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边城小镇范文

边城小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边城小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边城小镇

第1篇:边城小镇范文

春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的问我:想变点什么?

我想变一株嫩绿的小草,

唤起春天的勃勃生机;

我想变温暖的阳光,

赶走寒冷的冬天。

我想变欢快的小溪,

哗啦啦的流淌;

我想变一群群的候鸟,

往遥远的北方飞翔;

我想变和煦的春风,

我想变牛毛般的细雨。

最后,

我看见大大的花园,

真想变成小小的花朵。

花朵像数不尽的星星,

在春天竟相开放、争奇斗艳。

第2篇:边城小镇范文

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 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3万元,其中70%来自榛子产业。从2006年至今,全村购进微型车30多台、轿车20台、摩托车500余辆,有90多户村民在县城买了住宅楼。农忙时回村干活,农闲时到城里居住已经成为这个山区小村的新时尚。

榛子在很多地方都有,但为什么在这个小山村就变成了致富的“金豆子”?记者近日走进东张家村探寻究竟。

1 创新机制,规模优势生效益

“没有榛子,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东张家村3组村民郭振江常这样说。

今年51岁的郭振江是全村最早承包荒山栽植榛子的,也是受益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他因治病欠下2万多元外债,这对于当时年收入只有2 000多元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大山。“光靠种地根本还不起。”郭振江开始琢磨其他门路。刚好2000年春,村里号召村民承包荒山发展榛子产业。郭振江认定了这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门路,便借了1 500元承包了100亩山地。从此,他和爱人连吃住都在山上。经过精心侍弄,当年卖榛子就收入了8 000元。

这让村民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不起眼的小榛子能卖那么多钱。第2年郭振江就还清了所有外债,此后,收入逐年增加,如今他家每年榛子的纯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东张家村属于山区,全村区域面积1.8万亩,山林地面积1.2万亩,榛子林覆盖面积约1万亩。2006年,村里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再次为全村榛子产业发展加了一把劲儿。

村党支部书记郜德权介绍说,目前,村里1/3以上农户都从事榛子生产,富余劳动力也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光是为本村榛子大户提供除杂、打药、采收等劳务,一年就能收入8 000多元。随着榛子产业的发展,村里的林地很快就不够用了,村民们纷纷到村外去承包荒山。2010年以来,村里已有20多户村民到西丰、开原等地承包荒山5 000多亩发展榛子。

仅去年,东张家村的榛子产量就高达20万千克,实现产值1 000多万元,发展榛子的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2 立体开发,充分利用林地空间

种榛子首先只是东张家村的一村一品,进而却带动了昌图镇的一镇一业。

2008年起,昌图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东张家村的典型引路作用,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科学技术注入、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全力支持榛子产业发展。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持,先后投入1 000多万元资金,修筑方塘、蓄水罐、上大型提水设备,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强了农民发展榛子的积极性。目前全镇榛子开发面积5.6万亩,产果面积3万亩,去年榛子产量达50万千克,实现产值2 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山区农民人均增收3 000元以上。

此外,从2011年开始,昌图镇开始尝试在榛子园内搞食用菌栽培,发展林下经济。结合风力发电场建设,引导农民在山脚下栽植寒富苹果。通过东张家村的带动,结合青山工程,昌图镇在全镇山区村实施了“山上风电、山坡榛子、山下苹果园”的立体开发模式,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带动了全镇第3产业的发展。相信过不了多久,昌图镇将变成“山顶风车刮来钱、山坡榛子挣来钱、山脚苹果赚来钱”的聚宝盆。

3 抱团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东张家村及昌图镇榛子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要引擎。

2007年12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昌图镇指导东张家村成立了昌图县群兴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药、统一防虫灭病和协助收购模式,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为解决技术难题,合作社先后聘请沈阳农业大学和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来村里做技术指导,从榛子园除杂到防虫防病,从花期管理到采收全程跟踪服务。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合作社向厂家直接订货,按批发价格给榛农供药,确保产出的榛子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

为打造品牌,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了“东野”和“丰至塬”榛子商标,并获得了绿色食品标识。在销售上,合作社先后派人到北京、沈阳、大连、抚顺等地考察榛子市场行情,拓宽销售渠道。

