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进出口贸易规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出口贸易规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出口贸易规则

第1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一、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可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赢得更多的商机。在进出口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还能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相比于传统交易,电子商务大大缩减了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时间与交易费用。每个网络服务公司都有各自的技术背景,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覆盖型行业联合网络,为市场有效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流水线服务的无形商品和服务。对于有形商品、互联网虚拟消费的产品交付及全球化信息产品交互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交易,打破地域障碍,使进进出口贸易行为更加方便简捷。在传统进出口贸易中,企业需办理各种繁琐手续,费用也比较昂贵。而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加快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电子商务使进出口贸易商在交易进程中减少了对中间商的服务性投入,交易双方直接通过网络联系洽谈业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贸易活动成本。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发达国家凭借高尖技术、雄厚的资金以及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势占据了先机,基本上垄断了国际信息技术贸易的全部份额。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在近些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总体还存在收费较高,网速较慢,有些地区没有网络等问题,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如果不改变目前现状将导致我国失去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既有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的风险,也有其自有的风险,尤其在交易安全方面,包括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安全等。网络黑客在数据传递过程中破解密码,获取客户资料,然后以客户的名义或者卖方的名义发邮件给对方,极易造成网络诈骗。这种情况在我国采用电子商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屡见不鲜,这不仅造成交易双方的损失,也会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会制约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运用。

3.物流环节不畅

我国信息跟踪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信息服务和网络体系更新的落后,这使物流业的发展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发展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水平普遍较低;第三,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存储等层面上,而在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难以提供包括计划、规划、咨询在内的全程服务。

4.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电子商务不仅涉及到交易双方,还涉及到银行、保险、税务局等多个部门,并且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这就需要统一的部门来协调工作,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国际贸易。但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没有建立相应的标准,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协助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应用中的对策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是需要有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优化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传输速度和准确性,降低网络的使用成本。应大力完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基础建设,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各种网络资源,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割和垄断的管理体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清除障碍。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主要涉及认证技术安全、支付安全、密码技术安全、防火墙技术安全等。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从法和德两个方面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及信用问题,不断完善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交易纠纷解决机制、应用电子商务的信用等级认证数据库等。而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除应加强其网站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还应该建设和改善对有关电子商务应用的硬件设施。

3.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

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在物流企业内部推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延伸服务。建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4.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第2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实际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0.119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4.3亿美元,成为吸引外资较多的省份之一。毫无疑问,外资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江苏的外贸进出口也是增长迅速,2006年达到2,8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可见,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本文基于江苏省的历年统计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同时通过贸易绩效指标进一步分析。

一、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

从20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和吸收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提升存量资产的质量,促进关联企业改善资产质量,促进工业增长,产业升级,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品、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使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比重增加。

在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业务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增加,外资企业的商品进出口占全省商品进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加,1992年外资企业的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4.87亿美元,占全省商品进出口总额的35.72%,其中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0.04%;而2006年外资企业的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310.2亿美元,占全省商品进出口总额的81.35%,其中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7.1%,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在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江苏外资企业多年贸易赤字。在宏观经济恒等式中,GDP=C+I+G+(X-M)。净出口(X-M)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外资企业在进、出口中的比重较大,对江苏省净出口的贡献却不是如此。江苏全省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而外资企业则除1999年、2005年和2006年微弱顺差以外全是逆差,说明外资企业对江苏净出口的贡献总体上作用为负,也反映了外资企业较强的进口意愿。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采集和方法。笔者采用的样本数据是1985~2006年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江苏省海关进、出口总额(经营单位)(IM/EX),单位为美元,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对以上数据取自然对数。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目的是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涵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通过Eviews软件运用协整理论时用到的方法有: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二)模型的建立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三个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差分后,DLNEX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DLNFD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DLNIM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各经济变量都为一阶单整。依据协整理论,对于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2、协整关系检验。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基于协整回归方程残差项的两步法平稳性检验即:第一步,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第二步,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采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LNEX、LNIM进行协整回归,对残差序列作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μ=LNEX-1.0426×LNIM+0.1808×LNFDI-0.7771(1)

μ=LNIM-0.9277×LNEX-0.1900×LNFDI+0.6426(2)

模型估计式的残差序列为平稳性,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协整关系,即江苏省进出口额与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1)

3、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初始模型设定如下:

DLNEX=αDLNFDI+αDLNIM+αECM+α+ε(3)

DLNEX=αDLNEX+αDLNIM+αDLNIM+αLNFDI+αLNFDI+αECM+α+ε(4)

DLNIM=αDLNFDI+αDLNEX+αECM+α+ε(5)

DLNIM=αDLNIM+αDLNEX+αDLNEX+αLNFDI+αLNFDI+αECM+α+ε(6)

采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并逐步略去不显著变量:

D(LNEX)=-0.1484×D(LNFDI)+0.4388×D(LNIM)-0.4847×ECM+0.1490(式3)

R=0.4636A-R=0.3689DW=1.9219LM=0.0184 LM=0.0758ARCH=0.7617

D(LNEX)=0.4735×D(LNIM)+0.5115×D(LNIM(-1))-0.1795×D(LNFDI(-1))-0.5553×ECM(式4)

R=0.4188A-R=0.3098 DW=1.8879LM=0.0000 LM=0.8537ARCH=0.0003

D(LNIM)=0.2232×D(LNFDI)+0.8848×D(LNEX)-0.7260×ECM(式5)

