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医学科研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科研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科研服务

第1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科技文献平台 远程服务 RasDL 实践

1.前言

信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全世界的数字信息高度共享成为可能。在远程网络连接、用户应用服务、以及用户认证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下,如今的政府远程机构办公系统、企业的移动用户/居家办公系统、以及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远程网络服务系统,因为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最终用户提供简便、有效的通信服务,所以正在成为政府、高校、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新热点。山西省医学科技文献资源平台(以下统称为“医学科技文献平台”)是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指导下,于2005年由山西省科技厅领导、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承建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旨在希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山西省医疗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医疗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为中小型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创新的信息保证。从发展的眼光看,医学科技文献平台需要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能力,以增加其在社会竞争中的活力。利用廉价方便的连接线路、尽可能多地将分布在远程机构、居家旅行中的远程终端用户以安全可靠的方式连接在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上,利用其熟悉的数据和通信系统,及时地完成有效的信息获取,因此变得非常有意义。

2.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远程服务的实践

2.1远程服务平台的搭建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将其服务范围延伸到远程终端(移动平台/固定平台)。医学科技平台的承建者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数字化电子资源,数据和多媒体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为可观。然而电子资源商出于版权保护的需求,对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电子资源大部分都有限制访问的IP地址范围或访问账号控制,其中又以限制IP地址范围为主要手段。大部分的电子资源仅能在校园网范围内访问,离开了校园,将无法访问这些电子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方便的被师生访问,同时也把学校的资源共享给社会,医学科技文献平台采用了一套可管理、可认证、安全的数字远程接入系统(RasDL)服务平台来满足上述需求。远程系统进一步延伸服务空间,将现有校园网上的基于Web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通过宽带网络拓展到校外远程终端用户,同时通过高技术手段有效防范信息资源的非法滥用,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2 远程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

RasDL以Red Hat 9.0 为基础,以国际著名的OpenLDAP(用户认证)、 OpenSSL(安全信息传输)、IPtables(防火墙)等开放源码项目为基本组件, 架构起了一个稳健的Linux-box服务平台。系统将远程终端用户分组设置,不同组别的用户,将限定不同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但远程终端用户必须向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书面申请资源使用授权帐号,然后登录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远程服务器下载客户端程序并进行注册方可实现远程访问医学科技文献平台网络电子资源。(如下图)

远程服务内容包括远程授权终端用户资源获取和医学科技文献平台工作人员对外培训教学等。校外居住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校友、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社会授权用户等越来越多的校外远程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RasDL接入校园网,将校园网当作校外远程终端用户的中转站,使校外远程终端用户通过相应的身份认证进入校园网共享丰富的校园网资源,从而满足更多用户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同时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课题组成员可随时随地通过远程服务系统对相关单位及个人进行科技文献资源信息获取方面的用户培训、教学等。

2.3实践分析

目前远程服务正处于测试阶段,医学科技文献平台搭建完成之后,课题组先后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附属二院、汾阳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院等多家单位签定测试合同,为这些单位开通远程访问账号,以便通过这些单位的使用,从中发现平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试用单位反馈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便,深受广大用户好评。课题组于2008年9月召开全省医学医疗部门会议,扩大远程访问的测试范围。

3.进一步的思考

3.1基于数字远程接入系统远程服务的优势

RasDL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方面,在为多个散在用户提供远程服务方面,更具有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行业的针对性、实用性,构建、维护成本也相对低的多。而且RasDL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RasDL不存在用户并发数限制,也没有硬件设备的限制,RasDL认为文献信息资源没有必要设立高的安全等级,因此,通用服务器甚至PC级服务器完全能够胜任;RasDL配备了计算机物理绑定和eKey绑定两种方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用户名/密码社会流传的可能性,更好地保护了数据商的利益;RasDL具备独特的信息分流功能。凡是访问医学科技文献平台的信息经由校园网络,其余则全部由远程用户计算机直接访问Internet。由此,避免了校园网络对外出口的额外负担;RasDL远程用户使用方便。远程用户在IE浏览器窗口工具栏一键点击完成全部的远程连接、用户身份验证任务。重复一键点击断开远程连接;RasDL具备所访问过Web页面的Cache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远程用户的响应速度。基于RasDL的远程服务大大提高了远程信息获取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与水平。

3.2存在的不足

RasDL接入系统提供的远程服务只对URL形式的链接有效,一些特色的、特定的镜像资源还无法提供服务。这不仅限制了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的扩展,还影响到远程终端用户对某些信息的获取。

3.3需要解决的问题

(1)远程服务平台升级。希望软件开发商对系统进一步的升级,更好地适应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的发展。

(2)远程服务运行机制。完善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是保证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能够正常、良性运转的必备条件。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就势在必行。

(3)知识产权。在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中,商业数据库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果直接向超出授权范围的用户提供服务则侵犯了数据商的知识产权,而建设平台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些数据库的共享,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还有自建数据库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国权. 远程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技术实现.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

2.曾巧红; 徐文贤; 林绮屏. 基于SSL VPN的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的构建.情报科学,2007(10)。

第2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一、舞动课堂音符 彰显学堂活力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依据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大胆地去改编教材的文本、改变教师的身份、改换学生的角色,使课堂上的三个音符灵动起来,从而使学堂彰显出应有的活力。

