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的概念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第1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 自2004年《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提到法律风险以来,法律风险成为企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法律风险的概念特征两方面论述企业的法律风险,以期对我国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实践和理论提供理论参考。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提出了法律风险的术语,但是该《办法》没有对法律风险的含义加以界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2005年《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企业法律风险按照不同的属性具有多种类型。从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企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其中前两种风险分别以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为特征的,而法律风险是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持此相同观点的还有曲新久教授:“法律风险是指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够全面。这个概念仅仅从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制监管等原因,而做出的违法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包括承担法律责任或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这仅仅是法律风险产生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等原因,从主观上不知道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者对自己已经或将要遭受的损失未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例如合同法上的代位权、撤销权的行使;无效民事行为的撤销权等。这种经济损失我认为也应当属于法律风险的一种。因此,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或者逃避法律监管而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和主观上不知道采取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权利或者将要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与企业的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风险具有相对的确定性。由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与之相反,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是因为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犯法律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救济导致的。这种确定性是相对的,例如侵犯他人着作权的行为,如果该着作权人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该企业就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该企业没有追究其侵权责任从而使侵权企业的这种法律风险没有发生。但是这种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而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发生正相反。

    法律风险的相对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相对确定性。企业违犯了法律法规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只要国家机关或被侵权人追究其法律责任,该企业就肯定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对确定的。企业违犯法律进行经营,就会受到行政处罚;企业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明文规定了行政处罚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幅度和方式。由于具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性,因此法律风险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当事人是可以事先确定的。即使当事人事先确定的数额与法院最终判决确定的数额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法律风险从损害结果上也具有确定性特征。

    第二,法律风险是可防可控的。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虽然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使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底。但是由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法律风险完全可以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在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杜绝的。

    第三,法律风险具有损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的经济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企业的违法行为而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企业承担的行政责任往往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吊销营业执照会使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从而影响盈利。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赔偿损失。企业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刑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担;附加刑由企业承担。另一种是由于企业主观上认为某种损失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救济,而忽视了那一方面的权利保护,从而使企业遭受了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损害性与企业的其他风险相比,有过及而无不足。

    第四,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可预见性和不可保险性。自然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往往使企业措手不及。而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违法行为等情况予以预见的。法律通过授权或禁止的方式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及违犯该行为模式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违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不利后果;企业在经营中,完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散企业的自然风险。由于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密切相关,因而,企业的法律风险是不能通过保险分散的。

    通过上述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法律风险是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的。企业应当重视建立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自193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Can Inst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oouptants简称为ACPA)首次设立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 简称为CAP),该机构就一直从事会计准则的制定与。1959年将该委员会更名为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rubf Principles Board简称为APB),再于1973年改组为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 AccountingFoundation 简称为FAF)所属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简称为FASB),继续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的。此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方面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报,作为会计人员处理交易事项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作为日后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的理论基础,但其本身并非财务会计准则的一部分。

截至2005年5月,美国已了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其中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我们早子1997年(亦即6年前)就已预测到其内容将与现金流量、现值和风险相关。果不其然,2咖年2月了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用现金流量数据与现值作会计计量》。从本文即将论述的基础与回顾,我们有理由来预测第八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内容,土要是与风险的计量与披露有关。

预测第七号与第八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基础

自从美国开始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以来,有关会计处理原则的制定方式已慢慢从归纳法蜕变为演绎法。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制定了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1978)。然后,再依循第一号概念公报,构建展望了整个的概念公报架构。

在概念架构中:除了界定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与财务报表报告的目的之外,尚须探讨;财务会计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表达的信息应具备哪些质量特征?此即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5)所探讨的内容。

2.用来传达信息的财务报表基本要素有哪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借由财务报表来表达的,而财务报表则是由十个基本要素堆砌而成,因此,对于财务报表所使用的基本要素,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此即第三号《营利事业财务报表要素》所探讨的内容。不过,其后被第六号《财务报表要素》(1985)所取代。

3.这些财务报表要素应如何计量。确认与表达,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既经界定,然而其金额应如何计量,应如何记入账簿?如何表达,此即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损益的确认与净资产的计量》(1984)所讨论的内容。

至于第四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1980),由于涉及非营利事业,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至此概念架构似已大致确定。但为了落实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相关理念,尚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未来的现金流量如何估计,其现值如何计算?第二,风险如何计量与表达?

试想,在美国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中谈到,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在于:

1.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决策。

2.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投资决笨与信用决策(或放款决策)。

3.帮助报表读者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

4.帮助报表读者预测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

5.提供企业各期的损益金额。

6.提供企业各期损益金额的组成要素(R”盈余质量)。

7.提供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对该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利。

8.提供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上列5到8就是企业每期应予编制的财务报表。因此,如果将上列次序倒着读回去,可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编制财务报表。借以帮助报表读者预测自己及其他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以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投资决策与信用决策。

此外,依据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主张,有用的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包含有真实性,可核性与中立性,着重在历史成本而相关性包含着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则着重在市价。若与决策相结合,那么企业所表达的会计信息将会偏重相关性,亦即强调以市价为表达重点。至于所谓市价,如果有活络的交易市场,那么该市场的交易价格可以作为市价的依据,否则得以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市价。

在上面的论述中,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就是会计表达问题的焦点所在。试想,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与金额所以要加以预测,就是为了计算其现值,以表达资产与负债的公平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回溯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内容

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现值计量的组成要素二是现值计量的方法。

就如该概念公报所说,在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公平价值时。应采用现值方法来计量。采用时应考虑下列项目:

1.未来现金流量的某一估计值,或是在不同时点的系列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

2.以无风险利率来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3.未来现金流量金额与时间的变异期望值。

4.资产与负债含有不确定性的代价。

5.其他未予确定的因子。例如缺乏流动性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

此外,就现值计量的方法来说,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主张现值计量的方法有两种,即估计现金流量法(Expected Cash Flow ApprOach)与传统法(Traditional APProach)。有关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则应依不同情况来决定。

