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科学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相关知识

第1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业评价 新探索

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学生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就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P266]概括地说,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诊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P226]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已经远远胜过了它的甄别鉴定作用。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选出优劣,更重要的诊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目的也是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与学习的实效自然就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扫除教学和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3][P27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现状

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评价和教育测量密不可分。”“测量是评价的基础。”[1][P267]但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有很大难度,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很难确定。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一些人认为考试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状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好,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高。反之,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说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低。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认为:因为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高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能够反映和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因而这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的观点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矛盾,一些人又提出应该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

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得出与思想政治课“高效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情况正好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失败的,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即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无用论者”。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的依据,反映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对学生能力的理解又过于笼统。学生的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种[4][]P141]。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是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像其他智育科目那样进行精确的量化和正误判断。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寻找到相对合理的学业评价依据。

三、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4][P135]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4][P128-129],但同时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4][P129]。在人品德心理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中,思想政治课主要作用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解决“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

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行”的矛盾。只有“知”并且“信”了,“行”才有了可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知”了,不一定会“信”,当然就没有了“行”;有时学生既“知”了又“信”了,但也不一定会“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教学中,从“知”到“行”有一个逐渐“损耗”的过程,就是说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思想政治理论不一定成正比。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但并不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全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学校全部课程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产生作用。学生的行为是整个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做依据,不能把学生的全部行为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一方面,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衡量的;另一方面,一件具体的事或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们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做出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都会前后矛盾。因此,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也不能以某一具体的行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4][P130]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创新

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白,行为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够全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行为表现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同时“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丰富的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结果,而且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基础。

(二)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关键任务。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认识和改造自身的思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必须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应能力要求为重点。

(三)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

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就是说因为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必须了解和参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确保思想政治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方向性。

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准确衡量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价,只需要把握思想政治课是否坚持了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个方向就足够了。

第2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实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甚至是独角的作风,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真正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距离拉近了,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是优化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探究式教学中要用科学的哲学思想作指导,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探究式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认识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遵循哲学本性,是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的观念前提。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对“智慧”的追求,单纯的知识教学不等于“爱智慧”。教师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智慧,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资料中去吸取有智慧的材料,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爱智慧的精神,要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什么是智慧,通过探究和表达,体现和培养智慧。

二、在探究对象的选择上,应当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探究的情境与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所处的客观实际,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选择来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及其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等。案例情境本身要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特别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本地实际。这样探究学习才有现实的条件性和可操作性。

三、在师生关系和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探究式教学中到底谁是探究的主体?显然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是演员,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教师有时很难控制自己参与的“度”,常出现越俎代疱的现象,应做到以生为本,多让学生活动起来、表达出来、讨论起来。当然,还要处理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接受性学习并非一无是处。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吸纳外部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讨论、演讲、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较多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还要调动中间生、激发后进生。同时注意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主动的、生动活波的、积极向上的发展。

四、在探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好矛盾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质疑、解疑,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探究过程就是不断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和实现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实现“无疑――有疑――无疑”循环往复、认识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直至实现飞跃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

第3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77-01

新课改带来的新教材和新思路看似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和“快乐有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中学思想政治课,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转变观念,培育学生主体性意识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划书、记忆、背诵,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只有明确了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三、重视日常生活,理论联系实践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在中学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4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初中思政治教学谈谈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政治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后,政治教师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是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例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部分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我班每个学生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有的学生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些学生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情。

五、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在开展反思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反思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若不喜欢上政治课则说明学生对此学科缺乏兴趣,老师要在着力培养学生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领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政治这门学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政治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观念,改进方式方法,善待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少一些说教与灌输,多一些引导与启迪;少一些批评与责怪,多一些表扬与欣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戴伯韬.政治教育应起主导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1.

