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信息素养 新媒体 综合教育
在我国,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时间都不长,且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两项研究和教育还未发展成熟,又遭遇新媒体的冲击,海量信息冲击形成的拖延症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引起各界的关注。
1.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融合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跨越时空,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媒体形态,使人们的信息分享、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等众多领域发生极大的变化。
1.1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来就是针对青少年的,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批判性认知力、媒介使用能力、内容创造力和道德约束力。
1.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包括需求表现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教育[2]。
1.3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与信息素养内涵的交叉点。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信息传播跨越各种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障碍,信息和媒介融为一体,网络新媒体既是传播形式又是信息呈现,拓展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使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内涵中的“内容”即为“信息”。媒介素养内涵中的批判性认知力与信息素养中的评价能力相似;媒介使用能力与信息需求表现能力和获取能力等内涵相似;媒介素养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的应用和创造能力相似;媒介道德约束力与信息道德的内涵相似[3]。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B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推迟到大学阶段。
2.1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先天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报告,2016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 26.5 个小时,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占比中以25.1%居首位。中国网民网络使用情况从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人群比例几乎百分之百,媒介使用和参与积极性极强。但是,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主要依靠自发学习和自我摸索,媒介和信息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却不足。有媒体称:“电脑对大学男生来说是游戏机,对女生来说是电视机。”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媒介缺乏批判性认知,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媒体道德和自律意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信息主动需求,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比较淡漠,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专业信息搜索和在线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欠缺。
2.2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严重滞后,且发展缓慢。2004年首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书籍《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首开媒介素养课程。初期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的,随着2010年国内首本媒介素养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的面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但是开课学校的数量在高校总数的占比少得可怜,更多的学校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影视鉴赏”这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一点点关联的课程。
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比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更普遍且时间长,主要包括面向普通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和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课程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这样分散独立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甚至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从未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呈现教育空白。
随着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国内已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研究,甚至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直接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综合研究表明,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时,统一规划,综合推进,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
3.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的策略
3.1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形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
关键词: 视觉素养 公共美术教育 数字化教学
一、视觉素养对高校公共美术数字化教学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美国J.戴伯斯在1966年首次提出“视觉素养”这一术语,他认为:“视觉素养是指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并将他们整合起来的一种视觉能力。”[1]可理解为人们正确运用视觉思维,对视觉信息有效地获取、辨别、理解、运用、创造和享受视觉材料,并从中获得美学意义的能力。随着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视觉信息迅猛激增,我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或曰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力量正在逐渐加强,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面对信息认知方式的这种变化,直观地思考所呈现的图像的能力成为一项重要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已是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公共美术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学主体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以数字化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2]而数字化教学平台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完整系统,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者提供一种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教学环境,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公共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图形、色彩等形式呈现各类美术作品,在教学中将这些美术作品与计算机、网络等媒体结合,形成各种丰富的视觉图形界面。
图形界面形式是数字化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传授方式,使读图成为大学生的最普遍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图增长知识、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内容。图像是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表达、现实的“再现”,同时传播者的主观意图、立场、观点也不觉间渗透其中,是否受益取决于学生的正确读图能力。读图的有效性体现出学生的基本视觉素养,正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象“器”,“看懂”则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道”,这是一种知性活动,是理解的过程。[3]因而,在公共美术数字化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意味的图片形式”教学增强和训练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已是当前教学者所面临的新挑战。
二、公共美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下视觉素养能力的体现
1.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审美的素养能力
