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1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两大部分共九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感觉在教材编排上、知识点叙述上有众多地方值得商榷,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顺序重新编排和对知识点重新解释,不能照本宣科。现对教材编排和知识点设置方面提出三点看法:

1.知识点的承接不严密。知识点之间缺少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比如,“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安排在第四章“面对市场经济中”的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讲,这与前面第一章“生活中的消费者”第一节“商品中的商品价值量”的内容相脱节,“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贯穿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这部分内容放在“商品价值量”知识后面来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以点代面,重点不突出。教材从内容上来讲,涉及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所有知识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阐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重点不突出。比如通货膨胀知识点只是放在“读一读”栏目里面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阐述。通货膨胀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对通货膨胀知识全面理解和重点把握后,才能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中众多的经济现象,因此在讲述货币这部分内容时,要把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来讲述,并引领学生用通货膨胀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经济现象。

3.知识点论述不严密。比如:教材在讲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教材P30)时,说“兼并的正式说法是收购”,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兼并的外延大于收购,两者有区别。兼并是吞并或吸收被兼并方的全部法人财产,从而实现产权转移,被兼并方消失,既表明一种结果,也形容一种形式。收购既可以全部收购也可以部分收购,仅作为一种过程。在教学中要列举案例让学生了解兼并与收购的联系,但也要让学生知道两者的区别,不应该笼统说成“兼并的正式说法是收购”。

二、处理好传统教授与多种教学手段的关系

单纯的传统教授直接影响着《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大多《经济与政治基础》教学手段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授上,教学手段单一,讲授照本宣科,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使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空洞,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中发现,除“部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相当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等原因外,还与“教学内容较为空洞,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认为“不能以理服人,教条化倾向严重”占调查学生的48.5%。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五年制高职入学新生都是90后,计算机和网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能更好地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在实际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知识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政治基础知识教授时,根据知识的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特点,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录像教学,通过观看《改革开放30年纪实》视频,让学生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地感受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国家制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还要针对《经济与政治基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手段上注重趣味性,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由被迫学向自愿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教授纸币知识点时,应查阅收集我国已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图片,把我国纸币的发展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我国纸币的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教授“企业的经济效益”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大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企业倒闭的案例,引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等等。

三、处理好传统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的关系

《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不能把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应把传统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上课演讲、平时作业、平时闭卷与期末开卷多样化考评结合起来,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上台演讲考评。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课前10分钟随机让两名学生上台演讲,通过上台演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让学生课后思考价值规律的合理性,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上台演讲,在全班引起激烈的讨论,总结出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还具有缺陷。

2.平时作业考评。在注重作业上交次数的同时,还应注重作业的质量、学生的作业态度等。在学期初,把教材教学计划、作业题型划分为几个段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讲课进度分段布置作业。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分段收回作业、检查、批改、评分,累计出作业成绩,实行倒扣分制。

3.上课回答问题考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多数同学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或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实行上课回答问题考评。在开学初第一节课上明确规定,凡是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回答的情况实行加分制,通过加分制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思考转向主动思考,由被动回答转向主动回答,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第2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价值规律;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加以完善。市场经济就是靠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在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中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比如织布,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而手工织的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用电脑操作织的布更是极少数,那么使用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同样一匹布,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如果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用10小时,那么生产一匹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接近于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相当于10小时。

商品交换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为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两种商品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商品交换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同买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卖者同卖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低于价值。可见,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反过来,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吸引商品生产者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下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使商品生产者减少或停止该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上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价格上下波动的运动,这个运动表现为一条曲线。人们在市场上能够看见和接触的,就是价格上下波动的曲线。但是,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恩格斯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价格上涨或下降,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的上涨,也不能无限制的下降,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的。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个较长的时 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如果你们不是只考察每天的变动,而是分析较长时间里的市场价格的运动,……那么一切种类的商品,平均说来总是按它们各自的价值,即它们的自然价格出手的。”[1]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在国内市场上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哪里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取消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利用它。价值规律在国内市场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被吸引来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生产部门,导致这个生产部门的扩大和产品供应的增加。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由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减少或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从而使某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导致这个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产品供应的减少。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解者。

(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率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因此,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劳动耗费较高的生产者,便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不能弥补自己的劳动耗费。这种情况必然会刺激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获利较多,能够不断扩大生产,更新设备,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不断地因优取胜。生产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生产者,物无力改善生产条件,处境更加不利,在竞争中就会遭到失败,以致被淘汰。

