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国际贸易秩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秩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秩序

第1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贸易政策审议是世贸组织的三大职能之一,根据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确定其接受审议的频率。审议犹如“体检”,结果虽然没有约束力,但经常为媒体和各方广泛引用,对被审议成员的国内政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已经成为各方角力的重要平台。尤其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四大经济体的审议,更吸引各方眼球。

美国副贸易代表兼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庞克在审议中表示,贸易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世贸组织所体现的开放理念和贸易规则是美国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关键要素。美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缔造者,一直致力于使这一体制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塑造者和捍卫者。美国希望与各方一道,通过创造性的、新颖的思维,改进世贸组织的谈判方法,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使在世贸组织能够回应贸易现实的真正诉求,在国际贸易治理中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在本次审议会议上,各方普遍赞赏美国是全球最开放和透明的经济体之一,赞扬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没有采取很多“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措施,基本上保持了贸易体制的稳定,但同时美国也没有取消其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

不过,很多成员强调,美国新制定的《2014年农业法案》逆农业改革潮流而动,将影响美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进一步恶化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扭曲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各成员期待美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既体现在谈判方面,也体现在世贸组织的常规工作上。在多哈谈判上,各方希望美国继续重视多边自由化进程,积极推动后巴厘工作计划的谈判,力争尽快结束多哈回合。在区域和诸边自由化倡议上,希望美国考虑相关倡议如何有助于多边进程。在例行工作上, 各方希望美国全面履行义务,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

中国和美国同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两国的贸易政策审议也都在同一年举行,这种情况在未来很长时间仍将继续下去。笔者有幸多次亲身感受两大经济体的审议,不可避免地做几点比较:从会议情况看,中美两国对全球经济和多边体制的作用都被高度评价,两国都被要求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引领作用,不同的是要求中国承担新责任,敦促美国继续做好领导者。

第2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生产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大连城市国际竞争力研究 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我国航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浙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比较分析 浙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中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表现 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势力研究 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中国蓄电池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26.

[3]杨绍功,闫祥岭.以创新托举中国制造强国梦[N].国际商报,2015-05-25.

[4]陈建.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N].经济日报, 2015-06-09.

[5]史丹.发展服务业并不意味着忽视制造业[N].人民日报,2015-05-11.

[6]杜海涛.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符合预期[N].人民日报,2015-09-02.

[7]陈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迈向贸易强国[N].国际商报,2015-05-13.

[8]程亚丽.中国外贸要着力实现“五个优化”[N].国际商报,2015-05-27.

[9]程亚丽.培育新优势须体现四大特征[N].国际商报,2015-05-27.

[10]黄鑫.中国制造为什么要升级[N].经济日报,2015-05-22.

[11]张宿堂,张旭东,安蓓,何雨欣,林晖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再观察[N].新华每日电讯,2015-05-13.

[12]黄鑫.中国制造如何升级[N].经济日报,2015-05-25.

[13]李佳霖.三大原因致工业被困低端[N].经济日报,2015-05-25.

第3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

第4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惯例 适用 适用限制

一、引言

人们在通常情况下认为,国际贸易惯例是商人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涵盖任意性与强制性惯例。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度与广度的延伸,作为被经常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越发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健全与不合理的诸多问题,在国际外贸实务中面临着全新的关于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问题,本文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国际贸易适用的原则、适用的限制及在我国的适用,因而,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内涵与适用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内涵

从经济层面来说,国际贸易惯例适用是指当事人在外贸交易活动中借助合同,且根据国际贸易惯例所进行的交易。从法律层面来说,国际贸易惯例适用是指国际经贸活动出现冲突或者争议时,怎样适用国际贸易惯例来解决冲突或者争议。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惯例被认为是自发形成的,然而,国际贸易惯例在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国家监督,很有可能由于一方当事人处于优势而导致国际贸易惯例的一些内容损害另一方。