R=0.4810A-R=0.4234DW=2.1677LM=1.3135 LM=1.5186ARCH=0.1307

D(LNIM)=-0.7071×D(LNIM(-1))+0.6692×D(LNEX)+0.8181×D(LNEX(-1))+0.1575×D(LNFDI)+0.2658×D(LNFDI(-1))-0.7343×ECM (式6)

R=0.6285A-R=0.4959DW=1.5726LM=3.2797 LM=3.5899ARCH=0.1325

上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式中,LM和LM分别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由于对于两个模型都有LM<λ=3.84,LM<λ=5.99,所以四个ECM模型都不存在自相关,且两个模型中的ARCH<λ=3.84,所以四个模型都不存在异方差。ECM模型式(3)显示江苏省出口增长量与FDI和进口增长量序列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就是说从增长率的角度看,FDI的增长对出口增加的作用是负的。但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出口则增加43.88%。协整关系对出口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出口(弹性系数-0.4847),EX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在ECM模型(4)中,FDI的增长对出口仍是替代作用,且上年的FDI增长量对本年的出口影响更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FDI对出口贸易的滞后影响作用。而上两年度的FDI与进出口非均衡误差以55.5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出口增长做出修正。ECM模型式(5)显示江苏进口增长量与FDI和出口增长量序列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就是说从增长率的角度看,FDI的增长对进口的增加是促进作用。FDI增长率每增加1%,进口则增加22.32%;而出口每增加1%,进口则增加88.48%。协整关系对进口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当超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均衡约束(ECMt-1)时,则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了当期进口(弹性系数为-0.7260),进口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误差修正模型ECM项对应t值较高,说明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短期比较稳定。在ECM模型(6)中,FDI的增长对进口仍是促进作用,而上两年度的FDI与进出口非均衡误差以73.4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进口增长做出修正。

三、基本结论

通过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协整检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FDI与EX之间的关系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负的,而且在短期内,FDI滞后一期的影响超过FDI当期值。这主要是由于时滞作用以及三资企业在商品销售市场与内资企业的竞争。许多港台或东南亚的企业在我国投资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的多是与内资企业竞争的产品,当进口国按原产地规则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等限制时,这些三资企业出口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内资企业可用配额的减少,即三资企业的出口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具有相当的替代作用。同时,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具有某种线性的、按部就班的国际化特征,企业在从事直接投资以前,一般从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开始,然后通过出口、签发许可证和其他合同安排,以及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实现业务的国际化。由于这种从贸易到直接投资的线性先后顺序,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往往被认为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具体到江苏,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看,制造业无论是在外商投资项目,还是协议金额或实际投资金额一直占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是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回收期短、投资利润率高的行业,而且江苏省制造业在较长时期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及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等比较优势,所以近年来,国际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来中国投资的世界制造业巨头纷纷在江苏驻扎,使江苏成为全国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这就不难解释FDI对出口的负相关作用。

2、从FDI和IM之间的关系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是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外资企业大都是以“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为主,利用廉价的生产成本,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经加工后再出口销售,会在客观上带动江苏进口贸易增长。外资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和技术设备等都依赖进口。根据我国的统计指标,外资企业作为投资而进口的技术设备等既被视为外国直接投资,也被视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口,这样,FDI的流入就导致了进口的增加。随着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多,从国外进口先进生产设备数量增多,其中既有示范作用,又加剧了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为争夺市场,就需要更先进的设备,这又会刺激东道国进口增加。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2]孙敬水,张蕾.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协整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财贸研究,2007,(1).

第3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fdi;进出口贸易;贸易效应;影响因素

湖南省位处我国中部地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准入领域和鼓励类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域、股本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的逐步放宽,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着称的湖南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仅为9.42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101.51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多。与此同时,湖南省fdi也大量流入。1990年,流入湖南省的fdi仅为0.11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45.98亿美元,是1990年的400多倍。

一、湖南省fdi对当地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

湖南省利用fdi从1983年开始起步,1989年以后利用外资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规模迅速扩大。自1992年以来,湖南省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上亿美元,改变了以往每年不足2000万美元的缓慢发展状况,并于2002年突破10亿美元关口。2009年湖南省实际利用fdi为45.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创历史新高。投资方式上,近几年来外商独资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已成为湖南省fdi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来源上,湖南省fdi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构成不太合理。一方面,港、澳、台地区资金的比重过大,香港对湖南省的实际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每年都接近50%,而欧盟是世界资本输出的重要地区,但投资总额仅占全省引资的2%左右;另一方面,fdi以中小资本为主,国际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投资流向上,湖南省fdi主要流向省会长沙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2009年长沙地区利用fdi为20.33亿美元,占全省的44.2%。

1996-2001年期间,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呈现时涨时跌的不稳定特征,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受其影响出现了回落。2002年以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日趋稳定,于2008年创历史新高,达到125.70亿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出口额为54.92亿美元,下降34.7%;进口额为46.59亿美元,增长12.0%。在中部地区,2009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01.51亿美元,居倒数第二,且与湖北(172.29亿美元)、安徽(156.40亿美元)的差距较大。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6%,衡阳、郴州、岳阳等京广沿线地区由于fdi的带动,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比较迅速。贸易结构上,2002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一直维持在10%以上,之后才有所下降。从形成规模的出口商品来看,湖南省出口的种类少、规模小。2009年,湖北拥有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种类有34种,安徽有32种,而湖南省只有25种,基本上无优势可言。此外,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较小,2009年仅为4.07亿美元,不到出口总额的10%。