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生作用,同时也在世界市场上发生作用,但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在一国范围内,商品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缺乏流动性,导致各国国民经济的相对孤立性,从而各国有着相对独立的民族市场和商品的国民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又被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于各国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有差异的,因而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也存在差异,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交换只能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于是便出现包含相等国际价值的不同国别价值相交换,即不等量劳动相交换,这正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与它在一国内市场上的作用的区别所在。[2]马克思指出:在不同国家的相互关系中,“一国的三个劳动日可以和别一国的一个劳动日相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重要的修正。”[3]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三个劳动日”和“一个劳动日”是指国别社会劳动时间或国民价值。如果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一国际统一尺度来衡量,那么它们有相等的国际价值。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发生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国际分工

如前所述,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是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因此,一国专业化生产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即国别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的产品,便可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并盈利。世界各国正是根据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息来安排其生产和开展对外贸易的。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就像只看不见的手,不断地指挥和调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目前,拥有高科技、资本又丰富的国家专门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劳动力较多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这些都是国际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4]

(二)刺激各国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销售技术水平

由于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国别价值越是低于国际价值或符合国际价值的价格的商品获利越多。因此,世界各国均致力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在商品质量、包装装潢、销售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以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加深了世界各国的不平衡发展

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交换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各国的不平衡发展。不发达国家因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强度较小,所生产的商品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多,国民价值较大,但在世界市场上却只能以低于其国民价值而符合国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因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民经济发展缓慢。而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强度大,所生产的商品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少,国民价值小,在世界市场上按照高于其国民价值而符合国际价值的价格出售,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利益,而且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当然,发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也存在差异,加之他们的生产状况、原料供应和对外贸易政策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生产的商品国民价值大小、从而国际竞争力强弱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5]

(四)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和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各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强有弱。为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各国政府往往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商品竞争能力强的国家,往往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让有竞争力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而商品竞争力弱的国家,则执行保护贸易的政策,通过各种奖出限入得措施来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和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口。当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生了变化,该国政府便会相应的调整其对外贸易政策。

总之,无论在国内市场或是世界市场,价值规律都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世界市场,价值规律调节国际分工;刺激各国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销售技术水平;加深了世界各国的不平衡发展;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P177

[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编著.《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P6-68

[3]《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8,P111-112

第3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但是由于传销的前车之鉴,我们在了解和直销有关系的事物时,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也是必要的,只是在了解连锁销售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盯着法律看。比如为了照顾养猪的农民,国家可以用法律规定猪肉卖十块钱一斤,但是没人买你一分钱也赚不到;当然为了照顾食肉大众的利益,国家也可以规定猪肉卖一块钱一斤,但是还会有人销售猪肉吗?农民今年是种苹果还是桔子看的不是法律而是市场规律,商人进货看的也不是法律而是市场规律。所以我们在看一个经济领域的东西时,如果要看法律这一块就去看他是否违反了现有的法律就足够了,在此基础之上,看他到底能否从事最重要的还是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

法律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来规范行业,保护正确的和整顿不合乎经济规律的运营模式,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直销模式之所以在全球越挫越奋,参与者越来越多,是因为这种模式符合大家的创业需求。法律最终就是要保护消费者的这种创业模式。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未来也一定符合法律。

法律是对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现象的认可和规范,从法律的定义可以明显地看出,法律是主观的、是以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是可以人为的生产、改变和销毁的,社会发展规律则是客观的、是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法律需要遵守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所以宪法也是需要修改的,就是为了和社会发展相吻合。同时法律具有滞后性,只有在对某个事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才有充分的依据用法律来认可或者禁止,规范或者保护(当然如果某个事物具有自主的维护系统:一方面自身不具备造成社会混乱、损害大众和国家的利益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自我维护,自主运行。那么也就不需要为其立法了)。 《交通法规》、《土地法》、 《婚姻法》、 《股票法》皆是如此。在没有《婚姻法》和《土地法》的时候我们总不可能说结婚和种地是违法的吧?如果人们一味地依赖法律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说明社会不够文明,人们相处得不够和谐;另一方面说面人们的素质普遍低下,不知道主动去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也不知道主动去维护社会文明,法律只能防止恶劣的事情发生,而形成好的社会现象,靠法律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靠的是人们的素质,道德观念。政党给某个事物立法的根据依然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个新生事物是否也应该以此为标准呢?不可能所有人都等着有法律认可的时候再去从事,这是荒唐,任何法律的诞生都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既然没有人敢在没有法律的时候去从事又怎么会出现法律了,而好的机会往往就潜藏在法律规范之前,但是它属于目光超前和头脑冷静的人。

