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需求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企业;人才需求;专业技能;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维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与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逐渐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食品行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首次上升到第一位。到2020年食品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达到1∶1,届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分别突破3万亿元,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1]。而食品专业人才正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2]。伴随着食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效益规模的继续扩大,食品企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期望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与其他的传统专业相比,虽然食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了高校食品专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已有235所,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起步较晚等原因,人才培养不尽人意[3]。而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727万人[4],相对应产生的就是大学生面对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矛盾突出的形势下,食品企业招不到所需专业人才,毕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工作或长期无业。同样,食品类专业毕业也存在“就业难”“就业不满意”等严峻问题。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而且企业用人和高校培养人的模式对接不够完善等[5]。本文就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58家食品企业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实施
对企业人事部门主管、其他部门经理、一线职工、其他职位人员进行人才需求类型、企业人才流动原因、人才学历需求3个方面进行重点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0份问卷,实际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填写企业的规模数据,以人员数量进行划分,分为100人以下、100~500人,500~1000人,1000人以上4个档次。在调查过程中也同时收集了人才成长周期,人员技能等辅数据的收集。
1.3数据处理
在数据归类处理中,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以调查人员职位和企业规模进行数据筛选,计算其出现的频率,如出现实际频次较小的数据,进行同类项合并,然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认知情况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企业高层人员参与了调查,但实际频数为4人,频数较小,其认知与其他岗位经理较为相似,将其合并到经理类别中,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认为技术型人才数量需求最多,达到36次,占62.07%,创新型人才需求量最少整体较少,占比17.24%。但在经理、人数主管、一线员工认为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比重分别为16.67%、0.067%、0.24%,差异较大。
2.2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类型需求情况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人员规模达1000人以上的数量为4家,频数较小,其人员数量与500~1000类型相近,将其合并到500~1000人类别中,数据整理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企业规模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都为技术型类人才量最大,占比62.07%,虽然在各个规模企业内部构成比有一定差异,但其各种企业类型合计数据与不同类型被调查人员的数值保持一致。
2.3不同规模企业对企业人才流动情况因素的认知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影响人员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占比39.66%,其次是发展空间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环境,占比22.41%,其他影响因素较小,占比13.79%。在100人以下的企业中,发展空间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占比36.84%,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影响基本一致。100人以上企业的工资待遇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7.5%,64.29%。
2.4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对企业人才流动情况因素的认知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不同被调查对象和企业规模数据分类中,工资待遇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占比39.21%,其次是发展空间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环境,占比22.41%,其他影响因素较小,占比13.79%。但在一线员工中,认为发展空间是企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占比36%,远高于经理和人数主管的17%和20%。
2.5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学历需求情况的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在企业人才需求中,本科以上学历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专科以上学历需求34.48%,无要求的17.24%。但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较大的特点,100人以下的企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专科以上学历,占比58%,而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比重最大的为本科以上,占比大71%。
2.6不同岗位被调查人员对人才学历需求情况的调查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岗位被调查人员在企业人才学历需求认知中,专科以上学历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本科以上学历需求占34.48%,无要求的占17.24%。但在一线员工和经理对人才学历的需求中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一线员工本科学历占比最大,达48%,经理认为专科以上学历占比最大,达61%。
3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岗位的被调查人员和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一致,技术类人才需求量较大,通用型人才次之,其次为创新人才,但不同岗位被调查对象和企业之间规模之间的内部构成比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的原因可能是现有食品企业主要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为主,对产品的创新具有审慎态度,这可能与调查的特大型食品企业数量有关,现有市场产品的创新主要以特大型食品企业为主。在对人员流动的因素调查过程中,工资待遇是主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与食品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及私营企业为主有关。但不同规模企业关注点也不相同,在小企业中,员工主要流动的因素是发展空间,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发展空间的占比显著减小,这可能与企业的经营状态和社会因素有关。在学历需求中,专科以上人员需求量最大,这可能与食品企业整体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有关,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加大,对学历的层次要去也越高,这跟企业的产品生产规模,风险控制意识有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落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各行业的迅速发展变化,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要关注应聘者的知识面、技术能力、经验和综合能力是否满足其企业的多元化、多变性的需要;同时企业还注重人岗匹配、人格类型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操等多方面的问题等,这些与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如愿有一定的关联,如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会用,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现象[6]。这与本次调查专业技能需求情况基本一致,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培养“三型人才”[7]即“工程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当代食品企业对食品多样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应从学生基本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8]。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够进一步获取更好的选择机会和薪资待遇。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认真专研一门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并适当降低薪资期望,这是当前解决就业的良好办法。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旬刊,2008(6):156-157.
[2]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食品与生物,2008(3):17-18.
[3]周民生,张光杰,马雪梅.食品类专业“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并重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7(1):77-78.
[4]樊泽民.吹响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的号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9):55-56.
