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科研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转贴于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专业 立体式 教学模式
一、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
众所周知,教学模式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大都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基于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地探索,立体式教学模式逐渐浮出了水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所谓立体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原理为指导,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以实现教学结构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1]。
在新型金融人才需求驱动下,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展需要;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产生广泛的信息联系,通过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金融专业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思想受局限
传统的本科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以课堂封闭式教学为主线,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存在欠缺,教材内容与金融业发展相脱节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 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 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2]。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特色
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往往理论学科学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如笔者所在学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扣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劳动技能训练学分后,剩下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连总学分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同时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四)忽视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
从历次危机,尤其是从次贷危机的教训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道德风险问题一直存在。而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更是日益增多,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一定的规避,而对于防范道德风险,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三、实行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教学思想, 培养专业通才
在金融教学过程中,应开发教学思想,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 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评价为依据,基于学习者主体需要建立和完善的一种新型教学规范。
1、课程内容陈旧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层出不穷,实践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发展性和动态性,也决定了这门课程教材的滞后性,如国际金融市场包括: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黄金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内容。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迅速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远,而当前教材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创新的相关内容的权重却偏低。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与《国际金融》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上机实习,前两项属于校外实习,上机实习则在校内实验室完成。近年来由于企业改革和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安排校外实习和实施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实习内容趋于形式化。本校实验室的模拟教学缺乏对国际金融业务的实践经验的掌握和对复杂教学软件的应用操作经验,因此上机实习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需进一步探索。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惯性,许多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师的主导下,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接受者,总体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与教师缺乏互动性。再加上教学学时数的限制,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难学,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1、研究性课堂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重新制定《国际金融》教学大纲,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要加大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创新相关内容的权重。根据经济学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可结合数学工具进行突出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思维的培养。例如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风险价值模型)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考虑到不同金融衍生品具有不同特点的这一事实,可引导学生针对中国新兴的CDS市场及期权市场,基于VAR模型对不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进行测度比较。(2)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形式,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化《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与时俱进,实施主体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倡导由师生共同完成《国际金融》某些章节内容的讲授。教师可先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研究专题,分配给不同学习小组,对备课提出明确要求,并从教学内容的导入、上课情境的设置、如何组织课堂语言等给予指导。例如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时,教师可按照时间的脉络顺序将危机分成1982年的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亚洲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2008年的美国危机、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等研究专题,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结成各专题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专题要求,分工协作,查阅、整理、归纳资料,并配以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然后由专题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对所承担的专题在课堂上分别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传导机制、影响和应对策略、对金融监管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各组针对报告展开研讨,最后教师就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点评、补充和归纳升华。