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评估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应用的重要意义
安全督查实质是对风险的管理。制定安全与作业风险的管理督查制度,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的任务,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应急的管理体系和事故过后的管理体系,即三个管理体系的只要的建设的重点,这也是我国电力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工作内容,对完善安全生产和预防的体制,降低减少了作业的风险,确保了电力企业的安全,推进了电力企业和谐的发展既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是在实际操作的经验基础上,对作业的安全进行具有了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对安全的作业工作应该有指导性和促进的意义,这也是对历史阶段中安全作业风险工作在经验和教训方面的充分的表现,总是落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安全作业的工作上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安全作业生产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作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以控制风险为只要的依据,提出了控制风险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重视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实现了安全的管理制度,解决了在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在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理念上和管理工作上的内容,保障了安全作业的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1.2应用的主要方法
怎样将作业中风险评估和控制在电力安全督查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了作业当中的风险更好的应用到电力的安全管理当中,更好的为安全的管理和督查进行服务,必须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并在进一步深刻的进行的。依据作业当中现场对作业进行的安全管理督查的步骤对实际应用当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1)制定风险制度的管理督查的规划。在生产中安全管理督查部门必要要总结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概况,有关的管理部门的停电之后作业信息的有关的风险的状况,并且依据相关的信息资料,制定的管理督查的计划,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侧重在作业风险程度比较高的任务上,在电力企业管理督查和作业现场的工作,管理安全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的工作,在极有可能给施工现场的作业带来了风险,因此,电力企业管理督查的工作人员应改确保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不会影响作业的安全。我们必须制定出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规划,要综合季节性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进行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与控制的侧重点放在减少交通事故、车辆在行驶当中的突发事件、高空坠物和地面物体受到的损害等防范的措施。把这些充分的应用到作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督查当中去,还有就是安全管理督查人员在施工作业现场中发现了违法的行为,必须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减少这些行为做电力作业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
(2)作业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在进行现场管理督查中的应用。
①按照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后的结果,间作业施工的现场风险进行系统的排列,分级别的管理,检查作业当中比较高的风险。
②在对电力现场安全督查的过程当中,进行人员的检查、设备的检查和现场的检查的方式,利用了问、检查和观察的多种不同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除此之外,对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的结果与作业现场的状况进行了比较之外,还依据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办法与思绪对作业施工的现场进行检查,补充个进一步的完善作业风险的评估行业控制。
(3)在进行安全管理监查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的部门,并且指出当中作业风险评估忽然控制的不足,要求尽力完善的作业风险评和控制的实践库,为下一次的作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时候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更要进行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的培训,让管理人员更好的认识到在作业风险当中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
(4)依据作业风险当中的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对作业之中的风险和危害的类别方式,对安全督查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我们在总计分析的过程当中发现诸多的问题,采集了作业的风险危害的信息数据,当做是下一个年中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修改以及风险评估动态的更新信息的数据的来源。在以往的管理督查的总结分析当中,更加的重视不同种类的违法违规的总结分析,忽略了违法违章背后的对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分析,进而不会很好的建立风险和预防的措施,实现了风险超前的控制。
2总结
【关键词】 跌倒风险评估 脑梗塞 护理安全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的选择
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7月--12月入住我院内科病房的58例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按住院先后进行顺序分组,干预组35例,对照组23例。纳入标准:患者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无严重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者。
1.2 对象的一般资料
干预组:男29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7.7岁。对照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先是初始评估,所有新入院脑梗塞患者由护士进行跌倒风险的初始评估,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如有风险,护士对患者及陪护进行预防跌倒摔伤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或家属对健康教育完全理解后,要求其在《住院病人安全告知书》上签全名。然后是再评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使用镇静药、安眠药、降压药等药物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次宣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照组不给予跌倒风险评估,仅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2.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跌倒的年龄、时间、地点、是否受伤、使用特殊药物、有无陪护比较详见表1~2。
4 讨论
4.1 跌倒因素
(1)高龄及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跌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老年人因为骨骼肌肉系统强度与弹性的退化,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各种感觉、运动、定向、听力下降,极易因碰到障碍物身体轻微倾斜而跌倒。
(2)疾病因素:脑梗塞患者可出现病理步态、共济失调或下肢活动受限等危险因素,合并的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心律失常性晕厥等可导致患者发作性跌倒。另外,患者骨质疏松更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镇静催眠、抗精神病、降压、利尿、降糖药等均可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及血压等,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2],患者因药物作用,易造成嗜睡或眩晕而跌倒。从表1中可看出有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
(4)环境因素:夜晚光线不足、地板湿滑、床边物品堆积、患者衣服拖鞋不合适、厕所内马桶位置太低、没有扶手和呼叫器等,均可成为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在厕所、走廊发生跌倒所占比例较高。
(5)缺乏协助:未使用床旁护栏,助行器使用不当,或者患者的轮椅、床未固定、无人陪护等,都是脑梗塞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7)护理人员因素 低年资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或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指导不当,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指导。表1中发现有陪护的发生率也比没有陪护的高。陪护工对运送工具使用不安全,护士无关注。
4.2 防范举措
(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机构。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安全小组,定期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考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护士长每周监控,查看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2)高度关注高危患者。预防跌倒应在不妨碍患者日常活动和自主能动的条件下进行,从多方面考虑[3]。准确评估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是预防跌倒的基础,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使用合适枴杖,穿防滑的布鞋,在浴室、走廊、厕所安装扶手、防滑地胶及呼救铃,如发生意外能及时呼叫。
(3)加强巡视。跌倒发生的时间在晨午晚间的比率高;住院患者病区内容易跌倒的地点有病室内、卫生间[4]。对于脑梗塞患者,值班护士要加强巡视,发现危险行为及时制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智的变化。责任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服用镇静催眠、降糖、降压药等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反复向患者宣教此时要卧床休息的目的,减少跌倒的风险。
(4)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当遇到脑梗塞患者跌倒后摔伤后,当班护士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搬动,立即通知医师协助评估,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处理。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当跌倒事件发生后,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赔偿纠纷,协助调查。
5 结语
有研究指出,对于可预防性或临床期疾病管理而言,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或疾病提醒策略能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5]。2013年我院对所有入院患者在2小时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对存在跌倒高风险的患者,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后果,熟练掌握预防措施,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的目的。总之,患者发生跌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安全防护不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重视,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6],保证护理安全,对存在的安全因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霍丽莉,李晓.药物致老年人跌倒临床分析及护理[J].前卫医药杂志,1998,15(4):240-241.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4]王日星,刘美芹.住院患者病区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医学信息,2011,24(9):4483-4484.
