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京剧的行当》是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音版)第三单元《梨园金曲》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地探索与京剧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基本区分和辨别京剧四大行当的特征,能学唱行当的部分唱腔和走基本台步,并能比较自信地参与表演。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体验京剧行当的特征;教学难点是了解并掌握部分行当的唱腔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学生能了解中学音乐课“音乐与戏剧”模块如何组织教学。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课。3、通过评课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京剧的行当》教学光盘。
教学重点:观摩并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教学难点:运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设计理念:
《中学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它的理论部分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不仅教师教起来不容易,学生学起来也深感枯燥。针对这一状况,在系统教学完《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以后,我设计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观摩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这六个不同的模块去感受中学音乐教学,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音乐教学原则、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及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
2、引入新课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观摩阶段的学习。
二、简单解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教学内容的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包括教学方法要具有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还包括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视觉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通过音乐学习,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快乐,在快乐当中进入音乐学习。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在每个学生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同时,也要有他个人的特点,同时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到快乐。
(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五)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不仅包括音乐教学领域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三、请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教学片《京剧的行当》
思考题:1、本节课运用了什么教学模式,体现了哪些音乐教学原则?2、哪些教学环节渗透了什么新课程理念?
四、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
围绕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谈感受和看法,教师不作统一,不求标准答案。
五、教师重点讲解
(一)“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内容
第一,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第二,戏剧表演。第三,戏剧创编。(二)“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特点
1、以学生的表演为中心。
戏剧的其他艺术成分,只有在表演中才能获得生命。戏剧表演的特点,一是表演者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创造工具,通过台词和动作表演剧情;二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同观众的不断交流,表现为表演者的创作过程与观众欣赏过程的统一。
2、加强“音乐与戏剧”的欣赏内容。
“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加强戏剧欣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 (包括现场观摩和录像观摩),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各类戏剧作品,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提高戏剧鉴赏与评价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3、对表演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欣赏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
通过大量的欣赏和观摩,能够积累起丰富的戏剧表演体验,这无疑会对学生的表演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的内容进行网络式整理,使中学音乐教学过程、原则和模式这些知识点一目了然,使学生对“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有更系统的掌握。
(四)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
六、师生小结
学生谈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并及时给予肯定。
【关键词】初中音乐 新课程 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来看,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新颖独特,能够体现出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必须简洁有效,符合学生们的情趣爱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充分发挥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新理念
作为课程设置的灵魂和支点,课程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理念作为我们对于事物显示状态的分析和展望,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课程的理念通常蕴含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音乐课程在新课标指导下提出的基本理念既能够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观念,又应该作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支撑和依据。
二、对初中音乐课程价值的理解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让学生们懂得聆听的“独奏者”,教师必须要切实地放下身段,以平等和民主的姿态精心了解学生们的所思和所想,要善于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课堂氛围,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于音乐的欣赏及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教学活动,比如说学生合奏、独奏比赛以及听声辨乐器等等,充分发挥学生们对于乐器的了解程度和操控能力。
三、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以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
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喜欢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都会先进行歌谱的教唱,在识唱曲谱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有能力将重点和难点都成功解决,而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听赏课堂中,教师一定会先介绍作者,让学生们了解到音乐的创作背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歌曲的难易程度都是不同的,诸多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学环节都是必须的和有效的。当细节的因素对作品的赏析和呈现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就显得多余了。教师应该结合特殊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2.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设计
在音乐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为了呈现出更加具有观赏性的内容,让课堂更加好看,设置了一些并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比如说,有些歌曲通过重复播放就能够使同学们学会,可是为了达到规范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导入,就必须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歌词和节奏,这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表现,教师其实可以在每节课上都设置一些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为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学习乐趣
