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选修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

第1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是“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教育,要求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通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这是对所有选修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人数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完全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检验教学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课程目标的共性与选课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先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而且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量体裁衣”的单元目标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将一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地表述清楚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论文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32课时的教学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得几个学分。[2]来自英语、机械、通讯、财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科课程,针对怎样因材施教,使其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实用、最愿意选修的一门课,我们提出了一套“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以选修此课的来自于20个不同专业的120人为例,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专业人数统计专业通信自动化测控工业机电机械热动环境土木建筑人数912323418133专业工商会计经济运输法学外语材化光科软件电信人数56895821414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出A、B、C、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层;土木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层;机械和光科等专业的学生为B层;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层。将表1数据整理后,填写表2,如下所示。

表2不同类别人数统计类别专业人数A通信、自动化、软件、电信、测控29B工业、机电、机械、光科23C热动、环境、土木、建筑、材化、运输36D工商、会计、经济、法学、外语32

通过预测分析班级学生的网络基础情况,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C层次和D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C层次学生的预测题、教学方案I(C)和教学方案II(C)。教学方案I(C)和II(C)的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其中,预测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即120名学生大部分可以准确回答题目,我们将按照原I(C)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I(C)套教学方案调整为II(C)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虽然方案选择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但通过助教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这些工作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3]这种“分层适应教学法”中的“分层适应”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还有知识扩充的含义。因此,教研组需要经常召开研讨会,教师会把自己认为应该更新的知识提出来,以便大家交流和讨论。除准确讲解传授本专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外,及时补充教材没有编入或没有来得及编入的新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超前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经常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使土木、建筑、材化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2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充分重视教学改革。本文旨在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文中详细阐述了重构高职课程结构、建立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也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体现高职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四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职业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起来,着重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广泛适应性。

选修课程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即注重特定技能培养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跟踪21世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和拓宽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切实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实验与检测、实习与实训、工程设计和施工来构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纵向上与理论教学交叉进行,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

3.1整合课程内容,优化体系结构

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的课程设置。针对“学分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减少专业必修课,按照网络工程、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安全三个方向增加选修课。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综合素质养成需要的宏观性课程,充实新兴的高科技成果和传播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内容,删除陈旧的课程,减少过时的内容。以体现研究型教学方法,即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存疑求异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达到“讲一练二考三”,如计算机科学知识更新快,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反映应用前沿的知识,技术精华(如宽带网、接入网,网络数据库等)。

3.2继承传统,强调创新

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各有关院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的改革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但对教学方法上的考虑还有些欠缺,根据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审视继承下来的教学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符合研究型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通过控制学生实现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能动地去继承、组合、批评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并有创造。

3.3提炼基础,注重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更不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它也应该在专科、本科、第二学位、以至更高的学历层次上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延伸”也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在培养模式上也应提倡“宽基础”,才能有较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但随着科技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提炼基础性内容,并注重向应用性内容延伸,前期的基础课不仅仅是为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服务,其意义在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结合,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凭借它去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专业。

3.4贴近就业市场,重视资格认证

加大将行业培训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采用“实践、技术、应用”的案例讲解替代“原理为主”的授课模式。使日常授课达到或接近社会认证的强度和难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原来老师授课“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为学生要“适应老师的授课特点与强度”。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某些教师知识相对较窄,工程实践少,既不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又不能很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思维,这不但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更难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4.1精讲多练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和目前师资状况,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讲授重、难点及关键知识与课外上机练习,借助教学软件上机自学相结合,并注重上机练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随时上机。

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应该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为以“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四要素的教学模式,建立集课件、作业、答疑、讨论、考试为一体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4.2现场教学

计算机网络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无处不在,网络的设备先进,应用广泛,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在校内有局域网(校园网),在社会有城域网、广域网、企业内联网、企业外联网,以及各大网络公司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超出课堂,带领学生到各现场教学,使学生即学即用,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网络技术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远远所不及的。

5强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方法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更适合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研究型教学包括理论有启发式,问题的讨论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5.1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

理论教学中,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列课程中有很多概念、名词、定义、定理、规则,对学生而言,几乎每一节课上均要接受数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这显然有很大难度,而且很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分门别类准备各种问题可提前交给学生,讲课中对问题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讨论和回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起到良好的效果。

5.2抽象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许多课程中的概念、定义、规则,教材中对其描述的很精练,初学者感到很抽象,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讲解时,我们可和校运动会的“程序册”和“运动会进程”相结合,使学生既理解了进程的概念,也弄清了程序与进程的关系。

