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提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问题;方法策略
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质量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要注意常见的问题以及策略的运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固化到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上,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仍然是以简单问题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过于标准化,而不是发散性的,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课时,教师在上课前为了导入新课,提出了一个问题: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根据经验都能回答出来,对于导入来说仅仅是小问题。接下来通过简单的学习,教师又问: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主要目的仅仅是总结这两个镜面的定义,书上也有标准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物理探究欲望。
2.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建立不起师生互动平台
新课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固定内容,而是要从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经验,从而使师生共同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达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和老师能平等交流,不仅是教师会提问,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提问。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几十吨重的飞机可以飞上天?这时估计会有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有人说是飞机上的能源强,有人说是机翼上下的气压差导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压力差的原因才使飞机上升。这种提问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学生不思考问题,仅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未能完全构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要保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问题,并且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通过问题的探索研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课时,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对噪声进行防治。教师的提问:下面哪些声音是噪声:音乐、工地施工的声音、翻书声。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工地施工的声音是噪声。然后教师再问:既然音乐不是噪声,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播放的音乐会引起周围市民的反感?这样设置问题,可以否定学生之前的答案,然后去探究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去动脑思考问题,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就应该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同时提出两三个问题,这两三个问题要有一个难易区分度,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至少回答出一个问题。如: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前两个问题根据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是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水平低的学生有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发展思维。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核心提问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本文从提问角度入手,就如何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来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行探究.
一、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在于强制. 这凸显了兴趣激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想.
提问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提问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来展开对于教师提问的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纸锅烧开水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开展实验前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关趣味性问题: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我们通常都用什么材质的锅来烧开水? 你们见过用纸质的锅来烧开水吗? 如果用纸锅来烧开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听课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而在学生切身观察到纸锅确实可以烧开水后,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 你们知道纸锅可以烧开水的原理吗? 等等.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物理课堂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提问要具有激疑性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鼓舞、唤醒和激励学生.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直述的教学方式,这使课堂平淡无奇,毫无生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更是无从谈起.
初中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具有激疑性的问题来充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发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探索和研究.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具有激疑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风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学的重点通常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各类因素,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将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将木块放到水中则会漂浮在水面之上? 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比较熟悉,他们很容易想到重量这个因素. 这时候教师需要继续进行提问: 用钢铁建成的万吨航母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之上呢? 通过前后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思维和认知上产生疑问,进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就会带着对于问题的疑问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1愉悦的问题,能诱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生活情境、谜语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温度计”时,老师适时的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闪闪一银河,风吹不起波,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设计这样的谜语情境,不但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温度计测温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高低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内容时,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根铁丝,告诉同学们:“这根铁丝现在的温度较低,我现在要让它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同学们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学生会回答用火烤,老师继续问:“只有这一种办法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阳下晒;(3)放在热水中泡;(4)反复弯折;(5)用锤子煅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分类、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发散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物理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比较抽象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4在重点知识处设问,突破重点,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是指每节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只需简略讲,然后再考虑如何教,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若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又难以理解,也容易忘记.这时,老师不妨在重点处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笔者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个转盘,上面竖直放着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后面放着一只透明的杯子,玻璃前放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它.随后,笔者调整了一下转盘,这时学生们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玻璃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我现在要往这只杯子里倒水了,如果水没过了蜡烛会怎么样?”我问.“蜡烛当然会熄灭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听了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而不答,而是拿了一瓶水,缓缓地倒向杯中.当水面没过蜡烛的火焰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火焰并没有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全都被调动起来了,听到学生们惊奇的声音,笔者笑眯眯地调整了转盘.这时学生们才发现,刚刚在杯中的蜡烛不见了,只有一杯水.