第5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科学现象观察 会计模拟实验观察 提炼 比较

众所周知,现代管理会计的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为企业提供成本控制、计划预算、管理决策和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工具。与规范研究(Normal Research),同样,管理会计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也是依循两条线索进行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和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实地研究,其中后者是更加实用的路线。这种研究路线主张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所谓的“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了解企业组织的管理决策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理论概括。由此可见,实地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者深入企业组织现场针对实际作业或过程,通过直接观察或访谈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而取得真实研究结果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教授对“综合计分卡”的研究成为会计实地研究法的标杆,该方法成为企业管理方法创新研究的又一趋势。

我国管理会计实证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摸索,已有许多丰富的成果。我国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技术性的层面上对管理会计中实证研究的方法结构进行了中肯的分析。会计研究者已经开始采取直接观察、实地访谈和以公开研究者的身份参加企业的一些生产经营会议,已经从认识论上和技术层面上为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做好准备。但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上看,我国进行实地(验)观察研究以实务人员为主,一些成功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缺乏推广与应用,这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邯郸钢铁总厂采用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现代化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以及与美国“泰罗制”相当的中国“啄化制”,都展示了实地观察研究和模拟实验研究对现代化管理方法的促进。为了总结成功经验,邯钢经验被编撰成著作出版,成为管理会计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观察成功的范例。除了前面提到的邯郸经验和“啄化”经验之外,我国其他一些企业已具有了开展实地研究的成功经验。其中比较典型的如兰州炼油品储运厂“自主管理工作法”;镇海炼化化工部朱幸峙“创新班组管理办法”等。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实地(验)观察研究法在我国企业管理方法创新方面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科学现象观察的本质及实验要素

本文所讨论的科学现象观察是涉及仪器与工具辅助的观察。科学观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伽利略(Galileo)认为,科学现象观察是感官和理性,知觉与概念,现象与陈述的紧密结合,该观点与哈金不谋而合。哈金开启了两个观点:(1)观察具有“行为―实践―技能”的特点;(2)许多科学现象是由实验建构的。他在1983年发表《表征和干预》(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一书,试图提供一幅观察与实验的新形象:①观察是技能(skill),是实践,具有独立性,不是必然要依赖理论的语言或文字报告(verbal report);②实验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不在于检验理论,而是在于创造新现象。实验不是理论的附庸,实验自有其生命。有人认为,观察或知觉某一物体需要能指认出它是什么,而指认则有赖于预先的“概念架构”(concept framework),进一步对这个物体进行观察描述的语言也依赖于一个“自然解释”(natural interpretation)。譬如,中世纪天文学家“观察”到“地球静止”,这个描述就预设了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宇宙结构论。由此而产生了理论优先的观察背负理论(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其代表人物韩森(N.R. Hansen)的“观察渗透理论”认为,科学观察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看到”(see),“看成或看作为”(see…as)和“看出”(see…that)的语意分析之上,但这种理论却没有很清楚地论证“看到”和“看成”的逻辑关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现象乃是实验的建构”,前面提到哈金持有该观点,古仃发展哈金的观点,提出“许多科学现象是实验者的行为程序所建构的”。我们通常用“建构”来翻译 construct 和 construction 。它们常被用来对立于“自然”(nature)或“实在”(reality),意味著人为地创作或制造。因此,如果说“自然现象”和描述它们的理论是“建构”的,就好像在说它们不是“实在的”。既然它们是“建构的”,它们的“真理性”(truth)就依赖于人们使用的工具和建构的方式,因此建构论(constructivism)似乎蕴涵着一种“任意性”,是一种“相对主义”(relativism),往往对立于科学家偏爱的“实在论”。对于科学观察,古仃的立场是:有意义的自然现象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但它并不是任意的,也不能导出相对主义;甚至,古仃仍然抱持一种实在论立场。由此可见,“观察是一行为、实践、技能”的观点,以及“科学现象乃是实验的建构”,与“观察背负理论”学说并非互不相容,他们分别表述的是“观察与行为”、“观察与现象”、“观察与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现象观察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体,整合上述三点,发展一个完整的观察理论体系才能全面深刻地透析“科学现象观察”的本质。科学现象观察是“经验”形成的逻辑起点,即实践的依据和出发点,然后才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过程和结果。