1.改编文本——让教材当“剧本”。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为了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将文本改编成他们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剧本”。如可以将《九色鹿》《半截蜡烛》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将《题李凝幽居》《清平乐 村居》等诗词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将《莫高窟》《草原》等课文改编成解说词或导游词;可以将《滴水穿石的启示》改编成演讲稿…… 经过教者和学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会更有情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理解会更加透彻,演绎也会更加生动。

2.改变身份——让教师当“主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嘴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去说,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堂” 。教师简约的语言主要起点拨、串接的作用,如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时常提醒学生“读一读”“查一查”“议一议”…… 时刻当好“主持人”,将课堂演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3.改换角色——让学生当“导演”。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学生作为“导演”,就要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也就是在课前进行的深度预习;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需,抑或选择学习方法,抑或选择学习对象,抑或选择学习内容,抑或选择朗读形式……交流汇报读书感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拓宽学生视野。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

二、激活教育艺术 满足学生内需

要使课堂成为“学堂”,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需上,想方设法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赞赏 呵护“好奇”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们预期的方法去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

1.选主题激发探究。如《二泉映月》课始,教者问:“这节课,大家又带了哪些疑问走进课堂呢?”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了一个个有关阿炳及其音乐创作方面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教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说:“咱们只要来弄清‘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经过教者筛选、提炼出来的主题,既能够满足学生所提问题的要求,又能够较好地扣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设情景激发参与。《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并不能够切身感受或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此时教师提供视频画面,为学生体会阿炳艰难度日而热爱音乐的情景说话埋下了伏笔,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

3.对“灵光”加以赞赏。课堂是可以预设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灵光一闪,产生奇异的想法。面对这“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以鼓励,不能因学生没走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而泯灭一颗创造的“火种”。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是“学堂”了。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护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堂”,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二)想方设法 燃起“火花”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让语文课快乐、动感起来的。

1.赏一赏。当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从那震撼人心的琴声中听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音乐正汩汩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对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晒一晒。《二泉映月》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可他为什么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抗争的,文本中并没有作详细说明。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教师安排“学生晒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交流”,教师成为学生理解阿炳的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如何抗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第3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教育状况解析

基础医学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全科医学的基础。其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解剖学等多种基础医学课程为后期妇产科、内、外科及儿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而言也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务。所以,学生必须要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基础医学教育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十分关键,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为后期课程与临床服务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无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第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重视临床现象而忽视基础知识,且对于预防医学的关键作用严重忽视;第四,课程标准不健全,严重脱离了基层全科工作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难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第五,基础医学的设计性与创新性严重缺乏,难以整合实验资源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1.对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可以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针对国内与国外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可以召开研讨会,与会者应包括行业专家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等,另外,也可以举办课程标准制定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讨会。而会议的内容应将后续课程对于基础医学的需求作为重点,对临床医学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进行全面分析。

2.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内容应当每间隔3-4年给予重新修订与论证。其中,针对2011版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其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未对临床助理职业医师的考试需求予以考虑,同样没有涵盖全科医学理念,基层实用技术严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不充足,而且实验课时不多。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对全科医学培养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并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举办了专题论证会议,对同种类别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目展开全面收集,采取多样化的沟通调研方式,给予全面论证。将发展方向确定为基层就业,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求作为中心,全面考虑人才培养规格对于学生自身素质与知识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地修订,不断增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务于全科医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机制。其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使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来,生物化学与预防医学逐渐成为执业医师考试当中的重点,所以,可以将两者的课时适当地增加。另外,对于专业课模块来说,应当将全科医学概要纳入其中。基于此,需要开设临床应用解剖等多种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衔接基层医疗服务。

3.对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针对人才培养与实际调研的结果分析,应当与全科医生岗位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相互结合,始终遵循“两个服务”与“一个融合”的原则,概括来讲,就是为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需求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提供服务,确保课证完美融合。与此同时,对全科医生培养提供服务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与适度创新,与职业要求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有效地融合,最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以保证与职业要求相适应,充分展现教育职业性特征,突显出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点。除此之外,应当将个人想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贯彻并落实双证书制度,积极培养全科医生。

4.建立并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对基础医学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将临床工作同执业助理意识考试纲要中的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强。基于此,突破基础医学课程的约束,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综合实验。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当中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验与药理学当中呋塞米对于家兔尿液生成带来影响的实验。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能够有效地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确保不断整合实验的资源。与此同时,需要对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终把技能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成绩当中,以更好地衔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

5.全面开展师资培训。第一,理论性培训。在开展理论性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培训模式,全面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全科师资培训班或者是进入到培训基地中获取经验。另外,也可以对全科医学专家进行要求,积极举办讲座,以全面构建师资交流平台,确保全科师资能够对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行实时地把握,不断强化授课实用性能,最终增强实际的教学质量。在临床师资培训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全科医学理念与知识方面,进而对全科医学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基于此,还应当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鼓励,使其轮流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会服务模式,不断强化全科服务的意识,突显出带教工作的针对性特点。第二,技能性培训。要想对技能型与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就必须要增强其动手能力。因而,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与带教能力的不断增强十分关键。其中,可以通过政策来对专职教师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特别是社区医疗实践,以保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另外,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临床轮训当中,进而在一线收集实际病例,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实时掌握,更好地融合临床和教学。第三,先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对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应当通过讲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训与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以保证与信息时代教学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需求,对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文章针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全面实现课证融合,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好地向基层输送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 杨羽,杨硕.基础医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26):149-150. 

[2] 杨光,黄阎妹,沈建等.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37(8):88-90. 

[3] 许燕.与执业考试对接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2):21. 

