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知识与技能
了解CO2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在学习当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CO2的物理性质。
2.难点
CO2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实验室当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所以,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实验室当中我们用什么来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用石灰石或者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追问】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碳酸钙。
【过渡并提问】实验室当中主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不是这个?(看ppt)
【学生回答】不是。
【追问】为什么?
【回答】缺少一个向上的箭头。
【追问】为什么加箭头?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
【过渡】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又有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和探讨一下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过渡】现在在我面前的这个集气瓶里面装的就是二氧化碳,大家仔细的观察这瓶二氧化碳,结合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告诉我,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和状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过渡】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个实验,大家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想一想通过这个现象,你还能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倒入装有燃烧蜡烛的烧杯当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了。
【追问】是一起熄灭的吗?
【回答】不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的。
【追问】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震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过渡】现在我就给大家做这个实验,大家仔细地看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向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当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震荡,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回答】瓶子变瘪了。
【追问】为什么瓶子会变瘪?
【回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子内压强减少,所以变瘪了。
【总结】所以二氧化碳还有一个物理性质就是能溶于水。
三、课后反思
1.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对比。
纵向,即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的研究。如CH4和SiH4的稳定性强弱的比较,H2C03和H2Si03,的酸性强弱的比较等。
横向,即碳族元素跟同周期的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和卤素元素的对比。如Si、P、S、Cl的非金属强弱的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的比较等。
2.要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如归纳硅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水泥、玻璃、陶瓷的生产过程等。在归纳时要注意各物质的特殊性,如CO的毒性和还原性,SiO2的特性(与Na2CO3、HF反应)等。
3.要重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科技的联系。如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光导纤维与通讯的联系等
考点说明
碳、硅等元素知识也是非金属元素的命题热点之一,该类试题常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密切结合。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1.C、CO的还原性;
2.CO、C02的检验与鉴别;
3.C02、CO等气体的制取和收集;
4.C02与Na0H、S02与C等反应产物的确定及计算;
5.几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和重要用途;
6.环境保护,消除碳氧化物污染的综合应用。
CO2作为化学与生物学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今后的综合测试中应引起重视。
7.金刚石、石墨、晶体硅、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第一讲碳、硅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碳族元素
碳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包括C、S、Ge、Sn、Pb,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个,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1.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
性质
碳(C)
硅(Si)
锗(Ge)
锡(Sn)
铅(Pb)
主要化合价
+2、+4
+4(只有+4)
+2、+4
+2、+4
+2、+4
单质色、态
无色或黑色固体
灰黑色固体
灰白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蓝白色固体
氢化物RH4的稳定性
主要氧化物
CO、CO2
SiO2
GeO、GeO2
SnO、SnO2
Pb、PbO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化学式
H2CO3
H2SiO3H4SiO4
Ge(OH)4
Sn(OH)4
Pb(OH)4
酸碱性
酸性递减
碱性递增(多数有两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递减、金属性递增
2.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性质比较稳定,很难被氧化,但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也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
(1)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
五色无味气体,剧毒(结合血红蛋白),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与Fe304、CuO、H20的反应)
③不成盐氧化物
实验室制法
收集方法:排水法
检验方法: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烧杯,无水雾出现,罩沾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
工业制法主要用途: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1:1)固体时俗称干冰
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不助燃;
②氧化性(与C、Mg的反应)
③酸性氧化物(与碱及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④与盐[Ca(Cl0)2、Na2Si03、NaAl02、C6H5ONa]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体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煅烧石灰石:CaC03=CaO+C02
用途:灭火剂、致冷剂、人工降雨、制纯碱、尿素等作用
4.硅及化合物
(1)硅
①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类似,是正四面体型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
②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具有金属光泽,是一种半导体,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
③化学性质:不活泼。注意下列化学反应的条件,前三者常温反应,后四者需加热。
第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NaOH等碱性溶液不使用玻璃塞的试剂瓶。
第四个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氟酸能用玻璃试剂瓶,而应用塑料瓶。
(3)硅酸
①制法: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
(思考,上述反应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这是为什么?)