第3篇:边城小镇范文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所分析的宁夏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大可能是不平稳的。从图1也可以看出,原收入与消费序列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4]。图11978~2011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时序曲线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对收入与消费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Ct和Yt的AD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认为收入与消费支出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收入与消费支出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并通过AIC准则来确定收入和消费原始序列的滞后期数。得出结论:变量Ct和Yt的滞后期均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变量Ct和Y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的常用方法是恩格尔一格兰杰两步法。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是不平稳的。这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1978一2011),变量Ct与变量Yt是不协整的,因此,不能轻易接受方程(1)所表示误差修正模型。图1的收入与消费曲线清楚地显示出变量Yt和Ct的关系:二序列在1978一1991年间有高度一致性,而在1992一2011年间,两序列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消费曲线开始偏离收入曲线,而且这种偏离是长期的。说明消费与收入序列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是变化的,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下面继续进行分析。以1991年为突变点采用Chow分割点检验方法,检验方程的稳定性,F统计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知,模型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概率为1.875%,因此,可以以98.125%的概率认为,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发生了突变。为此,引入虚拟变量D。可以看出,引入虚拟变量后,各变量之间是协整的,说明可以对变量进行分段研究。

(三)消费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1.模型的建立建立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2.模型的显著性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的最终模型的各个统计量都十分显著。D.W.=1.91,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R2=0.9728;R2=0.991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良好。3.模型的综合分析将误差误差修正模型(3)以分段形式[8]表示为(1)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由方程(4)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消费,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意愿。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0.328,消费只占居民即期收入的小部分,说明人们在消费上趋于谨慎。(2)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短期关系由方程(3)可知,从短期来看,宁夏城镇居民收入每有1%的改变,消费将改变0.8585%。同时,修正系数为-0.7548,说明上期每1单位均衡误差会使本期消费变化0.7548个单位,修正力度较大。

二、宁夏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关系

为什么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存在两段式的均衡关系?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可变参数模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来进行分析。一个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由观察方程和状态方程[6]。假定现期消费C与持久收入Yp的长期关系为。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βt在统计上高度显著,λ的估计值接近于1,说明制度变迁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根据模型方程算得:从1979年到1990年,槇βt的值没有明显大的变化,一直在0.96和0.98之间波动(具体数据略)。1991年后,槇βt的值开始下降,之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证实了本文之前得出的结论:1991年前后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6]。由表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较大,198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达到0.8679,随后在小幅波动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小。总体来看,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边际消费倾向在0.82~0.89之间变动,有升也有降;第二个阶段(1992~2008年),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特点是震荡式持续下降,之后逐步回升。根据以上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升有降,但无论边际消费倾向是上升还是下降,都没有改变消费与收入的初始均衡关系。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震荡式下降趋势,这表明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逐步偏离了原来的均衡关系,形成了新的均衡状态。这与前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完全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是两段式均衡关系。

三、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4篇:边城小镇范文

一、实施小城市战略,增强承载辐射力,让农民认同城镇

近年来,泰州市和泰兴市两级党委政府从统筹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高度,将黄桥建设发展定位为“小城市”和泰兴的“副中心”,致力打造泰兴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规划先行,科学推进城镇建设。围绕“把黄桥建设成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的目标,黄桥镇致力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请南京规划设计院等实力雄厚的机构科学规划城镇,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着眼长远,科学定位功能布局。依托镇内三条水系、红色景点、古建筑群打造东部地区文化中心,依托旅游景点、高速路口、新长铁路打造商业物流中心,以黄桥工业园为载体打造工业集聚中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强化规划执行。加强建设监管,认真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一个特色鲜明、轮廓分明的新城镇展现在人们面前。

营造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城镇。做大镇区,以路、桥拉开城镇框架。镇财政每年投入超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重点构建“四横四纵”的城镇主干道路网,建成区面积激增50%,初现“小城市”面貌。做优小区,以水、电、气、绿做优居住环境。近两年拔地而起的银杏小区、华润小区、名苑小区等,可容纳上万人居住。同时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清洁河道工程,让水活起来、动起来,再现城镇的灵气和生机。新建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科学设置垃圾中转站,预留天然气调压站,留足城镇发展空间。做美街区,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城市品味。建设景观点、打造景观轴、延伸景观带,实行沿街植绿、沿河栽绿、庭院添绿、拆墙透绿,让进城农民在城镇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做强功能区,以文化、教育、卫生等集聚人气。镇区现有各类中小学校12所。黄桥高级中学已经成为国家四星级学校,高考升学率达85%以上。文化设施以及综合性医院、酒店等设施一应俱全。黄桥已经成为农民向往的“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苏中新城。

政策引导,敞开进入城镇的大门。黄桥镇统筹协调城镇、村庄建设,逐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进城居住。制定了《农村宅基置换住房试点工作意见》。推动实施“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的土地置换模式,促进农民自愿有序流入城市。近年来,通过“双置换”方式解决农民进城4560人。针对农民多种消费需求,该镇建设一批精品小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供农民选择。针对农民一时难以改变多年沿袭的生活习性,镇建设部门特地在住房设计中强化人性化理念,让农民住得“惬意”。多年来,黄桥镇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积极性持续高涨,镇区房价保持坚挺上扬走势,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特色中心镇镶嵌在苏中大地上。

