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农业金融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金融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金融体系

第1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情况;启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21-01

一、当前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一)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当前,各国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大力扶持,其表现为;一是直接或间接推动成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制订符合国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三是追加注册资本金。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自身的所有经营活动、财产等都实行免税政策,免除对中央政府支付各种现金和红利。五是进行直接拨款,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直接拨入资金。六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上交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交比例。七是采取保护手段。

(二)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的支农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政策性信贷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的主要构成体,其支农作用主要通过成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来实现。第一,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是业务范围广泛:(1)涉农领域贷款(2)对合作社贷款,主要通过对合作社贷款达到支持农民的目的。(3)市场操作业务,农业信贷公司从事债券、商业票据、股票、基金等投资业务。(4)担保业务。对其它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提供担保或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盟发展针对农、林、渔的信贷担保基金。(5)保险业务,信贷公司提供贷款人寿和事故保险、关键人员保险等险种。第四,加强风险管理。做法有:(1)扩展抵押品范围,采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方式。(2)建立专门的保险公司或安全网络。(3)对不同客户实行风险“防火墙”隔离,降低银行的资产变成坏账的风险。(4)通过司法手段催收贷款,对贷款违约的处以罚金。

(三)探索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目前农业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各国仍在大力发展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二,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三,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四,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六,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由于农业的投入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等特点,以及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的现实并存等原因,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一直不健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通过推进七种模式的试点来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策性公司经营、相互制公司经营、商业性公司代办、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外资公司经营、互助合作经营、再保险运作。近年,国内成立引进了多家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仍还没有成立一家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三、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首先,要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建议制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法》,以进一步明确农发行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其次,要加大资本支持。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最大支持就是资本支持。建议财政尽快补齐农发行注册资本缺口,并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相应增加资本金;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比重;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交由农发行专项管理和使用。最后,要明确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政策性实行免税或减税,逐步免除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利润返还;对商业性业务征收的税率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

(二)要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对;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存款范围,允许农发行吸取公众存款;放宽资金市场拆借限制和再贴现业务限制。第三,要扩大业务范围,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划归农发行;发展扶贫开发、农村城镇建设、林业治沙、退耕还林、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生态等贷款业务。第四,要强化风险管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设置“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推进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不同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尽量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扩大信贷抵押物品来源,采用外包协议、参加保险等转移信贷风险。

(三)要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第一,要探求合适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模式。设计由农发行主导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行银行保险联姻,使政策性资金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政策性作用。第二,要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进行保费补贴是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朱英刚.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借鉴.中国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5)

[2]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第2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我国农业

1、绿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旧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尽管农业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在经济质量上存在着十分眼中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遭遇到极为严重的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从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实际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即便在现有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将出现极为严重的耕地缺口。据测算,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可能近3亿亩。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每年水土流失的总量已经超过50亿吨。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土地养分流失,已经造成全国4%的耕地处于地产状态。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日趋严重,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水土流失还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例如洪水和泥石流。长期以来,剧毒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无法满足未来人口需求,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2、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经济模式。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种农产品安全为目的的标准化农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由于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加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向来薄弱,尽管政府每年在农业上的投资超过数千亿,但是面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前期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是难以为继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补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补贴的形式也过于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补贴体系。同时,绿色农业经济的早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贴,但是如果没有稳定和持久的经济支撑,必然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利用资本市场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但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市场的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严重萎缩,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政府的补贴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的实施。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大规模退出农村市场的举动,股份制银行更是无意去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所留下的商业空白,县级以下地区,几乎看不到银行的踪影,被撤销的银行分支机构共有31000多家,这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失。同时,农村合作基金会、民政互助储金会以及供销社等具有辅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纷纷撤销,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功能上,以及供给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短缺。从理论上而言,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证券经纪与交易也、保险也、信托投资业相互配合的综合体系。据此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因此也不可能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由于正规的金融部门确实,非正规的金融部门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市场责任,因此必然会出现贷款结构失衡的情况。真正用于农业的贷款是少之又少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乡镇企业的贷款始终远远高于农业贷款,因此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速状态。

2、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上的缺失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正规的金融机构,因此必然缺乏正规的金融服务能力。这种功能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农村地下信贷总额将近8000亿,只有50%的农户选择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从非正规渠道借贷,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也会进一步抑制农民投资绿色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上的不足