关键词:浅埋暗挖双线;下穿;安全风险;AHP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近几年,由于地下工程的迅猛发展,工程安全事故也日益增多,使得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隧道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1],下穿段受地质、设计和近接建构筑物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其安全风险更高。风险管理在隧道工程中已有一定的经验,如范益群[2]在对国内外重大隧道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底公路隧道的风险管理模式,邓丽娜[3]针对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的特殊点,讨论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在隧道工程风险评估项目中的具体运用。本文基于AHP[4],结合尖坡村隧道工程,针对下穿段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并采取了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期为实现安全、质量、环境、工期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1 工程概况
尖坡村隧道位于贵阳市郊,交通网发达,近接左侧贵遵高速公路与环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DI2K3+130~+310段下穿环城高速公路,埋深24~27m,DI2K3+550~+565段下穿210国道,埋深20m,DI2K3+760~+930段下穿贵遵高速公路及立交桥匝道,埋深26~41m。
隧址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红黏土,坡残积()松软土、红黏土;下伏地层有三叠系中统贵阳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并有断层影响破碎带(),地下水较发育。隧道进口纵坡平缓,出口纵坡较陡峻;地面海拔高程1285~1350m,高差30~70m,进口里程DI2K2+498,出口里程DI2K4+973,全长2475m,最大埋深约80m,最小埋深18m,为浅埋双线隧道。
2 下穿段安全风险评估
2.1 建立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组织熟悉尖坡村隧洞工程情况的参建各方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集思广益,建立了用于浅埋暗挖双线隧道下穿段安全风险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安全风险评估层次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总权重
P
安
全
风
险 A1
地质
(0.297) B1节理裂隙情况(0.160) 0.045
B2地下水情况(0.278) 0.082
B3岩层走向与倾角(0.163) 0.139
B4岩性情况 (0.540) 0.028
A2
设计
(0.163) B5常规设计可靠性(0.258) 0.042
B6下穿段控制方案(0.637) 0.104
B7技术交底情况(0.105) 0.017
A3
近接
(0.540) B8道路荷载情况(0.238) 0.129
B9控制措施合理性(0.625) 0.337
B10近接距离(0.136) 0.074
2.2 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组对层次结构模型各因素的两两比较,按照1~9标度法打分,构建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出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即可得到各因素之间的相对权重,以第二层施工因素及以下各子因素为例,其判断矩阵为:
同理,可得到其他判断矩阵、和P。
2.3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本文在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及便捷性的基础上,利用方根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矩阵的计算为例:
(1)每行因素方根均值:
,,。
(2)归一化:
,,。
计算可知、、相对权重系数特征向量,同理可得、、,最终计算结果见表1。
2.4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主要是为了对计算矩阵及其结果进行相容性和误差分析,应首先计算其一致性比率,计算式如下:
(1)
其中,,为最大特征根,为矩阵的第i个分量,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2)。
表2 平均一致性指标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R.I. 0 0 0.58 0.90 1.12 1.24
一致性指标C.R.应小于0.10,否则说明建立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大的逻辑矛盾。经检验,本工程中的、、和均满足一致性要求。
3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与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采取了以下施工控制措施:
(1)进出口台阶式洞门均采用控制爆破,严格控制爆破振速,其永久边仰坡防护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
(2)全隧采用暗挖法施工,设置复合式衬砌,隧道拱墙衬砌应一次灌筑,带仰拱衬砌应先施工仰拱。为保证下穿段安全,施工下穿公路及天桥段落时应采取控爆施工,严格控制爆破规模。要求按桥台(桩)表面质点爆破振速不大于2.5cm/s,公路路面允许爆破振速不大于10cm/s选择控爆实施方案。
(3)下穿环城高速公路段采用I16型钢钢架及42小导管加强支护,钢架每处采用3根42锁脚锚管,台阶法开挖且地表布设监控量测网监测。
(4)下穿210国道段采用I16型钢钢架及42小导管加强支护,钢架每处锁脚锚杆采用3根42锚管,系统锚杆调整为3.5m长。台阶法结合临时仰拱开挖,地表加强变形沉降监测。
(5)下穿贵遵高速公路段加强支护方式同上,下穿匝道处在加强支护的同时,还应将开挖上半断面用8cm厚喷砼封闭,并用22超前砂浆锚杆临时支护,锚杆间距1.5m长5m,梅花型布置,纵向间距3m。加强地面及匝道变形沉降监测。
(6)下穿段施工前应于地表埋设监测点,测点沿公路平行布置,均匀分布于隧道中线两侧,两测点间纵向间距5~10m,施工期间对监测点进行监测,若发现路面出现较大变形,立即加强支护,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以便处理。
4 结语
尖坡村隧道地质环境复杂,下穿段安全风险尤为突出,其安全风险影响因素较多,风险较高。本文针对尖坡村隧道下穿段,基于AHP、专家调查等方法,识别出影响隧道安全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建立了适用于浅埋暗挖双线隧道下穿段安全风险评估的层次结构,对其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实现安全、质量、环境、工期等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钱七虎,戎晓力. 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4(4)
范益群,曾明,曹文宏等. 水底公路隧道的风险管理[C]. 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 2005(08)
邓丽娜. 层次分析法在隧道工程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四川建筑. 2005(01)
许树柏. 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 1988
关键词计划;工期;质量问题;索赔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37-01
1进度计划的审查
工程建设进度控制,计划是关键,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对进度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秦山核电二期扩建施工进度计划分为五级,并根据需要编制专项施工进度计划。1)一级进度计划:是国家批准的电站总体进度计划,用于指导、安排建设全过程的设计、采购、建安、调试、投产各环节总控制目标,同时,它还对二级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确定了关键日期、建设总工期以及工程项目各子项的建设工期。2)监理公司协助业主管理二、三、四级进度计划和专项计划。
2审查工期是否合理
进度计划审查首先要根据工程量,结合劳动定额审核其工期安排的合理性,计划工期原则上不能突破上级进度计划;并可以利用已完工程类比审查,如:审查4#机组主回路计划,从工期对比可看出,4#机组压力容器筒体保温施工比3#机组多安排工期5天,从3#机组安装经验看7天可以满足安装需求,所以4#机组压力容器筒体保温安装工期应适当压缩。
2.1审查计划中工序安排的合理性