第4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流通借阅;数据分析;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4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user behavior research, and reader service improvement. Methods Excel 2010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circulation data of 2013-2015 undergraduate, 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eachers and other readers from the Aleph 500 automated management system. Results In 2013-2015, there were downward trends of the numbers of visitors and the borrowed books. The numbers of borrowed books were more prominent in March and September. Lending period presented 10:00, 16:00, 18:00 and 20:00 four peaks. Book categories mainly focused on R, I, H, and so on. There were obvious regularities of borrowing preferences of students of various subjects. Conclusion Librarie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ncrease self-service publicity, adjust huma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borrowing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circulation; data analysis; reader services

流通借阅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基本业务之一,流通借阅数据分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业务流程优化、用户行为研究、读者服务提升的重要依据。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们阅读行为的改变,图书馆已经从知识收藏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变。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流通借阅数据的分析挖掘,通过对借阅率与学生学习状态相关性分析、探索用户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现状,挖掘用户行为,提出相应的服务对策[1-9]。本文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各类型读者在图书馆中产生的流通借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力图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和空间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与学习支持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2013-2015年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师等各类型读者产生的流通借阅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leph500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Excel 2010统计分析读者到馆情况、借阅率、阅读偏好等。

2 结果

2.1 到馆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2013-2015年读者到馆及借阅情况如表1。整体上,到馆次数2013年最高,2014年各月份均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3年;借阅人数各年度和月份变化较到馆情况变化相对较小。可以看出各年份、各月份到馆借阅率均低于7%,2014年9月最高为6.99%,3年的平均到馆借阅率为2.84%。

2.2 借阅情况

图1所示为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2013-2015年每年1~12月份的借阅册数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借阅情况逐月分布情况较为规律,通常每年2月、8月为寒暑假时间,借阅量较低,3月、9月为开学初,借阅量明显较大,紧接着又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2013-2015年借阅量逐年递减。2013、2014年借阅量分别为53 651、40 198册,下降25.08%;2015年借阅量为36 253册,相对2014年下降9.81%。3年的到馆人均借阅册数分别为4.54、4.15和4.06册,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3月、9月时间段的借阅量尤其突出。

图2为2013-2015年各时段12个月份的平均值,整体上分时段借阅量有4个波峰,分别在10:00、16:00、18:00和20:00左右出现。其中16:00的波峰最明显,相应的借阅量最多;其次是上午10:00、晚上18:00和20:00;晚间的借阅量比上午11:00-14:00之间的借阅量还要高。

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2基本大类对首都医科大学图书借阅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2015年占借阅总量排名前三的类分别是R类占42.97%、I类占20.84%、H类占9.22%,前三类占总量的74.03%;其次是Q类4.55%、O类4.04%、T类4.04%、K类3.77%、B类3.72%、C类1.53%;其余均低于1%;借阅量高于4%的前6类占阅读总量的85.66%。

各类图书占本类馆藏百分比可以用来衡量某类图书的利用率。表2可以看出I类借阅量占本类馆藏百分比为12.95%,此类图书利用率最高;其后依次是Q、B、J各占本类馆藏百分比分别为7.63%、7.36%、7.02%;后面依次是R、C、H、K、O、P借阅量占各类馆藏百分比在5.26%~6.77%之间;其余均低于5%。

表3详细分析2015年各月份各类图书借阅量,各个月份的22基本大类情况趋于一致,R(医药、卫生)、I(文学)、H(语言、文字)等3类图书借阅量明显较多,其次是Q(生物科学)、O(数理科学和化学)、T(工业技术)、B(哲学)等4类。9月份为借阅高峰,各类图书的借阅量都高于其他月份,其次是3月份也相对较多,3月份和9月份借阅量分别为6200、6380册;2月份及8月份寒暑假期间,借阅量均低于200册;7月份有一半时间是暑期,借阅量为1760册,比正常月份稍低;其余月份均在2000~4000册之间。

表4列出了2013-2015年的外借次数排名前20位的二级类目。可以看出2013-2015年3年借阅量排名前5位均为中国文学、基础医学、常用外国语、中国医学、临床医学;6、7位为预防医学及卫生学、内科学,但排名稍有变化;其后是欧洲各国文学、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外科学、药学、美洲各国文学、心理学、亚洲各国文学、化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目,排名各年份稍有化;其余是中国人物传记、分子生物学、数学、法律、中国史类目。整体上来看排名前20位的二级类目2013-2015年变化不大。

2.3 各学科学生借阅偏好

由于系统内部不能获取研究生、博士生的具体学科类别,仅选择2015年本科生各学科借阅图书排名前10位的二级类目,然后综合各学科前10位的二级类目,共得到口腔、临床医学、中药学等12个学科30个二级类目的借阅情况(见表5)。

可以看出各学科学生借阅图书有一定共性,同时也非常有学科特色。横向来看,基础医学、中国文学和常用外国语是所有学科的学生借阅量都比较大的二级类目。纵向来看,临床医学学科学生人数总体较多,呈现出借阅量整体较高的情况,所借图书的学科范围也最广泛,包含各国文学、常用外国语、中国哲学、心理学社科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医学各科、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这2个二级类目在各专业借阅量都在排在前10位,除此之外,中药专业学生侧重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化学、药学二级类目;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读者侧重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心理学;中医学专业侧重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读者相对更关注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数学、无线电电子学及电信技术;药学专业的学生侧重化学、药学、心理学;基础医学侧重基础医学和各国文学;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侧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心理学;法学专业学生侧重法律及预防医学和卫生学;儿科学生较多关注基础医学、内科学、药学、心理学。

