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范文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第1篇: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特色课程是针对已施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大一统”式无差别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改革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形式的突破。这种课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强教学手段的个性化、有重点的倾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使学生领悟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预期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汉语言素养,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语文构建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传统教学过度注重应试的工具性为语言本质上应有的文化应用性。也就是说,汉语言诚然是一门高度专业的知识类学科,但由于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上具有的纽带性和承载作用,汉语言绝不止于多年来被偏颇地定位在工具类学科的地位上。构建特色课程能够使教与学双方重新重视汉语言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又举足轻重的文化应用性。有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佐证就是早期国内从事外语翻译的翻译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而新时期培养出的只是译者,却称不上“家”。原因无它,正是对母语学习积淀之不足的影响。

二、特色课程构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意义

1.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能力

特色课程的构建核心在于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与特点,使学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曾经司空见惯的语文内容。比如当《祝福》从书面文字跃然而成电影《祥林嫂》时,银幕上晦暗、沉闷的背景、服装乃至演员面部的妆容无一不在凸显祥林嫂遭受三次打击后逐渐被旧社会吞噬的悲剧人生演进过程。这样的转换使平面汉字变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声音、动作,使作品潜藏的悲剧性和艺术美感更加被突出和放大。而在视觉、听觉被强烈震撼的同时,文字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特色课程的构建能够让汉语言的文化美从隐性向显性转变,而这也正是学生审美能力被不断培养的过程。

2.实现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特色课程的不拘一格能够比传统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艺术观赏性,这既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也是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在新一代国民中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学生在面对特色课程时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有可能改变其对语文教学固有的成见甚至偏见,使其对母语文化进行重新定位,继而从曾经的被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这一改变正是语言文化代际间传播最不易被察觉却又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三、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1.鉴赏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简便,也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等前沿科技丰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手段,通过对比或类比等教学形式突出审美鉴赏教育,使学生在正常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增强美学教育、素质教育的比重。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声、形、义”的叠加均在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演进中展示着中华文化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传统美德。教师不能将语文学习置于纯粹理性甚至教条化的“解剖台”上,而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全局性的情怀、意境、氛围,通过对美文、经典作品的反复“琢磨”凸显其中的人性美、人文美。增加趣味性、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是针对此类内容开设鉴赏类特色课程的优势所在。利用音视频资源就是实现鉴赏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网络上现成的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就是值得采纳的素材。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将民众、民间、民俗的各种艺术、文学甚至娱乐形式,不要将语文教学狭隘地局限在课本教学,而应使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充分结合课本内容学习,让学生领会华夏文明之博大精深,体会汉语言的复杂、多彩、绚烂、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与品味。同时,拒绝“填鸭式”教学也是鉴赏类特色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跳出被动学习的“旁观者”的局限,而应重新定位在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更多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选择符合自己爱好的名著与经典。同时,教师还应更有侧重点地将教学进一步广泛化、深入化,鼓励学生总结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或教训,尝试自我修正和不断提高,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原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醒学生关注汉语言在审美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强调语文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教师应当首先有意识地避免教学的功利性,培养学生认识汉语文化对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精神培育的渗透作用,以及汉语言对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形成、促进人际交往等能力提高的广泛影响。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伴随终生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终生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感悟真、善、美的自觉。

2.课题研究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困难,但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项目、内容等帮助学生拟定一个或若干课题类学习中心,由学生自行选择或搜索出相关的素材,通过独立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论文式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学到与《特殊的葬礼》等类似的社会现实类文章时,由于文章涉及到了环保题材,教师不妨尝试拟定绿色生态、野生动物保护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自主搜索、查询到的素材撰写涉及爱护环境、禁止破坏环境、禁止非法捕猎等的研究报告。同时,也可以适当延伸到《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佐证、应用等范畴。这些主题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又能通过构建特色课程开展渗透式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而此类特色课程实现的正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境界。

3.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同样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过与鉴赏类特色课程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自主创作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育。例如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戏剧艺术类经典文章,比如《雷雨》《茶馆》等。这些传统经典早已被改编成了不同类型和版本的电视、电影和话剧,不仅随着时间推移历久弥新,而且已经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熟悉。因此,将这些经典文章结合,把影视素材适当改编为适宜在课堂教学时演绎的微缩版舞台剧,是构建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有益的尝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取文章中的片段,再根据角色特点挑选与之接近的学生“演员”。若条件允许,还可以自行设计服装、舞美、背景等辅助材料。有了学生亲身演绎的“舞台剧”,原著势必为“演员”和“观众”更加熟悉,这样的艺术再创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的精妙,更有可能使学生中更具天赋和热情的成员从此与艺术结下深缘。构建特色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改革与创新的又一尝试,其本质仍然是通过对传统教学不拘一格的再创造实现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突破。特色课程的构建除了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个性与丰富,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挣脱应试模式的局限,而使其回归文化传承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2(3):22.

[2]李明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2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