(二)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国际贸易惯例,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而然,要确保这样一种没有法律直接约束力的规则成功解决国际争议,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显得尤为必要。一般来说,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可抗力原则及约定必守原则等。其中意思自治原则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尊重当事人自主的意思,当事人享有自主决策权及法律不保护违反自愿要求的行为是这种自主性的重要表现;诚实信用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这一原则是众多原则中最为基本的原则,比如,如果交易的一方没有诚意和另一方达成交易,当目的达到了,就不和另一方谈判,利用谈判所获得的商业秘密达到自身目的,假如,这一举动给对方当事人产生巨大损失时,则需要一方承担没能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而给另一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损失;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异端事件、政府行为、自然障碍及约定不可抗力等情形,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惯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中需要注意应当避免将罢工作为不可抗力、正确援引不可抗力的条款;约定必守原则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得到普遍接受,且获得了广泛的适用与认可,通常情况下,约定必守被认为是所有合同关系的基础。

三、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限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惯例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然而,国际贸易惯例与国内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相比,在各个国家实际的适用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制的,主要是出于各国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般来说,在具体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其限制主要包括公共秩序及合同最为相关的限制。

(一)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对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限制

公共秩序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已经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在适用非国内法律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能够用来保护该国的经济利益,当事人一旦选择某一国际惯例,这一惯例的效力仅仅是优于一国的任意法,但不能优于一个国家的强行法,虽然国际贸易惯例的产生领域和国家公共利益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和一个国家的公共秩序冲突的可能性较小,然而从根本上排除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也不现实。

(二)合同联系理论对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限制

和国际民事诉讼相比,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当事人更加愿意选择和合同没有联系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主要是由于当事人认为中立的法对他们更加合理,而且规定地也较为详细,目前,在国际商事实践中,允许当事人选择实体法且不受到合理联系规则的限制较为广泛,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日趋频繁化,国际商事活动一定会趋向统一,当事人选择合同实体法的意思自治相应地会受到越发较小的限制。

四、国际贸易惯例在我国的适用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假如国际贸易合同争议是属于某一个公约管辖的领域,则适用公约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假如这一争议不属于任何一个公约的调整领域,则我国法院积极适用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从根本上来说,确立国际惯例的法律漏洞补充工具性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国外贸活动的开展,同时有效避免将适用国际惯例置于有法必依的不正确做法,总的来说,在我国国内的外贸争议中,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假如,当事人是依据国际商业习惯发生法律联系,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国家惯例作为补充,这样不仅不违反基本的法律制度,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不可抗力原则及约定必守原则等是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惯例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在具体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限制主要包括公共秩序及合同最为相关的限制。从根本上来说,确立国际惯例的法律漏洞补充工具性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国外贸活动的开展,同时有效避免将适用国际惯例置于有法必依的不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史笑晓.国际贸易惯例及其适用问题研究[J].浙江学刊,2002(6).

[2]姜作利.国际商法专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关键词:贸易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 解决措施

贸易与环境间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降低和消除,各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然而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人们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将环境问题加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间,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话题。的确,贸易与环境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影响,有时二者的关系并不协调。但不能笼统的认为是贸易活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贸易与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相互间的正面影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然而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就成了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保证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

环境贸易是指以环境物品与服务为内容的贸易活动,而物品是从环境中汲取而来,贸易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贸易与环境关系得不到协调,随着贸易与环境的不断发展,两者间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难以协调,其中最关键原因就是两者存在的冲突性。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需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而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又需对某些国际贸易进行限制或者禁止,这就使得两者间存在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本国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力求得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虽然贸易自由化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实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方式去排除各种贸易障碍。由于贸易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要想实现贸易自由,就必须大量开发环境资源。如果对环境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使环境资源遭到肆无忌惮的掠夺,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在世界各国追求最大限度贸易自由的同时,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然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就必须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限制或禁止。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增多,环境保护措施日趋多样化,极大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性问题,首先要明晰其实质所在。其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益的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世界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分,不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大量开发利用,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不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加上国家经济水平落后,难以抑制环境的恶化,缺乏改善环境的能力,其综合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水平的发达,使之有能力加强关于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完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在各项事务中都时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保证了环境的良好性,使得自身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规则的冲突,因贸易与环境冲突引起的国际争端案例时有发生,在各方争论中,其自身制定的规则成为各自阵营辩论的基础。而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以及规则的制定上有所不同,在争论中双方往往利用规则的差异寻找对方的漏洞为己方进行辩解,相互间难以协调,导致各国间争端日趋激烈,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二、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措施

