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创造力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慎思笃行”品质在大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探索,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展,要求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环境、教育和学习必然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内容专业性强,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增多,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思路的选择方式上、思考问题的技巧上、思维的结论上,有独到之处,在某一专业或领域内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具有首创性或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针对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个体充分发挥想象力,能产生多种设想,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想象,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个体在青年时期独创性有明显的发展,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青年时期个体的思维活跃,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激发创新意识,可以丰富知识的容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调动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式;再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层次、结构上思考。此外,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成功,会激发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愿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发展,一方面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个体认知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作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种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其结果如下(百分数表示该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好奇心,不断提问(18%);思维和行为的创造性(38%);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38%);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3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探索各种关系(17%);主意多(14%);喜欢进行实验(14%);灵活性强(12%);顽强、坚韧(12%);喜欢虚构(12%);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事物(12%);耽于幻想(10%)。可见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实验。针对以上特点,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如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力较大,效应有力而持久,能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对问题的解决。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加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适当增加新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了解学科的前沿,做到课程常讲常新,每讲必新,使学生有新鲜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打破常规思维,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把外在动机(如奖励、分数等)转化为内在动机主动学习,参与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维持学习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和情境
大学精神在于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意志,勇于表达自我。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包括:第一,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第二,尊重c众不同的观念;第三,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第四,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第五,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到: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提出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一验证。其次,运用自由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再次,教师应有高容忍度,针对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最後,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鼓励学生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三)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拓宽知识范围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不受思维定势、思维框架的影响和束缚,敢于验证自己的新思路,养成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扩大观察的范围,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善于在观察中思考,发现新问题。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抽象、概括的的方法提高集中思维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想象转化为理想,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培养创造性思维应先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丰富知R结构,夯实基础,丰富的科内、课外知识储备有利于训练逻辑思维,运用科学的知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判断、归纳和综合,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准确程度,最终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实践环节
创造性思维中灵感、知觉、想象的产生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因此,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高职院校承担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能有效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和适用范围,并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级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关系,使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具有新颖性的同时,还应设立相对应的考核要求,把实践过程重的边线纳入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定,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心理品质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创造性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成为标新立异的创造者。优秀的创造者还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能力、挫折承受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具有合作精神,理性面对由于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控,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的动机和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尝试并坚持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普.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研究导,2015年第20期总第274期.
[2]张大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年5月.
[3]孙晶.论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第20期.
[4]王成.实施创新教育,促进职教发展[J].职教论坛,2003,(6).
1.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提升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这两者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创造性思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是一门对实践与操作要求都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其往往需要学生们应具备动手动脑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理念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和相关动作要领,在学习和实际操作上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研究的习性,最终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任务。
1.2、锻炼学生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要的就是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上可以创新与多变,在不同的思考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此法可有力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优质丰富的思维体系。在大学体育训练当中,创新性思维在很多项目都可以得到高效利用,比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这些项目中都要求良好的战略战术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好坏都依仗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制定战术、执行战术以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不仅是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也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多项思维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体系,以成为优质全面的人才。