在传统法下。系以未来现金流量的某一估计值,或是在不同时点的系列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即上列1)来作未来现金流量:并将其他项目(即上列3至5)作为无风险利率(即上列2)的调整田子,用以计算调险的折现率。

一般来说,会计上对于现值,都是采用传统法来计算,亦即采用一组现金流量与单一折现率(即调险的折现率)来计算。这种计量方法。对于市场上存在类似项目的资产与负债极为有用。例如公司债的发行与投资。资金的借贷、分期收款销货等等。但是对于市场上不存在类似项目的非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负债,则显然不适用。此时必须采用估计现金流量法来计量。

在估计现金流量法下,系以无风险利率(即上列2)来作折现率并将其他项目(即上列3至5)作为未来现金流量(即上列1)的调整因子。用以计算调险的现金流量。其实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有许多估计值都有意无意地融入了估计现金流量的概念。此外会计人员经常要利用现金流量概率的有限信息来计量某一项资产或负债。

结论:我们认为第八号概念公报主要内容是风险的计量与披露

第3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后管理;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风险投资在经济,特别是商贸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及商贸经济的不断进步逐渐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以此为主题从不同视角对风险投资和商贸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出更深层的内容给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本文以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这一视角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层次介绍风险投资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流程,第二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风险投资和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形象化说明,第三层次将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之间的绩效关系从市场和经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风险投资;商贸经济发展;市场绩效;经营绩效

一、引言

在我国,商贸经济不断发展,且已渐渐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风险投资行业迅速发展,相应投资投入也逐步攀升。商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额的增加会对商贸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在绩效方面也显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量的文献中就已具体说明。就此,我们从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方面进行研究。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特征以及流程

1.风险投资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关于风险投资的准确定义。风险投资最初发源并发展于美国,后逐步在日本、欧洲地区等各个工业化国家得以进步。因此,我们从发源国、发展国、我国三个不同地域对风险投资的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在美国,相关协会给出了风险投资的一个定义,即: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是一种由专业的风险投资专家进行操作的、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特殊的投资方式。在欧洲地区,相关银行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供给那些研发新技术的小企业资金的形式。在我国,风险投资意味着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互依存,这些投资资金会提供给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商业化与市场化并存,这种投资方式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2)特征风险投资的特征由以下五个方面描述:第一,风险投资的高收益让人们愿意“赌一把”而产生“暴富”思想,因此,风险投资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互依存;第二,风险投资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投资行为有待斟酌,具有权益性;第三,一般投资倾向于较为“稳妥”的公司,而风险投资则倾向于有高新产业的公司,投资对象不同;第四,风险投资需要专业化队伍进行运作,需掌握专业技术进行投资;第五,投资按时间划分有阶段和长期两种不同形式。2.流程风险投资的流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找寻投资项目。首先,选择风险投资的公司要向相关机构提交报告进行申请审核,相关机构在对报告的相关内容及提交报告的企业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审核通过之后,公司才能寻找自己将要投资的项目。(2)筛选最优项目。对找到的相关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接受风险投资家的意见,对相关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综合外界因素,筛选出最合适的投资项目。(3)筹集资金。确定项目之后,就可以根据预算筹集投资资金,资金可以从私人、政府、国有独资企业以及未上市公司这四个方面进行筹集。(4)确定条款。通过申请人与专家之间的谈判,对投资中相关条款确立,双方合作,在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确定投资的方式、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划分等条款内容。(5)监督管理。所有投资工作完成之后,企业要接受风险专家的监督管理,以便相关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经营活动更加合理有效,企业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6)退出投资。在某些情况下,专家会建议退出投资以获得利润,通常的方式包括被兼并收购、清算退出或者是接受投资的公司上市,但在公司现状较差且难以逆转时会选择清算。

三、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绩效方面的影响

1.案例分析风险投资在带来高收益的过程中,也暗含着高风险,稍有不慎,高收益会变为一无所有。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无一不对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经验,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出真知,案例无疑会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下面,本文就以中国乳业巨头--蒙牛为例介绍风险投资如何对其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是牛根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作为原伊利副总裁,10年的生产经营过程在一瞬间化为泡影,失业的打击让他选择依然接触自己最熟悉的乳业行业重新奋斗。接下来的时间,他注册成立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乳业巨头蒙牛,即“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最后一季度,蒙牛实现了高额的销售收入,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销售收入翻翻,从第一年的3000多万元四年后摇身变为40亿元。除了销售收入,产量激增,其液态奶在全国范围内2004年1月份的市场份额中占了销售额的五分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成长需要资金注入,正是蒙牛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国际上的顶级投资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一轮投资,蒙牛共接收了五亿元资金的投入,同时也朝着好的态势迅猛发展,但发展越迅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蒙牛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但蒙牛巨大的资金缺口阻碍了上市的步伐,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蒙牛还无法得到资金支持的话,就会走下坡路。随之,蒙牛得到了三家机构的资金支持,摆脱了资金困境,终于在2003年于香港挂牌上市。由于当时香港经济低迷,而蒙牛的股票定价较高,因此三家投资机构成为风险投资中的大赢家。第二轮投资以认证可换股票据形式投资。2.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分析为获得高额利润,相关专家会向商贸公司注入投资资金,以便在风险投资中为商贸公司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因此,需要对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分析创造价值的大小。企业的经营绩效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企业在被注入投资资金后真实的发展情况,因此这部分内容对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国外不乏此方面的文献,有两位学者在对公司规模、行业地位相同的六百多家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是否接受风险投资会影响上市的股票面值的大小、上市时间的长短以及权益的高低。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与不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有较大的优势,股票面值较大、成立的时间较短且权益较高。Barry通过对比美国1000余家接受风险投资与1000余家不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后发现,当没有接受风险投资时,企业会倾向于较低的定价水平。这些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商贸经济经营绩效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3.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分析以上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于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的情况还有待研究。因此,在对我国近一千家公司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有风险投资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对第一次发行股票后的五年时间进行记录,发现其平均收益显著较高,20%的被退市企业中,有风险投资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有风险投资的公司要低于没有风险投资公司将近六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同样起到促进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风险专家的参与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风险投资资金的注入吸引了风险专家的加入,丰富的经验使得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企业,对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总结

风险投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给我国商贸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向迅速发展的方向迈进。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风险投资有利于商贸经济的发展,吸引风险专家,提高市场绩效及经营绩效。企业接受风险投资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为了达到更高收益的目标,企业要学习成功的案例,吸取失败案例中的教训,结合企业的特征将风险投资的成功之处应用到实际的公司风险投资中,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提高企业利润,让企业能够朝着更加蓬勃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王金超.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3):231-232.