很多研究者对实验室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仍旧是哈金。他把实验室分成三个部分:思想(ideas),实物(things)和标记(marks)。各种问题和理论是思想,调查的物质材料是实物,实验的结果是标记。哈金还分别列出了十五项具体内容,思想包括问题、背景知识、系统化理论、局部假设和仪器的模拟(modeling of the apparatus)等内容;实物包括实验对象(tar-get)、能量来源(source of modification)、探测器、工具和数据生成器等内容;标记包括数据、数据评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等内容。哈金的实验室要素的集合体包含人类力量的结果,即人类力量的实体(objects of human agency),而人类力量(human agency)这个要素被遗漏。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过对实验室的微观考察, 古仃与哈金、谢延娜、皮克林等提出了一套新的实验室理论:实验室是包含许多实验要素的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实验室科学的稳定。

二、会计模拟实验观察的特征及实验要素

作为科学观察的一种,对于会计模拟实验特征的描述,我们愿意引用前面所提到的哈金理论,他建议对于观察实验回到“常识”角度去理解。仅从观察常识角度看,会计模拟实验具有一般科学现象观察的普遍表征:(1)观察不是观察报告,而是行为或实作;(2)观察是资料的来源,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但是没那么重要;(3)好的实验者通常也是好的观察家,能够在实验中看到非比寻常或未曾预期的结果;(4)值得注意的观察很少支配了后续的工作,实验取代了粗略的观察;(5)观察是项技能,可以透过训练与练习来改善;(6)观察背负理论并不正确,理论之前有很丰富的观察叙述;(7)20世纪科学的观察通常要依赖工具的辅助。与自然科学现象观察与提炼相比,会计模拟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数据缺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会计模拟实验具有模型化的实践性特点。综合实验的实验资料,一般是以某一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事项、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综合实验的组织运作方式,一般采用混岗运作方式和分岗运作方式两种。专项实验按照其内容和目的不同又分为单项实验和专题实验。模拟实验观察必须与实地结合起来,数据相互对照补充进行修正,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会计模拟实验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既定条件,以获得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在会计模拟实验特别是在一些专题会计实验中,设定条件不同,所得结果也不一样。可以按照预定的实验目的,进行不同的模拟演练。会计模拟实验具有纯化环境和过程的特点。对会计模拟对象的简化或纯化过程,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化会计环境;二是简化会计过程。而在实验室里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对模拟原型单位的会计事项进行加工、改制、提炼、减化,缩短其会计核算过程。为保证模拟实验的数据有效,一般会计模拟实验往往与实地研究等同步进行,做到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美国著名会计专家麦钱特教授在1987年研究公司忽视可控性原则的原因与程度时使用了实验室研究法,而在1990年研究报酬激励效果时则采取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交替使用的办法来补充实地研究结果。

哈金提出实验室科学的特征:第一,实验室科学是一个辐射的范畴;第二,实验室科学主要回答实验室内什么被做的问题;第三,实验室科学研究那些在人们进人实验室前的单纯状态下不存在的现象。相比哈金的观点,会计模拟实验要素更强调资源、实验空间、过程和技术、认识技巧、人的行为、现象验证等。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数据资料搜集;数学的或逻辑的过程;技术的先例;仪器或设计理论;技巧的过程和特殊策略;计算机的或其他说明程序等。谢廷娜特别分析了实验室科学中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家是一个“可延展的工具”。她把实验室的仪器,科学家,影像和中介物等作为实验室的要素。由此可见,实验室一方面是具体科学的集合体,另一方面实验室自身也被作为“科学”来对待。会计模拟实验观察注重被观察对象的行为特征,注意实验的外部环境和人自身的内因条件,其中心理分析是重要的一环。有关行为研究的实验通常需要考虑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行为设计和变量控制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是实验的基础,这是因为通过实验研究行为问题,目的是研究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研究影响行为的激励因素,以便制定适当的制度与政策,预测和控制行为。实验的设计应该努力在简化的环境中体现行为主体受到的影响,并且使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结果容易观察与测量。

