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子学习法范文

量子学习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量子学习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家长资源;家庭教育;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98-01

我们都知道,幼儿可以通过坏境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开展活动,从而促进孩子更好的进行发展。《纲要》中提出“应通过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它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及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园合作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科学合理的开发家长资源,可以促进良好家园关系的形成。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家长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以看出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家长并不是天生的教师,家长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如何让家长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何指导家长热情、积极地引导幼儿学习?通过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摸索的一些经验,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不乏有这样的观念: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自己只管孩子吃、穿、住;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教育;还有家长认为家长参与教育是幼儿园无能的表现。然而我们知道,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也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最直接最密切的一个环境。在幼儿时期,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起来,共同合作,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教师和家长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最为忌讳的是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或者在交谈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教师能用流利的口语形式与家长真诚交流幼儿的情况,以得到家长积极地理解、支持和配合。此外,教师还应该学会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注意从家长的谈话中吸取有效的信息,为教学工作、评价幼儿积累客观依据。教师要对家长报喜也报忧。老师向家长汇报幼儿的点滴进步,家长都会产生莫大的自豪感;但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相信家长也会乐于接受。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客观的评价态度,也体现出教师对家长的坦诚态度。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1、幼儿园开设了家长学校,每学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学习探讨关于对幼儿进行陕西地域文化教育的活动。

2、 开学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开展课题指导思想和班级子课题的情况。3、班里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幼儿的方法和途径。每学期至少 开展一次家园同乐活动,如参观、春、秋游等。

4、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展示我们每周的教育活动内容、家长搜集的有关这些的文章资料、家长的心得体会等。

5、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在亲子互动中,感受教育活动。

6、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及时交流幼儿近期发展情况,建立家、园联系手册,每月公布教育教学内容,评定幼儿在园表现,期末对幼儿进行全面小结。

四、挖掘家长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请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我们这学期开展课题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以外,我们还会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邀请一些家长来园助教。让家长出谋划策,例如,剪纸、面花、刺绣等,家长中很多都是这方面很特长的,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让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当“老师”,让教育活动更丰富,也让幼儿体验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豪,对培养幼儿自信心也是很大的促进。

第2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自然哲学 量子革命 系统辩证法

关于20世纪科学革命,有人说只须记住三件事:相对论、量子革命和混沌学(系统科学中最突出的新分支)。正是这三大科学革命为人类建构全新的自然图景(也就是新颖的自然哲学)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里所谓自然哲学是指人对自然的哲学反思。自然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本体最一般的性质和人类的世界图景。

自然哲学在哲学史上有过两个全盛时期(古希腊及近代机械论),只是在谢林、黑格尔之后衰落了。由于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的强大影响,自然哲学正在当代复兴起来,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我们先从三大科学革命说起。

首先要提到的是相对论革命对改造人类世界图景的贡献。在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中,时空性质依赖于参照系等概念是对“观察无关性”的经典信念的初次冲击;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把引力场(它具有整体全息相关性)确立为新的“独立的实在”,这是对牛顿的实体观的又一次打击。接着要论述的是量子革命,它比相对论革命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世界图景。因为1925年以后所创建的量子力学进一步使笛卡儿与牛顿以来的主客绝对二分原则、实体主义原则乃至严格决定论原则都受到猛烈冲击。最后要强调的是系统科学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近半个世纪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表明,从总体上说,系统自然观集中体现了当代自然图景的精华,因此系统自然观几乎成了当代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的代名词,贝塔朗菲称之为“一种新的自然哲学”。20年代所出现的怀特海的“机体论哲学”则是这种自然哲学之先声。

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借助于维纳的控制论(1949)、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948)、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1969)和哈肯的协同学(1971)等理论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机体论和内在目的论的自然哲学。〔1〕控制论通过对“动物(即生命系统)和机器(即非生命系统)的通用规律”的研究表明,自动机器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可以表现出与神经控制同样的合目的性或规律。[1]维纳在《控制论》中对牛顿的严格决定论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肯定了统计力学家吉布斯把偶然性引进到科学中来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并突破了目的论与机械论之间的两极对立。莫诺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1971)一书中,则用生物微观控制论表明,借助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层次的反馈机制以及微观-宏观相互作用,完全偶然的基因突变最终可以纳入物种进化的必然轨道;耗散结构论表明,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开放系统可以通过非线性正反馈机制的作用表现出有序化和合目的性;协同学还进一步发现序参量是整个自组织过程的主宰如此等等。总之,所有这些自动机器和自组织理论都表明,无须超自然的神力和神秘的“生命力”,自然系统也象自动机一样可以凭借内在机制的作用呈现合目的性。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说,认为宇宙=巨大的超级自动机的“机械论”是对的,而非神学性的宇宙“内在目的论”也是对的。从历史上看,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哲学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哲学的否定。现在,我们的立足于系统科学的新自然哲学则应看作一种“否定之否定”。它是对机械论与目的论自然哲学的更高的辩证综合。

当代自然哲学(它以系统自然观及其系统辩证法为核心或灵魂)最有革命性的一个方面,也许表现在反严格决定论和对偶然性客观意义的新认识。直到现在为止,一般人都相信“近似决定论”:只要近似知道一个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初始条件就可以足够好地计算出系统的近似行为。可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即系统演化进程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却断然否决了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任何翻版(如“近似决定论”)的有效性。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在1961年发现,实际上长期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对于严格确定的气象方程组,初始条件的小误差,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诸如珞珈山的蝴蝶拍拍翅膀那样的初始小扰动,经由地球大气系统中的逐级放大,最终可能在南美洲引起大风暴。这种由决定论引出来的混沌,对经典观念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混沌革命加强并深化了量子革命。