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研究热点、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再经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以及课堂讨论更清晰地掌握理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研究性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科精英和研究人员的阵地,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责任。鉴于此,应将实践领域的重大变化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去。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实验教学、学生申报各级创新性计划项目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征倡导学生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并将获取的知识信息综合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本校与校外多家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项目的多元化及实习过程的规范化。在校内上机实习方面,本校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为准备申报教育部的经管实验示范中心(省级以上),本校购置了一套《国际金融实训系统》仿真模拟平台,该平台与企业运营模式高度一致,企业案例配套了“实务知识”与“专家经验”,真实再现了国际金融业务的实践场景,特别是外汇交易平台,与全球外汇行情24小时同步,学生以实习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外汇虚拟交易,能更切实感受外汇金融操作的收益和损失,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业务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不断根据经营环境及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调适的观念与能力,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实验室还购置了与金融教学软件配套的金融数据库,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库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有助于提高分析并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建设为《国际金融》课程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科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2)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创新性计划项目。本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项目运行平台搭建、指导教师选拔配备、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效果监管以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了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及时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时,根据学时和学生专业不同,以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出的研究课题为线索,可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组织学生申报创新性计划项目。以《国际金融》为例,在对经济类学生进行教学时,可结合美国金融危机,引导学生组队探究美国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自2008年华尔街因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会对华尔街的责难和非议就从未平息。华尔街虽已逐渐恢复元气,却未能和普通民众共度时艰,反而热衷于内部分红,这使得积蓄已久的民怨最终爆发。2011年9月发生的“占领华尔街”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正是华尔街大银行要向消费者收取更高的账户费用,从而转嫁因金融监管改革法给银行带来的成本负担。这场运动的示威者最关心的议题就是贫富差距,他们以“我们是99%的美国人”为口号,强调了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问题。通过组织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收集与贫富差距最直接相关的数据(基尼指数、群体收入和贫困率等)进行项目研究,探究贫富差距为何在这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如此悬殊并正在日益增大的现象,总结这种现象对美国的影响、意义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有何借鉴,并从税收政策、金融管制和竞选赞助法案等政策层面提出解决建议等。而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可侧重引领学生研究金融消费与阶层固化的关系来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如以IT行业的工作群体为例,以探索财产性收入在金融消费和社会管理中的安全阀作用问题为基础,通过分析金融消费在现代市场背景下的现状,归纳金融消费与其他消费的消费取向和阶层特征,对比研究国内外IT行业金融消费的异同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拓展研究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境界。研究性教学强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研究过程,强调科研过程是有效的教学环节等。在师生的深层次交流合作中,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教师也深化了对科研课题的思考。目前,本校已有多名学生参加到与《国际金融》课程密切相关的教师科研课题当中,如一项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管制、自主创新对中国FDI资本效率影响研究”(10YJC790281),另一项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开放基金)“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控研究”(G2012007B)。在项目研究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不仅完成了《国际金融》的课程学习,获得了科研训练的机构,也为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科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升了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拓展了研究性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结语
互联网的全球化应用与推广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便捷,无论是信息的获取,商业、科研、卫生等各领域,互联网已变成了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在正式商业化应用之前,它的应用都诞生于实验室。
国外高校很重视实验平台的建设,一直在互联网实验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并致力于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与技术的研究,类似于GENI、FIRE、FIND,这样的实验平台,都是由高校联盟发起,通过虚拟化的手段,在现有实验室下进行融合与合作,共同承担对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中占据先机。
如:美国的GENI:中文简称“网络研究的全球环境”,由美国28所高校互相协作,从事Internet新的核心功能(如新的命名技术、寻址技术和身份架构)、增强型功能(包括额外的安全架构和高可用性设计)、新的Internet服务和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注:GENI在全美范围内实现了高校网络实验室的互联,实现了专门从事互联网全球环境的实验平台。)