三、“观察”过程与“被观察现象”建构的比较

以哈雷(Comet Halley)彗星为例,公认的发现者是哈雷,但在哈雷之前很多天文观察家都已观察且记录到这颗天体。据《春秋》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共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段记载的年、月、日数,位置和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战国时代,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态的彗星图29幅,这些彗星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条数也不等,彗星的头部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点,有的是圆圈中心还有一个小圆点或者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值的。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晋书.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而欧洲直到16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中国的彗星观测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学家的高度赞扬。然而,首度确认过去多次天文记录是同一星体,确认它是彗星,并计算出它的周期者唯有哈雷。显然,并不是简单地首次“观察”或多次记录就可以被视为“发现”。一个完整科学的观察理论(theory of observation)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观察是个目标导向的行为(goal-directed act):观察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训练的为实现(或落实)某个目标的技能,有其行为目标和行为结果;(2)对于被观察对象的指认或确认:观察者预设了一个可落实模型,其中蕴涵一个先行的分畴分类的概念架构。(3)有可能发展出不同的高层模型:即不同的高层理论,具有不同的高层理论背景的科学家,可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4)具有观察行为历程:观察者投射出一个可落实模型作为目标,此目标引导观察者赋予感官信息秩序,并做指认与判断。一旦此判断与某已知的高层模型相冲突,观察者可能检讨该高层模型,也可能检讨可落实模型。(5)某些科学现象是实验行为的建构:实验者投射出一个可落实模型,提供秩序与行为程序,引导实验者依序执行。如果可以完成程序,则为该模型的落实。如果不能完成程序,表示该模型无法落实(fail to realize)。

以上讨论的(3)、(4)、(5)就是科学现象大量观察基础上“被观察现象”建构和提炼的过程,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科学现象的提炼是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依据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现象的提炼有三方面:即理论积淀――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事物本质――提炼经验事实的目的;运行机制――提炼经验事实的关键。揭示其内在机制应该反映事物内在各主要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所引发的事物的某种变化。分析它的多种条件,它的内部结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寻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何种措施,各种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才形成某种功能而使事物发生变化、产生良好效果的。这种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深入揭示“现象”和“经验”的内在机制、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

根据著名会计学家卡普兰教授(Robert S. Kaplan)的研究,会计实地(实验)研究方法结构是指对会计问题进行实地(实验室模拟)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以及各个步骤所涉及的原则、工具与方法的综合。会计实地(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可归纳为:项目选择研究设计数据的表达与解释研究结果评价。在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作观察思考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根据相关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测,提出假设命题;设计研究程序和方法;搜集有关数据资料;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对前面提出的假设命题进行检验;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结论对现实或理论的意义,以及可能进一步研究或改进的余地。在实验模拟观察研究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个步骤――实验设计过程,它是实验研究的核心。实验研究用以检验假设的数据是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得到的,因此实验研究程序和方法的设计直接关系研究的最终成败。在以上步骤的具体实施上,实验观察法与经验研究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在第一个步骤中就已经显示出来。将假设命题具体化为可以检验的模型,与实验设计有直接关系,研究者在对研究结果做出理论预期(即假设)时,必须考虑实验的可实施性;在建立可证伪的检验模型时必须考虑变量的值可以通过实验取得。研究的第四个步骤是数据资料收集,在实验研究中就是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情况。这一点上与经验研究的差别在方法定义时就已经明确。

对于会计中实验观察数据的表达与解释时应注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示数据和控制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控制分析的有效手段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对最终研究报告的贡献进行解释和说明。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数据的表达与解释是会计实验观察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主要是对研究结果有用性的评价,而研究结果的有用性是通过它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这两方面的潜在影响(意义)来评价的。一项成功的实验观察对会计实践的潜在意义会很快地通过会计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实验观察者大都选择了经理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提出的种种建议很快被经理们采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大多数的会计的实验观察结果在实践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有用性。相应地,实验观察结果对会计理论发展的潜在影响,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才能表现出来。目前来看,实验观察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它激起了许多会计学家,特别是那些组织行为学派的会计学家对会计与控制问题的实验观察兴趣,推动了新的会计控制方法和模型的产生与构建;而且,这种新的方法与模型是以实地为基础,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描述,突破了单纯的模拟实验,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 综合记分卡:良好的业绩测评体系.波士顿:哈佛商业评论,1992.2