公共美术教育首要发挥的是其美育功能,通过美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美术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美术课程教学是感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的相互关系,能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美术课程突出的特点在于具有人文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首先美术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色彩作品方式出现,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对美的把握能力。其次,学生在感受作品美的同时,会对其进行深层次内涵的思考,即美术作品背后的所隐藏的“文化”。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一件雕塑公共艺术作品时,除了要了解其造型、色彩、工艺材料等艺术特质外,更为深层次的要了解雕塑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历史、故事等文化内涵。所以说,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还能获取更多作品背后的“文化”,使学生的文化与审美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2.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当代新信息技术使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们的大脑,能极大充实人们思维的基础材料,克服人们仅仅依靠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局限性,开拓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建构起网络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全面改善和提高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效地改善主体接受教育的自身条件。公共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接受庞大的信息体。在数字化美术课程教学中,以图形、图像为主体的视觉符号,结合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正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还带给学生处理媒体信息及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网络化教学就是使教学走向开放,教师能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查询相关资料,独立、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3.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在理论界一般将“媒介素养”界定为社会个体在媒介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行动能力,具体包含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在教育领域,媒介素养还意味着通过教育的手段(包括媒介途径)将与媒介相关的知识、文化、价值观等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就此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学校围绕培育媒介素养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媒介素养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4]
在数字化公共美术课程教学中,随着新媒体新技术介入,实现了声、像、光、电、色等多种信号同时传递,图文声形并茂,使学生在学习中如同身临其境。在丰富的媒体技术的作用下,美术课堂上形式多样的图像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视觉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数字媒体内容教学,学生进行可视化的学习,逐渐对这些图像媒介技术具备了使用和掌控能力。将媒介素养引入高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在技术层面上较好地处理信息技术教育所承担的一般任务,而且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现实实践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视觉素养下公共美术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
1.建立公共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图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5]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横向布局上,覆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方面。在课程设置的纵向结构上,则兼顾理论传授、作品欣赏和艺术实践等,适应高校普及的素质教育教学需求。美术课程所包容的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以符号、图形、色彩等为主的静态作品形式,也有以动画、影像、音频等为主的动态作品形式。根据这些教学内容的作品共性特征,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为网络媒体教学提供有效素材,进行可视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数字化美术资源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根据不同美术种类对教学资源进行归类整理;比如动画类资源、雕塑类资源、设计类资源等。其次,对各美术类别资源按知识结构及难易程度进行逐层有序整合,框架结构犹如树枝网。比如雕塑类资源,可根据雕塑的工艺材料、造型特点、风格形式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另外,将所有公共美术课程教学资源,以校为单位进行管理存档,各课程教师可对其进行不断更新调整,同时对资源库作品内容的像素大小、图像质量等方面进行修整,以适合数字化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化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适合美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以直观、图式化视觉方式教学,能锻炼学生的艺术眼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视觉素养。
2.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公共美术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
在传统的美术类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和幻灯图片将脑海中的美术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或简单的图片,还原美术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而以数字化媒体教学可使内容图文并茂,表达形式多样,利于构建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把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改革中,丰富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采取的方法有:按照具体教学内容把纸质的课程教案改革为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资源包,对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变成以讲座、多媒体演示、网络传播等综和形式教学。其次,由于幻灯、录像、摄影、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现代美术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和选择多媒体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灵活多样地选用相适应的媒体形式,有机整合不同媒体形式的优势,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另外,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精心做好教学课件设计,具多样性、变化性、新颖性、独特性、悬念性、动态性等特点的媒体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数字媒体时代的今天,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得到整合,获取信息的容量也不断扩大,由此学生对于丰富信息资源能具备一定的把控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受各种媒体使用的视觉作用,对各种媒体技术识别与运用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创新与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的培养,丰富的数字媒体辅助教学是具体实施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综合素养能力也得到增强。
3.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对公共美术课程进行“互动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是当前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强大的网络平台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便利,而且使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行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间进行相互交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成为学生和实施教学主体之间的良好沟通者,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且不断渐进的自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特质和创新思想。
公共美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运用于网络中,以网页界面形式呈现,具有强大的包容量,可以容括不同信息内容,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都可有序地布局安排其中,同时也可按分板块的模式进行逐层梯进方式分类设计,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接受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要对公共美术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界面化设计,精心选择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平台。高校的教学院系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各专业的学科任课教师可以依托该网站延展自己的教学空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式的教与学。另外,强化校园网络平台的稳定,扩大网络教学空间,充实教学资源,有效地实施开放教学与合作学习。另外加强数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有序地提高公共美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雷要曾.美国中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51).
