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

第1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延伸至高校校园的任何角落,并且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2]。

1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1网络资源的利用面较局限

据相关调查发现(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只有3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60%的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网购等,10%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由此看来,学生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面较局限,并且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仍然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状态,这影响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兴趣的激发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1.2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虚拟的,在网络虚拟性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逃避现实、不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不用承担责任。基于此,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被压抑的丑陋的一面在没有约束的网络上释放出来。网络上没有具体的规则约束,并且在大量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且自制力相对较弱,又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忘记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1.3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必须得符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了解也不够。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都需要提高,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被动。

2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理念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呈现,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冲击社会各个领域,高校校园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并结合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融入互联网+这一元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融合高校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发展潮流。

2.2互联网冲击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的大学教育学生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信息,接触更多的观点,在对信息的理解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被动式地接受教师的教授和安排。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播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被打破了。再加上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导致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受到侵蚀,动摇了学生们固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3]。

2.3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互联网引发众多问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交流思想、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以致沉溺于互联网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导致自己荒废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激发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退化、大学生认知障碍等问题。

2.4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校园网贷现象严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目前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物质生活要求更高,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再加上目前校园贷大多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网贷金额高达几十万。不良校园贷通过低门槛借贷引诱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以威胁、骚扰等违法方式催还贷款,引发大学生跳楼、出走等极端现象,给高校和学生个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3.1高校应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

高校应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真正地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高校各级校领导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了解校情。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之中。

3.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并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上各种不健康的消息、图片、行为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必须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建设网络文化内容,只有掌握了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导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检查、监督以及扶持,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网络文化的宣传工作。另外:高校应该出台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設相关的具体工作方法、制度、条例等。

3.3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发现问题并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选拔并吸引一批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该队伍中。

3.4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在网络上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应利用校园网自身所具有的教育优势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有趣,提高大学生的自学性。高校也可以在校园网络定期开设主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测评、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现象。

第2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7-02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简介:田 野(1989―),男,陕西延川人,助理编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和危机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从教育层面上帮助教师实施教育,也会因为错误的互联网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趋向的偏差。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下谋求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的全新教育思路。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借助文化传导能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

一、网络育人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教育无疑是较为高效、简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引用互联网机制,必然会触及网络社会的阴暗面,如不对此有所规避或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教育成果造成冲击。因此,笔者对网络育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1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年轻群体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多以网络生活为主体,借助虚拟化信息形式,开拓一切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途径。所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沉迷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改善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为其提供健康的信息指导,无疑是高等教育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渠道带来了便利性,多媒体资源也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依托网络进行思想引导

网络对教育的客观意义,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从信息技术特性来看,网络教育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不受空间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交流。第二,不受时间限制。教育者可以将内容提前放于互联网,以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效率,无疑在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有效理解传播内容。所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下,学生将能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可以发现,网络在教育层面上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不过,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限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发生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完全有别于课堂教育模式。同时,原有的课堂教育已被学生排斥。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

从上文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使用课堂教育形式,所以,应当适当转变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容易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应采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三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识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却与之完全契合。因此,可借助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各类活动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行为、思想等诸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阐释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明确底线边界促进了交流

所谓的明确底线,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话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底线。这也意味着任何个体不能够逾越底线来实现交流。此前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担忧,便是因为可能存在的阴暗性话题,即价值溃败和道德虚无,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却能够对此话题有所抑制。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校园文化多需要依托几种形式,分别为BBS、百度贴吧等社区,虽然一些学校主张以官网形式构建文化,但是高校的官网在新闻性和信息主导上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借助社区类网络渠道,可以有效控制内容,并对无底线交流及时制止。同时,社区的权限机制,也能够对话题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明确底线且健康的交流环境。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人与人所构建的交流环境。而人所依据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话题和交流深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在试图构建网络文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主导因素。而在构建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它对学生产生的客观作用。具体为:第一,环境的塑造在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实现方法,并在效率和深度层面上作出考量,让大学生得以有效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第二,考虑到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基础,环境必须与学生基础认知相契合。即在学生不具备认知的情况下,不能够盲目提升思想政治的思想高度,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传播内容。第三,结合社会化因素,从网络文化层面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环境的同时,应当引入社会信息宣导,由此帮助学生提前以社会认知反馈价值观建立,进而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阵地