然后,笔者说道:其实杯中本来没有蜡烛,大家刚才看到的杯中蜡烛是玻璃板前面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到《平面镜成像》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5在学生兴趣共同处设问,激发热情,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一、巧设探究性提问
新的教育教学论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那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则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层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应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巧设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吗?”在物态变化中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什么好处呢?”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熟练程度。虽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能力,但课堂中的发散性提问应该是适当的适时的少量的,因为频繁的发散提问会显得表面上热闹非凡,而实际上课堂是低效或无效的,由此提问也就变得“形散神也散”,如此会使知识偏离重点、难点。
三、巧设铺垫性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究学习正成为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一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开展提问,探究学习活动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许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质疑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会对学生探究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别的学生没有提问,自己也不去提问。二是缺少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在物理课上不知应该怎样提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会坐等教师提供答案,缺少自主提出质疑的训练。三是教师不重视。教学中没有深入研究课堂提问问题,对此缺乏系统的运筹能力。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问能力
1.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实现“要我问”到“我要问”的本质转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推荐科学家勇于提出问题,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体现学习中提出问题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还受学习氛围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和谐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环境,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激励学生放手开展思考,勇于对权威开展质疑,提出独特的观点。教师对于那些基础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激励为主,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树立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
2.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开展教学。兴趣的作用不亚于一位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奋发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各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依据老师与物理课本给出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二是学生从已有的物理问题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问题;三是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提出物理问题。在这样的三种形式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开展指导的重点要集中在创设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情景,注重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实现创新。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学生如果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就能从普遍中探究异常,有效发现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么样),若何(假如条件变了会怎样),是何(是什么)。例如开展真空中闹钟实验后,针对实验现象可提出:为什么没有听到钟声?怎么样可以听到钟声?加入空气后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传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开展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问题。教学中倡导学生之间提问题,可以适当提供探究题,并设置情境指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三、课堂提问常见的误区及对策
有些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一节课只顾自己讲,很少提问题,有的所提问题远离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发生偏离,有的多提问优秀生,较少兼顾后进生或是提问缺少层次性,没有逐步形成难易阶梯,导致学生无法回答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应处理好点与面、难与易、曲与直、多与少等四个关系:坚持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课堂提问实现较大的覆盖面,做到点面结合,并开展以点带面,促进优生提升,帮助差生转化,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教学内容难易不等,课堂提问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处理较难的问题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降低难度跨度,不能因为过深过难影响教学氛围;课堂上提问题不能仅仅提问“是什么”和“对不对”等简单问题,要注重启发性,增强学习探究性;教师教学时提问不在于多,要注重善问与巧问,不能为提问而开展提问,同时不能过滥,使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否则会影响知识理解与学习积极性。但是提问太少,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融入教学的主动意识,容易形成学习上的厌倦,影响教学效果。
四、提问对象的选择与时机把握
【关键词】瞄准要点;注重应用;结合实验;设置陷阱;面向全体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问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每一个教师必须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尽量多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喜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理论联系实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大胆践行了有效提问策略,以供同仁斧正。
一、瞄准要点,明确提问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尽量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诸如我在执教“欧姆定律”一课时,鉴于学生往往对公式R=U/I 产生误解,就设置了如下问题:①某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1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②如果在导体两端加32V电压,那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是原来的两倍?这样的问题选准了时机,在师生互动的前提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要领。
当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后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的提问就能达到“一时激起千层浪”的美妙境界。譬如,我在执教“杠杆”一节中的“力臂”概念时,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大小相等,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但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学生在实验观察中,脑海里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时,我就及时启发性提问:“实验中力的大小相同,力的方向与力的作用点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其原因是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相同的因素,这个因素到底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逐步感知了“力臂”的概念内涵。
二、注重应用,恰当提问
许多物理知识渗透着应用性的特点,假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到学以致用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学生对“热水瓶是怎样防止热传递的?”这样的问题一般能作出正确回答;但是,我把这样的问题修改成:“假如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那为什么不能保温;而有些新买的热水瓶为什么也是不保温的?”学生通过仔细对照实物,并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理解了其中的奥秘。
三、结合实验,巧妙提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同时,实验也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必需的教学艺术。可见,实验往往能检验、挑战权威的物理理论,它是最具生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物理实验的操作与分析,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方法,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诸如教室里的灯泡,根据开关后是否相互影响来确定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并分析如此接线的理由。