通过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协同学乃至混沌学的研究,现代科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偶然性在自然界具有不容忽视的本体论地位,以及研究偶然性的内在机制的重要性。为恩格斯赞同过的黑格尔关于“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2〕,第562—563页)的辩证论断,得到最新自然科学的支持。正如马克斯·玻恩在《关于因果与机遇的自然哲学》(1951)中所注意到的,量子世界是由因果与机遇联合统治的,其中机遇是有规则的。同样,在哈肯的协同学演化方程(如福克-普朗克方程和郎之万方程)中,决定论力项与随机力项是共同起作用的。在混沌理论中,混沌本是由决定论规律引出的内在的无序和不规则性,然而对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间图解研究却表明,即使混沌也有精细结构,其中机遇也是有规则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作用的深层非线性机制是可以认识的。从量子力学到系统科学的研究表明,概率统计定律是比严格决定论定律更好的认识工具,但原有的“大数定律”与“统计平均值”等概念对于描述偶然性已经显得太粗糙了,非线性数学该出阵参战了。因为唯有借助于非线性数学才可能认清偶然性起作用的深层结构机制。

当代自然哲学中的系统整体论思想也是相当有革命性的。自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以来,“整体=部分和”的公理已经成为背景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观念也是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与实体主义、还原主义相协调)。然而,一般系统论中的贝塔朗菲原理“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却断然取消了欧几里得的公理,以整体论取代了机械论的还原主义。量子力学中的全域相关性和粒子物理学中的新奇现象(“基本”粒子分割到一定限度,将出现“部分大于整体”的佯谬)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性(卡普拉《转折点》,1989)都支持贝塔朗菲的系统整体观。

总之,以现代物理学与系统科学为代表的当代科学革命已经引起了人类自然图景的根本变革,人们有理由期待一种浸透着量子力学辩证法和系统科学辩证法精神的全新的自然哲学的出现。

现在我们转入当代自然哲学的主要疑难及其可能解法的讨论。

鉴于机械论自然哲学所遇到的困难,当代自然哲学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如下:1.自然本体的性质问题。物理实在究竟是孤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存在?“潜在”是否也是物理实在的基本形态之一?究竟是否存在终极实在?2.物理实在所遵循的规律究竟是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的?自然系统究竟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所支配的?偶然性应当具有怎么样的本体论地位(是否应当有)?3.所谓“观察者侵入物理事件”的实质是什么?主客二分的合理界限是什么?4.系统整体论与还原主义孰是孰非?5.目的论的新解释问题。自然系统本身能有目的性吗?能代替上帝作为选择主体的地位吗?目的论是否真与机械论势不两立?它又如何与神学划清界线?下面我们将依次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1.自然本体或物理实在的性质问题。

牛顿机械论自然哲学的本体论或实在观的要害就在于实体主义。一切物理实在被认为都有实体性、实存性,自然被等同于实体的集合(简单相加的总和),一种在绝对空间构架中的机械性的存在物。然而,在新的原子科学中,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实体实存”原则已经失效。明确的电子“轨道”或光子“路径”等经典性观念在量子力学中是不允许的。电子实际上以“电子云”方式存在着,它并没有绝对分明的轮廓,而且只是或然地显现出来。如“测不准关系”所要求的,电子的位置与相应的动量具有天生的不确定性,决不可能同时有确定的值,因而人们决不可能同时测量到其确定的值。所有这些事实,如果从牛顿的经典本体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潜在性”观念完全没有地位。

实际上,现代物理学家海森伯在批判牛顿机械论实在观的基础上,确实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更广义的“潜在”实在观。他根据量子力学事实总结出,潜在是介于可能与现实之间的物理实在的新型式,它被认为特别适用于微观客体。海森伯尖锐地指出:“在量子论中显示的实在概念的变化,并不是过去的简单的继续,而却象是现代科学结构的真正破裂。”(〔3〕,第2页)“几率波的概念是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中全新的东西。……它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潜在’(potentia)这个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种介乎实际的事件和事件的观念之间的东西,这是正好介乎可能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一种新奇的物理实在。”(〔3〕,第11页)“事件并不一定是确定的,而是可能发生或倾向于发生的事情便构成了宇宙中的实在”。(〔4〕,第177页)

总之,海森伯认为量子理论意味着实在观念的革命,牛顿机械论的实在观念已经失效。他举例说,几率波、量子态、电子轨道等都与统计期望值相关联,表示倾向性的、潜在的物理实在,这是物理实在的新形式。

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新假说把潜在性观念发展到海森伯本人始料所不及的程度。乔弗利·丘(Geoffrey Chew)著名的粒子靴绊学说[2],断然否定了终极实体的可能性,揭示了自然本体的自助的、生成的本性。按照我的看法,它使系统实在论与系统辩证法完全本体论化了!由于任何粒子都可以充当基础粒子,用以构成其他粒子,因此说穿了没有任何一种粒子是真正的“基本粒子”,这就是所谓“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从根本上说,自然界不可能还原到任何一种或几种终极的实体。说一个质子可以由中子和π介子所构成,或者说它是由Λ超子和K介子所构成,或者说它是由两个核子和一个反核子所构成,甚至说是由场的连续质所构成。所有这一切可能性是同样真实地存在的。应当说,所有这些陈述都同样地正确又同样地不完善。因为真实世界等于所有这些潜在的“可能世界”互相叠加的总和。借用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的话来说:“作为终极要素的实体——基本粒子本身也是相互流动地相互转化的。这件革了以前的物质观,显示了辩证逻辑的正确性。”(〔5〕,第28页)

我们的进一步的问题是:作为自然本体的物理实在究竟是否可以归结为互相孤立的实体?还是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依赖系统场境的整体全息相关的存在?在对著名的EPR假想[3]的实验检验中所表现出来的量子关联(即远距粒子之间的整体相关性)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西莫尼(A.Shimony)所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实验结果正在开始阐明哲学问题的非凡时代”。而今最新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相隔几米且又没有彼此传递信息机制的实体可能被相互纠结在一起,即它们的行为可以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以致对其中一个实体进行测量将瞬时地影响到另一个实体的测量结果。这个新奇的实验结果断然否定了爱因斯坦等人(EPR)的预设(即“空间上远隔的客体的实在状态必定是彼此独立的”),却符合量子力学的系统整体观。正如玻尔所注意到的,量子现象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在关联是不可消解的。量子现象的整体性不允许人们对它作机械的切割并把这种切割物认作它自身。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量子力学的整体实在观是与系统整体观相通的,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相互渗透,量子革命与系统科学革命相互支持。因此,作为科学革命的结晶,新自然哲学主张,物理实在的部分性质取决于整体,取决于系统的内在关联,从根本上说,自然本体是整体全息相关的存在。