网络虽然是虚拟化社会,但仍旧有着社会性基础。所以,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网络社会有所轻视,必须充分考量各类客观因素,从而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平台。对此,笔者认为应对平台采取统一化,且平台必须在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例如,以固定BBS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不过,其可能发生无法实现引导的问题。即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不愿在平台中展开交流,故此难以实现文化引导。学校可就此问题,以多层面引导的方式消除不良影响。例如,将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注入平台,使学生不得不关注BBS,并在其中展开交流。

2稳妥处理两重关系

第一,处理育人环境的关系。不同教育环境的教学手段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坚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两者发生混淆,便会在网络文化中产生课堂教育手段,而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感,将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环境下所实现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同样如此。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环境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网络教育的特性在于引导,而并非课堂教育的传导。所以在知识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容层面的转化方面,必然会产生不同之处。所以,不同内容的关系处理,将是分别实现各自效率的关键。

3尽力避免三点误区

第一,避免形式教条。网络育人虽然可同样产出教育成果,但是,其本质在于实现影响。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长年累月的不断宣导,而教育的结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基于教育方法而做出客观考量。

第二,避免缺乏互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需要大量话题作为引导。一些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对简单的互动形式,即希望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可是,由于实践者能力不足以及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理解,往往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达成。同时,缺乏有效的互动,管理者难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其下一步工作将无依据可言。对此,可采用现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形成互动后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第三,避免粗暴监管舆情。一些话题相对阴暗的舆情,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舆情一味抹杀。在管理时,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以更新颖的话题促使学生转换视野,并对过往舆情有效规避。同时,平台建立之初便需要实现规则化,先行告知学生平台的管理规则,并以相对灵活和友善的方式对舆情进行监管,进而避免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弹。

4积极探索四条途径

第一,内容管理。积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在具体执行上,可寻求青年群体的交流特性,借助适合的题材对其引导。以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第二,综合服务。平台必须体现服务功能,这也是学生进入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为学生开通服务通路,让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人,由此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服务平台。

第三,文化环境。建立内容客观、正面、积极的文化传播体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构成积极影响。并在积极文化促进下,树立健康的校园风气,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

第四,舆情引导。网络中必然会出现负面的信息传播,学生对此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扩大化传播此类信息内容,无疑将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所以,应当在信息内容上对学生有所引导,并避免负面信息在平台中出现。若负面信息在平台中不断传播,可采取推进方式,加速信息消亡,并在此后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关系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教育者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本文所提的方法,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希望能对实践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1.1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错误认识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对校园网络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是虚拟的,并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认为网络上的道德与现实之中的道德素质水平无关,网络德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网络是一个信息平台,它便捷高效,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例如2010年10月16日西安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活动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起的。另一种错误的认识则是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认为我们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完美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足以引导网络文化,足以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这种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德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显然已不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发展现状。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错误,提高对于解决网络文化的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总结,探索出一条对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1.2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1.2.1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不够

首先,不少高校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够到位,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引导不够及时且引导措施不力。目前,高校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属于“野生”状态,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管理和分析机构,缺少完善的网络舆论监控、引导机制与方法,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引导的失控。其次,没能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网络上与现实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普遍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间非主流的信息,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在网上也有广阔的空间,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两者疏离感较大,而重合度较小。

1.2.2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不重视本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许多高校并无网络德育网站,无网络德育机制。即便是拥有网络德育网站的高校,其网站往往也是无人问津。目前高校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高校既不可能强制学生访问网络德育网站,也不可能针对其安排考勤或记录成绩,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1.2.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行为放纵随意,不受约束,责任感弱化。据有关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缩写符号,有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1.2.4硬件、软件建设不够