3 讨论

综合分析2013-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各类型读者的流通借阅数据,可以看出到馆人次及借阅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借阅的月份、时段、图书类别及各学科学生借阅偏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基于2013-2015年流通借阅数据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更好地服务读者,提升服务质量。

3.1 加大自助服务宣传

自助服务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需要偏好来完成的书目查询、藏书借阅、资料检索、文献复印、学习空间使用等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服务的一种读者服务方式[10],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乃至国外高校图书馆都在不断探索自助服务新方式[11-15]。自助服务逐渐成为流通借阅服务的主流服务方式。我馆统计数据表明,自助借阅服务占所有借阅量的60%以上,可以继续加大自主服务宣传,培养读者自主服务方式,提倡师生自主完成图书借还服务。

3.2 根据到馆借阅情况调整人力资源

传统的老馆舍由于要开设不同的阅览借阅室,人员尤显不足,根据到馆人数、借阅数据,在借阅高峰如每学期开学之初,加大人力投入,每天的10:00,16:00,18:00,20:00几个借阅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一线流通人员数量,保证服务质量,非借阅高峰可以适当缩减人员。

3.3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除了保证医学特色资源建设以外,适当增加文学、生物科学、哲学、艺术等类图书,与院系紧密集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科适当补充各学科个性化需求。加大电子资源的使用宣传。提供读者来馆随时荐购、书展现场采购、学科馆员推送、微信、网站等多渠道荐购图书。

3.4 注重馆舍空间改造

读者来图书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馆舍空间环境,所以传统图书馆的馆舍空间改造,人文环境优化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设立了研究生自习室、研讨室等,并进一步细化阅览室学科功能,如我馆2009年成立了外文图书阅览室,使用馆员自创的作品装饰优化内部装饰、提升人文气息,现已成为吸引读者休闲阅读的重要场所。2015年9月成立了社会科学阅览室,收藏A~G类图书,促进社科图书的管理流通,自开通以来,借阅量较之混杂在自然科学大书库一起流通时有了显著提高。

4 小结

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于图书流通借阅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为图书馆改善提升服务质量,深度挖掘用户行为,揭示其潜在的规律,为图书馆科学管理、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提供依据与参考。图书馆服务应结合用户统一认证系统、电子资源访问情况对借阅数据进一步挖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保障与学习支持作用,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化图书馆空间环境,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科的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为图书馆科学管理提供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乔慧君,周筠B.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55-60,50.

[2] 郑毅,叶翎,杨峰.医学院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利用率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12):82-85.

[3] 杨军花,聂江城,王刚.用户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开大学图书馆借阅统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5):66-70.

[4] 牛玉兰,王德强.医院图书馆读者借阅统计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53-55.

[5] 姬曼姝.高校D书馆流通借阅现状的统计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S1):178-181.

[6] 何祯,司徒俊峰.高校图书馆“借阅无限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4):14-18.

[7] 陈进,刘宝杰.从未被借阅图书数据分析医科大学图书馆LIB2.0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9):76-78.

[8] 陈娟,洪丹.基于Logistic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借阅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3):96-101.

[9] 韦耘耕.从图书馆流通数据分析读者阅读倾向及馆藏结构[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75-78.

[10] 陈武,姜爱蓉.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93-96.

[11] 高桂英,黄涛,聂华.图书馆自助服务的个性化应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77-80,121.

[12] 邢卓媛,孙翌,曲建峰.多终端环境下图书馆实体场馆自助服务的设计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4):45-51.

[13] 凌宇飞.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现状研究及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导刊,2016,1(5):62,156.

[14] 施航海,苏文辉.图书馆一站式自助离馆服务系统构建――以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16):65-69.

[15] 潘永明,刘辉辉,刘燕权.美国高校图书馆中的移动流通自助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26-31.

第5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在移动互联网和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进入了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才能适应这个时代。高职服务外包课程主要采用英语教学,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移动APP的出现,为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那么,移动APP该怎样融入到服务外包课程英语教学中去呢?

1移动APP概述

APP,外语全称是APPlication。移动APP,即移动应用服务,就是针对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业务或者无线网卡业务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营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和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移动终端营销不仅省成本、省时间,还能始终保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资源的分享和传播方面,实现的是裂变式的增长。如果能结合移动APP体现出来的优势将移动APP融入到高职服务外包课程英语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必定倍增,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更加畅通,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也更加便捷。

2移动APP融入高职服务外包课程英语教学的意义

移动APP融入高职服务外包课程英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APP的融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更加深入。教学APP的操作原理是,让所有学生在自己手机上安装相应的教学APP软件,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问要和教师进行讨论,或者想要记录学习轨迹,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快速实现和教师的交流。这种快速和方便的交流不仅可以在师生间实现,还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也可以在小组与小组间实现。最重要的是,这些互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实现,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随时随地解决疑问。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有新的资讯想要传递给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移动APP第一时间就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定期更新APP获得最新的资讯,以取得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

(2)移动APP的融入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关注课程内容,因此,学习效果就得不到保证。移动APP的融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手机可以分享到课程最新的资讯,而这些资讯也不是通过传统的板书和课件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些有趣的动画、小视频、电子书、图片、音频文件或者小游戏表达出来,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他们对因此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越有印象。借助移动APP,学生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手机保存下来,然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反复体验上,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移动APP的融入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服务外包这门课程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该课程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学习很被动,那么不仅语言关过不了,专业知识肯定更加难于理解。相反,人手一机,通过APP,在教师布置了学习项目之后,组建学习小组,团队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和教师共享一些学习资源,主动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们必然会有全新的收获。这就是移动APP融入服务外包课程教学体现出来的绝对优势。