2.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疑难,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严格决定论”预设,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学中也已经失效。人们向来认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支柱:这就是严格决定论。对自然科学的这种见解,最典型地表现在拉普拉斯杜撰的那个精灵故事中,据说这个精灵(超智慧者)知道世界现况的一切决定因素,因而能够无歧义地得出世界在过去或未来的其他一切状态。这个被后人称作“拉普拉斯妖”的理想实验正是严格决定论的化身。可是,现在在微观领域里发现了与这种严格决定论原则相违背的种种反常事实。简略地说,热学与分子物理学的研究表明,气体分子运动是包含不确定性的自然进程,由于初始条件捉摸不定,单个分子的运动状态成为纯粹的偶然事件。分子运动论乃至统计力学的建立表明,概率统计定律也是自然描述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形式。

强调概率统计定律重要性的科学思想反映到自然哲学中去,就成为“统计决定论”。其要旨可概括如下:对于一些包含不确定性的自然过程,虽然严格决定论不能直接应用,但若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大量单个偶然事件的平均行为,却可以找出明显的统计规律性。换句话说,这些自然过程在统计平均意义上仍是决定论性的。这是决定论的弱化形式之一。

统计决定论的科学基础在于经典统计力学。统计力学的基本出发点则在于,认为尽管大量分子的集团行为满足统计规律,但从底层基础而言,单个分子(单个过程)仍遵守牛顿定律,满足严格决定论。这样,统计决定论并不把不确定性归因于基础规律的不同,而是把它归因于初始条件的难以捉摸(即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因此,统计决定论只是严格决定论的补充形式。

然而,将概率统计观点真正贯彻到底,最终导致量子物理学的兴起,而测不准关系的发现则使严格决定论沦为无意义的空想。

在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个对“非完全决定论”(即under-determinism,这个词的不恰当的替代词是indeterminism,即非决定论)有十分清醒认识的是哥廷根学派的马克斯·玻恩。他在名著《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中对非完全决定论作了比其他量子物理学家(如玻尔、海森伯等)更为系统和透彻的分析。通过对玻恩文本的适当解释、调整与转译,我们可以提炼出对当代自然哲学极有价值的内容和决定论/非决定论问题的辩证解。〔7〕

非完全决定论的最主要或最有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量子力学相应的概率决定论。其要点如下:(1)单个(量子)过程内在地是几率性的、非决定性质的;(2)“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8〕,第9页)(3)机遇律是自然律的终极形式,偶然性有规则,“它们是用数学上的概率论表述出来的。”(〔8〕,第7页)

关于自然界究竟是由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所支配的,是决定论性还是非决定论性的那个争论,波普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云和钟”。“云”就是天上的云,代表极端不确定性,它非常不规则、毫无秩序又有点难以预测;“钟”就是家家都有的时钟,代表高度的确定性,它非常有规则、有秩序又是高度可预测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一端变化莫测,另一端高度精确。一般的自然事物往往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波普用“所有的云都是钟”(当然也可以说“所有自然事物都是钟”)表示决定论,用“所有的钟都是云”(当然也可以说“所有自然事物都是云”)表示非决定论。波普终于认识到,人类理性需要的是“处于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决定论之间的某种中间物,即处于完全的云和完善的钟之间的某种中间物。”(〔6〕,第239—240页)这种完全的偶然论(非决定论)和完全的决定论的中间物,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作“非完全决定论”,它意味着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与机遇的某种辩证综合,这就是当代自然哲学对这一争论所作的正确解。以上我们是借用M.玻恩与波普的话,经校正、转译纳入自己的概念框架,并用以阐发自己的“非完全决定论”观点。〔7〕

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微观控制论也为非完全决定论提供新的佐证。莫诺在其名著《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中,从分子生物学的材料出发,有力地抨击了严格决定论,并为恢复偶然性在自然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付出极大的努力。莫诺是这样说的:

当偶然事件——因为它总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一旦掺入了DNA的结构之中,就会被机械而忠实地进行复制和转录,……从纯粹偶然性的范围中被延伸出来以后,偶然性事件也就进入了必然性的范围,进入了相互排斥、不可调和的确定性的范围了。因为自然选择就是在宏观水平上、在生物体的水平上起作用的。自然选择能够独自从一个噪声源泉中谱写出生物界的全部乐曲。(着重号为引者所加)(〔9〕,第88页)

莫诺这段话应当看作关于生物自然界的非完全决定论,关于极小几率的偶然事件向极严格规律转化过程的生动说明。特别是最后那句话是说明生物界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绝妙比喻。当然,由于莫诺有时十分不恰当地将严格决定论与辩证唯物论混为一谈,应当注意他的言论本身具有两重性。(〔10〕,第324页)

非完全决定论的内容还由于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加强。有人因之称作系统决定论。其要旨可概括如下:

一般的自然界的复杂系统(在自然哲学中姑且撇开社会系统),不能由它的构成要素和子系统通过简单相加和线性因果链无歧义地决定其整体功能和行为。但系统的存在与演化仍有相当确定的规律可循,机遇与因果共同决定着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而系统在整体上仍有决定性。

