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医学科研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科研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科研方法

第1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1、所选统计方法脱离了资料的性质

不同的资料类型和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按照资料的性质测定指标的多少,确定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

1〃1多因素资料是对每个研究对象测量的多个指标同时进行的综合分析,其分析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常用的有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 析等。多因素分析多用于计量资料。

1〃2 单因素分析应用较多,按获取资料的方法,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首先,计数资料主要是针对要求某现象的频率和比例,利用率或比的相应计算方法。如做不同样本问的比 较则采用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用u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可用u检验或四格表的x 检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可用行乘列的卡方检验或2XC表的卡方检验。其次,计量资料要结合研究目的确定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于显著性检验通常有T检验和F检验,T检验是用于两个均数问的比较,按研究设计与比较内容的不同又分为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的比较,两个样本均数差别的检验,配对资料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用于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按设计类型分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和组内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2、根据研究目的选用统计分析方法

不同的统计方法说明不同的问题,同样不同的问题要应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表达。研究者在做统计分析前,首先要明确资料分析的目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分析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期望,临床工作者科研通常的目的主要有:

2〃1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比例如人群中重复癌的发生率,

采用频率指标,构成指标或相对比,可计算发病、患病、感染、阳性频率或构成等。 2〃2某人群的特征值,如平均身高、体重、血压等,采用平均水平和变异的统计指标。 2 . 3 临床正常值范围如血红蛋白、血糖、尿铅含量,多采用中位数法或平均数法。

2〃4 临床诊断方法效率评价,可分别计算各种诊断方法对某病诊断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x线对肺癌的诊断。

2〃5 临床疗效分析比较 如几种药物疗效的比较,视资料性质作显著性检验。

2〃6 现象间关联情况分析如眼PSRT与屈光度的关系,用线形相关和回归分析。 2〃7 人群的归类、评价,可选用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决不能通过统计学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想象。根据已确定的结果刻意去套用某种统计方法,用目的去规划统计过程,只要分析比较,就一定要求结果显著等 等现象,只能使文章更为空洞,有失科学性。

3 严格把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各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其适应条件,在选用统计方法时,应严格把握,充分考虑所分析的资料是否符合其适用条件。对于计量资料在计算均数或显著性检验时,其基本条件

是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在资料分析时要通过图示或检验看是否符合这些基本条件,若不符合则需要做相应的处理。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可使用中位数或几何均数。做统计学检验

可通过数据转换使其成为正态分布,常用的转换方式有对数转换、幂指数转换、平方根转换等,或者改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各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适应条件,如上列举的方法其基本条件是某一事件概率不会太小,若发生概率太低,则改用小概率事件显著性检验。 4 充分理解资料样本含量的概念

统计学是对研究样本进行抽象归纳的科学,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统计方法也有其样本量的要求。如四格表的卡方检验要求样本量大于40,方格中理论数大于5(n~>40,t>5),若不符合则用校正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要求理论数均大于1且小于5者不超过表中数的1/5,若不符合则改用其它方法(合理合并)。 5 合理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单纯的,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分析比较不同人群某现象的发生或存在状况时,要考虑除研究因素以外比较组之间其它条件是否相同,内部构成是否一致,其它因素对研究现象的影响如何。例如,有人研究文化素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按年龄分组,发现50岁以上年龄组比20岁以上年龄组生育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因而结论是文化素质与生育水平呈负相关。这一结论的错误就在于做缺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能力和混杂因素对研究现象的影响,忽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年龄妇女生育的作用。

混杂因素应在研究之前通过研究对象选择、设立对照、随机、匹配、双盲法等控制,但如果事先没有良好设计,则通过统计方法可以控制。若资料内部构成不同,存在混杂因

素,简便方法是分组比较或标化处理。若样本量不允许分组,则对计数资料可用组内分组的卡方检验、卡方值分割法、加权卡方检验法等,计量资料的比较可用协方差分析。

第2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药物理学课程 问题 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核检验

一、医药物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与经济发展接轨,与产业发展同步,高校教育的相关课程的一定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发展性、平衡性和适用性原则,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物理学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医药物理学作为中医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技能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应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训练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学习物理化学、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

