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重、创新进取、德艺双馨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文明的行为举止、科学规范的职业操守去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环境的构建上,要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将道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发展,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展板、标语、制度、规定、标准、职责等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地展现出来,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促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来进行阐述。
2.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培育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的职业情感,如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职业技能,如职业技术、职业行为习惯。
这两块内容就其在现代社会就业中的重要性而言,职业情感素养的重要性远大于职业技能素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对精神层面的职业素养相对薄弱,造成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较差。主要有以下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主人翁精神;遵章守纪方面有待提高,迟到早退现象比较多;对企业忠诚度不足,很多学生会经常跳槽;工作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尊重体谅他人;安全意识不够。
一、造成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原因
1.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活力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政治思想课来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德育课程关于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内容,可比较全面、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课程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没有与真实的职业技能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需要的是身边的事例,最好看得见、听到过,需求和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上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因而培养职业素养的最好环境应该是专业课堂。二是通过班会课实现。但班会课的教育往往是就事论事,不成系统,职业性不高,而且有许多班主任老师多是文化课教师,对专业了解不够,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思想建设、法治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迷茫,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就不能认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消极作用,扭曲价值观,造成理想信念的空虚。学生往往先于教育者接受到社会各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以容易形成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滞后的局面。
3.学生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是义务教育中偏下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相对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另外在义务段教育中并没有涉及职业启蒙教育,造成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较差,许多学生在填写入学志愿时,对职业一无所知,对所谓的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说起,造成部分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另外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如何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落脚点就应该是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1.提倡大专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
现在的学生在高一入学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所谓志愿完全是听从家长意见,或者是随其他同学的想法,对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有大专业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个大专业,上课首先要从大专业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专业氛围,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例如数控专业学生在一年级时首先接触的专业课是机械制图,但作为一个机械制图老师,不能局限于机械制图专业课,而应从整个机械数控专业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明确本专业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的课程以及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在职业学校学习,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都能清晰勾画自己的职业蓝图。
2.适当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学生定位在一个农民工,而是一个技术工人,所以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通过了解企业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一个很热的词。但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平时要注意了解相应的企业情况,尤其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职业的工资水平、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虽然这些知识不能完全称之为企业文化,但比现在所谓的企业文化进校园,贴几句标语、挂几张企业的照片或者几幢冠有企业名称的教学楼,要丰满许多。这些实实在在的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了解自己的定位。例如目前所有的中职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7S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向学生说明7S管理模式的历史以及它真正的作用,只是把它当做大扫除,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来向学生阐述日本丰田公司以及它的7S管理。另外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讲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知识,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农民工的区别。
3.创造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说简单点,就是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一个故事:一个屠夫无论看到什么动物,总是盯着它的脖子,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想从哪里下刀最好。这就是一个职业意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职业意识主要有质量意识、顾客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以及交货期意识等等。
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职业情境和职业场景,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例如机械专业车工老师在实训操作课,通常都是单人单件,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工件,这在流水线作业中行不通。因此教师要换位思考,模拟企业生产,让一个小组做一批工件,每人做一道工序,最后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成本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服务专业的学生更是要通过情境教学加强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训练。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某旅游景点,然后在把景点做成PPT,让学生模拟导游工作,一个学生做导游,一批学生做游客,通过模拟导游训练,培养导游的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如在导游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评价做导游的学生,更要评价做游客的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真正一个游客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要求,以此训练学生如何从顾客角度考虑做好服务工作。
4.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笔者曾在课堂上看到一个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拧一个螺母时,拧不动就把脚踩到扳手上用力蹬,也曾看到过机械专业的学生,把卡盘钥匙插在卡盘上就离开机床。这些行为都是不良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些行为细节会让我们的学生显得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形象。专业课教师上课时,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如电工专业教师就该明确学生在剥线时的保留长度,电工工具摆放位置,工作台整理规范,服务专业学生托盘手势应该怎样、餐具距离是多少、餐具摆放的秩序是怎样的,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只有长期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5.加强契约精神教育,促进职业道德生成
