,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广告与展示设计、会展管理等相关技能的需要,成为广告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6.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海关、商检和货运等子平台,满足学生进行报关、报检和货运等业务处理的仿真实验。一方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开展报关、报检和国际货运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展国际货运业务输送专业人才。

7.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购置电脑和相关软件,为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一个能模拟企业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全过程,能完成企业电子采购、网上销售、业务协同、网上贸易、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网络连锁门店管理和网上创业等实训项目的模拟与实际运作的实训环境。通过该平台训练使学生掌握企业电子供应链资源的整合理论、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理论、业务流程及运行方法,加深学生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结构、业务流程、运营管理、商务协同等知识,改变本专业学生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模拟企业局部流程的局面。

8.会计事务所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立会计、审计和税收事务所子平台,使学生可以模拟完成验资、审计鉴证、会计咨询、涉税咨询和税务等业务处理。

9.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内容除电脑和物流设备等硬件设备外,还包括物流教学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管理系统等)、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实验环境。

10.法律实务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模拟法庭、经济犯罪预防实验室、检察事务实验室、律师事务实验室四个子实验平台。四个实验平台相互配合,实现对经济纠纷处理司法实务过程的全程仿真模拟。

11.ACCA实验平台。建设内容包括《ACCA课程软件》、《英国会计软件》,购置服务器、电脑、资料案例、《ACCA课程》原版教材和相关词典等,主要用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英属各国ACCA在会计查账、验资、提供会计服务等方面的案例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查阅;创新ACCA双语教学模式,建立视、听、读立体式,多方位的ACCA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在国际会计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

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不仅要能够独立运行,完成专业实验教学目标,还要具备与企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链接,实现为企业服务的仿真实验教学。而我们要想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化素质的财经人才,单单依靠本土化模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中模拟出具有地域经济社会特点的仿真环境,以广西为例,可在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中融入东盟区域贸易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国际化视野也得到提高。

(三)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在建设好财经类各专业实验平台的基础上,以企业内部行为仿真平台为中心,向外延伸与各财经类专业实验平台链接、整合,构建一个全校一体化的、基于社会仿真的、跨财经类专业的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实验室)。该综合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如图2。

图2 财经类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室平面图

这个平台(综合实验室)建成后,预计可同时满足600人的实验教学,涉及多个本科专业(其中,重点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法律、公共管理等专业),所有的模拟企业、组织均由学生跨专业自愿组合。本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成熟经验来带动其他财经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实验教学而提出的,这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结语

基于跨专业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区域性国际化财经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可以改进各财经类院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条件,发挥专业实验室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又可以以企业为链条,把这些本来就相互联系的专业实验室整合起来,使大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仿真社会,完成社会实习的目标。同时,该平台可根据各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规则、数据等,模拟出该区域仿真的经济社会环境,这对区域性国际化财经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开设全校性通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宁着力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EB/OL].(2011-03-21)[2013-12-04].http:///estate/2011/03-21/2918705.shtml

[2]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高校讲坛,2011(33)

[3]劳本信.基于ERP平台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9(11)

[4]刘良惠,赵小宁.企业运作仿真综合实习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静.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1JGA107)

第2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XBRL 会计信息化人才 培养方案

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最早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霍夫曼于1984年提出,是 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是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基本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料共享,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效、更强大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增强了会计信息在未来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它的出现将给企业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带来一场效率的革命。

一、XBRL纳入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XBRL在我国的实务发展需要

1.我国已成为XBRL国际会计组织的正式会员。2006年2月,证监会信息中心、保监会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发起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促进会”。通过促进会不断的努力,2007年12月3日,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会议上,XBRL国际组织对全世界宣布: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10年5月6日,XBRL国际组织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正式地区组织成员。

2.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较早就开始了XBRL的应用进程。2005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自主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XBRL国际认证的分类标准。2005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唯一一家以直接会员身份加入XBRL国际组织的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l月了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新版1.0”;2005年2月深交所“XBRL应用示范”,实现了在网站上展示“深证成份股指数” 样本公司的年报实例文件。

3.我国一直在探索推动XBRL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公告《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1部分:基础》、《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2部分:维度》、《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3部分:公式》和《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技术规范第4部分:版本》;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两套标准的,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会计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国进入了XBRL的推广应用阶段。

(二)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模式和手段必然要被XBRL技术替代。当XBRL成为财务报告呈送的必要手段时,XBRL必然要为大多数会计人员所掌握,如果不能做到对XBRL的基本理解,就不可能正确恰当的运用。应用XBRL以后,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控制将会是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而这些控制程序内容的设计和执行,责无旁贷地落在公司会计人员身上。由此可见,当XBRL实践时,会计人员必须掌握XBRL的基本技术原理和分类标准,以及基于XBRL的信息报告系统的操作技能。

(三)我国高校实施XBRL教育的客观环境已基本形成

一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颁布,为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披露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也为XBRL标准的制定确定了明确的框架和依据,为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目标和依据。二是XBRL在我国的应用环境日趋成熟,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中XBRL格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也可为教学演示提供素材,XBRL教学实验数据容易获得,为高校开展XBRL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三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用友、金蝶等的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提供厂商及微软等均支持XML技术,可以在Microsoft Office下生成XBRL数据文件,包括如何导入分类标准、生成实例文档等,为会计专业学生掌握XBRL技术提供了方便。四是随着XBRL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制定XBRL相关标准的客观条件已初步具备,无论是从网络技术平台还是开发工具、实例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二、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