(注:每所高校都分配的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各高校实现了资源贡献与分工协作。)
同样作为未来商用网络INTERNET2的科研试验网,1998年美国100多所大学联合成立UCAID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dvanced Internet Development),从事的Internet2研究计划。UCAID建设了另一个独立的高速网络试验床Abilene,并于1999年1月开始提供服务。Internet2的使命是开发和部署高级网络应用和技术,加速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Internet2的第一个目标是启动下一代的网络应用技术,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的CNGI-CERNET2实现了与美国Internet2的互联。
GANT2:欧盟架起一座跨欧亚的互联网的学术与教育科研平台的桥梁
欧盟27个成员国通过200多所高校发起,建立了GANT2,并成立欧洲学术科研平台,为高校之间的科研协作提供平台,欧盟理事会创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通过科研和创新为一体,力求推动欧洲的技术创新并把创新计划变为现实,并投入1000万欧元通过TEIN2为亚洲的高校提供接入,实现跨欧亚的科研信息网络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目前,TEIN2已升级到TEIN3,已实现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接入。
我国高校在互联网技术实验平台的现状如何
2009年初,在行业媒体和部分企业的协助下,对全国732所本科高校中建有网络技术实验室的用户进行了建设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通过国家十一五规划、985、211、CNGI等专项建设资金的利用,有65%的高校建立网络基础实验室,其中50%的高校建立了应用验证为基础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能够开展工程应用验证的实验。30%左右的高校建设突出以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细分实验室,可以开展围绕网络技术方面的信息安全、网格技术、移动计算、网络管理与性能、分析与测试、IP语音与视频、分布式技术与P2P实验。只有7.9%的高校开展了以面向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的学科专业研究型重点实验室,原因主要有:教学与科研无法实现有机的整合、实验条件有限、缺乏技术支撑。
调查还发现:在已建实验室中,年平均机时数在200-600小时的高校比重最高,占46.15%,年平均机时数超过600小时的只占到了27.26%,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室方面的使用率还不够高,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很多情况下实验室处于空闲状态。统计发现,有72.4%的高校曾在正常的教学课时外开放过网络实验室,但是提供在线远程开放的学校只占到25.41%,其中,对本校内非本专业师生资源的开放的占到35%,对校外社会开放的19.05%,对同类院校远程开放的不到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多数高校对社会开放还是零星、分散的,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无法向社会开放,同类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较少。
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起步较晚,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较少,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以外,在应用研究与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现状从某种程度上也将对我国在未来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方面形成制约,从而也影响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与人才培养的战略步伐。
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面对我国高校与国外在网络技术实验与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差距,很多高校的科研负责人对这种状况表示担忧,并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大部分高校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实验室投入设备资源有限,很难独立开展前沿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实验,“资源不足”。而实验室设备投入上比较完善的高校在实验室的利用上“分散封闭”、“自娱自乐”现象严重,“资源浪费”,因此,造成了“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的情况并存。
2、“成果输出”与“科研课题”力不从心
大部分高校研究型人才培养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上面临基础环境缺乏的尴尬。很多高校寄希望于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实现科研课题与成果输出的突破,但是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并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开展实验教学外,并没有带来其它的收获,在科研课题申请和成果输出方面仍然力不从心。
3、课题研究与学术领域“自力更生”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同专业间的科研协作较少,属于各自独立研究发展,而大部分高校在某一学科方向上突出,在课题研究与学术领域“自力更生”现象严重,整体难以做大做强,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国外同类型高校在学科研究层次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融合、共享、创新---我国高校在下一代互联网实验与实验平台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网民的增长和信息量的扩大促使网络的业务不断扩展,社会与经济对网络的巨大依赖性日益增强:金融、股市、在线支付、教育、政务……而作为社会高度依赖的经济社会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将在互联网上实现,互联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09年美国成立了网络作战司令部,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也纷纷成立网络战部队,开展大规模互联网安全事件的演习战,我国作为互联网的应用大国,高校更应该承担起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我国各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的应用,如何应对互联网未知的各种挑战,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实验与试验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这些都应该是我国高校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与国外在网络技术实验与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对我国高校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校在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将面临迫切的改进与发展之路:
第一: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施校际共享计划、参与社会服务体系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解决实验室时间与设备空置、浪费,弥补本地实验资源不足,增进各校之间的教学和研究的合作的基础,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手段,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实验室开放不仅是实验室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共享和开放。
第二:产学研合作与发展: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学术交流、科研协作
实现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资源共享、协作开展行业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共同承担国家级和各地区大型项目,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政府合作,共同开展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输出转化,是高校实验室平台建设的共同任务和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核心所在。