音乐审美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其实音乐是一个十分有厚度的学科,我们在进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审美体验当中,整个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的共同体验和享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欣赏课,在课上播放一些传统的经典音乐,比如说《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以及红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们领域音乐的美妙,让学生们爱上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2.以全体学生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重点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音乐潜能的开发,从中获益。音乐课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权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学生们应该享受音乐,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音乐舞会等等,让学生们有机会交流音乐,参与到音乐中。
3.以音乐实践为重点,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
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课程,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设置一些音乐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环节,让学生们自由地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作品,不仅能够激活课堂的氛围,也给了同学们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4.以学科综合为方向,弘扬中华民族音乐
音乐教学容纳了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同舞蹈、影视、戏剧和美术之间都有巧妙地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综合音乐为教学主线,多多融合一些民族的音乐,包括传统红歌的推广和民族乐器的演奏等等,为学生们提供各种音乐素材,使它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音乐的沐浴中感受到民族的深厚文化,音乐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变革,使音乐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得到不断创新。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对教学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总结,坚持创新,遵循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把握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原则不断加强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多创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琦. 初中唱歌教学中情感目标制定的调查及分析[D].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琳. 试论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笔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2009级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的双选会上,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实用性的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被调查的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其中涵盖一级一类幼儿园、一级二类幼儿园。参与调查的14人中,有11人是管理人员、3人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大学专科学历2人、中等师范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6年。从被调查人员的工作岗位、学历、年龄、教龄均可看出,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覆盖面较广。
问卷中,用人单位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加强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法的学习。
2.加强声乐、音准训练。
3.提高弹唱能力。
4.音乐特长方向班的学生培养应全面,不能只擅长音乐这一类课程。
意见中的第一点就直接指向学生的幼儿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试想,即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设置的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不能得到锻炼,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音乐活动设计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采用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①
在“十二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由幼儿园音乐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音乐专业课程被命名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运用音乐材料,编写幼儿音乐活动教案,模拟教学,掌握幼儿音乐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任务、基本原则。以便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或辅助开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活动教学。
(二)课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课例教学借鉴的是教师培训中所采用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本文提出的课例教学借鉴了课例研究的思路,但与课例研究又有所区别。由于笔者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凡是具有共性的音乐典型职业活动都是活动课例,因此设想可以提取幼儿园优秀音乐活动课例录像作为范本,让学生观摩幼儿园课例、分析课例、创编课例、实施创编课例,形成一种围绕音乐活动课例展开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围绕课例展开,因此称为课例教学。
二 、课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深入展开,笔者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1班和8班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试验。
起初,请学生观看幼儿园优秀音乐歌唱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开始学生兴趣很高,边看边随着孩子们天真的表现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看到中后段时兴趣就慢慢减退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是教学思路不当所致。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录像中的教师,能设计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吗?所以讲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再先讲理论,而是要求学生看完课例后模仿课例进行教学。
首先进行分组,每组都要安排有擅长弹琴、唱歌、画画、讲故事、制作PPT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饱含着即将模拟上课的热情,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专注地观看模拟教学的录像,主动记录教学环节,主动学唱、弹唱课例中的歌曲……课例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收获颇丰。
三、课例教学在音乐活动设计课程中
实施的基本流程、组织形式
(一)课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课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依据课例教学的流程,至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创编、实施课例组,另一组是观察、讨论课例组。并根据音乐活动课教学的任务需求来分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可轮流安排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
创编时,创编小组成员要依靠全组成员的智慧,合作完成创编课例的教学任务。实施时,选一名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其他成员扮演授课对象——幼儿,共同完成创编课例教学的实施。观察讨论组可分成两部分,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之后交换小组任务。总之,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保证每位学生公平充分地参与,全面锻炼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四、课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优秀课例教学视频、教案是课例教学的资源
在课例教学中所用的音乐活动课例应为全国幼儿园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优秀的课例录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领先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技能的成功范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师技能教学资源,依托它们能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同时,观察、讨论视频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课时间不长,通常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样的课时长度有利于完整解读优秀课例视频。