1.3、整体提升体育训练效果
合理运用创新性思维,对体育训练的效果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也是整体提升体育水平的有力条件。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极大地激发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创新,使体育训练的效率显著提高,故而训练效果和水平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正好一改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激起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乐趣,并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模式,极大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
2、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创新性思维
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不太重视创新性思维的运用,所以其很少被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许多大学体育教师对创新性思维的认识了解都比较匮乏,以致对创新性思维的应用不合理或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协助教学的作用。正因为教师没有掌握好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故而学生也无法领悟和认识到创新性思维的应用,致使体育教学及训练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学生无法领悟到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就不能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导致其对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不能起到实质意义的作用。
2.2、创新性思维培养方法过于单一
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式使得创新性思维的成长应用都比较缓慢且效益不高。目前,创新性思维一般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上,而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上,应用得较少,某些学习即使运用,也是机械化敷衍式运用,缺乏实质性。通常情况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单一地指导,学生简单地听从,这种实际上沿用的还是传统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性思维理念,导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实质性、真实性的培养。
2.3、教学氛围影响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而言同样如此。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氛围不太理想,这严重制约影响着创新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的培养和应用。教学氛围的古板老套,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和激情,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使得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显得更加乏味,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状态,致使创造性思维完全不能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
3、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3.1、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予以更多重视
把创新性思维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这个理念重视起来,目前来看,是最为首要的任务,这要求学校教育相关人员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及相关教育人员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才可以深入探究了解这种教学理念,从而将其有效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当中。并且,由教师自身对创新性思维理解的提高,带动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借此,教师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教学体系,也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事业提供切实帮助。
3.2、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塑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应用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感,激活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眼下的大学体育教学课堂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交流,相互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例如,某市一所大学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开放式互动化教学模式,有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上,教师先将课程中的知识简要传达,接着安排学生们分组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而后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回馈。大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维不断碰撞,遇到专业性难点时再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最后,不仅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及技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3.3、教师要积极正确鼓励学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路,同样也需要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信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完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应用改进过程中,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更有信心将这项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自信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切实际地作用到体育学业当中。例如,在一所大学里面,教师在田径教学训练项目中,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技术动作展开研究,选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案进行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情况,予以最适合的鼓励,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决心和动力,最终有效完成训练任务。
4、结束语
[关键词]迷思概念 创造性思维 概念转变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5-03
为了帮助创新型人才更快出炉,同济大学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ITP)。目的是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尽早熟悉企业、了解社会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迷思概念”往往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起到负面作用。所谓“迷思概念”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依据自身经验所形成的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概念,它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或者现象做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与科学概念相背。在科研中把有悖于科学概念的“迷思概念”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应是实现SITP的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科研活动中“迷思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李雁冰详细地介绍了“迷思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特点。在SITP中,以化学学科为例,本科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来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片面理解、教学或者传媒的误导,与科学教育中的迷思概念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也有特殊的表现,例如:
(一)独立性
许多“迷思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属于个人私有。例如,个别同学认为“水蒸发之后就消失了;化学反应就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反应”等。甚至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迷思概念”。这些都是因为迷思概念将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加工进行解释,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论,所以其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质。
(二)普遍性
即使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许多人都存在迷思概念。例如,下面几个描述经常很多老师和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凝固和沸腾是一种化学反应”、“水具有溶解盐的力量”、“熔化和溶解是同样的”、“化学键能够储存能量”、“水蒸气分子比冰分子要轻”、“酸碱混合得到中性的溶液”、“打开化学键释放能量”等。
(三)隐蔽性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迷思概念(来源于生活,学习,文献,导师讲解,实验室组会,周围观察等)一般不会明显地显露出来,但是在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自动地去运用迷思概念。比如,刚开始做实验的同学往往以第一次的成功作为范本,如果实验现象等出现差异就认为失败,而指导教师却很难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问题。