二、推进产业化进程,广泛吸纳农民工,让农民流向城镇

黄桥镇坚持以“乐业”来实现“安居”,实施好“产业兴镇、园镇联动”战略,让流入城市的农民有事做、有钱拿、住得下,加快推进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步伐。

建设黄桥工业园区。加大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了吸纳农民进城就业的良好载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务工。近年来,镇投入4亿多元实施了“六路三桥”工程、拆迁安置工程、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建设道路9.6公里,园区核心区面积猛增至8平方公里。仅2009年在各项工程施工中就使用农民工4500多人次,使农民在园区建设中得到了实惠。‘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业。着力扶持纺织服装、提琴制作、机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创造了55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创业。认真落实激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营造“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截止2009年,全镇拥有私营企业536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达13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大力发展服务业。繁荣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促进农民在酒店、宾馆、超市、家电、娱乐等行业就业,壮大“白天在城市、晚上回农村”的“两栖农民”队伍。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好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综合性商场,增强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拉动、辐射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新长铁路黄桥站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物流业,把黄桥打造成苏中主要的物流基地。提升壮大旅游业,抓住黄桥战役革命纪念地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良好基础条件,投入3400万元实施古巷道改造和历史景点修复,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量集聚,每年来黄桥旅游人数超过15万人,农民们的民俗表演、农家乐、特色小吃、旅游纪念品等配套服务也红红火火。

破解新市民进城瓶颈。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果,取消农民子女进城入学限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全镇拥有社区卫生室38家,提高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取消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建立可转移对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园区农民工参保率达100%。

三、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规模化高效化水平,让农民接轨城镇

农民从农村进入城镇,必须让他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黄桥镇积极实施“四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拓展农民致富增收空间,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助推农民流向城镇。

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土地整理,进一步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以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方式为主体,促进土地向能人集中,向大户集中,向规模经营集中。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加快形成地成方、水如镜,水土相间的景观格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

营权流转,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现代化。

发展规模农业。立足镇域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明确以农业园区为龙头,集聚发展、辐射发展、带动发展。2009年,设施农业和连片种植两个项目超千亩。全镇已初步形成以万亩现代农业园为龙头,以各村特色园区、示范方为载体,以反季节蔬菜、水果生产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为高效农业的长远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工厂+基地+农户”和干部带头、农民以现金或土地入股、企业(业主)联动的经营模式,鼓励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参与农业园建设。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1003元,增长13%。

推进庄台撤并。加强对全镇的空心村、零星村庄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调查摸底,科学选点、科学规划,加大对中心村投入力度,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以产业园、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中心村。大力促进小村向大村、弱村向强村合并,促进大村向城镇靠拢,稳步推进撤并进程,着力提高庄台撤并效果。

四、坚持以“文”化人,打造新型农民,让农民融入城镇

农民变为市民,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城镇现代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黄桥镇注重文化建设,加快转变新市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推动新市民尽快真正成为城镇的主人。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中心这个平台,大力实施机关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各个层次的新市民培训,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创业能力,每年受培训人员达1200多人。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农民科学实用技术培训和党员干部科学素质培训,年累计培训8500人次,积极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5篇:边城小镇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planning system that rural overall planning faced,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rural overall planning system near urban area, and described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 planning system, and planning.

关键词: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

Key words: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plan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76-02

1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所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部署和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从历次党的重要工作会议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仇保兴,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表明城乡规划由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规划格局走向城乡统筹的规划格局,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学者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城乡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如何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笔者认为,无论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和要求,还是从城乡规划法律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及“低碳城市”的提出等,作为城市近郊的小城镇都将是落实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需要对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认真思考,加以研究。

2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模式检讨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具有一般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外,还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关系而与城市之间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依然沿袭着就城镇论城镇的做法,编制内容体系形式上采取“现状基础资料+镇域规划+镇区规划”的“堆砌”,无视对规划方案制定的分析论证。在规划过程中,对空间资源的利用、产业发展等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严重缺失。总体规划编制往往关注小城镇自身总体规划的制定,忽视与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特别是紧邻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关注小城镇镇区土地利用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小城镇与镇域关系、周边地区关系、区域关系及城镇化策略的分析研究,从而难以建立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在小城镇实施机制的制定上依然沿袭着过去过于原则化的“套路”,缺乏针对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特殊的区位关系而制定的实施机制的研究和空间政策的衔接与制定。即便有实施措施,但在实施中并没有发挥补充的作用,只是一纸空文,在规划编制中更谈不上因时因地空间政策的制定。