(二)观察、讨论课例是课例教学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流程,至少有三次观察、讨论课例的机会。第一次是观察讨论优秀课例,第二次是观察讨论学生创编的课例,第三次是观察讨论学生改进的创编课例。在观察、讨论课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换意见。
优秀课例背后的教育精神是学生实践的指南,优秀课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造的智囊,优秀课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学生实践的参照样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照应书本上提到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挖掘优秀课例中的鲜活场景。
借鉴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教学中要求有观察小组参与,重视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种反应,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表现。
讨论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述观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自身的体会。重点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如何改进,你自身从中学到了什么。②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课例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例教学的目的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技能的学习可以从模仿开始,课例教学中,学生实施的音乐创编课例教学可以是克隆式的。即使是克隆,也包含着学生的二度创造。例如,克隆音乐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学生需要完成歌曲弹奏、歌曲范唱、图片教具制作、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这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任务。优秀课例的学习是思维学习与行为学习、模仿学习与创造学习的统一。
课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提倡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体会学生自身的特点仿编、改编课例。不要怕犯错而不敢创新,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纠错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少犯错。
课例教学直接、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例教学的教材、教学资源有待开发;实施课例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版。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境问题设计 歌词教学音乐 作品再创作 歌曲情绪体验
“课堂情境问题设计”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在小学音乐课中,为启发学生理解、想象、艺术再创造,在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知识点融于游戏或各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轻松地获得知识。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习过程。
1.情境问题设计在歌词教学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歌词教学过程,则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歌词教学中的情境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期盼发现的问题情境之中。我在一年级《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就采用了情境问题这一教学形式: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对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张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地运转,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充分体现出来。然后我请每一组出示图片和歌词的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了有趣的活动。
2.情境问题设计在音乐作品再创作中。在学习或欣赏音乐作品中,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通过激发兴趣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在参与中得到愉悦的美感。
在《龟兔赛跑》的欣赏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的音色表现《龟兔赛跑》中的音乐形象,教学难点是边听边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龟兔赛跑》中的形象。教学一开始,我组织“小动物”们三三两两分散在森林里、小河边、花园旁、草地上,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比较不同的音乐形象。师:森林的早晨真美丽啊!听,谁来了?然后播放兔跳、龟走的音乐,提问:①谁来了?还可以是谁来了?②兔子是怎样走路的?③乌龟是怎样走的?(个别、集体学习不同兔子、乌龟的跳动、走路的动作。)
在情感教育中,我设计这个情境问题:一场有趣的“龟兔赛跑”结束了,兔子为什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如果你是兔子的朋友,你该怎么帮助它?慢慢吞吞的乌龟为什么会得第一名?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得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精心设计一个情境问题,不但启发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为自己的教学铺设了好的教学氛围。
一、议教学设计的理念与音乐课堂的二者合一:
1、《美丽的春天》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原理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活动。《美丽的春天》是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出发,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意义上的构建形式,它的这种形式完成是在一定情绪或某种意义下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团结协作,对事物不断地实践完善,成为最后对事物认识的正确理解,运用音乐课堂的活泼特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整体完成我在《美丽的春天》教学中的教学安排。
2、本节课堂设计把《美丽的春天》的教学目标与课堂设计融于一体。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掌握其背景材料的意义,运用讨论、合作欣赏、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问题分析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它的过程与方法是通过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及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现春天就在身边的过程,在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完成任务并主动体验。利用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并利用音乐鉴赏学习和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音乐的习惯,形成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态度。
3、《美丽的春天》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方法决定它的教学设计计划与安排形式,二者是方法决定策略的形式,它们进行融合成一体进而为音乐课堂服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策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策略。因此,根据这一节课时内容的要求,设计如下:
A.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想学
B.指导学法,自主表演。——乐学
C.协作探究、主动探究。——善学
D.深化知识,提升技巧。——会学
二、议《美丽的春天》的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即它的设计目的:
1、对学生的分析:高一学生大多数都接触过音乐,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尝试着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取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音乐的环境中自主自觉地学习才是新课标下关键的问题。
2、对教材的分析
A.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春之声圆舞曲》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新年音乐会中的选曲。
该模块强调
a、内容音乐性强,曲目经典,有时代性,审美价值较高。
b、与学生生活贴近
c、活动内容与形式丰富,实际操作性强。
d、体现了多元化文化价值。
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取能力,掌握音乐鉴赏的思想与方法,学会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动脑动手的积极主观意识。
B.本节主要内容,掌握《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学会聆听三拍子圆舞曲的曲式特点,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对社会环境引起的思索!