物理课程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直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对于高等数学知识有要求等特点,少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牢固,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入门学习困难,难以抓住学习重点,不清楚哪些理论、公式是重要的,哪些需要熟练记忆和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物理概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使得所学知识点成为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孤岛”。并且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板书讲授为主,对于某些抽象性内容无法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普遍反应学习较为吃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不及格率和其他课程相比偏高。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克服枯燥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研过程和科学思想的锻炼,可以采用“降低难度、加强探索、立足课堂、利用课外”的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支撑条件,用有效的研究实践手段克服教学中的困难,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发展,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的锻炼,以及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物理学课程作为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理论课教学内容涵盖流体力学、电磁学、波动学、波动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等章节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分析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物理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打好基础。在理论课所开设的章节中可根据需要设计物理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及设计分析能力,体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的特点。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理论课内容应讲授最核心的知识点,例如流体力学中的泊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稳恒电流中的含源电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方程组;波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原理等,对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在教学中可采用尽量浅显生动的直观讲授,辅以视频,建模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力图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相关规律,熟悉相关的定义和专用术语,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与讨论,深化理论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另外在具体例题的引入上,鼓励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出发,探索物理学知识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使所学知识能够适用于解决相关医药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创新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物理知识与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转变其认为物理学于医药专业无关的想法。例如讲授流体运动学时,由于教材上所涉及的例题多为工程学上的应用,和医药领域的应用结合度不高,因此笔者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多种医药物理学教材以及在互联网上寻找与医药应用有关的流体运动学实例,在授课时首先向学生提问:研究流体在医药领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给学生提出流体运动研究的许多医药应用实例,如人体内部的血液流动,制药行业的药液在管道内的传输,厂房的换气与通风,中药制剂药液里的杂质的分离等等诸多问题都牵涉到流体运动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学规律,使他们了解物理学和医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影响,明确医药物理学在其专业学科中的定位以及物理学知识对医药科技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物理学课程基本原理、公式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解,力图举一反三,在公式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不提倡机械记忆原理和公式,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多变性,鼓励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物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心态,讲解原理、规律时多加设问、对比和思考,向学生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探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校园网,在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互联网查找与所上章节知识点和医药领域相关的科技新动态,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先进行讨论和分析,选择有价值的文献在课堂上给予介绍和推广,特别是现代物理技术在医药学发展中的新应用,比如利用光谱分析药物成分,纳米技术在医药学上的最新应用等,让学生接触到物理学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这门课程的地位,起到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研精神的目的。

第3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习策略制定策略执行策略反思内化策略

美国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特别阐述:“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学习策略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提高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合理的方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反思内化策略的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后引导学生把有效的学习策略填入“学习策略记录袋”,从而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积累,培养学生灵活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下面笔者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数学课堂中学习策略教学的实施。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并提供给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单”;接着引导学生设定探索目标及策略;然后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多类型知识经验及策略调控整个探究过程;最后让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有效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充实“学习策略记录袋”。

一、以“制策”为定向,教会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

“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觉规划和设计自身发展,能动提高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制定策略是学习策略教学的基础。在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平面图形时曾经用到的学习策略。有的学生说他在研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采用了测量法,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结论;有的学生说他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时候,采用了对比法,将正方形两次对折后发现正方形四边相等。未学先思,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开拓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当然,学生学习策略的制定会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及学习内容特点的制约,因此选择策略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研究长方体的棱的特点时,选择了实际操作法和比较法这两种学习策略(他打算将一个长方体框架拆开,看一个长方体共有几条棱,并对这些棱的长度进行比较分类,看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组);而同样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的另一个学生,他则采用测量法和数据整理法(首先,他准备用直尺测量出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并做好记录,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策略时最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在他们选择好自己要使用的策略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则可以就学生选择的策略中有哪些是比较可行的提供一些指导建议,或者在计划实施前对这些策略作出反馈。

二、以“执策”为关键,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执行策略的过程既是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解决过程,又是一个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充分展示才智和创新的过程。

1.执行策略的过程是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多种策略穿插使用。如有的小组在研究长方体的面的特点时,先运用测量法量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然后运用数据整理法整理和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运用比较法和找规律法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并按此规律把长方体的6个面分为3组。

2.执行策略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相同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那么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其他问题(如有一个学习小组,他们在确定研究目标时只选择研究长方体面的特点,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于是,他们便很轻松地得出正方体的面的特点);也可能会发现预定的学习策略并不适合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采用其他策略。(如有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原定用自学归纳法总结出长方体的棱的特点,结果发现书上只介绍了什么是长方体的棱,而关于棱的特点要求学生自己摸索。于是这组同学通过重新讨论,最终运用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和比较法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一个策略型学习者应该流畅而灵活地应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因此,在整个执行策略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服务者和参谋者,教师的作用是以自己所具有的学习策略应用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解决问题。

