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

第1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对于同类名称专业分布在近百所高校,每年培养近万名毕业生的现状,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数媒专业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是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状况

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目前国内共有20余家高校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40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二、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尝试性办学也有10多年了,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缺乏较为完整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培养方案和明晰的学科理论,相关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较少。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应用领域较广,宽泛的选择常使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不科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实战动手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研究

针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划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特点,确定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成为能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媒体出版单位、网络公司、数字展示单位、教学科研部门等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及相关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领军素养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容涵盖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在学校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总体框架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学科交叉特点,设计“艺术+技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识基础教育涵盖全校学生通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同时学习艺术设计及多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专业基本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教育涵盖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课程体系使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且根据所选方向可以提前联系专业导师,有目的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践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及时调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三)构建彰显特色的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提出制定新一轮课程体系的原则意见与框架方案,构建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着重改革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研究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的课程科学设置问题。研究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与学分相互之间如何设置,相得益彰。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艺术设计学科、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知识学科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确定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构建,选择适合的已有教材、修订原有自编教材和编写新课教材,注重理论传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依据制定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环境等几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创造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再现以及项目执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与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环节中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独立设计创作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口头讲解说服能力,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习、设计(论文)、课外实践等三个模块;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计划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搭建集教学实践、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优势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设计项目,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拔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国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使学生在不断的竞赛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掌握具有独立创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力争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

(五)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与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着重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科竞赛辅导等几个方面。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考查。理论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以试卷的形式从宽度来考试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了解与理解的程度、人文、艺术与技术综合素质的水平。专业课程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布置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设计,从深度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创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综合使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激励、调节与教学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文由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353)资助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3BZZ33)资助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11)资助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K3125)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

[2]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第2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4]檀盼龙,邵欣,张建新,李云龙.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项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89-193.

第3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立足于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现代测绘发展趋势,按照全面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专业素质规划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各方向学生在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里选课),要求毕业生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化信息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第4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l 引言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电子管为核心器件,60-70年代逐步由晶体管代替,80-90年代则是以集成电路为主,并由全模拟电路转为兼有模拟、数字信号电路且以数字信号电路为主的信号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深人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个行业有电子工业这么快速的惊人变化。为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

2 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2.1 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这一新的形势,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什么都学,也不可能学得太专,工程教育只能是基础性教育,培养通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国家教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3大模块,即:①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②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工学、电子学技术中已经成熟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它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

2.2.1 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模块

①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工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核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电路分析基本内容是:电路与磁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参考学时为90-100学时。

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是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随机过程和信号处理等。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

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些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是:电磁场、电磁波、传输线和天线等。参考学时为80-100学时。

2.2.2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样电路模块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器、信号波形变换、功率电路、频率变换等。参考学时为150-160学时。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逻辑门电路、数字电子学理论基础、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模一数接口电路等。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

2.2.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模块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规定,它包括9个领域、3个进程、12个基本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计算机数据录入技术、编程语言和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综合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是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实验课是综合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的联合体,它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提供了最佳条件,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探索精神、坚强毅力和求实作风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综合专题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建立正确的工程设计观点和经济观点。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和考查,是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工程师素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环节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

3 改革实践环节的方案

3.1 基础实验教学应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① 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

② 熟悉各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测试方法。

③ 能设计、组装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 检查和排除常见故障。

④ 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

⑤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误差分析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⑥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分析等。

3.2 关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初步设想

3.2.1 体系结构框图

根据原来按技术基础课分别开设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能力结构,设想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开设一门“基础电工实验”,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覆盖整个电子技术基础学科的前两个模块。再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与综合实习,突出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将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与有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学科能为其它学科提供非常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学科的成果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在综合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要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成果。

3.2.2 关于各实验模块的说明

(1) 课程设计性质的电路综合实验

电路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电子电路或一个简单装置,检查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设计题目有:多级放大器、OTL功放、直流稳压电源、调制器、解调器、计数器、分频器及数字钟等。本实验安排在3年级分段进行。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

(2) 综合专题实习

综合专题实习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中的方案论证、工程计算、安装调试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综合专题实习应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一个分机,或一个较小的设备,在技术上已较成熟,在设计与调试方面有典型性与先进性。例如:电视机安装与调试、音响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调谐器、各类报警系统、电子裁判系统、家用电器的电脑控制等。本实验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工厂进行,可与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实习期约为3-4周。