[2]王镇,徐裕霖,赵斌.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研究探讨[J].中国商论,2013(13):45-46.

第5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文化 风险 供应链管理 防范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文化概念界定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 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上述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生产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 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 或) 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凯吉彼得和夏皮罗罗伊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 对SCM作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相互交织。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见仁见智。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古籍中,“文化”一般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出版了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文化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供应链文化,是指在供应链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并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普遍认同的,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为宗旨,以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联盟文化。

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文化受民族、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文化交汇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供应链文化风险可以分为4个层次:器物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产品造型、外观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风险;行为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各节点企业之间在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制度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各节点企业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的差异引发的风险;观念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因各节点企业不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传统而引发的风险。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企业,由于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供应链形成、调整与发展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资源、结构的整合,必然引发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防范,就可能导致供应链不能正常运作,甚至合作关系破裂。一般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因此供应链文化风险是我们必然面对的事实。

(二)影响的两重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与机遇是共生的。可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面对此种风险,如果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措施不当,就会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发生背离,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这种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善于在此种风险里发现机遇,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最终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三)多样、复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多变,并通过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供应链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沟通不畅、人员之间的误解、制度的差异、观念的冲突等,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是有效地识别这种风险的基本前提。

(四)隐蔽性

供应链文化经过供应链发展过程的积淀,主要处于深层次无形的观念领域,这决定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隐蔽性。其隐蔽性使人们不容易注意到风险的存在,而容易在各种活动中蒙受损失。当然,是否真的蒙受损失却是有条件的,即当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隐蔽状态凸现出来,成为风险事件。

(五)持续性

文化风险属于观念形态方面的风险, 是一种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与因汇率、利率、市场需求波动等引起的其他风险相比,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渗透力强、错综复杂,一般来说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六)可测控性

能够预测、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虽然供应链文化风险触及深层次的观念领域,但它仍然是可驾驭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文化风险进行预测、估量和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管理等措施。

供应链文化风险防范对策

(一)重视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我文化的方位,并自觉地以组织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

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应当重视文化认同,从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其成员能够以供应链文化与本企业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而重视文化认同,需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技巧。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一个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域或跨行业供应链的成功,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沟通,而这种沟通要有一定的机制。因此,各节点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一个供应链的成功,还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有如下含义: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优点和缺点;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

“移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移情现象。最早使用“移情”一词的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对移情方面研究贡献较大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什么是移情呢?从本来意义上简单地说,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来看事物和思考问题。上文所说的文化移情,就是在考察他文化时主体自觉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身原有文化的框架模式,而从他文化的角度去感受、领悟和学习他文化。

(二)进行文化整合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进行供应链文化整合,即在供应链构建与运作过程中,使相异或矛盾的各节点企业文化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供应链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注入式。这种模式适合于核心企业文化有比较优势的供应链。整合时,核心企业将本企业文化输入链上其他企业,即以核心企业文化为主导,链上其他企业原有文化被整合为符合核心企业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相互渗透式。此种模式适合于由各自具有独特文化优势的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在强势企业之间构建供应链时,如果各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彼此不存在很大差异,能够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与吸收他方文化的优点,那么各企业文化经过相互补充和协调,就会形成新的相互渗透的企业文化。

创新式。如果是弱势文化企业之间构成供应链,就可以此为契机重塑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努力,摒弃原有企业文化中的劣质部分,保留其优质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创新文化的形成,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也较高。

保留式。该模式适用于由中小企业构建的比较松散的供应链。假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是弱势企业,彼此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相异,而且企业之间分布松散,又只在少数领域合作,人员交往较少,文化不协同也不会引起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么各节点企业可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三)制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应当把风险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个专职部门,由其负责本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业务。链上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时,除了要对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外,还要把文化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文化现状及其可能包含的风险,链上企业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强化共同目标、进行跨文化培训等。当供应链内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时,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遵循供应链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运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内部人员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减少文化摩擦,使供应链得以高效运作。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家、跨民族供应链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防范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企业及其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其沟通与理解,应当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合作伙伴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培训等等。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防范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海.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8(3)

第6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社会创业的资源获取问题;⑤社会创业机会开发问题;⑥绩效测评问题;⑦培训教育问题;⑧社会创业学习问题,DavidGras(2010)通过对1991-2010年之间发表的有关社会创业论文248篇进行文献综述发现,未来社会创业急待研究的主要问题共有27个:社会创业的形式和结构;社会创业创新;社会创业的背景影响;社会创业的创业机会;社会创业合作;社会创业的目标和目的;社会创业的启动资本;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特征;社会创业绩效测量及其相关定义;社会创业利益相关者;社会创业战略行动;社会创业资源与使用;社会创业网络;社会创业企业社会责任或道德;影响社会创业的制度力量;社会创业的绩效或增长;冲突和目标如何影响社会创业;社会创业组织的政策和实践;社会创业的动机;社会创业的组织特征;社会创业所涉及的变化;社会创业的可持续性;社会创业的内部治理;治理结构如何影响社会创业;社区如何影响社会创业;其他问题。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社会创业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和方向亟待解决和研究。但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创业研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基于社会创业原有模型的法则网络(NomologicalNetwork)理论框架。重要概念之间的理论关系或合理关系的连锁系统被称作是一个法则网络。法则网络包括原有模型(新构念的内在维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框架)、前因变量或结果变量。具体而言,这涉及到社会创业研究三方面的缺乏:首先是社会创业构念原有模式的缺位,即缺乏社会创业内在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理论框架,其反映了社会创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其次是缺乏社会创业原有模式基础上的前因后果的统一理论框架,其反映了社会创业构念的效度;再次是缺乏社会创业构念内在维度及其相关变量测量题项的科学设计。正如盛南(2009)在其博士论文所指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创业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主题,定性研究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高质量的定量研究更是罕见。尽管近年来社会创业在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持续升温,这一状况也没能得到明显的改变。究其深层原因在于社会创业核心构念,以及在其基础上构建的包括其前因后果的法则网络的缺位、缺失和相应测量工具的缺乏,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确立社会创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的合法性地位,更能促进社会创业已有分散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为后续高质量的定量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工具支持,提升社会创业的研究层次。