熟悉图纸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结合施工方案,审查各物项施工的工序逻辑关系是否有误,工序是否有遗漏。
2.2审核其劳动力、施工机具配置的合理性
工程管理部门会同经济合同部门,根据劳动定额计算书等相关依据性文件,对承包商的劳动力安排、工程量等内容进行计算,与计划安排相对比,提出审核意见,以便现场使劳动力等资源配置最优化。审核劳动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为,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审查各专业工种的配备比例。
2.3审核土建与安装工作的接口时间是否矛盾
在以安装工程为主,土建单位配合施工时,土建单位要参照安装单位施工计划的接口时间编制计划;安装单位提出交叉施工的部位及施工所需工期,土建单位要将安装内容纳入施工计划中,为安装单位提供正确的接口时间。
3影响压力容器安装工期的问题
3.1压力容器到货问题
2010年1月份业主的A版年计划压力容器2010年2月14日到场,而实际到场时间为2010年2月24日滞后年计划10天。业主在保证主线路工期不变的情况下,在2010年3月24日对《4#机组主回路专项计划》进行再次升版。
3.2厂家提供的压力容器基准点标识问题
2010年2月27日,压力容器吊装就位,3月2日,在进行压力容器筒体测量时,发现各段弧长有偏差,发现此问题后安装单位又重新对压力容器的方位复测(以压力容器筒体吊篮支承面的4个定位凹槽为基准点),发现压力容器方位偏差较大,4个方位的偏差均在5mm左右,相关方判定厂家提供的压力容器基准点标识有误。在后续侧部垫板加工数据测量过程中,发现侧部间隙左右偏差较大(6个支承的间隙:一侧间隙约为45mm,另一侧间隙约为61mm,中心偏差达8mm左右),以此测量数据加工侧部垫板(侧部垫板呈楔形状,左右相反)无法安装。3月29日-3月30日,经各方会议研究讨论后(详见附件会议纪要OPC-ZT-2010-052),决定将压力容器重新吊起调整方位。这意味着之前除保温层安装外的其它压力容器安装工作将从零开始,压力容器重新定位实际工期共计14天。
3.3环吊故障影响
在压力容器重新定位期间4#机组环吊4月6日出现故障,不能合闸,4月10日修复,工期滞后4天。
3.4厂家制造缺陷问题影响
压力容器包装实体与提供的包装图纸不符,压力容器临时顶盖未开测量孔,现场无法进行安装调整,需将压力容器临时顶盖拆除。3月1日,临时顶盖拆除并吊运至20m平台,切割过程中发现测量孔位置由不锈钢和碳钢紧贴着,无法切割。3月3日,完成测量孔开孔,将临时顶盖吊回压力容器,此工作造成3天的工期延误。
4#机组与3#机组供货厂家不同,对压力容器做了一定改进。3#机组接管嘴保护装置由木板组成,而4#机组接管嘴保护装置由放置在接管中带密封环的不锈钢板与筒体内壁通过螺杆固定,且管段内部充氮保护。拆除时需在压力容器内部搭设平台,做好相关物项保护工作,操作空间狭小,且自重较大的保护装置需人力支撑,难以施力,增加了拆除的难度。整个拆除过程耗时3天。
由于保温支撑环上部第二层保温块(P18、P19、P20)制造超差,现场安装后周长超差(要求值14797mm,实测14812mm超差15mm)。于3月16日当日开启不符合项,3月17日,按照设计要求,拆掉部分保温块进行切割,重装满足设计要求后继续进行后续保温层的安装,此项工作耗时2天。
原计划压力容器筒体保温3月7日-3月15日共9天工期,实际完成时间未3月20日,实际工期为14天,工期延误5天。
综上所述,自压力容器到货至重新定位完成,工期已共计延误26天,造成4#机组整个主回路计划工期风险增加,后续的施工工序需要采取必要的赶工措施,来弥补前期的工期损失,才能降低4#机组整个主回路计划的工期风险。
4对4#机组压力容器安装前期问题的影响分析
1)首先压力容器到货滞后和前期安装中的工期损失,增加了4#机组整个主回路计划工期的风险,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压力容器进水节点目标,给业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造成后续施工顺序的改变,如稳压器4月20日即将到施工现场,而压力容器的二次调整因环吊的故障影响在4月10日才调整完成,接着利用环吊将径向支承块专用工机具吊入压力容器等工作直到4月14日完成,4月16日将波动管吊入房间存放,4月18日进行稳压器专用吊具的安装,导致设备闸门内封头已没有时间吊挂安装,只能临时改变施工顺序,将设备闸门内封头临时存放到其他地方,后期再安排时间窗口。3)针对压力容器到货滞后和前期安装中出现的甲供设备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向业主发出多份索赔报告。
5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首先需保证图纸的供应及时,使安装单位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消化吸收;对施工工序尽量细化,并进行合理优化;对涉及交叉施工的问题,安排好合理的时间窗口;因压力容器安装过程中环吊使用频繁,需成立专门的环吊保障小组,以便对环吊故障进行及时排除;厂家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到场需及时;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便于对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做好相关机组的经验反馈工作,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对预计将会出现的问题,准备多套解决预案;施工单位需提前最好施工人员、技术、机具的准备工作等;增强不可预测因素的防范意识,提前做好技术准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66-03
城市是人口、产业、资源经济最密集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迅速集聚的社会生产要素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城市作为特殊的承灾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不断增加。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现代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之中,现代社会的风险超过了人们的控制能力。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都给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城市的脆弱性,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势在必行。而作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手段的风险评估,对于识别城市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提出对策、进行风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安全及其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安全是指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1]。这意味着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责任制,也要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性制定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保障,它的保障对象是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城市建设既是集聚财富的过程,也是集聚风险的过程[2]。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既有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也有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技术灾害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传统风险,城市越来越多地面临非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金融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突发风险等。为了实现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控制,保障城市居民的各方面安全,必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而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它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进行风险评析,通过风险辨识发现城市潜在的危险源,对城市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和消除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时,主要考量城市的脆弱性和可承受性两个方面。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分析
(一)上海外滩广场踩踏事故回顾