(3) 计算机能力训练

计算机能力训练包括计算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等。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贯彻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可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操作训练,然后是计算机编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数学、物理、电路与信号、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另一方面,在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计算机接口实验,从而为利用计算机开发产品,进行综合专题实习作好准备。

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专题实习应在计算机应用的典型系统选题,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多路自动监测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上机时数为150-200小时。

4 结束语

本文在东南大学教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环节教改的实施方案它将国内外教改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绝大多数院校所接受。写作本文目的也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加快教改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数字出版时代 地方院校 编辑出版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62-04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ersatile editorial talents who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v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a scientific and educativ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g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ditorial education. Meanwhile it aims at proposing the advisable model to cultivate the editorial talents in the digital age, present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na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igital a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ultivation model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显示,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51所,而2011年编辑出版学专业招生的高校是46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地方高校38所[1]。地方院校在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培养既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又能体现地方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出版物制作方式和传播技术的改革昭示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和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推动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拟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通过对现阶段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现有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同时对数字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

1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不具备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条件的地方院校匆匆上马,盲目招生,既无一定数量的合格专业教师,又无法开出具有出版专业特色、符合出版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通过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无特色,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错位

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之间在生源、师资、客观地理条件等方面体现出层级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国内主要高校及同类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不仅不同类别的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差别性也不大。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传播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抹杀了地方院校与其他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有的区别,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缺乏专业实力,又少地方特色,在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面向全国,也不能立足地方。

其次,通过登录部分院校的网站,查阅相关专业信息,笔者发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绝大部分依然是传统书报刊编辑,只有少数高校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定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教育遭遇着现实的认同之痒。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人才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不出来,需求与供给脱节。数字出版时代,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技能操作、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选题策划等经验的人才,将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才[2]。而大多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至今还没有开设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无法适应数字媒体市场对既懂编辑出版业务又懂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落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设置是学科、职业、专业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关键点,直接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进程[3]。

未形成编辑出版学专业统一的核心课程,“挂靠” 特点明显,专业课程设置带有浓重的“文学+新闻+出版”的色彩,一部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课程加上最基本、最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如编辑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书业法律基础等),就完成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交叉情况严重,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者融合。

因人设课现象突出。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必须开设的课程,因缺乏相关师资而没有开设。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颠倒了编辑出版策划、编辑、出版、发行课程的逻辑顺序,造成课程横向与纵向逻辑关系混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课时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完整而系统的专业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假期见习和专业实习三个部分。但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媒体资源有限,再加上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措施,专业实践基本很难落实好,即使有实验学时安排的课程也流于形式。

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数字出版时代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未开设数据库、电子排版、多媒体技术、数字版权保护等数字技术方面的课程。

1.3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数字出版实践经验匮乏。

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是在原中文系里建立起来的。学术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是从中文系或者别的系转过来的,有的教师既没有系统学过编辑出版学,也没有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更不具有数字出版实践经验。教师专业队伍不稳定,如今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学与科研骨干都是讲师和助教,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对着课件讲,学生对着课件抄。

2 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内涵

在教学研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意指高等院校在一定时间与学历层次条件下,将具有一定跨度的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交叉与渗透,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与技能的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4]。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来说,主要指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既包括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也包括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的融合。这类人才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既能做文字编辑又能做市场策划,既能从事市场营销又善经营管理,能够承担数字出版多媒体融合平台的内容加工与技术运营。

3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发现问题是改革的动力,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大学和学院的地位千差万别,有的世界闻名,而有的则鲜为人知。这些高等院校等级体系的形状各不相同。一种比较典型的形状是日本的金字塔形,其塔顶是东京大学,稍低一些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一些老牌的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再下面的是大量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5]我国高校也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地方院校处于第三层。因此,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可以为:立足地方,辐射全国,面向市场,服务基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将本专业的就业定位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凸显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特色。