[5]陈炜.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4(24):44-45.
[6]牛贵宏,周子健,商敏.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N].高职教育研究,2017(15):48-49.
[7]肖瀛,周小理,陈丽花.食品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调查与思考[J].饮料工业,2016(19):61-62.
中国的经济面貌在新世纪以来发生的两大变化,不可否认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行业用人特点的格局。无论是XX年
加入wto还是其后的XX年金融危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工程,这要求我们不仅得牢固自身素质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市场的起伏走向与用人需求特点的变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总体用人需求特点进行调查了解,以便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为上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的
1. 关注社会变化,了解受调查行业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走向。通过调查了解人才市场动态,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了解三大行业特点,简要概括出社会总体用人需求特点
3. 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认识,加强素质培养。
三:调查方法说明
1.在这次调查研究中选取平时生活中接触比较频繁与密切的行业作为调查对象。
2.本次调查选取服务业的几个行业进行调查,具体有服装业,餐饮业,房地产业
3.本次调查以文献资料、时事新闻报道研究为主,实地访谈为辅。
四: 调查时间
1月20日至1月29日
五:研究成果与说明
(一)概述
鉴于现身实际情况不利于对更行各业用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我们讨论决定将调查目标主要锁定在衣、食、住这三个方面,希望能从这三个方面总结概括出服务业的一些特点。
(二)、对象选取考虑与决定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首先对具体商场店铺进行登门访谈,这些商场店铺均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单位,在整个过程之中,受访商场店铺的经理代表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具体如下
在“衣”这一方面,访谈对象:建设中路的“星期六名鞋店”以及位于步行街中段的“太平洋服饰购物广场”。
在“食”这一方面,访谈对象:江北路的“美味螺丝粉总店”和“泰丰美食馆”。
在“住”这一方面,访谈对象:江北路九龙新城的售楼部。
在以上的访谈中得到的资料仅供归纳总结各行业特点及用人需求时参考使用,访谈内容不列入文中。
(三)、浅谈各行业特征及用人需求情况
服装行业——求贤若渴:
从调查中得知,中国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继续沿袭前几年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我国“第二大消费热点”,服装 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大家一致看好。“服装经济”作为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形态仍被外界关注与认同。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三年中供需规模仍有着增长的态势,而且继续保持着供需两旺的势头。该行业招聘的专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质检、外贸人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督导采购主管等岗位。而且招聘企业集中的区域省份分布: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湖北、xx等地。
根据收集到的现有资料,针对目前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行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热点专业供不应求、服装学校毕业生紧俏、网络招聘持续发力。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整个行业普遍存在这求贤若渴的现象,尤其凸显在服装设计这一块,缺少优秀设计师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发展瓶颈。而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又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要在该行业中大展身手的话就必须得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了。
【关键词】职业培训;就业率;在职培训;个人职业收入;社会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这就要我们注重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措施一步步的真正提到日程上来。在我国沿海城市早就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转而再到技工学校“回炉”的现象(崔雪梅,2006)。这种现象表明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学历要求,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我国职业培训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提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建议。
二、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概况
(一)目前就业概况
1.就业人数
2012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人数不断上升。所产人数比例状况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新增就业人数
2012年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66万人,而2008年的新增就业人数为1113万人,同比之下增加了153万人,新增就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职业培训统计的需求量和迫切程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失业概况
2012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是552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是182万。相比较2008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上升缓慢,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相比较2008年,上升了31万人,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相比较2008年,近四年几乎维持在同一水平,变化不大。
(二)职业培训概况
1.受访者是否认可职业培训的作用
本项调查数据显示,56.3%的受访群众认可职业培训的作用,而43.7%的群众则认为完成工作不需要职业培训。认可职业培训作用的受访者出去系统缺失值外占大多数。
2.职业培训的普及程度
75.8%的群众在工作以后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只有24.2%的受访者参与过职业培训,推测出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上存在关于职业培训的供需矛盾。
3.受访者参与职业培训的途径
通过对受访者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途经的个案百分比的分析我们得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即70.9%的受访者都有过自学的经历,而13.7%的受访者有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另有4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规的职业培训途经,比如在公司单位或是有有经验的老师傅教授。而只看百分比的话,还是通过自学的比例占多数,超过了一半。
4.个人职业技能状况
针对受访者个人现有相关职业技能及其水平的调查,包括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外语技能水平,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以及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获取状况。数据表明处于初中以下学历的受访者占了65.4%的比例,而拥有大学以上高等学历的受访者只占据了一小部分,为12.1%。学校是能够学习到最基本的知识以及锻炼自己基本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场所,就职前的学校教育也是属于职业培训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就业水平直接挂钩,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水平的高低。