契约精神即为反映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的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是一种重视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契约精神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职业道德的思想文化基础。契约精神其实是对契约的一种敬畏,其作用甚至是远远地超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不得不承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确实缺少契约精神。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正面教育学生契约精神的形成,注意收集一些正面的故事,并想方设法把这种契约精神融入到专业课堂中,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说教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职业、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的老师能教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落实“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及人格魅力。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德友.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叶振忠.ISO9000思想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电子、电机、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具备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维护和用电检测与管理能力,从事发电厂、变电站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用电检测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电力公司和供电局的调度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中心从事自动化运行管理工作;大中型发电厂和变电站从事远动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微机通信技术管理工作和值班运行及电气试验技术工作;在供电局从事线路维护、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从事配电系统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工作。
从毕业生的分配单位和工作岗位来看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既是新兴学科,又被广泛应用,发展前景有三大利好因素,就业和创业前景都相当可观。由于国外这方面的技术比较先进,最好能出国深造。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电气设备安装、监测与维护能力;
3.具备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和常用测试仪器的应用能力;
4.具备变电站仿真技术的运用能力;
5.具备自动控制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6.具备电力生产安全意识及触电紧急救护能力;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应得到政府及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而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结合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便使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得当,使得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无法顺利开展,主要问题如下。
1.1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见效慢、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该项目的管理意识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缺乏针对岗位与职务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因此面对不同的工资收入,难免会引起部分员工的不满,进而使其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工作效率,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正常开展[1]。同时由于岗位流动性较大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激励机制,岗位工作中从事定时工作制的人员容易消极怠工,从事定量工作制的人员容易盲目追赶进度,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人员素质普遍欠缺
由于大型农田水电工程在施工中需要多层招标,中小型农田水电工程要乡镇直接发包,因此工程施工的一线施工单位实力有限,技术较低,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人员团队多由临时组建,导致工程化技术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稳定,对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施工过程不能按时完工,或盲目抢工期进度中出现严重工程质量隐患。同时由于季节性用工荒时有发生,施工人员薪酬时价变化波动加大,且一些施工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人员招募过程中由于一线技术人员与工程设备多由临时招募,常常发生同时承接多个工程的情况,因此常出现在工作中敷衍工作现象常见,导致工程施工设备质量与人员施工认真负责程度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施工隐患。
1.3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一方面主管工程部门对工程施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对大量的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施工单位资质审核过程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资质方面的评估,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具体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现象不够重视,使工程施工的人力保障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工程质量[2]。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仅仅起到人力资源招聘预配置、薪酬管理两个方面的作用,缺少人力资源规划,使关键技术型人才临时招聘时难度较大,不能保证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对劳动关系管理缺位,是施工管理权责相对混乱,绩效管理体制僵化,不能适应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
2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2.1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薪酬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文化构成,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设计有针对性薪酬结构,对流动性较大的技术人员合理加大奖励绩效在薪酬构成中占比,并合理分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在绩效奖励标准中的权重,科学有效的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既保障施工进度,又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激励与监督作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基础工作量与基本薪酬,保证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公平实施,进而减少施工人员产生盲目赶工或消极怠工的现象。2.2加强人力资源人员素质主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依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引进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保证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实现。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保证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保障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相对稳定性,避免在具体的农田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过程盲目追赶工程进度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工程质量,避免由于人力资源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在季节性用人时期出现影响工程进度的意外情况。
2.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对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进行开发、评估、建档、整理与储备,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保障。其次,严格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管理,切实保障施工人员队伍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第三,结合具体施工对长期劳务合同的非技术人员进行适当技术培训,为应对季节性用人储备可替代人才。第四、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源关系混乱造成的资源损耗。第五,灵活利用薪酬与绩效管理制度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3]。
结论:
综上所述,要做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结合行业实际情况,针对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强、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培红.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问题与强化措施探讨[J].农技服务.2015(11)
[2]邵雅璐.水利工程中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农技服务.2015(11)
关键词 一体化 课题 课程性质 驱动技能工作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55
Abstrac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integrated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is faced with great difficulty, the idea and content of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elect integration teaching task is used to carry out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he "driving skill island" as an example, on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to be analyzed.