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往往只能够满足于高校主网站运行的需要。对于网络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一是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乏力,缺少管理网络文化与舆论的信息过滤设备、技术,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2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与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一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的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学习了网络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建立网络德育论坛,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论坛在互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由网络论坛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对于网络文化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等特点。首先,在网络德育论坛中所有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民利,参与讨论的人因为匿名的关系没有了传统课堂当中的顾虑,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讨论的乐趣,也符合传统教育中群体讨论的要求,还能使学生们“敢讲话”、“讲真话”,以便与教师们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其次,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获得帮助。在现实中,一些想要进行心里咨询或询问问题的学生担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往往在现实当中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和询问问题,但是在网络德育论坛中他们就不会存在类似的担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论坛来寻求帮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来帮助他们。最后,通过网络德育论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网络德育论坛当中设立一些关于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本校热点问题讨论的版块,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提高德育网络论坛的人气,还能使学生们了解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使网络德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网络德育论坛是离不开良好的维护的,这决定了网络德育论坛是否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对网络德育论坛进行维护,将一些不良的内容及时的删除,将一些优秀的内容通过“置顶”、“加精”、“推荐”等方式提高它们的关注度。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对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网络德育论坛能否起到我们所预期的德育教育作用就主要看网络德育论坛维护的好不好,只有好的维护才会有优秀的网络德育论坛。

2.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4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师升格转型 院校 校园文化 建构

近年来,全国有近70所师范专科院校直接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升格转型为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占全部升格院校的近1/2。升格转型后的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培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在林林总总的高校丛林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有特色地发展自己,是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对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来说,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后发优势,办出与其他院校不同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研究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专门组织,它有自己的专门文化,并且都各具特色和个性,世界上的大学不计其数,但风格各不相同,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但也找不到完全雷同的,这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使然。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之重要。

一、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一是有的高校只注重外显文化的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然而物质文化建设毕竟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已,而精神的建设才是真正的戴在校园文化上的璀璨钻石。脱离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建设,只能是一道华而不实、魅而失真的苍白风景。二是内涵不深,精神文化提升较慢,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活动表现为低层次重复,不少活动流于形式,虎头蛇尾,注重声势,忽视实际效果。三是方向偏离,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二、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不能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而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完成高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切实建设好,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1.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味

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即学校精神,也称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

转贴于

2.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当今,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校园景观的建设应在文化内涵上高于其它地方的景观,应该具有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的心境、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享受一种聚合力量,激发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应注重从校园文化的层面去设计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形成特色,提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水平,从环境育人的目标导向去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

3.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制度文化

加强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是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文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体现,它具有一种同化力和促进力,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引导师生积极进取、自强自律、遵章行事,不浮躁,不失约。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校规校纪,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4.深化网络文化教育,拓展校园文化空间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一是建立优秀的校园网站,占据网上文化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适时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是齐抓共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对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实行“拿来主义”,积极争取广大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英雄劳模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积极争取社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广泛建立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而形成一个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齐抓共建校园文化的大系统,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5.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热烈的学术文化氛围

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要为教师,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师,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造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的学术氛围,为教师充分发挥和发展专业特长,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空间和舞台。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应成为优秀师资的“栖息地”,同时又是优秀师资的“创业园”和“竞技场”。

总之,建设现代新型的校园文化,要坚持创新的观点,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教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全面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许丽英.新建高校先进性校园文化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6):135-137.

第5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宿舍管理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的“三进”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中学分制的推进。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单位的作用逐步淡化,宿舍则成为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宿舍是学生融学习、生活、娱乐、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建设,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及在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开展的相关调查,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概念、大学生宿舍文化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消除不良文化。建构和谐宿舍文化的对策等3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概念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的校园环境中,在长期的宿舍活动中形成的,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载体,以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大学生共创共享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宿舍区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成员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风格、生活习俗等。宿舍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向心力、驱动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和完成的时期,因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中存在的普遍不良现象

在厘清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概念后,我们认识到宿舍文化是通过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宿舍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在高层次上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但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中存在不少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如下:

(一)宿舍卫生清洁工作流于形式

根据笔者对大学生宿舍情况的调研,发现从卫生打扫情况看,其频率并不高,很多宿舍选择在学校检查时突击打扫宿舍卫生。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宿舍打扫卫生频率最高,越到高年级则呈现频率越低的尴尬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对宿舍文化建设不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学风引导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很多高校对于宿舍文化建设局限于环境卫生检查等表层工作,宿舍文化建设难见特色和成效。而且过分强调卫生情况对于领导检查的作用,还导致了学生对定期打扫卫生能带来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良好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陶冶功能等的忽视,导致越到高年级宿舍卫生越糟糕的情况发生。