另外,紧密结合专业依托院系的优势开展与相邻专业密切结合、相关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挂靠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文学与新闻学背景,如果一味注重课程的简单叠加,不根据内涵进行课程融合,就会导致课程设置无专业特色;如果能够找到三者的交叉点,以此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会带来学科发展的强势效应。比如编辑理论与广播、电视、新闻等业务结合,有选择性地培养新闻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既可以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多媒体编辑技能,又可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编辑理论水平。

3.2 围绕专业定位与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构编辑出版学学科群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与核心,要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力求内容的“精”和“实”,知识领域覆盖面宽;专业课程把握主干;专业方向课适应媒介市场需求,体现特色。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培养“杂家”,一种是培养“专家”,在笔者看来,二者并不矛盾,地方院校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秉承“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坚持综合素质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构建五大课程平台和四大课程模块(见表1和表2)。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因人设课现象突出,主要是因为师资队伍匮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头等大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争取学校政策,积极引进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新媒体、传媒与文化产业等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第二,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弥补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师资队伍实践业务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

第三,制订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业务水平。

第四,建立并完善教师到职业岗位锻炼、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相关媒体进行专业技能的深造,以提高业务水平、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4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实践环节,需要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实习基地具有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解决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资源不足的问题。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可以加强与武汉、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联系,在新闻出版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实习基地,并以签订协议和挂牌的形式稳定下来。另外,还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工作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不仅在实习业务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邀请他们进入课堂,参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与讨论。

另外,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不流于形式,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实践规章制度,保证课程实验、假期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确实实施。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杂志社、出版社、书店、网站进行专业实习,并且要求写出完整的实结,实习单位必须给予实习评定,然后给优秀的实习生一定奖励。

注 释

[1]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

[2]罗昕.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J].新闻爱好者,2009(8):100

[3]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08(2):66

[4]姚山季,来尧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1(2):67

第6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美国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常驻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并持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MBA证书。

拥有超过10年管理咨询经验,在城市、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品牌营销、服务外包、国企改革、媒体战略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和独到的见解

奥运会不光是体育的盛宴,也是媒体的盛宴。资金雄厚的厂商们在电视、杂志、报纸、网络多管齐下,衬托着全民奥运的热闹气氛。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动荡,导致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虽然这个行业的许多公司在经济衰退前就已经着手进行业务的重大转型,但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依然在缩水,而数字媒体收益的增长速度却还不足以填补缺口。

在当前业务模式以及未来增长前景都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各大媒体公司正在努力寻找合适的战略举措,迎接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获取新的增长机会。可以肯定的是,媒体行业的未来趋势之一是,由企业、商、媒体公司构成的传统价值链将继续演变、拆分、重组,变得更为多样化。

争夺广告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将越来越多的市场营销资金流向了数字媒体,该领域的传统报告条线已经模糊。品类领先的大型媒体公司正在制定“媒体服务”战略,这有利于发展与主要客户的直接关系并扩大市场营销方案的范围。例如,梅雷迪斯(Meredith)、ESPN、MTV、NBC环球、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等媒体公司都在努力为关键客户提供更多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

以美国的梅雷迪斯公司为例。从1902年出版Successful Farming杂志创立至今,梅雷迪斯公司旗下仅杂志媒体就包括了21份订阅杂志以及150份零售杂志。而在梅雷迪斯公司的网站上,它自定义为一家领先的媒体及营销公司,由此可见梅雷迪斯已经开始从传统媒体向多元化公司进行转型。

除了以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为根基外,梅雷迪斯公司还积极拓展了营销公司的角色,为美国很多顶级的品牌和公司定制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梅雷迪斯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在2011年重组为Meredith Xcelerated Marketing公司,近年来收购了多家数字、社交、医疗、数据库和国际营销方面的领先公司。如果说现在的梅雷迪斯公司是一家首屈一指的营销公司,想必也不会有所异议,因为在该公司旗下包括了进行口碑营销的NMS公司,数据库营销的Directive公司,在线及移动营销的O'Grady Meyers和The Hyperfactory公司,定制化医疗营销的BIG公司等。