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冲突性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的协调途径。

1、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

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扶持环境保护技术的利用,加大环境无害技术的开发,坚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的策略,采用环保工业技术,加大环保产品的生产,这样即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又协调了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各不发达国家应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制定相关的经济与环境保护政策,相互间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不发达国家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汲取其开发经验,并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至本国,针对本国事情进一步开发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

2、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相应的贸易机制,通常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协议及惯例和贸易规则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没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等国际领域的矛盾更加深化,并造成国际贸易冲突频繁发生,各国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更加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推动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日趋迫切。世界各国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不发达国家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国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中,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有关环境贸易政策制定的过程,共同制定基于各国平等的环境贸易政策。只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变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从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才能最终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尊重各自的国情

由于世界各国间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国情各有不同。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去发展各方面事业。而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制约着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变得更加发达,并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比不发达国家先进。贸易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当经济贸易不断得到发展时,环境问题就会出现,而要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时,发达国家能够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侧重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控制和改善环境问题。但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要想舍弃经济的发展而去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很难。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认定经济发展是国家最基本国情,从而忽视了环境的问题,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世界各国共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同时,需尊重各国国情,从各自国情出发,解决贸易与环境保护存在的冲突。

4、进一步完善基于环保的国际贸易机制

各国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诸如碳排放交易的基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贸易机制,使经济发展的收益与环境消费的成本挂起钩来。一方面,促使基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从而,降低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使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从国际贸易中得到补偿,推动各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建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张志辉.国际贸易与环境相关假说的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3-76

[2]刘力.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5,(1):20-23

[3]沈荣珊,任荣明.贸易自由环境效应的应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66-70

第6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泰斗出面质疑在西方已经确立了近二百年的国际贸易理论,这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这是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2004 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战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可能引起西方国家重新反思自大卫?李嘉图以来的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在某些条件下,自由贸易可能对美国不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已经在美国的学术界、媒体、商界以及决策圈里挑起了一场大辩论。正像美国的商业周刊关于这场辩论的专题报道指出的那样,关于这种题目的辩论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它进一步指出,不论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有一点十分肯定,它必将对美国未来的国际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世界上积极推进以多边贸易为基础的自由贸易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人极为虔诚地信奉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果美国人对这一理论的信念发生动摇,美国的国际经济政策势必也要随之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是开放,即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如果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势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美国的外包与中国的吸引外资可以说是代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趋势的最贴切的术语。换言之,中国的世界工厂模式是全球化过程中释放市场力量的化身。我们现在必须开始严肃思考的问题是,无限制地释放市场力量最终可能带来的国际政治后果。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外包做为一种长期趋势持续下去,或者说,当经济的全球化把全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劳动力市场,这对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作机会将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从企业的角度看,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当然会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问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如何应对这种长期趋势? 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这肯定要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弹。 一厢情愿地指望,民主政体下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会简单地接受丧失比较优势的现实未免过于天真。

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基础,大量吸引外资,靠外资企业打开出口的渠道,以大进大出的贸易形式建立世界工厂,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与以往的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所谓的东亚发展模式相比,有一个重大的区别,东亚模式倚赖本国经济制度支撑下的国际竞争力,它是以本国公司在高附加加值产品的研发和自主品牌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以其来扩大出口。而中国模式则主要依赖在生产要素,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来吸引外资,靠外资企业来扩大出口。显然,中国模式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压力更大。由于不需要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发与自主品牌就可以参加全球生产链的国际分工,尤其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中国在迅速占据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迅速地向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迈进。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当中国和印度的廉价劳动力与高科技相结合时,美国就面临一个大问题。过去,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在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依靠他们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为本国继续提供就业。但是,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且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发达国家必然出现本国就业机会减少的趋势。这样一来,他们在国际贸易中不再有比较优势了。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发达国家构成巨大的压力,也对中国有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和工资构成巨大的压力。