(4)移动APP的融入使得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更加方便、更加客观公正。借助于手机,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项目完成进度以及在这期间出现的问题。针对项目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供学生参考。学生看到自己得到的评价之后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在哪里,接下来该如何应对。通过移动APP进行的评价既省时、省力,又客观公正。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亮点和特色点赞;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一些可行的建议,或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及时跟教师交流。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教学相长”就可以慢慢实现。

3当前移动APP融入服务外包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是移动APP融入服务外包课程教学的首要条件。首先,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实训室,实训室里准备一个大型的触屏屏幕,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屏幕演示,实训室的装修风格要考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的方便性。其次,每个学生需要准备一台智能手机,可以无线上网,并且要达到一定的网速。最后,实训室需要打造一块休闲区域,主要用于教学期间休息和游戏之用。

(2)教学移动APP的定期更新和维护问题要有专人负责。教学移动APP的定期更新和维护如果没有专人负责,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APP的开发商定期维护软件,从技术上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支持。

(3)教师应该努力尝试通过移动APP进行备课及其他教学活动,将软件的优势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融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应该努力研究怎样将关键知识和技能通过APP快速的让学生消化,使得学生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技能。

(4)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利用APP共享的优质资源,克服手机依赖症,并鼓励学生创新,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共享的资源“用”起来,更重要的是,应鼓励他们进行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6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医学信息;服务创新;医药卫生科技创新

1号|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及时获取前沿性的医学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医学科学研究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在服务上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了解学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1-2]。由于医学信息服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水平,所以医学信息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好医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医药卫生科技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2医学信息服务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 信息保障作用由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探索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创新各个阶段都与医学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医学信息的获取行为贯穿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科技动态、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统计资料等众多医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对医学文献的要求,包括所选课题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文献种类、检索年限等,然后围绕课题的范围,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等各种渠道,不同角度广泛搜集、整理、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 域各个学科和各种类型的文献和知识信息。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掌握医学最新科研动态,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细致的技术路线,使所选课题新颖、先进、可行,保证医学科技创新能科学、高效、快速地实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3]。

2.2信息推送作用信息服务人员应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初始阶段,可提供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在进行阶段,可根据研究进展,将课题的原始文献进行浓缩、提炼和归纳,提供专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医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作为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力和目的,精心制定信息服务计划,以便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和传递等环节上实施分阶段、有步骤、高效率、多途径的信息推送服务[4]。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不断会有与课题相关的创新成果和信息报道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动向,不断定期主动推送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收集到的密切相关文献,以便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新的医学科技创新研究。

2.3信息传递作用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医学文献信息的传递,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递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注人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品,将巨大容 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整理加工,转变为医学科研人员可方便利用的有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医学信息。医学信息部门应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快促使医学信息有序化地交流传递,不断扩大信息辐射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学信息服务,积极发挥医学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创新

3.1 服务理念创新进入21世纪,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内容的"3大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3大资源中最重要的开发资源[5-6]。以往的医学信息服务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要更新自身根深蒂固的传统服务理念,变以往被动的服务形式为主动的服务形式。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开拓医学信息市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依靠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医学信息市场来推动和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工作既是艰苦的思维劳动,又是开拓性的工作,要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进敬业精神;第三,医学信息人员应把满足信息时代医学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时刻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理念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服务。

3.2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的价值决定其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取决于医学信息人员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其服务模式主要是简单的资料检索、获取和传递等,医学信息机构没能很好地发挥医学信 息服务职能作用,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医学信息的价值。现代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迅速、准确、高效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7]。为此更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要由分散独立型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人员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对资料工作、信息研究和科技查新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内部信息的交流、互动与整合,争取实现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加工应以"充分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深、快为目标,医学信息的加工不要只局限于表层、浅层和外层,必须由针对信息表征的浅度加工转向针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第三,努力做好反馈性医学信息服务,在医学信息加工中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听取医学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对其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医院、研究所、院校的横向联合,以保证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服务。

3.3服务项目创新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医学信息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开展特色服务。(1)个性化定题服务。个性化医学信息服务项目强调针对具体用户的需要和过程而提供连续[8]。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调查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学术动态,通过相关的数据库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分析相关专业各种理论、学术、技术的趋向,对有关医学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加工并从中提炼出对具体用户科研创新最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提供从知识获取、重组、创新到集成的个性化服务。(2)针对性专题服务。根据用户的专题性质、内容以及需求,定期地向医学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医学信息服务。捕捉医学科研新动向,及时选定课题进行专题信息调研,开展课题筛选、课题动向跟踪服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 题信息报道、信息反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医学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准确的医学信息服务。(3)培训服务。开展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服务,教会医学科研人员从大量原始信息资源中颤别、筛选、利用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对医学信息的搜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消除利用网络的障碍。医学信息机构应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方法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对于一般用户,主要是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意识的培训;对高层次用户,主要是进行有效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训,以期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4 人才培养创新要想做好医学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情报理论和方法,有较好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人子。(1)加强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信息服务人员的超前意识、求异性、分析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提炼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医学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2)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在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以岗位锻炼为主要培训途径的观念,通过岗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从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信息服务人才。(3)加强现有医学信息人才继续教育。要区分层次,重点培养,选派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或兄弟单位进一步深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医学信息人才在素质、层次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稳定现有医学信息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保障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医学信息服务创新是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支持、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芳.科技信息服务如何助力自主创新[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0一71.