    国外社会创业研究发展动向分析

    事实上,为了突破社会创业当前的研究困境,国外许多学者(RaymondJ.Jones,2011;CraigL.Mayberry,2011;Lumpkin,2010;MichaelH.Morris,2011)在借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导向”这一概念及其成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来开发社会创业的核心构念即“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前因后项的理论框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并预示着未来社会创业研究发展的动向。TimMazzarol(2011)理论上对“创业导向”能否运用于社会创业组织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创业导向”的内在维度创新和超前行动对实现社会使命以及满足多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但风险承担、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创业导向”维度对社会创业组织的作用和商业企业的作用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创业组织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不是财政风险,更多是非财务风险,即信任和名声受损的风险;社会创业组织强调合作和受多重利益者需求约束,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都难以兼容。G.T.Lumpkin(2010)利用输入-生产能力-输出框架,理论上探讨了与商业企业相区别的社会创业前因(包括社会使命/动机、机会识别、获取资源/资金和多重利益相关者)后果(包括社会价值创造、解决方案的可持续和满足多重利益相关者)与“创业导向”(包括创新、超前行动、风险承担、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之间的关系。结论指出,尽管“创业导向”自主、进攻性竞争和风险承担维度受前因多重利益相关者和获得资源/资金有些程度影响,“创业导向”影响满足多重利益相关者和获得可持续解决方案,但是“社会创业导向”与商业“创业导向”基本没有区别或者只有轻微的区别。为此,G.T.Lumpkin认为相关研究者可以好好利用已有的“创业导向”框架探讨社会创业的有关问题,而不必构建新的模式或理论,现有“创业导向”理论框架已为社会创业未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他认为由于以下原因,在社会创业的意义下,“创业导向”也必须做一些修正。首先,尽管创业导向大多数维度对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而言,其差异也许是小的,但也有一些例外,也许是社会创业深入探讨的基础。例如,相对商业创业,社会创业受到的资源和机会约束是较大的,这就要求社会创业者发挥更大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并实施超前行动,尤其面临要提供可持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时更是如此。关于“风险承担”维度问题,社会创业呈现两难境地:一方面,要解决大量复杂的社会弊病,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像其组织一样,为了生存,其有必须规避风险,这也是由其创业资源约束大、可选择的可行机会少所致。另外,“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是与社会创业本质特征比较冲突的两个“创业导向”维度。对“进攻性竞争”维度而言,一方面,社会创业尽管不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但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使命,开展生产与服务性活动并获取利润却是必须的,这必然与其他营利机构或非营利存在竞争甚至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创业以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弱势群体的问题为根本使命,强调竞争以获取更多利润有可能会严重损害其公益性的本质和形象。由于社会创业有着多重利益相关者和资源被约束,因此,强调合作多于竞争;对“自主性”维度而言,存在与“进攻性竞争”维度类似的窘境。一方面,社会创业者为解决艰巨的、甚至不可能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独立行动的勇气与行为,突破传统的制度和方法约束;另一方面,有许多事实证明,社会创业要解决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多的是合作,更多强调多元合作而不是自主决策与行动。由此可见,现有的“创业导向”维度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创业过程的本质,尤其不能捕获社会创业的“合作”属性,为此,对其加以修订是必须的。其次,G.T.Lumpkin认为,只有当“创业导向”构念替代概念化的优缺点能被学者们清楚和完整地描述,并且替代的概念化合适时,“创业导向”的知识进步才有可能发生。因此,要将“创业导向”运用于社会创业的情境之中,对“创业导向”重新定义是有必要的,其不但要体现传统创业过程的一般属性,也要反映社会创业过程的独有性质。并且,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测量工具以反映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之间“创业导向”定义的差异,也是必然的。最后,G.T.Lumpkin认为在考察修订“创业导向”概念、维度和测量方法时,要考虑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因为在社会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导向”各维度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进攻性的竞争,有助于社会创业在短期内得到启动和运行。对于长期的社会价值创造而言,尽管经济价值的创造会受到冲击,但其合作更为重要;“风险承担“维度存在类似情形,所有创业在短期内都需要承担比较高的风险以得到启动或者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机构与资源的参与和介入以及社会价值不断创造,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来越小。TimMazzarol(2011)对G.T.Lumpkin在2011年第八届AGSE国际创业研究交流会上作的“关于创业导向能否运用于社会企业”的主题演讲进行了评论,他基本赞成G.T.Lumpkin的观点,认为“创业导向”基本上能被运用于社会企业,但“创业导向”五个维度能被应用的程度,有待商榷。具体原因如下:“创新”与社会企业的社会使命是保持一致的,并且对于实现这个使命至关重要;“超前行动”与社会企业的角色也是保持一致的,因为社会企业有着多重利益相关者,因此,积极行动以多满足其各种需要是必须的。另外,“超前行动”对于满足社会企业创造持续的、实现其社会使命的解决方案也是重要的;但“风险承担”、“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三个“创业导向”维度对社会企业的作用和商业企业的作用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社会企业的资源更多具有公益性质,例如,外部捐款、志愿者义务劳动等,因此社会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不是财政风险,更多是非财务风险,即信任和名声受损的风险;由于社会企业本质上要求合作以满足赞助者或捐赠者、志愿者和顾客等多重利益者的需要,因此社会企业管理层战略决策和行为的自主性是受到约束的,他们通常被要求与其他组织和团队一起工作才能实现其社会使命。MichaelH.Morris(2011)根据Austinetal(2006)对非营利组织创业的定义,即“嵌入社会目的创业活动”,对在非营利组织创业情境下,“创业导向”的概念及其维度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非营利意义下的创业,尽管以实现社会使命为根本目的,但本质是与营利意义下的创业是一样的。因此,“创业导向”是一个捕获企业创业与保守姿势程度的构念,其涉及到企业高层领导支持关键的创业活动。“创业导向”维度被概念化是按照企业如何支持内部活动,而不是按照这些活动指向的目的。基于这个逻辑,MichaelH.Morris指出,学者们不必在原有“创业导向”维度之外,再设计一个侧重“社会目的”的维度。因此,非营利意义之下的“创业导向”维度也许能借鉴(映射)营利意义下的“创业导向”维度。但由于非营利的创业行为与商业创业存在不同动机、过程和结果,因此,对传统的创业导向维度进行修订是必要的。MichaelH.Morris(2011)还认为在非营利创业的情境下,其“创业导向”中的“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维度的含义相对传统创业更为复杂和多面。因此,设计次维度的替代概念化将能更准确地捕获非营利意义之下创业及其“创业导向”的本质含义。就“创新”维度而言,其应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强化创新旨在核心使命的实现,或者通过提高效率,服务更多的个体,或者加强为这些个体所做之事;二是强化创新旨在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例如销售产品或者启动新项目,其可能与社会使命有直接关系或者无关;三是上述两方面兼而有之。就“超前行动”维度而言,其应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具有类似使命的组织行动之前,如何实现社会目的方面实现变革;二是在具有类似使命的组织行动之前,在如何满足资金要求方面实施变革;三是就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实施变革。就“风险承担”维度而言,其应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愿意采取行动,尽管面临组织社会影响的巨大损失;二是愿意采取行动,尽管面临着巨大财源的损失;三是愿意采取行动,尽管面临非财务利益相关者支持的巨大损失。另外,MichaelH.Morris(2011)还指出,尽管“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的次维度是为了捕获一个独特的概念空间并且次维度之间相互排斥。但他们还是期望各次维度之间存在关系,正如许多证据支持“创业导向”三个核心维度存在关系一样。为此,MichaelH.Morris对“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各自次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传统“创业导向”运用于非营利组织创业中的潜在不足,MichaelH.Morris还通过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两个维度区分出非营利组织的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社会