梅雷迪斯公司的例子告诉我们,在今后,媒体服务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原因有几点。多数企业都希望开展横跨多个平台的营销活动,突出数字媒体,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同时,媒体公司需要进一步促进传统媒体以及数字媒体的广告相关增长。博斯公司从与美国全国广告商协会、美国互动广告局、美国广告商协会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2010年市场营销与媒体生态系统》中发现,媒体公司将最终培养品类管理能力,以便与企业开展密切协作。消费品领域也有类似的举措,许多生产包装消费品的企业会建立零售团队与沃尔玛、Target等零售机构开展紧密合作。预计未来很多领先的媒体公司都会加强对“销售+服务”结构的关注。

第7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一体四化;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案例库;考核评价

在北京城市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学院关于修(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试行)》提出的教改精神,我校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想。

传统的大学经济类专业数学类课程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基础如何,教师的讲授都以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基本标准,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计算方法、训练解题技巧,忽略数学实验[1]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用及后续专业课程对基础数学课程内容的需求。

本文主要围绕北京城市学院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高等数学类课程群建设情况,对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的改革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探讨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改革目标

(1)强调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数学中的极限、导数、极值、积分、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内容的教学侧重点在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训练,在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教学中,强调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群的学习,学生掌握经济中连续复利、边际与弹性、最优化、消费者盈余、预期收益和风险。

将培养“解题技巧”转化为提高“应用能力”。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将数学实训软件包、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学习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解决微积分的计算问题;利用Excel,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进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合理利用数学实训软件解决手工计算费时费力问题,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2)增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课堂上,穿行分组讨论,教师将重点问题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学,小组讨论。在寻找问题答案和回答问题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课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由教师给出综合题目。以自主学习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提交完成的题目。不强行要求题目的终结性结论,可以是开放的。这种方法既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借助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实验,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小组讨论学习,组织竞赛等,督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校高度重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第三学期开设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功底、坚韧的意志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改革实施方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公共基础课也在不断探索课程的改革与重组。

(1)调整课程定位。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数学课由公共基础课改为专业基础课。

以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数学类课程建设为试点,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类课程、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实际需要入手,对学生、数学教师、专业课教师、从业人员等进行深入调研,将我校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以满足后续课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经济领域中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根本。使“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在学生的后续课学习及未来的成长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2)优化教学内容。对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情况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建立了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课程群包含“经济应用数学(一)”、“经济应用数学(二)”和“经济应用数学(三)”三门课程。该课程群以夯实“学科基础”为根本,提升“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群建设前后数学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下表可以看出,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以经济应用为纽带,将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了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计算机实验(数学软件应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将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任务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点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例如,传统教学方法关于“不定积分”的学习,是通过介绍原函数的概念给出不定积分的定义,重点放在不定积分的计算上。而在课程群中,教师是通过布置一系列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的任务,帮助学生达到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运算的目的。

课程群建设前后课程设置情况对比表

课程群建设前 课程群建设后

课程名称 讲授 主要内容 课程名称 讲授+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高等数学 120 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经济应用数学(一) 44+16 经济学中常用函数;复利与贴现;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一元及多元函数最优化经济应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经济应用;微分方程的经济应用

线性代数 30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经济应用数学(二) 22+8 矩阵及其运算;线性方程组;经济领域中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建立;线性规划的图解法;线性规划模型的计算机求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0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经济应用数学(三) 22+8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及其经济意义;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在讲解导数的概念和求导方法时,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对导数的需要,以数学中的“导数”为出发点,以经济学中的“边际”为落脚点,重点放在导数的应用上。

为了突出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将应用进行了案例化。由数学及专业教师编写了与课程群配套的200多个教学案例,案例中标注出“通过案例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案例相关的学习任务”和“案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案例可用于课内讨论教学、课后小组学习、过程考核等各个环节。案例来源于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重点突出“应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体现。

(3)重建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重点考察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即,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上讲授内容与课后自学内容结合;考核形式上,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的开卷考核形式,考核前,各组随机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可。考核结果的评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小组平均成绩,同时根据每位学生在组内承担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在小组平均分基础上适当调整每个学生的分数。小组平均分重点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内学生得分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转变。

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以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为主体,建成了教学方法综合化、内容任务化、应用案例化、考核多样化的全方位的强调数学知识实用性的“一体四化”课程群。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的建设及实践,通过在3届17个教学班级共645名学生中进行试点,从初步效果上看,得到了学生及后续课教师的高度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效地帮助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应用型院校数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了大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矿区建设等工程也得到了日益扩展,而地质测量工作在诸多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地质测量数据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因此,地质测量工作不仅能够准确标示出矿床位置,还能够准确监测到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区域,以避免地质灾害引发的重大损失。