总的来说,湖南省fdi起步晚、规模小,其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发动机”效应还未很好地发挥出来。从出口看,湖南省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一方面,fdi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出口,再加上fdi企业生产的产品会有较大部分返销或向国外出售,从而形成fdi对出口贸易的引致效应;另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将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促进fdi更好地吸收。从进口看,湖南省fdi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湖南省fdi流入后,当地往往要从国外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中间产品等,因而形成一定的进口刺激。

二、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ahp法的基本原理

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递阶层次结构;其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再次,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二)影响因素的甄选

依据影响因素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影响fdi贸易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了重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尽量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主要选取了以下七种影响因素:

一是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二是投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生产要素,开拓、抢占市场,追求规模效益和规避风险;三是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主要包括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四是投资流向:主要包括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素质,行政效率和法治环境;五是投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六是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七是其他因素。经过分类,上述影响因素中可量化的因素有投资方式、投资来源国(或地区)、投资流向和投资行业,其余无法量化的因素有投资动因、投资主体和其他因素。对于前者,因此,从可量化分析的角度考量,可选取它们作为影响因素。对于后者的筛选主要取决于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影响因素的分析

1、构建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见表1)

2、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中具体指标的两两比较依据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综合而定,其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

第一,判断矩阵u-ui,即相对于总的湖南省fdi贸易效应而言,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2)。

第二,判断矩阵u1-ui表示相对于贸易替代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见表3)。另外,相对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而言,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与u1-ui类似,故计算过程略。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的特征向量即湖南省fdi贸易效应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值,其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见表4)。投资动因、投资主体、投资行业以及投资来源国(或地区)这四项因素在影响湖南省fdi贸易效应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利用fdi促进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利用fdi时将大型跨国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重点。进一步开放省内市场,以市场换取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从而实现引资的目的;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有一定人才、技术优势的开发区,为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制造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大型跨国公司担心技术泄密等后顾之忧,增强其投资信心;以市、县各科技园区为主体,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通过“产业园”、“配套园”等有效形式,尽快使重点产业和主攻对象在区内形成集聚效应,为大型跨国公司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二,利用fdi时向贸易贡献率高的产业倾斜。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基础工业、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出口创汇型产业,特别是配合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把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重点;重视大项目的开发和产业链招商,形成利用外资中的规模效应和龙头效应;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第三,改善利用fdi扩大当地对外贸易的投资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实行对外商投资者的国民待遇,利用外资政策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科学利用国家和本地的各种优惠政策,按照统一政策、平等待遇、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所得税、信贷、保险等政策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对特定区域和产业给予适当优惠措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1、张谊浩,王胜英.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2、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世界经济,2002(2).

第4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04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万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万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全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712万家,比上年增长1.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60亿美元,增长9.7%。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FDI对我国对外贸易效应的影响,对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Douglas.D.Pwrris和An&aw Schmitz等提出。FDI可以提高东道国出口产品的效率,可以刺激本国的进口;同时,FDI可以带动本国产品出口,国际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有促进贸易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具有互补效应的小岛清模型。小岛清认为,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可以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H.Hill(1990)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进口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国投资与进口的相关性不如与出口的关联密切,但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母公司进口中间产品、资本品及劳务的倾向较强,外国直接投资因而可增加东道国进口。Grahamt和Krugman(1993)进行总量研究和分行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国投资对东道国出口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出口存在强相关性。Lee.Honggue(1995)研究了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电器行业,研究结果指出,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江小涓(199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FDI流入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均有突出贡献。刘恩专(1999)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同时结合新贸易效应理论分析了外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黄晓玲(2001)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工业化演进的影响,认为外商投资客观上对提升中国产业高度、改善贸易结构发挥了显著作用。张小蒂(2001)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198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有重要促进作用。江小涓(2002)对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进行了比较,认为FDI有利于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李亚(2004)对FDI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FDI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史小龙等(2004)则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短期来看,FDI流入的短期波动对进口的短期变化影响明显,而对出口的短期变化影响不显著。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通过从国家整体层面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进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效应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我国1985―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FDI和对外贸易的概况进行总体分析,并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FDI与对外贸易效应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二、我国FDI与对外贸易的概况

(一)我国FDI发展的总体描述

1.FDI总量。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用折线图来表示(见图-1)。从图-1的趋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201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1985年的54倍多,年均增长16.58%。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即1979―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累计已达到1.05万亿美元。

2.FDI的产业结构。本文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根据1998―2011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统计计算得出外商对三产的不同投资额及不同比例(见表-1)。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看,外商对我国第一产业投资比例明显偏少,不到总投资额的2%;而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则高达70%左右;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达到30%左右。近几年,外商在我国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从2004年最高的74.98%下降到2010年的50.94%;同时,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大幅度上升,从2004年最低的23.18%上升到2010年的47.25%,将近占投资总额的一半,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明显得到改善。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将进出口贸易增长趋势制成折线图(见图-2)。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值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1980―2010年,我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增长到1.5779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5%;同期,我国商品进口额从200.2亿美元增长到1.3949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7%。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进入了迅猛的增长期,2001―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9.3%。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提升了我国商品进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了我国商品进出口在世界商品进出口中的排名。1980年,我国商品出口额仅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0.9%,进口额比重为1%,到2010年,我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0.3%,进口额比重上升到9.1%(见表-2)。在世界商品出口额的排名也由原来的第26位跃居到第1位,进口额的排名由原来的第21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三、FDI对我国对外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处理和各变量相关系数分析