2潘卫.医学信息服务创新与医学科技创新[JJ.医学信,息,2007,20(5):801-802..72.

3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4刘宏军,王海音.科技查新作用的延伸与扩展[JJ.现代情报,2009,29(7):144-147.

5张静海.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JJ.中国科技信息,2∞8,(21):228-229.

6黄正东,曾艳彩,高月,等.谈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的医学情报建设[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棚,16(1):44-50.

第7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学科服务是高等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创新方面的重点。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或者培养复合型的情报人才、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增加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与科研团队沟通等途径,以信息情报收集、信息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为基础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之中。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且还需要由优秀人才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有着合理的组织分工、共同明确的目标、任务等,这均有利于团队成员的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合作等,便于相关科学知识的集中和共享,便于设备、资金和其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1]。神经精神科研团队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多学科科研形式,在这种研究团队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机构为这种科研团队提供情报服务,就必须适应科研团队里各科研方向情报需求的特点,所需的情报资源必须经过多学科人员协同式的信息挖掘、信息整合,才能为转化医学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2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科研情报服务的发展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向用户提供开展学科服务,开启了图书馆情报服务的新模式。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向用户提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以嵌入研究过程、支撑科研创新为主要目标,探索学科服务支持科研的方式和内容,如拜访教授、信息专员、学术成果RSS订阅、学科指南、学科专题培训、走入实验室等,以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的效率,深化学科服务对科研过程的支撑程度[2]。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的职责不仅只是联络教学科研用户和进行图书馆资源推广,他们要以用户为中心,把文献情报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去,让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用户活动的一部分,将学科服务的阵地推进到科研的前沿。

从高校科研团队角度看,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劣势是对所服务学科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专业外语水平不高,学科背景差异影响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服务团队通过与科研团队成员在信息需求方面互动交流,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和适用性的服务,否则,提供的文献就会无人问津。科研团队虽然具有自我服务的能力,但想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开始自身的研究工作,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前沿动态,没有信息服务团队的协助也是很困难的。二者建立伙伴关系,信息服务团队能提高知识服务的能力,科研团队能迅速掌握课题的前沿动态,实现团队成员的双赢,所以,团队双方迫切需要建立伙伴关系[3]。因此,为科研团队提供信息服务就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多学科纵深背景的复合型知识素养人才,但是学科馆员或者情报人员往往达不到多学科的要求,这就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从团队的学科建设、服务模式、服务途径等几个方面来创新现有的情报信息服务策略,为国内医学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及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3面向神经科学科研团队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实践及组建相关数据库资源

3.1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情报机构存在人才结构配备不合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模式缺乏新意、信息服务内容不深入、服务范围狭窄等问题[4],这些误区容易导致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形象工程,影响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参与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系统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总结一些措施及建议,希望对建设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情报服务模式有所帮助。

由于神经科学科研团队研究中涉及很多科研方向,因此,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也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情报服务机构要想适应其信息需求的变化,就需要从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的潜能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在高素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素质人才,首先,选择具有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好人才;其次,根据高校的学科优势或者学科特色选择对口学科背景深,熟悉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发展前沿的人才;再者,选择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熟练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可塑性很强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些引进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形成好学上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5],使其达到组建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的要求,为科研团队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在现有情报人员潜能开发方面,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现有人才的开发,提升其综合水平。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拔既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报人员进行开发和培养,强化信息服务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主动性、个性化、增值意识的培养,提升情报服务质量的业务培训,包括知识发现、知识挖掘、数掘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能力的培训,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情报资源等。其次,情报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机会,加深其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特别是医学、生物信息学、卫生统计学等,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树立他们终生学习的理念,确保情报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落伍,能及时迅速把握科研发展动态。经过针对性培训合格的情报人员,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加入相关的科研团队,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3.2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建设围绕相关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相关神经精神科研团队,调查统计科研团队的特色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科研团信息需求为前提,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专家用户群体的特色数字馆藏[6]。有特色的数据库资源是开展面向神经科学科研的嵌入式情报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本校特色数据库资源体系时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是从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相关科研团队的信息需求等方面,以“协调匹配、彰显特色、成本节约、合理配置”为原则[7],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尽可能地加强对数据库、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集所有或大部分数据资源的网络化平台和统一的检索界面,方便科研人员熟悉、利用数据库资源[8]。

4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面向不同科研团队的情报信息需求,不仅给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也带来新的机遇,高校情报服务机构应该把握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传统的信息服务理念、方略,树立知识服务的新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组建专家化、团队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主导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情报信息服务模式。首先,高校情报服务机构组建嵌入式情报服务团队,完善相关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以后,利用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情报信息服务,建立转化医学情报信息汇集与分析平台与机制,运用信息推送技术为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共建共享资源,及时全面地传递交流发展态势及主要动向,为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学习、合作和制订计划的平台。其次,情报服务人员通过与科研人员深入的沟通交流,全面客观地分析用户的信息情报需要,通过相关信息情报收集、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所收集情报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和汇总,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的情报信息。并且利用信息平台共享给科研团队,通过交流反馈,持续跟踪用户需求,定期向用户提供最新动态的新闻和信息、定题动态通报、循证医学实践信息服务、医学信息分析评价等,辅助疏通科研团队中多学科间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转换等中存在的转化障碍,为科研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学科化服务支撑。最后,情报服务人员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快速、准确地为团队科研工作的各阶段提供必要的知识服务,从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到科研成果的转化,按每个阶段情报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动态地为科研团队提供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情报信息服务。