3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和编制模式建构

基于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新形势与目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模式进行革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了具有一般小城镇所具有的特征外,因其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区位关系,决定了该类小城镇在总体规划编制时应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就业、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等做出深入研究。在编制体系上:

3.1 首先对规划背景、镇域和镇区的现状分析。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自身优势与制约因素、镇村发展特色、镇村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价,理清城市近郊小城镇现状镇村规模等级、空间布局、职能、设施分布等特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并对存在前述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利于后续总体规划方案对问题的解决。

3.2 对近郊小城镇相关规划的解读与评析。对近郊小城镇所在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涉及本镇的其它相关规划进行解读、梳理和评析,使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涉及该小城镇的各相关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同时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空间利用等,并使小城镇总体规划与之相衔接。

3.3 认清自身发展环境。近郊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身发展条件、发展环境以及发展优势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与区域特别是与近郊小城镇周边地区的发展良性互动和产业链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在认清近郊小城镇自身区位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近郊小城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或国家、省级重大战略区域的发展良性互动的关系。

3.4 实施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在编制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应注重小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从区域的角度制定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与城市、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产业结构,保证自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形成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其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加强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与空间布局、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和等战略的研究,制定实施战略的路径、策略等,并将战略意图体现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3.5 在前述分析近郊小城镇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对近郊小城镇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特别是要结合城镇化、城乡居民就业和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保护、开发及发展要求,制定镇村体系规划方案,明确镇村体系功能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制定镇村体系的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规划,建立合理的镇村体系和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并依据近郊区农村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如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探索不同类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方向,同时就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发展阶段要求、形态特点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近郊小城镇村镇体系规划中,无论是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还是空间结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小城镇行政辖区内镇、村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突破行政区划,与城市、小城镇、新农村所构成的开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寻求的是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三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并真正体现在规划中,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 镇村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和保护控制原则,确定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防灾减灾、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等要求,将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域空间发展区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重点研究城市近郊区镇域土地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关系,并与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相衔接,依据城镇化战略的需要,应特别注意未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对影响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区域提出空间转移撤并方案,规范村庄建设行为,不仅有利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有利于节约城市、镇村未来的建设成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7 支撑体系规划。对于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视野和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就小城镇论小城镇”进行支撑体系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城市、镇、村统筹、联建、共享的支撑体系规划格局。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农村地区的优化和衔接,使支撑体系规划布局“承上启下”。

3.8 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制定。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的制定虽然也具有一般小城镇空间布局的一些特点,但空间布局也应体现自身的特征,体现城市近郊区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不能仅仅考虑小城镇自身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还要科学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主动承担城市的功能,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形成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小城镇镇区只有与城市的功能的整合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才能与城市中心城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空间布局必需结合自身条件,以城乡统筹规划的视野,打造城市、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构筑小城镇镇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

3.9 空间政策与规划实施机制。鉴于近郊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因此需要统一协调的空间政策体系来控制和引导经济社会活动,促使其朝着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建设存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仅仅依靠规划编制协调与城市之间的建设问题,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小城镇总体规划顺利实施问题,还需要完善其他相关实施机制。包括改革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总体规划实施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政策有效引导等,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得以有序开展。

4结语

近年来,尽管在不少地区的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等规划理念,但在规划编制体系中依然沿用过去小城镇总体规划固有落后的规划编制体系。新时期,需要转变思维,以整体、统筹、开放的思维方式,探索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思路与方法,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邱昕.从新农村到小城镇――大北京(B-P)模式与新农村规划若干形态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07.

[2]何小娥.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王艳玲.区域整体观与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6.

[4]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5]叶忱.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

[6]晏群.关于城乡统筹战略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Z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39-42.

[7]许宏宇,朱磊.镇域规划引入战略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域前期研究及镇域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2):10-14.

第6篇:边城小镇范文

论文摘要:河北省小城镇分布是在经济发展辐射理论指导下的分布,但并没有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河北省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基于辐射理论的河北省小城镇分布现状

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全省49个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小城镇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布。京广铁路是全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两侧的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全省小城镇密集分布在这一地区。秦、唐、沧三市沿渤海湾地区共聚集小城镇68个,占全省总数的8.0%,其中61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3835.9人,低于全省平均25.2%。可见河北沿海优势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沿海开放潜力很大。

可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促使河北省小城镇向交通干线发展和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的格局,会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扩张,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必将逐渐增大。但从实际发展来看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并没发挥出来,河北省小城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小城镇的经济集聚水平与辐射能力较低。

河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人口规模小。2001年,河北省共有乡镇1974个,比山东省多411个,比江苏省多526个,比浙江省多597个。由于乡镇总数过多,造成镇域平均人口规模偏小。2001年河北省镇域平均人口为3.5万人,而同期的山东省为4.8万人,江苏省为7.3万人。