三、以“思策”为升华,引导学生反思内化学习策略

反思内化策略阶段,实际上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对所采用的策略进行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评价学习策略对研究过程是否具有实际的意义。比如:教师在评价中指出,有一个小组在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时,采用了测量法和数据整理法,这是一种创新并且是十分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这样的成果给予肯定,学生会十分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评价学习策略能否适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对自己学习策略的反思及在探究过程中做出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的决策,才能逐渐丰富自己的学习策略“网络”,最终形成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策略教学实践中,学生都积极投入学习,科学地借鉴、制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由此可见,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丰富,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拓展。优质而高效的学习策略体系,是学生策略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体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4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1、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因此,在教学《花的结构》、《昆虫》、《益虫和害虫》等课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中亲自研究,观察自己喜欢的花,捕捉自己感兴趣的昆虫,交流自己的心得,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和兴奋,教学效果显著。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此营造出的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形成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消释师生间的心理屏障,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参与学习。例如,在任教的年级中有个别好动的学生一直是大多数老师心中的结,同时也是这些学生心中的结,我首先避开他们的问题,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你们看,某某同学今天表现得不错”、“今天某某同学能积极发言”、“你刚才的做法不错”……慢慢的,这些学生的学习表现越来越好,能主动与老师交谈,能积极参与,改掉了既影响自己又影响别人的好动行为,因此,我们要从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他们只是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不但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还要从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出发,时刻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情感上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关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3、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的学习。在教学《电路》时,以闯关—逐渐升级的形式开展比赛,首先让学生利用导线、电池、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再利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组装简单电路,完成后再增加一个小电珠,用开关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最后能力较好的同学还可以研究有几种组装方法、能否用开关同时或分别控制小电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⑷“课标”指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的时间和体验的机会。”、“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如饲养小动物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经验,而《养蝌蚪》、《养蚕》等虽受到学生的喜欢,但城区的孩子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难以完成,它的培养目标可以在饲养其它小动物中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重新确立课题《饲养小动物》,学生兴趣高,参与面广,也容易完成,再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收获更多,事半功倍。

强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 0.2%的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地克服仔猪断奶应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参考文献:

[1] 李玉芬,高海岩,王刚.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综合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3:125—126.

第5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关键。在小学课堂上,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些学生天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是需要开发出来,这样的学生可能成为天才,其创造力也具有特殊性;二是学生要通过努力而实现自我的创造力,通过设定目标来实现自我价值。小学美术课堂学习,学生也许不会创造出伟大的美术作品,但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逐渐开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也会提升,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

一、美术课堂的异策化教学

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学生个性发展也突显出来,个性是一个人的内心表现,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并且伴随着实践活动,就形成了稳定的个性。但在同一课堂下,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气质、思想等。因此,要实现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同一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与教学相符的方案。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设计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异策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美术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根据同一课堂上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

二、美术课堂的氛围化教学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开发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下,其潜在的能力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创造力。因此,课堂教学也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下的教学课堂,教师要把握和控制好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课题经常变换角色,同时,学生也要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自我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公开优秀的学生作品构思,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突破。可见,课堂氛围也可以促使学生开发其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三、美术课堂的传媒式教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传媒式教学是通过传媒进行教学信息传播,没有教育传媒,就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堂实际中,学生创作和欣赏过程就是凭借视觉形式。直观的视觉形式可以从学生作品中体现出来,包括线条、色彩等。而传媒方式的运用,就是通过接触媒介信息后,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创造性认知,媒介信息变化使学生知觉转变,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教学多媒体工具的利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求,要能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时,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四、美术课堂的操作多元化教学

创造性是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下,每个人会具备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随着活动变化心理活动逐渐清晰。而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会凭借各种感官来感受学习环境。例如,刻版画适合触觉型学生的制作,石版画则吻合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在同一形势下而开展活动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自由组合,无论是独立操作还是整体配合,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美术课堂的评价化教学

第6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听障生 速写课 教学意义 教学方法

一、速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速写不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培养观察力、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课题,是造型艺术乃至各设计专业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对于学习美术专业的听障生来说,速写课的教学尤为重要!