基于XBRL技术下,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实时披露,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将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组合、分类、报告转变为评估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因此XBRL的出现给会计职业界和会计人才需求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会计信息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都受到影响,使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发生变化,同时也对人才需求带来深刻的变革,从XBRL技术应用实践来看,可以将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层会计操作人才;二是中层财务管理人才;三是高层系统维护和开发人才。

(二)基于人才需求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XBRL人才需求的三个层次,介于目前我国还是处于XBRL应用的初级阶段,对XBRL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和广泛,为了满足社会对于XBRL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应用和推广这一新技术,我们认为,应该把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即基层会计操作人才和中层会计管理人才上。

1.立足于对XBRL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知识体系的设置应该与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结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从学生先修课基础和专业背景出发,将XBRL技术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个常规组成部分,让学生熟练掌握XBRL技术,培养既精通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基于XBRL技术应用和财务管理视角,培养财务分析人才。首先,了解XBRL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基于XBRL的软件工具从证券交易所或相关的网站提取XBRL格式的实例文档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熟悉XBRL的分类标准、技术规范、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以及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控制环节,掌握基于XBRL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能够对XBRL信息报告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三、高校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内容

我国高校有关XBRL的课程开设与实务发展相比已相对滞后,应加强对XBRL教育的研究,在高校本科中增设XBRL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设置XBRL课程

XBRL课程主要是围绕XBRL的基础概念、基本技术原理来展开,可分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初级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XBRL基本原理、技术规范和信息生成。内容包括:XBRL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语言特征、数据字典、实例文档、信息生成流程、XBRL Taxonomy和XBRL Instance解析、XBRL基础模式文件解析、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等。初级课程重点在于认识XBRL在信息供应链中的角色,XBRL应用软件的操作和XBRL会计报告如何生成,验证确认以及应用XBRL解决商业问题。高级课程包括:XBRL分类标准、XBRL信息系统结构和原理、XBRL信息检索与分析、XBRL系统维护与开发,以及XBRL相关内容,如XML和HTML等。这类课程一般需要有XBRL初级课程的基础,也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财务知识背景。

(二)开展XBRL实践教学

在XBRL实践教学中,可以专门设计用于实践教学的案例,最好是真实的公司案例。一是使用网上公布的以XBRL形式提供的公司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二是到使用XBRL技术的企业调研采集实际案例。通过适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上机的方式,浏览和编辑XBRL分类标准,阅览和生成XBRL实例文件,通过真实、精确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分析,使学生理解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内涵,认识XBRL标准化格式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编制符合XBRL分类标准的财务报告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与会计课程衔接和整合

首先,没有开设XBRL课程的高校可以给学生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开设XBRL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讲座,如XBRL概念框架、XBRL技术标准与分类标准等,让学生对XBRL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把XBRL与会计课程衔接起来。XBRL与高校会计课程的整合,应当随着学生掌握会计概念的广度、深度而慢慢增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侧重点来讲解XBRL知识,在引言性课程中应包括对XBRL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而在更高级的专业课程中XBRL知识应当以细节为导向,让学生全面掌握如何对明细分类账或经济交易事项的数据进行规范和制定标准,用XBRL数据标签表示财务数据,培养学生对XBRL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和维护的综合能力。通过在会计学专业结合传统财会必修课程及计算机课程开设XBRL课程,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XBRL技术框架、分类标准及基本技术原理,培养其应用和维护基于XBRL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

四、高校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法

(一)强化师资力量

XBRL的专业性和开放性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懂会计业务知识,又了解XBRL技术的复合型师资。目前我国最缺乏的就是权威的XBRL技术的专家和师资,所以,构建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是在会计信息化中推进XBRL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从事XBRL教育培训的教师,需要对XBRL标准国际发展和应用状况、国外其他地区组织XBRL的实施案例的情况进行追踪,密切关注世界各国对XBRL研究的动向和成果等。有必要对高校师资进行XBRL相关内容的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教师,让教师真正把XBRL应用到每个相关课程中去,一方面要求他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到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会计企业进修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会计实践活动,增强会计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

1.大力推广网络辅助教学。依托学校校园网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设计XBRL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系统主要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本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上交作业、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完成教材内容的、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2.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XBRL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对于更多高级应用问题的分析、判断、处理能力。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例如对于XBRL成熟度的分析、不同分类标准的比较和评价、不同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问题、特定应用模式的评价等。针对特定问题或开放式的设计案例及真实案例是最好的方式。

3.广泛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目前获取XBRL教学资源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网络,如,XBRL国际联合会的网站(http://)、Bryant大学的XBRL教育资源中心(http://web.Bryant2. edu/xbr)等网站上就提供了丰富的XBRL教学资源,包括:XBRL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XBRL和XML案例研究、XBRL财务报告示范演示,这种演示向用户提供了基本的实例,说明商业报告供应链如何从互联网、XBRL和其他相关工具转换而来并以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向投资者提供现时的报告信息、XBRL的研究成果、XBRL最新进展等等。除此之外,国外还出版了一些有关XBRL的专业书籍,有关XBRL的文献也在日趋增多。最后,还可通过系统地组织学生应用XBRL技术模拟实际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让学生通过XBRL的实例来掌握如何标记财务信息,使学生具有能建立和维护XBRL信息报告系统的能力。