具体地说,系统演化的主要机理就在于机遇性涨落、反馈和非线性作用。人们常喜欢将借助于系统科学特有的资料所认识的辩证法,称作“系统辩证法”。系统科学从自己的角度阐明了因果与机遇、决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法:自组织系统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以偶然的随机的涨落为诱导,通过正反馈和非线性放大,某一涨落在矛盾竞争之中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于是使系统的演化纳入必然的轨道,建立时空、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状态。系统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在自组织动力学机制的解释上是高度一致的:当自组织系统处于不稳定点时,系统内部矛盾全面展开并有所激化,与各种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局部耦合关系和运动特性相联系的模式和参量都异常活跃,各种参量的涨落此起彼伏,它们都蕴含着一定的结构与组织的胚芽,为了建立自己的独立模式并争夺对全局的支配权,它们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与对抗,时而“又联合又斗争”,最后才选拔出作为主导模式的序参量。非完全决定论在协同学的描述系统演化的数学方程中也得到反映。如郎之万方程(描述布朗运动的)和福克-普朗克方程中,概率论描述与因果性描述共处于一体,随机作用项与决定论作用项被综合在一起,偶然性与必然性因子被综合在一起。从自然哲学看,它们体现了机遇律与因果律的辩证综合。

3.物理事件与观察的关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问题。

从前认为不容置疑的“客观事件与任何观测无关”的自然哲学信条,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学中同样也正在失效。正如海森伯所指出,经典物理学的真正核心,也就是物理事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客观进程与任何观测无关的信念,由于许多量子实验的发现而受到冲击。而现代物理学的真正力量就存在于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那些新的思想方法之中。因此,再指望用新实验去发现与观测无关的“纯客观事件”或不依赖于观察者和相关参照系的“绝对时间”,就无异于指望极地探险家在南极圈尚未勘查过的地方会发现“世界尽头”,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4〕,第4页和第9页)对原子、电子那样的客体的任何一次射线照射或观测都足以破坏其初始状态,而且由于或然性和不可逆性,这种状态不可恢复。

玻尔为量子力学所作的“互补性诠释”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者(客体)之间的严格划界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实际过程中两者处在紧密相连的相互作用之中。无论是纯粹的“主体”即可以)“无干扰”地进行观察的观察者)或是纯粹的“客体”(可以绝对隔绝外界作用而界定被观察系统的孤立状态)概念都只是经典物理学所作的理想化,而这两种理想化既是相互补充又是相互排斥的。〔11〕这就是玻尔著名的“我们既是观众(观察者),又是演员(被观察者)”辩证论断的真实含义。

实际上,从当代自然哲学的眼光看,这是很自然的:人(观察者)本来就是自然(被观察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只能用一种内在化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而不可能象上帝那样用完全超脱的外在化眼光看自然,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如罗森菲尔德所指出,所谓“观察者介入原子事件进程”的局势,容易产生科学事实的客观性被败坏的假象,因此我们必须与机械论和不可救药的唯心主义划清界线。罗森菲尔德本人正是以辩证法为武器在与机械论和唯心主义划界的过程中阐明了观察者与物理事件的辩证关系的客观性质。(〔12〕,第140页)海森伯说得很分明:“量子论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观特征,它并不引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作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3〕,第22页)可见,“客体行为与观测有关”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客观实在而接受主观主义。

4.系统整体实在观问题。在阐述以上各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阐明了整体实在观的基本观点:“整体不同于各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自然本体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存在、处在相对相关中的存在,是整体全息相关的实在。正如D.玻姆所指出的,按照量子概念,世界是作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存在的,其中即使是每个部分内在的性质(波或粒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场境。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只能作为参与者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用内在化的观点来理解自然本体。只是在系统及其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视的情况下,还原主义才是近似地有效的。

5.自然本体目的性的(自组织解释)问题。简单地说,当代自然哲学的目的论观是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复活和发展,是现代系统科学目的论观的升华。宇宙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非生命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合目的性可以通过自然本身的自组织机制的作用得到合理解释。〔1〕

例如,自然选择的实质问题是由生物哲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生物控制论的初步解答,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偶然的突变为素材,通过反馈调节的最优化控制机制。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则进一步明确,在大分子的自组织阶段,在生化反应的超循环中选择价值高的突变不断通过过滤和正反馈放大,形成功能性的组织,强化、优化并向更高水平进化。这里,一方面自然选择表现为自然本身的纯物质性的有规则的相互作用过程,但它不同于牛顿的机械因果性模式,因为其中突变与选择机制、机遇与因果是辩证地联合起作用的;另一方面,尽管它排除了自然神力的干预,却仍然是合目的性的过程,因为它有自引导的、自动调节的功能(使物种或分子拟种适应环境)。这样,按系统辩证法重新解释过的合理的目的论又能与神学划清界线。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20世纪早期的相对论量子论革命向统治思想界长达二三百年之久的机械论自然哲学,提出了全面的诘难和挑战,并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当代自然哲学正是在克服旧自然哲学的危机,在回答新兴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诘难和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20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科学群为代表的新兴科学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当代自然哲学的内涵,加速了人类自然图景革新的步伐。

总起来说,当代自然哲学的核心观点,可以简要地重新概括如下:

1.自然本体是依赖于系统场境的、在关系中生成的、流动的实在,作为孤立实体的终极实在根本不存在,“潜在”是物理实在的一种新形式;2.自然系统遵循非完全决定论(即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中间物),它是由因果与机遇联合统治的,此两者互斥又互补。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是:它是自然本体本质中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和一个要素。偶然性存在精细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由混沌革命所发现!)。3.物理事件与观测有关,人作为自然系统的一分子只能用参与者的身分和内在化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绝对的主客二分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4.系统整体观在总体上比还原主义更为合理,不过为了进行精细的研究,有节制的还原主义仍是必不可少的和有启发力的,两者其实是互斥又互补的。5.自然系统的合目的性可以按自组织观点得到最合理的解释,目的论与机械论也是互斥又互补的。

最后,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偶然性的恰当的本体论地位问题。迄今仍有不少读者受过时的哲学教科书的影响,把偶然性当作一种外在的、主观的、局部的、非本质的和不稳定的或暂时的东西。其实这种看法有违辩证法的本意,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它属于机械论的范畴。通过对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机遇或偶然性在本体论中恰恰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普遍的、本质的和永久性的成分。借用列宁论“假象”的话来说,偶然性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和一个环节”,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机遇与偶然性是客观的并且具有自己的非常独特的规律。在新自然哲学中,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把偶然性看作必然性的“补充形式”的外在化理解,而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因果相互联结、相互渗透,辩证地融为一体。在非完全决定论中,偶然性恢复了它本来应有的本体论地位,机遇与因果,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几率或统计性乃至“混沌吸引子”为中介辩证地联结在一起。在相空间中混沌吸引子的精巧的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精确而形象地展示出系统演化过程中机遇与因果如何联合起作用的深层非线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对自然本体辩证内涵的认识。