从1995年起,农村地区每年的金融缺口已经超过了5000亿,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缺口正在不断地加大。以2007年为例,政府在农业上的补贴也就在4400亿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供给不足,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农村金融部门缺乏营销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金融服务意识。同时,贷款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贷款方式过于单一等,都不利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从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只能够满足5%-8%的资金需求,根本就没有发挥到金融机构应有的金融供给作用,70%以上的农户只能够依靠民间借贷,或是私人借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对策

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结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金融服务是以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为前提条件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主要是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以及民间金融作为补充,农业保险作为支撑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在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合作金融作为当前世界最为主要的农村金融模式,其主要依托的是民主决策与法人治理机制。合作金融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社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地区大规模实行合作金融并不现实,一方面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构:首先,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地区增设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设置强制性的标准,明确规定金融分支机构的数量,从而确保其能够在农村地区发挥吸收存款的作用,进而限制农村地区因资金外流所导致的供给紧缺。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不意味着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主体的。不同的金融机构,其所承担的市场责任,以及服务功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储备上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应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当这些企业从事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项目时,农业银行应该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定位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服务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将绿色农业经济项目作为政府重点项目,在项目的建设上可以采用商业化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尽快将项目落实到实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改善农村致富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农村信用社应该逐步形成综合性业务体系,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平台应该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在信贷方式上应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在贷款的方法上注意严格性与及时性的平衡。截止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合作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直接受惠的农民超过7258万人次,并且为全国1.33亿农民建立了信用档案。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的服务应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创设小额贷款,微型贷款等金融产品,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农户,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民,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帮助其缓解燃眉之急。同时,可以将在城市中已经运作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农村地区,例如投资理财、信用卡、收付费等业务。

3、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第3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摘要】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庆市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本文构建和完善新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并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重庆市

一、问题的提出

重庆市不论是农户还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融资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中均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村信用社等农业银行难以对接农业产业链延伸融资需求,业务规模小;贷款期限结构及金融服务水平的不合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的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加之缺乏有效地抵质押品使得中小涉农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企业发展受阻;农村信贷重任集中于农村商业银行等少量的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配套体系金融支持落后,难以满足各项发展需求。融资供给方面供给规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重庆市的经济越发展,对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补贴越少,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融资工具落后,农村资金外流也使得信贷数额在总信贷额度中比重较小,加剧了农业产业化融资供给不足的程度。综上,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现状无法全面满足农村各项融资需求,需要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去适应当前的融资需求。

二、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与更新

基于上述问题,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重庆农业产业化主体最迫切的需求,通过降低融资风险及提供多元化资金供给主体解决各项供求矛盾。构建思路应从功能性、覆盖面与持续性综合考虑(见图1),具体如下:

1、政府政策扶持

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重庆市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重庆市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初期进行各种优惠政策的指定与实施,连续有效的保证农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具体来说,以扩大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供给为手段增加农贷资金额度及来源;以吸引社会投资资本为依托,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补偿机制,辅以减免税引导信贷资金往农业生产流动;放宽农村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鼓励相关机构进行农业产业化支持的产品创新与开发;有限度的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吸引非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2、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

政府应支持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参股或控股的小额信贷机构、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村镇银行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进入农村地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作支持。在金融组织处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之时,为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金融机构对于农户贷款的呆账核销流程应得以简化,新生的金融机构的设立也需得到监管部门的扶持,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创新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3、信用等级体系管理

深入发展重庆市的市区县信用等级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管理方法;信用信息要通过农村信用工程习题的建设得到强化,并积极探索信用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作用,确保农村金融受益面的不断覆盖。

4、金融风险防范保障降低不良贷款水平

优化并简化涉农贷款流程及手续是完善农村金融防范保障的主要手段,辅以完善的涉农贷款风险预警环节,降低相关贷款的不良率;同时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自身的保险意识与理解程度也是重要关注方面,将农业保险归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中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保障机制。

5、农村金融法规体系保障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行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假设与创新,将相关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写与实施,完善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所适合的政策与环境,扩大资金来源途径。

三、重庆市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过程,政府及金融机构等均需发挥各自的作用,进行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

1、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传统的金融模式结合创新性互联网、众筹等融资途径,是扩大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的可靠手段。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方式的变化,重庆市相关金融机构应加大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模式的开发与利用,规范操作,合理进行信用融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增进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法律意识,完善融资环境

在现阶段,新生事物多且产生的新问题与矛盾不断出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户与涉农金融机构法律意识淡薄,融资环境存在漏洞。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法律投资,提升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法律意识,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进行培训,并对融资进行决策帮助,提高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完善融资环境。

3、合理创新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实现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合理性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需要全面解决重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问题,对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解与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创建。新要素的补充与发展将促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各方应保证各要素的作用发挥与不嗤晟啤

参考文献:

[1]方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黄薇,于明霞.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10.