连锁销售作为一种市场营销其过程依然是促进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在连锁销售所完成的每一次交易中,整个过程并没有与法律冲突。首先企业合法生产、正常纳税,产品经过质量认定,这与有关商业法规完全符合;其次流通的所有商品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属于公平交易:同时经营者依法纳税,属于合法经营;另外,企业按时保量发放经销商的奖金提成,符合劳动法规;第五,不允许未满18周岁的人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全日制在校学生、教师、医务人员(除过已经退休或者辞职的教师和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境外人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从事兼职的人员从事,这也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很多朋友会认为因为要从事所以才消费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其实纯粹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是人们跳不出传统的消费意识。没有任何法律说因为买了东西而获得经营权利是违法的,如果真是这样,商人就不能使用自己卖的商品,饭店的人也不能吃自己做的饭了,买过衣服穿的人就不能卖衣服了,这是何等荒唐之事!有人说,一个东西按照100块钱直接卖出去是正常的,但是附加一个可以经营此商品的资格在里面然后还是按照100块钱卖出去就是不正常的,觉得这是一种诱惑,其实这只是人们不理解直销理念,消费意识落后的一种感觉而已,而这种感觉本身就是错误的,你感觉不正常并不代表就违法,只能说明你还不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而已。如果这种感觉成立的话,超市为了促销给每个一次性消费满100元的消费者奖励一袋洗衣粉也是违法的。什么叫诱惑,诱惑是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用无法实现的利益作为诱饵去欺骗另一方的利益,诱惑的结果只能满足一方的利益也就是执行诱惑的一方,另一方所期望的利益本就是虚有的,是设局方精心设计的骗局,如果双方期望的利益都达到了那么还存在诱惑吗?连锁销售的确每一分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机会,很多人也的确是因为这个机会而消费的,但是第一,消费之前是全面了解过的,而且交易的过程是公平交易,并没有说这里有机会就多加很多钱在价格里面:第二,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希望得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产品,另一个就是实现挣钱的目的,产品会按时交给他,而且每一个人在选择之前对于如何创造利润,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获得多少利润都是全面了解过的,选择就意味着接受这这种理念,只要付出行动了,加之行业的负责和众人的帮助,希望达到的就必定能够实现,不想成功都不可能,那么这有什么诱惑在里面呢?也就是说在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全面的(当然有人不相信是真实的就没办法了),交易中的双方寄托在交易上的希望在交易后都能够实现,交易前的说明真实可靠、光明磊落:交易过程公平、公正:交易后的利益有绝对的保障,而且交易的商品不是,不是废品、次品、假货、走私货、军火,那么有什么地方是违法的呢?有人可能还会说传销就是因为这样而违法的,其实传销违法并不是因为有以消费而获得销售资格这种独特的优惠政策,而是获得资格之后由于业绩压力而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和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想得到迅速发展,除去要建立起它的基本经济制度外,还必须依据客观情况及国内外的实践,确立自己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资源配置的方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作用和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一般规律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

1.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问题。

①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为市场进行的生产;消费是通过市场而实现的;分配和交换离开市场则不能顺利进行,一切经济行为和活动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市场作为连结宏观和微观的中心,使得政府通过市场运用经济参数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使得企业通过市场接受政府经济参数的引导,这样以市场为中心和枢纽,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企业的“双向调节”。这样便形成了市场需求作动力来引导产业的市场模式,即:市场需求、消费产品、产业结构、产品种类决策理论发展。

②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基本手段。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讲,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已经过人类加工的物质财富和人本身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这种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条件。

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亦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而且配置的最为有效或较为有效,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资源配置的最优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按比例,能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另一个是有效率,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两者共同构成资源配置的最优标准。

③资源配置的方式,现在的理论中普遍的观点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

计划的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但这种在最初有过成功记录的方式却都在发展中显示出不足。其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低,浪费大,成本高;二是经济调节不灵活,时效差,一旦失误损失更大;三是信息费用昂贵,信息质量差。中央计划机关难以准确把握种类繁多、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