综上所述,就业概况和失业情况表明了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需求量大,而同时关于职业培训与技能的相关调查数据又表明拥有职业技能的人只占据了一小部分,需要工作的人多,而拥有工作技能的人又少,由此产生了强烈供需矛盾;另外一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从而使得自身的技能能和工作产生合适的匹配,然而真正获得职业培训机会的人却只有一小部分,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供给,这两者之间也产生了严峻的矛盾。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采用社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目前劳动者就业以及职业培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职业培训是否对于就业有影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对就业,失业概况和职业培训的相关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笔者发现,从08年到12年金5年的时间内,每年的新增就业认识都达到了一千多万人,在2012年达到了最高值1266万人。同时,实现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数也是在逐年升高,12年达到182万人次。另外调查的相关数据包括受访者对于职业培训的需求,目前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数以及拥有相关职业技能的状况等等。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一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然而真正获得职业培训机会的人却只有一小部分,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供需矛盾。
为了探索职业培训是否会对劳动者的就业产生影响,笔者进一步研究了与职业培训相关的针对就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变量进行等级相关检验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笔者得出结论:个人主观因素(包括个人能主观上是否期望接受职业培训,个人学习能力,是否参与过职业等级资格认证的考试)与职业培训的客观因素(外语技能,职业资格登记,接受培训次数,学历,接受教育年数,拥有的相关专业技能等)中除去培训次数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被剔除出去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就业的影响因素,证明职业培训对于就业是有影响的并且是正相关的。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职业培训对于就业的好坏是有影响的并且是能够正面影响到就业质量。而在当代社会,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种类和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从工业社会的发展来看,从最初的雇佣劳动力到人际关系运动的发展,再到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反映了广大劳动者自身需求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劳动者不是仅仅能提供劳动力的个体,更是有自身特殊劳动需求和职业价值取向的个体,那么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提出了一些针对职业培训的建议,希望能满足劳动者对于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需求。
首先由于就业是一个很关键的民生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各地就业问题那对于社会和谐与安定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职业培训通过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持续性培训,具有保障劳动者个人职业技能不被就业市场所淘汰、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等显著的社会功能,同时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由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每年都会做一些相关数据的统计,所以对于各地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培训状况和职业培训相关机构的情况是最了解的。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于职业培训的发展力度,完善现有培训机构和法律法规,家里更多的正式的培训机构以提供机会。同时加快各类证书和技能与就业相挂钩的职业证书体系等。
其次,前面笔者曾提到过,学校尤其是大学是我们培养自己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场所,而类似于与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大部分人也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所以高校在我们的就业过程里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大部分中国的高校采取的教育方式大部分专业都偏重于理论和思考,关于实际操作技能却教授的很少,能教授的也很少。所以我认为高校应该开设的专门面向学生培养其面向就业的职业技能的全校公共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最后,个人的努力也很重要。数据分析中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即使没有相关专业的职业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受访者也通过自学而成才。笔者认为如果国家完善了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法规,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培训课程,人们却不积极参与,不仅是徒劳无功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年版第21期,第80-81页。
[2]罗拾平:对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创新的思考[J].2010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期。
[4]赵晓红: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现状和发展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第2002年版。
关键词:林业;人才培训;培训需求分析;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培训工作中,最难、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科学把握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的首要和必经环节,需求分析是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培训内容及如何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Mcgehee和Thayer等人提出了一种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培训需求评价(Need Assessment of Training),20世纪80年代,Goldstain使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提出培训需求评价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最具经典、有影响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有:绩效分析模式(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和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等。
在国内,有关培训需求分析的规范研究起步很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对培训需求分析的认识是模糊的,还存在片面、不科学之处,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化。过去培训需求分析研究集中在公务员培训、企业培训、成人教育、教师培训等。关于林业培训需求研究未见报道,目前仍空白。有必要深入研究把握培训需求的方法,对提高林业培训质量和效益,促进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林业培训需求调查方式现状,分析其问题和不足,阐述建立培训需求调查系统的必要性,提出林业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开发思路、设计方法、框架结构、主要功能以及运行方式等,为解决林业培训需求调查、课程开发,确保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一、培训需求调查方法现状
(一)调查方式
完整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进行。将确定的培训需求转换为培训目标,一个明确的培训目标,既可用来规定培训内容,又可用来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基准。培训需求主要分为组织需求(培训主管部门、主办方需求)、培训机构需求、工作岗位需求、个人成长需求等。对不同培训需求应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但目前调查方式大同小异,具有共性。如,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形式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个别调查等5类,调查方法分为文献调查法(看档案、统计材料)、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如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法等。