Key words integrated; topic; nature of curriculum; driven skills island
“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来源于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针对自动化生产线(或设备)的控制、运行、技术改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是以培养学生独立以及合作完成专项典型工作任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本课程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性较强,能满足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课程描述
本课程从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理念发展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教学理念;从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发展到“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先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往纯理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发展到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己要学习良性教学关系;从传统的教室教学为中心模式转变为一体化实训基地为中心的企业现场环境教学,发展到了“做中学”、“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的转变。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课程将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工作任务学习、小组研究活动和拓展提升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完成传送带基本运行控制、传送带拓展功能运行控制、搬运机械手的运行控制、圆形转盘加工台的运行控制、药粒自动瓶装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工作任务。该课程分成5大项目、5大典型工作任务模块、13个子工作任务课题,将职业行为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任务训练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检修等工作,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机械手驱动技术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和简单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规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 课程定位
2.1 办学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运行维护、生产、营销以及初步开发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2.2 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驱动技能工作岛”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让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种必备的变频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基础、步进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结合生产应用和实际工作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符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该课程不仅仅服务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同时也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3 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高级)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组成。“驱动技能工作岛”是职业能力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为后续的综合应用模块学习服务,因此“驱动技能工作岛”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中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贯穿了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综合应用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
3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及结构体系分析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种必备的变频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基础、步进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结合生产应用和实际工作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符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本课程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选取,从职业岗位对操作者素质、能力要求出发,依据课程目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设计选取确定了变频器基本调速应用、变频器拓展功能应用、气动与步进技术、伺服驱动控制技术和驱动器综合应用这5个学习项目,传送带基本运行控制、传送带拓展功能运行控制、搬运机械手的运行控制、圆形转盘加工台的运行控制和药粒自动瓶装控制系统的设计这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13个学习子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子任务,学生将具备变频技术、驱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
3.1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
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本领,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围内的能力,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当前,技术快速发展,劳动组织方式也随之变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不断变化和深化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结合驱动技术所必要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出发,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达到对学生的训练目的。
(1)职业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掌握变频器基本调速控制方式,能对变频器控制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气动控制基本原理,能对气动回路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步进驱动技术原理及应用,能对步进驱动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伺服驱动技术原理及应用,能对伺服驱动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基本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1)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习认知规律。(2)工作任务的选择由简单到复杂。(3)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实一体教学,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突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 课程教学特色
关键词:空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7-0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科学适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浙江省制冷空调行业对空调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浙江省制冷学会,与海尔集团、浙江百诚集团、浙江商业机械厂、盾安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调研、设计、论证、实施及完善,构建以“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浙江制冷空调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反复的研究论证,我们将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诚、毅、勤、朴”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面向现代服务业,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上胜任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目标定位,在对制冷空调企业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具体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
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岗位认知实习及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赴相关空调企业进行认知实习,通过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让学生对就业的岗位有感性的认识,并培养其职业素养,对今后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有明确的方向。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是指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及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维修电工、CAD证书。
2.岗位技能学习。职业岗位技能学习主要包括空调系统设计技能、制冷空调系统运行维护技能、制冷空调设备维修技能、制冷空调自控系统维修技能等实训内容,并要求获得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专业技能证书。
3.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制冷空调企业参与空调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使学生能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习工程现场应用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空调工程术专业以及职业岗位的真切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回校继续学习和提升综合技能打好基础。
4.毕业设计。利用空调企业施工中的工程項目,制作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毕业设计項目课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分层次灵活地组织学生完成课题设计。
四、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调研和行业专家的论证,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空调工程销售等岗位的技能項目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根据制冷空调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将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为:中小型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岗位、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岗位、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岗位、空调工程的销售岗位。然后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析和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再针对这些技能要求,进行适当的归类、整合,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针对这些职业岗位要求,结合当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中融入技能证书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创业讲座”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技应用文写作”等必修课外,还开设了“经济法律知识”、“音乐鉴赏”等素质选修课;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专业视野与相关专业技能,开设了“制冷空调新技术”、“制冷空调专业英语”、“汽车空调及维修”、“三维CAD软件”等专业选修课。制订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该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与企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五、核心课程建设
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按照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制冷技术与设备”、“空气调节技术”、“空调工程施工与运行”、“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及检修”等4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经过长期不懈的改革和探索,逐步构建了以“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了“空气调节技术”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取得了较大成效。空调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已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空气调节技术”课程则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及检修”等3门课程教材被省重点建设教材立項。同时,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水列全校25个专业第一。
参考文献:
[1]王静霞,余菲,赵杰.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8.