(三)加强非学历辅助教育

加强非学历辅助教育,强化会计职业培训、会计从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制度。为尽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会计职业团体或组织应定期举办XBRL的短期培训,以便让从业人员尽快掌握XBRL基础知识和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学会的做法,它的短期培训课程是针对继续职业教育展开的。这类培训一般定期开展,在网上公布开课信息。

五、结语

从XBRL应用的国际环境上看,目前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均已加入了XBRL标准化组织。我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台湾XBRL技术标准推动计划,并积极申请加入XBRL标准化国际组织。同时,随着外资企业,特别是外资银行、保险企业的进入,XBRL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尽快制定XBRL人才培养计划,将XBRL理论及技术作为一项重要能力培养要求纳入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将XBRL相关技术纳入到会计常规教育内容中,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系统培养与训练,使会计人才充分认识到XBRL的重要作用,主动运用XBRL技术进行报告制作、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为XBRL的实务发展提供社会需求人才,以争取在该领域的主导权。Z

参考文献:

1.张敏,朱小平.会计信息化下的XBRL与会计课程整合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9).

2.杨周南,吴沁红,续葱汉.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6,(8).

3.季秀杰.推广应用XBRL――我国企业与会计教育的应对[J].商业经济,2011,(8).

第3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摘 要: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普遍应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了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矛盾。文章针对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了系统组成因子间的均衡关系,构建了基于生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等角度提出了生态化修复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化

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既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竞争的平台、市场和机会,也为企业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因此无论从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都应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这将对企业创建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普遍应用,人才市场突显出二个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稀缺,缺口巨大;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脱节,内容和培养体系不成熟,专业师资缺乏。

一、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近十几年来,中国电子商务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市场容量,成长起来了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另外还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实施,因此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万亿元,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接近6万亿元,在GDP的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13%。其中BTOB市场交易规模4.9万亿较2010年增长29%,网络零售总额超过8000亿元,较2010年增长57%(见表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超过4%。中国网民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截止2012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使用率提升至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1]。

二、中国电子商务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规模达到213.5万人,较2010年163万人的规模增长了31%。(见表2)

1.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为了夺得市场,许多企业没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缺的,主要还是缺直接能够上手的、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表3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例,说明企业正处于人才需求强烈状态。其中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的企业及招聘常态化每月都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占75%;处于人员稳定,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只占到22.73%。

电子商务企业虽然迅速发展,但仍处于粗放竞争的阶段,这也导致富有经验或者能快速上手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和抢手,各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竞争逐渐白热化是必然的趋势。从目前的需求状况来看,运营、技术、推广是最迫切的工具性人才。随着企业向纵深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决定商业本质的供应链人才会越来越热门(见表4)。我们可对主要的人才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第一,运营类:(1)网站运营:包括网站内容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网站频道的建设等。这类人才需要紧紧抓住企业核心,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将企业最有价值的内容充分、合理的展现给用户。(2)产品运营:包括核心产品的设计、改进与维护、效果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类人才需要对市场的主流产品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的产品创新更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并能就用户的使用效果和市场反应来及时评价、维护和改进产品。第二,技术类:(1)商务系统设计: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这类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经验,特别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科学规范的手段和方法。(2)商务系统实施:包括web开发编程、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网站的美工设计与处理等。该类人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有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体现信息系统为管理服务、为市场服务的最终本质。第三,营销推广类:包括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广告的设计与推广、客户的管理与服务、搜索引擎优化(SEO)等。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操作,需要了解信息经济环境下的运营规律和市场特殊性。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从上可以看到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多达300余所,高职院校近700所,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另外2003年,一批重点大学自主设置电子商务方向研究生专业,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但面对电子商务实践,中国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很多高校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行业特点以及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的特色,而是根据学校现有师资能力和所长决定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于是大致形成了二种模式①技术型②贸易营销型,前者偏重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培养,后者偏重于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网上经营管理和网络营销。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要么与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相似性;要么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应用目标,并没有根据电子商务专业自身特点设置课程,因此这并不符合国内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首先,从担任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都是从计算机、管理类等专业吸纳过来的新生力量,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时间都不长,虽然在各自原有的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知识结构的天生缺陷,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说不清、讲不透的尴尬局面。其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理论学习,还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而绝大多数教师,自己也是现学现卖,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更不要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势必纸上谈兵、照本宣科。

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训环节落后。首先,缺乏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训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企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大课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和教师忙于教学,因此很难联系到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企业,同时企业也难以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接纳学生。所以实习环节的单一性、形式化和与专业技能培养的不协调性就在所难免。其次,实验室环境与实际脱节。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放大延伸。但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而实验软件却越来越陈旧,实验室环境逐步与实际商业环境相脱节,因此,这种模拟练习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从上述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国内高校对电子商务的市场状况、对企业实际的应用和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时缺乏创新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整个培养方案丧失了清晰明确的根基。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上不精通,既不符合专业技术娴熟的要求,也不符合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真实需要。

三、生态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生态系统与高等教育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在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由基本生态要素构成。这些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并形成整体功能,缺一不可,使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既存在着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形成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

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之时,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的生态潮流之外,各种生态形式不仅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会必然地延伸到高等教育上来。生态系统的理念运用于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是高等教育良性循环的客观反映,是化解高等教育各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2.生态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生态化的哲学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当我们以这样一种新思维来看待和考量高等教育时,我们就有了理顺关系、化解危机的思路。