2011年起,黄浦区政府、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鉴于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黄浦区政府经与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商后。于2014年11月13日向市政府请示,新年倒计时活动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行。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源举行。事发当晚20时起,外滩风景区人员进多出少,大量市民游客涌向外滩观景平台,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22时37分,外滩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指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和制度,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五方面内容。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以公安局和民防局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如下:
第一,评估主体。上海由市公安局为主的社会安全体系全面负责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性社会安全风险。2004年9月30日上海启用市应急联动中心在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中发挥应急指挥和快速联动的作用。2005年上海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目前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在“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下牵头组织各区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风险评估由黄浦区旅游局进行,而现场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黄浦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进行,通过现场影像数据信息由指挥中心指挥员报送黄浦区公安分局领导及市公安局领导,从而对现场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粗略评估。
第二,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对城市潜在的风险源的数据信息汇总分析,判断其性质、危害程度及影响区域,对其分级分类,从而做好充分响应准备,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危害损失。上海市把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种,每种又细分为一般、重大、特大三个等级。由市公安局编制的《上海市密集人群拥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按照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在踩踏事件中,应急指挥中心及公安局主要是对外滩广场的人流量进行评估,由于并未制定外滩活动应急预案,对于外滩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现场观测数据信息,并根据人流量密度评估现场安全风险,判断是否需要加派警力引导人群疏散。
第三,评估程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程序是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事态出现恶化端倪时,报警信息迅速汇集到指挥中心,传送至各区域指挥中心,并及时向上级指挥中心和行政领导报送进行风险评估。黄浦区指挥中心根据视频摄像头、数据采集终端以及语言通信终端等获得信息并上报现场数据信息,黄浦区公安分局及上海市公安局根据上报信息进行紧急分析评估,提醒做好响应准备。
(三)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职能不清与评估主体不明确。任何群众活动之前,都必须要做足风险评估,相关的各委办局、各属地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上海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成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是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中,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件中的评估工作主要由公安行政领导个人评估,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的参与,相关部门甚至没有发挥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仅靠公安部门进行风险防控工作。现有的法制没有明确风险评估主体,形成由“条线部门”主导的各自为政的评估机制。
第二,评估技术落后与方法不科学。国内外对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突变级数法,但当前评估主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对人员拥挤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限于特征的描述[4]。有规定指出景区、景点室内达到1m2/人、室外达到0.75m2/人,即要启动应急预案[5]。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人员拥挤需要科学考察单位时间内和单位地点内人员的流动情况,而不是仅凭对人流的大致主观推测来进行评估。据市民回忆,事发当晚,外滩人流密度高达6人/m2,但这一数据并没有得到指挥中心的准确监测。事发前,黄浦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对事件的直接做法就是部署警力,却并没有采用科学评估的手段。
第三,风险意识薄弱与知识不足。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区公安分局与市政委等部门做好活动预案。作为活动承办单位,黄浦区旅游局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风险评估不足,而黄浦区政府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未检查监督会议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未对可能存在的大量人群聚集做安全风险评估,没有对活动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应有认知。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及公安局等领导未能及时正确评估人群集聚的风险,知识不足正是一大原因,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无法进行专业评估,导致判断失误,应对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现有预案及研究成果也存在实践操作性弱的问题。
第四,条块分割与部门协同不够。交通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是人群集散、空间移动、流量管控的关键部门。对于外滩新年活动,地铁、公交、车辆的交通管控都应做好规划评估,这不仅仅是公安局和指挥中心的任务。而对人流的趋向和流动状况,通信技术部门也必须及时将数据信息报送上级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部门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而踩踏事件依然发生,这是因为部门条块分割,协同性不够。
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程,规范评估程序
完善风险评估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针对风险源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法制体系。对评估程序、运作体制、评估权限等都应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分解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任务,强化任务落实,推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白皮书,强化评估科学性,细化各项评估流程,规范评估程序。同时,要强化执行监督,将风险评估工作寓于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二)加强风险评估技术支撑,更新评估方法