[2]耿卫东.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
[3]周灵.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DB/OL].http:///view.
[4]刘津池.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补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在当前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了量与质的改观,使得图书信息的查询方式更加简化、数字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图书馆在日益改进与完善中,逐渐成为学生信息补给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阅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其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要补充。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StandardAssessmentof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其二,可对学生分年级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采取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以培养信息意识为教育重点的方式,辅之以信息资源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为辅,使大一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其大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启迪他们的信息意识。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可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辅之以信息道德基本知识的学习。可采取分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由专业课老师、图书馆员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的介绍、各种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其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修养的培养。培养方式主要融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在论文指导老师及图书馆员的联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与整理工作,可使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问题研究
理论一级学科的出现,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双重的:第一,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第二,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入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将为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现状
第一,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代代相传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代高校都已经高度认识了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为祖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第二,大稳定的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整体素质主导着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学校塑造办学形象的关键手段,它体现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2]。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大力使用进一步缩短了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传统沟通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新式沟通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性,呈现跨越式交流。而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去感受更加轻松便捷的人际沟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其具备的特征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新媒体,尤其是手机、电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密切联系学生,大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3]。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即出;首先,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化,工作对象、模式、队伍也受到冲击,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的挑战:其次,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时刻都出现了新变化。
3 新媒体时代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随之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为了能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着眼世界范围,各个国家都先后重视媒体素养教育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有的国家主导体是政府,有的国家是民间组织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在媒体素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基于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学校、家庭相协同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应该是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战略的基本选择。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辅导员也运用 QQ、飞信、博客等新媒体工具对开展学生工作,这对时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以及、传达消息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这样,有效地培育了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交流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辅导员队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应该说媒体素养教育还是一个新课题,大学生对媒体素养的基本内涵等大都缺乏系统认识[5]。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中心,本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体资源。虽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重要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媒体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认识媒体的性质、特点、运作过程等,还能合理利用和使用媒体资源,达到通过媒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4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势
首先,应该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地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6]。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出现的信息较为繁杂,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文得到控制相对较难,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不良信息的传播,主动对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积极利用新媒体,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树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的思想,不断开拓新的育人空间。其次,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新媒体已深深地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思维,在对传统的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取舍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以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第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知法、懂法并严格遵守法律,同时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开放性是相对的开放和相对的自由,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公民的言论自由必须以不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前提[7]。从而使大学生能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面对正确和错误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效地在生活中自我管理,还学会带动和帮助身边的人一起抵制不良信息,为建设一个绿色新媒体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雪飞.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7):73-77
[2]陈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3]刘希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
[4]吴光宇,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336.
[5]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李春秋,张君,高雅珍.公民道德建设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媒体;价值观念;信息技术;互联网
[作者简介]谢方园(1990-),男,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6-0061-02
新媒体指的是用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互动与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所有的数字化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最早也是最快的群体,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有很多,下边就它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
在媒体资源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信息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对新媒体的态度和选择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新媒体因为科技含量比较高,被当代大学生广为接受,新媒体的影响力度之大,已经在日常交流方式上发生改变,足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念。大部分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介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媒体除了高效便捷的处理方式,还会带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比^复杂的观点。
