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语言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阅读应该是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看有趣的中文小说一样,经常被剧情深深地吸引住。那么,英文阅读也应该有这样的功效。如果真地能读懂、读透阅读材料,那么英语文学阅读应该是能够舒缓学习压力的。它也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情感开发的,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会到英语之美,诱发出他们诗意的情感,进而对英语产生爱学的情趣。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多以应试为主,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他们本来可以快乐的学习,但是却被做不完的功课禁锢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实。我们发现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的理智情感没有提升,反而在呈下降趋势。他们的乐趣感和自信心下降得最为严重。文学作品可以传神、达意,又具有哲学、幽默,这些都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也能让他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文学作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尘封的心灵再次被激活。
体验阅读发展语言
语言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外界的教并不是我们学会语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中国学生恰恰就缺少这样的氛围,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借助于文学阅读,因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境能够驱动语言能力的习得。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语文老师也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只有读得多了,学生才会说、会写。而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读的量越大,接触语境的机会越多,语言重复的几率就越高,看得多了,词汇量就越多,语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通过研究也证明,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和拼写知识会发生渐进式的增长。而人的记忆也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文学阅读是情节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们习得词汇,增强理解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说,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必然选项。
深入阅读培养创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阅读是掌握各领域知识的主要渠道。阅读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也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许多合理的想象与推测都是从阅读中获取的。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题可以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题目,他们会更加感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提出质疑,谈谈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意性的表达。这种读、写、想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自学与他学相结合
文学体验阅读可以让学生将自学与他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阅读是人自学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的过程。因为一个人一旦学会了阅读就学会了自学。自学就是要求学生自觉自主地阅读,并尽量学会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学会自我管理,每天投入 30 分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每读完一部小说,就认真地去完成书面作业。他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任务和目标,知道读什么、读多少,并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还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并去思考人物事件,这时不要太在乎句式结构和语法知识,让学生读懂意思即可。
阅读与体验相融合
不论学母语还是学英语,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但是一定要坚持,如果时间短,就不会有显着的效果。因此,我们的文学体验阅读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切忌浅尝辄止。文学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维和语言是不能脱离自身的经验而单独存在的。文学阅读就是用语言去思维,使用语言的阅读是一种自身的体验。这种体验学习是最原始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要的。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错误,也就是在文学作品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尝试错误,并学会去自我纠正,从而产生语言体验。体验学习也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去求知,把文学阅读作为享受智力的快乐,让知识与情感相融。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改革
审视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训练,教学难以体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种漠视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教学,最终必然导致知识在学生那里成为索然无味的东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生活,生活有多精彩,语文课就该有多精彩,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的生活体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在不停地探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诗歌朗诵会――让每位学生话出精彩
一位专家在高中语文研讨会上列举了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初中生发言稀稀落落,而到了高中课上几乎无人应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学生的沉默,高中生“不会说、不敢说”已是普遍的现象。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开口说话,笔者发动全班学生参与诗歌朗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最终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组员”,评委团成员由各小组挑选出的成员组成,评分的标准由大家共同商量制定。评分的标准从主题、仪态、声音、节奏和表现力五个方面入手,具体为:
在积极的筹备和大肆的宣传下,班中每一位学生都开始紧张准备着。到正式亮相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居然一点都不怯场,纷纷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朗诵,迫于小组的压力,全班没有一位学生弃权,连一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也打开了话匣子。
二、课本剧大赛――用活动诠释文言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文言教学一直推崇有“言”而无“文”,重“实”而轻 “活”。学生面对的文本只是一串串冰冷僵死的汉字符号,没有鲜活的生活情景,没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没有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这样自然就磨灭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挑选出几篇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截取经典片段,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没想到学生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老师也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下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剧本写好后,我就在每一组任命一个导演,让他负责剧本的排练。演员的招聘、台词的修改、道具的设计……都在课后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到了出演的那天,同学们激情澎湃。看着他们尽情演绎着古人的风采,我深受感动。