②化学性质
常温可与F2、HF、NaOH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与O2、H2HNO3Cl2等物质反应
(2)二氧化硅
结构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反应),特殊反应(HF),与碳反应
(3)硅酸
制法
化学性质
课堂之外
硅的制取: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的发展史上,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计算机的地方称为硅谷,集成电路需要超纯度的硅,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Si02+2CSi+2C0
主要副反应为:Si02+3CSiC+2C0
因此生产的粗硅所含的杂质有C、Si02、SiC等,它们都是高熔沸点物质。为了提纯硅采用下列方法:
SiCl4的沸点很低,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反复提纯,直所需的纯度。
2.铅的化合物与铅污染
铅的应用很广,如铅蓄电池、汽油抗爆震的添加剂四乙基铅[Pb(C2H5)]等,古代也有人用铅制成器皿,但铅是有毒的,古罗马帝国时兴用铅皿煮酒以消除酸味:
Pb+2CH3COOH=(CH3COO)2Pb+H2
(醋酸)铅糖
但由于铅糖是有毒的,不少的人因此而中毒。现代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尾气,环保部门已在很多城市禁止使用含铅汽油。
考题解析
例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
D.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反应
[解析]常温下,硅可与氟气、氢氟酸、强碱溶液反应,加热和高温条件下,硅能与氧气、氢气起反应。选C。
[答案]C
例下列关于碳族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们从上到下的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比卤族元素明显
B.碳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C碳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
D.主要化合价有+2价和+4价,大多数+2价化合物稳定
[解析]由碳族元素主要化合价及有关物质性质递变规律,
关键词: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氧化物
一、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本章学习中重要的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课本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将所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模块,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串联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来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形体语言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实验的改进和增加,思考时允许同学之间小声讨论等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知识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增加内容。
2.在技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研究某物质的方法;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逆反应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引言: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硫有关(创设情景,激意)。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给学生每人一试管二氧化硫)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在试管中的二氧化硫,两个学生闻它的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引导:(1)为什么只让两位同学闻气味?(2)那么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说明?
教师:二氧化硫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
学生实验1: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注意观察试管内水面的变化,做好后用橡皮塞塞住备用)
思考:(1)怎样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而又不至于气体逸散?(2)试管中水面上升包含着哪些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水面上升并迅速充满试管。
讨论: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易溶于水,1:40
由学生解释本实验里包含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且能延伸到某些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跟溶液(酸、碱性)反应也会导致液面升高的现象。(创设情景,探索问题,以诱达思)
投影: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毒性
密度
无色
气态
刺激性
1:40
有毒
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问题:SO2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
讨论: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实验2: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SO2+H2O=H2SO3
信息传递:H2SO3= SO2+H2O
提问:观察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
归纳:可逆反应的概念(见课本72页)
教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气体接触有色物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3:向SO2的水溶液中投入红色花瓣,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学生实验4:向品红溶液(2ml)中逐滴加入饱和SO2水溶液,并且边加边振荡。观察品红颜色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观察操作,并由实验得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将褪色的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个小气
球,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套上小气球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刚才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至沸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析疑(师生共同参与):SO2的漂白原理是通过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的过程,它跟HClO,Na2O2,O3,H2O2的漂白原理不同。漂白后的物质易分解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并且不是对所有有色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如紫色石蕊通入SO2变红色,但红色不会褪去)。
得到二氧化硫的用途:漂白剂、消毒杀菌,用在食品上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一些过于白净的面粉、馒头(有的还有刺鼻气味)是商家不规范使用的结果。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最终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1)请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分析硫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2)SO2中的硫显示+4价,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判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S+6、S+4、 S0、S-2
教师: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4价硫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价态的转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探究,动手动脑,全员参与)。
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氧化性:SO2和H2S的反应;还原性:(1)2mlKMnO4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2)向2ml溴水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
教师:通过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变化:
(1)KMnO4 ——Mn2+(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2)Br2—— 2Br-(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跟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SO2+2H2O=2HBr+H2SO4
上述实验发生的反应证实了SO2具有还原性,其实还有像Cl2,O2等均能氧化SO2。
(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SO2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毒、溶。
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弱酸H2SO3;(2)具有漂白性,消毒杀菌;(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能跟KMnO4,Cl2,Br2,O2等氧化剂及H2S等还原剂反应。
(五)随堂检测:(投影)
1.下列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有( )。
1、元素周期表,除稀有气体外,越靠右上越活泼。
2、与氢气化合,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键能越大越活泼。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
一、运用分类法,认识元素化合物
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约108种,然这些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却有三十几万种,多而琐碎,需要将它们分门别类才能有效认识它们.分类的标准不唯一,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如,空气、硫酸铵、铜、 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这八种物质,可以根据物质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分成气体、液体和固体,也可以根据导电性能分类,分成能导电的和不能导电的两类,或者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显然不同,但无论哪种分类方法,只有恰当的分类才是合适的.
由于认识客观事物是由现象到本质,当还不能完全把握事物本质时,往往会根据现象分类.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或内部特征,根据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才更科学,对学习才更有帮助.比如,Al2O3仅从表象来分类,可归为金属氧化物,但若深入其本质,则归为两性氧化物,这为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对物质类别的认识要多角度,比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推测它能与碱反应,但由于S的价态处于中间价态,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所以又能和一些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
二、运用分类法,学习无机化学反应
三、运用分类法,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对已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将众多的物质和纷繁的化学反应联系起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构知识网络,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出来.其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直线型的流程图,也可以是以某一物质为中心的辐射图等.
在复习时,运用分类法就可以对具体物质及其转化关系去设计完成知识网络,也可以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补充和修改,让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具体、更清晰.