第三:提供开放的服务,成为能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融合、共享、创新,是当前网络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趋势。未来高校的网络实验平台不仅能够开展实正常教学实验,还能够开展学术科研、应用试验,更是与国内高校、国际组织、国际高校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的平台。
相信,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走产学研之路,加强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输出、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科研协作、学术交流是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中新的趋势。如果说将计算机互联成就了今天的Inernet,将服务器的互联成就了今天的网格和云服务,那么我们将能够将所有的网络实验室互联,将会成就什么?让我们共同期待。
附录:高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高校实验室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通过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给学生多一些的自由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3、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 重点科室建设
中国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1-02
金融危机下的医疗市场,较强的竞争实力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不少医院都从本院具体情况出发以建设重点科室入手,以点带面推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图书馆作为提供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源基地,进行学科建设离不开海量信息的收集、存贮、加工传递工作。医院图书馆管理员不仅要为医务人员解决在临床医疗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症提供参考资料,提高确认率,减少误诊、误治,更重要的把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是一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国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拥有市、省级重点学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还有市临床检验中心、肿瘤治疗中心、骨科中心等。医院图书馆为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科研提供医学科技动态,在科研选题、成果申报职称晋升等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 医院图书馆参与重点科室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图书情报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发疾病进入医学界的视野。面对种类繁多的疾病和复杂的临床表现,临床医务人员只有学会从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库中查询最新的医学相关资料。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则可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而医院图书馆的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以往人们忽视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是因为图书馆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图书馆馆员被歧视为“闲人”。医院图书馆作为传播医学知识和信息的专业部门,应该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医务人员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图书馆的投入,使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的趋势。
2 医院图书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作用
2.1医学文献的保障作用:医院图书馆不同于公共、高校图书馆,有其专业的优势。第一,医药卫生相关资料为医院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内容侧重专深,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色。第二、医院图书馆依托医院,其经费来源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且经费投入方向较为明确。第三、医院图书馆的读者群稳定且文化层次较高,由于阅读群体相对单一,读者需求也容易把握。
2.2、医院文献的桥梁作用:医院图书馆收集的医学文献资源,是医学知识转化为创新医学成果的桥梁。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医学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它首先对医学知识的收集、加工和有针对性的传递,同时它起着指导医学实践、医学咨询、医学技术中介等作用,医院图书馆对医学创新知识的传递和医学知识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是连接过去创新和未来创新的桥梁。
3 医院图书馆的医学文件资源对重点学科建设软硬件要求的支持
3.1培养临床医务人员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为了培养加强临床重点学科人员的情报意识和检索文献的能力,对重点学科申报科研课题提出的需求和申报晋级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医务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数据库及一次文献的检索,利用各种途径,使他们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临床科研人员的情报意识。
3.2协助医务人员尤其是重点学科科研人员做好科研选题,理解科研选题的原则及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医学科研的选题原则:需求原则、创新原则和科学原则。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深刻理解选题的原则才能为医务人员做好参谋。
3.3图书馆是医院重点科室建设的组成部分,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从而需要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数据库系统网络建设、中外文期刊建设等方面有目的的为重点科室建设的项目提供索引、文献等第二次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医院图书馆自身建设以人为本,主动开展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其他读者的需要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知识咨询检索参考等优质服务。发挥图书馆的总体效能和情报职能。总之,要不断用新观点、新思路更新服务方式,只有创新才能使图书馆更具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慧静.医院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2(17):237-238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
近些年来,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2009年预计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1761亿元,同比增长了25.6%。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也给予了配套的激励和支持政策。这使得科研单位获取科研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数量有了质的飞跃。相应的如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为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科技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的科研单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广泛存在于农业、卫生、科研教育、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很明确,属于事业单位范畴。这些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是我国科研事业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这些科研单位仍处于持续的改革之中,其财务管理、特别是课题经费管理较之于企业型科研单位和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单位,更为复杂和困难。