【关键词】专业教学;职业素质;职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66-02
培养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的要求,需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一、构建渗透于专业教学中的递进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专业教学中渗透递进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整体构思,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人才培养体系可突出应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市场需求、技能发展为牵引,以“专业认识能力―专业实验能力―专业设计能力―专业实施能力”为主线,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入学的第一年,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校内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便于今后重点发展。第二年,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由学生自主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年,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第四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缩短与企业之间距离,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整个思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方法
(一)加强专业入门教育,增强职业意识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职业”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职业素养”也是他们从没接触过的新领域,职业素B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因此,在我校第一学期开设了专业入门课。专业入门课主要分四大块内容:职业发展史简介、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习该专业的目的内容、初步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入门课,让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了解认识职业、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引领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意识,为进一步在专业学习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化职业规范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按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强化了学科知识,弱化了职业知识,不利于职业素养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该项目化。2016年开始,我们对我校电气自动技术专业“电工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单片机应用技术”“PLC控制技术”等8门项目课程进行试点。学生将通过学习这些项目课程,同时学习到该项目要求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职业规范等,使职业规范教育自然渗透到专业学习中。8门项目化课程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来串联的,因此,在专业学习中对职业规范的渗透教育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和磨砺,帮助学生从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确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强化团队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个人发展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比如在进行某综合电子电路制作课题的教学时,如果电路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将电路分成几个部分,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一组都要制作完成一套该电路,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其中一个部分电路的制作,组与组之间要展开比赛。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电路制作,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技能,解决学习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日常行为约束,培养职业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协调各种因素,不放过任何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机会,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让学生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在专业学习中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的第一课,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授相关专业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技能训练。对日常教学环境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检查、控制和监督,确保教学场地卫生状况良好、设备保养良好、安全通道畅通、学习及工作环境优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卫生习惯。平时不定期检查,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达到企业的基本礼仪要求。
摘要: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为凸显职业特色,学校必须与职业载体--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培养师资、解决就业的制胜法宝。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笔者所在系部在合作中所做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产学研
近年来出现的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职教理念无一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校企合作之路各个学校都在走,且途径不同,如何走好成为各方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通过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校企合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保障支撑,合作难以良性发展;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养成;学校单向获利,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以下将就我校轨道交通系在校企合作中所做的探索。
一、加强保障支撑,夯实合作基础
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搭建平台将政策落实到位。
如何落实国家政策,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局的媒介作用,为学校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合作过程中协调学校、企业关系,制定落实政策细则,保障合作的长效性。上海市交港口局作为我校主管上级,一直以来非常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自2009年起,每学期都会安排多名专业教师以挂职锻炼的形式深入企业现场实习。
2. 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签订协议约定校企职责。
学校将选择管理规范、实训设施齐备、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我系与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专业实习协议书》、《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等相关管理制度文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形式固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从而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落实到位。
近两年来,我系着重建立健全经费保障促进机制,先后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金引入,包括政府投入、行业企业捐赠、学校自筹等,为实施校企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4. 建立多级机构联系,紧密校企联系促进长效合作。
开展校企党支部共建活动,发挥起双方党员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方面的特长优势;聘请企业高层与学校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规划,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成立专家工作室,重点负责精品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及技术研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学科带头人及兼职教师,以专业课、实训课、教学研讨、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项目多维合作,健全职业素质
除传统的合作方式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共建、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等传统合作项目外我校注重注重职业道德养成。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学术报告、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阵地,展示和宣传与我校长期合作的优秀企业的发展理念、用人标准;聘请企业劳模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报告为在校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起到科学指导作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各科教师包括德育教师下场实习,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制度、岗位需求;现场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现场课,邀请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现场讲解,让学生知道企业对员工技能和品质方面的真正需求,体味劳动纪律,感受企业文化,懂得如何做人,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切实将优秀企业文化与学校高职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另外我校在与地铁9、11号线支部共建过程中,长期开展车站志愿者服务,从最初的党员教师每周一次到现在每日一此。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地铁运营现状,实践了岗位奉献精神。
三、提高服务能力,校企双向获利
1.为企业加强培训力量。
对上海地铁驾驶员等工种开展了10批次的岗位培训。总计培训人数在500人以上。总计《电工电子》、《机械制图》、《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多门课程总计1500多课时授课量。具体实践中,先由轨道交通教培中心先为学校教师提供培训,后由教师再为职工培训,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师资紧张、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缺乏教学硬件等问题。
2.为企业提供教育支撑。
地铁公司原有的培训模式为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师资不足、培训硬件缺乏、无材。通过我校教师力量的加入,改变原有培训模式,先由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的传授,教师再根据维护规章、技术规章整理编写教材,将教育理念融入职业培训,挖掘培训深度。提高培训质量。