应当说,这是量子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对矛盾辩证法的一项贡献,它们本应是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桂起权:《目的论自然哲学之复活》,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7),并收入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一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3〕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海森伯:《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5〕《武谷三男物理学方法论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波普:《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桂起权:《非完全决定论:因果与机遇的辩证综合》,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2)。

〔8〕玻恩:《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莫诺:《偶然性与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0〕桂起权:《科学思想的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桂来权《析量子力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玻尔互补性构架之真谛》,载“哲学研究”1994(10)。

〔12〕罗森菲尔德:《量子革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注释:

[1]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梁实秋在《远东英汉大辞典》中,将控制论(cybernetics)译作神经机械学。

第3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学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最后决定孩子成绩好与差的,不是孩子的智力而是习惯。拥有好的品性的孩子,无论去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然而好的品性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所谓“习惯成就性格”。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好的习惯就是教育”。为此,家长要特别留心孩子的习惯,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

作者|艾米

一、学习上拖沓,马马虎虎

现在很多孩子都存在一种现象,假期作业没有及时完成,一直拖到假期快要结束才匆匆忙忙,马马虎虎做作业,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形容就是“人有多大胆,作业拖多晚”。如果孩子养成做作业拖拉的习惯,在生活中孩子很有可能也会带有这种不良的习惯,所以,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情拖拉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

二、自律性差,沉迷于网络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与差,一定程度上跟孩子的自制性有关联,如果孩子经常沉迷于电子产品,对学习的专注力肯定是不够的,从而影响学习的成绩。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面对网络孩子们的自制力普遍是较差的,家长要把家里的电子产品收起来,在学习时间里不能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

三、学习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

第4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镜头:

晨间活动进行中,我坐在教室一角看书,刘××跑过来告诉我:严老师,我的刮画纸不见了,妈妈早上刚给我买的。哦,我知道了,等会儿给你查一查。5分钟过去了,我依然不行动,她又跑了过来,再次告诉我,我以同样的话回复她,她点点头,回到了座位上。我因为忙于教学准备,所以没有办理她的事情,之后,她又来了一次。我都没有“时间”解决她的事情。上课了,我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孩子们也十分的投入,当我将目光追到刘××那一角时,发现她的脸上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被教学内容感染的激情澎湃。而是很不高兴地耷拉着脸,坐在她后面的她的好朋友也有着同样的表情。

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小事情,远远没有我的教学内容来得重要,所以,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拖延、置后。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些小事,何尝不是大事呢?这些牵动他们情绪情感的事情,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在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一直被这件“大事”所左右。更何况,带着不良情绪走进课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不是最失败的教学吗?还有比这个大的事情吗?如果我当时放下心中的大事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麻烦,就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进入课堂,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了。所以,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比什么都重要。在上课之前,始终要记着,先把孩子的情绪理顺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结合平时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情感沟通桥梁。

一、懂得情感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可见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园,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孩子在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参与意识会更强,参与率会更高。所以,良好的情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来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在师幼关系中,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少一些刻板的管理,多一些亲密的接触,少一些虚假的互动,善于透过表象观其本质。

二、情绪表――孩子情感变化的晴雨表

孩子虽然天真活泼、嘻嘻哈哈,但是也常有情绪波动的时候。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朋友圈,就像是个小团体。小社会里、小团体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构成了孩子情绪变化的影响源。当然,家庭环境、教师,也同样构成了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如何清楚又快速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在班上,我们每个人都制作了情绪表(包括我们老师),根据情绪的变化改变情绪表内容。有了情绪表,孩子们多了一份情感关注的责任心,当朋友圈中有人情绪不好时,孩子们便展开了情绪安抚的爱心行动。有了情绪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顺畅了,孩子间多了一份浓浓的情“意”,从而懂得了如何爱和被爱。而教师,通过观察情绪表,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间段里,都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及时地排解孩子的情绪问题,确保孩子以平和的情绪进入各项学习、游戏活动。

三、潜入小社会,情感交流更顺畅

沁人心脾的花香总让我们久久回味。那种直达心灵深处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而老师与孩子的交流,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便是最佳境界。我所追求的交流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真正融入孩子世界,并不是件轻易的事,我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融入孩子们的。

1.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装作饶有兴趣的样子,认真倾听,让孩子们感觉到我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

2.收集孩子喜欢的话题材料,参与孩子的话题交流

当孩子们知道我有那么多他们喜欢的话题,并能够谈得风生水起,自然对我这个朋友多了一份喜爱。

3.参与孩子的游戏

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像孩子一样爱玩爱闹,孩子最喜欢这样的大朋友。甚至比孩子玩得还快乐,孩子们会超级爱上你。

第5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居家康复;FuglMeyer评定;加速度传感器;遗传算法;极限学习机

中图分类号: TP18; TP391.4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o realize automatic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n homebased upper 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for stroke,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 based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automatically estimate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scale score for shoulderelbow section. Two accelerometers were utilized for data recording during performance of 4 tasks selected from shoulderelbow FMA and 24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ccelerometerbased estimation was obtained by preprocessing raw sensor data, extracting data features, selecting feature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nd ELM. Then 4 singletask models and a comprehensive model were built individually using the selected features.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houlderelbow FMA score from the analysis of accelerometer sensor data with a root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value of 2.1849 points. This approach breaks through the subjective and timeconsuming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outcome measures which rely on clinicians at hand and can be easily utilized in the home settings.