市场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实践所证实了的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纯粹的市场配置资源也有自身缺陷,它长于效率而短于比例,调节整个社会资源分配时带有自发性、事后性,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存在着市场失效区;易产生垄断,并导致两极分比,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再是单一的市场配置方式,而是有计划的市场配置,是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们所指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作为基础方式和主要手段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企业的自主精神和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和保证产品的供应;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自由选择有助于企业实现收入最大化;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市场具有各种优势,这些优势集中到一点上就是它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因此说,市场经济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其基本特征就是交换,而商品是交换行为的最基本客体,而市场是与它的客体同时产生的,市场从其最初意义上讲就是商品市场而商品所有者是市场的原生主体,它表现为不同的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商品的规律反映到市场经济中,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策机制等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1.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发挥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其它规律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具有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生产和流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的作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它的劳动消耗必须符合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才能获得收益。市场价格与价值的相对高低,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劳动的作用。而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该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价值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要求每一个生产者都要重视市场的需求,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谈得上生产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二,价值规律具有刺激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个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生产者就越有利可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者就得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价值规律其内在的要求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还具有指导消费,更好地满足需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通过提供商品价格制定的客观基础,可以用于指导消费者消费。为了吸引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生产企业可以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相反如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的消费,也可以通过高价格来实现。这种对消费的指导作用,不仅是为了更好满足社会消费需要,而且反过来还可以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计划。

2.竞争规律:竞争,从实质上说就是商品生产中劳动消耗的比较。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它起着如下作用:第一,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商品的价值是在竞争即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比较中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了解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一个新的产品的价值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还促使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说明它在促使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第二,通过竞争,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实现了市场的新陈代谢。自然淘汰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同样的作用。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的、合理的发展。第三,竞争能够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企业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技术创新又是根本的,谁的技术先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3. 供求规律: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同样反之亦然,这种商品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形成均衡价格的规律性,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市场提供不断变动的价格信号。

第二,直接决定市场总量与结构状况,推动市场在均衡和非均衡的状态中得到发展。

第4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课堂,而语言艺术对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高低。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更有兴趣,如何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就要看教师课堂上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下面,笔者主要就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应用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政治教师为什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学生知识,无疑要借助语言。一个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口齿清楚,谈吐自如,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学生自然会被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感染,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然会顺理成章地爱上这位教师的课。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即使满腹经纶,学生也会发腻。所以说,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是职业的要求。就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二、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语言艺术修养

(一)科学准确,用语规范。

科学准确,是指在讲课时要准确地使用科学术语,确切地叙述概念,科学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必须将知识讲解得准确无误。用语规范,是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准确、流畅、自然,在遣词造句上应符合语法习惯,避免语无伦次、污言秽语。这一点对经济常识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经济理论是极为严密的。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其次,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条理清晰。

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1、清晰地表述不同层次的概念、原理。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逐层分析语词是辨析概念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首先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然后,通过提问或练习,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也容易掌握适用范围。

2、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又没有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能否理清和清晰表述其中逻辑线索,是突破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采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增强表现力、感染力,使学生展开想象,兴趣浓厚,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抽象的道理直观具体。

1、导入引用,激发兴趣。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上课铃一响,教师匆忙登台,开门见山,直入新课,缺少导人环节,还美其名曰“开门见山,省时增效”。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不好。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设计导入环节,不但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回来,架起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之桥。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2、课中引用,调节气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并在此期间随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期。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幽默,往往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重新调动起来。

3、总结引用,回味无穷。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

(四)语言简洁,突出个性。

第5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市场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就有可能发现股票投资机会;经济发展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根据经济发展周期波动性,就有可能发现股票投资机会。

关键词 :经济周期;市场经济规律;投资机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82-02

一、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寻找投资机会

中国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三大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愈加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其它规律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依然有其作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股票投资者要寻找失衡的估值公司,在价值回归中实现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所有公司会在周期循环往复中出现估值的偏差,有时估值过高,有时估值偏低。估值中枢如果是利率与利润的比较,那么宏观政策变化必然导致货币供求的变化,在利率与利润不变时,货币供应增加,相当于股票需求增加从而导致估值高升;反之如果货币供应减少,则会导致估值下降。公司的估值除了与利润、利率、货币供求关系比较外,还得有当时条件下国内外同行业公司之间、不同行业间的估值比较。只有这些比较下的相对低估的或者绝对低估的公司,才是相对确定的公司。如果正处于行业景气周期上升时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是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买入公司股票;反之,当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时则是风险高企的公司,除非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或者其它政策扶持,否则做空这样公司股票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商品的价值是在竞争即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比较中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了解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一个新的产品的价值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还促使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说明它在促使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通过竞争,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实现了市场的新陈代谢。自然淘汰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同样的作用。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的、合理的发展。竞争能够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企业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技术创新又是根本的,谁的技术先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股票投资者应投资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撤出没有竞争优势或正在丧失竞争优势的行业。