建制镇对乡村地区带动服务功能不强。2002年,河北省乡镇镇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11.1%,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7%,镇区从业人员仅占乡镇从业人员的11.3%,城镇化滞后于就业非农化达29.6个百分点。

镇区面积规模小。河北省小城镇存在着镇区面积较小的问题,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得到河北省农村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集中在2~5平方公里内,同时2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城镇数量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而5平方公里以上的小城镇数量只占很小的比例。

小城镇建设分散化严重。从宏观上看,河北省小城镇布局,基本上还处于数量型外延扩张的状况,一哄而上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等因素。从微观上看,小城镇内部分区不明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特征。

河北省小城镇辐射与带动功能不足的原因

(一) 没能促成多个增长极的出现

小城镇人口规模小。一般来说当重点镇人口规模大于2万时,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形成;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经济和社会起到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见河北省很多城镇只有几千人,离形成集聚效应的2万人的规模人口还有很大的差距。

镇区面积规模小。河北省较小的镇区面积规模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没有形成乡镇企业集中的工业小区,建制镇对乡村地区带动服务功能不强。因而没有出现小城镇的集群化。

(二) 没有形成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之间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地方性不突出,没有形成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所谓小城镇的地方性,主要是指小城镇与周围腹地的密切联系性,它包括小城镇的地方经济体系、小城镇的社会网络、小城镇的地域文化和小城镇与区域及大城市的关系等方面。小城镇的地方性是小城镇的特色所在,也是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

河北省有相当数量的小城镇的地方经济体系建设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小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各自的特色、盲目攀比、建设无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建设方式上,相当数量的小城镇在建设上互相模仿,缺乏自身应有的个性与地方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存在危机。

行政区域的分割,僵化的政府管理体制。在现行的体制下,小城镇作为独立的行政实体,无论其规模大小自成系统,每个乡镇均建有一套独立的市政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传统的城镇组织机制往往将行政区划单元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自运行系统,仅限于对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而当前一些区域与城镇发展的事实表明,许多发展的现象和机理是远远超过行政区划所圈定的狭隘系统的,城镇区域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解决河北省小城镇辐射与带动功能不足的对策

(一)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下促使一批小城镇成为强有力的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中心思想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但这种增长极的形成一般需有历史、技术经济、资源优势等方面的条件。因此,在河北省小城镇应通过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促使资源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并使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实力强镇迅速成长为小城市,充分发挥强镇的“增长极”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由量的扩张阶段进入质的提高阶段。

优化小城镇规模结构并重点建设中心镇。中心镇处在中心城市与一般城镇之间的接点上,它能够通过自身的极化效应吸纳周边乡镇的优质资源集中配置,形成组团式小城镇集群的龙头,是优化小城镇规模结构的突破口。为此,需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突出中心镇建设,集中配置、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走集约化的小城镇重点发展新模式。

河北省小城镇数量大面积广,规模结构水平失衡,同时规模效益水平普遍偏低。应在合理的城镇密度基础上,优化小城镇空间格局。对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数量上逐步将目前的98个省级重点中心镇进行优化调整,真正集中人力、物力、 财力进行重点培育、重点建设、重点发展,提高中心镇的人口规模,使之成为县域发展的副中心,在带动与辐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风险和成本,实现城乡高层次的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角度推进小城镇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有三个基本要素: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打破封闭的发展体制,建立集群化发展的新理念。城镇在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特大城市在不断发展和延伸,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开始向极化方向发展。鉴于现有的城镇行政体系的关系,可以从建立合理的区域宏观经济体系出发,跳出本行政区域范围,进一步理顺城镇关系,从更大的经济社会区域和城乡区域城镇体系的角度来调整与完善多层次、多核心的城镇发展格局。同时,注重区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注重加强城镇内部的有机联系,注重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小城镇集群。

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区域。优化河北小城镇的空间结构,将特定区域内小城镇从空间上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城镇集群化发展的空间态势。在这个空间整体中,每个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着综合职能作用,同时又是整个大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某一方面的中心,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各个层次的小城镇,连同它周围的乡村地区,构成了小城镇整体空间结构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由于河北省各地的区域发展差异,小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条件、进程也各异,应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谋划构建小城镇集群。

另外,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区域化步伐加速,小城镇正在逐步纳人城市区域化空间范畴。因此,小城镇已经成为了整个城市区域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必须从单纯的小城镇战略向小城镇与城市群和小城镇与区域结合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德勇等.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与城镇中小学;商店;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03-02