目前,林业培训需求调查方式也不例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培训需求分析是林业培训的最关键的环节,是设计和制定课程的重要依据。但当前对培训需求调视不够,更多体现在主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实施“被动式”培训;对学员培训需求和内容方面未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自上而下地设计,侧重于分析时代趋势、传播思想观念、解读法规政策等,而且以干部培训为主。需要建立自主选学的培训机制,保障学员学习选择权。
(二)存在问题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准确识别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真正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目前,我国林业培训往往强调需求的统一性、总体性,而忽略地区、人才层次、类别的个体差异,使培训需求分析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对学员自身知识、能力需求分析和岗位需求分析。
林业培训一般分为岗位培训(工作需要专题培训)和个人能力提高培训等两种。前者主要按照上层工作要求设计即可。但上层的培训要求不一定符合个人培训需求。因此,寻找两者结合点是关键。目前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存在片面性和偏差,不具代表性。仅凭个人或工作组的主观经验来揣度、分析培训需求,并据此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
培训需求分析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无法保证培训的准确、及时和有效。林业领导干部的培训有诸多共性特点,但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需求更具多样化和个体差异明显。其中个体需求不容忽视,每个人学历、专业、工作经历、岗位和自身特点不同,其个体需求也不同。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完成好岗位工作、工作任务、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满足个体需求就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目前的培训需求调查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林业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二、开发培训需求调查系统的必要性
做培训需求调研,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调研能覆盖的面十分有限,培训需求的深入把握不够,受制约的因素很多,不能全面获得基层一线人员培训需求。如个体差异较大,不具代表性、零散而又不具系统性等,而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若能够让基层单位把自己的需求主动提出来,一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比较系统;二是能够抓住关键和大的问题,更容易把握实际需求。
随着林业改革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科学把握培训重点内容和培训方式才能满足深层次的培训需求。目前对培训需求分析不够重视,或者方法单一,过于简单,过于依赖组织要求和需求,不够科学创新,需要深入全面分析,须注重量化分析技术的应用。所以,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从国家到基层,把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双向有机结合,把要求和需求结合,使点变为线和面,才能使局部变为整体。
在其他行业的培训中,越来越重视自主培训、“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具有自主性、实用性特点,将能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尽管有学者提出自选培训机制,建立培训需求调查网站,但具体如何进行自选并未深入研究。有必要深入探讨建立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库以及培训需求统计分析生成系统的方法。该系统除了在自主开发的培训班次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在既定的培训计划中也能充分发挥培训需求调查的科学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作用;能够将上层培训要求与基层培训需求有机结合。这也符合林业信息化、落实培训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可作为编制人才培训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系统设计
(一)培训需求库
在该系统中,可根据培训目标,设置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库。填充培训大纲和丰富培训内容非常重要,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基本涵盖所有学员的需求,这样学员很容易找到(可搜索)自己想学的内容。当学员从培训需求库中未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需求时,可让学员填写具体需求,弥补需求库的不全面,以此不断完善、扩充培训需求库。同时,将需求库和培训师资库等有机对接。如根据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林业生产需要,可设置分学科、专业、生产领域,或岗位培训、工作需要、专题培训、知识更新,以及短期培训、长远学习计划等多样化的需求库,也可设置专题班次的需求库(如图1)。
根据对学员培训需求的统计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聘请讲师,合理设置培训形式等。提高把握培训需求的全面性、普遍性和效率性,科学真实地反映需求问题,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该系统具有对统计分析结果清零功能,这样可以分培训班次进行统计分析,更具有针对性,成为每期培训班课程设计的具有重要依据。
(二)培训师资库
建立涵盖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师资队伍,并将其专业领域、工作经历、主要经验以及主要成果等简介信息录入系统内,供学员选定。师资队伍应含高校学者、科研院所专家、来自一线工作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尽可能满足学员对授课讲师的需求。
建立师资库后,并不是既定不变,而是需要经过实际培训,不断扩充和完善,可再设立师资库管理子系统,规范化管理师资队伍。建立授课专家注册准入机制和撤销资格的机制,从而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图1)。以学员对授课专家的总体评价、满意度、反馈意见作为调整师资队伍的重要依据。根据授课专家在规定期限内(如1年)或规定期数(如10期)培训班上的总体表现、得分情况、学员总体满意情况,进行排序,对评价好的专家优先安排授课。对评价较差的授课专家,从师资库撤销,再更换授课专家,从而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各类学员需求。
(三)培训形式
在系统中可以设置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的培训方式。如讲座、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式、实习、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辩论、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网络培训等等。培训学员提交培训需求以后,可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形式(图1)。也可以让学员对培训班某一环节的组织形式进行选择。根据学员自由选择的结果,再决定采取何种培训形式,以便取得更佳的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对培训形式的评价和改进意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学员要求,提高培训的效果。
(四)统计分析
学员可以自由登陆系统并录入或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内容、选择授课专家、选定培训形式,评价培训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情况,评价组织管理情况,评价后勤服务情况等。该系统将能够自动统计分析,生成相应图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随时能看到统计分析结果,将其作为课程设计、选定培训讲师以及应采取的培训形式重要依据(图1)。统计分析内容可以多个方面,可自由选择各类统计表格的生成。如培训课程的选择、授课专家的选定、培训形式的选择、学员信息情况(如生源、学历学位、技术职称、工作经历、从事专业、研究领域、参加培训情况)等等,实现高度自动化,为快速科学决策提供方便。
四、系统应用
在具体实施时,培训前30天正式发出举办培训班的公函,并附上该系统使用操作方面的简介。要求参训学员收到通知以后,在规定期限内把各自培训需求通过系统来选择或提交,培训机构管理人员跟踪观察学员需求提交情况,确保学员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系统的统计结果作为课程设计依据。确定培训需求以后,结合培训目标、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正式设置培训课程。培训前20天开始联络聘请讲师,并确定培训主要形式。
培训班结束时,征求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总体评价意见,将其作为补充、完善培训需求库的依据,安排专人及时完成培训需求库的更新和完善等工作。通过循环式调整和完善,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师资,改进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分析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培训,2010(6).