C.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掌握《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的时代背景,
2、学会聆听三拍子圆舞曲的曲式特
3、带着兴趣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难点:
掌握三拍子的回旋曲式的形式。
三、议《美丽的春天》教学设计的评价与热度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教师的活动: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春之歌》--小提琴曲FLAS动画伴着学生们走入课堂。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对春天充满向往。导出新课:播放美丽春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给大家带来的盎然气象。音乐的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如何痛快的在这浩瀚的音乐海洋中表现春天呢?
2、指导学法,自主表演
引导对春天的向往并激发他们对美好大自然产生浓厚的新鲜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究:
a、怎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春天?
b、表达春天的方式学生们能分出几类?
c、让学生们自主讨论,用音乐,舞蹈,诗歌等方式来自愿的表演编排,老师进一步总结归纳
3、让学生上讲台表演
老师总结布置任务:带着问题欣赏《春之声圆舞曲》
a、欣赏乐曲的感觉。
b、乐曲给你带来联想和想象。
c、它的旋律特点。
4、协作探究、主动探究。
a、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b、用课件的形式反复作音乐中回旋曲式结构的对比并引出它的三拍子节奏特点。再次聆听《春之声圆舞曲》较深情的推进.
c、教师利用电子琴教唱《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来更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春天在学生心目中感知。
d、拓展学习让学生寻找春天、感知春天、最后眷恋春天
5、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学生活动:
1、学生聆听、讨论,激发兴趣。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以组为分类进行讨论,设计,编排。利用舞蹈,乐器,诗歌等表演方式表演演,其他同学学习讨论
2、带着问题开始聆听。利用老师所给的新的知识点反复聆听加深印象。学习鉴赏的技巧。
3、边学习唱边鉴赏这首曲子。
4、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5、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主动鉴赏、编排表演等参与的程度、能力进行评价。(这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有了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味道,感悟到一些诱思探究的精髓。整节课通过学生体验春天的过程,探究《春之声圆舞曲》的曲式分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音乐鉴赏的能力、增加了音乐素养。这些都体现了诱思探究和新课标的思想。)本节教学目的通过鉴赏《春之声圆舞曲》是学生了解作者感受音乐。通过学生创作表演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利用巧妙的音乐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课堂的地位重要起来。只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可以发挥的天地,音乐鉴赏的课堂上就会生机盎然。
“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在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同时,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只有将细节打磨好,才算是合格的教学设计。
一、“是否”——看你是否忽视了细节
1. 是否符合学生客观实际
在一次奥尔夫音乐研修班上,赖达富教授设计游戏,让课堂上扮演孩子的学员们躲起来,有的学员不知所措。而孩子们想要躲起来其实简单得很,待在原地用小手蒙住双眼就可以了。赖教授笑称我们长大成人后,“连躲都不会躲了”,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要多观察教学对象的生活、思维、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我们一味地从教法出发,搬用教学设计,忽略了“受众群体不同”这一细节,使得课堂教学笑料频添。类似这样的小插曲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吗?