1.听障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有诸多障碍:

(1)他们双耳失聪,导致语言能力退化,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很弱,因此很多普通教材中的理论部分他们都看不懂,需要更多的教学范画和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2)他们观察力敏锐,善于抓住生动的形态,体会细微的情感,但往往因教学不当,过度地被事物表象的细节所吸引,只停留于表面的模仿,而失去了把握对象整体和本质的能力。

(3)他们思想单纯,执着专一,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但却常常缺乏变通的能力,对于一门专业课的知识点只停留在认知、基本掌握的程度,却不大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们有必要研究一套适合他们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首先从基础课---速写开始。

2.综合以上几点,加强速写课教学的意义在于:

(1)帮助听障生更好地表达自我,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他们的观察力较常人更加敏锐细致,但听觉信息受到屏蔽;虽然表达情感时更加直率大胆,但语言表述能力欠缺;虽然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有许多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思绪,但他们文字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通过学习速写,可以使他们不仅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信息和生活体验,还能契合他们率真,单纯的特性,经过大量的练习,逐渐形成另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同时也使艺术感受得以及时的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梳理整合,从而培养了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2)让听障生的专业学得更扎实,为今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由于专业基础和理解力的局限,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都很弱,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地临摹。这样会造成他们只看表象,只学皮毛的习惯,将接影响到他们专业的深入学习和今后的就业。而速写简洁概括、主动果断的特性正好能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目的性地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了解对象的本质,逐个解决造型问题。在强化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一步一步学得严谨扎实。为今后的专业创作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强化听障生的专业持续学习能力,使听障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听障生因为沟通障碍等原因,几乎很少有机会去正规的专业艺术院校深造。在特教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内容较杂,周期短,又要考虑到就业,很少有整块的时间去练习造型基本功。而速写方便快速、灵活多变的特性正好能使他们在空余的时间里见缝插针地补习,解决相应的专业问题。目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和持续提高的能力。多数听障生乃至正常学生都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一要求,常表现出无奈和抵触。而具备扎实速写能力的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专业上一通百通,一专多能的潜质。他们能通过速写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做好所学专业与单位需求的顺利转化。在工作岗位,一样通过坚持画速写,不断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持续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国内速写课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速写课 ,作为一门学习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意义与作用已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专业院校的普遍共识。但是,经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在各地特教学院听障生美术专业的具体施教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对速写的认识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弊端:

1.对速写的概念认识不清晰:

(1)将速写简单地定义为快速的描绘,将素描和速写以时间长短来区分轻重,往往轻视速写的作用。

(2)对速写的意义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速写的作用只是过去画家搜集素材的一种原始手段,现今完全可以用照片、电脑来取代。

2.在具体的速写教学环节上存在许多不足:

(1)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明确。这些院校虽然大多已开设速写课,但速写课和专业课缺少衔接,只是成为一种形式的过场,既不解决造型问题,也不服务于创作。

(2)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中没有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大多还停留在让学生临摹范本的初级阶段,或永远只画单个人物写生,没有层层推进式的教学。对于写生对象的动作,表现的侧重点,时间的控制,都不讲究。在课程结束后就觉得速写已经教完了,不再作深化练习的要求。

(3)教学手法单一。对于速写的规律性和多元化的表现方法,专业教师没有做相应的分析与讲解,教师自己也很少作课堂示范,只让学生临摹普通应试教材。所以听障生得不到画速写的入门要领,总是觉得枯燥难学,常常心灰意冷,更谈不上长期坚持了。

三、速写课教学方法研究

因此,总结各方面速写教学经验,研究适合听障生的速写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此,以浙江省特殊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的听障生为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上述的各种弊端,我们在听障生的速写教学方法方面作出如下的改革与调整:

(1)明确速写课的意义和作用,与其他专业课合理串接。

明确速写所能培养学生的造型性,表现性,创作性,衔接性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素质。在速写上强化默记能力、联想能力和创作能力。将速写课进行阶段性教学和通课性教学相结合,通课性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紧密结合,促进创作能力的提高。