在电子商务劳动力市场当中,我们看到了供需矛盾的表象。透过表象其实是整个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系统的非生态化、非健康化发展的现状。这种现状造成系统内外的主客体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迷茫和困惑,进而丧失了信心。使得教育者不能全身心地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研究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运行机理和规律,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受教育者面对残酷的劳动力市场选择,也失去了安心学习的环境和心态,在迷茫和痛苦中极力逃避该专业。从而反过来影响市场供需,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了该系统的生态均衡。

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系统同样是一个由各个生态因子构成的,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均衡系统。它同样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层次性、结构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教师、学生、高校内适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制度、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课程等内部生态因子形成了系统内体系,企业、其他高校、行政制度、经济技术环境构成了外部生态因子,这些因子共同形成了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大系统,缺一不可,并根据因子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动态适应因子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涵,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培养出各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达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参见图)。

因此要构建一个能输出满足市场需求和高质量人才的电子商务教育系统,就应从生态的角度去构建生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解决现有矛盾。构建的思路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综合能力较高的师资队伍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基本保证。

首先,除了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形成自有的优秀团队以外,高校应与企业、以及其他高校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打破原来封闭的师资体系,修复系统因子间本就该有的依存关系,创建动态化、生态化师资引入模式。如聘请高水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一方面解决了现有师资不足的现实,另一方面开拓了校内校外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从而改变了学校因人设课、人才输入和输出的低水平均衡状态,提高了教学水平,改善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就是进一步强化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①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不但要紧密跟踪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且要对电子商务健康运行的法律制度保障、经济规律、市场行为等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科间知识交流和沟通的动态平衡,建立起教师知识结构稳定的生态平衡,培养符合基本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②紧紧抓住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的生态协调关系。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关注电子商务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鼓励教师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的引擎。

(2)改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从整体来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上有两种形式:一是条件差、投入少的高校没有实践环节,只有老师纯粹的理论讲授;二是也有很多高校花费了不少的资金、人力、物力设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简单的而价格不菲的模拟实验系统。但总体来看,模拟实验室的效果不好,根本原因一是学校将实践的重担全部寄希望在该实验室,但它只能是实践环节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实践的全部;二是模拟软件陈旧落后,和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实践脱节严重,而软件商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维护更新软件,造成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对此,要从生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处理好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协作关系。这就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激励教师在现有基础上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设计开发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二是学校要加大维护的成本,和软件商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提高模拟实验室的教学功能。三是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通过为高校师生提供的实践培训平台,使学生能够面向行业、面向企业获得更加前沿化、素质化、职业化的培养。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互赢互利,使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不再形式化,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深员工,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融入真实案例的角色模拟。也要让学生走出去,有一个真正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机会,将对理论学习的体会付绪行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形成区域特色

教育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性。如区域性,这就说明教育系统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包含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概念,反映一定的地区特性及空间结构。因此教育系统要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生态反应,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反映一定的生态区域特性[4]。

高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根据高校所处的生态位和区域特性以及招收学生的生源质量情况,因材施教。只有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才有可能建立起创新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也只有符合电子商务运行规律,针对企业在电子商务岗位上的特点和真实需求,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特点突出、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要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当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2013.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简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2012.

第4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同一专业架构内并行培养好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实施分类教学是解决该问题有效途径。分类教学是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目标需求、岗位取向、个体特性与差异、发展潜能等,分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分类实施教学[1]。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差异性和学生发展差异化的新要求,按照“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了具有行业院校特色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理念

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和构建过程中首先明确了“以学生为本”为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管理的视角来看,就是要为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机会,要为所有学生的选择提供有效的专门指导,要为所有学生的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培养,就是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最好应答和诠释。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彻于我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始终,其根本目的是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制订符合不同类型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以学生为本”这个理念前提下,才可能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即尊重学生的理念是统一的、明确的,满足学生的方法是差异的、分类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个学生,为不同的学生成长创造不同的机会,并努力为学生的不同选择提供教学设计和制度保障。

二、满足分类培养需要,打造分类培养路径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我校明晰人才分类培养的基本路径,即“基础-专业-拓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本着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块,实现差异化分类培养。

从具体的人才培养阶段来说,大学生一年级使用统一公共课教学平台,二、三年级进入学科大类与专业培养教学平台,三、四年级进入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教育教学平台。从大的培养方向的分类来说,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类学习平台,立足于成为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大部分学生进入复合应用类学习平台,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与行业发展骨干。

围绕如何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设计(见下表)。针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与三级重点学科(校、省与国家)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设计与开设系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学科专题课等,强化实验、科研训练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与科研院所成立教学科研联合体创新培养方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与科研能力训练上获得更多的锻炼。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则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特色,通过开放选修课、就业创业训练、实习实践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锻炼、跨学校跨专业选修与双学位培养等,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并与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成立联盟,使大部分学生在职业技能与社会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多方位的锻炼。

三、尊重学生差异选择,设计多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核心。为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为差异化的分类培养打下基础,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将本科教育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个阶段,并依据各阶段不同培养要求构建各有侧重的“三阶段”教学平台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重“拓宽”,专业教育平台重“夯实”,拓展教育平台重“选择”。

1.通识教育——拓宽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明确自己以后几年的修读目标和主攻方向。通识教育课程除了包括全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军事类、体育类5类课程外,还包括选修课程和必读选读课程,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性。

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各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根据课程特性,并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实际需要,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和应用技术5类,丰富的选修课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为了保障学生知识体系“通”而不“偏”,规定学生必须在每一类选修课程中至少选择一门。必读选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其课程内容突出了农业大学的教育特色,也强调了加强美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高等院校对于文化传承功能的凸显。