二、大学生使用新媒介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尤其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人手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创造了条件。每个人零散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在闲散时间快速准确的浏览新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更加便捷的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即使是自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数字化技术发展更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接受健康向上先进的文化技术,获得新鲜的知识、培养自身道德素质。另外,新媒体在通讯上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进而可以更加真切的表达自身愿望,充分挖掘自身特长,发现自身优势。这些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拥有移动、旅游、跨地域、数字化综合特点,运用图表、文字、视频、动画等更新颖新鲜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群体更加易于接受。
(二)对政府和学校的积极影响
政府和学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在特定的时间段传播有效的信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可以以视频、新闻、广告的多钟形式随时正能量信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人民日报为例,不仅有传统的纸质方式传播消息,也有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信息平台。不仅仅国家大事件,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增加了传播量也利用公众号传播了中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道德模范的榜样传播使大学生在爱心洗礼中关爱社会,励志为社会未来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对社会认知的积极影响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再盲目服从于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权威。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我情感。而且随着新媒介的普及,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明显提高,在对待问题时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大学生使用新媒介的消极影响
(一)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由于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松懈,使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部分大学生难以分辨其真假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落入不良分子的圈套,最后损失的是未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利益,使学生心里埋下阴影,对后续生活充满怨恨和恐惧。新媒体的商业化性质较强,使得一些企业利用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造成一些视觉污染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媒介,根据自我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再加上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太低,学生很容易沉迷于此。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会因为沉迷于某些数字游戏、数字电视而忽视自己学业,在课堂上看剧、看球赛现象比比皆是。
(二)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总是偏向于网络的虚拟社交,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交友会脱离正常的交往圈,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不善于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对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件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十分容易使中华价值观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丢失。
(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消极影响
大量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很容易打乱大学生已经形成但是还不稳固的蓝图,对于未来的构建尚处于模糊状态的他们,十分容易因互联网言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冲击大学生的判断产生自我怀疑和迷茫。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依赖性,互联网络成为其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忽视社会实践调研,盲目的相信互联网络上的数据。看待问题和集体性事件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缺乏自我判断能力。
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措施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需要多方面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构建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利的外部支持。
(一)大学生应是我提升辨别能力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代表形象。应该维护好自身形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增强自我专业素养。在信息技术时代,实现自我理想不再是梦想,只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撸起袖子干。如果你的专业是经济学,你对畜牧业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课余时间你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搜索知名专家的课件和视频,来满足自己对畜牧业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搜索出你所在学校,任意畜牧业专业的专业课程,上课教师和授课时间和地点。长此以往,在三、四年中不仅掌握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习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最后就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事畜牧产业的经济活动,不仅运用到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说新媒体运用得好就会如虎添翼,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就能够锦上添花。运用新媒体技术浏览信息之前大学生自身一定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接受网络中的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的蔓延。
(二)学校应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高校而言新媒体迅猛发展在现阶段不仅重视传统教育,也在结合新鲜事物的成长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在正常进行媒体网络使用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拥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高校管理者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掌握使用新媒介技术的基本能力,提高自我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加强课堂教育,在日常授课中不仅注重专业素养的教育,更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换位思考,把握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及情况。定时开展校园媒体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校园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促使大学生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了解国计民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的观念具有主体性、矛盾性、多样性、不明确性等特点,所以需要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发现和修改。因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排斥心理较小,生活中时常会在手机、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在传播正能量必然会引起大学生心灵的共鸣,吸引大学生视线并具有深刻的印象。
(四)需要媒体界的净化
大众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渠道,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新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观点信息充斥在网络。由于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价值选择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从事新媒介行业的群体,也应该自觉净化网络环境。“信息产业部建立和完善以IP地址为主要索引的互联网站信息技术库,以提高互联网信息及其责任人快速定位的能力,防止各种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从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要引导大学生区分良莠信息,获取有效的、有用的、健康的知识信息,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理性的消费,使自己能够有效的驾驭新媒体技术。
通过以上论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其有利也有弊,所以要发扬有利方面,利用新媒介的便捷之处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就如吴勇学者所说,“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争做青年志愿者,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友爱互助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大舞台的锤炼,帮助大学生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认识社会、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 职业能力视角下大学生商务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 信息化视角下的数据仓库检索优化策略 归因理论视角下信息检索行为失败研究 网络信息检索环境下的语义检索研究 信息技术新课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高校文献检索课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在信息背景下的大文献检索课理念 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探讨 数字环境下高校用户信息检索行为初探 基于信息时代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 基于网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高校管理研究 新医改视角下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计算思维视角下的学生信息通晓能力培养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探讨 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现状及改革 重视信息检索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信息检索的嬗变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 新信息环境下的文献检索课 探析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检索教学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8-08.