Key words: stroke;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accelerometer sensor; Genetic Algorithm (GA);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70%~85%首次脑卒中患者留有偏瘫[1]。据统计[2],我国每年新增250万例脑卒中患者,死于脑卒中相关疾病者达120万~150万,另外还有700万发生脑卒中后存活下来,其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残疾,40%为重度残疾,这些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巨大的经济负担。

与下肢相比,上肢运动更为精细且恢复缓慢,因此,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1%的脑卒中患者不能够达到上肢功能的完全恢复[3]。近年来,随着远程医疗技术、康复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居家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有文献报道[4],居家康复可以获得和住院康复一样的效果。然而,如何有效监测并评价患者居家康复进程和功能状况以帮助康复医师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一直是居家康复发展的瓶颈。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方法是FuglMeyer量表,它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动作,依靠评测者的徒手操作和观察来检查不同恢复阶段的肢体反射状态、屈伸协同运动和选择性分离运动,属于主观评定。大量应用研究[5]显示,该量表敏感、可靠,但项目繁多,评测费时,且需要治疗师或康复医师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居家康复中的应用。因此,在居家康复治疗中更为理想的评价方法是简洁、客观、定量的自动评价。由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躯体传感网(Wireless Body Sensor Network, WBSN)可实现运动功能评估的自动化和定量化,国外已有大量研究将其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居家监护[6]。Uswatte等[7-8]通过对169名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捕获反映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临床相关信息;Patel等[9]用加速度传感器来自动估计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Ability Scale of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FAS)得分。但将运动传感器与临床评估量表相结合的研究国内还鲜有报道。

为了进一步实现居家康复评估的自动化和定量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FuglMeyer量表自动评估的方法,以期可以更为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状况。从上肢FuglMeyer评定(Upper Extremity FuglMeyer Assessment, UEFMA)肩肘部分中选取4个动作,用固定于患者偏瘫侧前臂和上臂的两个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患者动作数据,基于遗传算法和极限学习机建立UEFMA肩肘部分得分自动预测模型。

采用由两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和一个接收节点组成的WBSN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其中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为±6g,采样率为40Hz。采集过程中,两个传感器节点分别固定于患者偏瘫侧前臂和上臂,x轴平行于手臂,如图1。对于选取的4个动作,患者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先做1~2次,熟悉后开始正式采集,每个动作根据病人身体状况重复3~5次,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病人动作数据经ZigBee无线传输到PC客户端,完成数据的可视化及分类存储。

3.3预测及结果分析

各动作选取的最优特征集为自变量,对应得分为因变量,归一化后输入ELM模型。激活函数选择Sigmoidal函数,隐层节点数设为10。首先用单个动作来预测FuglMeyer肩肘得分,然后考虑到FuglMeyer量表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的标准量表,其各动作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用其中一个动作的数据来预测总的得分势必会带来较大误差,而将4个动作单独预测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对UEFMA肩肘部分得分进行更为精确的预测。为此,对于每个患者,将单个动作预测结果与医生打分之间建立回归关系得到最终的综合预测模型,并将综合预测结果与单个动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图4所示为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eaveonesubjectout crossvalidation,即轮流取其中一名患者为测试集,其余为训练集)对24名患者分别采用单个动作模型和综合模型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单个动作预测相比,综合预测的误差相对较小且分布较集中。表3列出了24名患者各自预测误差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除动作1外,其余三个动作单独预测的RMSE值均超过了10%,而采用综合预测模型,预测RMSE值可以减小至2.1849分,占总分的7.3%,小于任一单个动作预测的误差,且综合预测误差的标准差最小,说明综合预测模型更稳定,这一结果与图4一致。

目前,P. Bonato小组[6,9,13]在将运动传感器用于临床评估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他们主要针对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文献[13]采用6个加速度节点采集数据,选取单个WMFT动作,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FuglMeyer量表肩肘部分得分进行预测,最小预测误差为2.35分;文献[9]利用同样的采集装置,选取8个WMFT动作对FAS量表得分进行自动预测。然而,WMFT往往需要患者具有较高的运动协调能力,且需要一定的工具才能完成测试,在我国临床上极少使用,进行居家康复的患者也较难完成。本文直接从FuglMeyer量表中选取动作,采用更少的传感器节点(2个)对FuglMeyer量表肩肘部分得分进行预测,获得了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与WMFT相比,从FuglMeyer量表中选取的动作可由患者直接完成,无需任何额外的实验条件,在居家康复评估中更易实现。

4结语

本研究将运动传感器与临床评估量表相结合,采用4个动作对UEFMA肩肘部分得分进行精确的自动预测,突破了传统评定中主观性、耗时性的限制及对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依赖性,初步显示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来自动预测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肩肘部分得分,实现康复评估的自动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在居家康复或社区康复中,患者通过佩戴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精确记录训练过程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实际情况,反馈给远程的康复医生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专业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使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也可以用于不同康复治疗技术的疗效评估。但还缺少腕手功能的评定,将来的工作中,将使用能反映腕手功能状态的传感器(如弯曲度传感器)采集腕手动作数据,建立模型对FuglMeyer腕手部分得分进行预测,以便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整个上肢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DOBKIN B H. Strategi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04, 3(9): 528-536.

[2]LIU L, WANG D, WONG KL, et al. 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 huge burden, significant workload, and a national priority [J]. Stroke, 2011, 42(12): 3651-3654.

[3]NAKAYAMA H, JORGENSEN H, RAASCHOU H, et al. Recovery of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994, 75(4): 394-398.

[4]LANGAN J, DELAVE K, PHILLIPS L, et al. 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shows improved upper limb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chronic stroke: a pilot study [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3, 45(2): 217-220.

[5]HUANG J, CHEN H, GUO M, et al. Progress and problem in the method of mot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6, 10(28): 120-122.(黄佳,陈洪沛,郭敏,等.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20-122.)

[6]PATEL S, PARK H, BONATO P, et al. A review of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in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9: 21.

[7]USWATTE G, FOO WL, OLMSTEAD H, et al.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arm movement using accelerometry: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upper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stroke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5, 86(7): 1498-1501.