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人认为,由于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参加全球生产链分工,中国在实现与日本同等规模贸易时却远远没有获得日本模式下的回报。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显然遭遇了外部压力,而且也面临效益欠佳的局面,这两者加在一起恰恰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所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自觉间恶化了长期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本来,中国理应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换言之,要取得目前的发展成绩,我们没有必要把国际环境恶化到这种程度。

从资本主义长期运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毫不奇怪。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战后的全球化过程进入了以金融扩张为特征的新阶段。历史上,金融扩张经常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危机,如发生在1870-1913期间的全球化过程,就是在国际金融秩序发生危机后逆转的。当今以美元本位制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秩序隐含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美元危机的现实可能性日益增加,这可能会再一次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逆转。前面提及的大辩论同样显示的是,国际贸易秩序可能也处于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

中国今天面临的国际环境在许多方面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十分相似:既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本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而本国经济的成功却对既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又构成巨大的挑战。当时,日本的无为加剧了这个秩序的崩溃,而这个秩序的崩溃反过来又将日本经济推向泡沫,然后再推向停滞。从日本的教训来看,中国必须高瞻远瞩地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来协调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来捍卫本国的根本利益。对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这种发展模式给予及时的调整。

第7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承受着环境、资源的种种压力,如何使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贸易与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现状,进而为中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协调发展

1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1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争论。贸易对环境的“有害论”认为贸易活动使生产规模扩大,这必然耗费更多的资源,从而带来过多的污染排放,因此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应当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而这种危害对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为严重。Copeland和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天堂假说”以及Dua和Es-ty(1997)的“向底线赛跑假说”都印证了这种说法。而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有益论”则认为资源在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可以被更有效的配置与利用,同时国际贸易使得清洁的技术、产品、服务能够在国与国之间传播,这些都促进了环境的优化。支持这一说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Copel-and和Taylor(1994),他们把贸易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联系,并认为倒U型曲线同样存在于贸易与环境质量两者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国际贸易从长期来看对环境质量是有益的。但是,贸易对环境的两种争论并不全面,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单向效应,更可能这种影响是多重效应的综合效果。最为普遍接受的理论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三效应理论,他们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主要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这三种效应综合决定了总效应的正负和大小。但是,众多学者对这三种效应具体如何影响总效应的意见并不一致,一般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效应会对环境带来正向影响,规模效应带来负向影响,结构效应的影响效果争议最大。

1.2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能源的支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为国际贸易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而同时,环境条件还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影响该国国际贸易的内容与规模,进而影响国际分工的格局。第二,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各国也都更加注重环境规制的设立。环境规制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调节企业经济活动的政策与措施。环境规制一方面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使本国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本国相关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会限制本国当前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强、投入也更多,因此发达国家会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在国际贸易中用这样严苛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障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反倾销税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倾销。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会影响环境质量,同时环境又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并且显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2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进出口总额增长很快,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进出口总额出现短暂的下降,但是这种情况在2009年之后得到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又恢复增长,到了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截至2014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43015.2亿美元,约是2000年的9.1倍,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在逐渐加大,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1195.6亿美元。通过分析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中,容易产生污染的货物进出口额远大于较为清洁的服务进出口额,甚至是服务进出口额的7倍多。而在中国货物的对外贸易中,对外货物贸易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属于贸易顺差。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比例较大的货物类别是机电产品及其零件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比例分别为41.5%、12.3%、7.9%,这三大类产品便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1.7%,并且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量。而这三大类产品大都出自污染较高的产业,多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样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中国环境的现状

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扩张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加剧了污染物的产生。2000年,中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38145亿立方米,而2013年则增长为669361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4.8倍。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从2000年的81608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330859万吨,增长了约3倍。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4亿吨,2013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0亿吨,工业废水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都位居前列。中国的大气污染近些年也成为国家和人民尤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治霾行动也不断被提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据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161个城市中,仅仅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不足10%。华盛顿邮报曾于2014年公布了一份中国和美国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对比图。中国城市日均污染程度约是同样排名的美国城市的7.5~8.5倍。除此之外,中国的水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国有10%的地表水被严重污染,每年都会有十几起关于水安全的水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在2014年监测的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为优良、良好和较好级别的监测点的比例为38.5%,而较差和极差级别的监测点比例高达61.5%。