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同样反之亦然,这种商品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形成均衡价格的规律性,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供求规律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市场提供不断变动的价格信号。供求规律直接决定市场总量与结构状况,推动市场在均衡和非均衡的状态中得到发展。一商品,当供不应求,买入该商品股票;反之,供过于求时,抛出或做空该商品股票。

二、根据经济发展周期波动性,寻找投资机会

经济发展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盲目自发性必然导致市场运行的周期波动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市场需要什么,只能“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察觉出来” (1)。价格上涨,市场调节资源向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入,使原来供不应求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市场调节资源从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出,使原来供不应求的产品供过于求,结果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波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有的东西。

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存在着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时期。萧条时期,虽然从表面上看,整个社会经济还没有从上一轮经济的衰退中恢复过来,过去生产的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但是,一切的良好势头已在酝酿之中。商品供应量与商品需求量已基本相当,社会生产已经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复苏时期,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开始逐步增大,商品供应渐渐变得不足,社会购买力不断上升,从而拉动社会生产量也逐步上升。经济逐步摆脱停滞局面,稳步前进。繁荣时期,由于市场的持续扩大,商品需求急速扩张,各种商品渐渐变得供不应求。各种商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上升,商品利润出现大幅增长,这刺激着企业家们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增长超过上一轮经济周期的最高点。衰退时期是繁荣过后的产物。经济不会无限增长,在到达顶点之后,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持续下降。由于前期经济的过度繁荣,物价过高、产品生产数量过多,各种产品开始大大超过需求。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家的利润开始大幅减少,各种投资活动逐步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停滞或下降的现象开始出现。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到最后,会出现市场疲软,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倒闭、破产的企业数量开始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到达冰点。

经济发展周期和财富循环是相关的。我们平时最容易接触的理财产品是股票。那么,股票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炒股炒的就是预期。在萧条时期和复苏时期,经济发展伴随着温和通胀。由于预见到未来经济将持续上扬,股市逐步走牛,绝大多数股票往往是上涨的,周期性行业股票上涨更快。周期性行业是指行业的景气度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周期性循环的行业。周期性行业的特点是产品价格、需求以及产能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行业景气度高峰期来临时产品需求上升,价格大涨,为满足突然膨胀的需求,产能大幅度扩张。汽车、钢铁、房地产、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他周期性行业还包括电力、煤炭、机械、造船、水泥、原料药产业。股票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应更多配置周期性行业的股票,激进股票投资者可融资买股。在繁荣时期,通货膨胀严重。此时是经济的繁荣时期,经济的增长率达到顶峰,所以股票往往会在此时达到顶峰并逐步下跌。由于未来经济的趋势是衰退,在这时期,稳健股票投资者抛股空仓,落袋为安;激进股票投资者可融券做空,在股票下跌中获利。在衰退时期,经济周期陷于通缩。由于预见到未来经济将可能达到逐步见底、并略有上升的萧条期,此时股票投资者可以开始逐步买入非周期性产业股票了。非周期性产业被称之为防御性产业,这些产业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因为其产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并不受经济周期牌衰退阶段的影响。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医药、商业等收益相对平稳的行业都是非周期性产业。

参考文献:

第6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应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内容详细,深入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其基本原理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对策。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概述

1.1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第一部分,属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七篇的第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行资本的职能”从这个基本理论来看,这种再生产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其他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在生产消费、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方面进行了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再利用的全面探索。

1.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指出“通过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代价就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程,这也是资本积累的实质。”理解这部分的知识重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部分的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到资本积累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资本构成的情况和在其累积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

1.4原始积累的秘密

《资本论》中明确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一方面企业规模扩大,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殖民掠夺、价格革命、贩卖黑奴、圈地运动等。贤本原始积累使大量货币和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了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过程:①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②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其次。