[8]USWATTE G, GIULIANI C, WINSTEIN C, et al. Validity of accelerometry for monitoring realworld arm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stroke: evidence from the extremity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evaluation trial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6, 87(10): 1340-1345.

[9]PATEL S, HUGHES R, HESTER T,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monitor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stroke survivors using wearable technology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0, 98(3): 450-461.

[10]HUANG GB, ZHU QY, SIEW CK.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Neurocomputing, 2006, 70(1): 489-501.

[11]HOLLAND JH.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to biology,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5.

[12]HSIEH YW, HSUEH IP, CHOU YT,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J]. Stroke, 2007, 38(11): 3052-3054.

[13]HESTER T, HUGHES R, SHERRILL DM, et al. Using wearable sensors to measure motor abilities following stroke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ody Sensor Networks.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4-8.

[14]PATEL S. Quantitative motor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mobility limiting conditions using wearable sensors [D]. Boston,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12.

第7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连续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对子宫全切除术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子宫全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险组,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B组为对照组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分别观察麻醉前、麻醉后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变化,结果: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效果对子宫全切除术病人的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小于连续硬膜外腔阻滞。结论: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用于子宫全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麻醉方法 子宫全切除术 心血管功能

自二一一年一月至十一月,我们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两种方法,对子宫全切除病人术中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病人,年龄43~66岁,体重50~101公斤,ASAI~II级术前检查无心、肺、脑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险组,采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法。B组为实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两组间年龄、病种、手术时间、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

1.2 麻醉方法:入室前常规肌注苯已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通两组液体。A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针沿硬膜外穿刺针内行腰穿有脑脊,液流出后,从腰穿针中以1ml/5s的速度根据病人的体重注入2~3ml。(麻药配方: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拔出腰穿针,行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5cm成功后转平卧位手术。以后根据手术需要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B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7cm转仰卧位,试验量注入2%利多卡加3-5ml,观察5分钟无脊麻反应后,注入麻醉量2%利多卡因10~12ml.首次量40分钟左右追加维持量3-5ml/次,直至手术结束前.两组病人调节阻滞平面T6左右. 国产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术中呼吸、体温,spo2%变化,重点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分钟、15分钟、25分钟、40分钟血压、心率变化,资料统计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行X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前各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的组(p

对照组中11例进入腹腔处理子宫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减慢30%),经使用麻黄素后好转,5例有切皮痛,17例术中辅助芬太尼。

实验组2例出现牵拉反应,9例在关腹前从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2例出现血压降低(>30%)。 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3分钟,完善时间3~5分钟。 对照组,麻醉诱导时间5分钟,完善时间10~13分钟. 实验组、对照组、麻醉后5分钟时间点,血压不同程度升高,心率增快,可能于病人精神紧张、恐惧、麻醉不完善有关整个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术中血压波动明显,实验组则比较平稳。

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神经发症和术后头痛。

3 讨论

子宫肌瘤、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疾病是危害广大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常处于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异常状态,部分患者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麻醉医生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做好围术期各项准备工作,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身体状态于最佳,使麻醉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在麻醉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有利于患者安全,尽可能减少对循环,呼吸的干扰, 2)有利于手术操作,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良好的腹肌松驰,良好的镇痛效果,良好的术野暴露等。 3)麻醉和手术者的水平,科室医疗设备,选择最熟悉最有经验的麻醉方法和相对安全的局麻药品。具国内有关报道,硬膜外失败率9.55%[1],阻滞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由于其诱导时间长,部分患者肌松,术中镇痛效果不佳,牵拉反应明显,需使用静脉辅助药,由于术中须多次注药出现血压的上下波动和心率的变化而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 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具有腰麻和硬膜外腔阻滞的共同优点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如腰麻诱导快速,手术部位肌松满意,又不受手术时间长短限制。由于用药量小,阻滞完善,不良刺激轻,在大多数情况下,单次腰麻用药即可完成手术。术中血压、心率没有剧烈波动,相对平稳。当手术时间延长时可通过硬膜外给药,灵活方便。

椎管内阻滞后,因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小动脉扩张,阻力下降[2],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个人体会:保证术中良好的循环灌注,恰当的阻滞平面,避免和减轻牵拉反应,是预防术中血压、心率变化的有效方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具有效果可靠,阻滞完善,心血管功能相对稳定,术后发症少等优点。是子宫全切除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舒 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1996 17 (5) 210-212

第8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近日,琼山大道・东风雪铁龙海南翔龙旗舰店正在开展C4L试驾体验活动,让大家一起目睹C4L的风采。

用诚意造车

法国人对于时尚的定义向来让我们称叹不已,当这体现在车子身上时也颇让我们折服。东风雪铁龙C4L的三围尺寸分别为长4620mm、宽1780mm、高1498mm,2.71米的轴距在同级别车中首屈一指,人一坐进车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C4L的“法式浪漫”气息。

C4L整车的前后比例很协调,从侧面看去其身上的几条曲线是如此的恰到好处而不做作。其外后视镜带有加热与电动折叠功能,停车锁车之后外后视镜可自动折叠,省心!在这个级别当中配备米其林轮胎的车型较为少见,其10辐式铝合金轮毂造型颇显动感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C4L的方向盘进行了人体工程学优化。采用电子助力转向的C4L方向盘,在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之下,它会随着速度的加快转向会稍微变沉,尤其是在过弯时指向变得精准而灵敏,保持了法系车一贯愿意转弯的特性,让驾驶更有乐趣。

C4L车内整体布局向着驾驶员一侧靠拢,中控面板上方的音乐按键、空调旋钮以及空调出风口都方便驾驶员操作,开车过程中只需稍微伸下右手就操控,并不用将身体向前倾,听音乐、享空调极为方便。圆形仪表盘加镀铬金属边框的设计以及那红色背景光的时速表和转速表,让驾驶多少会富有些激情,读取行驶数据时也非常方便。