这些单位课题成本管理的困难之一是课题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性质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其课题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技计划的指令性课题,即纵向课题,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等渠道划拨;二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专业能力承接的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需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委托项目、竞标项目,即横向课题,经费由委托单位支付;三是以现成技术进行有偿服务的项目,如资源调查、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等。这三类课题的经费来源性质、课题实施方法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科研单位课题的财务管理首要原则是分类管理。如纵向课题的经费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横向课题则需要在借鉴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本文是在这一前提下,就这三种情况的一些共性问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作一些初步探讨。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正确归集和分配项目经费
科研单位在申请项目经费时,都需要报送拟立项课题项目申请书或投标文件。其中项目的成本预算是文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来经费的预算应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和单位财务人员共同编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财务人员往往缺位,项目负责人则多采用增量预算方法,过多考虑以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盲目夸大项目预算。其结果或是导致项目申报失败,或是导致实拨经费的数额与预算相差甚大,从而无法与科研管理部门经费上报数据相核对,后续管理困难。另外,科研项目在制定经费预算过程中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它不可能象产品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那样有明确的预算步骤,不能确切归集每一步骤成本费用,在科研工作中经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只能大致按用途归类,致使项目经费申请到后,后续支出也不能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正确分配核算。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中的问题,首先要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在各项课题申报立项期间,财务部门应主动介入、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另外,如果从制定预算开始就控制好项目的经费申请、中途使用和最后项目结题决算,能使申报的预算经费开支范围和实际执行中的财务支出相互衔接,对于在项目考核时财务部门分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填制中期、年度报表提供了连贯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报表填制的效率。具体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如果申请的是省一级的三项经费项目,因为是科研单位的常规项目,因此原有数据可以参照。在预算方法上可主要选择滚动预算,参照以前年度预算情况,剔除一些变动因素即可。如果是首次立项或申请其他领域的科研项目则需要重新设计预算指标进行测算。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课题的成本费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指的是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而必须的、且符合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应列入项目或提供的劳务中去的各项费用。这些成本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财务部门应采取一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归集到不同的项目费用中去,在归集的过程中,应符合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①遵循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既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可用权责发生制,但对于项目经费的核算来说,为了正确核算收入和费用,还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宜,每个会计期间计入项目中去的费用必须与当期的科研活动有关;在项目费用的使用过程中,应贯彻合法性原则,计入到项目成本费用中去的各项费用以及费用开支标准不但要符合科研项目立项时预算的用途,还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关规定,例如业务招待费、福利费的支出等,不得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的开支范围。②要能对项目经费完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支出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其中能分清是由项目使用的直接成本费用,如专用耗材、聘用人员工资(劳务费)和其他一些直接费用,如制图费、设计费等,直接按相应用途计入项目的费用中去;对于不能直接计入的例如由非营利性科研单位集中核算的课题参与人员工资、还有一些共同管理费用、经营支出等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到项目经费中去。
虽然现在地方税务部门都对公益型单位从事科研活动取得的收入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相对于科研单位事业收入来说性质有很大差别的经营收入还是要按月缴纳相关税费,如营业税、城建税及所得税等,这些税费与利息费用、销售费用等作为科研项目的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减少课题结余额。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强化成本费用控制
在课题获得立项后,单位财务部门要根据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对项目进行财务核算。由于非营利科研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项目成本管理经验比较少,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对于来源于不同拨款渠道的项目必须分开进行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申请到的国家项目但是省里又配套了相应资金的话,就形成一个科研项目课题内容相同,但是资金来源不同的情况,给核算造成困难。另外就是核算对象问题,由于现在科研单位资金来源渠道众多,科研人员同时申请的课题项目较多,如果按课题名称作为核算对象的话,将给财务核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除纵向课题独立核算外,有的单位对横向课题会按科研项目主持人作为核算对象,将获得立项的课题统一放在主持人名下进行汇总核算。由此带来的弊端是课题费用有时候会混用,而且有的时候科研人员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年度任务,相互之间还有经常调账的情况发生。导致课题建账时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难免造成混乱。