4贸易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从中国对外贸易和环境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贸易大规模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会反作用于贸易,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1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

目前我国的贸易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自然资源比如水、电和天然气等消耗严重,但是同时我国这些资源的市场定价又相对低廉,这就造成了这些资源的大量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提及最多的一个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途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的成本,使环境成本的外部性得以消除。这就需要将环境看作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对环境的损耗进行正确的估价,同时将其价格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出来。将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手段,督促企业从生产环节做起,在源头减少污染,实现最终企业环境收益的增加。具体方法有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税收、许可证贸易、环境目标管制、规章标准等。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行政管制、排污权交易以及排污收费。当然这在实施过程中是不容易的,需要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方面着手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进程。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让公众真正意识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的责任,必要时要利用法律法规以及舆论宣传等手段对其进行督促,并且要提高对污染企业的收费标准,加大对污染的惩罚力度;除此之外,为了达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现,政府需要给予企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的初期,政府还需要一定的财政支出来扶植企业。

4.2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环保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贸易与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矛盾显然更加严重。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强劲,技术比较发达,同时其环境规制相对较高,这也使得发达国家面对的贸易与环境的矛盾相对较小。因此,在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各国应当共同但是有区别的承担责任。各国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较严格的环境规制,实行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学习先进国家的绿色技术,同时加强本国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环保产品的繁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加快环境保护的进程,更加顺利地改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4.3成立国际性的环保基金,推进环保事业在全球的推动

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参与,建立全球性以及地方性的专门的基金来协调贸易和环境问题,可以避免一些国家的搭便车现象,促使更多的国家重视贸易与环境问题,这些基金可以用来对贸易中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并对环境保护的国家进行奖励与补偿。

4.4建立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推进基于环保的贸易机制的设立

国际经济秩序包括国际协议、国际分工以及贸易规则,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保障国际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当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深化了包括金融危机与环境危机等国际领域的矛盾,使得各国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众多的贸易冲突。国际分工的不同使得发展中国家普遍成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大国,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加剧,这将不利于国际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使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才能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现有的经济格局,从而达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推进基于环保的贸易机制的设立,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有效地减少污染。还可以促进各国对环保产品的重视,加强各国企业对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又能使企业在贸易中得到环境成本的补偿,从长期来看这些举措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改善十分有益。

作者:王佩雯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独孤昌慧.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江水平.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第8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安全 问题 对策

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出于保护本国国内产业利益,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严重威胁着我国贸易的安全。贸易安全已经从一个隐性问题变为一个显性问题。因此,贸易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应当关注和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贸易安全的内涵

虽然贸易安全对贸易发展和国家经济至关重要,但我国学者对于什么是贸易安全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贸易安全体现为一种能力,即在对外贸易发展面临风险或受到冲击时,一国的对外贸易有一种抗击风险、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如有学者认为,所谓贸易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在面临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加强国际合作牢固地控制或占有国内外市场,使本国产品拥有较强的抵御或抗风险能力,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生存环境。有学者认为,国家贸易安全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在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或具有足够的抗衡和抵抗能力。有学者认为,贸易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及其为本国带来的相应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

另一类观点认为,贸易安全表现为一种状态,即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状态。如有学者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加以引申,认为贸易安全即一国的贸易利益不受侵犯,比较优势能充分体现,有能力抗御其他国家对本国对外贸易的侵犯和打击,本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体系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有学者认为,国家贸易安全是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可得到有效控制的状态。有学者指出,贸易安全是我国全面开放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后引起人们关注的新概念。贸易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市场秩序和贸易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所需的贸易制度、市场运行规制及竞争力。

不管对贸易安全的解释有多少种,其中都包含有一个共性的东西,这就是要保持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侵害。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即贸易安全概念反映的是国家的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和威胁这样一种安全状态。概而言之,贸易安全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国家的贸易发展和贸易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和侵害;第二,国家要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第三,避免国家利益来自贸易要素的影响而损失,或使本国的经济受到来自贸易要素的过大打击;第四,保障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贸易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并争取优势地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增长;第五,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贸易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外部)因素