[3]Taylor P, O′Driscoll M P, Binning J E.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19988(2).
[4]王健,王树恩.关于我国公务员培训创新的对策研究[J].新视野,2010(5).
[5]王丛漫,韩利红,张志磊.县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陈小兰,冯倩.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及运用――基于胜任特征[J].中国商贸,2009(19).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以便提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辽宁省4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是基于Shulman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Bertels提出的教师学术知识结构,以及我国学者吴一安提出的外语教师素养等理论基础上完成的。
调查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背景资料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职称、教龄、周课时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调查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涉及教师对语言教学知识、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涉及教师对专业发展途径的需求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93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在81位教师中女性占74%,男性占26%;30岁以下教师占43%,31 40岁教师占41%,41~50岁的教师占12%,51岁以上教师占大约4%。受访教师中,68%拥有本科文凭,32%拥有硕士学位;31%为助教,57%为讲师,11%为副教授。教师的周课时普遍为16~20学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比较强烈的需求。在回答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看法时,87%的教师表示“对专业发展充满热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提高”; 11%的教师“有继续发展的愿望,但不强烈”;2%的教师“觉得没有什么好努力的”。从年龄上看,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比较强烈,相比之下,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较低。
此外,英语教师对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和语言技能有比较高的需求,如在回答“您最希望在下列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时,受访教师作出的选择依次是“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39%)、“语言的基本技能”(23%)、“课堂教学组织能力”(18%)、“语言学理论”(9%)、“教育学理论知识”(6%)、“现代教育技术”(3%)、“心理学知识”(2%)。受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自我需求与其自我评价有一定的关系。
在问及开放式多选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你认为你目前欠缺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时,受访教师作出的选择依次为“英语语言教学理论”(64%)、“语言基本技能”(58%)“语言学理论”(41%)、“心理学理论”(37%)、“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知识”(27%)、“教育学理论”(23%)、“科研及统计方法”(9%)。在回答“你认为影响你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受访教师的选择顺序依次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水平”(61%)、“教师的教学能力”(48%)、“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41%)、“教师对外语教学理论的掌握”(32%)、“教师对外语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27%)、“教师的科研能力”(6%),表明教师对自身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比较重视,需求更为强烈。调查显示,高职英语教师已认识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外,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但是总体上,受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及科研统计能力、知识的认同度较低,这与高职英语教学仍遵循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教育心理以及教师工作压力大、科研意识薄弱有很大关系。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清楚地了解如何进行专业发展,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了解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专业发展途径的需求
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负担重,专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借鉴周燕的问卷,对制约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8%的受访教师认为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为“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67%的教师认为“教学负担过重”制约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49%)、“激励措施不到位”(42%)、“生活压力大”(16%)。这表明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缺少个性化的进修机会最为普遍,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也使得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无论在科研还是在教学方面都常常处于探索和迷茫之中,不知从何下手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低下。被问及“你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获取专业发展”时,受访教师的选择依次为“脱产进修”(42%)、“减轻工作量在职培训”(41%)、“假期培训”(1l%)、“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5%)、“自我发展”(1%)。表明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希望通过脱产进修或减轻工作量进修的方式寻求专业发展,也在很大种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教师认为教师间的专业合作和交流也是专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被问及“你是否希望与其他教师合作进行教学研究”时,71%的受访教师选择“希望”。
在回答“你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的通常做法”时,62%的教师选择“与其他教师探讨”,32%的人选择“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不过,在实施中,教师间虽有协作,但合作的专业范围非常有限,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集体准备教案方面,学术性不强。只有16%的教师选择“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来探讨英语教学理论”,12%的教师选择“经常听其他教师授课”。说明学校的学术合作氛围尚未真正建立,还不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发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待加强。如在被问及“你对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反思吗”时,75%的教师选择“偶尔反思”,21%的教师选择“不反思”,只有14%的教师选择“经常反思”。这说明高职英语教师在总体上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此外,大多数教师对如何进行反思教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当问及“你对如何进行反思教学了解吗”这一问题时,67%的教师选择“不太了解”,21%的教师选择“有一些了解”,只有9%的教师选择“了解”,3%的教师选择“不了解”。在回答是否写教学日记和有关教学的体会时,73%的教师选择“从不写”,23%的教师选择“偶尔写”,只有4%的教师选择“经常写”。说明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足够的了解。
三、结果讨论
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高职英语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教学能力,更渴望在这些方面进修学习;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需要提高;教师更希望通过脱产进修或减轻工作量进修的方式寻求专业发展;教师希望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在岗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加强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
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外在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影响。外在因素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和管理体制;内在因素指教师的自我完善意识,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持续性专业发展,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资培训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建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实施、考核和奖惩等激励和制约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英语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重视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估,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行为。
(二)丰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内容
针对英语学科特点,高职学校应拓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采用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等方式。积极鼓励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努力创造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行访学,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跟踪听课学习等。此外,强化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对教师的在岗培训。校本培训注重教师的积极参与,注重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校本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鼓励英语教师建立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支持英语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建立导师制,鼓励教师互相听课、研讨等。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5-0055-3
1 引言