其次,科研人员的财务常识不够、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经费的使用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超计划拨出“合作研究”经费、不按预算指定用途使用、使用过程中不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归集、随意突破项目经费的列支范围或挤占事业经费、不及时进行项目结题和课题决算、长期挂账报销与项目无关费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项目经费成本核算的正确性。长此以往,将使科研单位经费的成本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另外一个项目核算中的问题是由于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引起的,是存在于科研单位财务核算中的普遍情况,这就是对于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的相关财务处理。课题组为完成任务购置的固定资产,除了一些专用的设备外,据统计一般多为公共性耗用资产。同一单位内各课题组之间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还普遍存在课题项目无偿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情况(如一些通过政府采购的专用设备)。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和贬值流失。另外项目预算中明确允许列支设备费,但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一些使用周期长、价值高的设备使用成本如何分摊,是一直使用、直到报废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基金还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折减项目结余资金,都是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具体采用的核算方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数量规模来确定,如果是生产或研发高端产品的科研项目,项目投入的规模大,可以采用品种法或订单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如果是普通的公益性质的科研单位,每年的横向课题数量比较多,并且单项经费不多时,也不排除现在好多科研单位普遍采用的按项目负责人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项目核算的方法。只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财务部门要按项目负责人建立备查账,按项目来源渠道明细登记每年立项课题名称、经费使用情况等,报账时按每个项目的经费预算范围进行严格审核,项目之间不得相互使用经费;二是给每个项目负责人一个活页格式的明细账本,经费到账或报账时财务人员在上面登记收支情况,这样在该项目结题决算时,双方可以相互核对。
财务部门应定期宣传或请税务部门人员讲解财税法规知识,提高科研人员的财会基础水平。适时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科研成本管理办法,提高成本核算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审核和监管力度,严格区分应计入成本项目中和期间费用中的开支范围,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具体来说,要重视两方面工作:①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了解合作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经费分摊情况,如果需要向外单位拨出协作经费,应由项目来源单位下达文件,财务部门见到转拨通知书后再行办理,防止变相转移项目经费情况的发生。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的开支范围都比较大,制度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占项目总经费的比例,但是根据调查,这部分人工费用(包括聘请人员的工资、专家的劳务费等)差不多要占到三分之一强。由于对于科研单位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票据审核过程中加强经费的控制范围。人员经费方面,为完成项目临时聘请的非本单位技术人员应与之签订合同,按期发放劳务费用并代扣个人所得税,不得白条发放劳务费。不是课题组成员的费用开支坚决不予受理(例如与项目无关人员的差旅费等);各课题组使用单位的资产应按照受益原则,分摊相应费用。③公益型科研单位的课题项目的起止时间都不长,一般在两三年之内就需要结题。
课题组应按照项目书上规定时间及时完成科研任务,及时进行结题决算,结转或报销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
固定资产是项目组材料费用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专门购置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虽然是用课题经费购买的,但也要纳入到科研单位总资产的管理体系中去,做好各项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手续,不得出现在课题结题后资产下落不明的情况。大型专用设备可以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办法,在购入时列作资本性支出,每月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形成固定资产的更新基金,在课题结题后作为本课题组的长期资产,从而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还要尽量避免重复购置资产,提高办公资产的相互使用效率。
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考核,努力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科研课题是一种长远性、连续性的创造性劳动,目前对科研项目的考核多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科研成果相对具有独立性、目的性,衡量标准具有高度的模糊性,现行评价主要是从能否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方面,是处于同行业先进或国内领先,而再难加以具体细化和量化。项目经费及其使用情况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量化资料,分析这一资料,对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功与否会有重要价值。
对于科研经费的考核,首先还是从源头预算抓起,科研单位要根据自身科研力量,本着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在不影响课题任务的完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下科学核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从源头上减少浪费。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还应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从而促使课题组降低科研成本,努力提高成本效益。如果是产业化项目,能量化投入成本与产出社会经济效益;如果是软科学项目、科技攻关、自然基金等政策性较强的科研项目,暂时只能从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看社会、经济效益,或转化为相应分值进行考核。
获得科研经费的投入程度,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要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除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足够多的科研经费外,加强对项目经费的成本管理也成为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管好、用好科研收入,降低每一项科研课题的成本费用,才能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事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0]78号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8年1月1日
3 罗飞. 成本会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关键词 资助体系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成为了改革大势所趋。2007年,教育部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资助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建立资助体系动态评估。现行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表露出了不足。
1研究生资助体系制约因素
1.1科研经费投入少,分配不均
国外实行导师资助制度,若导师无课题经费不能招生。而我国要求导师必须有自由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要保证经费公正分配。2003年,美国投入科研经费比例占到全国GDP的2.67%。我国教育经费只占GDP的1.3%。可见,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且集中在重点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少数名望高的知名教授手中,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匹配。