[9]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6-104.
[10]王琼,林小露,毛瑞.本科生研究生信息能力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77-79.
[11]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在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6,(4):63-66.
[12]吴钢,郭沁峰,易芳,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9-41.
[13]郭太敏.论信息素质与人才培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80-82.
[14]彭绍东.“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辨析[N].中国教育报,2002-10-03,(3).
[15]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组.《信息检索》课调查问卷[EB/OL].,2005,2013-08-21.
[17]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18]陈力行.论个人知识管理[J].情报科学,2005,(7):1072-1075.
“泛在信息社会”也称未来信息社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现在通常被理解为互联网环境处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全面互联的状态。如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随时随地、无限沟通的自由世界。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使用还存在诸多限制。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已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而非点缀。而泛在信息社会也将成为网络、信息装备、应用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理应担当的责任,本文拟就此从下述各方面作出探讨。
1.泛在信息及泛在信息社会环境慨述
1.1 泛在信息社会,首先是信息量激增
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不能用海量来形容,而是呈爆炸性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球数据信息生成及复制量为281EByte,等于地球上所有书本信息量之和的500万倍,相当于每个人平均45G。在过去的5年增加了10倍,未来的增长还将加速。文本信息以外的信息量巨大。比如各种统计、调查、观测数据,各种多媒体信息,远超过文字信息量的增长。互联网的数据流量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已经杜撰出了术语“数字洪水”(exaflood)来描绘互联网上迅猛增长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CISCO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fexabyte,109GB)。这些迅猛增加的流量不是像传统的Tier 1等ISP所产生的,而是像GooSe这样的内容提供商所产生的。这种转移,激发了人们将互联网重新设计为内容网络而不是传输网络的兴趣,
1.2 泛在信息社会里,上网设备大众化
首先手机的性能和功能在扩展,手机正在成为真正的“手机”,分辨率已达960×640,4G速率达1000M,其发展趋势为:多媒化、生活化、个性化、衍生化、延伸化,并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利用不同的应用来访问、检索、获取数字资源。移动用户快速增长非常快,据分析2013年全球手机拥有量超所有PC机总和。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连网设备的推出也大大拓展了“移动”的定义并以井喷式发展。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率跨越了桌面互联网,我们认为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会跨越电脑上网用户。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已然起步,这种种的发展,都为泛在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泛在信息环境下,阅读方式数字化
信息的泛在化,使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方式在变化:传统纸质报刊阅读率下降,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在上升,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则在下降。《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量调查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报纸总印量同比减少了6.78%,继续了2008年的负增长态势。近两年全国报纸总印量的减少,与报纸阅读率和阅读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证。
1.4 泛在信息环境下,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
当前通讯技术的迅速发达,电脑手机成多数有条件的大学新生的必备物品,到最近2年手机、随身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被称为传统的“四大件”,现在有些学生又升级为“五大件”、“六大件”,包括掌上游戏机、ipad等新数码产品。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这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都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许多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便已经接触了搜索引擎,其中部分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长达10年之久。从使用年限的情况而言,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较好。
1.5 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的影响
泛在信息环境下,上网设备的大众化、信息的海量化、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使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不同。关于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建设情况,笔者通过访问各高校图书馆网站,发现多数图书馆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方式、教学和实习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基础,但信息分析与鉴别能力、如何高效准确地使用相关资源、信息利用与相关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2.国内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2.1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状况
世界经合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可见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信息素质。由此推断,信息素质作为公民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的一个人甚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是一个受到广泛和持续关注的课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此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2年提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for Higher Education),该标准包括五个方面:①确定信息需求的本质和范围,②优质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客观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将所选取信息纳入其知识库和价值系统,④使用信息完成给定的任务,⑤理解与信息使用和获取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议题,并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之后,另一框架是由Eisenberg和Berkowitz提出的信息素养Big6能力,包括任务定义、信息查寻策略、定位与获取信息、信息使用、综合和评估六个方面。2000年10月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指标,制定了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另外,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了概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通过网上技能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信息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视。如信息素养认证考试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信息素养教师学程”在台湾的新竹师范学院已经实施。
2.2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三条中确认,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然而,颁布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课程建设仍十分薄弱。