1、地质测量的行业概论

1.1、地质测量的定义

地质测量是测绘、规划、资源工作的基础,是根据国家地质测量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行业的专业规范与方法,对目标区域内的矿产、岩石、地层等信息进行规范的、全面的调查与测量,通过对地质信息和地质资源的标注、成图、统计等一系列工作,为矿产资源调查、地表地质普查、工程地质测绘等工作提供基础性测量信息的基础性工作。

1.2、地质测量的过程

第一,地质测量的设计。这一时期主要对需要测绘的目标区域进行基本地质和地理信息的掌握,在结合地质测量相关规范的前提下,设计和规划出地质测量的方案。第二,地质测量的实测。根据制定的地质测量设计和测量行业的相关要求,对目标区域的地质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测量,在确保地质测量工作详实、准确的基础上,真实描述地质资源的现状。第三,地质测量的绘图。通过计算机、GIS软件、GPS设备对地质测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成行业和社会能够使用的地质资源图册,以便实现地质测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1.3、提高地质测量精度的价值

一方面,精度的提高有助于整个地质测量的质量,在精度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地质测量的效率会有提升,进而能够将地质测量工作推向系统化、自动化、科学化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地质测量精度的保证有助于地质测量成果的应用,可以实现为经济和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地质资源的目的,达到为整个发展打好测绘工作基础的作用。

2、我国目前地质测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制定的方案效用差

经研究发现,部分地质测量工作的设计方案,只单纯套用于实际测量工作,使之与现实条件不能相符。同时,部分设计方案中缺乏实质性,主要表现在方案的规范问题与形式问题,如:1)由于不同设计方案的编制时间、编制项目与编制人员各异。因此,相关设计方案极易出现不同封面,且其方案内容中的文字格式、图片格式等不具备统一性;2)部分设计方案编制人员在编写的过程中,将已经形成的技术设计,或已过时的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而忽略最新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或相关技术法规,忽略地质测量产品的相关生产定额与相似工程的技术总结;3)部分工作人员设计技术方案时,极少对作业区进行亲自勘察与考察,也极少对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了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检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2、测量技术落后

在实际地质测量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程量较小的项目前,忽视对相关设计方案的审查,而直接将其运用于相关测量工作,从而引发以下技术问题:

1)在进行碎部测量及控制测量前,相关工作人员往往忽略后期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期工作的延误,增加了地质测量工作的整体工作量;

2)在测量工作前期,部分工作人员忽略对部分测量区域进行布网控制,从而造成了后期补充布网工作增加测量工作的控制成本,并使原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3)为了最大限度的缩短地质测量时间,节省测量经费,部分工作人员极易忽视分级布网的重要性,而选用缺乏校对的一次性布网模式,导致测量误差值的过多积累,从而使测量精确度无法满足相关项目的标准或要求,致使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4)在进行测量控制布网时,部分布网过程缺乏整体布局所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提高地质测量精度的措施与方法

3.1、加强地质测量的管理工作

一方面,应该建立起地质测量管理的制度体系,要从管理的重点和环节上对地质测量精度予以重视,构建出从管理上提升地质测量精度的措施与方法,在提升地质测量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的基础上,以管理制度和体系来确保地质测量的质量与精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地质测量的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要在资金方面给予地质测量一定的倾斜,使地质测量工作能够选用先进的仪器,这样可以加快地质测量的进度,并且可以确保地质测量的精度。

3.2、地质测量工作的信息化及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着,对于地质测量工作来说,也具有推动发展的作用,传统的地质测量工作中,有大量的资料需要人工进行整理、分析及处理,这样所得到的资料就有很大的不准确性,而地质测量的数字化对于所测量的数据能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地质图件也能自动生成,这样对于地质测量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及决策,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所带来的差错,并且有效的节省了时间,这种地质测量的数字化将是其发展的方向,更能有效的保证地质测量工作的高效开展。

