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科研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第1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堂,问题的设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历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提出的问题都是高效的,来保证教学的效果。问题的设置应该要结合课本内容的情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很多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源,较好的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生在对课本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情景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问题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又要结合时代性,让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来进行分析。切忌提出的问题很难,学生不能够回答。教师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要比学生丰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要求,否则问题的设置就是失败的,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要使学生能够抒发自己意见,同时能够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说的有理有据,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保护,学生有回答得不对的地方,教师要尽力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建议

要想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注意考虑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问题设置都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把握好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导的地位,要对课堂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问题适合在什么时候提出,提问的时间应该有多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多少,学生是否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述,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点评和解答,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很多的教师在提问后,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匆匆结束,学生的思维还没被打开就被关闭了,往往导致到学习的最后,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了思考的兴致,最终使得问题的提出没有预期的效果,因此恰当的提问时间设置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所以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简,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评述和解答,让学生在思考后找到不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应该将学生的特点考虑进来

设计问题尽量避免一些无效的问题和效果比较低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时间应该留给价值大的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教学的问题设置难度要适当,太难或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设置好比一个梯子,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借助这个梯子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

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就是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体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目的越是明确,学生越是能够掌握住重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意义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不断在课堂上的设问,解答,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结构,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第2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60-01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发体验乐趣

在高中政治课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工作者意义的信息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道德两难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社会某些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现实生活中的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让其“亲心”体验。

如我在讲解高三《我国实行自由政策》一框时,我们在开始课堂导入时,预先让小林同学用多媒体给全班演示一组图片,一边加以文字解说:中国佛牙舍利抵达泰国接受供奉,以庆祝泰国国王寿辰.中国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抵达曼谷后,在泰国接受为期76天的供奉,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就中国佛牙舍利去泰国供奉一事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这是中泰两国佛教交往的一大盛事.这则新闻说明了我国实行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学生兴奋领略新闻图片和专注聆听讲解之际,我们导入了新课。

正因如此,课堂上通过讲解此类的时事、歌谣、笑话、谚语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亲眼”体验者。

二、优化情境问题,启迪体验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在设计问题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思边探究,如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或有目的地设计矛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解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习惯。

又以讲解《我国实行自由政策》这一框为例,在提到中学生能否信教问题时,有学生提出了一种在平时旅游中常碰到的现象:旅游风景区常有名寺神佛,游客中常有人要去拜祭名寺里的神佛,那么学生是否可以拜祭名寺里的神佛?当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的争论声音就四起:

有学生说:不能拜菩萨,这是迷信活动。

有学生说: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是学生,不能相信泥塑菩萨。

有学生说:为什么不能呢?我就看见过有学生在拜菩萨,那又怎么样?

有学生说:当然能拜了,菩萨在那里,自然是让人去拜,别人能拜能,中学生也可以。

“能”与“不能”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对立的两派,这时我意识到这是很好的教学契机,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大家对这问题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何不让学生作一次自主的探究学习,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让学生明白自己应有的行为选择,经过师生短暂的讨论,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有多少信教群众?如何分布?2.我国对宗教问题有那些法律规定?3.在庙堂寺院中拜菩萨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4.怎么看待看相、算命等活动?5.我国对学校教育有那些规定?

然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形形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进行探究,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内容与自我建构,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体验的欲望。

三、搭设情境舞台,展示体验风采

“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研究表明,8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80%的课本内容。有些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到理解,教师只要给予合理的空间和恰当机会,让学生自悟和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如我在讲授《我国实行自由政策》一课时,针对如何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的自由政策的内容,让几位学生根据在社会中碰到的问题,自选体材,自编小品进行表演,其中小张和小吴分别扮演信佛教的母亲和上高二的女儿.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虚拟情景,让学生上台尽情表演:

母亲:好孩子,明天是我县鲸头某寺重新开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起进香吧。

女儿:妈,我不想信佛教。

母亲:傻孩子,信了教,菩萨就会保佑你的,你必须要信教,这件事由不得你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明天必须跟我去。

女儿:我不想去,我们政治书上说世界上没有神仙,我劝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赞成明天你去烧香。