早在198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任务之一即是:“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1983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为150多所院校培养了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力量,1984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最好以图书馆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全国开始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1985年和1992年的两个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推动了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深入和规范,高校图书馆把掌握各种文献检索方法作为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以课堂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1989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主持开展的高等学校情报用户教育状况调研结果表明,截止到1988年,全国587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占普通全日制高校总数的54.6%;从黄毕惠、陈英、张月天2005年4月对全国35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的实际调查访问看,151所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占所调查院校的42.5%,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的主要模式。然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开课率并不理想,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能看到这些表面的开课情况,但许多已经开设课程的高校,实际为选修课,选课率并不高。就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每年入学新生在4,000以让,但实际选修的学生,情形最好时也不足百分之十,最低时只百分之一的选修率。目前,也有许多高校把这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来建设,但通识课程科目繁多,对学生认知不足的信息素质课程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3.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较之前更加受到业界同仁的重视,各高校都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多彩,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探索了方向。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主页中的“教学培训”栏目中,分别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培训讲座、”“在线课堂”、“真人图书馆”活动等,展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体系。自90年代末,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始通过培训和课堂教学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结合目前的学生信息素质状况、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开设状况,建议建立如下几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3.1 建立形式新颖、既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以三峡大学图书馆为例:从2007年起,即在每学期放暑假前一段时间,就会招募一批在校生,进行培训教育,作为下学期新生图书馆入学教育的志愿者,这样既促使这批同学认真地深入地了解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知识,提升了其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帮助了新生认识了图书馆及其重要性,延续至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
3.2 建立灵活、实时、有针对性常规的培训讲座体系
笔者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调研,在普通高校馆,基本都开展了这类培训讲座,但内容都局限于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利用,少一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或灵活变动的内容:同时,以笔者所在馆为例,由于硬件限制,单一的讲授,不能与学生同步操作,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常规培训的同时,结合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团体、院系教学工作、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保持密切联系,多多开展灵活、实时、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结合实际需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3 建立系统、稳定的课堂教学体系
从形式上认可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确认为正规的教堂课程。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普通高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但课程建设各有千秋,做得好的、扎实的有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信息素质类课程,不仅建设为规范的课程,还建设为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很高程度上认可并确立了信息素质类课程的地位和身份,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为常规的教学课程,这类课程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认可,并能得到推广普及,但在许多高校,这类课程只为选修课,甚至网选课程,建立为必修的通识课程的。
3.4 利用泛在网络环境,建立多形式、开放的、有明确导引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堂)
泛在网络环境下,技术条件充分,网络课堂建设的平台丰富多样,缤纷多彩:网易公开课、全球MOOC平台edX等各类网络公开课,各大即时聊天工具以及各类数据库平台提供的相应软件,蓬勃兴起的微课堂等,为网络课堂的建设,提供了便捷实时的网络课堂建设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搞好网上公开课、视频课、微教学或微课堂等在线等教学形式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及娱乐等方面比其他群体要高得多;他们往往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不断扩大的“拟态环境”来形成对真实社会的认知、理解,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对大学生群体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迁,并有序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依照陆晔等在相关研究中的划分,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从肇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范式,即19世纪30年代开始于英国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范式,逐步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范式,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范式〔2〕。其中,第三个范式也可以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范式。从免疫范式到质疑批判范式再到赋权范式,媒介使用者完成了对大众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思考辨识者和主动利用媒介生产信息参与者的变迁。在赋权范式阶段,强调的是提升媒介使用者的自,鼓励他们主动使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诉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参与社会建构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范式有着鲜明的引导媒介使用者通过积极参与生产媒介信息增加自身权力和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激发权能理论有诸多契合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主要局限在校园,接触社会较少,他们缺乏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利益的机会和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他们由于缺乏参与社会交换的机会,其争取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能力也很弱。这与大学生群体作为媒介化社会语境中中国民主社会建构力量的未来角色极不相称。而激发权能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内部努力和外部的干预、帮助来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以此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指向获取权力的社会行动及其导致社会改变的结果〔3〕。基于这一点,赋权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目前媒介化社会中激发大学生权能的一种新的视角和尝试。高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人的权力感,培育其批判性思维,有意识控制的理念和技巧,提高自我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权力和能力,让他们积极地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建构。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模式和途径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模式
媒介化社会中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权能。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育模式是对理想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系统的简单反映,它跳出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通过主动使用媒介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决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进而参与社会建构。该模式以大学生(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产生相互学习和相互教育)为中心,在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下,以学校为内部环境,政府、新闻媒体、非盈利组织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外部参与者。学校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外部参与者的角色是组织者和辅助者。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共同认识、确定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的双向、动态合力过程。在理想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环境和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构成了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背景,学校、外部参与者与大学生之间共同合作,促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巨大合力,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权能的激发。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途径