3.3、加强地质测量新技术运用

1)GPS技术的地质测量应用

GPS技术可以在地质测量作业中,实现了对测控点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控制,而且可以完成对数据的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特别是GPS与RTK相结合的技术能实时地得出所在位置的空间三维坐标,大大提升了地质测量的精度。

2)地理信息(GIS)技术的地质测量应用

GIS技术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的能力,GIS技术可以实现地质测量数据收集、存储、加工、管理、分析、成图等过程的数字化,便于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对地质测量进行呈现,特别是矢量化和图块操作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地质测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方便地质测量实现信息化、标准化。

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地质测量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以计算机、数字影像处理、识别和匹配技术为一体的融合性技术,可以达到使地质测量的结果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防治,便于地质测量结果在工程和建设上的应用,便于各种平台和软件对地质测量信息的应用,降低了地质测量误差产生的可能。

4)遥感(RS)技术在地质测量的应用

遥感(RS)技术的地质测量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对于提高地质测量结果的时效性、经济性和综合性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地质测量的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来获取,能够快速形成各种大、中、小比例的地质测量地形图,不但提高了图形的成图速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成图的准确性。

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测量的应用

地质测量的工作结果之一就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质图的测绘。适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GEOMAP系统等数字测量手段的出现,可以把先进的数字设备进行野外数据测量和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构成野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相结合的系统。

3.4、提高施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地质测量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要选择技术合格的专业测量、放线和工作人员,要培养他们的技术能力,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围绕地质测量的基础工作展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认真上进等素质,确保地质测量的质量,提升地质测量的精度。

第9篇: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数字逻辑;创新意识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硬件可编程芯片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基础课,数字逻辑一方面需要为学生硬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硬件工程素质和对硬件课程的强烈兴趣。然而,目前数字逻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和习题解答上,对工程问题缺乏思考和解决能力[1]。事实上,随着数字逻辑课程建设的发展,包括我院在内的很多高校在数字逻辑教学内容设置上增加了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现代设计方法,内容随着技术发展进行了更新。然而,这并没有在实质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索如何改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重视讨论式、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自192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并用案例分析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客观性,案例教学符合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2-4]。作为为培养未来计算机工程师奠定重要硬件基础的数字逻辑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培养学生树立很强的工程意识,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面向这一需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阶段性地设计一些具有工程性质的案例,鼓励学生面向案例解决方案加以讨论,分析方案的设计架构、思路,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改进方案,并对其方案的可行性展开广泛讨论和验证。下面笔者从案例设计和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基于案例教学法在数字逻辑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加以探讨,力图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1案例教学法内涵分析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研究型教学的模式之一,在管理、金融等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其本质在于基于真实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分析,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其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法目前常见的几个典型定义有: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②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④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参与,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关键,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则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基于案例的教学法中,重要的基础就是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过程引导方法的设计。

2阶段性引入案例,建立理论与工程概念的桥梁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方法的掌握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其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认知的沟通。虽然实验教学过程对此可以有所改善,但课堂的理论化教学仍然分割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性问题,从问题中抽象出概念,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概念,有益于培养他们更强的工程意识,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入两类案例。一类是一开始引入开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另一类是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2.1设计开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在学习组合逻辑的功能电路的设计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对译码器、编码器等逻辑功能接受比较困难。抽象的功能表描述,往往使学生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功能表中表述的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功能具体含义。因此,在课程教学工程中,我们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选择了下面的一个案例,力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概念中抽象出逻辑概念,提出问题,进而学习设计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编码器的学习为例,本课程选用竞赛用抢答电路设计为案例。该案例描述如下:设计一个多人抢答器电路,应用于知识比赛中,假设有八个组,每组一个抢答按键,抢答器电路能够识别哪个参赛组最先按下按键,并将该组的编号显示在数码管上。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编码器介绍的开篇,首先给学生引入该案例,让学生围绕该案例思考几个问题。

1) 抢答器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2)输入和输出在数字电路中的表示形式是什么?

3) 输入转换为输出的内涵是什么?

4) 这种类型电路还有哪些可能的应用?