2.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开展研究学习

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修读过程中获得本专业学术研究或技术应用的初步知识与经验,并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4个部分组成。

学科基础课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全校各专业按学科大类设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食品工程类、机电工程类、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类、文学法学类9组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工具,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基础课按照专业学习需求设置,包含了学科导论以及拓宽专业基础概论课程等,引导和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对本学科专业的理解和把握。专业核心课设置体现专业发展要立足于学科,发展于特色,满足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一技之长的需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重在发挥实践教学的探究功能,拓宽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视野与创新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创新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拓展教育——选择发展方向,满足差异需求

拓展教育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其中设置本专业推荐选修课、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类课程或国内外联合培养如“2+2、3+1”的课程。本专业推荐选修课侧重本专业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学生通过选修该类课程,进一步巩固本专业知识。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类课程或国内外联合培养如“2+2、3+1”的课程是为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提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行选修。

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构建与多元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基础-专业-拓展”的培养路径,设计了相对独立的“3+1”多元化实验训练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3+1”的多元化实验训练体系中“3”是指依托第一课堂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综合实验,“1”指主要以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创新训练实践[2]。(1)基础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验证实验为多,部分实验可采用网络技术与电子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2)专业实验。通过专业课实验,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改进实验的能力,为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在该类实验中,可以将科研和专业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入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拓宽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视野与创新思维的空间。对选择学术研究类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围绕研究型学习的综合实验;对选择复合应用类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围绕专业与行业的问题性实验。(4)创新训练实践。主要是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创新素养,锻炼自立、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的能力。该类实践项目主要依托学校的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可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社会调查研究、学生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挑战杯”等社会竞赛性实践活动融入创新训练实践体系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五、促进学生自主提高,增强人才培养弹性

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始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强培养的弹性,促进学生自主提高。具体实践中,可采取控制总学分、课程优化、分层教学、辅修专业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意向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一是严格控制总学分,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自主选择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个人兴趣及特长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优化课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需要,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三是分层教学,鼓励同一门课程开出不同层次和难度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科类、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四是构建辅修专业课程体系,供跨学科专业大类的学生选修,学生选修课程学分数达到规定要求,即可申请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学生遵循“跨专业大类、自主选课学习”基本原则,即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辅修专业,完成学习。

除了以上主要措施外,我校还结合转专业、奖励学分等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利用教学管理网络化技术,进一步延伸了人才培养的柔性和弹性。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蒋晓玲. 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教育科学,2010(1):150-153.

第5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6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酒店 国际化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酒店国际化经营不断深入,酒店国际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对国际化问题却重视不足,导致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缺乏国际竞争力。许多国际酒店集团不得不从国外高薪聘请管理人才进入中国,本土酒店管理人员游离于核心管理层之外。因此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应针对酒店国际化人才需求指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高素质、受国际企业欢迎的大学生。

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二是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培养途径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形式,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科学研究训练三大类。

三是培养制度。培养制度分为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组合制度是由一种计划外的安排逐渐成为一种培养制度,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是指为维护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整个教学过程正常运行而制定的相关规章、规则和制度,如教考分离制度、其他奖惩制度等。

四是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评价可以对培养目标、制度、进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调节。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是两种常见的评价制度[2]。

2 现有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利于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2.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努力方向。高等院校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酒店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层次太高,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适应从酒店基层做起;目标层次太低,不能与高等职业院校区别开来。因此许多高等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在塑造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方面着力不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不足。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学生定位不明确,本行业就业的比率极低,仅30%[3]。可见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课程设置重管理和操作,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足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4]。酒店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人品和基本素质[5],如塌实肯干、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有服务意识、能承受压力等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注重管理和操作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却很少,不能很好的适应酒店的需要。

2.3 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通常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不完善、缺乏自己管理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依赖当地企业,企业往往将大学生实习视为旺季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与高校实习的目的相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实习一次,将来还愿意从事酒店行业的人就减少一批。可见我们的教学和实习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4 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单一

酒店国际化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因此对酒店专业的大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但是目前高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属于模仿性学习的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结果绝对化,使本应开放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陷入僵化、封闭的小圈,其结果是人才评价失真,限制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创造思维的发挥,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可见现有人才模式不能很好适应酒店国际化的趋势,我们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加入国际化元素,促进酒店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3 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广州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虽然目前高等院校酒店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利用与法国教育部以及法国高校合作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著的成果。从2003年到2007年,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平均比率为36.4%,同时大批学生进入当地高档国际品牌的酒店工作,有些学生还获得境外酒店的工作机会。从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经验来看,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通过国际企业参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应该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产学研模式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但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校不仅要寻求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还应积极发掘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国际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利用中法合作项目,与国外企业和行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比如法国雅高集团、法国蔚蓝色海岸地区旅游委员会、巴黎工商会、普罗旺地区—阿尔卑斯山脉—蔚蓝色海岸地区政府等。这些合作企业还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及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审议,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与国际行业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学院还通过合作项目聘请国外著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院给学生讲课,开拓学生的视野。这种境外企业参与教学和管理的模式有效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

3.2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酒店专业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起点,也是酒店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6]。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在中法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这些措施包括:(1)法国教师与国内教师共同备课制,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的法方教师与国内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讨论,并对该课程最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交流。通过共同备课,国内教师可以很快地在教学中及时增加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2)开设多门双语课程,直接使用美国的教材,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国际酒店经营和管理的思想。(3)增加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世界美食、中法饮食文化比较、中西旅游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知识、世界酒店介绍、跨文化交流等国际化知识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和旅游的差异。