当前各地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力度加大,大的商场、超市的食品销售管理较为规范,加之成年人识别能力强,可有效的杜绝非安全性食品,但由于中小学周边商家受利益驱动,对食品把关不严,一些质次价低的食品易进学生口中。尤其学生对加于非安全的一些添加剂成分的食品却十分喜好,更增加了危害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辖区内的农村和城镇中小学周边200米的商店(包括超市),所售的食品,主要是中小学生喜好的,主要大类有冷饮类、糕点类、酱菜类、肉与肉制品类,以及其他小食品,包括有包装的和散装的。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6年3月~2007年11月,检测理化指标为食品中各种调色、调味的添加剂,包括亚硝酸盐、苯甲酸及钠盐、山梨酸、糖精钠、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姜黄、亮蓝。所检食品均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微生物指标。检验方法依据GB/T5009-2003,评价按照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采样要求:店内所售的食品,有包装的定性食品采样量为250 g(ml)。在店内所售的食品采样正确填写采样记录单,包括样品名、生产厂家、数量、采样点、采样人和采样时间。微生物监测指标按检验要求送检,如不能按时送检,要求低温保存样品。

2 结果

标率等指标分别见表1~3。在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指标中,农村中小学周边商店食品超标率分别为21.7%和15.6%。明显高于城镇的14.2%和11.2%。(χ2=13.435,χ2=5.89 P值均

3讨论

本次农村与城镇中小学周边商店食品安全调研,是选定食品和选定指标的调查,突出对危害少年儿童健康指标的关注。随着各地食品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质次的食品正从城市转向农村,从成年人流向少年儿童。中小学周边商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较差,有些商家经营一些不合格食品。从调查看这些食品的色香味较重,时间过长,三无产品较多,包装简单甚至无包装。要加强中小学周边商店、超市的管理,对其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测的同时,要对学校和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GB/T4789.2.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GB/T5009-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一)[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8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

永兴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东北部地区,G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和黔北高速公路贯通境内,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历史上曾为贵州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是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流的主要商埠之一,具有中国商业名镇和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浙江大学抗战期间西迁永兴镇办学七年,张家巷民居、李氏古宅和欧阳曙宅等浙大分校旧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中国茶海公园”旅游景区和湄江河自然风光带,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是中国驰名商标“湄潭翠芽”的核心基地,也是天下第一米“茅贡米”的产地,特色农业产业明显。

1.规划背景

1.1规划编制的背景

1.1.1政府的政策扶持

贵州省创先提出了“五个100工程”,是新时期引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永兴镇囊括了其中的三个100工程,即示范小城镇、旅游景区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大工程集中于一体永兴镇将为全省小城镇的发展树立示范标杆作用,同时它也是贵州省极具核心竞争力可以与全国其他小城镇展开比拼的重要载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1.1.2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

伴随杭瑞高速公路、黔北高速公路和昭黔铁路的相继规划建设,区域交通环境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永兴镇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1.1.3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永兴镇具有中国商业名镇、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贵州最美茶乡和国家级文物保护保单位的称号,这些独特优势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为镇区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1.4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

永兴镇作为湄潭县域北部的中心城镇,伴随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快速上升,永兴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得到明显提升,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也将步入快速稳健的发展阶段。

1.2规划重点

1.2.1注重产业支撑

以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充分依托小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实现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

1.2.2加强生态保护

强调保护优先,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小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强化低碳生态建设,建设绿色低碳型小城镇。

1.2.3强调特色塑造

深入发掘小城镇的地方文化资源,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加强小城镇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保持小城镇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打造类型有别、个性迥异的特色小城镇。

1.2.4完善设施配套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立足长远,合理配置的原则,整合相邻城镇和镇域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

2.镇域产业发展规划

2.1产业发展重点

(1)第一产业:在稳步发展以茶叶种植、优质稻米种植为核心的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业和畜牧养殖业。

(2)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

(3)第三产业:以城镇规划区内的发展为主,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业、商业贸易业和城镇综合服务业。

2.2产业空间布局

全镇的产业布局框架为“一中心、两轴线和三大经济区”,一中心即以永兴镇区为中心,两轴线即镇域沿南北交通干线延伸的两大发展主轴线,三大经济区即镇域可划分为北、中和南三大经济区。

(1)中部经济区:该区范围包括永兴居、共和村、永兴桥村、永兴茶场和桐梓园村,该区适宜发展茶叶种植及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商贸和旅游服务业。

(2)北部经济区:该区范围包括梁家坝村、茅坝村、坪江村、分水村、界溪村和天棚村,该区适宜发展煤矿开采、优质稻米种植、茶叶种植和特色农业生产。

(3)南部经济区:该区范围包括流河渡村、德隆村、中华村和马义村,该区适宜发展茶叶种植、米业加工、特色农业和商贸服务业。

3.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3.1旅游发展目标

以茶文化体验、自然生态观光和浙大西迁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融游览、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精品旅游区,将永兴镇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3.2旅游发展策略