1.参与经济全球化

毫无疑问,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和积累的一切优秀的先进文明成果和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通过学习借鉴,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展的,至今并没有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及掠夺性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得以支配全球分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它们还掌握着制定市场经济规则的权力,具有操纵市场经济秩序的优势。它们可以决定哪些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哪些不是;决定哪些产品可以出口,哪些不能;决定进出口产品的标准和价格,动不动就设置门槛和障碍,以保护本国利益。比如,在入世谈判过程中,我国在一些问题上不得不作出让步,接受了“非市场经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纺织品特别限制”等不利条款。实践表明,近年来,由于这“三项条款”被WTO成员滥用,不仅使我国出口产品更容易受限,涉案企业遭受损失,相关行业和关联产业受到冲击,而且具有连锁效应,给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2.世界经济波动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越来越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15‰,纺织服装业将下降5‰。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外部需求进一步萎缩。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近60%,三个经济体的减速对我国商品出口冲击巨大,对我国外贸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最近,WTO先后了《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和《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贸易发展相关问题报告》,两个报告就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贸易在此次危机中受害最大。

3.新贸易保护主义威胁

自GATT所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实现大幅度削减关税以来,以非关税措施为主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不断被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差异性的国内消费政策、汇率变动等形式,这种新贸易保护措施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愈演愈烈。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发展议程的中断,区域内的合作势头越来越强劲。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予区域内成员优惠其实就是对区域外国家或地区的歧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在增加区域内成员之间贸易的同时,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威胁。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美国为例,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的1988年,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2.5%,排名第一,墨西哥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77%,排名第六;而1998年墨西哥纺织服装商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7.26%,远远超过中国10%,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国。国内外不少学者曾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中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受害方。在金融危机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背景下,由于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约束和成员国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一国对区域内成员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可能性较小,相对来讲,更容易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就会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造成更大的压力。

(二)国内(自身)因素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贸易竞争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己的品牌,虽然出口量很大,经济效益却很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钢材、彩电、摩托车等100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少,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贸易安全存在的最大隐患。

2.贸易依存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偏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意味着中国受到国际经济冲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外贸风险也随之增加。由《环球》杂志发起的一项题为“2009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国际因素”的问卷调查表明,有90%的专家认为“外贸依存度过高”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大风险,其中70%的人将它列在风险首位。

3.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滞后

自从中国政府于2001年签署了中国第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曼谷协定》以来,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但由于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

4.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质量和种类上都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占的份额低;二是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知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专利许可、商标转让、版权许可为交易内容的知识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货物贸易。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知识贸易发展不容乐观。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代表着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是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途径,我国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滞后的状况,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维护我国贸易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一)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

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希望把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科技兴贸”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产品质量效益差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还使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认识到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而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在2006年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和新的治国方略。笔者认为,我国总体的科技经济战略发生了改变,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重要引擎的对外贸易工作,对国家基本方略的这种变化不应当无动于衷,有关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创新强贸”战略,实现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战略的转变。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新的技术进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我国的世界品牌。“创新强贸”战略比“科技兴贸”战略更能体现当今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时代主题,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

(二)继续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有意识地强调贸易多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只有实现市场多元化,才能保证中国在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竞争地位。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提高外贸整体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的贸易格局,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分散国际市场风险。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

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竞争的制高点。如前所述,我国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发展的滞后状况是我国贸易安全的一个潜在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的发展。我们应当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发展服务贸易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在知识贸易方面,我们要加快引进一批特种、大型、高技术、新工艺装备与产品,加强对知识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实行知识引进增长的集约化,提高知识引进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主要战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以自身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技术出口。我国相当多的工业化技术可以适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就可以在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应以技术出口带动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以技术出口促进技术开发、技术进步,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我国贸易安全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国际经济组织,而经济组织的规则大多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主要是维护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它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体现。中国要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安全,就必须积极地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在充分遵循国际规则和双边、多边协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保持充分的话语权。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WTO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大的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经贸利益,保证中国贸易安全。同时,重塑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推动国际金融秩序不断朝着公平、公正、有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良方,也是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维护我国贸易安全的长远策略。