第7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面到来,越来越多的承包商一步步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承建了一系列的国际工程。但是,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首先简述本文研究意义,接着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等概念及特征进行概述,然后归纳了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关键词 国际工程 承包合同 管理 风险控制 建议 一、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之意义

(一)实践意义

对于承包商而言,合同是确保自身利益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兴起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许多承包商不具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往往无法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失掉合同中应当享有的权利,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失。纵观整个国际市场,在国际承包界其实已然形成了以法律合同观念作为基础的承包合同管理体系,并且也产生了相应的专职专业人员进行合同管理。但是,我国在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管理时,囿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法律知识、实践经验等。无论是在合同签订、合同管理还是风险控制方面,都与国际标准存在着一定差异。

(二)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我国当前对合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内容:合同条款、合同招投标、合同索赔等方面,针对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另辟蹊径,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领域理论知识,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方面做探索性研究,对专家学者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相关概述(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概念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一般指涉外经济合同,往往是在国际工程承包活动中签订,签订主体为业主和承包商,主要目的则是确定两者之间的权利、业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进行。并且,一旦签订合同,双方义务及权利就产生,受法律保护和制约。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与其他工程承包合同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特征一,国际化。国际性主要是体现在承包合同签订双方各自来自不同国家,通常是某一个国家的承包商为另一个国家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从而与该国业主、法人签订合同。正是由其国际性决定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受到多个国家的法律制约与束缚,在合同签订之时,应当对具体条款仔细考虑,不得违反任意一方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此外,在工程款项结算之时,由于来自两个不同国家,其结算货币种类往往为两种、两种以上。再者,一旦工程发生纠纷、出现争议等需要劳动仲裁的问题,为公平公正起见,往往需要第三国介入,进行仲裁。

特征二,多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之时通常只有承包人、业主双方,但是,在合同实际执行、正式是工程中往往会牵涉到其他多方。例如,业主方还可能涉及到咨询公司、咨询工程师。承包方则会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合伙人等。除与双方存在业务往来的各方之外,还包括有银行、保险公司诸如此类的担保机构。而国际工程往往建设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在建设时需要多家公司一同进行、联合承包。在实际国际工程承包中,有时候可以看到几十家承建商签订合同。基于此,在承包主合同之外,其往往还附带着原材料采购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设备租赁购买合同、融资贷款合同等其他合同。

特征三,履约时间长、风险大。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建设时,其施工周期通常较长,少说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因此,在如此长的施工时间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使得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约风险加大。例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承包方履约造成影响,增大了其履约风险。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风险发生前的规律进行研究,尽可能的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一种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规避、减少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将企业损失降低到最小化,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风险识别源、影响范围、产生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等进行分析,生成较为全面的风险列表的过程。在识别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该事件潜在的损失,而且还要思考其中是否藏有机会。

第二,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需要以识别为基础,运用概率统计、资料分析等方式,结合分析结果对承包项目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发生对施工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简而言之,风险估计就是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风险应对。这是风险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风险识别、估计均是为其做铺垫。风险应对主要是对改变、规避风险的措施进行选择,并加以执行,达到改变、降低风险的目的,并且对风险带来的影响做好预案,减少损害。

三、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人们物质文化提升,国际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由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使得一些承建公司不再继续承接国际工程或导致其经济受到了损失。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走访调查,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归纳:

(一)缺乏合同管理意识

众所周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管理人员大多经验较为丰富,其主要经验来源为国内工程项目的管理。在我国工程承包过程中,对承包合同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以业主的命令、要求代替合同条款,从而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合同并不重视的情况。如果管理人员将这种思想延续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很有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准确度不够