3.3 人才规格重视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出生,他们有着自己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特征。但是不少大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和换位思考。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服务意识和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明确自身的责任,形成良好的职业人形象。对此,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增加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还在每次实习之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实习,谦虚好学,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正是通过以上课程教学和实习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3.4 综合使用各种实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

酒店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习。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给学生了多种实习的机会,尤其是境外实习考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实习的效果。广州大学旅游学院主要的实习形式和实习内容包括:(1)在一年级的见习实习中,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主要旅游目的地参观考察,获得感性认识。(2)在二年级的实习中,学生在酒店接受基层操作训练,了解并掌握酒店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3)三年级的专业实习独具特色,在这个阶段的实习中,学生除了需要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之外,还要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澳门的酒店参观考察,学习发达地区酒店业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考,提出实际问题与酒店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这种境外考察和实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经营理念对酒店经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思维分析酒店的经营与管理。(4)在统一安排的实习之外,学院还鼓励学生们考取导游证,到各旅行社担任兼职导游,让学生从各种实践中,增强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5)学院还通过严格选拔,为优秀学生提供到法国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法国进修时期,学生有机会到法国当地的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内容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旅游学院的毕业生获得了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了国际化素养,在求职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5 师资培训的国际化

要想人才国际化,首先需要师资国际化。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程度,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努力和尝试包括:(1)利用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法国,一边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一边负责中国学生在法国的学习和工作。(2)利用国际合作项目,以“人力资源开发——青年旅游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专业培养”为主题,成功申请欧盟2003年度的“亚细亚计划”,从而在欧盟资助下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到欧洲四所大学学习。(3)利用欧盟资助邀请欧洲四所大学多名专家学者到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给师生上课。正是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通过对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应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改进课程设置、完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合理组织实习方式和内容以及师资培训国际化等手段构建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凤岗,邱春林.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16-19.

[2] 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5-8.

[3] 贺志燕.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8-99.

[4] 缪小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8,10:45-46.

第7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子;车辆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作者简介:姚嘉凌(1976-),男,湖南长沙人,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09C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9-02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车辆工程的专业人才,汽车电子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急需专门的人才。近年来,全国已有几所高校开设了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总体的目标是:希望培养既懂车辆专业知识又懂电子技术和相关控制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但每所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南京林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经过论证和研讨,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本文就这个专业方向的开设必要性、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的专业定位

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形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2011年的产销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

虽然产销量保持了世界第一,但在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中国的自主品牌竞争力很弱,轿车中只有很少的几款车是国内自主开发的自有品牌,即使是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轿车,其中不少的发动机还有外国品牌的血缘。可以说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跨国汽车巨头之间的竞争。中国汽车产业只是在具体的数字上保持世界汽车产销第一的外貌,是一个汽车的制造大国,是一个汽车的消费大国,不是一个汽车的民族品牌大国。并且,外资拿走巨额利润。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每生产一台合资品牌汽车都要向别人缴纳一笔技术转让费用,大量的利润流进了别人的腰包。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基本上都由外资控制,如高压共轨/汽油直喷、自动变速箱、电控悬架、ECU电脑等关键部件都需进口,70%的利润由外方拿走,而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是汽车电子技术。

另外,在汽车保有量方面。美国是世界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大约有2.46亿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高达820辆,汽车普及率为82%。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都在50%以上。全世界千人平均保有量为120辆,而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40辆,汽车普及率不到5%。如果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内,中国能在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上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将超过5000万辆。可见,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在上升期,是个朝阳产业。[2]

2.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企业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开始实施由劳动密集为主体特征的生产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转变,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表明,从2004年到2011年,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始终保持着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

从对人才的需求看,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几个单一的品牌,主要为商用车,对汽车类人才需求少;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增加,各种品牌轿车大量涌现,特别是后期,对车辆工程的人才需求剧增,但大多从事简单的设计或外形模仿工作;第三阶段是近10年开始的,随着自主品牌的主机厂以及零部件企业的大量出现,企业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日益重视,开始进行整车和零部件的设计和研发。全国设立车辆工程专业(或近似专业)的高校,1996年以前有30余所,1997年有80多所,目前已达160多所。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的概念是汽车设计,侧重零部件、整车机械和外形的设计、试验,而针对汽车电子设计的高校没有几家。

近些年,汽车电子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和整机厂对电子类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既懂电子技术又懂汽车的人才。例如,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下设汽车设计、发动机设计、汽车电子、汽车贸易等6个专业方向,汽车电子方向是招生和就业最好的,而且还供不应求。目前,国内汽车相关院校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都相继设立了汽车电子方向或车辆电子方向,如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没有单独设立汽车电子方向的高校也在车辆工程专业中加强了电子类课程,如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可见汽车电子在车辆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汽车电子方向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3.汽车电子的内涵

随着汽车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汽车上逐步应用,汽车电子的概念不断延伸到新的层面。现代汽车电子已经成为由基础技术层、电控系统层和人车环境交互层所组成;是面向汽车而集电控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汽车技术于一体的平台。