1.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方面
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激发权能为目标,制定权威的政策性文件对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范和指导,并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实践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保障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课程框架(包括模式、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课程评价体系、测试标准),并进行持续化和常规化的教师专业化培训〔4〕。
2.非盈利组织方面
由于非盈利组织自身的特殊定位,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它是政府、高校及媒体之外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以激发其权能的重要场域,并且相较于政府、高校和媒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比如,非盈利组织可以积极争取行政部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委托专案,积极贯彻赋权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推行富有弹性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举办各种层次的论坛、国际研讨会、合作项目、媒介素养教育成果演讲交流和推广等活动,并通过与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结成联盟,借助资源的共享与增加对话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提高自我效能和建构社会能力的平台。
3.新闻媒体方面
新闻媒体是数字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激发大学生权能的重要支撑者和助推者。比如,BBC曾和学校合作做过一个名为“新闻校园报道”的项目,他们为校园报道专门设立了网站,提供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大量教学及学习材料,还设计了参与互动性的网上课堂,邀请专家进行辅导,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状态下的新闻报道机会。同时,进行全国校园报道的网络链接要进行交流和共享,由此来激发大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并对新闻报道产生兴趣。在支持大学生掌握一定报道技能的同时,还要增强与之相关的批判反思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社会责任。
4.学校方面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以及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建知识。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5〕。因此,教师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探寻、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6〕,要关注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常针对特定属性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用情况、媒介素养知识及媒体分析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主动邀请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参与到媒介素养内容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和大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何使用和使用何种交流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其不脱离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看作是一种行动教育,让理论和实践形成回应和互动,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在大学生媒介使用中赋予大学生自身的权力和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在社会的真实情景中充分了解自身和相关社会群体的实际需要和特殊经验,形成自我发展和建构社会的基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成为空中楼阁,而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建构民主社会的公民所需的媒介素养。三是重视校园资源,尤其是校园媒介资源。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有包括广播、电视、校报、校园新闻网在内的一整套校园媒体。高校可以通过制作互动类节目等为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节目制作和传播提供实践平台。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以把校园媒体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室,制作个性化媒介产品,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要建立与媒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互动网络,邀请传媒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走进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做可以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和社会的第一手讯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媒体和社会状况,增加对媒介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辨。
高校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激发学生权能,如举办网络媒介素养论坛,就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完善自己和参与社会建构,或针对大学生感兴趣及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和社会问题的参与方式和解决方式展开讨论等。另外,可以进行学校“公共新闻”报道,让大学生记者把目前学校或社会存在的问题或与此有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报道主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提供全面的背景。同时,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意测验,再以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依据,讨论哪些是大学生群体最为关注的问题,然后,向大学生受众解释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并建设相关网站,提供常规化、持续化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的习惯和有意识控制的意识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四是进行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学术资源开发。现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超越了源自精英意识使青少年避免大众文化侵害的免疫范式,而变为一种公众在批判和建构过程中的参与行动,因此,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传播学资源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而应该开发新的学术资源、建设新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研究者和教师要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霸权理论、符号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开拓新的学术资源,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达成新时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公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85-02
前言
作为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信息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培养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懂技术、用技术的警察生力军,他们尤其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信息素质。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文化形势,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能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懂得如何借助图书馆资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先阐释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而分析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若干促使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逐渐发展而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Paul Zurkowski提出这一词。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做出明确解释,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搜集、分析、整理、利用所需信息的基本能力。