(四)易变性
迷思概念在刚开始科研活动的同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易变性,容易出现也容易被纠正。针对易变性,正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起点。
(五)异质性
失败的实验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珍贵结果,“迷思概念”中也可能闪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学生们做SITP的目标明确,以实现目标为成功的标准,忽略了科研最根本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反映出学生经验的褊狭或者思维的简化,创造性思维要跳出迷思概念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电脑病毒可以通过电源线传播”,因此关机后必须拔下电源,这个迷思概念里面蕴含着高压线中传输弱电流信号的可能。由此看来,理解并判断迷思概念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科研活动中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
二、 SITP中“迷思概念”的发生机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的本科生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基本上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或者是尚未学习部分专业课,到实验室这个陌生环境之后,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这为“迷思概念”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阶段“迷思概念”的延续
很多研究表明,高中生最经常发生迷思概念的学习部分包括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以及化学键的概念。例如,学生普遍存有与化学键相关的迷思概念:“分子是由独立的原子组成”、“只有两种化学键,即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他的都只是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键”、“极性共价键化合物中有带电物质”等。这些高中生经常发生的迷思概念因为缺少改正的契机,往往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容易出现。
(二)实践中得到错误的示范
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类实验成功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此,“化学实验很简单”、“化学实验非常复杂”、“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等迷思概念矛盾地存在于很多同学思考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训练,开始SITP的大学生经常迷信于自己在实验室初期见到的各种操作等就是最标准的操作或实验手段,而且这类迷思概念还具有传播性,往往被当成正确的方法教给下一位同学。这些在实践中得到的错误示范因为不会造成大的问题,往往被老师忽略,形成根深蒂固的概念。
(三)文献和资料的误导
“文献中报道的都是正确的”,“我按文献做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所以文献错了”这两个迷思概念非常普遍。学生阅读文献数量有限并且固执于文献的方法,迷信文献和迷信专家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证实文献中已经证明过的结论,难以脱离理论教学的束缚。
(四)教学的误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会是一些“迷思概念”的起因。因为时机或者时间因素,教师通常把大量应该注意的事项或者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等原因,不能够彻底或者完整地理解相关知识。一旦在其头脑中留下一些似是而非概念,往往转化为迷思概念。
(五)社会风气的误导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成为“迷思概念”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读书无用”、“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上学不如打工”等概念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缺少对于科研的执著和热情,参与SITP是为了学分或者奖励,从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
“迷思概念”一经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学生头脑之中,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信念。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果“迷思概念”形成程序性知识,它在科学教学中将很难进行概念转变。针对以上几种可能导致“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在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等进行相应的理念性或者概念性的转变,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甚至科学发展观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三、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到“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应该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是对未知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创新行动的参与者不能得到必要的锻炼,经常属于实践性质的综合性实验,而这不是这个行动的初衷。那么,如何掌握并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以前的研究,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尝试:
(一)学校教育层面:首先要破除“读书无用论”等迷思概念,进行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首先,强调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不停地加强基础知识传授。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而知识不是思维,它们是两个概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其次,打破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形式逻辑依赖性。在科研中,过于重视形式逻辑往往导致只重视结论。但是科学的发现并不仅仅是靠推理创造出来,而需要发现问题、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概念框架,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应该破除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科学史的教育。破除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不爱钻研、不善存疑、不会分析、不勤动脑筋等顽疾。
(二)实验室层面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应该是最高的。即使“迷思概念”再顽固,遇到真知灼见时也应该能够被科学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首先是导师,应该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访谈和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计划等发现学生在面对课题时可能有的“迷思概念”,并从“迷思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闪光点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入思考,从而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周围环境,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进入了以导师和研究生为主的科研环境。细致认真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破除很多固有的“迷思概念”,改变对科研活动的看法,并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能力。最后是组会或者学术会议,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与吸收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法门。
(三)个人层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迷思概念”也是一种概念,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实验室,那么一个个迷思概念将被自己转换为科学概念。首先,依赖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阅读,通过分析比较,应该能够破除“文献都是正确的”这类迷思概念,能够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读文献;第二,就是撰写研究计划,要求能够跳出文献的窠臼,发展出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或者新实验。这个过程应该有导师的参与,指出不足与可能的方向。但是不应该越俎代庖,应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为主;第三,在于做报告,通过学生亲口讲出自己的思路与具体的实验思想,进一步改变其固有观念;最后,在于动手,想得再多也不如实践,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把先前的一切构想变成现实。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开展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完全不同,不能以撰写论文为目标,其重心应该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不是把研究生教育提前到本科阶段,而是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破除大学生中固有的对于科研问题的“迷思概念”,正确地处理“迷思概念”和“创新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5):65-68.
[2] 王秀荣,范林,魏锐.化学反应的阶段隐喻及迷思概念[J].化学教育,2012,(9):69-71.
[3] W. C. Galley. Exothermic Bond Breaking: A Persistent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4, 81 ,(4): 523.
[4] J. P. Birk, A. E. Laws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andle-and-Cylinder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1999, 76, (7): 914.
[5] M. Whitfield, E. Vitz. Demonstrating Void Space in Solids: A Simple Demonstration To Challenge a Powerful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6, 83,(5): 749.
[6] 王亮功.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J].科技导报,1998,(4):3-6.
[7] 陈静.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转变[J].考试,2009,(33):180-182.