汽车电子具体包含以下方面:仪表通信,如电子油耗表、大型电子化薄式仪表盘、多路信息传输等;发动机及传动系,如电子点火、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等;安全方面,如电子防抱制动控制、电子主动悬架控制、故障预警提示系统等;舒适性方面,如空调自动控制、行驶路线最优化选择控制等。另外,汽车电子在智能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等问题日益突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落实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上层建筑,是人才培养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体手段,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怎样依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规范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是打造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一)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推进的要求。加强授知前提下,增强学生获知、提问、析问、答问水平的培育。着重开拓基础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内涵太窄、太专特质,增强含自然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的与学制的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整合基础和专业、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主科和支科、教和学等诸关系,清晰各自目的与功能,把握它们间的主次与联系,确立科学的时间权重。重视学科融合,适当调配,整合课程,精求综合。推陈出新,重视优合。

(三)秉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联系的要求。教学计划须把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联系起来,反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学生差异引发对教学要求的差别,编排模块化的知识构架与弹性的课程安排,对相关课程推行层级教学。适当减必修课、增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完善。

二、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途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要求是确定培育计划的开始站。应用水平的培育是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确定培育计划的主轴,依该主轴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教学计划,是确定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圆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以下5 个科学途径:

(一)依照一级该学科专业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来对用人单位的务实查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展广泛思辨,即开展学科知识要求思辨、专业技能要求思辨、综合素质要求思辨。

(二)依照对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思辨,根据“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于一体”的主轴,推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该设置啥课程,该含啥教学内容,该安排啥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基本构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性教学内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依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打造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开拓巩固,所以须依课程内容系统整合目的,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内容,并整合学科基础课,建设整合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打造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依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进行的要求,横向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纵向促成三个密切联系、一起并行的教学内容系统,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内容系统。

(五)根据课程的纵向构架编排教学进程表,且配置学时和学分,最终成就教学计划。

三、以技术技能水平培育为主轴打造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育内容系统常依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厚实的学科理论根基、宽厚的专业口径,一般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深奥理论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育,对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就缺少深层的考虑与体系的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轴,打造既独立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组成上必须要有宽厚知识、扎实基础、强实践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论课程,突显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打造目的清晰、逻辑严密的平台和联系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在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的过程里,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进行改革,重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在课程架构上慢慢促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结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育系统,推进人才的基本规格与多样化、个性化前进,让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的适应。

依人才培养目的与样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按学科范畴安排课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课程与学生全局知识架构的计划。在全局计划出学生要把握的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需要后,从实际出发,就各课程开展主动剪裁、整合与内容的翻新,计划、组织且建设崭新的课程,打造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相应给实践教学预留足够的学分学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中心,把课程分成几个课程组,清楚课程组在人才培养计划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课程组的关系。经对组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与丰富,使所有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全部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专业特色。根据类设计学科基础模块,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础平台与技术基础平台。要完备思考社会对人才的各项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设置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系统课程,许可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成为公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时空更大,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应的考虑该专业特征,推行分层与分类教学。

除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程外,须加一些有行业应用技术内容,同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将行业要求作主轴,把所学的知识相串联,为综合技能的建设供给较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

(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层教学、分类计划、分步落实、独立设计选修和必修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课堂内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至课堂外自选的开放实验、打通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与校外实习相联系的培育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需要,和谐实验内容,敲定对应的基础实践技术系统、专业实践技术系统与模块实践技术系统等内容,裁减证实性实验权重,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成分。证实性实验同相关理论课保持紧密关系;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须表现技能的综合训练需要,表现实验课的阶段需要。需突显各阶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证实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培育个性化,在确定实验课程性质时,可将本专业需把握的知识点确定为必修实践;技能拓展性实践或次技能点实践,设为选做实践,给学生自选,供学生个性化前进时空。用基础性和先进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统一的原则,淘汰一些老课程内容系统内的证实性经典实验,改善、整合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实验原理、方法,解决、处置实验中可能曝露的问题,提升分析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拓新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的培育。

就实验教学的方法,须重视因果式指引与成果型培训,激励学生的成功感,激励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钻研的上进心。这是主动学习性格和研究气氛养成的正能量。

(三)建设素质拓展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非“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却需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所以除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外,还需打造素质拓展系统。要拓展的素质,含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和适合社会前进的综合水平、精神面貌与身心情操。须把规范化的素养拓展追求当作学生全面前进的工具,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功效,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迪对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养拓展置入人才培养计划,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拓展内容系统含社会综合能力的培训与专业外延的培训。须促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融汇,推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的融合,规范与增强课外教育管理事业。校内素质拓展培训,可同科研工作相统一。考虑专业特征,推行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拓新行动,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经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提升知识运用水平,达到初级的科研水平。激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比赛,参与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素养、获取技能。可结合学生社团工作,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质拓展系统化,含一定的必修、强制内涵。素质拓展用学分模式纳入教学方案,学生只有获取对应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只有获取对应学分需要才有评奖等资格。学生用项目方式申请素养拓展内容,通过审批,确立项目学分。学生依设计符合培训需要时,可获取对应学分。

综上所述,以能力培育为主轴的三大教学内容系统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识、能力、素养和谐与共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要。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持续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务实推进因材施教与激励学生个性完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46-49.

[3] 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32-35.

第9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Abstract: Lean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optimizing glob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is an advanced form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face shortage of talent, hard training,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lean management philosophy, a cle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goals, to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no value added " asp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recycling, improving tal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apacity.