母亲:某寺的烧香活动又不是,怎么不能去?该地政府为了保证进香活动的安全进行,派出了较多人员去维持秩序.这说明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女儿:我是共青团员,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该寺门前向广大信徒宣传无神论,课堂里传出同学们的笑声。

母亲:那不行,该寺是烧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哪里胡说八道呢?如果有机会,我去你们学校里宣传佛教教义,让菩萨保佑你们。

第3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概念;能力考查;评估工具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学教科书习题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批准号:2015SCG3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追求卓越:职前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批准号:2016M592019)的系列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73-03

一、研究缘起

试题能力考查倾向不仅是其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更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借助布鲁姆――安德森的认知过程水平对各类教育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每一层次间缺少必要的说明而导致各层次间的界面不是特别清晰,从而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操作性不强的现象。

以初中科学为例,我国各地的初中科学试题大多重在知识考查,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能力要求,这不仅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更对初中科学教学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初中科学试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基础上应用所开发的能力考查评估工具来分析试题的能力考查倾向,探查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在能力考查倾向上存在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二、初中科学试题特点分析

本研究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了不同年份的初中科学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考查题型过于传统

经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科学试题题型种类丰富,有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说明题、作图题、推断题、实验开放题8种之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与填空题,考查分值比例分别为34.75%、46.3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能力考查的灵活性。

2. 信息呈现方式单一

实验图、模型图、数据图、关系图以及实物图等解释性工具必将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辅助手段,也理应成为科学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所选样本中绝大多数试题只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少部分试题采取了其他呈现方式和组合多种方式,这样,就降低了由于信息识别、加工、运用所带来的难度。

3. 试题结合生活情境

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科学试题需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情境,让考生在一种模拟的实际中分析、解决问题。所有样本中,近40%的科学试题情境素材选自社会与生活,达到了“让学生在考场感受考题生活化”的目的,只有2%左右的试题情境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这样有助于减轻考生心理紧张而使得试题较为准确地测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4. 重点考查科学概念

本研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将科学学习分为5个学习领域,分别是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模型、科学实验、科学计算,图1是全部样本中各学习领域考查分值比例的平均。由图可看出,初中科学试题对各学习领域考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最大,其次是科学实验与科学计算学习领域的考查分值比例在19%左右,而科学符号与科学模型学习领域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9%左右。

上述分析表明,初中科学试题题型、信息呈现、情境设置各有特点,但这些均属于试题的外部特征,不能揭示试题的考查本质。因此,分析试题背后的能力考查要求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把握试题考查的本质特点,还能为教学实际提供有意义的反馈指导。鉴于初中科学试题中考查科学概念的分值比例最大,本研究将以科学概念学习领域为例,构建能力评估工具并进行具体应用,为我国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概念在人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事物加以抽象、概括以及分类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广泛联系,最终形成对世界整体化、结构化的认识,即概念帮助人们将其认识从简单的知觉水平提升到思维水平,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对于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科学”,指“正确、合理”的意思,科学概念就被理解成“科学的概念”;另一个比较广泛的理解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由于对“科学”所指范围的界定不同,科学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科学领域的概念”,而且将科学领域限定为狭义的“科学”,仅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即本研究所指的“科学概念”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可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并可在教学条件下获得”。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必然也是科学学习的基础内容,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改变他们的已有概念,而不是仅仅增加记忆中的信息量。

由相关学习理论可知,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概念学习过程,但概念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Ebert等人设计了概念渐进发展的概括化模型(图2),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大多数概念都太复杂,不能让人在一步之内对某个概念从不了解到了解,基于人们自己的建构,概念经常被再分解成渐进发展的几步”。学生在概念发展过程中,必定还受到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复杂的生理心理刺激、强化、转换而习得。

由此,本研究根据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将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4个水平:识别(回忆和识别相关科学概念)理解(从多方面释译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区别和联系相似概念,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应用(对科学事实进行原理阐述),具体规定如表1。

本研究为考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专家咨询对水平界定进行评估,并由两位研究者选取特定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及层次、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际的试题分析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考查倾向分析

本研究按照既定水平界定结果,针对所有研究样本中有关考查科学概念的试题进行分析,分别从考查水平、历时变化、学段差异几个方面来揭示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科学概念学习领域能力的考查特点。