[3] 彭海清.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金融支持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0.

第4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融资;河北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38

1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概念

产业链指的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技术的经济关联。它的本质是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结构群。农业产业链融资即供应链融资和价值链融资。农业供应链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与传统农户融资方式相比,将单个主体不可控风险转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实现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模式[1]。农业价值链融资是将专业化金融机构与农业价值链连接起来,依托农业价值链内部业务关系提供金融服务[2]。农业产业链融资就是在农业经营中,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各主体进行的融资活动,可见,农业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价值链融资是农业产业链融资的两个侧面。

2河北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资金来源

21龙头企业资金带动

河北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经营组织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是“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销售,有时龙头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会主动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和专业的技术指导。该模式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链的资金支持者。

22政府补贴资金融资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占全省的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发展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度较高,因此,对农业生产链上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科技技术创新等实施了诸多的财政补贴政策,这也成为一些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23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长期、稳定、顺利运转的重要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①农户可以凭借农业产业链上的资金流和物流申请贷款融资;②可以通过龙头企业为其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建立信用共同体进行融资;③通过建立第三方信用进行融资[3];④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方式。

3河北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资金制约因素

31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河北省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在1388家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的也不过467家,占总数的336%,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的仅有40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29%,其中,超过50亿的5家,超过100亿的仅有2家。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科技水平低,自有资金少且流动性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信用评级较低,因此,从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困难,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顺利发展。

32政府补贴金额不及资金需求增长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问题重视度提高,相继出台很多农业优惠政策,比如对农业税收的减免,贷款利率优惠,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等,这虽然可以缓解一些农业产业链资金短缺,但是这些补贴不能满足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

33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不完善

我国的支农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而提供者集中于农村信用社,有限的资金供给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倾向于支持数量少但信用级别高的大型龙头企业,比如君乐宝乳业,承德露露,今麦郎食品等。河北省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流动资金比例仅占122%,农业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各地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更加阻碍了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4农业保险不健全

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经营中,自然灾害、畜禽疫情不可避免,在与之配套的农业担保机制、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政策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仅通过信用取得的农业贷款安全性问题仍需受到关注[4]。因此,保险公司不敢也不愿意承担如此巨大的农业保险责任。目前河北省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如大地保险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融资不顺畅,农业产业链就会面临停滞、断链的风险,这必然会阻碍其发展。

4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创新模式

41京东模式

京东模式是一种很典型的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农业经营相结合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模式。该模式利用电商优势,打造了一条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全方位覆盖的农业产业链;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向农民提供信贷、支付、理财、众筹和保险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京东模式不仅满足了农业产业链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的问题,还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帮助农民和企业发展。这是一条创新型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42园区模式

园区模式是以建设农业园区为基础,农业产业集群为生产经营对象,建立供应商、生产商 、销售商、中介服务和专业协会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需求的金融服务。该模式摒弃了单一的产业链融资模式,采用多种融资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园区建设融资、“企业+企业”模式融资、“企业+农户”模式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相结合,各经营主体相互依存,互利互惠,不仅缓解了农业信贷风险,还可以获得大量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5政策建议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经营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河北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资金问题,是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必经之路。

51建立利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政策环境

首先,河北省政府需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扶持政策,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其次,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产业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业产业链发展。依据河北省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龙头企业辐射农业产业集群的带动力,此外,政府还应着力加强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融资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52建立农业产业链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实行农业产业链完整流程的风险控制管理。其次,政府积极响应牵头,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完善建立农业产业链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减少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贷款企业或个人的违约行为,降低金融机构回收贷款的压力。

53建立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平台

目前河北省对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平台的建设不完善,农户对农业订单的违约情况比较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各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河北省应加强对信用环境、信用平台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制约违约行为,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价值链给予资金支持的信心,维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稳定性。