(二)无节制、不合理的网络生活对学生影响甚大

随着计算机等网络工具进入到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逐渐盛行。这种开放、多元、隐匿的交流方式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内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网络走进大学生宿舍后,大学生即便是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对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网络所吸引,沉迷于上网,无节制、不健康的网络生活,不仅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业的进行。

(三)大学生宿舍中存在不良人际关系

除了对宿舍文化进行了横截面的解析后,笔者还从年级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年级越高,对宿舍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越高。大一的学生刚来到崭新的大学环境中时,不同的生活习惯往往会导致人际交往间的冲突与磨合。其原因在于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在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诱因。而且部分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差及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亦是宿舍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之一。宿舍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将产生引发宿舍成员的心理适应障碍、削弱学习积极性、降低集体荣誉感等等负面影响。

三、消除不良文化,建构和谐宿舍文化的对策

(一)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全方位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地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卫生检查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很浅显的层次上。无形中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有全面、确认识的表现。特别是在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宿舍管理部门则注重“管”,而忽视“教”。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觉得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根本原因是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规律研究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二)丰富校园网学习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通过对学生上网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大学校园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大学生期望值的问题,因此校园网对大学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如果高校相应丰富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如及时推出针对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网络教育资源。就可以增强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作用,从而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认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为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认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可开展的措施有在课程设置中,加强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知识的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与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纠正在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偏差,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技能: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心理咨询机构通过讲座等形式开展。专项服务,使得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个性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改善宿舍管理,积极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项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增强宿舍内成员的凝聚力,使宿舍内成员形成对宿舍的归属感;最后,宿舍管理应深入宿舍内部,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宿舍内人际关系的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

四、总结

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清宿舍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坚定宿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明确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掌握指导宿舍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积极推进优秀宿舍文化的创建。消除各种不良宿舍文化现象,推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6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网络管理;对策

1引言

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了技术支持,也是新形式下教育取得实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2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管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硬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内容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主要包括网上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的建设;潜件建设是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模式。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增加网络设备和增强网络性能;二是网络维护,进行网络故障预警、维修和防护;三是网络线路、设备利用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增强网络利用率的控制手段。教育信息化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所面临的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进一步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挑战,在新形式下,完善高校网络管理,保证教育教学高效展开,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3.1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实效,也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风险。针对网络病毒侵害和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应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首先,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领导机制。高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和党委领导应当重视网络管理工作,将网络管理工作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其次,形成依法治网的有效机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高校网络管理正常发展,保障机构的协同合作、人员的配齐以及经费的充足;健全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保障高校的行政效率、促进师生自律发展以及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最后,将以往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形成固定的方法,为以后高校网络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3.2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应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积极推动高校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的新形式下,要正视高校里的实体文化,充分挖掘高校实体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文化资源,做好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融合的工作。其次,塑造雅俗共赏的网络校园文化。高校网络管理既要改变对流行文化一贯批判的态度,也要改变对精英文化过度推崇的态度。如果高校网络文化只吸取精英文化,那么就脱离了实际情况,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反之,如果高校只吸取流行文化,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没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只有即吸收精英文化又吸收流行文化,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色,才能使高校网络管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工作,保持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活力。

3.3培养高校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网络管理队伍。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校网络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个层次人才的力量。要建设一支从学校领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学生骨干相协调、配合的队伍体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教师和网络技术专职人员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优秀学生骨干做好配合作用,使管理效果从学校层面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其次,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一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关于高校网络管理的交流会,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交流会上交换彼此的工作经验,通过吸取多方经验来促进自身发展。三是高校网络管理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然后,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在高校中,一直存在重学术科研而轻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为了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要破除这种落后思想,对所有工作人员一视同仁。最后,加大高校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高校网络创新给予支持,高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情势,加大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建设网络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常亮.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建设[J].艺术科技,2014(01).

[2]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04).