(2)确定速写课的整体教学内容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

将整个速写课教学内容形成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在阶段性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安排5官速写、头像速写、全身人物慢写、全身人物规律性动态速写、全身人物自由性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主题创作速写。在通课性课程中安排挂布速写、静物速写、风景速写、动物速写、形态分析连作、情绪抽象连作等专项练习。这样,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触类旁通,通过大量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3)教学示范新颖、透彻,鼓励多种绘画方法多元并存。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写生的对象,带头作写生示范:用整体画法和局部拼凑的正反面教学方法,提醒学生整体观察的重要性;用果断肯定的画法和被动描摹的画法对比演示,强调速写直取对象本质的艺术特性:用盲目夸大对方特征的漫画式手法和默背式的程式化画法,指出远离物象本源的两个极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表现手法来表现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体现绘画语言的多元性和写生对象的丰富性之间的对应。在实践的练习中,学生会逐渐找到自己顺手的绘画工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审美倾向,进而确定今后的工作倾向。

(4)临摹与写生并重,逐个解决专业难题。

在教学中,主张课上课后有选择性地临摹速写佳作。课上临摹中国唐朝五代时期的线描精品,体会衣纹的穿插规律和用线的节奏韵律;课上临摹西方文艺复兴三杰的手稿草图,体会形体的榫接关系和线面之间的转换关系。课后临摹乔治.伯里曼的艺用解剖,理解人体的形体结构和概括性的表现手法;课后选择临摹近代著名速写名家门采尔、伦勃朗、梵高、叶浅予、黄胄、陈丹青等人的作品,体会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临摹与写生紧密结合,在大量写生中逐渐运用临摹所学的技能。反过来,写生中遇到的问题或审美感受,再去找相应的范本分析研究。在一系列的写生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逐个解决构图、物象比例、物象造型、画面节奏、画面意境、主题创作等专业难题。

(5)加强教学渗透性,便于在具体工作中发挥。

在速写课上将规律讲透,把方法教活。这样,在每门其他专业课的的创作阶段,就能较轻松解决创作构思、构图和造型的深入问题。学生在每门专业课中都能顺利地经历由草图构思到具体创作成品完成的实践体验。而这种不断实践所形成的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充满专业的自信,在今后的许多工作中得到发挥:如丝绸手绘、装饰画创作与绘制、插图设计与绘制、工艺品雕塑设计与制作、壁画设计与绘制、动漫玩偶设计与制作、动漫原画设计与绘制等等。学生可以将速写技能作为在工作中适应与继续提高的法宝!

以上是以我校为例,对听障生速写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研究分析,希望能在进一步的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好的验证与提高。也希望更多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心听障学生,关心特殊教育,大家一起努力,推动特教事业成功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实验排课 手工排课 实验室管理 教学新形势 双教师双班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21-03

大学物理实验的排课体系是在全校排课系统下,由学校教务系统综合全校课程进行编排,根据物理实验中心的需要安排好时间段,实验中心在学校给定的时间段内安排课程表、轮换表等。所以大部分的排课工作还是各实验中心自己完成的。相对来讲,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生人数不算太多,单独开发一个自动排课系统并不现实,还要与学校总系统相关联,很多实验中心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由于实验排课相较于理论排课的复杂性(教师带课班级多,需求复杂,实验项目和实验室轮换等),自动排课效果并不明显,后期还是需要人力调整编排,工作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现有的实验课自动排课系统推广性不高,大部分院校的实验中心还是以手工排课为主,辅以各种计算机软件。

实践证明,探讨总结一种简易的适应新教学形势的手工排课思路与方法更能满足现阶段的排课问题和新的教学需求,而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如word,excel等)的数据处理功能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排课效率。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形势

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难脱手把手教的模式,学生自主能动性差,遇到问题不思考,应付了事。而教师由于工作量大,难以花时间把握课堂进程,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操作过程,最后只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老师评分只看实验报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前提下,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实验课表安排正是改革的一部分,按照改革的教学要求做好课表轮换安排,使其更好地实现实验室、仪器、实验项目和实验过程的优化管理,才能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实行。

二、新形势下对课表的新要求

(一)传统课表的特点

传统实验课程表及轮换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上课时间,地点,班级(实验分组)和实验项目,以及实验项目的轮换。为了简化表格,通常发给教师和发给学生的课表不同,查询彼此的信息不方便。分组不细致,通常到了实验室之后任课教师还要临时分组及分配仪器,不利于实验室和仪器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少的时候,如果人数较多,则会容易混乱,并且不利于教改之后的课堂教学。

(二)新课表的要求

为了逐渐适应教改要求,新课表应具有以下内容及功能:1.信息全面,一目了然,教师和学生应通用一张课表;2.实行双教师双班制,既可减轻教师负担,又不耽误教学精研;3.为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实行实验设备一人一台套,并对仪器及座位编号,课表上对学生编号,按号实验及评分,体现操作过程的重要性,也方便对仪器进行管理;4.具有可拓展性,以方便以后仓储式、开放式等教学改革的尝试。