纵观国际工程承包行业,FIDIC合同条款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标准合同条款,也是被绝大部分国家、部门公认相对而言较为合理的合同条款。然而,在实际合同管理中却发现,我国工程承包商对该合同的条款理解并不充分,甚至存在着偏颇。尤其是在国际惯例、默认条款出现之时,许多工程承包商并不了解,也未加以重视,从而造成风险。

(三)合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签订的合同数量多、种类杂,涉及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这就对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建筑市场尚不发达,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一段距离。此外,受到我国与别国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影响,我国合同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阻力也较多。因此,在我国几乎很少见到专门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人才。 四、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

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规避由合同带来的风险,首先需要切实提升合同风险控制意识。其一,应当对上述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等在内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解。其二,还需要明确意识到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其三,承包方应当就合同事宜与委托方开展有效、持续的沟通,保持沟通渠道顺畅。其四,承包方必须将以上三点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不断总结、反思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

(二)提高风险控制理论知识

为规避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承包方需要具备一些实际可行的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第一,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回避是一种最为彻底的风险管理策略,直接将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降为零。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自动放弃合同的签订,从源头规避了风险。第二则是,通过合同条款对风险进行回避,是较为积极的方法。例如,在签订合同之前,与工程承包合同中加入风险防范条款就是十分有效、积极的风险回避策略。

第二,风险转移策略。顾名思义,风险转移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把自己有可能会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让他人承担,以此达到避免损失的目的。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策略。例如,通过保险、担保的方式实现风险转移。以担保为例,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签订合同之时向业主明确提出担保,并且在将保证条款、抵押物品、期限、范围等具体内容在合同中写明。

第三,风险自留策略。风险自留是指在对合同风险进行一系列识别、评估、分析等措施之后,将其中存在的风险逐一对比,仔细权衡,主动把某一类风险留在承包商内部解决。风险自留策略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储备金,并且做好风险预案。

(三)提升全员风险意识,组建专业合同管理队伍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承包商一方,而承包商往往需要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夺标成功,方能承建工程。而承包方的每一位员工都关乎到工程的承接、施工、进度、质量等多方面,要想控制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就必须提升全员风险意识。例如,在投标、合同谈判、签约、执行等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并不相同,承包方应当尽量提升每一个员工的风险意识。此外,组件一支专业的合同管理队伍也是确保风险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承包合同管理时,不仅仅需要用到工程专业知识,还涉及到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方面。因此,要想真正胜任合同管理工作,就必须组件专业队伍。按照队伍中成员精通技术、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不同的方面,将合同中对应部分分发给起查阅、审核,尽量做到不将任何可能潜在的风险遗漏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繁重的工作。承包方应当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了解、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成.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改进[J].中国水运,2011(09):23.

第8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服务机器人;安全标准;风险评价;功能安全

Safety of Service Robots

Feng Zhang,Mingjie Chu,Tao Yu

(Siasun Robot & Automation Co.,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 Service robot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in China, but safety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service robot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with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a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safety technology standard is too low.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ept interpretation of machinery safety standard, electric safety standard, control safety standard and functional safety standard used in safety designing of service robo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fety standard, safety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of foreign service robots and certification status of service robots in China is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ervice robot; safety standtard;risk evaluation; functional safety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亿人,占比10.1%;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因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包括医院、养老院等机构都将面临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活跃于这些行业或机构的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的最大价值是能和人在共同的生活区域或工作空间内运行,从而为人提供帮助。工业机器人的“隔离原则”(人和机器人利用安全护栏空间分离)和“停止原则”(安全护栏门口设置安全联锁,门打开机器人自动停止) [2]很难适用于服务机器人。当然,适用的可能性也有,但服务机器人的实用性将会降低。因此,服务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对人安全性的并存成为服务机器人实用化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此课题的关键是2014年发行的服务机器人国际安全标准ISO13482[3],此标准包含移动作业机器人、载人机器人和身体辅助机器人三大类服务机器人的基本安全要求,标准核心是功能安全。功能安全是指机器人具有即使发生故障也能保证系统安全的功能,能够使风险降低到最小。本文主要介绍服务机器人安全设计时所涉及的机械安全、功能安全、电气安全和控制安全标准介绍及概念解释。

1.服务机器人安全概要

服务机器人安全主要包括机械安全、功能安全、电气安全和控制安全。

图1 服务机器人安全

2.安全标准

ISO/IEC安全标准一般分为基础安全标准(A类)、通用安全标准(B类)和专业机械安全标准(C类),共三类(如图2)[4]。服务机器人国际安全标准ISO13482为C类专业产品安全标准。

图2 安全标准分类

A类(基础安全标准):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一般特征;B类(通用安全标准):涉及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防护装置;C类(专业机械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机械或一组机械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

3.机械安全

ISO14121[5]是机械安全标准中的重要方法性标准,它规定了降低风险的一般原则,并通称为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以系统方法对机械有关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定的一系列逻辑步骤。风险评价考虑了与机械相关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使用和拆卸等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了进行风险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指南;规定了用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评定风险的程序。风险评价之后采用ISO12100-1[6]中所描述的方法减小风险。当通过采取保护措施尽可能消除危险和充分减小风险时,应重复进行该过程。依据ISO14121降低风险的一般原则对机器人进行危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价;针对风险评价的结果,根据ISO12100减小风险的原则实施减小风险。整个风险评价及风险减小的过程概念统称为机械安全。

4.电气安全

服务机器人在电气系统方面应符合IEC60204-1[7]标准的规定来做基础电气安全设计。此标准提供了电击防护、设备防护、急停等电源相关基本管理方法,设备的防尘防水保护等级要求等机械电气设备的要求及建议,以提高人员安全性、控制响应的一致性及维护的便利性。

5.控制安全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中枢,控制和检测着整个机器人的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实现既定的作业。所以评估一台机器人的功能和安全,控制系统是评估的重要对象。ISO13849-1[8]标准通过分析控制电路的结构,按照电路结构,将电路分成B-1-2-3-4共5个类别,再辅以适当的可靠性概念MTTF(平均危险失效时间)值和DC(诊断覆盖率)值,来达到预期的PL (performance level)等级a-b-c-d-e这5个等级,其中涵盖了液压和气动元件的分析。