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建立起公共安全风险数据库及案例库,将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在案例库中检索过去类似案例,对现有风险因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监测方面,加强监控技术支撑,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数字监控等先进技术,建立起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功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实现更为准确的风险信息获取,并在全市重要场所设立显示屏、户外广播等安全提示设施。在评估方法上,引入专业团队,与国外先进评估方法接轨,采用专业数据统计和理论方法,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三)建立公共安全专家评估系统,强化教育培训
多元化评估不仅是科学评估的需要,也是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评估并迅速做出判断决策,这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高,而现有决策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者戚建刚认为,应当以现有的应急工作办事机构为基础,通过增强职权职责、配备专家精英、更新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和精确性,从而集中、统一、权威、精确、高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6]。而对于决策者,应当加强风险评估教育培训,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是预防工作得以贯彻的根本保障。
(四)条块结合,推动风险评估的协同合作
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流程,建立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保证信息沟通的快速与通畅。协作问题主要来自组织结构因素和现有行政体制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的静态涉及和组织运行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横向联系的组织设计应当以横向协调与横向制约的方式设计,实行层层协调,采用标准化的协调方式。出台有关职责分工的基本制度,建立协调监督制度,设立协调类工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考核。
四、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和模块化的系统,比一般的组织结构都要复杂。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风险评估运行机制。我国目前公共安全保障基础尚且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结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案例对其风险评估机制运行进行分析,从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分析其中显现的问题,进而探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为风险评估的模型建构、科学分析和实践操作提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学金,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课题组.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应急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9).
[3]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全文[EB/OL].人民政协网,(2015-01-21)[2015-05-02].http://.cn/-
sy/yw/2015/01/21/435259.shtml.
[4]孙超,吴宗之.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2007(1).
[5]北京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Z].北京市人民政府,2005-01-24.
[6]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5).
[7]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王振海,陈洪泉,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青岛为个案的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of Risk Assessment on Urban Public Saf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mpede at Shanghai’s Bund area
ZHENG Qianqi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00, China)
[关键词] SPS协定 风险评估 科学证据
随着食品安全成为农产品贸易的焦点问题,各国纷纷制定大量针对食品和动植物产品进口的严格的检验和检疫规则,以保护本国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即所谓的SPS措施。然而,一项SPS措施也可能盗科学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WTO争端解决机构(DSB)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适用的主要法律是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其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如何理解和在实践中把握“风险评估”。DSB专家组和上诉庭的相关解释已构成了事实上的判例法。加强对风险评估的研究是深刻理解协定,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充分了解WTO成员合法维持SPS措施必须符合的条件和应采取的实施流程,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规则,在贸易争端中正确地援引SPS协定。
一 、 SPS协定对风险评估的规定
风险评估在SPS协定附件A中被定义为:根据可能适用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领土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及评价相关潜在的生物学后果和经济后果;或评价食品、饮料或饲料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或动物的健康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
SPS协定第2条和第5条也专门针对风险评估施加了严格的纪律。协定允许WTO成员在贸易方面给予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健康以优先权,每个成员有权确定其认为适当的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健康水平,并在对真实存在的有关风险进行适当评估的基础上确立SPS措施,而且还应将其所考虑的因素、所使用的评估程序和所确认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应要求公之于众。第5条第2款列举了进行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可获得的科学证据和方法;病虫害非疫区的存在;相关的生态和环境条件;相关的经济因素,比如有害物质传入的潜在经济影响、包含和消灭规避所选SPS措施的有害物质的成本和采用替代方法控制风险的相对成本效益。
二、 DSB对风险评估的相关阐释
DSB专家组和上诉庭在相关案例中对有关风险评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作了大量阐释,正逐步演变成为该领域的判例法,下面分别结合相关案例加以分析。
1.风险评估和SPS措施之间的关系
欧盟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将SPS措施必须基于风险评估解释为在二者之间必须存在合理关系,即一种持续的客观情况且能在SPS措施和风险评估之间被观察到,一成员也可以将其措施基于另一成员或国际组织开展的风险评估,只要在诉讼中能用风险评估证明措施合理足矣。确定风险评估和SPS措施之间关系是否存在也只能个案分析。只要措施的结论和风险评估的结论可比较,就符合第5条第1款。因为如果该成员在措施引起争议时能找到科学证据,就可以假定在措施制定时证据同样得到了考虑。因此,风险评估的缺失将被理解为存在对国际贸易变相限制的一个警示信号。日本水果检疫措施案专家组还论证了“充分科学证据”的含义,认为“充分”通常指无论“其数量、程度和范围都表明足以实现一定的目标”,要求SPS措施和科学证据之间存在足够的关系,包括措施的性质和科学证据的数量、质量。
2.风险评估的科学性问题