本文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为1985―2010年共26年的我国进出口额(TR)、进口额(IM)、出口额(Ex)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其中,进出口贸易值是根据年鉴上以美元表示的数据经当年平均汇率处理后而得到,进出口贸易和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中国FDI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上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FDI和进出口贸易值进行缩减求得实际值以使数据更加具有可比性。另外,为了消除样本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对变量取对数。用In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lnTR表示进出口额的对数;lnEX表示出口额的对数;lnlM表示进口额的对数。

首先,进行相关系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可以用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度量,利用相关系数公式,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强弱。我们借助EViews5.1对中国FDI和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FDI与TR、EX、Ⅸ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73910以上,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二)模型的设立及相关分析

从FDI与对外贸易总额趋势图(见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FDI与贸易总额之间存在着增长的同步性,但这种同步性是否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呢?

本文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建立FDI与贸易的模型如下:

其中,TR、EX、IM分别代表我国1985―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单位为“亿美元”;FDI表示我国1985―201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额(亿美元);代表弹性系数,即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代表随机误差项。为了研究方便,并考虑到各时间序列数据经过对数处理后不会改变其性质和关系,且更容易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回归模型中的变量均采用取对数后的变量,分别记为LNTR、LNEX、LNIM、LNFDI。在建立模型前,还需要对以上变量的假设条件进行检验,即检验变量间是否通过单位根检验,只有在通过检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根据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才有意义。

1.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的标准建模过程,首先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只有他们都是同阶平稳的,才能对他们进行估计测评。在此,我们使用Eviews5.1进行估计,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LNTR、LNEX、LNIM的一阶差分都是1%平稳的;LNFDI的一阶差分是5%平稳。因此,各时间序列变量在同阶平稳的,可以对它们进行估计测评。

2.协整检验。为避免伪回归,我们就要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想保证一些包含单整变量的模型有意义,就需要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且单整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运用Johansen技术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表-5 JJ协整检验结果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于协整方程个数的原假设依次.检验,迹统计量31.56261大于临界值24.27596,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迹统计量9.422682小于临界值12.32090,所以接受原假设。因此,lnTR、lnEX、lnl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3.回归分析。前述的三个模型所对应的回归方程为:从方程(4)我们可知,LNFDI前的系数为0.7787,该数值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的弹性关系,即当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将促进我国贸易总额增长0.7787个百分点,而且其符号为正,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总额是正向的促进关系,即互补关系,同时验证了前面描述中所显示的外资与贸易的关系;从方程(5)中,我们得知LNFDIC前的系数为0.8283,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出口额之间的弹性关系为0.8283,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出口额增长0.8283个百分点;同理,方程(6)中,系数为0.7335,即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促进我国进口额增长0.7335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要大于对进口额的影响0,7335)。

四、建议

(一)不断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

健全的政策法治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强外商投资信心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把优化政策法治环境作为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的首要环节,按照世贸规则的要求,着力构建服务外商的政策法规平台。要完善服务环境,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树立为外企服务的思想观念,完善服务体系,依法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抓好产业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进程。通过境外重大经贸活动,开展专项对接,提高项目签约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招商促进活动;依托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高端媒体等,提升城市知名度,提高招商质量水平。

第5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第6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64-01

1 引 言

近来,人民币升值一直广受社会关注,成为社会经济的焦点话题。特别是今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不顾我国的坚决反对,程序性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更是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美国此举不仅严重违反了国际规则,同时也将对中美贸易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实施汇改六年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2010年6月,中国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7%。但是,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国内政治压力增大之际,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美国施压的对象。美国希望借人民币升值来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但众所周知,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而恰恰美国出口限制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角度,较深入地探析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我国的贸易收支、贸易结构以及贸易顺差的具体影响,同时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尝试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2.1 理论分析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一方面,汇率变化可以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收支情况;另一方面,因汇率变动直接导致收入和支出的变化。

一般而言,汇率变动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只在短期内存在。长期来看,出口商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和工艺水平,降低边际成本,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可以看到,如果汇率变动未能启动一国潜在的且有利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各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没有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就不能长期有效地推动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具体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上文提到各种影响途径外,具体的影响程度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汇率变动国的经济状况、汇率的传递程度等等因素。

2.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短期及长期影响

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价格调节机制进行传导,而影响该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些因素在短期内的可变性比较小,比如出口供给能力、出口需求弹性、进口商的议价能力及进口国的政策变化等;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因素不仅多变,而且不受时间的影响,比如与生产成本相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等等。

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汇率变动的短期贸易效果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长期有利效果并非汇率变动本身导致的,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转换形成。因此,要使汇率变动具备出口贸易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使得出口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出口国应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要不断积累人力技术资本。

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国的贸易结构取决于该国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随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一国的汇率变动并不是直接对该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对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调整进而对贸易品的竞争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商品的获利能力,随着各种商品获利能力的改变,生产企业将选择获利能力较大的产品进行生产、出口,进而对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就是通过以上的途径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根据前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特点,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

2005年7月之后,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阶段,我国的贸易结构也进一步发生变化。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使企业很难依靠降低工资来保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汇兑风险,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折合成人民币只有原来的98%;若人民币升值10%,则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只有原来的 90%。