6.功能安全

为了安心和安全,和人共存的服务机器人特别要求功能安全。和本质安全比较,本质安全是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从而确保安全;功能安全是从根本上不能消除的风险通过其他代替手段(功能)也能确保安全。工业机器人附近通过设置安全护栏,防止人进入实现了本质安全。但是,和人在共同的生活空间或工作空间内工作的服务机器人因为不适用本质安全,所以必须确保功能安全。服务机器人功能安全标准是ISO13482,其上层标准是IEC61508。IEC61508标准中规定了一种整体安全生命周期(如图3)的技术框架。此框架包括概念、计划、维护、停用等16个过程。服务机器人的功能安全有必要基于IEC61508标准的整体安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设计。

7.安全认证

2010年在日本茨城县筑波市成立了世界首家服务机器人安全认证机构“生活支援机器人安全验证中心”。该中心可进行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试验;包括运行安全试验区、对人安全试验区、强度安全试验区和EMC安全试验区,共四个试验区域。认证标准主要为ISO13482。目前中国还没有针对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标准及安全认证机构。

图3 整体安全生命周期

8.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服务机器人安全设计时所涉及的机械安全、电气安全、控制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介绍及概念解释。同时介绍了国外的服务机器人安全认证机构及国内服务机器人认证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Takashi Kabe. Overview of Standards on Safety of Machinery and New Trends.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JSME) , 2009.

[3]ISO13482:2014, Robots and robotic device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personal care robots.

[4]张辉.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科技致富向导,2012,(18).

[5]ISO14121:1999, Safety of machineryCPrinciples of risk assessment(1999).of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6]ISO12100-1:2003, Safety of machineryCBasic concepts of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

第9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千系人;风险沟通;计划行为理论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将更多地以项目的形式体现出来,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正确的面对这些风险,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探索风险沟通影响因素的来源,在项目各干系人(stakeholder)之间建立良好的风险沟通渠道和模式,有利于项目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同时也有助于项目顺利完成。任何工作都不可能避免风险灾害的发生,关键是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应对风险事件的系统,以保证风险灾害降临时能够从容和有效地处理灾难性的后果。这意味着项目各干系人的心理状态在这一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毋容质疑,干系人理性对于应对项目风险事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运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ofplannedbehavior)分析研究项目干系人理性对项目风险沟通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风险沟通提高沟通绩效,促进项目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项目干系人理性的来源

项目干系人是指任何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被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团体或个人,他(们)受组织的影响同时亦能反过来影响组织,其意见一定要作为项目组织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1)那些人的利益受到项目的影响或他们的行为严重地影响着项目。(2)那些拥有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为严重地影响项目的人。(3)那些控制相关项目执行的人。

个体对风险事件的认知、判断与决策应该是基于理性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在记忆、思维、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其在知识储备空间上的有限性。因此,个体的理性是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如果我们忽视了影响认知与决策的这些约束条件,就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偏差。而个体在进行认知判断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认知结果Kabneman(2000)。通常参与个体认知过程的有3种策略:(1)易获得策略(availabilityheuristic)。表明个体对当前事件进行认知与判断时,主要借助记忆中易于提取的信息。因此,个体在对某一事件的频率或概率进行判断时,容易被一些新近发生、生动感性的信息所干扰。(2)代表性策略(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指个体总是依据某些主要特征对事件进行知觉。研究发现人们对事物象征性信息比基础率信息更为敏感,也就是说,人们对描述事物是否相似的信息更容易重视,而预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率信息则更容易被忽视。(3)锚定调整策略(anchoirng/adjustmentheuristic)。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表明一个无关的、先人为主的数字或其它任意性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人们下一步认知与判断的基础。

干系人在项目中所处的环境不同,受自身知识、社会环境、认识等因素影响,对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进行风险沟通时是基于有限理性的。干系人在对风险沟通进行认知或判断的时候离不开上述3种策略,但同时,这3种策略可能导致的认知偏差也被大量研究所证实。项目干系人有限理性的概念,是处理项目风险事件的基础。所谓项目干系人理性,就是项目利益相关者能够对项目风险事件进行客观的解读,了解事件的本质,不轻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从而对风险事件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能够有效地采取适当行为以应对和处理风险事件所引发的不利或有利后果,控制项目按预定节点顺利进展。项目干系人理性具体表现在,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其自身对风险的认知,心理噪音,负面特性以及相互信任这几个方面。我们知道,当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信息的缺乏会引起干系人的高度焦虑,但同样,获得支离破碎的信息也许会更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因此,干系人理性建立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方法就是风险沟通系统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干系人理性可以了解风险沟通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更好的解决项目风险沟通问题。

3项目风险沟通的特征

项目干系人理性概念的提出,使项目风险沟通的研究具体化和有针对性。广义上讲,风险沟通指所有风险信息在来源与去处之间流通的过程;狭义的风险沟通是指健康或环境风险信息,有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有目的的一种信息流通过程。著名的风险沟通公式为risk=hazard+outrage。其认为风险不仅仅是对人或物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或现象,而且还包括公众对危险的情感反应(outrage),即主动、可控、公平等情感因素。该模型强调人对风险的情感反应,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的理解程度、个人经验、自身利益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对风险的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就不同。

另外风险沟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本身的特点,因为项目风险沟通的某些特征会影响到干系人的风险认知,由认知进而影响个体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反应。研究表明,风险沟通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对风险沟通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信任对风险沟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干系人的风险认知水平受干系人心理、社会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信任是一个重要的中介,风险沟通的信息传达方是否能够获得信息接受方的信任,是沟通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立友好的氛围、保持谦恭、公开与诚实、兑现自己的承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等措施致力于项目干系人之间的信任沟,以此促进风险沟通渠道的畅通。任何涉及复杂技术或专业知识的风险问题,一般公众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在风险认知中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大量研究证实专家与公众对特定风险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公众真实的心理状况,为风险沟通提供依据。我们可以正确理解这些差异,合理利用这种差异,了解自身不足,弥补认知缺陷,达到对风险的正确认识,从而进行正确的风险沟通。通过研究风险沟通特征可以了解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在掌握风险沟通特征的基础上更好的改善沟通环境,促进沟通行为的发生。