54促进河北省创新农业产业链模式的发展

首先,依靠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不足以支持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河北省应积极开创创新型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与推进,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京东模式就是巧妙地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资金问题,还为农民的生活带来多种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其次,单一的产业链融资模式要向复合型融资模式转变,河北省政府应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提高各经营主体抗击风险的能力,有利于获得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45-49

[2]张庆亮农业价值链融资: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新探索[J].财贸研究,2014(5):39-45

第5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维西县 特色农业 金融 路径

一、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县总人口15万多人,有傈僳、汉、纳西、白、藏等民族。辖10个乡(镇)3个居委会、7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91%。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4座,平均海拔2340米;有河流263条,高山雪融湖28个;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气温11.4℃。高低悬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匀的光、温、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气候,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傈僳族农户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一)药材产业发展初成规模

近几年来,维西县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结合境内地貌和气候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引导、扶持农民发展药材产业,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截止9月末,维西信用社向137户药材种植户累计发放638万元,余额588万元,农行向药材种植户发放贷款24万元。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700元,个别基地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通过“农户+公司”形式,一方面解决销了路难问题,一方面将规模做大。

(二)冰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葡萄种植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叶枝镇政府将美国高产葡萄引入叶枝,同时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葡萄种植。维西县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9月末,向95户葡萄种植户累计发放269万元,余额254万元。到目前已有72户种植冰葡萄470亩,亩均收入2800余元,现库存总苗木价值达70余万元。叶枝镇梓里村目前种植面积达320多亩,年产葡萄32万多斤,亩均收入2900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为切实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截止2012年9月末,信用社辖内11个网点累计办理金碧惠农卡80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20万元,县农行向核桃种植户发放贷款18万元。较好的解决了农户难找保证人的情况,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达村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全村共推广种植100多亩,并建设了苗圃基地30余亩,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32亩50万株。同时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通过从漾濞县引进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储备有价值170余万株的苗木,总价值达到30余万元。

二、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产生的效应简述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收入向现在的多种经营收入转变,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哈达村民小组、梓里村民小组的情况看,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全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农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百姓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起步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企业还处于创业初期,受生产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在市场上难以占领优势地位、未形成规模效益。经营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生产较为分散,水准参差不齐。生产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不足,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因从事特色农业主体缺乏自身资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银行对其资信把握不足。同时,特色农业本身招商引资项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贷投放力度小,融资渠道不畅。三是市场观念差,产业经营者商品意识、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率低,经营者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市场营销观念不强,仍摆脱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维模式。四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产品的销路。维西县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虽然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今年,由于德维二级公路的修建,导致交通不畅,出产的葡萄因为不能及时出售大部分腐烂在果地,种植葡萄的农户全部亏损,大部分农户连日常的家庭开支都成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叶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组织人员为全部受灾农户办理贷款展期,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困难,随着二级公路的完工,两处葡萄基地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果农经济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机构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够。维西特色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银行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银行对特色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据调查了解,2004年维登乡、白济汛乡在政府的推广下种植重楼,农户与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45万余元,但经过一年的实践,由于政府与合作公司的问题,导致药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农户种出的重楼找不到销路,所有投入全盘亏损,无力偿还信用社债务,信用社经过长时间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28万多元全部成为不良贷款,为信用社业务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虽然2012年上半年政府财政资金帮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该28万余元的历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依然贷款存在一定的顾虑。

四、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路径

维西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引导是关键,龙头带动是重点,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农业产业出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

政府引导是关键。特色农业产业分布面广泛、涉及面复杂、参与面众多等因素,要想这一产业得以稳步的发展,没有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引导与扶持,实难成为支柱!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基地为依托,积极发挥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企业进行改造,以招商引资、个人独资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扩大规模。目前,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县供销合作社指导成立了维西品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美洛村360户农户中,有136户加入了合作社,共种植35亩虫娄、150亩玛咖、100亩秦艽、100多亩木香。全县供销合作社已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9337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4,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300亩,年产值9825万元。下一步,政府应多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几年时间,有计划地对农户开展培训工程,使农户掌握了3至5项实用技术或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产业辐射面广,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重点产业。