第7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36-03

一、研究问题及动因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筑健康的人格。南京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十余年,帮助很多学生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项目是以帮助学生顺利出国为导向,因此构建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特色校园文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了教学目标区别于一般的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是一个显著的方面,表现在学生家境都相对富裕,有能力支付高额费用帮助子女完成学业。经济上的优越造成一部分学生缺少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松散,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创建积极向上、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基本是普通的大学校园,对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生事物研究较少。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能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对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要求?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那些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影响?本研究尝试以南京大学外语部国际化办学为例,探索创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搞清楚校园文化的含义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了解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设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的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现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需求。再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最后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可行性方案。

三、文献分析

(一)主要概念的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根据2003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活动。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空间为校园,主要导向是育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其内容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生文化观念、学生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课余学生生活文化活动与校风。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特征及重要性

1.陈炜鸿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即教科研与生活设施、实体存在的建筑与环境等,能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道德风尚与学风校风、价值观,承载和凝聚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师生员工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规定师生共同遵循的工作、学习准则和校规制度。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内师生共同信守的道德风尚与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与精神风貌。

2.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方面,石丽敏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实践性、多样性、教育性的特点,体现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连建华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目标明确性、鲜明的时代性、对象的独特性和师生的创造性等特点。

3.在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方面,王东辉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张漾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国内高校的主旋律教育。

2.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陈炜鸿认为,目前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员工中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给校园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朱鸿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不良文化冲击校园文化的现象,西方文化、港台文化、韩日文化不断涌入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享乐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3.人文精神缺失。石丽敏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或表面形式,而冷落大学精神,缺乏对不良思潮的抵抗力。王东辉认为,在大学的文化教育中,往往一味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4.缺少特色。石丽敏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基本雷同,缺乏特色,没有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也没有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导致校园文化无自己的特色。

5.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陈炜鸿认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沉湎网络的学生增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还有社会竞争给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压力,包括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等方面。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1.提高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陈炜鸿等认为,需从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着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高校文化必须坚持开放性,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3.将德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贺喜灿等认为,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把德育融入文化教育中去,教育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和谐,遵守道德规范。

4.突出学校特色。王东辉认为,要从突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着眼,从学风建设和塑造学校品牌入手,加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5.正确地引导网络文化。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文化殖民,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6.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方面,连建华认为,是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娱乐与教育两个方面到传播、审美与创造三位一体。从封闭型的单校校园文化到开放型的多校校园文化资源共享,时展要求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研究结论

通过问卷和访谈,本研究发现,学生进入南京大学外语部HND中心学习,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为学好外语,能出国留学; 二是在国内没能考上较好的大学,不甘心就读于与自己心理预期落差比较大的一般学校;三是由家长意志决定,学生自己没有选择余地;四是期待毕业后有较好就业出路;五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六是受别人影响报考或怕没书可读等。反映出一些学生认识肤浅,对毕业后的发展盲目乐观。原因就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了解不够。

家长在社会上有地位或较成功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富足,能负担学生高额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父母接触的环境使得学生见识面拓展、交际面广泛。但部分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学习没有吃苦的精神;在外独立性差,欠缺自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差,过于自我,没有组织纪律性;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表现出的此类问题,给中心的教学和管理带来挑战。中心希望通过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国外对接高校的要求。

研究发现,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否有必要的问题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极少部分的学生表示“不关心”或“不知道”。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充分说明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因为有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学生基本都很满意,这也是该项目的一个优势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可以受到南京大学这所知名重点大学的良好校风的辐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意义上,不少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在学生心目中的排位依次是:培养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生活、拓宽知识面、锻炼能力。在本项调查中,凡是表示“不关心”“不知道”“没必要”“意义不大”的学生,基本是出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或是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收效不明显这两个原因。

在对校园文化活动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兴趣不大”,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不能令学生满意。在“是否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选项,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参加过”,说明学生还是愿意去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但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失望。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特别是在国际化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更是不满意,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得开阔,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那些形式和内容,这对中心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真正实现,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思考。要克服这些问题,至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对那些能反映学校校风、校园精神,能起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社团活动,要从人力、物力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2.帮助学生认识并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保证其普及性、群众性。

3.进一步拓展和充实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作用,使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有所收获,学校必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不断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特别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营造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提前接触国外的文化,将来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

4.丰富的内容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讲求新颖、多样的形式,这也是提高学生参加活动兴趣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不断推陈出新,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动别致,真正有意义、有内容、有形式,为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

五、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创办至今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这么短的办学时间内,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和传承。而且,进入中心学习的学生,目的性都比较强,都是以留学国外,获得国外大学的文凭为导向,在国内学习的时间也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时间长,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国内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以下现象:忽视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忽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开发,只关注学生知识及技能培养;忽视间接情景的影响,片面追求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强化。我认为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国际合作理念和某些品质的形成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养成,要借助科学发展的校园文化长期而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培养成的品质才具有稳定性,才能防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侵扰。

在资料的搜集方面,研究大学校园文化的较多,但研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非常少,这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同时笔者也坚信,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支持笔者在有限的文献支撑的情况下,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这对后续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漾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6):172-173.