(1)以“中国茶海”茶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贯穿旅游开发的始终

构建“寻茶(核桃坝村)-商茶(永兴镇)-观茶(永兴万亩茶园)-品茶(清江湖)”茶文化完整的体验体系。

(2)以茶乡的乡村田园为载体丰富项目体验的设计

湄江河沿岸的优质米种植、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茶叶培育、种植、加工,乡村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清江湖的远山翠湖,茶叶飘香,村落点缀其间,风光如画,民俗民情也十分质朴。

(3)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永兴古镇的历史文化要素

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永兴古镇内具有开放价值的旅游景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恢复重建部分已毁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及构筑物。

3.3旅游分区规划

重点打造“两区一带两线”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1)“两区”为茶海公园旅游景区和古镇历史文化景区。

(2)“一带”为湄江河自然生态观光带,串联湄江河沿线的清江湖休闲旅游景区和核桃坝乡村休闲旅游景区。

(3)“两线”为两条主要的旅游线路。

中线:以茶文化体验游和古镇历史文化游为主的旅游线路。

北线:以特色乡村滨水游和休闲度假游为主的自然生态观光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线路。

4.镇区目标定位与总体布局规划

4.1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贵州省“三小一特和六型”示范小城镇的发展要求,将永兴镇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小城镇,创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

4.2总体定位

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镇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贵州省重点示范镇与绿色低碳小城镇;

以茶文化、浙大西迁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旅游古镇。

4.3用地发展方向

(1)发展策略:西进、北优、南控和东拓。

(2)发展方向:主要发展方向为镇区向西沿G326国道两侧至湄江河包围的区域,优化发展镇区向北沿湄江河的平坦地带,控制发展镇区向南平行于高速公路的区域,适度发展跨越镇区向东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与茶海公园临近的区域。

4.4总体布局结构

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镇区发展方向,构建功能明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宜居镇区,形成“一轴、双核、三带、四组团”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轴:一条东西向的城镇发展主轴线。

双核:形成以老城区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与新城区的行政、商业金融中心的双中心。

三带:一条滨河景观绿化带和两条山体生态绿化分割带。

四组团:老城区居住生活组团、新城区居住生活组团、浙大农耕文化体验园组团、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组团。

5.镇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5.1古镇历史价值评估

5.1.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镇历史悠久,明万历二年开市更名为永兴场,系黔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素有“一打鼓、二永兴、三鸭溪、四茅台”之称誉。时期,浙江大学师生西迁来到湄潭永兴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现有浙大永兴分校教授楼、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印江行客栈、安家院子、李家大院等均属于浙江大学旧址,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5.1.2特色鲜明的街巷格局

永兴古镇的巷多,以永兴街为依托,呈柳叶状分布的“一街八巷”构成其典型的街巷空间特色,巷子两边传统建筑实物相对完整,独具地方特色,具有保护价值。

5.1.3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

古镇民居风貌统一、布局自然,体现出较高的建造技艺、设计创作水平和黔北地方建筑构造及装饰做法。这些建筑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门楼砖雕工艺精湛,保留着大量精美的窗花,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5.2保护层次

(1)核心保护区——在永兴街西侧的新街巷、新西街巷、叶子烟巷沿线和永兴镇人民医院以北的部分;和永兴街东侧李氏古宅以南至永新开街巷工艺巷的部分。

(2)建设控制区——永兴街两侧至西大街、农贸街范围。

(3)环境协调区——以现有古镇建设控制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800m为半径范围内的老城区组团为环境协调区。

6.结语

永兴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在注重产业支撑、加强生态保护、强调特色塑造和完善设施配套的基础上,牢牢抓住“5个100工程”的政策发展契机,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自身优势资源和特色文化的彰显,应着力在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城镇空间布局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作出独具一格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主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雨村,杨新海,小城镇总体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温晓诣,荆海英-旅游城镇规划与策划.理想空间,2011,02(43).