1.2研究生“三助”岗位培养功能不足
1989年颁布的《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兼任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凡是能由研究生担任的工作,原则给研究生。然而“三助”制度仍不完善,制约因素:首先,三助岗位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人们对“三助”认识不全面;再次,研究生认为所学专业优势尚未得到发挥;同时,由于担任“三助”岗位学生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因此,从稳定性上来讲,岗位流动性大,不固定。
1.3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
助学贷款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困难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在我国,学生贷款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只针对贫困生)、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占较大比重。目前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只是凭借新生入学时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如何定位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困程度,如何评定贫困等级,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再加上,缺乏科学的复核手段,学校对贫困数据做不到动态更新,对于虚报经济贫困的行为无法监测。
2构建研究生资助新体系的对策
2.1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积极筹措经费
确保国家财政投入在教育投入比重,是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保证。由于高等教育投入方面经费有限,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筹措校友经费。同时,国家为鼓励企业、慈善事业和个人资助,应积极完善税收制度,形成研究生教育多元投入并举新局面。
2.2实行导师有限资助制度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到: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实行与科研紧密相关的导师资助制。课题经费少,我国要实行“没有相应科研水平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当然,国家要逐步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基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作用。只有增加科研项目数,导师才可能去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招收优秀研究生协助完成科研项目,实现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充分融合。
2.3健全研究生“三助”制度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号召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同时,1995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学生从事三助岗位的实际工作绩效来发放奖学金和各种兼职酬劳。首先,必须加大三助岗位比重,增加经费投入比重,{整资助结构。其次,增加导师科研助手数量,使更多学生参与。再次,应对从事教学科研岗位的研究生,给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2.4完善奖学金评价标准,成立资助评估相关制度
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学合理评定奖学金的关键。目前衡量科研水平的只是数量,对于质量较少关注。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当将学习成绩与指标进一步量化,同时要考虑品德修养与学术道德。为鼓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素养作为衡量标准。尤其是对于新生奖学金评定,更要提前公布资助体系,以便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报考学校,选择奖学金。
2.5建立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评价制度
我国研究生资助资金分散且多头管理,覆盖面不均衡。首先,为提高资助效率,我国应成立专门资助管理机构,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个性化资助包制度,保证资金高效率使用。其次,应建立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评价制度,监测资助进展的公平与有效。
2.6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高贷款额度。同时,取消贫困生限制,拓宽贷款条件。笔者认为,研究生具有一定工作技巧,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工作,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资助一些有才华的学生,提高资助效率。
参考文献
2、关于论文很多同学担心自己没发表过文章会处于劣势,其实被保上的同学也有许多没发表过论文。的确,有发表过论文是一个优势,写申请时建议写上。如果没有的同学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现在学校里有非常多的学术竞赛和科研课题,大家可以参加,如果有一些获奖情况,那也同样反映出你的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论文也不是一定要跟经济金融相关,因为论文更重要的是反映你的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所以分量大的论文,不管哪方面的都可以附上。
3、关于实习同样也不用担心,大家申请时还是大三,不可能有太丰富的实习经历。而且读研究生是为了继续深造学习,不是去工作,所以这一项也不必太在意。当然有在着名公司实习也可写上(世界500强吧),其他的我想不必写了。
4、关于学生工作个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可以选一些重要的职务与活动(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国际、国家、市级等有意义的活动),还是那句话,保送进去是为了学习,而不是选学生干部。所以应该有所侧重,不要整个申请陈述里面都是学生工作方面的。而且这方面的经历也不好验证。比如我说我是学生会主席,那你肯定很难考证,但我说我发表过论文,那你就很容易验证了。
5、关于申请书最重要的材料应该是申请书了。页数:申请书如果一页写不下,可以写成两页或更多页,视个人情况定,我当时写一页,也有同学是两页,所以页数没什么限制,关键要有侧重地写,内容翔实,不要通篇都在泛泛而谈。当然了,页数也不要太多。自我介绍:很多同学都在问自我介绍怎么写,我想最重要的是客观、把握重点。大家可以好好回顾自己三年来的大学生活,除了成绩好以外,你还参加了什么活动?有什么活动、证书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你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自己可以做个小简历,把他们写在纸上,然后从中选出与之相关的活动、竞赛、论文、证书等,如果太多,就删掉一些重复的或相同等级的,选重要的、级别高的、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自我介绍要层次分明,有条有理,给人一种简洁的感觉,简约而不简单吧。我当时大概分三段:第一段简要介绍自己(几行字即可);第二段介绍自己所参加的相关活动、成果(如果活动多就再具体分类:发表文章与学术科研活动;成果、竞赛活动及成果;实践及其它活动等等);第三段总结陈词,同时表达入选心愿。获奖情况:我想这部分容易多了,少的同学就把所有奖项列出,多的就按重要性、级别来挑选吧。我当时列了八、九项吧。审查:做完以后打印出来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排版是否美观?自己看都看不顺眼,就别提老师了。所以大家在细节方面多注意,至于用几号字,间距多少,我觉得看个人审美观点吧,总体看起来不错就行,也不必过分在意。