第8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 重点科室建设

中国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1-02

金融危机下的医疗市场,较强的竞争实力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不少医院都从本院具体情况出发以建设重点科室入手,以点带面推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图书馆作为提供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源基地,进行学科建设离不开海量信息的收集、存贮、加工传递工作。医院图书馆管理员不仅要为医务人员解决在临床医疗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症提供参考资料,提高确认率,减少误诊、误治,更重要的把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是一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国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拥有市、省级重点学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还有市临床检验中心、肿瘤治疗中心、骨科中心等。医院图书馆为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科研提供医学科技动态,在科研选题、成果申报职称晋升等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 医院图书馆参与重点科室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图书情报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发疾病进入医学界的视野。面对种类繁多的疾病和复杂的临床表现,临床医务人员只有学会从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库中查询最新的医学相关资料。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则可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而医院图书馆的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以往人们忽视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是因为图书馆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图书馆馆员被歧视为“闲人”。医院图书馆作为传播医学知识和信息的专业部门,应该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医务人员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图书馆的投入,使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的趋势。

2 医院图书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作用

2.1医学文献的保障作用:医院图书馆不同于公共、高校图书馆,有其专业的优势。第一,医药卫生相关资料为医院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内容侧重专深,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色。第二、医院图书馆依托医院,其经费来源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且经费投入方向较为明确。第三、医院图书馆的读者群稳定且文化层次较高,由于阅读群体相对单一,读者需求也容易把握。

2.2、医院文献的桥梁作用:医院图书馆收集的医学文献资源,是医学知识转化为创新医学成果的桥梁。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医学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它首先对医学知识的收集、加工和有针对性的传递,同时它起着指导医学实践、医学咨询、医学技术中介等作用,医院图书馆对医学创新知识的传递和医学知识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是连接过去创新和未来创新的桥梁。

3 医院图书馆的医学文件资源对重点学科建设软硬件要求的支持

3.1培养临床医务人员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为了培养加强临床重点学科人员的情报意识和检索文献的能力,对重点学科申报科研课题提出的需求和申报晋级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医务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数据库及一次文献的检索,利用各种途径,使他们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临床科研人员的情报意识。

3.2协助医务人员尤其是重点学科科研人员做好科研选题,理解科研选题的原则及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医学科研的选题原则:需求原则、创新原则和科学原则。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深刻理解选题的原则才能为医务人员做好参谋。

3.3图书馆是医院重点科室建设的组成部分,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从而需要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数据库系统网络建设、中外文期刊建设等方面有目的的为重点科室建设的项目提供索引、文献等第二次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医院图书馆自身建设以人为本,主动开展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其他读者的需要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知识咨询检索参考等优质服务。发挥图书馆的总体效能和情报职能。总之,要不断用新观点、新思路更新服务方式,只有创新才能使图书馆更具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慧静.医院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2(17):237-238

第9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关键词:科研平台;研究型医院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LI Juan, CHEN Chun-yan, LAN Xiu-jian, WU Jue-heng

(Sun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

Abstract:Open, Shared and well-equippe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s good for promoting, efficiency ut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chieving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and increase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 The article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受研究型大学成功发展启示,建设集医疗、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型医院已成为国际大型医院发展的趋势。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正在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已成为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必要支撑,医学科技创新对科研平台的依赖更为突出。本文试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及其建设成效为例,浅析科研平台在医院科研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平台提升研究型医院核心竞争力

1.1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型医院是受研究型大学成功经验启示,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院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主要特征,以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为重要标志。研究型医院坚持按照"科研来源于临床、围绕临床、服务临床、支撑临床"的要求,突出科技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催生医疗技术,推动医院发展[1]。

研究型医院区别于普通临床型医院,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多数普通医院是依靠床位扩张、资金注入来推动医院发展的,而研究型医院坚持科研与临床并举,按照临床牵引科研、支撑科研,科研围绕临床、服务临床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医疗技术,推动医院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占据医院效益的主体部分。其次研究型医院具备高水平的临床诊治技术和手段,医疗不是简单的临床技术的重复、治疗经验的重复,不仅能看常见病、多发病、还能解决一般医院看不了的疑难复杂病症[2]。研究型医院以医疗为根本、以科研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教学提升辐射力、临床与科研并举,依靠自主创新意识、能力和成果带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因此是顺应于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是适应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时代要求,创新了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通过技能创新、交流与合作、优势整合等显著提升可医院核心竞争力。故目前建设集医疗、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型医院已成为国际大型医院发展的趋势。

1.2科研平台是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的基石 科学研究水平已成为衡量研究型医院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科研平台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科研平台集聚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良好的科研项目、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科研平台建设是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制约着研究型医院的发展。

科研平台建设是医院科技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科研平台可根据其形态和作用分为硬条件平台和软条件平台两大类[3]。硬科研平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硬科研平台的发展支撑和促进软科研平台的建设。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不断深入,硬科研平台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科技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作用,正成为新形势下研究型医院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2研究型医院科研平台建设思路和建设现状

2.1医院科研平台建设思路 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制约着研究型医院的发展。

目前医院科研平台分为医院自筹建设的专用平台和与外单位合作共享的共用平台两类。专用平台着眼本专业、本学科发展方向;公用平台着眼为临床、基础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高水平科研服务。