其用心之良苦、考虑之周到、设计之细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鸿门宴》剧组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我们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刘邦、项羽的经典对白,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演播,又让该剧增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课本剧大赛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而有趣,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与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课本剧大赛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更可喜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三、争做小先生――满怀自信登上讲台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提出了导师制,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在我国,“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他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小先生制就是让小孩教小孩,即知即传,让他们在做上教,一面学,一面教。今天我们实践的“小先生制”的内涵已经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小先生制”就是发扬人的主体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
在之前的诗歌朗诵会和课本剧大赛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评讲时,我都让学生来当小先生,分析作文好在哪儿以及不足在哪儿。有些浅显的诗词,干脆由学生自己报名模仿老师登台上课。为了能够胜任“小先生”,学生都深入地钻研教材,博采众长,广泛地搜集资料。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柳永的《雨霖铃》,我班的一女生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图片并制作成FLASH,那唯美的效果真叫人啧啧称赞;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解艾青的《北方》时,我班的一男生查了很多关于作者的轶事,让同学眼前一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小先生”,这些“小先生”克服困难,在节假日利用网络资源,在备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并不断锤炼语言,而班中没有担任过“小先生”的同学也开始跃跃欲试。
“小先生制”的实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当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之中,学生的潜力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我们的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
四、小小辩论赛――针锋相对难分胜负
“教无定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多态多姿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必然也要呈现出多样性。辩论式教学就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激烈辩论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适时、适度地开展辩论赛,必将大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目前一些学校举步维艰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语文教学中的“辩论”当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辩论赛,这种辩论只不过是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些争论,但这足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做个名士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的南唐李后主历来是个有争议的君王, 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我课前就抛出了“李煜是否值得我们同情”的问题,要求学生思索并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论据,到正式上课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摆出了很多搜集来的资料,正反双方争得不亦乐乎。在大家的争辩中,李煜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更富有了传奇色彩。
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短兵相接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出的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系列活动的催化下,语文课成为了学生的一种期待,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沐浴着快乐,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激情空前高涨。语文课堂本来就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精彩的语文课犹如香茗,清新香醇,令人回味无穷。当语文课成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它必然可以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进而促进师生思维的形成与碰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69.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关键词〕现象、自主学习、中心影响因素、对策
许多高校创建了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广大师生积极地进行尝试、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看电影、听音乐、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良现象,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心的意见较大。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多所高校中都存在。本文将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并从端正认识、人员及策略的培训、资源更新、管理等几方面探讨解决方法。
一、现象
今年6月,《武汉商报》曾以《为达规定学习时间,大学生机房扎堆“挂机”》为题,报道了武汉某大学的自主学习中心出现的奇怪现象。学生为了达到每学期上机自学25小时的规定,在学期末,突击到自主学习中心“挂机”,但并未学习。一个人登录几个帐号,看电影、玩游戏,或是上网后关掉显示器。自主学习的意义完全被扭曲了。自主学习中心本应该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待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合适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但部分学生的表现似乎和建立学习中心的初衷有很大差距。
本人随机选取了湖北工业大学08级的1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高校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有:
1、自觉性差,看电影、听音乐。开学初、临近期末,到学习中心的学生较多,而在平时,学生很少光顾学习中心。因为开学初,学生对中心新装的资源很感兴趣,他们查阅各类信息资源,达到了自主学习的部分预期效果。但也不排除许多学生是到中心来观看免费电影、听音乐。问卷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承认在自主学习课上看过电影。多数学生听不懂英语对话,他们会盯着中文字幕,关注故事情节,而没有达到练习英语听力的目的。而在期末,许多学生来中心是为了抄袭书上练习题的答案(教学光盘附有答案),为考试做准备。
2、资料不全,更新不快。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要求也很高。他们希望能够上网查阅最新的资料。中心建成之初,学生们是可以上网的。但许多学生缺乏自我监管能力,无法自觉地克制自己,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聊天、玩游戏。而这种坏现象具有示范效应,使真正想学习的学生也经不住诱惑,而不能安心学习。为了规范学习气氛,最后管理人员决定断掉了网线,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范围,资源相对来说少了很多。
3、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生们是满怀希望与兴趣而来。但当他们面临如此庞大的资源,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择与操作,因此,任课老师一般会给学生布置上课任务,同时也会监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需1/4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缺乏方向性,学生总是频繁地点开各类资源,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而没有深入地学习与运用,导致收效不大,兴趣也降下来。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2007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际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实际上,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老师的安排,特别是大学新生,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决策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这意味着,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老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提醒、监督学生的学习。