在物理教学实验中还需要督促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问题。诸如当学生基本掌握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后,应该让他们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是否都有流动性,并辨析压强的特点是否一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物理也是这样的,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对新知识的感受更深刻。譬如,我在讲授压强时,先让学生用两手食指同时挤按铅笔的两端,并提问:“手顶在笔尖处的手指为何感觉更疼?是否与力的大小和受压的面积有关呢?”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对压强的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也更容易分析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四、设置陷阱,科学提问
所谓设置陷阱式的提问,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让学生能在面临陷阱危机的情况下寻找正确的思路。譬如,学生跳远时,不管从哪个方向起跳一般不会影响成绩,而我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如果选择向西跳,人跳在空中时,地球由西向东转是否可以提高跳远成绩呢?”许多学生似乎觉得有道理,但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于是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又如,在水平轨道上运行的列车失去动力后在摩擦阻力作用下减速,那么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也变小,那这个推理是否正确? 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设置如此的陷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
五、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提问一定要面向各层次的学生,采取因材施“问”的原则,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的问题,即:既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又要照顾到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一定要让相应层次的学生回答,绝对不能越俎代庖。譬如,我在执教《惯性》一课时,针对有些中下等的学生对“力和惯性”、“运动和惯性”概念一知半解,就设置了如下提问:“处在匀速运动的物体是否一定要靠外力来维持?假如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那静止的物体是否也有惯性?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才有惯性?物体受外力越小,它的惯性是否也越小?”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能使中下等学生掌握了惯性、力、运动的关系。同时,我也为优等生补充设置这样的问题:“惯性大小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让优等生“吃饱”,激励他们把课内的疑问引向课外,从而拓展了知识视野。
关键词:课改;初中物理;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64-02
有效的课堂提问对物理教学有诸多裨益。它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可启发学生心智和思维,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提问水平和艺术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
一、提问要有可行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笔者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给予学生情感关注是吸引学生的落脚点
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能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根本所在。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无法或缺的因素,学生面对教师应该产生向师性,教师面对学生应该产生向生性,只有双方都产生这样的情感才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能否很好地置学生于自己的关爱之下是一个并不容易的问题。比如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对待问题学生依然能够诚心相待,很多教师内心知道应该这么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实现。物理教师对于人格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物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
三、用提问触及学生的感觉
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促进课堂师生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如果你一堂课上得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得生动活泼而愉快,那么,你就是要他不要学,他也是欲罢不能。可见,兴趣是启动学习车轮的强大动力。如何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是问题能触动学生,问题是可看、可感觉的。
四、提问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1.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之后,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构造、使用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很快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又如学习内能时,对比机械能中动能、势能的实质,结合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从而得出了内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
2.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了新课。
3.求同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例如学习动能和势能时,首先列举一些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分类总结它们具有能量的共同原因,从而得出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列举生活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5.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电流,用水流作比;学习电压时比作水压。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水流是怎样流动的?什么导致了水的流动?这样,通过类比式提问,学生发挥想象,很容易理解电流和电压。
6.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7.伏笔式提问。通过设置伏笔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例如,学习串并联电路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能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简单电路,从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认识这两种电路的基本结构,快速接受新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84-02
1.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 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提出问题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 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如,教师在讲声音传播一节课时,以新闻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你们听说过么?"这个问题联系社会问题,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再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时,教师可以 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讲乐音和噪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同学用音乐瓶演奏乐曲的活动入手引入探究问题。用乐器演奏学生不新鲜,但用音乐瓶演奏,他们却感觉到很有趣,他们很想知道瓶子里装上水发生这神奇变化的原因,也就为下面探究开了个好头。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方式
2.1 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的提问。例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舞台上白雾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白雾是干冰升华,看到的是二氧化碳,这时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问题: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少数同学在提醒以后会再次认真的思考一遍);我们曾经学习到,我们人眼看见的 白雾通常是什么?(学生回忆:是小水滴);小水滴是哪里来的?(是由水蒸气变来的);水蒸气是哪里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将学生引导到液化放热);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是吸热的。这样"白雾"的现象就得到了圆满地解释。
2.2 物理知识应用式提问。例如:在学习声现象这一章中的声音的特征时,对于音调的 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究了尺子发声的音调,让学生知道同一件物体发声的方式不同音调就不同,于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的?(由学生举例:向水瓶中灌水的过程听到的声音音调不同);由此可以联 想到玻璃被中放上不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音调也不同,敲击杯口时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水多的时候 音调高还是水少的时候音调高?然后让学生用五个相同的杯子,放上不同量的水,调节水的高度,可以弹出哆、、咪、发、唆五个音节,并用这五个音节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对音调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3 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色彩和颜色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光,那么透过红色的玻璃看黄色的物体是什么颜色?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时对理论知识再次的回顾,让学生再次的思考。这时有少数学生会恍然大悟,然后请不同观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那么在这个争论中学生可以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