[2]穆荣平:技术预见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科学的思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第十辑).科学出版社.2007

[3]陈瑞麟:科学模型的投射与落实.《科学与世界之间》(第四章).2003,127-179

[4]金俊岐宋秋红:后人类主义视野中的实验室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二十三卷第五期).2006

[5]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价值管理视角.北京:会计研究,2006.2

[6]刘昕婷熊俊: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的再认识. 吉林.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

[7]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式有效的实验研究. 北京.《会计研究》.1997.9

[8]Chalmers, Alan (1990), Science and Its Fabric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9]Feyerabend, Paul (1990), Against Method,3rd。ed。(London:Verso)

[10]Gooding, David (1981), “Final step to field theory: Faraday's study of magnetic phenomena, 1845-1850,” Historical Studies in Goldman, Alvin (1999), Knowledge and Social Worl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1]Hacking, Ian (1983),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6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形象细节 思考

日前,职业教育新课改如火如荼,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轮课程改革的诸多环节中,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教师,往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或只片面注重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形象细节,而正是这些往往不被看重的形象细节,关系到教师整体个人素养的提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为此作点思考。

1、教师形象细节的内涵

依据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教师的个人形象细节包括哪些呢?它们又与教学有着何种关系呢?经过查找资料,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梳理。华东师大心理系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邵瑞珍把教师的角色分为知识的传授者、父母形象、课堂纪律管理员、一个榜样、心理治疗家、朋友与知己、替罪羊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西华师范大学冯文全教授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归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教师的形象细节主要包括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等,形象细节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疑都会对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影响作用,要明白“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细节,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以何种态度去面对这些来自非学习的诱惑力,也是学生将来面对社会所呈现形象的无形佐证。因此,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形象细节对提升职业学校学生道德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x。

二、注重教师形象细节的作用

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言谈,表达要准确,音量要适当。假如一个教师,土话连篇,甚至骂骂咧咧,高门大嗓,吐沫四溅,语言粗鲁,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相反会被学生所冷漠和厌弃,学生对他只有“敬而远之”,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的仪容仪表,它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最易为学生所感知,并由此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教师的仪容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以及对教师本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教师美好的形态,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在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和人文世界,教师自身就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所以一些隐性知识流传,对学生的影响力,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展示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的载体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道德实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否带有德育的故意,实际上都是德育的无声影片,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注重形象细节,既是自身形象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优良师德师风建设的需要。

三、注重教师形象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既然教师的形象细节对学生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不仅仅是老师自己要注重形象细节,学校也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引为主”的教学的原则下,可以通过对教师形象细节的评价新模式,包括评“教师形象”“教学现象”“教学效果”等教师课堂教学的形象细节,以规范教育行为为重点,以学生评教为起点,以师生广泛参与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发扬民主、评改并重、树立先进的原则,端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细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评“教师形象”,促进教师自我改变

笔者曾对教师的头发、化妆、衣着等上课时仪容仪表以及教师带手机进课堂或教师在上课使用手机等现象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仪容仪表表示满意,学生喜欢打扮得体大方的男女教师,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部分教师表示不满意,在不满意中,主要是:①个别女教师头发染色、穿着太露、透;②个别男教师打扮过分随意;③教师带手机进课堂。笔者通过“教师上课形象”的评价中,看到了学生的诉求,听到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把学生的评价如实地向任课老师反馈,自觉地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细节的重要性,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对照与反思,从而力争塑造优良的教师形象。