以往研究风险沟通通常从沟通环境、社会因素、沟通渠道和技巧等方面人手,本文在干系人理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风险沟通特征,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风险沟通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总结,为改善风险沟通打下了一定基础。

4计划行为理论

意图模式(Intention—basedmode1)认为衡量行为意图是比态度、信念及感觉等因素更接近实际行为的状态。因此,预测一个人是否会从事某一行为,必须了解他对该行为的意图(Fishbein&Ajzen,1975)。意图模式认为行为的决定于意图,因此寻找影响意图的潜在因素就相当重要。过去曾有许多学者提出意图模式来构建行为意图与贪渎、信念、情感等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理论以Ajzen(1985.1989)所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最广为接受与采纳。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由理性行动理论(TRA)Ajzen&Fishbein(1980)发展而来。TRA认为行为的前置因素为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行为的倾向态度”或“行为的主观规范”,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响。为了增加TRA的预测能力,Ajzen(1985.1989)以TRA为架构提出修正模式,除了原有影响行为意图的“该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构面外,又加入“行为控制认知”一项,称为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态度、行为的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等三项因素可以共同地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意图。(1)行为决定于个人的行为意图,(2)行为意图决定于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决定于外生变数(人口变数、人格特质、对事物的信念、对事物的态度、工作特性、及情境因素)。TPB将态度、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潜在的影响结合起来,所以由TPB来分析了解项目干系人理性对项目风险沟通的影响是非常合适的。

5基于TPB的项目干系人理性对项目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有效预测在实际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可以从以几个方面来分析干系人理性对项目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

5.1项目干系人的风险认知水平对风险沟通行为的影响

干系人往往是依靠直觉对项目风险事件进行知觉和判断,这种依靠直觉的认识和判断被称为风险认知(riskper—ception)。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时,在风险信号与风险认知之间经历的过程,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参与影响风险认知的形成,一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性;二是受众(项目干系人)个人特征,比如个体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三是两者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风险事件往往引起干系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严重时可能引起心理恐慌。项目各干系人由于教育程度,人格特征,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影响,加之所处环境各异,对信息的了解和理解不同,所以对风险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面对风险时项目干系人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对风险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决定他们处理风险沟通的倾向行为。例如:项目干系人信息接受全面,对风险认知行为持理性态度,则对风险沟通持正面态度,反之则会有抵触思想和行为。风险认知水平的高低对风险沟通行为存在直接的影响,从而分析清楚项目干系人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也对控制和疏导他们的风险沟通行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Covelto,Peters,Jos印h等人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至少有15种风险认知因素对人们的风险沟通造成影响(表1),风险认知是测量项目干系人心理恐慌的指标。从干系人的风险认知水平可以评价心理恐慌的状态,从而引导风险沟通行为。

5.2项目干系人的心理干扰对风险沟通行为的影响

在面对重大风险时,项目干系人往往会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个体的知觉能力会受到干扰,并在相应的风险认知水平上表现出来,有些心理学理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噪音背景。当人们处于压力之下,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同时他们知觉信息的能力和有效性也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由这种强烈的感觉所形成的情绪唤醒和心理焦虑状态形成了心理噪音,当个体被暴露在与消极心理特征相联系的风险情景中时,个体的心理噪音会影响个体理性的释放。在这样的心理噪音背景下,干系人个体将更多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压力对信息获取以及信息选择过程的影响上,其知觉能力会受到干扰,并在相应的风险认知水平上表现出来。心理干扰的性质主要由情绪决定。当个体面临突发性灾害时,会感觉受到某种形式或程度的威胁,容易产生害怕、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个体在这样的情绪背景下进行风险沟通,极容易对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产生偏差,个体的注意广度也会受到干扰,对性质不同的信息发生辨别错误。心理噪音的产生和发展会对项目干系人理性的思考产生影响,例如,千系人在遇到项目风险事件时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关注的方面,在对整个事件的信息获取上产生偏差,其对事件的了解和预知也相应地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风险沟通行为和意图。

5.3负面信息对风险沟通行为的影响

项目干系人在处理风险的过程中,常常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较大,因为一方面负面信息对干系人影响更大,另一方面负面信息会引起更大关注,对它的记忆更深刻和持久。由于过多的关注负面信息,项目干系人理性会受到较大干扰,从而影响判断,例如:非典型肺炎流行时,负面信息主导的现象在疫情中很容易被观察到。由SARS导致的死亡率几乎未超过6%,而治愈率一直在90%以上。但人们固执地关注着死亡率,并高估SARS负面特性发生的可能性。同样,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风险事件的负面信息被项目干系人过多关注,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和认知,高估危险的发生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风险沟通意图和行为倾向。所以在面对项目风险的信息时,项目干系人要增强对信息的理性分析和辨识,不要受负面信息的干扰,从而对风险认知产生偏差。要全面分析了解风险的存在,不高估也不低估,理性地认识其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通过适时全面的沟通,降低风险影响。

5.4信任因素对风险沟通行为的影响

信任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顺利沟通的基石。信任需要长时间培养才可建立,却很容易遭到破坏。项目各干系人在项目进行的各个时刻,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努力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沟通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沟通障碍才能根本解除,当项目各干系人彼此相互协作经历良好,相信对方,也确信自己被相信,则他们更愿意分享风险交流。

项目干系人的理,表现在风险认知、心理噪音、负面信息和信任因素等多个方面,这些理受项目干系人人格特质,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它们之间又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项目干系人的理性认知,决定风险沟通的态度,影响风险沟通的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从而影响项目干系人的风险沟通意图和行为,图2给出了项目干系人理对项目风险沟通的TPB分析改进模型。通过研究项目干系人理性和干扰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疏导项目中的风险沟通行为,以此对项目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