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自主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理念着力倡导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
1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S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一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2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现在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3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3.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3.2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57-01
通过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又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
一、课堂基本模式
第一课时[导学 预习]
(一)练笔(做一做)
根据课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自在独立做课本上的例题或者同类题目(变例题为问题)。
(二)除障(比一比)1.小组对照,把自己的做题过程和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做题的方法、过程进行相互比较,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相互评价(或教师评价)。
2.把自己的做题过程和书本上的例题或者老师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
(三)点拨(讲一讲)1.老师在巡回指导学生做题时,发现、归纳学生在做题时存在的共性的问题,然后请小组派学生进行组内讲授或者全班讲授。2.学生讲解不清的地方,教师进行精心点拨。
(四)思考(想一想)1.让学生想一想,所做的题目自己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出来。2.总结本堂课所展现的原理、公式、定义等。3.把自己本节学过程中不懂、有疑惑的问题些在黑板、课本、或者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交流 展示]
(一)互相考一考:1.小组之间提出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进行解题(课本、配套练习)训练、比赛。2.教师补充相关习题,让组内合作完成,由组间竞争完成。
(二)大家说一说:1.小组内交流,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者收获。
2.部分学生存在的个别小问题,由组内学生相互帮助讲一讲,或者由包教学生帮助讲一讲。
(三)彼此问一问: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疑问。2.小组派代表用问题去考其他小组的同学(或习题或公式定义)。3.教师提问:今天哪些同学做哪一习题时运用的方法最多?
(四)总结收获:1.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学习,提高了你哪些方面的能力?3.自己仿照课本内容,编一道题目。4.小组相互布置课外作业(或教师布置作业)。
二、创设课堂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借助于多媒体的声、色、光等丰富的媒体优势,给学生以形、色、声、体等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与启发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提倡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有所获,练有所成。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四、启发合作交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合作教学理念。合作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五、拓展训练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指通过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探索发现、吸收归纳、提出新问题并给与解决的能力,以迎接时代的变化。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重新认识学生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才能教育出创新型人才,在原创领域取得成果。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内因这个主要因素,因为要求学生站在主动地位上,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所以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这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变化。
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一个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活个体,学生的独特性一方面源于生理遗传特性和自然禀赋,另一方面源自社会生活和个体经历,即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命历程以及对环境和经历的独特感受。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就必须因材施教。同时,学生身心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有一定规律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持久、全面、健康发展。此外,学生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社会规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遵循生理、心理、教育和社会的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发展。
二、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从传统的教授论改为教学论,从只关注教师的教授到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提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和接受。学生的主动,是学习的第一条件,体现了教育观念上的初步转变。
提升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优质教学,指致力于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内涵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牵制其他两个因素发展,学生发展在教学中涉及两个关键词:学会与会学。
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区别仅仅在于:前者要求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后者则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增强对学生理解能力、消化能力、系统化能力及与时俱进能力的培养,即更注重于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现代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复杂的能力结构体系中,思维能力处于主要地位,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又集中体现和形成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之中,因此对探讨能力学习过程的着眼点大多放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之上。
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学习”(即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什么”(即学习的内容),通过解决问题,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学习比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更为重要,这也是新课程要求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做事情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动机,方向找准了,加之毅力和恒心,定能取得效果。学生在学习上树立良好的动机,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手段,合理安排学习过程,付出辛勤的劳动,可事半功倍。
努力引导学生从“学知识”转到“用知识”上来,让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自觉地形成和发展这方面能力。积极转换角色定位,从被动转到主动地位上来,在合作教学中主动交流探究。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推动作用,而且使学生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创造性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讲述数学家历史故事,利用数学知识及时、准确播报天气预报、预测生物群体合理发展获利最大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找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实践,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这里要特别考虑环境类要素、情绪类要素、生理性要素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也是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
1. 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有利于使自己目标更加明确,坚持计划的实施,合理使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 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整体观,提高对数学整体结构的认识。数学课系统性比较强,教材比较集中地分为几块。因此,教学中注意将各部分内容穿插起来,比如三角函数知识在解不等式和解析几何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它们的有机联系,从整体性上理解数学的本质。
3. 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学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现代社会,信息量异常强大。个体知识积累和更新主要途径是依靠自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做学习笔记等。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变“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改“一言堂、灌输式”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进行教学活动。
五、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会学习的学生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还应注意反思能力是影响学生会学习的关键因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理解和运用反思性学习方法,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来学会学习。
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实现知识迁移,学会自我评价的学习能力。反思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内在的深层次思考,反思的方法因人而异,可以讨论、独立思考或者记笔记等等。在反思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你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导致这些变化的途径,你对你读到资料的第一反应。重点强调四阶段反思学习模式的运用,即学习——应用——做——反思——学习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蔡宝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3]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思考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条件,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因此,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一、设问精当。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二、点拨精巧。