龙头带动是重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已经严重制约了维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维西县乃至全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桎梏。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特色产品研发,通过产品深加工、改进包装、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把具有维西特色的各种品牌真正树起来。龙头企业应加强企业合作和宣传力度,利用每年一度的阔时节、火把节等县内重大节日进行宣传,提高维西特色优质产品的知名度。鼓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对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第6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1.1金融体系硬件缺失,农村现金流失量加大

    覆盖到乡镇或者村一级的银行系统只有农村信用社大致能做到,其他金融系统大部分都涉及不到。农民鉴于现实情况的不方便,要么将大量的现金闲置于手中,要么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将资金存于城市的金融系统中,导致农村资金大量的流向城市。农村现金流量的加大,既不利于农民现金资产的安全保管,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市场现金流量的掌控。

    1.2金融体系服务范围较小,农民贷款难

    由于金融体系硬件设施的不到位,导致服务范围的相对狭窄。当农民有意愿向金融系统进行贷款时,金融系统相距过远,农民就打消了此种想法。即使现在国家针对农村实行了优惠的汇率政策,但仍然无法提起农民向金融体系贷款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农民就走向了向民间借贷或者私人借贷之路。

    1.3信用社资金吸纳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利用效率下降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服务观念,除存贷款传统业务外,中间业务基本没有。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吸纳闲置资金时,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农民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后,不能有效的利用资金进行生产,等到还款时用没有能力进行还贷,影响了农民在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度。

    2构建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农业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2.1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重点扶持几个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加大农村金融网点的建设和投入;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切实的规划和实际建设好金融网点,争取做到1村1个金融网点或1村2个金融网点;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定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支撑之一,如果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体质,农民生产的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是最有力的调控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扶持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外,可以在政府的授权和支持之下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政府的补助力度,提升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农业人员外流的比例。

    2.3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农民考虑贷款与否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贷款的利率的高低,贷款利率过高时,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国家可以从总体上宏观调控利率政策,把控金融系统的利率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浮动,有效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乐于贷款时,他们就会把贷款来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这是变相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4增加金融服务的种类和品种,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的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体系多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和农业的服务项目。金融体系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独创出属于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和政策。

第7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为主要形式。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客户以“三农”为主,但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信贷规模任何方面来看其规模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因此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仍然呈现持续低比重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农村商业性金融因其商业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其重点客户不能以“三农”客户为主,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金融也不能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农村市场失灵时,政策性金融将成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农村政策性金融覆盖面往往过于狭窄,主要支持方向又仅仅限于粮棉油等特定的农业范围或者集中于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无法满足广阔的“三农”需求。

1.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现状

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单户农户的信贷需求量小而全体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统计,两亿多农户中有半数以上存在小额短期信贷资金需求,且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这些众多的单户资金需求量仅仅为几千到几万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融资所必须的担保条件,资金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广大农户更多是通过私人借贷等途径解决资金需求,也有些因无法解决而推迟或放弃了种植规模的扩大或者农机具的购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性资金的匮乏往往呈现出季节性、临时性的特点,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融资程序的复杂性认同度有限,这些都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资金支持工作持谨慎态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量相比于单户农户来说要大得多,但多数的项目贷款给了享受国家农业补贴的或者县镇支持的重点项目,有时一个项目多家金融机构重复资金支持,而其他项目则根本无法取得资金支持。简单的说,项目贷款更倾向政策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节和商业性资金支持。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农村金融体系的行政管制多于市场调节,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通过行政补贴、限价等政策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仍被政府的控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政府认可的大中型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巨大需求和多样变化。政府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既伤害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将广大农户推向非正规融资机构,使得农村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2.2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仍未形成,供给和需求难以匹配

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是什么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政府管制过多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迟缓,农村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同城市金融机构一样的收益,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已经频繁的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虽然农村合作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白,但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仍然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种情况与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无法匹配。同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多年不变,主要局限于存取款、贷款和汇兑,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二,融资手续复杂,不适合“三农”的融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机制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并未对农村信贷产品予以特别规定,而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对农信贷产品也并未体现特别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这种情况让农民的融资需求更难实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实现。个别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针对“三农”融资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的准入要求高,额度控制严格,相对于几亿农民的融资需求是杯水车薪。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业缺乏标准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含量、资金回收速度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进行融资操作,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甚至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担保机构本是后生机构,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落后于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保机制不完善,担保机构有限,且多数农村担保机构是政策性机构,缺乏必要的市场参与过程,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转。农民的整体文化层次低,对征信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有限,其还款来源有限,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三农”融资的积极性。农村担保机构的缺失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良性运转的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天方夜谭。