2.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下社会主义民营企业的发展要避免出现资本主义道路,要尽可能地避免资本过剩,找出资本简单积累的阻隔,保证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优势,为有效率的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可能性。

2.1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我国社会主义的民营企业发展不同于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更多的是要体现出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例如: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同时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资本不是单纯的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而是仍然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监督,为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社会效益资本提供了保障。

2.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在资本积累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要重视资本向知识性技术的转移,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确保资金使用的稳定性,避免大量资金的不明方向的外流。例如:华为集团将收入的20%用于技术投入,现在正是依靠这种技术优势,它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技术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可以依靠政府的辅助政策,在政府的鼓励下重视民营企业资本转移方向,重视技术创新,全力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围绕企业创新转型的需求,确保全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功,加大对来科技人才的扶持,从民营企业再生产、再扩展的机会。

2.3重视人才培养。资本积累需要人才的力量,社会主义民营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得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企业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企业主应当多让创新关键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来,尤其是在项目评估和技改规划方面,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的智囊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激励,培养创新关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其基本内容与剩余价值理论等紧密相连,有着创新生产、规划资本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inciple of Value Engineering, the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s of Value Engineering are def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Value Engineering in the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sketch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principle in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ayrol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关键词: 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价值工程原理;应用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s management;the principle of Value Engineer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01-02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经营环境以及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研单位和教书育人的场所,而成为了我国创新科技的主力军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主要阵地,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的关键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关系到高等院校发展实力和潜力,所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队伍对高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价值工程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从一定的功能出发获得在劳务、产品、工作、工程等方面的价值的研究方法,价值工程是一种科学的价值提升方法,这一概念的提出者麦尔斯将其定义为“一个用以处理和鉴别服务产品在工作中的缺乏主要作用却能够降低工作量或者成本的要素的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融合了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能够将用户的需求与无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本进行区别,达到改进服务、产品的目的”。而美国价值工程师协会负责人马蒂则将其定义为“价值工程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努力,能够使系统、产品、服务的能够达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它实际是以最少的付出获得必须的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内涵: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包含的内在规律的书面反映即为原理,价值工程基本原理是对价值工程活动反映出来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价值规律包含了三点基本内容即价值本质性原理和准则性原理以及费用与动态的关联原理,这三点原理互相联系、互相以来,是对价值工程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反映。价值工程原理的基本模式为价值=产出价值/投入成本,或者价值=产出功能/投入成本,这一公式的作用在于以对象的最低使用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的需求功能,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价值越高,则有效利用资源的程度就越高,利用价值原理对某项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时,是进行经济和技术、成本与功能的综合性评价。

2 价值工程规律在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增强,但是目前高校内普遍存在缺乏专任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等问题,高校积极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加强高校教师资源的管理可以最大程度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工作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高校教师不但有自身的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而且还有个体特殊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格尊严,在对高校教师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加强在物质、精神、政治、行政方面的激励,注意改进管理方法,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能够保持教师饱满的工作激情,促进他们加强对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更多教研成果的诞生。

2.2 促进高校各项科研研究的正常进行 对教师资源加强管理可以为高校顺利开展各项科技研究活动提供人才基础和技术保障。高校教师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只有合理组织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才能将高校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充分协调,从而形成教师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高校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8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循循善诱,调动思维,注意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强化识记,有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运用是否得当,但更多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新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提问,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提问。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进程的需要巧妙设问,有时要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要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运用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个好的提问,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如在讲解“量变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一知识点时,先提出论点,又出示了如下相关的材料:无色气体一氧化氮(NO),只需增加一个氧原子,就变成了NO2 ,成为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这时如果增加一个氮,减少一个氧,又会变成五色无臭的一氧化二氮(N2O),成为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为什么NO能变成有毒的红棕色臭气?又能从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转化为无色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呢?它们的变化说明了哲学上的什么道理?教师引导分析后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的原理。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恰当采用启发诱导式提问,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内容,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并且学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

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对“价值规律”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基本要求是“结合实际,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就这样设计提问:“南方生产的香蕉运到北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春节期间更是猛增,但春节过后开始回落。请你说一说,香蕉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香蕉价格会发生变化?”设计一个问题要心中有数,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挖掘,联系热点,注意教育性

为了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落实思想教育目标,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热点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巧妙设问。如在讲“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提问:“在当代有没有这样的模范人物,他用实践证明人生价值首先在于贡献?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像孔凡森、杨利伟等模范人物的一连串的感人事迹,讴歌了时代楷模,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注意趣味性