欧盟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认为风险评估必须是对数据的“科学”考察和事实性研究,而不包括社会价值判断在内的“政策”, “SPS协定第5条第2款对风险评估所考虑的因素的列举不是一个可‘穷尽’的列举……依照第5条第1款所评估的风险不仅仅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在科学实验室中可探知的,而且还是在人类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因此,成员国通常会把其措施基于主流的科学证据,当然一项措施也可以基于“来自有资格的和受尊敬来源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当有关风险具有威胁生命的特征并被觉察出对公共健康安全构成明显和逼近的威胁时”。澳大利亚鲑鱼案上诉庭也认为在风险评估中对污染和损害的可能性的适当评价必须达到某种水平的客观程度,即必须是对所认定的风险水平能够让人合理地相信的水平。SPS协定的纪律在此得到了最严格地执行,第5条第1款和第2款通过要求成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和参考科学原理而强调了客观性。
3.风险评估的步骤
澳大利亚鲑鱼案上诉庭认为一项有效的风险评估必须包括以下步骤:a、确认措施所针对的疾病,以及导致其对当地动植物污染事件的潜在生物学和经济影响;b、对疾病传入、定居或传播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学和经济损害可能性的评估;c、对在拟采取的SPS措施条件下疾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的评估。
三 、关于风险评估制度的思考及我国的法律对策
1.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评估”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在SPS协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DSB专家组往往首先考察是否存在风险评估。如果没有,仅凭这一点就可能导致败诉。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首要任务是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在鲑鱼案败诉后,澳大利亚就在农林渔业部内设立了一个澳大利亚生物安全局( Biosecurity Australia)的新机构,专门负责提供进口风险分析。
2.风险评估必须具体且包括所有风险
目前,DSB在抽象意义上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已经作出了合理、清楚的陈述,产生于可能的未知因素而不能用数量表示的风险或理论上的风险量是远远不够。风险评估必须是具体的,而且可能比 SPS协定字面要求更严格。在荷尔蒙案中,上诉庭认为SPS协定并不要求一项风险评估必须识别最小程度的风险,而仅仅是可确定的风险,欧盟的研究应当锁定于特定的荷尔蒙,而非荷尔蒙的类别。此外,所有的风险必须包括在风险评估之中,甚至那些不能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对人类健康的所有威胁。欧盟当初败诉也由于没有提供这一阶段风险的证据。因此,我国在提供风险评估报告时应尽可能详尽具体,包括所能确知和考虑到的几乎所有风险。同时,还应密切跟踪WTO有关风险评估书面形式的裁定等指南。
3.突出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毫无疑问,不管所完成的风险评估如何,WTO必然会在SPS措施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这一点上持强硬立场。具体地说,我国未来开展风险评估一定要遵循澳大利亚鲑鱼案中的三步法,并考虑SPS协定第5条第2、3款所列举的因素,对数据进行“科学”考察和事实性研究,而不能是包括社会价值判断在内的“政策”。同时,注意风险评估的客观程度水平。鲑鱼案专家组认为虽然在风险评估定义的文本中并无门槛要求,但在参考了一系列客观因素后要求达到“对所作的评估和所认定的风险水平能够让人合理地相信” 的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要求在风险评估中科学分析的力度必须是能够经得起怀疑的,哪怕不是太严格。
4.慎用非主流科学观点
虽然DSB承认非主流科学可以被用来支持风险评估,但其是否足以支持一项风险评估只能个案分析。应该说,SPS协定下的数量程序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都是极其近似,“伽利略现象”是十分罕见的。即便这种现象真的发生,专家组也仍然有能力去评估所谓“科学”的可信度,并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应当慎用非主流科学观点,最好尽量把风险评估建立在主流科学观点之上。
加入WTO之后,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屡遭进口国SPS措施暗箭。这说明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 应对SPS问题的相关经验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缺乏应对SPS措施引起贸易纠纷的诉讼经验,缺乏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跟踪国际SPS措施变化的经验。对风险评估的研究无疑是在经验积累和学会利用SPS协定方面迈出的第一步。吸取别国在风险评估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既保护国内公共健康又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对于我国在遵循WTO义务的同时,有效地抵御外来SPS壁垒,充分运用多边贸易机制所赋予的权利并在争端中掌握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附件A
[2]《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第5条第2款
[3]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报告,第193-194段
[4]日本水果检疫措施案专家组报告,第8段;上诉庭报告,第73段、84~85段
[5]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报告,第187段
[6]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报告,第194段
[7]澳大利亚鲑鱼案上诉庭报告,第121段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前言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实现安全发展,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近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有效保障了人身、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以工程、系统、企业等为对象,分别实施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风险管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并从50年代开始,发展了分析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到现在历经7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目前,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风险管理已在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推进风险管理,要充分借鉴以往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经验,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和方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二、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三、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
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
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