学资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1/4和1/3分子相同,而1/4能化成有限小数,1/3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1/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1/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引趣精妙。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整合 自主探究式 研究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4.课堂小结。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等。
五、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惑和问题的情境。新课伊始,创设最佳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会给学生带来新异的感觉,不但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马上处于高度兴奋,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的传递中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学生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情境。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在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5、50、500”三个数字,然后问:“这三个数大小相等吗?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等号将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先产生疑惑,面后感到很有兴趣,会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有的说,分别在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在后面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充分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使上面三个数相等?”学生听后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会兴致勃勃地加入议论,争先恐后地回答:5元=5.0元=5.00元,……最后接着提问“那么,像5、5.0、5.00这样的数,如果去掉后面名称,大小是否还会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中,会强烈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数性质这一新知的动机,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探求新知识的情境。
二、提供愉阅空间,诱发自主探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都是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联系、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为学生提供愉阅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新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有关倍数的知识后,让学生分别写出2、5、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下面请大家睁开慧眼,认真观察这些数,你会发现什么?”一个简短的问题,立刻就会吸引学生去观察思考,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因为在个位上明显有所体现,学生很容易发现其特点,但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观察后却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算出的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得出了个位是3、6、9、2、5、8、1、4、7的数都能被3整除的结论。这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前者的影响而言从此结论。“是所有这样的数都可以被3整除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就会进行深层思考,想出更多的3的倍数,结果很快就了上面的结论。这时,教师再“激”一下:“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能被3整除呢?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观察出来!”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全部思维放在对新知的探索之中,而且气氛非常热烈。有的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在学生再三地尝试中终于被发现了!我情不自禁地为学生鼓掌喝彩,学生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提倡猜想验证,开发探究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预习;提问;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对于学生今后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一、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前预习活动,这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明显效果,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使得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的课前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应该积极通过资料查找以及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拓展,如果还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应该积极在课堂上向老师求教。通过上述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明显的好处,所以,应该积极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
二、开展有效提问环节
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环节,另外,这种方式也能有效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提问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艺术,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应该重点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提问的对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问题之后,还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能够让学生把提问问题和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关联,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今后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就能够积极思考,使得自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能够更加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不断对知识进行扩展和迁移,保证今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展。
三、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知识的有效传达,并能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比如,教师可以把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保证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有效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应的反思教学法,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该通过相关的设问,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中的知识点,哪些已经基本掌握,哪些还存在一定的疑问,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存在的疑问,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答,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能清楚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对于下一步提高自我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效开展科学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该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比如,对于在预习环节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了解这种遇到困难不敢前进的心理,应该针对这种学生的特点,积极提供善意的帮助和提醒,有效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能够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老师上课的节奏,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学生就能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对于上述这类学生,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科学评价,进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明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地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努力,正是朝着学习上更大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由此可见,科学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学生始终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还应该看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应该始终落实好各个环节,在这个漫长的工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去努力,多想办法。在这样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会学习。
参考文献:
所谓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些原理或概念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引导,让他们通过自主地阅读、思考以及讨论等方式去独立地探究其中的问题,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教育开始注重把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数学课程的教学较之其他课程更加灵活,更加注重方法的把握和数学思想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为高中数学课程“量身定做”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还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思想,经过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将高中数学中融入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探索问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最能体现这一教学精髓的教学方法,那么,它都有哪些特点呢?笔者结合高中数学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首先是情境的创设。要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作用,就必须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当首先明确的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要结合教学任务和书本内容设计一些实验环节,也可以做一些形象直观的模型或图表,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对比、思考,还可以导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应用题,这样不仅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其次是问题的提出。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前还应当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自问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探索的自主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独立地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让学生们通过自我的阅读和分析,去感知和概括数学概念,去发现某些定理公式包含的合理性和规律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是效果的反馈。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之后,教师应当对班级学生或各小组的学习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同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合作学习等其他教学方式,将数学学习与师生交流有机联系起来。
第五是教师的点拨。我们知道,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它重在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和思考方式,是一个“知其然”的过程,其中难免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概念、原理,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知其所以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也可以与学生“对质”,这也是学习思想的一种碰撞,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和二次领悟。
第六是训练的强化。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起着一种外在的作用,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教师就要在训练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精心选择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灵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举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引申、推广为数学原理,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训练中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数学思想。
最后是总结和归纳。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总结和归纳,实质上就是一种课后的“自我反省”,这对高中数学来说也必不可少。比如课后要多问问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解题技巧、答题规律和数学思想?通过课上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否对我的数学能力有所启发?有哪些失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看似简单,但是在许多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们要想精益求精,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任何脱离或者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过程作为最终目标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通常会不由自主地惯性加入一些次要目标,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偏离。事实上,正确的做法是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并挑选所需教学的知识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原理或方法作为当前学习的主体,进而围绕这个主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2)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实际上,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是互助互导的,虽然自主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所侧重,但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许多教师容易在这里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放任自流,与自己无关。这显然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相违背。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缺乏教师引导的学生团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不能很好地促进和推动该项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将来的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广大的数学教师而言,探索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学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将使更多的人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来满.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
坛,2011(3).
[2]刘志彬,范彬彬.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
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S1).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做好课前预习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据。而用好、用活课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能力,逐步形成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关键,仅仅依靠学生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确实困难。因此,我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从抓预习开始。我充分利用我校实施的导学稿教学,提前将学习内容打印在导学稿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使学生感到预习有路,思考联系有方,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补一补”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慢慢地,随着预习活动的开展,我逐步将预习的层次从有预习要求转变为无一定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真正为学生做好了充分参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活动的准备。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的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小明的一天”的教学,它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二是要求学生探索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学会计时的两种方法。虽然学生对电子表很熟,但对于以前的老式钟表却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首先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钟表,使学生了解了钟表的种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然后又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从早晨太阳的东升到西落,伴随着“小明的一天,”并适时地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小明的一天”由“静”变为“动”。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生动、直观、科学地虚拟了“小明的一天”,使时间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后面自主探究整时、半时指针规律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教学”变为“助学或帮学”,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就需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凡是学生想动的时候,就让学生充分地做起来;凡是学生想说的时候,就让学生热烈地辩起来;凡是学生让想一想的时候,就让学生大胆地猜想起来,勇敢地发现起来。这样把多种学习方法都有机地穿插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尽情地体验于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比如,我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采用“尝试练习―提出疑问―自学课本―动手操作―质疑解疑”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在计算525÷5时出现分歧,有的说商是15,有的说商是105,到底谁对谁错呢?我没有立即组织讨论,而是让学生先自学书本,说一说你从书本上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问:商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呢?什么叫“不够商1就商0”?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棒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的说,2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不够分1捆,要拆成20根和5根合起来,每份是5根,每份里没有成捆的,所以用0表示;有的说法很奇特,说15这样写不好看;还有的高兴地说,如果商是15,乘5只有七十多,就不对了,学生被一下子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环境中。然后再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当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及时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四、进行分层指导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应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根据这一点,我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层,前后座为一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比如,我在教学“分草莓”(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筐里有60个草莓,(1)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剩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8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这三道题,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秀生做第(3)题。鼓励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使他们不断地向上一个层次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