2. 是否被单一教学法束缚
3. 是否便于师生即兴创造
二、“关注”——音乐课教学设计中的细节处理
1. 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心理、智力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从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并且其实施也主要是儿童音乐教育。”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初试阶段,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教材多以学前教育为主,受众群体为“始于开端”的儿童。而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忽视了“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智力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细节,而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针对这一细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第一,“适足而置履”。教学设计一定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深入了解学情,准确对位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权衡学科教学特点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运用,力求适合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毕业后岗位对接的需求 。第二,“拿来须变革”。“本土化”是奥尔夫教育观念和原则之一。奥尔夫本人也强烈地批评不求其理而只知模仿的做法。我们尝试“洋为中用”,但并不代表拿来即用。这一细节之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秉承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精髓,自主研发校本教材,积极构建特色化教学,“使这一伟大遗产焕发青春,古为今用”,演化成适合我们本专业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2. 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不要被单一的教学方法束缚
单一封闭的教学设计违背了我们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当中的初衷。音乐教学是多学科融合的典型实例,如果仅仅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短时间内便会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探索与创新的热情,自然也要求我们保证教学方法多样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扎实基本,广泛涉猎。以扎实的教学技能为基础,广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拘于方法本身,融会贯通,讲求实效。
(2)拒绝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其一,不能沦于“游戏”。从游戏出发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手段,但过于游戏化会使课堂教学无法调控,失去教师的引导作用。其二,不必拘束于奥尔夫乐器。声势教学素材广泛,只要设计合理,即使身无任何乐器也无碍。
3. 关注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必刻意具体化,为师生的即兴创造释放更多的空间
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玛斯隆说:“我们必须教学生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至少有能力面对新奇事物的思想,去做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无须提前准备。”教学设计刻意具体化,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甚至连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都提前设计好,这都是不现实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即兴性,刻意具体化了的教学设计不但会偏离这一教学法的要求,也会导致一旦教学实际脱离预先设计的轨道教师会措手不及的后果,从而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会束缚教师的即兴发挥,也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处理这一细节的方法是:
(1)从不同的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借鉴奥尔夫教材《布谷》这一课例。此课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法。在教学设计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要教一种知识、概念,要求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一种是要教一首歌或一部作品,需要尽可能找出里面所要讲述的音乐元素,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其中。这样的课例很容易找到,在实际运用时,只要多多思考与加工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更加广泛。在音乐教学中,良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能改变之前教学模式不利之处,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应用让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内容包含广泛,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将音乐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内容同时展现,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联系
了解音乐知识,具有音乐素养是一个人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第一是为了使学生拥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观,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音乐还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之外有更多的空间放松心情、活跃气氛,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比较死板,由于条件的制约,通常的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只有少量的乐器和简单的教材,教学内容只有教师做示范学生模仿的简单声乐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教育的需要。可以说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音乐教学新生命,多媒体技术将与音乐相关内容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展示,创造了一个与音乐紧密联系的情景,给学生更多感受音乐的角度。多媒体技术让音乐教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生动,在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可以创造生动的环境和情景,为学生展现出音乐本身生动的一面。音乐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在听觉上展现出艺术性。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经说过:“音乐的意境即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因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达到这种意境。在这样的意境当中,音乐表达的客观事物会在人的主观思想中出现,让欣赏音乐的人跟着音乐的节奏进入一种反应出自身情感的一种意境。在学校内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非常重要。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在欣赏音乐时容易进入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在多媒体课件中,为了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声音结合图像、视频或者动画,也可以配合文字的表达和说明,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环境直观生动。比如在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过程中可以,配上黄河水滚滚而流,惊涛骇浪的图片和视频,将音乐中包含的情感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表达有更好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职业,一个群体,音乐都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本身在表现方式,演奏内容,创作手法方面千差万别,其中的语言、节奏等内容更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学习这些文化,去接触音乐创作者的思想。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就会随着音乐了解到法国的文化、人和命运抗争的精神。