2、能力不够
部分学生主观上强烈要求自主学习,但缺乏相关能力。有的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不够,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管理学习,缺乏学习策略。本校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对听力训练不多,缺乏相应的做题技巧,当他们面对学习中心浩瀚的听力资源时,内心焦虑恐慌,自信心下降。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资源更新不快
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老师与管理人员沟通不够,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学习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三、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端正认识
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takechangeofone’sownlearning)."(HenriHolect),他认为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在:1)确立学习目标;2)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5)评估学习结果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师生必须在课前对课程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不是去看电影、听音乐。有了目标,才能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
同时,师生必须清楚各自的角色分工。在自主学习中心,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协资者和资源提供者。一个自主型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思维和智慧的空间,教师担任的不再仅仅是知识输出者或“语言专家”的角色,不能再现“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教师应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负责。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动力,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2、人员培训
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学会基本操作,并学会控制学习时间与进度,同时确立评价标准,合理衡量学习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鼓励学生对自主学习及时反省与记录,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恰当地调整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尽到最大程度地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并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根据学习情况,让学生一起参与选择教材,开发语言课程。
3、策略培训
针对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各类学习策略,如: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文化等各方面。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4、资源更新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学习基础、方式、水平、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们应准备好各个层次的资源,既应该有很基本的知识,为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作复习之用,也应该有较新的先进的资料,以满足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与需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源,才能吸引学生,这样管理才会容易,供需矛盾才减少。近期,我校增设的八个卫星电视频道,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兴趣十足,满怀新奇地迎接挑战。这些资料对一般学生有点难度,但却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学习兴趣大增,主动地多次地反复视听,收到了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时,教师针对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应加强监控,督促他们的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多指导,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并能充分利用学习中心的设备、资源,以提高学习效果。
本校的自主学习中心,经过不断建设,资源己日渐丰富,既有相关的课本资料,也有各类考试资料,近期又增设了各类录播材料,如专家讲座、授课竞赛等,我们期待更多的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合作资料。
5、管理跟进
因为到自主中心学习的学生较多,有时会出现一些设备上的技术问题,这需要管理人员及时指导与帮助。同时,师生们希望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空气清新,温度适中,安静有序的环境更有助于学习。另外,一个各高校都面临的难题是:网线是否该链接?学生上网可以查到更广泛的资料,但又该如何杜绝学生上网聊天、看电影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的监管有时也无法阻止学生。而学生即使心里明白要自主学习,但网瘾来了,却无法克制,这一难题期待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来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领域改革不断,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素质教育的提出,提升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师们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课堂提问教学,以使课堂提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具体探究如下。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
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
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要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提高提问的实效,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1. 在比较中体验。有比较才有差异,在差异体验中攻取知识,升华情感。
2. 在想象中体验。体验的直觉性并不意味着体验是一种感知活动,它还包含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想象、思维。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创编,将更有利于学生建构作品描绘的情境,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体验、领悟。
3. 在朗读中体验。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将美的情感与理解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力。学生的朗读不是一种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的理解,而是一种美的陶冶,这种感情又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二、案例分析
在进行《四季的脚步》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孩子进行体验性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兴趣,诱发体验(片断一,寻找美)
师:“同学们,不好啦!春姑娘、夏姐姐、秋婆婆、冬爷爷吵起来,他们想进行一次选美大赛,选出最美的一个季节,想请我们帮助他们分别准备选美的材料进行选美,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极了,大伙儿总喜欢帮助别人,现在你们组合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组,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你们所收集的资料也就是找美,最后我们通过说美,读美来进行选美比赛。”这时孩子们闹开了,他们拿着资料(自然书,相片,树叶,自己画的画等等)兴奋地在小组中汇报,无拘无束,滔滔不绝地说。
反思: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一找美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
师生互动,感悟体验 (片断二,说美读美)
学生有了体验,有了积累,有了独特的感受后我就让彼此(老师、学生、文本)互动起来,一块儿感悟体验:
学生甲说:“我觉得一年四季中春天最美,因为柳树绿了,桃花红了,青蛙睡醒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还有那细细的春雨,轻轻的春风,舒服极了!”