人民币升值促使进口原料价格的下降,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更加有利,工业制成品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短期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利能力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较大。长期而言,人民币升值必会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获利能力持续下降。

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都是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将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还将促使进口技术价格的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4 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2011年10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290元,首次突破6.33,创下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高。2009年8月,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对各国的基本汇率进行评估,其中提到让人民币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至少升值20%,对美元汇率要升值40%,这样才能达到汇率均衡。

贸易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是许多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的认识。近年来西方政界与学术界屡屡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要挟人民币升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大,贸易顺差同步增长,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1997年以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逐渐凸显,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商投资大量增加,进出口规模增长迅速,贸易顺差规模急速扩大。

现阶段我国的贸易顺差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而并非人民币汇率这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既不讲道理,也无视中国人民的福利。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2005年7月21日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开始了逐步升值,波动性也逐渐增大。虽然短期内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有一定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国出口商品被合理估值,对中国长期的出口贸易是有利的。面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内企业应该积极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成本,保证国内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针对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外贸依存度,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国内分工,增强对外抵抗风险的能力。

第7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进出口贸易 影响 分析

一、引言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成本相对低廉,以20世界90年代为标志我国外贸收支经历了“由逆转顺”的过程。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产物。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与我国形成了鲜明对照的先进工业国家大量从我国进口的同时,却严格限制其拥有的核心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2006年超过日本,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中央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2007年人民币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震荡中不断改写;从2005汇改之初至2008年人民币经历了大幅度升值,四年间大约升值了22%。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又突破了7元大关。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率改革到2011年6月19日“二次汇改”已经持续了一年。这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再次表现出加大的波动性,继续升值进程,一年内总计升值大约为5.4%。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自2004第一季度贸易逆差后时隔六年我国首次出现季度逆差。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展开研究。本文所采用的都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二、研究经济增长与汇率的经典理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概述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S效应)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变动趋势的最有影响力的基础理论。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为什么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比增长缓慢的国家更容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美国经济学家Blassa (1964)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1964)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两位学者把一国贸易划分为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他们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穷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较低”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

Blassa和Samuelson发现在用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会导致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间发生系统性偏差。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实际汇率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实际汇率水平较低。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将其货币兑换成发展中国家货币时,可以购买比国内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违背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原理。并且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往往会面临实际汇率升值,但是实际汇率的升值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会影响本国的产品竞争力,这就是B-S效应。

(二)B-S效应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较快增长,近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引发了大量学者关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否能有力解释我国汇率波动与经济增长现状的思考。付琼(2011)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把人民币汇率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升值压力形成阶段(2001年-2005年7月)、渐进升值阶段(2005年7月-2008年)、暂时稳定阶段(2009年至今),认为我国劳动生产率正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这会长期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俞萌(2001)也认为现行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典型的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尚不发生明显作用:美国学者麦金农(McKinnon)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可能通过提高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长期看汇率不会一直上升。Lto(1997)在分析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的汇率走势中得出了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反的结论,认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部门并不会直接带动其他部门工资水平同方向的变动,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剩余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劳动者要求提高报酬的动力,并认为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实际汇率往往是贬值的。王泽填,姚洋(2008)采用184个经济体1974年-2004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比研究发现,结构转型和农村人口比重是削弱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因素,与Ito的结论类似。

日本学者关志雄、美国学者J.Frankel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估算,结论分别是人民币被低估32%和36%,估算结果可以认为人民币有较大的升值空间。2010年11月我国前央行货币政策顾问樊纲表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要应对当前的国内通胀,应该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

三、2002年以后人民币对主要国家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化

(人民币元/100外币,累计中间价)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大致保持在100美元兑827.00元人民币。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从2005至2008年人民币经历了大幅度升值,从08年年底开始升值势头明显减弱,汇率变动曲线趋于平稳,2009年和2010年年均升值大约为1.27%。

(二)人民币对欧元汇率

2006年后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是主要趋势,大致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处在同一个时期。

(三)人民币对英镑汇率

2007年以前人民币对英镑汇率基本保持平稳,从2008年开始人民币进入了升值期,升值趋势一直持续到2009年6月。在2009年6月人民币经历了小幅贬值后又进入了基本平稳的波动期。

(四)人民币对日元汇率

人民币对日元有升有降,2007年开始人民币进入了持续的缓慢贬值期。

(五)人民币对港元汇率

香港政府自1983年推出新汇率政策,政策内容实质上是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因此港币走势大致与美元相近。人民币对港元从2004年开始就出现了升值的迹象。2006年至2009年有一次比较明显的升值,其后又保持了缓慢的升值,汇率波动变得相对平稳。

以上可以看出,讨论的人民币升值这一热门话题实际上是人民币对美元、英镑、港元的升值。但是一直以来港元和英镑的涨跌情况基本上都跟美元走势一致,并且在对外贸易中70%以上的合同是用美元标价的,美国催促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最高,因此我们更关注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情况。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摆脱官方定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始于1994年。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4月4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标志着我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以银行同业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但是,这时的汇率制度仍然是盯着美元下的有管理的浮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为了防止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浮动范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及周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复苏调整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199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2004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伴随着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逐步扩大,这期间我国对美元汇率也基本保持在8.2左右。进入2005年,我国贸易总额、贸易差额和汇率几乎同步地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2008年是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2%,平均每年升值约5%。伴随2005年-2009年人民币的加速升值,我国在2008年却实现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顺差额,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历史高位,贸易总额达到历史性的25616.4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出现贸易顺差开始下滑,2011年一季度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2009年-2011年一季度我国顺差缓解的原因有汇率滞后效应发生作用的影响,也和我国最主要顺差来源美国、欧盟国家在金融危机后进口骤减有关,另外新兴经济体在加工贸易和低端产业中逐渐站稳脚步与我国产品形成竞争也是原因之一。