C4L开阔的视野,加上配置的天窗,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的空间压抑感。后排的头枕被巧妙的设计成可调节包裹范围。当坐在后排需要睡觉的时候,或者经过较颠簸路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头枕两侧的侧翼,对头枕的包裹性进行调节,以承托头部不会左右摇晃。这种设计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但是很贴心,体验过一次就能使人记忆深刻,也足以看出雪铁龙造车的诚意。

体验雪铁龙车型不得不说下它的空调系统。全自动双区独立空调,还带离子发生器功能,制冷效果都非常给力。在这个PM2.5经常被爆表的国度里,坐进车内即可享受到离子发生器过滤后的空气。

可以看出东风雪铁龙已经非常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了。

用动力说话

毫无疑问,动力总成是东风雪铁龙C4L最大的卖点。其1.6T涡轮增压发动机由PSA集团和宝马联合开发,拥有双涡管单涡轮增压,缸内直喷与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规格颇高,拥有明显的低转高扭特性,在城市低速行车时将得到灵敏的动力响应。

有了明星发动机,当然还需要有默契的变速器与其相配才能最好地发挥其性能,C4L搭载来自爱信的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并具备S挡和雪地模式。

启动车子起步,你马上就会发现,C4L很重视油门反应,轻点油门踏板车子便有迫不及待向前窜出的冲动。这在红绿灯密集的城市中行车时极为给力,相信你会颇为得意于此。即使换到运动模式,它也不会一下子把转速飚得很高,当路感有所恢复时,你便能感受到C4L也拥有一定的运动潜质。

除去最受关注的1.6THP+6AT的动力组合,C4L还搭配有一款1.6L自然吸气发动机,与其匹配的是5挡手动变速器,这套动力总成更强调燃油经济性,价格门槛更低。其实根据法国人更热衷于手动挡的特性,配合更符合国人喜好的外观内饰与宽大空间,搭载这套动力总成的C4L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不得不感叹东风雪铁龙在沉寂了那么些年之后,终于拿出了一台颇有诚意的产品,C4L有着更符合国人喜好的外观内饰,同级车中最为出众的车身空间,关键的是动力总成已经不再是它的软肋,甚至变成它的最重要卖点。就目前来看,C4L的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对于它众多的竞争对手来说,或许该感到背后一阵阵的凉意了。同时,东风雪铁龙C4L的试驾活动仍在持续中,对C4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店或者咨询销售热线,亲自体验雪铁龙C4L的法式浪漫。

东风雪铁龙海南翔龙旗舰店

销售热线:0898-65886511

第9篇:量子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目录法;目录意识;教材目录;复习教学;复习检测;记笔记;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78-02

作为一名新课程教师,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文所说的目录法是指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目录及目录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是以课程教材为基础进行的,而教材的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纲目菜单,是教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主干的呈现。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目录、有目录意识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具体的实践做法如下。

一、利用教材目录进行章末复习教学

新课教学每进行完一章,教师按学习规律一般都要进行章末总结整理复习。在新课标教学的背景下,不提倡教师总结好了知识体系灌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利用目录法学着自己梳理构建一章的知识体系,效果很好。俗话说旁观者清,让学生跳出本章课本具体内容,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观察分析本章目录的章节题目,就会非常直观容易地梳理总结出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条目,发现各节学习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中隐藏着知识点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先学习三种基本性质力的特点,再学习力的两种运算,都是重点。隐藏着知识点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弹力是摩擦力的基础,所以要在摩擦力之前学;力的合成是在对物体全面受力分析后对几个共点力的矢量运算,所以要先学三种基本性质力会进行受力分析。这样引导学生从目录视角审视复习章节内容,使学生对本章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及各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梳理得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让学生在下一步具体的复习中更好地把握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从而提高章节复习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信心。

二、利用教材目录进行高考总复习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教学结课后就要开始全面的高考总复习了,我们最好要和学生通通气,商定高考总复习计划,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安排复习计划,这样学生跟着老师复习就不被动了,复习思路是清楚的。利用目录法可以顺利进行这一教学设计。师生拿出所有的必考课本,一册册翻开目录,跨课本、跨章节阅读目录,引导学生观察审视总结全高中物理必考内容的知识分块。必修一二是力学,基础、重要;选修3-1、3-2是电、磁学,基础、重要;选修3-4是波动学,属高考选做题考察内容;选修3-5是动量守恒和量子、原子物理学,属高考选做题考察内容。这样经过按目录顺序提示归纳,就构建了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且将散落在各个题目中的知识点串成串,连成片,复原成完整的意象,内容专题分块、复习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复习时间阶段计划安排就心中有数了。先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碎步快走心不慌,再二轮复习,通过专题训练大刀阔斧突破重难点,最后一轮模拟考试强化综合应试能力、知识方法技巧查漏补缺。

三、利用教材目录进行自我复习检测

一单元或整本书复习完后,可以让学生打开目录,将知识的关键字以条目的形式写在目录上相应的课题旁边,这样对照目录可以让学生能够回忆整本书的内容,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通读各本教材的目录,提纲挈领,把目录题目“拆解”,进行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自我考察复习。详细地说,就是要求把题目中的每个名词都解释清楚,说明白,什么性质,和其他概念有什么联系,需不需要画图,等等,要以课本为基准加上自己的理解,把学到的点都说全了。还可以把目录题目变成问题形式自我检测、老师提问或同学相互提问,检测复习内容掌握的情况。

四、指导学生利用目录法阅读自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先通读教材或教辅参考书的目录及前言,明确书本内容的章节分布情况,宏观上把握书本内容,初步了解书本内容知识体系,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然后再去使用、深入研读书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学效率。阅读学习具体某一节内容时,带着目录意识搜寻、联系、整理书本设置的框题标示内容或栏目标题内容,对于整理课文思路和理解文章的内容都很有帮助。在上网查阅问题时,查阅与问题有关的目录或索引,还可以产生解决问题的线索或灵感。

五、用目录形式记学习笔记

通过目录法训练学生养成目录意识学习法习惯后,还可让学生尝试用目录形式做笔记,你会发现这种记笔记的方法会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同时记目录式笔记对于整理教师授课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六、利用书本目录可以帮助教师备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