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环境风险问题,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问题并存。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环境禀赋存在差异,各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问题以及具备的解决环境风险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环境风险特征差异,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工作基础和案例代表性等因素,选择江苏省、安徽省铜陵市以及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作为试点案例地区。江苏省处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化工企业众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以及运输是主要的环境风险来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相对较好,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环境脆弱区和典型工业城镇,从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选取12个区(县)开展评估。铜陵市位于我国中部省份安徽省,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过程产生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问题。鉴于铜陵市面积仅有1200.7km2(2016年之前),主要环境风险源相对集中,可采用区县级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全市环境风险。贵阳市和安顺市位于西部地区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贵阳市对全市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安顺市分别对8个区(县)进行评估。
一、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
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见图1。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一步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机构,第二步初步筛查,第三步收集缺失信息;研究阶段:第四步分析突发性风险情形,第五步分析累积性风险情形;总结阶段:第六步综合分析,第七步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
二、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
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共有32项评估指标,其中环境风险源强度(S)15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8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9项(见表1)。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县级环境风险源强度(S)、县级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县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指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R=0.4S+0.3V+0.3M根据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
三、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指标共24项,包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指标(S)12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标(V)9项、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3项(见表2)。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R=0.4S+0.4V+0.2M根据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及环保、交通、港航、国土、安监、农业等部门统计资料及补充调查资料。数据基准年为2013年。
四、确定环境风险评估等级
江苏省12个区(县)的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中等水平,少部分为低水平,累积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均为中等。铜陵市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中等水平。贵阳市和安顺市8个县(区)的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一般水平,少部分为中等水平。作为试点案例应用,上述风险等级仅反映了采用试验性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但由于受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以及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影响,结果可能并不能十分客观、准确地反映试点地区的环境风险水平。但试点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评估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为加强试点地区以及国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五、因地制宜,加强防控
江苏省
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区域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制度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三方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对环境风险源、敏感环境受体的监控,行政区域监测预警能力和污染物拦截能力建设等。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大应急财力和人力投入、构建重点布局和全省联动的应急体系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演练三个方面。
铜陵市
调结构。禁止新建冶炼、钢铁、火电、水泥、基础化工等“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优布局。城区周边重化工业进入工业园区,搬迁工业区下风向和工业区内居民区,优化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和城市给排水布局,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降强度。加快企业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对现有重化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污强度。提能力。加快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健全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环境风险应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强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风险源实施分类、分级、动态、全过程管理。
贵阳市
加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废水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淘汰沿河流域落后生产力,关停、取缔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型水源地补给径流区内风险防范;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提高环境应急指挥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加强环保部门环境应急和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人员业务水平。
安顺市
关键词:风险评估;管理工具;分类;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388-02
Research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ools
WANG Fu-hua,YAO Jie
(Chongqing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3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tools, and introduced how to choose and design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tools.Finally,it offers some idea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ssessment practice.