(二)2002年-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析

亚洲、北美、欧洲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地。亚洲、欧洲、北美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与各洲的进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但是整体而言,近几年来我国的进出口都呈上升趋势。

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占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0%以上,是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和出口市场,亚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地,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洲。我国出口顺差依赖性比较强,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盟、美国和香港地区,逆差来源于日本、韩国、东盟、台湾和澳大利亚,并且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差额在不断扩大。我国进出口依赖性比较明显,产品多为富有弹性,这样是不利于我国外贸产业安全的。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2011年第一季度对巴西、俄罗斯、南非的进出口分别增长57.7%、34.2%和107.1%,贸易伙伴更加多样化。

(三)人民币升值对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复杂的,只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不会降低我国贸易总额,贸易顺差将会得到缓解

从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际情况看,贸易总额总趋势是上升的,因此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影响不明显。但是自2009年我国顺差下滑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下降。

2、人民币升值后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据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课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将近57%的中小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利润率在10%以下的企业占到了85%,利润率普遍不高导致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自然很有限。按调研的数据计算,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57.85%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测算,如果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据清华大学李宏彬等人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出口值将分别减少0.86%1.16%和1.89%。

3、人民币升值会使劳动力价格优势被削弱,就业压力加大

我国出口长期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部分出口企业产品定价低、利润薄,大都采用薄利多销的战略立足于国际市场,然而人民币升值改变了这种局面。汇率升值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变的昂贵,结果是大量产品滞销,减少雇佣劳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首选方案。外贸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当面显得力不从心,人民币升值将会恶化本来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4、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

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而大量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亚洲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度的出口结构与我国类似,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可能相对上升,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据商务部对我国重点联系的20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换汇成本为1美元兑6.71元人民币,平均利润率仅为0.77%,为近年来的最低点。

5、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钢铁、石化、航空、电力设备行业需要大量进口,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进口原油为例,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高达2.39亿吨,平均价格为564美元/吨,同比上涨28.7%。2011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89/吨,同比上涨了24.3%。美元贬值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威胁,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形势。

6、人民币升值可以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关系,减少反倾销诉讼

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劳动要素成本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价格优势我国已经占领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急剧增加。2005年,法国政府认为大量涌入的中国纺织品使欧洲面临严重的挑战,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因此法国政府对我国和欧盟施压,认为中国和欧盟应该就保护欧洲本土纺织品行业达成协议;欧盟在2006年开始就对我国出口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美国从2009年开始对我国钢格板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等等。通过汇率机制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小至缓解反倾销压力,大至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努力促进世界贸易健康发展,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规则,维护与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关系的决心。

美国要求我国在人民币汇率趋向于自由浮动之前应该允许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此麦金农教授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正确的。麦金农教授在驳斥汇率对贸易有预见性影响的同时又指出,低储蓄率和过度借贷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与美国贸易逆差之间不相关。本文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其客观条件,巴拉萨-萨缪尔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汇率升值的客观原因,别国无法操纵我国的汇率问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根本上是由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继续稳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赢得这场汇率战。

参考文献:

[1]吕江林.国际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君潞,吕剑.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经济评论,2008(4):119-124

[3]付琼.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升值[J].经济纵横,2001(1):31-35

[4]俞萌.人民币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1(5):24-28

[5]Ito,Takatoshi,Isard,Peter et.“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J].NBER Working Paper,1997

[6]王泽填,姚洋.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J].世界经济,2009(4):38-49

第8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国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中哈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及经贸合作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中哈贸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提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应以贸易为先导,产业合作为后盾,从而更快地提高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1]18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2012)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的影响,不同商品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原因都不相同,中方会因受到关税和通关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利地位;[2]92胡国良(2014)对MS、TC、CA指数进行测算得出: 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新契机,以能源合作为基础的中哈经济合作正向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4]59

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哈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两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其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并对近年来两国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促进中哈贸易发展、促进两国贸易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二、中哈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了1995-2014年中哈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两国进出口额增速和总额都是比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几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两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GDP平均增速为10.42%,哈国为10.15%,从2008年到现在,进出口波动都很大,并且两国的变动出现了一些差异,2008-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平均下降了14%,哈国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国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显放缓,并且未来还有减缓的趋势;而哈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后,从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进口额在2010年之后增速递减的趋势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递减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几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均有下降趋势,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2015年1-11月,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2%和14.4%。①哈国2015年1-9月国家对外贸易顺差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9%,对外贸易额588亿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额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5%,进口额23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国与哈国双边贸易变动趋势