三、课表实现

(一)课程表编排

课程表基本是传统手工排法,这里在word文档上编排。

1. 首先按照人数及教学要求确定班级数,如本实验中心这个学期有1800多学生上课,按照一人一台套的原则,每个实验室只安排一个实验,每个实验20台仪器,所以每个班级最多可安排20名学生,分成90多个班级。

2. 将班级数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全校课程情况安排时间段。

3. 在课程表上每个时间段位置上排列好各班级编号,将教师姓名按上课次数复制,留在空白位置。当条件满足时只要将名字拖动到合适的为止即可,一个老师的名字用完,他的课也就排完了。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不易出错。

4. 按限制条件分配班级。限制条件有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硬性条件如该老师还兼有其他课程需避免时间上的冲突,软性条件如有些老师喜欢集中时间段上课,晚上有事不能上课等个人原因。硬性条件是必须满足的,软性条件综合全部教师的情况尽量满足。条件满足后将课程表上教师姓名拖动到合适位置,直到所有名字用完为止。

5.双教师双班制:两个老师共同负责两个班级,除了绪论和总结可以一起上之外,每个老师负责剩下的一半实验项目,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在两个老师名下轮换实验。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集中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如图1所示,采用每两个半班级“课程编号1,编号2:教师1-教师2”的格式编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表

图1 课程表实例(截取部分)

(二)轮换表编排

实验轮换表体现了实验课程安排的复杂性,也是体现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重要表格。按照双教师双班制,每两个班级共用一张轮换表。轮换表也是在word文档上编排,并运用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具体如下:

1.制作轮换表模板。实验轮换表信息量大,班级数多,制作一张模板可以每个学期通用,明显地提高编排效率。模板包含以下信息:上课班级(所选课程编号),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及对应的实验项目,上课教师,上课学生及其编号。将以上内容合理排列,使轮换表美观大方,信息一目了然。

2.轮换次序表头模板制作。事先做好轮换次序表头的模板,这个模板也是各学期通用的,如有10个实验项目,则模板由5个轮换次序表头组成,各表头以数字1-5编号,如图2所示:

第8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关键词:手工;高校;素质选修;教学模式

一、手工工艺制作课概况

手工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发展不均,各高校对手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选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开设的手工课针对性强,手工种类丰富,而另一些开设了手工课程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片教学为主,使手工课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手工工艺制作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共计32课时,分16周进行,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章从手工工艺制作课的教学环境、课程运行、学生状态三个角度综合分析目前手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环境受限,互动难

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授课的教室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室,未考虑到手工工艺制作课的特殊性,所以教室环境单一,教室布局程式化——长桌、桌椅固定、桌面窄,缺少手工制作的氛围和代入感。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所以固定的桌椅不方便学生进出和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因手工工艺制作所需材料、工具多且制作空间大,目前的教室环境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

2.课程运行现状

其一,材料准备问题。通过每学期的课程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在手工课中遇到的最难问题之一是材料准备。课上常有学生出现漏带、少带材料的现象,如果安排学生自由创作,学生所选材料往往局限于课堂中已介绍过或普遍使用的材料,很少有突破。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接触手工少,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动手制作,平时很少接触手工,对一些手工材料感到陌生,所以准备时只选择容易收集的材料。此外,手工课需要材料多,学生往往预算有限,过多购买材料易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其二,大班型手工教学。手工工艺制作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每学期设置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一对多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过程,但在大班教学情况下,教师每次示范花费的时间较长,占据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作为以兴趣培养为主,强调互动和动手操作的课程,手工工艺制作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过多的示范占据教学时间多,就难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三,学生学习状态。高校所开设的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发掘。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仍普遍处在较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长期学习习惯的养成。目前,部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难体现。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更习惯按教师的安排、计划去做,照着示范做,很少主动创新,缺乏创新和创意思维,这对手工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是课程教学缺乏时效性。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是全校公选课,而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片面,所以不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手工工艺制作课进行探索和发掘。只在手工工艺制作课堂短短几十分钟内渗透手工工艺制作的内容,缺乏连贯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手工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非艺术类专业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营造手工氛围,加快课程建设