1. 考查水平特点分析

本研究对所用研究样本进行综合发现,水平1考查的分值比例为27.4%,水平4考查的分值比例仅为5.7%。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初中的科学概念考查仍以基础为主(水平2和水平3之和占据66.9%),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理解为主”,而且需要记忆的内容过多、高层次水平考查要求较低。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考查知识点的选取状况发现,考查内容过分集中于物质科学中的部分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初中科学试题偏重知识考查。

2. 历时变化特点分析

本研究以课程改革的开始年份为节点,分别对课改前、课改初期、课改深化阶段的初中科学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同样不令人满意:随着课改的进行,科学概念的考查比例不断增大;高层次考查要求在课改初期有所提高,但课改深化阶段却又减弱;“理解”层次要求考查比例始终高居不下。

3. 学段差异特点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某个初中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该校的月考、期中/末考、地区综合考、最终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月考试题中只涉及水平1、水平2、水平3的考查;到了期中/末考,仍然是加大水平2、水平3的考查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综合考对科学概念各水平的考查已经非常接近中考情况,这再一次体现了我国当下的终结性考试对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五、研究启示

本研究聚焦科学概念学习领域,通过对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具体应用,得到如下启示:①我国当前的初中科学评价仍以知识评价为主,“能力立意”考查的倾向并不明显、能力考查似乎还是一纸空文,这亟待统一的科学能力评估标准去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本研究正是这一标准研究的尝试;②本研究发现中考作为“指挥棒”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样势必会阻碍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仍然重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本研究所建构的能力评估工具客观上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操作性框架;③本研究作为一种尝试性探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能力水平是否可以进一步抽象?能力水平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如何?能力水平是否存在下位水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8.

[3] 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严文蕃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5.

第4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1 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金费不足实验器材还不到位。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可喜的是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且落到了实处。

2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3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3.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3.2 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4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4 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第5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 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教学模式缺点也渐渐显现了出来:压抑的课堂氛围压抑,学习效率极低,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罗列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学生则忙着记和背,没有思考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的生活和学习步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给教师和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在改革的道路上,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超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呢?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目标,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得地位呢?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需要。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互动体验式”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崭新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等问题进行探索。其中,按照新课程理念“教什么”“为什么教”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么教”同样有着深远广大的内涵。研究“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切切实实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的理念和策略,给我们在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指明了新方向。而“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给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新途径。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选取课本部分,由组长分工,大家一同寻找资料,熟悉内容。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从准备到讲解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搜集、筛选、整理和讲授材料这个完整过程,充分体验了作为老师的不易,也更加感恩,懂得尊重老师和老师的工作成果。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最后的教师总结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不断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只起组织与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享受到了充分的自,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种崭新模式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初中历史课堂开展“互动体验式”教学的途径

1.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努力。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向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前提就是要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让“互动体验式”教学顺利开展。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对“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开展特别重要。情感是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气氛的轻松平等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这无疑能激起学生积极上进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学生会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历史知识内容,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尝试在课堂上运用多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

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一直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则坐在座位上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改革后,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很多互动元素,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时候甚至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再加上现在已是网络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极为迅速,任何历史知识或者事件,只要按上几个键盘,就可以轻易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动的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兴趣。比如,在讲解一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询网络预习书本。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让他们走上讲台,开发他们的潜力,展示预习成果,给台下的师生讲解自己预习的课堂内容。在这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参与课堂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以前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的感觉完全不同。同时,学生在主动预习、自己准备、上台讲解的过程中,激发起了想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热情。在“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让台下的其他学生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并让他们分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就很自然地营造出一种热烈互动、和谐融洽的氛围。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强化讲解和要点补充,对课堂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正面肯定和鼓励,进一步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效。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吸取了知识,又锻炼了自习能力、综合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纠错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

三、结语

第6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2-0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通过开展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课程能力培养的核心,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有完好的实验材料,同时这些材料的搜集和运用易受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二是对于某些生理性实验,并不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计划

在每学期初,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对该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做好统筹安排,将实验的课题和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详细列在本学期教学计划表中,并及时采集、培养或浸制有关材料。同时,准备的材料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对于学生较为熟悉和常见的材料,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采集,这不仅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2.精心设计生物实验的程序