从两国开展贸易往来之后,贸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国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也逐步成为哈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哈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出口贸易额的12%,哈国进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进品贸易额的17.4%)。从图2可知,从1995-2009年,两国双边贸易总体上是递增趋势。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软、经济发展减缓等原因,中哈两国贸易额比例波动巨大,虽然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都逐渐恢复,并且对外贸易总额也逐步上升,但是两国双边贸易剧烈下降。2010-2014年,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例、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进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比例下降幅度为40%,2013年之后,中国出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在逐渐上升。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密切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计算了2007-2014年中哈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个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该比值反映了两国贸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CDxy=(Xxy/Xx)/(My/Ww)。TCDxy为x、y两国的贸易结合度,Xxy为x国对y国的出口额,Xx为x国出口额,My为y国进口额,Ww为世界进口总额。贸易结合度以1为平均值,数值越大,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数值越小,则贸易联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往来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两国在2010年之后,贸易结合度指数有所下降,贸易往来与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国对哈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最近几年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长。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本文以每章产品下HS四位编码来分析可衡量商品的价格。中国与哈国进出口贸易各选取9种商品,因为从2008年开始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国间贸易波动巨大,所以列举2007-2014年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和从哈国进口的价格以及中国出口哈国的商品价格和中国出口世界的商品价格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后,中国从哈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价格要低于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矿产品中2709是哈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基本持平,而随着中国从世界进口的2844种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从哈国进口的价格却不断增加,两者价格差从最高的72 786美元/吨缩小到1 034美元/吨。而1211种商品价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还有继续加大趋势。中国从哈国进口的其余几种商品的价格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价格差距近几年来一直呈缩小趋势,在世界价格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可见哈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国出口6402、6104、6201、6302这类服装鞋帽制成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提高,最终出口价格逐渐提高。但是这类商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只有6402这类商品呈上升趋势,其中出口哈国的6104、6302这类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价格的48%,直到近几年,出口哈国价格逐渐下降,6104这类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6302这类与世界价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国的6201这类商品的价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并且价格呈递减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哈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要高于中国出口世界的价格,但是许多商品的价格在逐步趋近于世界价格,并且在不断缩小与世界价格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去产能、增加出口的一种途径。

三、中哈贸易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贸易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为将中哈贸易巨大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应具体分析近年来影响其贸易扩大的因素。由图2可知,近年来波动最大的是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和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者贸易的影响因素,在总结贸易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选择了以下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一国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强,进口贸易需求会加强。

2.技术水平。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的技术水平。

3.汇率变动。汇率的变动影响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最终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4.贸易自由化程度。贸易自由化指一国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管制、大量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该指标通常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即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进口)除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该国与世界的经济活动关系越紧密,开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贸易商品与世界价格差额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情况,运用Eviews7.0软件分析了贸易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G表示哈国的GDP,H表示哈国的汇率水平,YF表示哈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表示哈国贸易自由化水平。RESID与ZG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SID与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其人均GDP 的相关性不大,与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010年1月起,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关税同盟正式运行,3个国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对外实行统一进口税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关监管,建立了统一的关境。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轻工业品,由于在哈国采用了“包车保税”“包机包税”等不规范方式进行报关,在哈萨克斯坦根据经济联盟的规则对“灰色清关”的货物进行严格规范时,这类货物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2]97哈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所转移,贸易额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ZG表示中国的ZGDP,ZH表示中国的汇率水平,ZYF表示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Z表示中国贸易自由化水平。

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与RESID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而这些因素与ZG的相关性较小。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极大关系,2009年1月,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生效;2010年3月,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开始实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1年8月,中国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生效;2014年7月,中国―冰岛自贸协定和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区生效。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引起一部分贸易增加的效应,增加了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近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均有所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增长的趋势,而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与出口世界价格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从整体来看,中国在降低出口哈国的商品的价格,而与贸易额比重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为一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哈国主要参与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而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比例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与哈国的政治和经济沟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因为2015年哈萨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哈国未来一定会更加开放,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会逐渐加强,对中国出口哈国产品实现产能输出是一种挑战和阻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产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将是获得哈国广阔市场的途径。中哈两国更应加强企业、个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方企业应该进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场需求,从而提供商品和服务。

其次,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原油和矿产原料供给扩大、需求萎缩、价格暴跌的局面,我国在加快国内改革步伐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合作的新途径,鼓励哈国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为哈国工业化发展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寻求更多贸易和产业合作机会,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哈国目前及未来重点发展的农业方面,进行经济投资和合作,加强对哈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进行投资修建。

最后,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质量,因为哈国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亚其他国家,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许多消费者反映中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因此出现抵制情绪。哈国入世后,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提高产品质量是占据市场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编码,单价由TRADE MAP数据库提供的总额除以总量计算得到。HS商品代码:2709――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学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锻轧的精炼铜及铜合金;2603――铜矿砂及其精矿;7202――铁合金;7901――未锻轧锌;2503――硫磺;1001――小麦及混合麦;1211――主要用作香料、药料、杀虫、杀菌或类似用途的植物或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实),鲜或干的,不论是否切 割、压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6104:针织或钩编的女式西服套装、便服套装、上衣、连衣裙、裙子、裙裤、长裤、护胸背带工装裤、马裤及短裤;6201:上衣及类似品;8708: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7304: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厨房用的织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纺织材料、钢纸或纸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纸包覆制成。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05(7).