收稿日期:2013-4-17

第9篇:边城小镇范文

湖南省怀化市一医院神经外科,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枕大池成形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1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颅窝减压扩大脑膜修补术。 结果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KPS评分及空洞长度比较,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枕大池成形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具有较好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达到充分减压,恢复脑脊液通畅等效果,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枕大池成形术;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后颅窝减压扩大脑膜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 R74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80-02

[作者简介] 刘明旺(1977.9-),男,湖南辰溪人,硕士,神外主治,研究方向:脑血管。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又称Chiari I畸形,是指患者部分小脑、第四脑室、脑干向下移位,经枕大孔疝入椎管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症状,可继发脊髓空洞,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随着CT、MRI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确诊率的提高,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及手术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良,在诊疗上,尤其是针对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该院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探讨其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21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2.1±4.9)岁;病程17 d~16年,平均病程(3.5±1.5)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痛温觉感觉减退,四肢无力。全部患者均给予MRI扫描确诊。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10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取全麻侧卧位。

观察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

于患者枕下正中皮肤作4 cm×5 cm大小的切口,分离两侧枕肌群,不切断枕外粗隆、项线的附着处,使上项线下的枕骨鳞部及寰椎后弓部显露出来,并在下项线及下枕骨鳞部钻孔,咬开枕大孔后缘及寰椎后弓部,形成骨窗。剥除环枕筋膜,采用“Y”形剪开硬脑脊膜,分离两侧小脑扁桃体,电凝分离两侧扁桃体粘连,打开第四脑室正中孔至第四脑室底,见脑脊液流出,采用蛛网膜下腔托起扁桃体下缘,分离与脊髓粘连,解除压迫,复位扁桃体[2]。

在小脑扁桃体中部横向切开软脑膜,逐渐吸除两侧小脑扁桃体,使小脑延髓外侧池显露出来,并可见脑脊液流出。采用无损伤缝合线缝合小脑扁桃体软膜,采用备用的脑膜修补材料,根据需求大小,对因重建枕大池而造成的硬膜缺损部位进行修补,采用0号无损缝线,间断缝合。完毕后采用生物蛋白胶粘合封闭,逐层缝合切口。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颅窝减压扩大脑膜修补术,具体方法如下:

枕外粗隆至C3棘突行后正中作直切口,切除枕骨鳞部,咬除枕骨大孔后缘,根据下疝程度切除C1~C3椎板,作枕大孔后缘骨质切除,咬除C1-C3后弓部约1.5 cm;去除颈椎骨周围增厚的环枕筋骨,采用“Y”形切开硬膜,下端至扁桃体下疝下缘,保持蛛网膜完整。修补硬膜,扩大成形,使其悬吊于肌肉,使硬膜下脑组织形成空隙,确认无脑脊液流出后,常规缝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1项及以上症状或体症消失或改善;稳定: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恶化:患者原有症状或体征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数×100%。

术后采用MRI对患者进行复查,确认脊髓空洞长度消减情况。

采用KPS评分判定两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情况,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术后复查,平均住院时间(10.2±2.3)d,其中观察组患者有效8例,稳定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2.7%;对照组患者有效7例,稳定1例,无效2例,有效7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组患者有效8例,稳定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患者有效5例,稳定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5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KPS进行评分及空洞长度比较发现,患者KPS评分及空洞长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Chiari I畸形继发小脑扁桃体下疝公认观点认为,是患者胚胎时期,中胚层体节枕骨发育不良,枕骨发育滞后,出后后正常发育的后脑结构因后颅窝过度拥护而导致疝下移至椎管内。该组患者经MRI显示,Chiari I畸形脑干、脑室、小脑、后组颅神经受挤压牵拉,至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并出现临床症状表现[3]。

Chiari I畸形有两种,一种为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另一种为无脊髓空洞。脊髓空洞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有流体动力学、颅内与椎管内压力分离学及脑脊液脊髓实质渗透学等学说。但研究指出,小脑扁桃体下疝9~14 mm时,患者极易并发脊髓空洞。

目前治疗Chiari I畸形合闪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后窝减压术与枕大池成形术。后窝减压术是强调保持蛛网膜完整,防止粘连,脊液循环障碍为目的;而枕大池成形术是以第四脑室中孔,使脑脊液循环通畅,恢复枕大孔区功能,并达到减压、恢复脑脊液引流通畅为目的[4]。且在应用上,枕大池成形术可充分达到解除扁桃体下疝的小脑对后脑的压迫,且完全分离粘连的蛛网膜,可恢复脑脊液通畅,采用枕大孔区蛛网膜悬吊缝合可使蛛网膜下腔达到有效扩大,保持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修补后的结构完整。该组采用这两种术式,对比其临床有效情况及术后空洞缩小程度及KPS评分发现,采用枕大池成形术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空洞长度、KP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但对两组患者在6个月后进行有效率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6]。

综上,采用枕大池成形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具有较好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达到充分减压,恢复脑脊液通畅等效果,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闫煌,朱泽章,吴涛,等.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形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6(22):495-497.

[2] 廖佳奇,涂勇,温小华,等.枕大池成形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10(25):978-979.

[3] 赵建伟,胡昌辰,李荔荣,等. 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诊治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2):1588-1590.

[4] 谢勇. 36例体枕大池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0-22.

[5] 向言召,闵怀伍,张国来.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2例报告[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