三、多媒体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在很多学校中的音乐教学方面,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只做了表面化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只是将零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处理,缺乏整体性和相关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是必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素质教育要求,在音乐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做到将多种多媒体技术进行配合使用,从多方面满足学生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情景设计之中。而且,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音乐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进行展示的同时要注重学习的实质内容。
四、总结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能够大幅度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表现音乐的魅力,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拥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习时的实际情况,不能让课堂上的艺术展示取代音乐乐理等基础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实现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优势互补,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中多种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都应围绕教学目标逐一落实。为了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设计的“标准”,即新版音乐课标中对音乐教学的总体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音乐课要“听音乐”。不论是唱歌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提倡的都是从“听音乐”开始,将“听音乐”作为各个环节的衔接,直至在“听音乐”中结束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地聆听,就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音乐课不会再演变为“语文课”,因为学生在聆听音乐、体会旋律起伏、了解乐句划分、比较创作手法中感受作品的艺术和文学魅力;不会再演变为“历史课”,因为学生在跳跃的节奏中、变换的速度中、色彩纷呈的调式中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更不会再变为“数学课”,因为学生在丰富的音响中、交织的和声里、美好的情感体验中认识乐谱、唱准音高、分析曲式和理解调性。
音乐课要“全参与”。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节、实践活动都应“面向全体”,同时在课堂实施中强调“全参与”。同时,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择其潜能而开发之,择其特长而培养之,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音乐课要“有审美”。音乐新课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有审美”,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寻求“立意美”,让作品蕴含的寓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染他们的心灵;在课堂起始的导入中创设“情境美”,借助环境的力量,使学生置身在美的情境中,让美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由心而生;在歌声中品味“音韵美”,指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恰当处理速度、力度,科学用声,准确歌唱;在选择作品时除了把握“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以外,还要关注四点,即作品应该优秀、经典、典型、简单。
有效分析学生学情
要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分析清楚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已知是哪些,有哪些属于未知却又是应知应会的。
请看这样的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们在音乐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积淀都不是很深,对音乐相关知识也是了解甚少,器乐、声乐等方面更是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知道的不多。”这段表述中的“积淀不深”“了解甚少”“知道的不多”都过于简单。应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说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什么,已掌握的技能有哪些,且程度如何。
将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能够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助力器”。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分析呢?一节课题为“《京腔京韵自多情》――初中三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情况分析是这样的:“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的《曲艺学习调查问卷》中显示:1.1%的学生听过、看过京韵大鼓或其他北京地区的曲艺;2.9%的学生知道骆玉笙;3.1%的学生知道《四世同堂》这部作品;4.1%的学生比较喜欢北京地区的曲艺音乐;5.9%的学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以上数据说明,受外来文化、媒体传播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对身边传统的说唱艺术少有接触,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不浓厚,针对此现状,教师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有必要对传统说唱艺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不难看出,教师充分结合了课题内容,揭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真实、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这样的等式关系: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做的程度。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以及做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组成目标的核心成分。制定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本目标,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最高境界。
目标要具备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如这样的表述:“感受聆听音乐作品,对小步舞曲产生兴趣,感受歌曲与原作所体现出的不同音乐情感,并被作品欢快的情绪所感染。”教师用了“产生兴趣”“感受不同音乐情感”和“被……情绪所感染”的层进表述方式,不仅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切实可行,易于实现。
目标要避免单调性和盲目性。在目标中反映出的教学内容要既是学生能够完成的,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美好生活的情感的体验,又有对学生已有技能的检测和继续提高的新要求,并始终遵循从三个维度的不同层面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避免目标走向单调。
目标确立要关注学生主体,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目标。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实际确立目标。只要在目标中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分别体现由浅入深的过渡性和层次性,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量”出教材和学生的“体”――认真、有效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裁”出高效、优质的“衣”――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在有实效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内涵。
专家点评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直门中学的课程体现了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整体设计课程,一体化实施,并使课程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提升。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引进输出等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