我马上把握孩子来源于资料生活中的体会引导她读课文:“孩子,看你说得多高兴啊,这么美丽的春天你把她请出来吧!”。(孩子读课文)
另一个孩子读“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时突出“赶”字,我问孩子鲜花绿草为什么要赶来报到?他说:“是溪水的声音把绿草和鲜花从睡梦中叫醒的,他们在秋天就约好了春天一起在森林里开party,而且青蛙,燕子,蚂蚁也要赶来报到。”(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前面的找美体验活动,孩子对春天的感受还能联想到青蛙、燕子其他的景物吗?)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俗话说:触景生情。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和结尾,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
案例: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劳动人民在田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学生带入到多媒体课件营造的音画情境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入情入境地读,诗意自然而然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诗文注释加以理解,诗意逐渐清晰、明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些儿童种瓜时在想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到学种瓜的孩子勤劳、天真可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案例:教《触摸春天》一文,导入时我问学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草地绿了;公园里的花儿开了,姹紫嫣红;燕子忙着做窝;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孩子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之后,我又把美丽的春天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们都回答:“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我追问道:“那盲童是通过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们体验不同,答案不一。这时,我让学生朗读文果。在体验盲童安静身上“神奇的灵性”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艰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安静是靠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思考、感悟、体验。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重点时,我抓住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让学生边读边思,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换意见,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都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由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时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元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一)评价人物
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评价作品
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三)学完课文
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环节。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有积极作用。
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光明的重要,能对海伦·凯勒激起崇敬之情,可以小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捂上耳朵,紧闭嘴巴坚持2分钟,接着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感受,然后将睁开眼睛的感受和闭上眼睛时的感受对比。接着以“有一位在黑暗中生活了87 年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你们想认识她吗?”为导语而引入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并以“我会写”的活动来书写海伦·凯勒的名字。
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会光明的对我们的重要,由此而引出海伦·凯勒,让海伦·凯勒成为光明的象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文本,和文本对话
阅读要读才能获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来感受主人公的精神,为体验打下基础。在《海伦·凯勒》教学中可作如下处理: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能感悟海伦·凯勒不幸的语句,接着以问题“海伦·凯勒是凭着怎样的精神走出不幸的”,来引导学生认识她的“不屈不挠”,最后简单讨论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困难来进行交流。
三、品读课文,和主人公对话
当学生初步感悟到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时,这时的体验只是一种片面的体验,还不足以“深入人心”。要真正让主人公打动学生,就需要深入到文本内部,通过细节的品读来加深体验。
在《海伦·凯勒》教学中,先以问题“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哪些地方可见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来引导学生品读第2至第6自然段,然后交流。
(1)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摸盲文、学说话)
(2)海伦·凯勒是怎么样学习盲文的?
(3)哪些句子可看出她的不屈不挠?
在交流中,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海伦“如饥似渴”的学习,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海伦学习的情境。当学生体悟后睁开眼睛,着重对第4自然段的“不分昼夜”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在白天、中午、黄昏、深夜,也不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海伦都在用心学习盲文。终于,她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此时让学生谈谈感悟,体验海伦的不屈不挠。海伦的不屈不挠还体现在开口说话中,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过渡到第6自然段,交流以下问题:
(1)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的不屈不挠?(引导交流:为使我的伙伴……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2)她是怎么学习说话的?和自己对比,你体会到什么?
(3)海伦成功了,你替她高兴吗?从哪里看出她的历经磨难后的成功?
接着以“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海伦的不屈不挠”来引导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体验为重点,注重让学生把自己和海伦进行对比,在学习海伦的不屈不挠精神时,感悟自己的生活,让心中升腾出崇敬之情,受到感染。
四、反思体悟,和自己对话
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对主人公的感悟,虽然也会不自主地将自己和主人公进行对比,但重点还是在主人公身上。我们说语文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阅读不仅停留在文本中的感悟上,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这种感悟拓展到生活,让学生“由彼及己”,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在文本阅读中得到培养。
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为能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海伦走向自己,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活动:
(1)说说我心中的海伦·凯勒。(提示学生要从文本中找到那些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引发思考)
(2)小练笔:你想对海伦·凯勒说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后,在今后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上面的案例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体验,但阅读中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里需要强调,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对话关系:
首先,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多去阅读文本。体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生字词都不能理解,读句子也读不通,体验就成了空谈。在引导阅读中,教师可采用竞赛法、配音朗读等方法进行。
其次,要关注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一方面,教师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表达,尤其是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尽量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体悟。
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构建除了依据语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及满足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性特点之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学习。具体来说,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的全过程构建如下:语文教师的课堂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教师辅助教学―师生交流,开拓延伸。在主体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自我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引导,增强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同时依靠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估检验体系掌握学生主体学习成效。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学习模式还应该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主体学习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情境,创造创新的外部条件,磨炼学生意志,让学习中的客观规律得以有效呈现。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基础条件。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等,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其次,教师还应该善于通过构建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演讲等方式,用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营造适宜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接纳不同的观点、兴趣和习惯等,并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存疑、问疑的自觉意识,鼓励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2.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尝试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主体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锻炼和增强。尤其对语文这门文学类学科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丰富其内在感性思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尝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而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从旁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归纳总结,为之后教学总结做好准备。此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并让学生更多地使用一些工具书帮助其自主学习。
3.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
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灵活,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组织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更多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不能仅局限在课本教学内容上,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执行过程。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打破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让学生站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发挥的教学内容。组织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合作活动。如学习《诚实与信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学习,在全班组织“诚实与信任的表现”的主体演讲活动。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小组中学生之间的能力是否互补,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组建学习小组,保证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收获。语文教学还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