第四,农村金融体系中缺乏证券、保险机构的参与。

完整的金融体系除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非金融机构比如担保、保险、证券等参与其中,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如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保险、证券等机构参与程度非常低,这使得很多对农融资支持因缺乏必要的市场风控措施而最终无法成为现实。

3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恢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金融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增加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资本充足率等调整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加大征信宣传力度,加快建立全国征信体系;由政府牵头完善涉农保险制度,保障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利益。

3.2建立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开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重视非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融资参与者的资金支持作用,通过正规途径使之发挥辅助作用。通过有效金融监管规范各个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防范金融风险。鼓励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参与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三农”。加大对于“三农”的融资知识、征信知识、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三农”的相关知识水平。建立农民合作社等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区域性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便于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准入要求,力争形成机制健全,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3.3建立市场化担保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的市场化担保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除国有资金外还需要大量引入民间资本为农村担保体系建立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业务。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妇女等特殊群体设立担保基金,将对农补贴改为担保基金支持,增加农民的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担保体系,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3.4加强证券、保险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

针对于迅速发展的农村金融需求,加强证券、保险等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必须积极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实现政策性机构与非政策性机构的相互补充,又要实现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最终实现“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的创业致富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发展规划》2011 http:///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8)

[3]林毅夫 《缓解“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创新》[J]中国农业信用合作 2006(3)

第8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政策性金融 合作金融 商业金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三农”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瓶颈,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三农”问题最为突显的就是农村金融问题,即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问题。建立健全适用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促进和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分析,浅析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

一、浅析国外发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一)美国模式[5]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改革,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模式较为运作较为规范、合理、有效,工作效率也较高。以商业银行等私营金融机构及个人信贷为基础,以农场间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辅之以政府信贷机构,整个体系较为完整而庞大。

以地方性州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多数商业银行,熟悉农民的信用和经营情况,普遍开展农村贷款业务,营业网点多,金融服务产品多样,贷款迅速,手续简便,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农户融资需要,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在贷款业务方面,以生产性短期和中期贷款为主,为农村大型项目及特困农户提供融资服务。此外,美国健全的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的部分,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日本模式

日本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但二战后,其农业生产及现代化发展有目共睹,其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农业金融体系,以农协系统的合作金融和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为主,两者相辅相成。

日本合作金融,是基于农林渔业协同组合系统(农协系统)开展的信用金融服务,以吸收农村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原则上针对农协系统内会员的农户和农林渔业团体提供融资服务。日本政策性金融,农林渔业会融公库(农林公库)作为其主要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法人提供期限较长而利率较低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体系较为完善,运行高效。政府部门极其重视农林公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而且依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其业务范围。同时,日本实施农业信用保证和保险制度,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不仅为农户获取融资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成本。

(三)孟加拉国模式

为帮助孟加拉国穷人脱离贫困,尤努斯开创并发展了“微额贷款”金融服务,创办了格莱珉银行,专门为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从社会底层推动了孟加拉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帮助大量穷人脱离贫困,为发展中国家的村镇银行信用模式提供良好的借鉴。虽然逐步取得了政府的认可,但格莱珉银行并不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从而避免了因政府治理结构中而造成低效率;其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银行,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嫌贫爱富、农民借贷还款风险大的观念,而是选择资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贫困妇女。传统的商业银行偏好大额借贷,认为大额借贷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不同的是,格莱珉银行却偏好小额信贷,认为农民群体具有良好的信誉,如有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农民可以高效率地运用借贷资金,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成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金融构成,即所谓的“三元结构”[2]。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是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实际的制度安排。但是,目前我国只有“三元结构”的皮毛和外在表现形式,而未能充分发挥、承担起“三元结构”的金融功能,且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问题,极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虽然不能将农村金融体系构成简单的对号入座,但就我国农村地区现存的金融结构来看,“三元结构”指的是:农村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金融——各大商业银行。就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其存在以下主要特征:

(一)农村商业金融主导地位弱化

近几年,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乡镇、农村市场,现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而我国目前的乡镇银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金融几乎是空白。