6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用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实验作业、综合练习、课程设计、面向应用和开发服务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综合”和“实践―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中,理论基础掌握得到加深,应用能力得到升华。

6.1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验进度,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支持学生创新。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几乎每门课都有大量的实验上机。开设选修实验后,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就保证了实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千人一面”,个性将得到较好的发挥。

6.2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不同的课程门类,进行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综合设计和多环节的综合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从而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3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或它们的结合

毕业设计和结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企事业部门(含校内)的一个实际的开发课题,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重要性、独创性和相对完整性。在毕业实践的过程中,做到五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毕业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师生结合;教学相长;毕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7加强教材建设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编写一批反映教学改革成果,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专业主干课教材。

教材内容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理论、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能及安全分析等。突出通俗性、趣味性,适应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体现改革的精神。

教材建设要逐步规范化、体系化。在目前无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要采取自编教材为主,通用教材为辅的原则,逐步形成基础公共课教材、专业方向教材、实习实训指导教材三大系列。

8结束语

只有本着“以人为本、以实训室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行业应用为重点”的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专业建设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双林.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1).

[2] 岳经伟,张国清.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 朱伟,刘群.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 李振军.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 科技信息,2008,(24).

[5] 闫俊伢. 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 太原科技,2008.

第3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丽娜,女1981.9,江西萍乡,汉族,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非常热门的一门专业课,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普遍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若只采用传统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方法,那么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IT行业的理论型“适才”,而不能成为一个与IT产业高速发展及变化相适应的实用型“专才”。所以,只有不断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创新,通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实训教学及认证培训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能同学生的就业目标联系起来。要对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具体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的来培养学生,将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1]。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在进行课程内容划分时要将理论课程体系同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对专业教学内容要加以科学、合理地分解、重组、删减以及补充。此外,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与爱好需求,可以开设一部分选修课,将选修课成为计算机专业课的必要补充。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关系到计算机专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实验课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增加实验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来增加一定的实践环节。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完成最基本的课堂实践,此外教师还要设置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课后练习和实训项目[2]。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来完成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践,将理论教学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进一步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以开设计算机维护与维修项目实训、系统集成项目实训等。

(二)组建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

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的建设目标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改革,考虑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以及职业素质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以网络的建立和管理作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作为基本组件、综合布线作为依托、局域网络系统作为体系结构,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校园网络,将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同时具备网络教学、学生实训、科学研究、网络应用开发及实施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熏陶,也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训,可以以一些比较经典的网络项目作为教学实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网络项目的同时在过程当中所学习到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在实际工程当中实施网络集成项目所需的步骤,将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地方牢记于心,从而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奠定基础[3]。在进行实训项目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组建能力、安全防范能力、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建设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两个不同的环境来促进学生对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从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同时,通过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以及项目设置[4]。此外,校企合作可以增加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项目实训基地,有利于利用企业人才来进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条件允许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到生产一线上去完成,而由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

四、积极开展职业证书的认证培训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职业证书的认证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多拿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能同时具备转换岗位所需的适应能力以及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那些对学生就业有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实训的调整。

五、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型“适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能进一步研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教学以及认证培训来培养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颖.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校园旬刊,2010:52-52.

[2]权洁,李森.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3]陈利科,高添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2.

第4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这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均应“改版”。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员。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人员。

2.网页制作设计员。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员。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组建局域网为辅,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4.平面图像处理。设置Photoshop、Coreldraw、素描等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的人员。

二、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的调整,应以市场为前提,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适用型人才,而在新的教学计划中以技能培养为主,始终坚持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执行教学计划时,求“专”而不求“广”,同样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以及各方面素质,提倡在专业的前提下,细化学生的专长。以三年制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例,在学校学习时间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发展方向的强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多开设如《网页设计》、《Photoshop》、《多媒体制作》、《Flas设计》、《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制作》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多媒体微机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再次,利用多媒体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获取与巩固知识。最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学、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做补充等。学生每修完一科目,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取得相应的学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势必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