教室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除了具有必备的功能性,其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学习效率和精神状态。其一,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仍处在模式化的教室环境中,为减弱模式化教室环境对手工工艺制作氛围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手工艺作品欣赏和音乐播放环节。通过幻灯片、视频展示手工工艺制作流程,借助手工艺作品营造手工氛围,通过音乐播放,营造轻松的创作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其二,通过加快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手工教室,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加强教室的情感化设计,增强手工氛围。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地点可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自然,开阔视野。

2.增加实用手工艺,调控班级设置,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通过班级设置,分散选课人数,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创作空间。通过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效能。其一,课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如果从身边熟悉的手工艺入手,会让学生更易接受,相对减少学生收集材料的困难。教师如果从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出发,会激发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手工艺,慢慢渗透手工的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西南科技大学已开展的手工笔记本、叶子的声音、T恤再设计等课程教学,都是利用身边方便获取的材料完成的。其二,转变单一的示范模式,将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相结合。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制作,通过让学生示范,使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并影响其他学生,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而且,精彩的示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其三,按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因为手工工艺制作是全校公选课,整个班级涉及的专业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完成课堂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可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动手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还可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表现为主,以开放的态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创作,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工艺制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设沟通平台、实践平台,延长课程时效

其一,多元课堂活动。与枯燥的听讲、练习相比,多元的课堂活动相对灵活有趣,有助于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手工达人分享手工制作经历,交流手工制作经验,转变单一的授课形式,通过手工达人的手工制作小故事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创作。又如,在手工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导入竞赛活动,课堂中的竞赛一般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要求手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然后根据教师、学生的投票数选出优胜作品。通过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手工群的建立。长期以来,在线学习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而且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下,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灵活性。通过建立手工群,教师希望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通过分享日常手工生活体验、优秀手工创作经验,潜移默化地将手工渗透到生活、学习中。其三,增设实践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手工工作室,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通过增设手工工作室,将课程与实训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完整参与到手工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中,而且通过设置校园跳蚤街、参加创意市集或网络售卖平台销售手工艺作品,可以让学生体验售卖过程,丰富实践经验。

第9篇:医学科研方法范文

一、学核心理念奠定学科建设基础

我们认为,全体数学学科的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整体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形成统一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

第一,这是筛选与整合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需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各种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但同时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变,所以,我们必须尽力把握能反映学科教育本质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以对本质规律的把握来顺应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在学科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定力”。

第二,这是教师群体有效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成果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搭建一个有利于教师展示自己独特的创见与风格、彼此借鉴、彼此交流合作的观念平台,而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是搭建这一平台的基础。

第三,这是保持学科教育的根本一致性的需要。20多年来,北京四中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即以学生的发展意愿与学业水平为依据,打乱行政分班,将学生重新编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同时,以开设A、B数学选修课和组织课外竞赛小组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同时受教于几位数学教师。我们认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统一,这样才能保持数学教育的根本一致性,减少因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不一致而给学生造成的适应困境,切实保证与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结合对四中教学传统的认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学组的刘士申、李建华老师首先提出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数学的特征看,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视数学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从教育教学的任务看,我们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和数学素质,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又结合科研课题,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这个核心理念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实施、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重点,可以简要地表述为:“讲数学”、“重认知”、“求发展”。

所谓“讲数学”,就是要不断细致深入地考察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是否更深刻、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味道”。所谓“重认知”,就是要更为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不因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使教育教学变得欲速不达,也不因过低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而限制了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发展。所谓“求发展”,就是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不断提高师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学全面数学教育观”的认识与把握,我们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专业自主与学校有效引导的统一,数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方法体系

学校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全体数学教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的精细研究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为基础,而要使研究更为有效,就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一线教师把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大力推介与应用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的个案研究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教师个体和群体对个案研究法使用得越来越熟练,我们又进行了不少富有创新性的尝试,积累了一些使用和优化个案研究法的经验,并逐步将这些尝试与经验整合为适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体系。

1.个案研究

对一线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行为中体现理论的力量,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选用个案研究法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记录并细致分析、深入反省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强化那些合理、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矫正那些不适当或消极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在大力推介与应用个案研究法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它的作用与优势,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使用方式。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固然有极强的理性色彩,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感性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相对远离教学实际的理论工作者比较难以把握的东西。我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整理成个案,既能从更深的情感体验层次和理性思考层次感受教学,也能为理论工作者提供鲜活灵动、理性感性色彩兼具的研究素材。