(二)农村政策金融支农力度有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结构,自1994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对其不断调整。业务范围较狭窄,主要对产后的粮棉油的收购、存储贷款等流通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而对产前、产中环节给予资金支持过少,亟须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等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其设立初衷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行“输血”和“造血”,但就实际情况看,其支农范围狭窄。此外,由于业务发展受到限制,相较于国家开发银行,经营发展处境尴尬,农发行是继续坚持其政策性银行身份,还是改革为商业银行,是当前国内学者及政府部门所热烈讨论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金融作用显著而力度不足

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农村金融结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具有诸多网点,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作用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身受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的困扰,内部仍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单凭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机构支撑,支持力度显著不足。

(四)非正规金融难以规范和引导[4]

非正规金融,分散、灵活及方便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产品经营对资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不足,对正规金融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综合来看,非正规金融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大量资金活跃在农村市场上,无法有效监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农业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的作用显著不足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它对稳定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对农业发展的发挥着有力保障作用。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不成熟,不管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还是商业性农业保险,均面临着经营风险、现实需求、技术支持和法律政策等诸多现实困境,整体发展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孟加拉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总结它们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

农村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多数已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以此来弥补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幅度减产所带来的损失,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美国,其农业保险机构设置专业,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给予美国农业有力保护,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稳步调整,保障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仅有少数地区有农业保险制度,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是必须的。

(二)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不管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政府都极其重视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均建立了承担支农职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美国,政府不仅为官方农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而且为合作金融和政府农贷机构等提供融资担保等,从而弥补商业银行的农村贷款收益及政府农贷机构的政策性亏损。无独有偶,日本政府也极其重视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重视农林公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其给予大量财政补贴,从而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在本国农村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我国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不能撤销,而且政府应加大对农发行的补贴力度,合理调整其业务范围,增添对农业产前、产中的资金支持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三)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地位

农村合作金融,作为经济弱势群体的融资合作平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均发挥基础地位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所特有的优越性,值得我国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认真借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虽已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化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作金融,但仍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其网点设置几乎遍布全国每一个乡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确保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地位,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方面,政府也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相关立法

农村金融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如美国,在农村金融发展历程中,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规范、有效地法律体系,且法律、法规并不是笼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是规定所有农作物进行保险的针对性强的法律。此外,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农林中央金库法》等,均保障了本国合作金融及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出台对非正规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五)发挥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就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发展经验来看,村镇银行是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撤离了县级以下金融市场,农村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几乎是空白,而此时出现的村镇银行正好填充了这一空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其主导优势,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白钦先,李钧.《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李世美.《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6(7).

第9篇:农业金融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步伐缓慢,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很多地区出现了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农业保险覆盖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因此,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支农资金稳定有效供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其中,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金融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规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

        2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能力不断减弱

        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的基本金融功能严重缺失。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至今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加深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程度。其次,对农业发展银行来说,融资渠道不稳定,向商业银行借债致使融资成本骤升,加之粮棉部门缺乏还贷压力而拖欠贷款,其财源日渐捉襟见肘。再次,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发挥同样受阻。由于农民总体增收困难,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将三农资金分流以及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坏帐率居高不下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融资功能大打折扣。

        2.2民间金融活跃但管理不严

        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民间金融由于缺少管理,发展很不规范,因此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容易出现不规范经营,由此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增加金融经营风险。

        2.3农业保险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已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3 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使得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真正实现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三种金融并存。同时要重视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作用。当正规商业金融不能满足所有农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时,就可以吸收多种经济体制作为补充,让更多的资本为新农村建设“补血”。

        3.1以商业金融为主导,充分发展农村商业金融

        3.1.1加快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行改革路径可以有不同选择,但比较起来,“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比较稳妥,更符合实际,但是还要一个过程。整体改制不仅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利于保持农行固有的规模经济和沟通城乡、系统联动的优势。在尊重农村金融体系现实格局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域商业金融的基础作用,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并通过改革进一步拓宽和增强农行的支农功能,巩固自身已取得的商业化改革成果,使其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贴进基层,贴近农村。

        3.1.2逐步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

        邮政储蓄银行已获批筹建。随着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可以考虑从以下渠道解决邮政储蓄资金部分返回农村使用的问题:一是通过邮储银行总行将邮储资金用于国家级大型涉农项目;二是在县一级邮储银行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三是开办担保公司担保类贷款;四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办协议存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