[2] 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0,(8):90-91.

[3] 王东辉.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8):28-29.

[4] 连建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00-102.

第8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门户网站;校园文化;信息输出

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则成为高校教育、科研及校园文化面貌对外输出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故作此文。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网络文化的急剧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新变化,在这一特定环境中产生了校园网页文化。高校门户网站所传递出的文化正逐渐蔓延至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对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格局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门户网站作为校园文化对外输出和展示的一个平台,建设和体现了丰富的高校文化特征。网页中所传递出的高校各具特点的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文化影响,内隐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制度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价值取向中,并形成一种内在的“人文系统”。

然而,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对学校实力的宣传展示力度不够;信息过于庞杂,分类欠清晰,寻找信息困难;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等。因此笔者以线上调研为主,总结高校网站建设的先进经验与不足,为网站建设提供借鉴,通过不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调查数据,同时结合线下反馈,以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不同群体对于高校网站反映信息的需求与校园文化对外输出的可行性方式,对高校门户网站的页面设计布局和内涵展示提出对策。

2关于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不同高校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和方法,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研究经验与成果,在此挑选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梳理:

南开大学曾基于对20所高校中文网站的评测,对我国高校中文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分析,从网站评测的原则和评测要素以及各高校间的对比情况得出大学网站建设存在的优势和弊端。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拥有的优势包括:网站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学校新闻更新内容及时;注重多种网络形式的发展;精心设计,注重网络国际化发展等。但其不足表现在:对学校实力的宣传展示力度不够;信息过于庞杂,分类欠清晰,寻找信息困难;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网站的服务意识有待提升等。徐墨、肖沫清等人也曾对高校门户网站页面设计与功能设置进行了分析。文章从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与侧重点及在国际环境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在国内高校门户网站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把国内、国外的高校门户网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相关结论。《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一文则通过对多所高校网站的分析和调查,剖析了高校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站建设和管理经验,从网站的需求分析、主页设计和信息标准3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高校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有可用性不强,设计水平不高,信息标准不一等。

在总结此前国内外类似的关于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调查者在调查目的上存在重表轻里、得出结论过于浅薄、缺乏对网站社会价值的评估等不足,这是本文值得突破创新之处。

3调研的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把调研目的放在了如何通过学校官网的布局来挖掘学校的人文精神、社会认知度上。在研究方式上,大胆突破线上线下的鸿沟,以线上调研为主,双管齐下,同时注重线下反馈对线上运营的推动作用。线上调研以各学校官网为主阵地,贴吧、论坛、人人和校内等社交媒体为参照,综合运用各个大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有利于“对外宣传校园文化与高校社会定位”的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存在指导性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最凸显的问题是网站建设理念同质化,几乎绝大多数高校都追求“以生为本,学术立校”的理念,门户网站趋于雷同,缺乏学校特色和时代精神。

第二,在静态视觉上,高校门户网站布局大多相近,多为三栏式,较为刻板单调。网页用色则大多集中于蓝白两色,这使得网页整体特色不明显,识别性不强。

第三,在动态上,高校门户网页的“校园新闻”“信息公告”内容多为行政思政类、领导视察类新闻。网站构架十分相似,栏目主要内容趋于刻板,然而在高校门户网站信息内容的分类上则呈现出体系的混乱,很多内容在不同栏目中交叉出现,同时,各高校门户网站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建立清晰、明确的导航系统。

4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高校学生的思维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及价道取向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又通过网络体现在校园网页上,高校网页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三年、四年,而将是终身的。可以说校园网页文化是实现各类院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陶冶人格、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通道,校园网页文化建设与高校培养目标是彼此互助的。因此建设高品位的高校网页文化,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的需要。