由于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技术精密、操作难度较高,因此每台大型、贵重的共享设备必须安排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员管理,专业人员对设备高水平的操作有利于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况,以使有限的资源充分满足全院科技人员的实验需要。另外在一些医院,科研仪器设备仅仅被认为是资产而非资源,使用与维护还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自筹建设的专用科研平台的发展。而通过发挥地域优势,与周边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调动社会资源弥补医院建设基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面向存量资源,加强院际协作共享,以整合为主线,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垄断状况,多学科共建的共用平台,则很好地起到了促进学科交叉、服务临床科研的支撑作用。

2.2目前国内研究型医院科研硬平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科研硬平台基本上是按临床专业独立设置,各平台隶属科室管理[4]。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以科为主"的管理体制显露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实验技术力量分散、总体业务水平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不同科室间相同实验设备重复配置,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仪器设备使用分散,平台总体装备水平不高[5];平台间条块分割,工作上难以整体协调,学科间很难相互渗透,交流存在障碍,综合实力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充分对外开放等。这些问题与迅猛增长的临床科研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科研平台从管理模式、建设规模、功能定位、技术水平、人才需求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型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3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在医院创新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

3.1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架构 中山医学院科研共享平台为校级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下设科研仪器管理中心、BSL-III实验室、BSL-II实验室、动物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所有子平台均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若干名。其中科研仪器管理中心所管理贵重仪器已超过100台/件,设备资产达4000多万元,拥有高通量测序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悬浮芯片、膜片钳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等大型设备和配套设施。BSL-III实验室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获得国家认可的人类病原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三个核心实验室,可同时接受三个不同项目的课题组。BSL-II实验室按功能分为细菌操作区、病毒操作区和PCR操作区,其中病毒区拥有二个核心实验室,可同时接受二个不同项目的课题组;细菌区拥有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和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等高端仪器;PCR区通过控制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严格为试剂配制、模板制作、扩增和电泳四个独立密闭区。核医学实验室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资质的丙级非密闭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承担放射性试剂的审批、定购、保管、样品处理、测量、废物处理等工作。此外,公共服务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已全面启动,包括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动物平台、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平台、斑马鱼平台。这些平台将本着"为团队服务,为课题服务"原则,为校内外多个学科提供全面服务和人员培训,为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平台将三个"分离"的管理理念[7]、RFID技术、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已实现实验室网络化实时监控管理、仪器分管共享、使用者身份识别、仪器开放预约、使用经费结算、效益评估等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6],同时引入ISO管理体系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促进仪器管理效率全面提高。

3.2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促进医学协同创新发展

3.2.1促进学科建设统一合理规划 科研平台是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传统的医院实验室主要是按学科划分,依托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科建成的,存在实验室建制不甚合理,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且有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加之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建设,各学科之间缺乏联合,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势必会分散,影响全院整体优势的发挥。中山医学院大型科研平台本着以全面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整合为主线,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垄断状况,多学科共建,建立科研资源高度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推进了研究型医院学科建设的合理规划。通过科研资源的整合,相关学科方向的凝练,使得单个优势学科拓宽发展思维,促使其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科研动力。同时,资源齐备,配置合理的科研支撑平台也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间接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3.2.2专业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促进医学协同创新发展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关系着科研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和受过专业培训的的专职技术人员,其熟悉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维修、维护和保养方法,能及时地解决用户在科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故障或技术问题。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或备用状态。此外,共享平台实行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共享服务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共享平台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仪器工程师举办大型试验技术讲座,介绍仪器原理、技术参数和功能等知识,普及相关实验技术和方法,促进新用户和潜在用户对共享平台资源的了解。其次,在用户首次使用仪器时,技术人员提前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实验需求,对其提供前期样品制备指导和建议;并在共享平台的仪器预约界面提供可供下载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视频学习资料;随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上机培训3~4次,直至用户完全掌握并熟练操作该设备。另外,共享平台还定期举办用户答谢会,组织新老用户交流实验技术和仪器使用技巧以及经验,定期向新老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并根据需求反馈信息调整服务,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仪器使用者的满意度。以2012年为例,截止9月,注册用户总数中医院用户达47%,新注册用户中医院用户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7.3%,2012年(截止9月)新注册用户中医院用户已上升至58.4%。总使用机时近5万小时,解决许多课题组急需但又无必要自行配备的常规贵重仪器使用难题,协助攻克临床转化研究中高端贵重仪器的技术瓶颈,促进医学协同创新长足发展。

3.2.3初步建成面向广州越秀区黄花岗医疗产业园区的共享平台 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和人力资源积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由点及面、已初步形成面向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医疗产业园区的共享共用服务体系,针对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力求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利用平台现有的高端精密贵重仪器,建立了能有效促进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病床"循环往复的转化医学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基因组与蛋白组学技术、显微图像及超微结构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膜片钳技术等,以期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该体系拓展了设备共享服务范围,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并为我市科技自助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4结论

医院科研的高水平是医院持续性发展的优势之源,先进的新型科研支撑平台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平台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保证了医院科研能力上升的持续性。中山医学院将结合3年来取得的初步成绩,对科研实验技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不断更新科研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保证和支撑我校医院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创新与强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少平.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2012,19(1):16-18.

[2]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22.

[3]史扬.科研平台的构建及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10:4-9.

[4]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7-9.

[5]董敏,王粤,郭鹏飞.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的现状案例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