设计提问时注意内容的新颖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如在讲解“运动的绝对性”时,笔者说:“现在我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谁也不许动,绝对不动,谁能做得到?”有的学生认真得连眼都不眨一下,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表示自己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这时笔者说:“同学们没有做到不动,同学们的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肠胃在蠕动,思想在开动,甚至同学们的位置也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移动!”然后笔者接着提问:“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这样,学生从切身体验了运动的绝对性,生动具体,雄辩有力。

难易适当,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张口就来,要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人而问。

把握时机,当问则问,注意实效性

在授课前的复习性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掌握新知识铺路架桥,但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重复上,要加深拓宽,达到温故知新。授课中的疏导性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疏导,排除思维正式障碍。总结性提问要注意对新授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融会贯通。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时,问在当问处。如在讲“商品的两个因素”这一节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商品为什么要有使用价值?2)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可不可以?3)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行不行?这3个问题步步推进,层层剥笋,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通过思考归纳结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过以上提问和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节的重点。

准确评价,及时鼓励,培养创造性

在课堂的提问中,除了应注意以上几方面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鼓励,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如果回答中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要多给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

第9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范文

 

职业中专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厌学情绪重等现象,并且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构建经济法教学的美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使经济法教学摆脱当前不受学生欢迎的窘境,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学习的愉快,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一种令人乏味的说教,而是一种蕴含哲理、丰富生动且具有审美情趣的享受,具备陶冶情操、启发思想、开阔视野、振奋精神的功能。那么如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法学科教学的美感呢?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方面:

 

一、 课题选用

 

课题是对整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富有审美情趣的、具有时代新意的课题,不仅能够展示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能够调动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近在咫尺。教育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把就业放在首位。经济法作为涉经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思路要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突破学科本位和教材的限制,把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有分析、有比较地将《票据法》、《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经济法规的要点讲明、讲透,让学生明确经济法对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和保障经济活动安全的重要意义,理解经济法的公示主义、强制主义、外观主义和严格主义,使学生真正懂得经济法律法规,熟知并遵守市场竞争的规则,从而培养自身在现代复杂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例如讲授“经济结构调整”时, 学生了解现实生活较少。笔者在大量占有有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党和政府关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精神出发,拟就了新的课题“东莞市——经济结构调整打开幸福之门”,与老课题相比较,具体、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经济结构调整给东莞市带来的变化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形式上使学生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 逻辑思辩

 

经济法教学的支柱在于逻辑。严密的逻辑性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认识规律,而不应该是知识板块式的机械拼凑,并且这种逻辑美应该具有和谐工整的文字表达形式,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不应当是某些经济术语的简单位移。

 

例如,“市场经济”这一专题可以用统一的逻辑方式贯穿: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调节)—市场的消极性和弱点—加强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企业、国家如何应对等。

 

在这一逻辑底线内还可以举出相当多的实例来分析,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无懈可击的逻辑带来的“形散而神聚”的逻辑美。在教学中,教师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为论题阐述,并遵循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结合,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样” 的思路,层层推进。

 

三、语言艺术

 

语言是承载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感沟通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的魅力体现着教学的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

 

严谨规范是经济政治课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教师讲话啰啰嗦嗦、拖泥带水、模棱两可,不仅损害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学生无法接受到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令人生厌的。

 

教师语言的优美,还尽可能避免政治口号式的说教和板着面孔的训导,广泛选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幽默、富有谐趣。教学中,我经常精选诸如广告语言、流行语言、网络语言及歌曲语言用于经济课堂学,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使教学内容化深奥为简明,学生在笑声中受启发和教育,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更加接近,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例如,在讲“城乡结构”时,如何描绘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严峻现实呢?我引用了网络评语“城市建设像欧洲,农村发展像非洲”,仅仅一句话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形象有趣、易于接受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在讲授《保险法》“车辆事故的保险与理赔”时,笔者在课前设计了如下内容的flash课件:张某急着开车上班,在一个路口抢了红灯,与一个正常通过该路口的人力三轮相撞,三轮车夫受了伤,张某的车和三轮车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由于该路段不允许人力三轮车通行,保险公司、张某和三轮车夫就车辆理赔和第三者保险理赔发生了纠纷。富有动感的变幻画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讨论,理清其中的多层法律关系,确认保险理赔的范围。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堂审美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易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