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功能的一个简单、易的操作途径。高校门户网站作为一个学习、娱乐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虚拟空间,体现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页文化建设是各院校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5高校门户网站建设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形成对高校门户网站页面设计的优秀标准和其重要功能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对于国内高校的官网建设具体情况包括布局方式、信息维护、学校文化、手机版的信息呈现选择以及不同层次高校门户网站建设之间的差异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结合当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信息整合。该成果将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革新提供有益参考,也将有利于高校门户网站更好地传播其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媒介和通道作用。

5.1在栏目设置上要科学得体,突出表现学校特色

高校门户网站的栏目是一个网站总体面貌的集中展示,是浏览者的入门向导。全面突出主要栏目、方便浏览是一个网站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园文化输出的必要保证。设置何种栏目,都要以科学、得体为前提,使各个栏目都能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切忌牵强附会,杂乱无章。门户网站的建设者也应充分吸取国内外成功网页的经验和教训,合理规划栏目,有效配置资源,使校园网页文化能够真正用在实处,发挥实效。

5.2大力构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高校门户网站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门户网站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本质上反映了学校在自身存在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是由一代代师生在长时间逐步形成、发展、传承而成的一种文化意识状态,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力和群体意识。注重高校门户网站这一意义符号的建设,发挥学校精神在门户网站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内在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第9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文化发展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十召开以来,我国对于文化建设发展越来越重视,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十与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一起,构成了当前文化建设体系,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极为重要的文化视域。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契合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前进方向,深化大学生文化自觉,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以文化发展的视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1]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文化纳入教育范畴,对于促进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文化可以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大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采用文化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出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基础是人才强国,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促进大学生逐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逐步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

2、实现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

大学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大学作为当前传承优秀文化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开展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渠道。

3、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重视理论教育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文化育人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德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渠道是一种显性渠道,而以文化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长久的,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⑸羁痰乃枷胝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也是推进大学德育工作的需要。

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体系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构建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主旋律,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让学生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同时更是大学生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精神动力。[3]因此,在大学文化育人过程中,需要以各种方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呈现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同时,大学还需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大学文化体系,包括精神氛围、学术氛围、艺术氛围、制度环境、网络环境等,为大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

(2)弘扬优秀文化。文化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还需要不断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在当前时代中,文化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发展。大学之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人才交流也日趋频繁,人才竞争不断加剧。西方发达国家也一直力图以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也包括我国大学生。在无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因而产生一种文化自卑感,对本国的文化持悲观态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优秀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不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这就需要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文化传统,能够客观地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掌握自身文化长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来培养大学生,才能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4]

(3)与时俱进,发展网络文化。当前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还需要发展我国大学的网络文化。所谓的大学网络文化,实质上属于一种亚文化范畴,是信息时代下互联网与大学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以网络信息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在,以信息技术为外延,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是大学生们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信息、了解热点、交流思想、关注世界,这些都是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来实现的。[5]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网络文化的作用,把握大学网络控制权与主导权,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舆论潮流,开展文化教育,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摒弃与抵制腐朽文化,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2、深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潜力

(1)促进大学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深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潜力。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需要去挖掘,去开发,将潜力转化为能力。首要任务便是促进大学文化创新发展。大学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就会逐步失去文化的感染与影响力,从而使其文化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不断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创新。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基本价值理念,是大学校风的决定元素,是在大学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每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也都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因而都是不同的。[6]创新大学文化,就需要创新大学精神,一方面需要大学师生共同努力,采用讨论、研究、凝练等方式总结;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经验,逐步感悟内化。其次,推动大学文化创新,还需要促进学术文化的创新。大学是学术文化的主阵地,也是探索与发现的主要载体,因而需要营造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学术文化的创新。

(2)促进大学文化传播。深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潜力,还需要重视文化传播。传播大学文化,首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到大学之中,深入大学师生的精神之中,要进入课程、进入教材、进入头脑,结合大学教育实践生活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大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等重点问题,引领大学生发展道路上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张革华,彭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90-93.

[2] 王帅.论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J].学理论,2013.09.298-299.

[3] 徐蕾.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40-41+46.

[4] 刁秋华,郝书翠.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89-92.

[5] 周方遒.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98-100.

[6] 李立坚.浅析当今社会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