概括而言,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备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探究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例如,为什么要做这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生物知识和技能等等,以便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来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备教法是指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水平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分析和推理,并最终获得结论。

3.做好预备实验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具体来说,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先动手进行实验,以便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还可以预见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使学生的实验能够按要求顺利完成,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了解探究实验活动

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的探究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实践活动。实验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判断、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培养

科学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过去的教学,着重于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学会使用解剖器具、掌握动植物解剖,学会使用量筒、烧杯、展翅板、捕虫网等器具,学会配置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酒精等试剂。现在的生物课程标准更加要求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技能训练。新教材设置了多个技能训练栏目,如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测量和计算、观察、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等。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侧重体验和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会观察、记录、设计、分析、推理,学会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掌握各个探究实验活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探究实验活动都有其共同的要求,如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记录数据,交流讨论等,但每一项的探究活动目标都有其侧重点。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重点是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解读;探究空气质量,重在取样和检测;动物的绕道取食,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等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更好地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示范验证式实验

传统的实验,着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其优势在于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体验。其实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主要包括:解读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法步骤熟悉仪器的使用实施操作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生物新课程标准也设置了多个传统的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可通过传统的生物实验,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2.自主探究式实验

学生平时通过观察,会提出不少的问题,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例如:

(1)材料、方法的改进实验。如探究种子萌发时,制作种子萌发各阶段的小标本;鸡的绕道取食实验,可用家里的金鱼、巴西龟、宠物狗来代替;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用紫色的外表皮或紫鸭跖草代替无色透明的内表皮,省却染色,效果也十分明显等等。

(2)教材内容的拓展实验。学习单细胞生物时,观察完草履虫后,可进行草履虫的应激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生物一个重要的特征:应激性。还可更进一步探究,用糖、茶、醋、冰等多种材料来试验,探究草履虫对不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第7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第一,学生喜欢实验。但是同时他们认为物理分组实验却不是很重要,原因是对考分的影响与实验做的怎样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作法,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

第三,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专业的实验教师更是没有,一般安排年龄大的教师挂个名,管管仪器室的钥匙而已;即使有实验室,也很少对学生开放,除教师取器材和做必要的实验外,实验室一般不开门。

第四,实验室器材短缺,调查发现: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专门仪器没有,需教师自己组装;有的实验室的电池早已过了有效期等等。

第五,只动手不动脑。有的学校为了完成中考实验又舍不得在实验上花时间,于是在中考实验的前几天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机械操作,更有部分学校预先印发实验报告让学生照“实验报告”逐条操作,填写数据。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有了一些积极的发现:

其一,从学校方面看,各初级中学对学生实验较已往重视多了,并加强了对学校教师实验开展的要求。

其二,绝大部分教师都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其三,下列实验多数学校都确实做过: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块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实验。

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技能,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分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因此,把握好分组实验课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自于实验。通过物理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和实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分组实验课效率低,一节课根本完不成实验内容,有时即使完成了,效率也很低。

在农村从教将近十年,对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进行了总结,现将具体的培养途径、实施方法归纳如下:

一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1)教师应在实验前两天给学生设计好实验预习作业,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知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通过教材知道实验原理。

(2)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应按照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并且按好中差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对每个小组的4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3)针对实验教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即选择科学探究的课题,既激发兴趣,又明确了目的,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后,如何解答问题?在物理上人们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怎样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呢?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合理装置,采取巧妙的方法和合理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二是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恰当运用观察方法,调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摸、闻等方法观察实验过程,随时做好观察记录;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验中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作一些典型错误操作,让学生查找,使学生领悟到错误所在。把此示范演示放在教室进行,因为学生早已适应了教师在教室讲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和演示实验过程,能静下心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然后进入实验室,他们就能有目的、有条不紊的亲自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把探究的自由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体验。由于实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因而对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样通过以上的分析,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不回避实验失误,找出失误的原因,不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三是提倡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多提出猜想和假设,并由猜想和假设自己设计实验的训练。由于现行教材对物理实验方法、过程、结果已全部告诉了学生,这样造成学生把实验结果早已知道,也就无心思进行猜想,从而也就失去了动脑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能使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有观察、思考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应有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四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许多教学仪器在实验室没有,即使有在当地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我结合当地的实际让同学们和我共同自制仪器。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第8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29-01