[8] 刘瑞东.高中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06,(8):44-47.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 大学生创新能力 涵义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on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ENG Yu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n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college tou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mpted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research, and then vigorously strengthen training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nnotation; cultivate
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3] 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每年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我们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但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内容之一,往往只是被视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会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大学中的文化课程的责任。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也的确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完全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与文化课一样,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但对于该如何运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往往都需要拥有创造力,体育教学或者训练同样如此。要想拥有创造力,就必须现有创新意识。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原来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与教学观念不正确有重要关系。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考核方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的培养等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练习。虽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毫无益处。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新观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变。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根据标准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训练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根据教材或原有的经验,告诉学生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树立起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思考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创造性思维,并将这种创造性思维慢慢融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较单一,同时因为大学教育对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老师而言,应该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改变现有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的欲望的情况。将体育教学训练与文化课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习获得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体育教学老师要具备除了体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
(四)运用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竞争和风险观念
体育活动因为竞争性而充满了魅力,伴随竞争性而来的则是风险。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竞争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行为,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然而,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有着不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不足或不正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只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不顾一切,这将给自身也将给他人带来危险。毕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过度竞争则使风险性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竞争性的训练中,但要让学生不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训练的结果。例如,进行分组对抗训练,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对抗的胜负,而应让学生体会竞争,并学会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竞争,比如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如共赢意识,即体育活动中,双方对抗是为了是彼此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物理实践教学 应用研究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贡献的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思维,而这也只是它的一种体现。这种创造想思维是超越了普通层面的创造性思维,一般的创造性思维即就是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并能为这一简介找出合理的解释。举例说明: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小学生的语文考试。一道题目是这样问的:雪融化之后变成了什么?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变成了水。而一个学生却答到变成了春天,结果是她答的是错了。这个问题从正常的角度来说,这个小孩是错了。可当你在仔细一想也没错,因为你答的是语文考试题而不是物理考试题,语文讲究的是意境而物理讲究的是结果。这个问题换种角度也可以说其他的孩子都回答错了,只有这一个回答是对的。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探讨谁对谁错,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打破原有的固有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具体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得出最合理也最可靠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胡乱创新,盲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不会有真正的意义。所谓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神奇之处。
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说大学生的学识和生活阅历足以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某些事情的思考上并不能独辟蹊径,有时正因为他们的学识和生活阅历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散。由于长时间的课本知识教会他们。有的事实必须的理所当然的,也就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兴趣,使得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
1.打破思维的固化
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在长期的知识和阅历上使得他们的思维固化,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都不在去思考。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所谓破而后立。就要求学生完全摆脱以往的依赖心理,要主动的学会思考。从简单的问题出发,打开思维的固化,否则就更无法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举例说明:马路上为什么要画斑马线?为什么大部分人吃饭用右手?为什么有的情况下“1+1≠2”?为什么要将一段木头锯成三节只需要锯两下等。当然,这很多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准确答案,当然不用去思考。而又的问题太过简单有不值得他们的思考,所以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想要创新思维则首先要打破思维的固化,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打开思维定式。
2.在物理实践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有些简单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物理课堂上提出。这些问题也同样早就有了标准答案,再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上课期间,用已经知道的实践结果来激发学生对于创造思维的思考。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以前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举例说明:电磁学可以在课堂实践中将学生原来掌握的简单问题通过实践来让学生自己来推算出结果。并融入到推算这个结果的角色中来,用角色转化来启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性思维。有些物理规律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试验来完成,那么就可以直观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印象。更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定律得理解,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物理。举例说明: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S=VT)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这样一个情景,选取两个铁球,以不同的初速度进行一定距离的运动,来探究初速度在物体中对物体的影响。这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懂得实验,而是要带学生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将其与其他物理问题想关联达到物理的整体性。
3.敢于将想到的付诸于行动