[2]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第9篇:进出口贸易规则范文

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带来的影响,正确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及时适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潮流,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分析

国际贸易传统的结算主要采用电汇(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证(L/C)这三种方式。其中,电汇方式在实际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前T/T”和“后T/T”两种。电汇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手续简便、手续费低,其中“前T/T”对出口方十分有利,主要适用于进口方向出口方预交的定金以及特别紧俏货物的交易;“后T/T” 是出口方给予进口方提供的一种信贷,因此对进口方十分有利,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买方市场上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托收业务主要有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两种情形。托收和T/T方式一样,都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出口方能否收到货款,主要取决于进口方的信用,因此使用托收方式对进口商较为有利。在采用承兑交单,或在远期付款交单情况下,进口商甚至可以利用信托收据先把单据借出,占用了出口商资金,较大程度地调动了进口商的积极性;而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由于银行充当了买卖双方的保证人,缓解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出口商视为是一种安全可靠、风险相对较低的结算方式,因此曾是全球国际贸易中出口方的首选结算方式。据统计,在20 世纪60 —70 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 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

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各自的优势和风险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T/T业务程序简单、手续费较低,但必然对进出口双方中一方的资金和风险负担不平衡。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资金占用最少,风险承担也最小,是一种对于出口商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欢迎;反之后T/T对进口方最为有利,进口方最为青睐。信用证业务程序最为复杂,手续费也最高,但总体上对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平衡,特别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区别在于是一种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结算方式,在进出口双方无法通过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达成一致时,往往成为进出口双方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进出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能够绝对最大限度地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进出口双方只能在风险和利益中尽可能去权衡,获取一种相对完美的结算方式。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用证结算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成为主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方式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国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进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信用证的结算方式通过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给出口商穿上了保护衣,因此深受我国许多出口商的青睐。据统计,在20 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 以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已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世界卖方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外进口商在和我国出口企业洽谈合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们的结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国出口商情有独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越来越多地被放弃,因此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以上海为例,在2007—2010年期间,电汇使用率占到了50%以上,并且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而信用证的使用率却连年下降,2009年和2010年更是下降到只有29.6%和25.2%。显然,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出口结算的主流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证使用比例早已降至10—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并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大多数贸易结算采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货到付款、预付货款和托收方式(表2),并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等其他管理方式来进一步降低交易的风险。

(二)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发展日益迅速,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的收取及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又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贸易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制订以及电子通信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等因素的出现,国际保理作为服务于进出口商的有效竞争工具在全球贸易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进出口商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它已成为推动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非常盛行,已被外贸企业广泛使用。我国自从1992年推出国际保理业务以来,成为全球保理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FCI(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首位,2011年,国内保理总金额为2299.52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449.18亿欧元,保理总金额达到2748.7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图1)。随着我国保理服务产品逐渐丰富,目标客户日趋广泛,出口保理业务必将成为企业防范国外买方风险的利器,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

(三)国际贸易结算中组合方式运用日趋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贸风险的逐渐加大,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出口商使用单一的结算方式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证与T/T相结合,或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或托收与T/T相结合,前T/T与后T/T相结合,甚至托收与保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使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些结算风险和费用, 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开展。因此,国际贸易结算组合方式日趋增多,被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商所采用。

(四)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更新, 国际结算方式正朝着电子化、无纸化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 的使用。这个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连续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许多功能。依赖这个通讯网,各国银行之间能快速传递信息,高效率地处理国际银行间的资金清算。 为加快国际结算电子化、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银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开通SWIFT,随后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目前,仅中国银行每日SWIFT发报量达4万多笔,采用SWIFT方式进行收发电报已占到全行电讯总收付量的90%。现其分行都建立起SWIFT网络, 实现了国际结算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入推进,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更高效、便捷地向电子化、无纸化纵向发展,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新一代贸易与结算合一的系统,已在全球出现并开始运行。毫无疑问,BOLERO带来了一场贸易电子化革命,它为提高国际贸易时间效率、提高安全性与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减少欺诈、消除贸易障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建议政府、商业银行和出口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政府尽快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而引导银行、企业尽早顺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

首先,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努力建立国际保理等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建立这些系统投入很大,一般银行、企业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胆采用新型的结算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快国际结算系统建设步伐,努力提供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平台,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最后,政府应根据《UCP600》、《URC522》、《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加快相关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商业银行应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加大国际结算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相关业务发展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创新、丰富国际结算产品,目前可以以国际保理业务为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提升国际保理产品的品牌和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度,进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与运用。其次,随着融资工具的日益变化和创新,供应链融资代表了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为O/A作为支付手段而创立的一项综合方案,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为今后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以推动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最后,加大国际结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特别是BOLERO电子贸易结算网络的兴起,国际结算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为迎接这一挑战,我国应加大对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国际结算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组织专才对BOLERO 法律体系、交易结算规则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银行、贸易商尽早融入到这一潮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出口企业应紧跟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做到既保证安全收汇,又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是对新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收汇,建议出口企业将信用证支付方式作为结算方式的首选。如果对方拒绝接受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则可考虑采用其他商业结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业应全面、认真调查进口企业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制定授信额度、控制成交金额与交货进度。二是对于资信情况良好的客户,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不应固步自封,可摒弃信用证,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比如,当对方提出采用“后T/T”来结算货款时,可以考虑将“前T/T”和“后T/T”结合起来使用,50%采用“前T/T”,50%采用“后T/T”,这样对于进出口双方需要承担的资金和风险相对平衡;当对方提出按托收方式来结算货款时,尽量采用D/P,若采用“D/A”托收货款时要从严,除非进口人的资信特别良好,收汇确有把握,原则上不能接受。三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型结算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鉴于当前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口企业应主动提高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同时慎重选择国际保理商。最后,出口企业还应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收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出口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降低出口风险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应是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匡增杰. 论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结算方式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9(33):40.

[2] 朱文忠. 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 国际经贸探索.2009(12):47.

[3] 傅波,潘朝顺. 从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谈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3.

[4] 周劲. 我国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的现状及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13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