2.凡是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均以实践(如上机)考试评定成绩。

3.如同国家一、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建立试卷库,随机抽题考试,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第5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已成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中职计算机教学已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从多角度出发,不断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目标。以此,不断促进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事业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属于一门发展非常快的产业,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但计算机教材的编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更新。以社会市场为基点,在考虑不同行业、领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计算机专业逐渐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为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确定课程教育目标的时候,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要培养更多办公自动化管理人员,专业的操作技术人员。在制作网页方面,要设置以Access、Flash等为主的专业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网页设计能力。二是:计算机网络。要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基点,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要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字、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制作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在艺术设计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能,广告、室内装设设计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方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学”,充分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新的脚趾取向,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协作者、引领者等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咨询者、指导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构建以机房、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强的实践性,适用于实践教学等。为此,需要优化利用以机房、多媒体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在实训中,要不断强化已有的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战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构建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比如,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在开设网上选修课的时候,需要不断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要从自身已有的水平合理选择选修课程,不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各种学习软件,收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信息收集能力、处理能力。在节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给亲戚、朋友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问好,送上祝福。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参加网站上的BBS,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三、不断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计算机教学中,专业知识逐渐细化,处于变化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合理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充实自己,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定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比如,网络、实地调查,随时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此外,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了满足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断优化中职计算机专业已有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进而,不断促进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事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符合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1从业人员现状

由于卫生信息技术起步晚,目前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复杂,从业人员多数是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或病案管理专业毕业,有些只是经过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等相关培训,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医疗卫生数据的统计和信息的管理或兼职病案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1.2职业岗位群分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领域,职业岗位群涉及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与恢复,数据库管理与信息存储维护,医疗卫生信息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实施与维护等多个岗位。

1.3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要求

1.3.1知识目标

具备信息资源获取、组织、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分析、研究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工作基本原理、常用组网技术及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评价与维护的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信息政策与法律法规。

1.3.2能力目标

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程序设计能力;具备解决医学信息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能力。

1.3.3素质目标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具有适应岗位工作的身心素质。

2职业资格准入情况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对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资格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除获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取得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证书。

3课程设置的原则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为此我们邀请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以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为保证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采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与实训。为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岗位群开设综合实验实训课程。

3.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学课七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JAVA语言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平面设计制作标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卫生信息管理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课模块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无线网络配置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SQL网络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信息存储与管理、虚拟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0.76∶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考证能力。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了VFP数据库编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电子病历系统、云计算与云储存等课程,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了毕业生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就业能力。

第7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论文摘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分析了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和不足,讨论了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与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课程的特点.给出了高师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设置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第8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第9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6-01

独立学院是依托公办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创办的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即社会上俗称的“三本学校”。独立学院的出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必然要求,培养的人才有别于公办本科院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要求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时间比较短,各方面的经验不是很成熟,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与独立学院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特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何对独立学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尽快使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规范化、科学化,是独立学院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作为全校性的网络基础课,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一些学生在学习过多门网络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编程等)之后,才大概明白计算机网络;而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太简单”,但经过实际接触,很多概念含糊不清,动手能力极差,教师在有限时间讲清楚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同时还要兼顾动手实践,并非易事。因而网络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改革应当跟上时展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能适应网络上的技术变革,能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能清楚网络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实现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想

当前,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正朝网络化、多功能化、多媒体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而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决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呈现多样化、多规格型的态势。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网络安装、测试、维护、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具有熟练使用国际互联网和各行业系统的网络,实现网络的安装、管理、使用、维护,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具体方法改革与实践

要向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高等学校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以应试教育和传播灌输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系。该方法最大的长处是能很快、大量而又集中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而且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中一种基本的方法。但它存在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变传统的知识型教育为能力型和素质型教育,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势在必行。

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计算机教育和实践环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计算机理论和原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选修课网络设计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1.学生参加实际课题

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包括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实践作业、模拟环境和情景演示,强化实践环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实际课题的开发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指导老师根据科研项目布置课题,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明确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现方案。以实际开发的成果及小论文作为考核依据评定成绩。

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增加上机时数,将部分章节留给学生自学,列举专题和若干知识点,由学生到因特网上查找资料,并作为期末考核,考试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采取笔试或小论文两种形式,选择写一个专题报告并参加笔试,或者选择一个专题结合实际写篇小论文再免去笔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起到了较好地效果。

3.采用远程教学手段

同时进行远程教学的试点,在网上进行交互式的教学。包括课件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组、网上提交以及批改作业。

4.改革实验课内容

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讲授该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重点和操作难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布置实验进度。每次实验后,各小组做实验小结,再由教师作整体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

三、总 结

计算机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将计算机思想和方法融入实践实验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述不同领域的工作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大大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又能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变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应跟上当前教改的步伐,大胆探索教改的新思路,引导创新,注重实践。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把书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网络实践的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地应用计算机的知识、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为社会培养出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红、李政.高校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