目前大学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表明,大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即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EG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因此,要改进和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公共英语的教学效率,将ESP教学模式引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建立一套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体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质量,实现英语的教学目标。
2 ESP理论及其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进入中国大学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刘润清(1996:21-27)指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是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与普通英语(EGP)相比,ESP教学有其明显特点。从单纯的教学角度看:(1)ESP教学目的明确。ESP学习者不是为单纯的语言目的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2)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进行何种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3)ESP教学注意语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掌握英语主要是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使用,以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即学习者的知识学习与语言使用不能分开(韩金龙,2003:58-63)。
3 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二年级本科及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对象处于大学二年级第2学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问卷发出13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18份。
3.2研究工具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对EsP的认同度、学习需求及目标需求。问卷问题以Likert 5点评分方式计分,分别赋值1-5分。该问卷包括20个问题,问题1-5调查学生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评估;问题6-15调查学生的ESP学习目标需求及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问题16-20是调查学生对ESP学习的内容及方法的看法。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我评估
大多数学生(77.97%)对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评估较低,其中专科生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满意度低于本科生,这与专科生的语言基础较本科生相比较为薄弱相关;21.19%的学生表明学完普通英语后,能够借助词典基本看懂护理专业英文资料,29.66%的学生有时能够,47.46%的学生不能够;仅有少部分学生(23.73%)表明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41.53%的学生表示有时能够,33.9%的学生表示很难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估,经过两年的普通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对本专业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评估不高,信心不足,其中专科生的满意度较本科生的更低。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在于,为期两年的普通英语教学,教材内容专业性不强,侧重于文史方面的题材,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但缺乏专业性。本科学生受制于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较少投入时间与精力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专科学生较本科学生英语基础更为薄弱,更感觉ESP课程有难度。
4.2ESP学习目标、动机及态度
大多数学生(80.51%)认为学习ESP是为了将来职业的发展。这种学习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即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学习它是为了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大部分学生(64.41%)具有强烈的ESP学习意愿和兴趣。学生一、二年级只开设通用英语课程,针对ESP的集中教学较少。二年级阶段的护生已掌握一定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公共英语的学习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ESP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时期萌发对ESP强烈的学习愿望,25%的学生有点兴趣,仅有10%的学生不感兴趣。一半学生(51.69%)认为ESP能够帮助他们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上表明,大多数学生对ESP课程持积极的态度,他们意识到英语作为工具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正符合ESP课程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特点。
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83.9%)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能用英语交流专业信息,77.6%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能看懂英文专业资料,82.5%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提高听说能力。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期望能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交际能力,并希望能够将所学习的专门用途英语知识应用到以后的专业工作中去。
4.3ESP教学内容及方法
82.2%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提高听说能力,77.12%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能看懂英文专业资料,67.8%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程的学习提高写作及翻译的能力,这表明学生对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都很重视,特别是对听说的认同度更高。可见学生更多地将对护理专业ESP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工作的需要上,强调学习的实用性。ESP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罗毅、李红英,2008:76-80)。在学生的高学习兴趣支撑下,教育工作者将护理专业ESP的教学组织更贴近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8.81%的学生希望上ESP课时能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做一些真实的情景模拟练习,而不是仅仅听老师讲解、翻译课文,这表明学生希望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55.93%的学生希望ESP课程的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其中大部分为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专科生认为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这一点与专科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有关,应在一、二年级时加强其普通英语的学习,从而为ESP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这也对ESP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上好ESP课程,需要在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高职人才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一方面企业存在着“用工荒”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职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于是,笔者对我院近两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去人才市场开展岗位调研的次数,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有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在调研中,企业认为现在许多毕业生都要求特别高,许多学生要求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工作环境好,不能出差,不能加班,不能在外有风吹日晒,还要挣得多。有的学生自认为自己上了三年大学,不管自己这三年学的好不好,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大学生应有的素质,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找到一份干得少,还要挣得多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因为遇到了许多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学生,现在他们已经降低了要求,只要这个孩子踏实,肯吃苦,能学习,对于技术上的欠缺,他们可以用一、两年去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感到学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融入劳动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认识到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会特别缺乏自信,在调研时,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三年没有学会什么,不敢去企业面试,不敢去应聘。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胆量。学生在找工作时存在的眼高手低和缺乏信心这两方面的定位问题。这两部分学生实际也都因为不了解人才市场,导致个人在人才市场上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去人才市场开展岗位调研的次数,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有个准确的定位,使学生具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2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
调研问卷中,有约60%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去应聘哪些企业和岗位,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需要有广泛便捷的信息来源,毕业生希望获知的就业指导信息主要集中在就业需求、心理及个人定位指导。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有些学生在应聘时缺乏基本的礼仪,导致企业对其的第一印象不好。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感到应聘时非常紧张,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可见, 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为: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重招生, 轻就业现象较严重), 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工作不了解;与用人单位联系较被动, 不了解人才需求变化, 没有充当院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提供的就业信息少, 就业咨询服务没有特色,不能适应毕业生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增加应聘的渠道、技巧和礼仪方面的就业课程内容,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