2.评“教学现象”,实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学现象评价,包括上课守时、课间态度、授课方式、讲课声音、课堂板书等方面表现的好坏,还有课前指导、课后交流、课外沟通等所带来的师生情感程度的深浅之差别。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如不少学生提到,有个别教师总在上课铃声响后进教室,有老师课堂板书设计不够科学等现象。笔者以为,所有这些上课的形象细节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这其实也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安全,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益,尤其是我们倡导创新教育、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课堂,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被激发、创新的潜能能够被调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少提出,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即对安全感、稳定性、受保护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学校通过评“教学现象”,针对教师课堂上的形象细节,建立健全常态化师生情况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引导教师谁主管、谁负责,限时办结。对情况复杂、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解决的,学校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主动履行职责,共同予以解决。

3.评“教学效果”,夯实技能人才培训的根基

事实上,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搞好课堂教学同样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优美形象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事情成功的前提。一个人的兴趣许多都来自于对某种事物的高度注意和喜爱。

第7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师团队 规范管理 糖尿病 血糖 血脂

收集本社区2010年2月~2012年4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500例,根据规范管理的时间进行分组,选择规范管理时间≥1年为管理A组1000例,男560例,女440例;年龄45~78岁,平均54.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110例,初中550例,高中级以上340例。同时选择管理时间<1年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4~81岁,平均56.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50例,初中240例,高中级以上2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①信息化管理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社区体检信息、医疗就诊信息,生化检查信息,整合后全部录入社区卫生工作平台中,社区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及时把随访资料录入信息库,是患者疾病动态信息在平台中良好显示。②随访工作人员实行分组责任制,对所在辖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糖尿病分级要求随访及家庭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用药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根据其自身情况帮组其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指导糖尿病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③集中教育,病友互助每2个月进行1次全体糖尿病患者的交流会议,邀请内分泌医师进行糖尿病学术讲座,解答患者问题,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并现场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如何正确搭配饮食等,鼓励病友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并交流经验。

结 果

两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管理组在管理1年整和对照组在管理3个月整进行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2。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还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1]。社区糖尿病管理具有范围小、管理精、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社区转移[2]。

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收录患者健康档案,疾病诊疗档案,成立由专科医师及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责任小组。监测结果显示两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良好,与文献报道相符[3],显示长期稳定的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第8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情境 作业布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生活、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类社会生活在沧桑巨变中留下了许多闪烁理性智慧的美言佳句、成语故事,诸如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农谚俗话和洋溢着时代气息启人心智的当今社会流行语等,就是我们政治课用之不竭、愈用弥新的信息宝藏。教师如果把它们适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让生活中的美言佳句走进课堂,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如在讲授“普遍联系的观点”之前,事先我让学生收集生活谚语、诗词歌赋等。上课时,教师稍加点拨,像“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等,学生们娓娓道来,就把庄稼生长与水、肥之间的客观联系直截了当地展现了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出植物是运动变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凝聚着对人生岁月变化的感慨;“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则抒发了作者致力于推陈出新的宽广胸怀,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这些名篇佳作无疑引领着学生真诚地去感悟,也给“坚持发展的观点”的课堂教学增光添色不少。

为此,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精选生活语言素材。只有那些有着浓厚的生活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给人以启迪的美文佳作,才能入心入肺、打动学生。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所传授道理的抽象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营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如在讲授“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上课时,向同学们展示一组精美的四季图片,学生们兴趣高涨,无不为画面展现的美妙场景所折服。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本课的内容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春天是明媚的,夏天是热闹的……有的说,秋天是喜悦的,冬天是肃静的……很有诗意,还有补充的吗?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春天是绚丽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浪漫的,冬天是纯洁的。一年四季各有各的迷人之处,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这说明了不同的事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体现了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小课堂,大社会”,教学融入生活,润物无声,学生就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思想政治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关注和参与生活的能力。教师只有创设好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彰显。

三、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重在体验和实践。

以《经济生活》为片段,可以布置这样的综合探究作业:小斌是某校一名高一住读学生。自高一开学交了住宿费后,他还剩下300元的生活费。他准备一个月后回家看望父母。假如该地的基本生活费是每月220元,回家路费10元,小斌正在计划如何消费。请你为小斌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并简要说明经济学依据。

第9篇:科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