一、努力学习,丰富专业知识

初中历史课本容量有限,内容比较简单,有些史实只是一笔带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加以简单补充,学生很难对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许多历史概念、结论等也必然随之发展、完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史学成果,并把它吸收到历史教学中去。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能沾上边。照本宣科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偶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只有多关注时事、注意各种知识的积累,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吃透课标,明确考纲

吃透课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只有真正的理解、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吃透课标,只有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有效教育” 的认识逐步深入。并认真积极的贯穿于我们的教学。然而,不少老师认为播放两段视频,插入一段音乐或图片,让学生在下边沸沸扬扬的议论两句,有了这些新花样,就是所谓的新课堂,高效课堂,优质课堂……但结果事倍功半。在此状况下,教师亟需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1、一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利其今后学习、工作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知识、智力等方面的素质,还需要具有道德、人格力量,所以还必须帮助学生培养真、善、美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情感意志的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定性或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看待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因势利导,将“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其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讲到《尼布楚条约》时,通过中俄东段边界示意图,孩子们就可清晰的发现:尼布楚被划给了沙俄。有学生就开始质疑书上关于条约的性质(即:它是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时老师应对大胆质疑的孩子及时表扬,然后做出正确引导:虽然中国作出了让步,但没有谁强迫谁,并且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维持了近两百年的和平关系。因此,它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只有在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时就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以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艺术之讲授的艺术

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不管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新课改下的今天,都不能丢掉。讲述如果流畅、形象、生动,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讲授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语言准确。第一:语音准确。教师语音应以普通话为准,避免使用方言,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第二:用词适当。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第三:语流连贯。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第四:语速适中。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中的讲话语速为宜,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理解和思考空间。

2、生动热情。第一: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死的、抽象的,学生学这样的内容会感到枯燥。如果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衔接起来,与现实联系起来,更容易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第二:讲授要热情。教师讲授时的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精神饱满,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丰富的表情以及恰当的肢体语言等。讲授时在讲台上或过道内走动而不固守在讲台上,以引起他们注意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表现自己对学生欣赏、表扬等等,从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9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科学实验观;实验;教学质量;现状;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教师从以自己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便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还对学生学习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实验中以教师为主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学方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大多数物理教师并没有转变思想,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自己为主体,学生只是勉强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质量。实际上,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很多物理教师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单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点并结合自己在讲台上的实际操进行讲解, 学生只能看却不能动手操作。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自己硬背知识点来应付教师与考试,这样会使部分学生造成厌学的问题。

2.物理实验设备不完善

由于物理实验设备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影响到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质量方面也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资金上的不足与对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验设备较陈旧,许多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需求,在使用陈旧的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败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实验设备有限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实验,而导致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不理解,更难使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中快速的掌握知识,影响到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3.缺乏分层教学,两极分化较严重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缺乏分层教学,两极化较为严重。教师统一安排学生实验选题操作,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这便会给操作能力较弱学生带来实验学习上的困扰,操作能力较弱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安排任务而应付教师,最终影响到学生物理实验的质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渐发展,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老师上课时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学生从根本上就没有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不断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只有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服沼谘生。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状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影响到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学生的作用,为了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相互学习,相互补足不足之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还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主要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与实际操作问题进行帮助,教师应当耐心的用合理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当把众多的习题作业变成实验作业,这便会给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物理实验学习兴趣。

2.完善物理实验设备

为了提高学生物理实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动脑能力,首先,必须保证物理实验设备充足,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此外,学校应当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实验设备,对较古老的设备进行维修,确保实验设备可以在物理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假设物理实验课程结束了,部分学生还没有动手操作,这便会使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失去兴趣。此外,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作为实验设备,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能够节约能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分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课堂教学往往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忽视中差生的现象相当严重,致使大多数学生学不好物理,教学质量不高。实践证明,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影响的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与学生经常沟通,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测试来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高,中,低层次进行教学,时常调动学生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会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进而也能够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总之,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开拓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脑思考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适当改进实验教学方案,并大胆进行实验创新,从而确保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孔静.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分析[J].科技风,2014,21:224

[2]胡海涛.提高兴趣,活用生活,学生互动――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