关键词: 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岗位职责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ompetence;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8-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普遍开始对内进行供应链优化,对外实施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用型的技能水平及国际化的专业视野、理念是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职业能力强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乏日渐成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约束。由此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严俊的挑战。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

长期用于制造业运营优化的精益(lean)管理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理念来源于美国的IE(Industry Engineering工业工程),丰田精益的构建与实践者大野耐一根据日本的具体特点:资源匮乏与市场容量小,将一门纯粹的“边缘技术”演变成一个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制造系统模型-精益生产,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和无效”。实现“更好的质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大的柔性,更高的客户价值”,达到扩大市场份额,最大化企业盈余的目标。职业教育中引入精益理念,对教育成本的优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精益理念的起点是研究并定位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或工具如:Kano分析、鱼骨图、流程图分析、价值流分析等,识别并去除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无增值流程,精益求精,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提供“达到并超越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样首先定位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如ERP应用、物料计划编制、供应商管理能力等;和非专业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人才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可塑性、及非均衡性,其界定标准以需求市场的企业要求为依据。精益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在确定目标职业能力的前提下,寻找最佳途径,对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瘦身”,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企业要求的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

2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证研究

2.1 精益课程体系建立 由于苏州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苏州人才需求为例说明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的定位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调查以“苏州人才网”“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网”检索关键词“贸易/物流/采购/运输/供应链”工作地点:苏州;搜索时间2010.1-2010.12;涉及供应链管理岗位有:计划员(主)生产计划员/物料计划员/物控)、采购员/采购工程师、进出口专员、关务、关务助理、仓管员、仓库助理、仓库主管、供应链整合专员,同时对比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8对苏州51家企业,2个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及物流协会的实地走访,将供应链管理专业面向的基层岗位群归纳总结成四类,计划员、采购员、仓管员、关务,以其中2个岗位群:计划员、采购员为例,企业要求如表1。

以上的岗位描述表明目标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水平。运用精益理念的目标定位方法中的Kano分析、流程图分析等工具,对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得出职业能力。通常任职要求对应人才的非专业能力考核如:英文沟通、计算机信息处理、忍耐力等,由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岗位职责对应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由企业用人部门如供应链部门或物流部门进行专业测试,决定人才的录用。以上述岗位群中的第一个职责为例分析如下表2。

根据职业能力细化找出对应的典型工作项目,运用教学规律把工作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例如针对以上计划员的第一条岗位职责,开设ERP实训课程(MRP计划编制项目等),教学项目围绕职业能力细化后的三个要求而设定,由此ERP实训课程基本能涵盖计划员的第一个岗位职责。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每个岗位群对应的课程系列,四个岗位群的课程系列合在一起整合优化后就形成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精益课程体系,实现对原来课程体系的“瘦身”及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精益课程体系通过教学项目实施,完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能提升,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承担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2.2 精益课程体系的创新价值

2.2.1 课程内容的即时性 目标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会有变化,以上的岗位职责亦会有相应的调整。依据精益理念的职业能力细化的具体项目,其特征是即时性。精益的课程体系须以实践性强、更新快为原则,分层次、递进式地安排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等。脱离实际,多年不变的课程体系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基础课程,通常偏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按以上任职要求分析,供应链管理专业应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开设;沟通技巧,商务谈判,团队合作等这些目标市场要求的素能在基础选修课程中要得到充分的训练。对于专业课程,注重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技能培养,如ERP实训、采购与库存管理、进出口实务等,加大实践型或研讨型的课程比例,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2.2.2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岗位群其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其对应的专业课程特点明显,如计划岗位群,通常要求对数字敏感度高、信息处理能力强等素能;采购岗位群则要求谈判能力突出、沟通协调能力强等特质。建立精益“课程超市”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系列,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自特质的供应链管理课程。

由于不同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技术有差异,精益“课程超市”体系还应加大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引领学生分析研究不同行业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3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精益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区别澄清企业的真实的职业能力需求,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去除其中的“无增值”环节,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四个对接。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可能都会发生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及其职责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及时将行业内用到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要求如供应链Shingo风险防范与控制、高级排产(APS)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着眼于开展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Based Learning)等3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

3.2 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进出口运输成本,计划排产职能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即所谓的人工成本,这些成本都对企业的盈亏(P&L)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的难度也变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教师提出“一师一企”实践制度要求,即每个专业教师绑定一家专业相关企业,定期座谈汇报,从日常交流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引进企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兼职师资库,对聘用的兼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带,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学院教学业务培训班,提升其教学能力。通过帮带、培训,使之获得学院颁发的“兼职教师教学资格证书”,都是提升师资素质的途径。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接供应链管理的现场工作环境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课程体系及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精益的实训室细化各种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将完全按“企中校”即完全模拟“供应链企业”的运营及各个岗位职责的划分,对报关、仓储等方向学生分角色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按“校中企”方式,模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部门”运营的各项工作任务,对采购、计划等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实训教师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教学内容围绕上例职业能力细化后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对接企业的现场工作环境,真正达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的实践性教学目的,最大化实训基地的绩效,让学生在校内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工作经验”的“准员工”。

3.4 专业文化的建设对接企业现场管理文化 能否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是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的现场管理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现场文化、制度文化等。对接企业的管理文化,就是养成学生严格的守时、严谨、细致、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对接企业的现场文化,就是广泛开展6S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对接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严格执行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按照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操作,如供应商评估流程、盘点流程等。此外,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特征明显,供应链管理人才要求能适应复杂,紧密及快速的全球运作形式,了解并融入其他文化,进行跨国跨民族的交流,有效地在多国团队多元文化的企业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姚和芳.打造职教集团平台 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2]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

[3]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2.

[4]林进辉,鄂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与机制[J].人民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