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布里维克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解读,我们可以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比如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行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为了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次要培养起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再次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加强信息鉴别能力。最后要让信息为自己所用,发挥信息应有的价值。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第三篇职业常识中,将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做了明确规定:信息素养就是要懂得利用信息要素,而信息要素就是警察主体的信息形态,包括社会情况、治安情况、犯罪大案、警察科技情报、境内外警察组织的交流信息等。如果不懂得掌握信息要素,警察工作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公安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公安院校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机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具体而言,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公安院校图书馆传递着世界上较为前沿的科技信息。优质的馆藏图书,大量的中外文期刊,传达最新信息的报纸,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灰色文献等纸质资源,是公安院校最基本的文献保障。从目前来看,公安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完整性与连续性都很强,这是其他社会信息机构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还有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公安网专业阅览室,以数据库为主导的海量数字资源及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都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公安院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创造了契机。
(二)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
与综合性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图书馆的规模较小,历史较短。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朝着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公安院校图书馆已经实施全新的服务格局,不仅有着可供借阅的传统书库和阅览室,还有着可供检索和查阅网络信息的电子阅览室,可检索和查阅公安专业信息的公安网专业阅览室。浓郁的文化氛围、安静的借阅环境,可以使得大学生充分放松身心,进行信息搜索和整理。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搜索信息,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
(三)提供现代化的信息获取设备
公安院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实现信息获取提供了各种设备,不仅有优良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还有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图书馆正逐步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其他综合类高等院校一样,公安院校图书馆也有数字图书馆、多功能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如今,公安院校图书馆不仅是收藏、整理图书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了,它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整个公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应有的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机结合
计算机课程是公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警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所以,公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为公安工作服务。公安院校图书馆要想发挥自身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将自身工作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与计算机授课教师加强联系,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融进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作用。同时,图书馆要和计算机教师紧密配合,模拟相关公安业务情境,让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研判获取犯罪信息和情报,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与公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首先,公安院校图书馆要与教学部门加强联系,根据专业课教学的需要,采集教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尤其是本学科的最新信息,以及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信息,使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其次,图书馆要及时跟进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专业课题,为学生查找信息提供相关指导。以侦查专业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模拟现场勘查,学生就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帮助自己完成模拟作业,这个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发挥所长,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资料。再次,图书馆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公安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信息资料体系,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总之,图书馆要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信息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三)借用校园网开展读书活动
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借助校园网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首先,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在相关国际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其次,开辟网络论坛,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开展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比如针对我国当前的社区警务建设问题,讨论我国社区警务与外国警务的异同点,得出实施社区警务建设的相关建议。再次,开展有公安特色的网上专题读书活动。以刑事专家的传记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案例展开深层次讨论,促使学生开启智慧,主动搜集相关信息,提高见解,发展能力。其次,公安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相关征文活动,让学生针对社会最新发生的公安事件,利用信息资源写成征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
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馆员作用的发挥。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图书馆馆员只是文献信息的看守员,但是在新形势下,馆员应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领航员。试想一下,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人员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他如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认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公安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能够从事鉴别、整理、分析、评价信息等工作,还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必要指导和帮助。公安院校要对图书馆馆员展开相关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馆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馆员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公安院校就是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民警察。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为内涵的信息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已成为影响公安队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公安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实际及队伍建设,是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实现公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小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2):46-48.
[2]陈雅沙.再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晋图学刊,2009(3):40-43.
[3]徐志明,龙梅英.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及对策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