(五)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参加任何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对我国来说,如果继续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必然会受到歧视,从而面临着原有市场被区域内成员所挤占,新市场难以开拓的危险。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加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合作,有助于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因此,惟有通过积极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才能有效规避集团内其他成员的歧视,扩大世界市场上我国商品的占有率。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正是由于有了自贸区这一新的经济合作形式,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明显提高,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向贸易,还能减少贸易争端。此外,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守与国际社会协调、共生共赢的基本原则,仅仅考虑本国发展,不顾左邻右舍的利益,必将陷入孤立境地。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要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并让国际社会深切感受到务实成果。国际贸易安全的维护离不开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同样也须在合作中求安全,即走“合作安全”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素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5(4).

[2]WTO《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smc.hunancom.省略/swdy/86752.htm.

[3]高国辉.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我国应对策略.

sdtex.省略/news_view.asp?newsid=2318.

第9篇:国际贸易秩序范文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危害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危害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6日

所谓“贸易保护主义”,既包括狭义的限制进口的政策,也包括广义的促进出口的措施。但通常意义上,人们关于“贸易保护主义”更多是在狭义上的,仅指限制进口的行为。其最终目标是阻止或延迟由于自由贸易导致的经济调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把“贸易保护主义”与“重商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视为等同的概念,把它看作与“自由贸易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贸易理念。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主要采用关税壁垒,包括征收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惠制等;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包括繁琐的海关程序和海关估价制度、条件苛刻的技术标准、复杂的健康与环境卫生检疫、内容和手续繁杂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进口押金制度、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有秩序行销协定、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外汇管制、进口国家垄断、各种国内税、补贴等,据统计,目前非关税壁垒达1,000余项。新老保护主义措施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传统保护主义奖出限入的重点在限制进口,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在鼓励出口。根据WTO关税和配额等削减协议的规定,关税、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将逐渐削减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其对贸易的保护作用将减弱,但会继续存在下去,并在各国的贸易保护手段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关税政策――贸易保护的基础性措施。关税是一个国家对进出其关境的货物所征收的一种税,它分为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一个国家运用关税手段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就是关税政策。关税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是通过征收关税以改变进口商品价格,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对一国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关税政策为WTO所允许的几乎唯一的保护手段。

(二)以数量限制为特征的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的直接性措施。以数量限制为主要特征的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非关税壁垒措施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即非关税数量限制措施,它以直接的数量控制为主要特征;另一种是最新的非关税壁垒,即技术(环境)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它们以间接的数量控制为主要特征。由于数量限制贸易政策具有作用直接、使用便利等特点,这种政策在国际贸易政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位,尤其是以间接数量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最新的非关税壁垒政策具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

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制是一种直接限制进出口的重要措施。它是指进口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半年或三个月),对某些产品的进口规定一个数量上或金额上的限度,在限度内准予进口,超过限度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甚至罚款。这种贸易限制措施在“敏感”或“半敏感性”产品(如纺织品、钢铁、农产品等)中较为常见。

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之二――自动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限制,是一种得到广泛采用的限制进口数量的手段。这种配额一般是进口国与出口国经过谈判达成的。自动出口限制包括有秩序销售协定、自动限制协议、出口预测等具体形式。自动出口限制属于世贸组织在调节世界贸易、制定多边贸易协定时,未涉及的或规定不明确的“灰色区域”,即贸易利益集团利用世贸组织的不明确性、不全面性和保障条款所做的选择性限制措施。它通常以双边协定的形式出现,且具有不透明的特点,借以逃避世贸组织的监督。自动出口限制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很流行的一种数量限制措施,几乎当今所有的发达工业国在各种长期贸易项目中都采用这种办法。