俗话说敢做敢为,当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将学生的想法以实践的方式得到表达。举例说明:一个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这是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得学生的想法得以实践,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大学生的思维不比小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丰厚的理论知识,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提出时,或许正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在上实践时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敢于革新,敢于对于旧的观点给予批判。
4.学生自己动手
最大限度的要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且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些物理有关的动手操作的模型或是玩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确保学生的安全情况下,学校实验室(器械比较齐全)可以在更大的需求上对学生全天开放,让喜欢动手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现机会,也可以由此带动一些喜欢学习物理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观点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找出一种更能最大化的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独立思考的办法,在物理实践上更多的以学生的自主性未主导课程的走向。教师真正的担起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教学的方式呈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黄亚雄.互动式教学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丁志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生物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5,(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67-01
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 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激发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勇于求新的心理取向。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三,重视提出问题,支持创新行为。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产生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这样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时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1)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一定要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想象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加强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的训练,诱导学生联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想象有助于思维,创造性想象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一个没有个性的大学生,很难说是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树立人人都有创造}生的意识。提起创造者,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科学巨匠、文坛泰斗、历史伟人,创造力曾被人认为极少数人的天赋。然而,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才能,从实践的根本观点现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的本性的延伸。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创造性人才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让创造性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大学生。二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压抑大学生的个性。承认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速率、发展方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以促进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展为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专长和潜力,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三是接纳大学生的某些非常规反应。创造性人才总有一些与众不同、有违常规之举,有的甚至不听招呼,不守规矩。根据沃勒奇和科根的研究,创造性高但智力一般的学生通常还表现出较差适应性,如在课堂上东张西望,不遵守课堂纪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项统计调查也显示,那些有科技创新成果而被保送、为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同企业签订专利合同的百余名同学,并不是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出奇的“调皮捣蛋”,在他们平时的试卷上,经常有自己想出来的“非标准答案”。因此,对于大学生某些出于创造性人才心理特点的违反常规之举,高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要有宽容包涵之心,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清规戒律”。
二、鼓励大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一是要积极创设自由、平等、安全、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高校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大学生的独特思路,珍惜大学生的创造性成果;要相信大学生的创造潜力,给他们以充分信任;要多给予自由少作规定;对于大学生的观点、看法、建议,要认真倾听、高度重视而不急于评判,尽量肯定其积极价值;引导大学生相互交流,对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大学生表示赞许。二是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所谓批评意识,是指考察、审视、分析、辩别事物的意识,也包含怀疑的意思。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有批判才有创新。科学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在后人对前人的不断批判中,在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挑战旧理论、旧学说中前进和发展的。大学生无疑要多读书,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向权威学习,但不能唯书、唯师、唯权威,仅仅满足于掌握已有的知识、定理和结论,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审视、分析、辩别,敢于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不是胡乱怀疑,而是旨在摆脱偏见,消除谬误,获得真理。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是创造力的支点,缺少它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创造性成果。四是要乐观自信。这是创造活动的强大动力。创造既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遭到非议和嘲笑,即使创造成功,其创造性成果还可能一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因此,这就要求创造者对前途要充满乐观,坚定信心,否则,就很难有所作为。
三、善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是创造活动的力量源泉,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正如爱因斯坦解释他何以能成功时所说的那样:“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尤其是要精选教学方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摒弃教师中心论,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完善知识结构,善于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二是问题情境法。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是创造的开端。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而应利用或有意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大学生从平凡事物、现实需要、奇异情境、矛盾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三是集体研讨法。集体研讨是一种探索性的创造活动,通过集体讨论,不同智慧相互振荡,激烈碰撞,可以进发出创造的火花,激起创造灵感。尤其是大科学和复杂课题,更是必须依靠一个甚至几个群体组合,这样更便于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而且可以加速创造性工作的进展,收效更大。
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其重要特征是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一是从思维品质上,通过观察、分析事物的异同、矛盾和变化,增强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鼓励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不盲从,不受制于传统的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通过因果寻踪、演绎归纳、分析比较,大胆提出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二是从思维方式上,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主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也与直觉思维和灵感紧密相连。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通过重组法、头脑风暴法,消除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感是在创造性过程达到阶段突然出现的、能导致问题解决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思维中形象运动灵活、鲜明而丰富。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同时,多接触实际,丰富表象,激发创造灵感。直觉是思维的洞察力,有人称之为思维的“感觉”,这就是说,直觉是一种无意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但它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作出选择、预测。因此,应鼓励大学生大胆猜测,合理想象,强化直觉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