四、校企合作前景展望
在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实施方案的产学研联盟计划中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唯有教师能在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中发挥其作用,企业才会拉紧校企合作的纽带,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可喜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洪贞银.高等教育研究2010/03.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应用思路
随着新德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出台,《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中职学校,走进师生视野中,并逐步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很多德育课老师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拘泥于教材、仅限于书本,因此设计出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经常会出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充分发挥好德育课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笔者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让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职业、专业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实操训练中,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和积极参与,让职业生涯的魅力和德育实效大放光彩。通过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帮助中职学生正视不同阶段的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迎接每个规划好的人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步入社会,赢得未来发展的机遇。
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及价值
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都是重视职前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都是把眼光放在就业率,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它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不但在生涯中所占时间很长,而且对生涯的其他活动有重大影响。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制定人生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横外情,量已力”的情形下,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中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择业技巧,增强竞争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是人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是激发个人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兴奋剂。
职业规划的内容最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师由课堂向社会延伸,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自信能成才;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自律能成功。
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唤醒职业意识
从笔者学校近几年的中职生毕业招聘形势来看,高薪资、高职位、高福利是普遍中职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有的父母甚至冲着专业的“吃香”、将来待遇的“丰厚”,不管孩子的意愿,直接替其做主报读他们心中的理想专业。这样的观念不仅会给部分中职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更不利于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当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时,职业生涯也将告知终结。
针对目前这样的择业误区,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让每位学生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就业范围、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专业班授课《汽车营销》时,笔者采用竞聘汽车销售顾问这一环节,让学生们上台介绍并推销自己的爱车,看哪位同学更专业、更有资格荣获“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头衔。随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客户与销售顾问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展现自己并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在《配气机构拆装》实训课上,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技能竞赛的互动环节,观察哪些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完成任务。学生与学生间的较量、任务与任务间的比拼,质量与质量间的抗衡,让学生们能有更加清楚、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素质间的差距。任何的目标、追求、定位都是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和创造出来的,绝非好高骛远行的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灌输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并且有意识地传递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为今后的求职生涯奠定扎实基础。
2.专业课教学中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进职业道德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社会案例引经据典、给学生们以足够的探讨时间和思考空间,从而加深学生们深刻的印象及精神上的触动,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汽车电控发动机》融入了汽车电气、汽车构造及电子电工基础等多门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汽车维修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汽车诊断技术。“七分靠诊断,三分靠维修”,足可见该岗位的特殊性及在汽修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涯大门必将把你紧紧关闭。因此,笔者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其分解成具体目标,细化至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星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成具体目标,逐步接近长远目标。
对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这门课而言,笔者把从整车上的故障诊断,分解成检测工具的运用、电路图的识读、传感器的检测三大块,每块制定出完成的具体时间,再把每一大块细分成每一小块,如检测工具部分把它细分成汽车故障诊断仪器的使用、汽车专用万用表的使用、汽车示波器的使用、汽车尾气分析仪的使用等。
对电路图部分,把它细分成电路图基本知识、电路图类型及特点、电路图识读方法等。对传感器部分,把它细分成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点火控制电路的检测、喷油控制电路的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空气流量计的检测等。最终完成任务。笔者在传授学生每一项技能的同时,强调注重每个细节,零件从哪里拆下来就从哪里装回去,绝对不能随意更换,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讲究效率,诊断作业不能半途而废,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并勇于承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注重小组合作的模式,组员间的默契配合,分工明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注重强调纪律,在实训车间听从教师的安排,学习企业工作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空谈,重实干,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在实践中巧设案例、经典剖析,让中职生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以及脚踏实地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3.专业课教学中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关注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有很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成才,渴求尊重、理解、关心。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职业生涯光明的未来,又要使他们在心理上和实践中得到满足,进而更加明确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使其迸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测量汽缸磨损度》的实训课教学中,让学生们明白要成功完成此项目,需要掌握万径千分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量缸表的组装和测量、汽缸磨损度的计算等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点都环环相扣,要想把目标顺利地完成,需要同学们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当学生落实某一模块取得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采取多种鼓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把每一次“尝试成功”走向“自主成功”。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进而起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样当他们面对求职道路上的艰辛时,才能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学生职业意识的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生成,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努力。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社会形势,从容应对,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攀登职业生涯的阶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像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指明灯,带领着学生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进,不至于半路迷茫,失去方向。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初步的成功,而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此,笔者将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规划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卉.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2]刘敬玲.浅谈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1(2).
[3]张芙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