3 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尤其利用暑假和最后一学期进行高质量的实习
调研中,许多企业感到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以及与人交流能力都十分欠缺,还有很多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差。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不得不将毕业生能否安心工作、能否与他人协调合作, 作为用人的重要因素。企业希望学校不要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也要加强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中,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是要在实践、实习中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尤其是暑假和最后一学期更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习。
4 学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最后一年的课程设置应该跟随企业需求灵活调整
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毕业生学的技术内容都类似,对于最近几年新出现的技术,企业非常需要懂这些新技术的人才,但是企业却找不到这类人才。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学校三年的课程安排是在三年之前就定好的,这三年期间应该可以按照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最后一年学生马上就要进入人才市场,两年过去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常常会与两年多前的需求有一些变化。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在最后一年及时调整原有课程设置,顺应企业需求,使大部分毕业生能够更顺利地就业。
5 由专业课教师讲授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学生就业信息调研分析,发现虽然信管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较高,但是学生对口就业率比较低。通过进一步访谈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就不知道哪些岗位是对口就业,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发展路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而且应该由专业课教师去讲授这部分课程,这样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针对此次调研反映的问题,笔者探索的以上改进对策希望对其他专业和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贺宏(1979-),女,河北省新乐市人。现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王素娟(1979-),女,河北省正定县人。现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6-02
自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处于发展中,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2]。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申请了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开办时间不久的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时间也不长,大家都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来进行调整。
以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国内的物联网热推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设置良好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时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4]。但以上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关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调研,提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室实践机会等新思路,探讨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将网络工程专业改造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优势专业。
一、专业调研目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受到新的挑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所想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预期,收集在校生对工作单位、岗位、薪资水平的实际想法,旨在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级在校学生,约230位。因为新生2012级学生刚入校,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所区分。在发给学生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当面交流了解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议。此外,通过和学校的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了解本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设计围绕调研目的进行,以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意愿为调研主体,为了后期分析统计的需要,调研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辅助当面调研了解。调研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学生急需了解的专业技能;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反馈;3.学生对就业的意愿和期待。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四个年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联系,学生对这次调研表现出极大的支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所学课程在应用程度方面进行填写调查表,同时将学生对专业技能各方面重视程度反馈给学校。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答复。而且,学生大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校和老师留言,对教学的肯定、建议,这些对老师启发很大。本次调研,我们发放调研表230份,收到有效调研反馈表共计217份,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1.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校尚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希望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了有关的反馈数据。反映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哪个方面的技能最重要的选项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物联网方向,而在最希望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的选题中43%的同学选择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说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对物联网知识是比较期望学习的。
2.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在对课程设计如何完成的问题中,51%的同学是独立完成的,并且剩余的中有39%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一成的同学没有自己去实现,说明同学对于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珍惜,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期望学校改善哪方面的条件时,有45%的同学选择了开放实验室和提高实验室条件,比奖学金(7%)、自主研究性课题(17%)、专家讲座(5%)、的比率都高表明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就业岗位、地域及薪资分析。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和预想的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情况。在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本文得到了近五年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不断攀升,在今年更是达到了98.48%,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和地域分布,可以得到学生对就业后的刚开始薪资还是有比较理性的看待,将近70%的同学把起始薪资定位在4000元以下,而有近80%的同学讲就业地域定位在省会以上城市,可能和IT行业的发展机会有关。
四、调研结果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在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向由四个方向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物联网集中调整为两个方向,即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物联网方向。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防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而在物联网方向上增加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课程。更加明确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加快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资金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需求,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尽可能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开展远程实验等研究。
而关于学生的就业预期要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五、结语
在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校2009级到2012级两百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专业建设的需求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应用,论证了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增设相关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和开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就业预期期望,将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更大地促进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同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2]王春枝,李红,熊才权,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6-89.