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之三――进出口许可证制。进出口许可证制是指一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管制,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出口必须领取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根据《进口许可证程序协议》的规定,“进口许可证制是进口国采用的行政管理措施,它要求进口商向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呈交申请书或其他文件作为货物进口至进口国关境的先决条件”。通过许可证管理,可以严格控制那些国内正着力发展的产品的进口,否则,国内产品就会失去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出口许可证制是出口国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措施。它要求出口商向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呈交申请或其他文件,作为货物出口至某进口国(地区)的先决条件。出口许可证通常是出口国为了加强商品出口秩序管理,保证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致被无序的商品出口所冲击,或原有的销售渠道不致被破坏而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措施。出于该目的的出口许可证制,许可证的发放都具有公平、无歧视的特点。但是,有些发达工业国为了实行差别待遇和贸易歧视,在出口许可证的颁发过程中对出口商品输往的目的地做出一系列规定,并对其实行宽严程度不同的管制。

(三)出口补贴政策――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现金补贴;二是对出口厂商提供财政上的优惠,包括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所缴纳的国内税,对出口企业实行减免法人税、加速折旧及对其投资减免有关税费等;三是出口优惠金融制度,包括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政府采取形形的补贴措施促进本国产品出口,进口国政府则采取反补贴措施,以抵消出口国补贴给进口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补贴问题已经成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汇率保护政策――贸易保护的后盾性措施。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保护相关的两种主要的汇率保护理论:一个是Bhagwati和Krueger对汇率政策与保护贸易体制联系的理论分析。美国经济学者J.Bhagwati和A.Krueger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体制和支付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汇率政策与保护贸易体制的联系,指出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必须伴随相应的汇率体制改革和汇率政策配合。Bhagwati和Krueger认为,汇率高估政策是保护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均衡的高估汇率能够让使用进口资本品的国内进口替代企业受益,而使出口行业受到严重抑制。另外,在保护贸易体制下,外汇分配制度本身也是保护体制的重要构件。他们强调,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应使外汇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加强,这要求在支付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名义汇率的贬值使有效汇率上升。此外,他们还分析了名义汇率贬值对减少配额租金的效果等。这些理论阐明了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中汇率政策配合的重要性;另一个是Corden的汇率保护理论。与传统的保护理论不同,Corden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汇率保护理论并不涉及关税、数量限制等贸易保护措施。Corden的分析是在内外平衡理论框架内进行的,汇率保护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汇率贬值来保护可贸易品行业,同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在保持内部平衡的同时提高国内储蓄,实现经常项目的顺差。由于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关税和各种数量限制措施,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可贸易品行业受到冲击,汇率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汇率保护在激励机制的一致性方面是优于关税和数量限制等保护措施的,它不会造成可贸易品内部的各种歧视和扭曲,这与贸易自由化改革的政策中性化方向是相符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实现一定水平的经常项目顺差,不仅有利于顺利完成贸易自由化改革,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贸易活动中,汇率经济杠杆作用在于通过汇率变动进而引起国内与之相关的其他经济变量变动,通过利益重组来调整各级经济主体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货币贬值所能立即产生的价格效应主要是改变贸易条件,使进出口商品、劳务相对价格及收费发生变化,进而购买力减弱,金融资产等出现损益现象,这几方面的价格效应必然作用和反映于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及资本损益,导致进出口流量发生变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由于汇价调整政策的影响面广,不仅影响一国的全部经常项目,还影响一国的全部国际收支项目,因此它属于“体制性”政策工具,是用来形成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因为汇率政策的这个特性,它适用于作为贸易保护的后盾性措施。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危害

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在缓解国际贸易矛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保护新兴产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却是主要的:

(一)引发贸易纠纷,扰乱国际贸易秩序。贸易保护主义广泛使用非关税措施,扭曲了贸易的性质、改变了贸易的流向、妨碍了资源优化配置。例如,欧共体通过禁止含荷尔蒙激素的牛肉的进口来阻止美国牛肉进入欧洲市场。这些限制措施人为地阻止了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保护了国内较落后的生产者。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

(二)世界贸易遭受严重打击,影响全球经济的前进。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下,对(非)关税措施的大量运用,实际上提高了贸易保护的程度。这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实行管理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很难从发达国家获得必要的资金、技术、机器设备以及优惠贸易待遇;或者在获得某些优惠待遇或经济援助时,不得不接受苛刻的附加条件。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困难,延缓了其工业化进程,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