我们希望教育教学个案研究不仅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且能比较细致与全面地展示这些行为的前因与后果,以获得对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我们在记述教育教学个案时,多采取“三段式”:首段为“总体构思”,尽可能详尽地将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总体设计表现充分。中段是“过程展现”,其中一部分是客观记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另一部分是展现这些行为背后教师的思考,如教师事先有关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即时反应或选择某种应变对策的说明、事后对某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等。后一部分的内容以插入或旁列“说明文框”等方式,与前一部分内容合为一体。末段是“回顾反省”,教师尽可能详尽地表述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开始时,大多数教师个案记录末段的“回顾反省”的文字只占整个记录的很小一部分,多为三言两语的说明性文字。但随着教师对自己知行合一关注程度的提高,“回顾反省”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个案研究越来越能够“以小见大”,由对某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前前后后的展现与思考,折射出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的把握程度。此外,在“过程展现”的前一部分,教师们原来只是简单粗略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实际事件,后来则越来越详尽地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师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在对某个教学行为或某个教学片段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很

多教师自然而然地将散珠缀联成串,用个案研究方法表现自己对某个教育教学主题的思考与认识。这不仅保持了个案研究方法在单独呈现教育教学片段方面的优势,而且因为各个精心选择的个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共同刻画教师对同一个主题的深入细致的系统思考,所以,这类个案研究更能全面充分地反映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策略性把握,更能促进教师在观念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北京四中数学组教师的个案研究类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论文评比中屡屡获奖,成绩喜人,但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一批教师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审视、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意识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个案组的研究

个案组的研究是以教育教学个案为研究素材的教师群体性研究的一种方式。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选题。教师们同选一题,分别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个案的方式整理成文。二是研讨。教师们聚在一起,比较、分析每个个案的特点和短长。三是归纳整合。或者每个人分头将群体的分析意见和建议整理成文,或者指定专人,将数篇个案与群体比较分析的内容整理成文。

这种个案组的研究活动比教师单独进行的个案研究更有价值。

首先,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群体通过坦诚、客观、细致的分析比较,最有可能整合大家的优势,被肯定的那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观念与行为,将在教师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更为自觉地得以体现,而互相借鉴,也有利于教师突破自身认识上的局限,走出盲区,更为自觉有效地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其次,这种研究可以将同伴间的分析比较与凸显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不同教师最佳的教学策略是会有所区别的。其他教师在注意到这种区别的基础上,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褒奖和建议,往往对教师形成自己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再次,在个案组的研讨中,很多教师既是评论者又是被评论者,既是受益者亦是“施益者”,每个人的地位都在不断转化,这有利于形成平等、真诚、坦率的研讨氛围,也有利于增强教研组团队的凝聚力。

3.专题系列研究

对于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我们会集中全教研组的注意力,用比较长的时间,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系列研究,在反复的交流与实践中,逐步提高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例如:2001年底,北京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结合准备这次会议,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了持续数月的数学教学专题系列研究活动。

首先,围绕研讨会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渐形成学习策略”,各年级备课组确定一个课题,数位教师共同研究。高一年级的选题为“面面平行的性质”,高二年级的选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三年级的选题为“高三应用题”。在这3个课题中,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整理数学事实”、“根据已知知识与方法编纂题目”、“归纳使用可操作的解题模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结合相关课例,反复实验、研讨与优化教学过程有关联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每次上完课,教师们都会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展开热烈的讨论,有时讨论的题目很“大”,如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一堂以讨论为主的课;有时讨论的题目又很“细”,如教师是待学生提出所有能想到的数学命题后再逐一判断命题的真假,还是学生提出一个命题教师就判断一个命题。

经过近3个月反反复复、细致入微的交流与研讨,教师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与深化,对把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方法使用得更娴熟、积极,而且自身的研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接下来,在市重点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我校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至少开出了一节研讨课。虽然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都没有经过事先的“排演”,但是每节展示课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以及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握等,又都是教师们反复交流、长期实践的结果。可以说,每位教师的课既充分体现了数学组团队对研讨会主题比较一致的理解和把握,又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每位教师独特的风采。

研讨会后,研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又组成讨论组,对本课题准备、实施的整个过程再次审视、分析、反思,并指定一位教师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形成论文初稿,再回到组内讨论、补充,最终形成定稿。这样的回顾与反省,无疑是对我们所认同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再次发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