[3]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10-03
[作者简介]杨莉荪(1975―),女,上海人,广西商业学校助教。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1.调研内容。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的人才结构及人才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岗位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等。
2.调研对象与方法。为保证调研的客观真实性,本次从行业、企业及毕业生三个方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调研: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行业相关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等。通过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式进行。企业调研:以两广地区及江浙部分城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是近三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毕业生调研:我校自2007届至2009届市场营销专业部分毕业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调研分析
(一)行业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力支持,我国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据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919.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4.88%。
我国当前零售业态基本细分为百货店、专业店、超级市场等。其中,专业店的发展最为迅速,在零售业中的份额逐年递增,已由2002年的22.7%上升至2006年的5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柳州市作为“桂中商埠”也提出,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在1000亿元以上。背靠内地、面向东南沿海和东盟各国,广西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格局,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根据广西人才网联2012年一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提供的职位需求前十位条形图,2012年第一季度,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5800人,占比达18.5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5人。求职人才数前十位的条形图则显示,一季度的销售类人才求职数为18638人,比销售岗位少7000多个。
(二)企业调研情况
企业调研方面,调研了21家企业,重点集中在柳州、广东、深圳及江苏,发放了150份调研问卷,组织了20多次个人面谈及集体座谈,主要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如下:
1.本次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招聘人员的途径以劳动市场和学校毕业生招聘为主,学校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人品素质,最不看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门店销售经验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
3.调查的企业中,中专学生一般集中在销售岗位。就业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度为96.4%。企业普遍认为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劣势在于创新能力差,不善于沟通交流,个人修养方面有欠缺。
4.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主要工作岗位分布为:业务员14%,营业员(含导购员、销售顾问等)28%,文员15%,企业管理15%,服务人员16%,店长12%。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中小企业需要一些既有商务知识又有销售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终端销售工作的要求。
5.在调查问卷中,95%的企业最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产品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再次是办公软件的使用、会计知识的掌握等,最不重要的是外语能力。
6.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近年内对市场营销人才有需求,对终端销售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岗位如营业员、导购员、销售顾问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我校可加强学生这方面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训练。
7.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他们希望校企业共同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被调查企业约90%有与我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的合作方式有接受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接受学生前往参观实践等。
(三)学生调研情况
学生调研方面,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辅以一定的学生座谈形式,此次调查问卷共发140份,回收128份。
1.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在销售和生产一线,约占95%,管理岗位约5%。毕业生选择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就业单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行业、住宿餐饮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2.我校毕业生一般1~3个月左右能独立胜任工作。从普通销售人员到销售主管,毕业生需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
3.调查中,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他们比较缺乏的,较多学生觉得协调沟通能力、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比较大,其他知识能力帮助比例不高。
4.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合理,能够基本满足现在的岗位需要。建议增加实习课时,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实操性实习,聘请行家里手,针对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建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增加人际沟通、心态调整方面的课程。
5.部分毕业生感觉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锻炼。希望学校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工作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6.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毕业生反映,某些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不大,希望学校能够在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进行授课。
三、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三个方面的详细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主要面向批发零售行业、首饰制造批发行业以及汽车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商品销售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市场营销人才,主要就业岗位为品牌专卖店导购员、店长以及汽车4S店销售顾问等。
2.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从调研中得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一线的销售工作。因此,结合行业、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应该为培养在中小企业一线从事销售、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初中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改革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作用,重新设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我校已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我们应以行业为依托,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功能,理事分会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情况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调查、论证、分析和研讨等活动,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我校制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的监控和评估中给出建议,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召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销售岗位群(营业员、专卖店导购员、汽车销售顾问、门店店长),因此,需要邀请用人单位专业人员、教育、行业专家一道召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会,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梳理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要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应变创新能力,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在“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基础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坚持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战性。教材开发方面,我校应根据企业具体工作要求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材编写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式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既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也可以将原本的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重新整合,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4.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本专业的各课程应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注意结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5.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实战型专业教师队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走专兼职相结合的道路。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可以一方面派送教师参与各种企业内训,增加实战体验,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6.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应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7.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应建立以课堂实训为基础,结合阶段实训、见习,强调毕业综合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让毕业生能尽快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淄博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