显然,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确定输入是“按键按下”的状态。即有否按键按下,哪个按键最先被按下。电路的作用就是响应最先抢答方的按键按下状态,对其他按键则不予响应,输出则为抢答方的编号。这种形式抽象为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变量,就构造出如表1所示的真值表。具有类似功能的电路还有数字键盘电路,实现10个数字按键对应按键的数字码输出。不同的应用功能具有相似的逻辑表述,而实现这种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功能就是编码器。图2为其逻辑符号,左边为输入I0,I1……In,即参赛各方的按键;右边线表示输出,即抢答成功组的编码。进一步围绕该案例,很自然地可以将输入输出的物理形式和逻辑表示形式问题呈现给学生。通常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提出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介绍的码制和数制进一步探讨该问题。

案例的引入将原本抽象的编码器具体化,学生一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编码器的含义,另一方面又能体会编码器的应用。在学生将抽象的编码器功能表理解后,再围绕该功能展开基于门级设计介绍内部电路,基于中规模芯片实现功能电路设计,并学习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方法。多层次、多方位的引入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并转换为逻辑电路设计问题,最后选用相应的方法设计实现。

总之,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中,实例设计是一个关键点。引入具有工程性的实例作为开篇,通过实例分析,确定待解决问题的目标、任务,可让学生明确可能存在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在掌握相应理论和工程方法基础上,对实例的解决方案加以总结。

数字逻辑课程实例的设计是一个难点。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尚未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思考复杂的设计任务,因此实例设计不能过于复杂,但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例题形式,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工程意识的培养。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以课程大纲为目标,选择适当案例进行简化、裁剪,在开始章节要选择接近日常生活的问题规划案例,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再逐步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案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2设置开放性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和教师启发获得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这里问题求解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方案可行性分析、判断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而在教学的一定阶段,需要规划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课下习题、仿真实验,对方案加以验证,适当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对某些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较好方案,教师要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论述,并广泛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该类案例设计的要点是对基于不同方法的设计加以比较。以抢答器的设计为例,在开篇中,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编码器的逻辑功能;在学习了编码器的功能和引入芯片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用编码器来实现该功能?同时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又如何实现?如何应用门电路加以实现?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后,教师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较,组织学生对方法的异同、优劣展开讨论,寻找规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

另外,设计这类案例的重点是要综合多个知识点实现系统设计。例如,在学习完计数器后,可以针对抢答器设计进一步提出设计要求,增加抢答时间倒计时的功能。如果规定时间内未有人抢答,则问题无效,继续下一个问题。显然,这要通过增加减法计数器实现。进而可以提出增加记分器的设计,将加法器与寄存器的概念融入案例中。这种案例的设计可使学生对所学功能模块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以及系统级的设计方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避免知识点的孤立,从而建立更强的工程意识。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1完善备课计划

由于多年来养成面向高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并不太习惯自主学习,讨论课比较难以展开;同时由于学生知识面和经验的欠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堂中,教师不仅不能完全放手,而且更要全程参与,通过对课堂的控制和有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推进讨论气氛。这种参与建立在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更为详实的教案,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罗列,规划、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开放性思维活动的命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特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启发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加以分析,研究和设计一些讨论场景,从而引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元考试方案和评分方法

合理地设置考核方案,也是鼓励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因而设置评价体系的时候,要综合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结合传统的笔试,增加方案设计报告评价;同时对过程要给予奖励, 不仅评价其设计方案,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评判问题和归纳出有价值的结论,也要给予鼓励。具体在设计评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关键问题、问题相关性等。

4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多经典的内容,随着现代电子制造技术、可编程器件和EDA平台的发展,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内容。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孤立地讲授,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引入和简化一些工程问题,帮助学生将繁多、抽象的概念、方法具体化,由浅入深地将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的工程概念。面向案例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和面向实践的工程意识,通过阶段性引入案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有待建立更多案例,并根据教学实践编写相应教材,同时完善教案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邓春健,李文生,石建国,等.“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与实验平台建设[J]. 实验实训与实践教学,2009(10):139-142.

[2] 尹子民,张彩虹. 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3-96.

[3] 吕志平. 现代高等教育的案例教学研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08(31):125.

[4] 宋高初. 论法学案例教学法[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102-105.

[5] 郭晓红,关海霞,徐洪政. 案例教学法本质内涵及特征分析[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6):67-68.

Discussion on Case Study Approach Application in Digital Logic Course

JIA Xibi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