6、关于推荐信最好是找教授、副教授写推荐信,推荐信每人各一页,或可以两个推荐人只写一封推荐信,推荐信写得客观一些,同时也列一两个事例,不要通篇都在夸自己学习勤奋、工作刻苦、有很好的学术研究能力等等,要以事实为依据,同时这才能体现老师确实对你有所了解。推荐信要符合一般格式要求,不管手写还是打印,最后要有老师亲笔签名。同时不妨要一下名片,可以随推荐信附上去。至于要不要用小信封装,我觉得可用可不用,如果不怕麻烦,那就装一下,一个信封装一封推荐信,毕竟九月份的保研程序中要求要装入信封,然后在封口签上老师名字,信封上写推荐信。但夏令营不是很严格,我当时没装,资料用回形针弄好后,统一装在一个大信封里,所以忘了装信封的同学不要太紧张。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低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着研究基础条件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试验基地规模小等问题。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一般起步都是由能人或者一、二项创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起步规模较小,自我积累不多,资金实力有限,在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的积累,投资金额极其有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风险水平高、创新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又普遍缺乏信用担保,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使其一般很难获得各类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我市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比较缓慢,使得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与国有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待遇不对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也很难争取到政府在科研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
2农业民营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不相适应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而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大多是农民土专家,主要分布于传统农业产业领域,全日制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农技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民营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乡村工作,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科技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一些适用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均属无偿服务,农技人员技术性收入偏低,使得很多农技人员为自身生计而分心分身、身兼数职、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发挥其专业特长。
3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平规范的政策
环境是稳定和发展民营农业科技、聚集民间科技力量的基础。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还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还未纳入我市科技行业的统一行政管理渠道中,针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一些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加上长期存在的偏见,许多部门和专家对民间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不上眼,导致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科技贷款的使用、科技成果评选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国有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科研成果转化时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4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创办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人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较少,缺少素质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善于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凭借创办人传统的办法和经验,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团队合作欠缺。同时,他们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和眼界低、思路窄的限制束缚,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提升缓慢,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对策与思考
如何实现国有、民营“两条腿”走路,在推动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有序发展,打造一支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推广生力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适合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民间农业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民营农技机构,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推进全市“科技兴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将民营农业科技的管理纳入哈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提供利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用于研发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对引进国外的先进种苗、技术实行减免税。民营农技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经认定,可申请免征营业税。技术性年净收,可申请免征所得税。四是在民营农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鼓励技术入股。鼓励有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持较大股份,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入股比例可不受限制。五是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积极承担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咨询和致富科技信息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政府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2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指导金融部门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的担保措施和信贷程序,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以国家农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支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贷款模式,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资金互组织。四是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五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及农业科技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
3建立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业务进修,使其开拓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技研究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力。二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科技素质、从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着力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专家队伍。四是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科大学生到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乡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为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