Key words: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tools; classification; choice; design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个极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细致的工作,大量的支持性的专业知识的支撑,项目管理也比较复杂,因此如果要更好的完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就必须有一套非常实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一套使用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将极大地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和结果的正确性。
1 风险评估与管理工具分类
风险评估与管理工具是根据系统关键信息资产、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所利用的脆弱点来确定所面临的威胁、对风险情况进行全面考虑,估算出信息系统的风险情况,且在风险评估的同时根据面临的风险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法。
1.1 基于国家、政府颁布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或指南
目前世界上存在多种不同的风险分析指南和方法,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其侧重点和关注点各不相同。如:
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的FIPS 65;
DOJ(Department of Justice)的SRAG;
GAO(Government Accounting Office)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指南。
1.2 基于专家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
基于专家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主要通过建立专家系统和外部知识库,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组织内部信息安全的状态。对重要资产的威胁和脆弱点进行评估,产生专家推荐的安全控制措施。
基于专家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通常可以自动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提供风险指数,同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COBRA(Consultative Objective and Bi-functional Risk Analysis)是一个著名的基于专家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它是一个问卷调查式的风险分析工具,由三个部分组成:调查问卷生成、风险测量和结果分析生成。
基于专家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除COBRA之外,比较知名的还有@RISK、BDSS(The Bayesia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等工具。
1.3 基于定性或定量算法的风险分析工具
风险分析作为重要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是信息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算法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很久以前就被提出并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算法已经成为正式的信息安全标准的一部分。早期的风险评估算法大部分仅仅作定性的分析,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的后果只能按照高、中、低来区分,这种定性的方式无法准确地估算出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损失量。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风险了解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数据,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用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反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定量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包括美国联邦标准FIPS31和FIPS191,提供定量风险分析技术的手册包括GAO和新版的NISTRMG。
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目前还没有完全定量的风险评估工具,现有的风险评估工具要么在定性方面有所侧重,要么在定量方面有所侧重。如CONTROL-IT、Definitive Scenario、JANBER都是定性的风险评估工具,而@RISK、Risk-CALC、CORA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估工具。
2 常见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比较
CRAMM:CRAMM是1985年由英国CCTA开发的风险评估系统。CRAMM包括全面的风险评估工具,并且完全遵循BS7799规范,包括依靠资产的建模、商业影响评估、识别和评估威胁和弱点、评估风险等级、识别需求和基于风险评估调整控制等。CRAMM评估风险依靠资产价值、威胁和脆弱点,这些参数值是通过CRAMM评估者与资产所有者、系统使用者、技术支持人员和安全部门人员一起的交互活动得到,最后给出一套解决方案。
COBRA:COBRA是1991年由C&A System Security公司推出另外一个风险评估工具,用来进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分析服务,并且兼容许多风险评估方法学(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它可以看做一个基于专家系统和扩展知识库的问卷系统,对所有的威胁和脆弱点评估其相对重要性,并且给出合适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此外,它还对每个风险类别提供风险分析报告和风险值。
@RISK是美国Palisade公司的一款软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是构架在微软Excel之上的一套风险分析工具。在@RISK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风险分析工具,包括可以自行修订的统计分配模型、蒙特卡罗检测、敏感性分析、环境分析、极限值测试等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RISK建立的流程包括:
1) 在Excel上建立需要分析的问题模型;
2) 确定需要输入模型的不确定值;
3) 通过模拟程序,对可能的参数范围进行分析,以@RISK内置的概率分布函数表示,然后确定模型的输出结果;
4) 产生需要的资料图表进行分析。
表1是对一些主要风险评估工具的比较。
表1
3 选择风险评估工具的原则
1) 根据实际环境和企业的需求选择
2) 风险评估工具应当能够精确地映射网络、应用以及进行攻击测试
怎样了解一个工具的实际功效?最有效的办法是搜索Web,查看媒体的评论,要求厂商提供其他客户的使用情况说明。正式购买之前最好测试一下工具的性能。大多数厂商都提供限制了功能的试用版本,通常是限制IP地址的范围。
3) 不仅要注意风险评估工具为目标平台提供的攻击脚本数量,而且要留意它们的更新速度。
纯粹的数量有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有些厂商可能把许多相关的漏洞看成一个,有的厂商则把它们算作多个漏洞。一些较为优秀的风险评估工具,如CVE,把每一种测试都链接到了一个标准的漏洞案例ID。留意风险评估工具的更新频率,看看它是自动更新还是需要手工执行更新,还有,新的安全威胁发现之后它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推出相应的更新?
4) 报告数量的多少,内容翔实程度,是否允许导出报表
只能内部使用的扫描结果报表也许能够满足最初的需要,但如果经常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最好能够将生成的报表导出到外部数据库,以便执行对比和分析。
5) 是否支持不同级别的入侵测试以避免系统挂起
所有风险评估工具都有这样的警告:入侵测试过程可能产生DoS攻击,或者导致被测试的系统挂起。通常,在高访问量期间对担负关键任务的系统不应该运行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工具本身可能带来问题,引起服务中断或系统被锁死。大多数高质量的风险评估工具允许执行侵害程度较小的入侵测试,避免造成系统运行中断。
6) 是否需要在线服务?
有些风险评估工具以在线服务的形式提供。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占用硬件资源,可以从任何地方运行和获取报表,自动执行更新,一般而言总拥有成本也较低。缺点是服务的运行速度一般较慢,不象客户端产品那样容易定制。最后还有一点是,如果采用在线服务,则扫描出来的网络漏洞清单还将落入第三方的手中。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设计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参考模型可能存在的变化,或者计算方法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工具适应性的问题,还应该具有项目管理功能,统计分析,报表,辅助评估专家系统,查询,资产管理,更应该加入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块,如果能提供与其他资产管理软件的接口就更好了。
为了适应评估工作模式,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的架构应该选择B/S结构,评估小组和评估人是最终用户,系统管理员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维护和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中应该包含威胁参考库、脆弱性参考库、资产分类库、可能性定义库,后果定义库、控制措施库等评估辅助专家系统库。这些库都可以自己定义,便于使用。评估小组可以在评估的各个时期都能够得到帮助。
资产管理模块应该包含资产的各种基本信息,包括位置、责任人、所属系统以及各种相关信息。根据不同资产的分类,相关信息也不同,这些相关信息都是有助于系统安全的相关信息。如资产的生命周期、系统补丁信息等。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需要实际使用的检验,将在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的同时逐渐发展、成熟。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相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将极大地推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友初.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4):367-369.
[2] 杜辉,刘霞,汪厚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厂,2006,26(4):65-69.
[3] 张建军,孟亚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赵战生,谢宗晓.信息安全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8.
[5] 冯登国,张阳,张玉清.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J].北京:通信学报,2004,25(7):10-18.
[6] 关义章,戴宗坤.罗万伯,等.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