四、运用分类法,推测未知物质的性质
在学习阶段,要学习所有的物质及其反应是不现实的,就好比要将所有的汉字和英文单词全部认识和记住也是不现实的.一类物质的性质是相似的,可以根据物质的类别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比如,在学习硝酸时,就可以根据它和已学的浓硫酸均为强氧化性酸来推测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和铝铁发生钝化、和大多数金属单质反应、和还原性物质反应等.学习知识,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就可以触类旁通,推测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抓住了物质间本质的相似点才能进行类推,否则推测就是失败的.所以对未知物质进行分类时要从化学角度科学合理的分类.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而在处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介绍碱的性质、用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氨水等物质,但没有构建出碱作为一类物质的认识。本单元开始,将化合物进一步划分为酸、碱、盐,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前面已系统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酸等物质的性质,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新物质性质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碱,知道碱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2.通过几种常见的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展示: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各一瓶。
提问:这四瓶物质中哪些属于酸,哪些属于碱?
过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碱,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并以它们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5页有关内容
[活动与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做以下几个实验,完成表格:
1.取两只表面皿,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氢氧化钠放在其中一只表面皿上,用药匙取少量氢氧化钙放在另一只表面皿上,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以及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再加入等量的水,振荡,使它们充分溶解,静置后观察现象。
3.取一只蒸发皿,加入适量的水,用镊子夹取一块生石灰小心的放如蒸发皿,观察现象。(表格发到每个小组)
〈组织交流〉
将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台在全班交流。
展示、播放:展示被浓氢氧化钠溶液腐蚀的鸡爪,播放建筑工人用石灰浆粉刷墙壁的画面。
总结:
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化学式为NaOH,易溶于水,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又叫火碱、烧碱、苛性钠,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氢氧化钠还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那么,氢氧化钠应该怎样保存呢?
氢氧化钙又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是白色粉末,建筑工地从石灰窑买来的石灰是生石灰(CaO),加水就得到熟石灰,CaO + H2O = Ca(OH)2,反应放出的热量足以使鸡蛋煮熟;氢氧化钙也有腐蚀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报告
讲解:通过大家的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交流,我们发现:和酸一样,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与指示剂发生反应,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还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讲解:从二氧化碳的检验化学方程式入手,总结出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化学方程式写法规律。
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时什么原因呢?
[活动与探究二]
请大家按照教材P57页图10-9的改进装置,根据[实验10-7]的内容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说明:改用学生电源和1.5V小灯泡,采用并联电路,石墨电极和烧杯一定要清洗干净。否则,残留在烧杯和电极上的杂质溶解在酒精或蒸馏水中,一旦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也会使灯泡发光。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找到能导电的液体和不能导电的液体,但原因却不是很清楚。
引导:观看教材P57页图10-10。
演示:盐酸、氢氧化钠等在水中解离过程的动画课件。
讲解:从图10-11我们可以看出,盐酸、硫酸等酸溶液都能解离出氢离子(H+),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溶液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OH―),正是由于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所以不同的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小结】
要求学生以“这节课的收获及困惑”为题,展开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
【板书设计】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1)俗名
(2)物理性质:
二、氢氧化钙的制备
三、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四、用途:
技巧一、抓住重点,构建网络
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应找准中心,构建知识网络,达到以点带面的复习效果。
1.通过设计三角关系,巧妙揭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者之间的关系。“碳三角”如图所示:
2.该部分知识以CO2为中心并以此展开,因此,我们也应以CO2为中心,对知识进行疏理。“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如下:
技巧二、注重实验,加强探究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色。在“碳和碳的化合物”中包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是各类考试考查的重点与热点,在复习时应加强理解。
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解读如下:
1.实验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
4.选择收集方法的依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5.实验步骤:(1)检;(2)装;(3)加;(4)收;(5)验。
技巧三、对比归纳,突破难点
在复习时要善于采取对比归纳的方法突破难点。
1.章节知识对比
(1)C和CO的对比:C和CO的化学性质很相似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但燃烧现象、还原金属氧化物的装置及操作步骤等有差异。
(2)CO和CO2的对比: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是碳的氧化物,但两者在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有着许多的差异。
2.前后知识对比
(1)H2和CO的对比:H2和CO均具有可燃性,但其燃烧产物不同;均具有还原性,但在实验装置、尾气处理等方面不同。
(2)O2、H2和CO2实验室制法对比:在复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应与O2、H2的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包括原理、装置、收集、检验、验满等。
技巧四、抓住主线,串联知识
抓住“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这条主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构建出有机的知识整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碳的单质为例:
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使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金刚石坚硬,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等;石墨质软、能导电,可制作铅笔芯、剂、电极等;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制作吸附剂等。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2)可燃性: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
技巧五、辩证思维,认识物质
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辩证地认识物质。例如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可以用来冶炼金属,但一氧化碳也会污染空气(具有毒性);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二氧化碳过多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等。
技巧六、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关键词:元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合价 元素周期律 活动顺序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的载体和基石。元素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多变、化学实验现象绚丽多彩,这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元素化合物内容多、知识点多,一学就懂,但记忆量大、化学方程式多、知识容易遗忘、巩固难等特点,大多数同学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尤其是在物质性质的运用上不那么得心应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可以从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所属类别、代表物的性质、化合价、活动顺序、特性等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无疑是贯穿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始终的一条主线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其中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原子半径的大小,化学键类型和强弱,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Na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半径较大,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金属性。N2从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半径较小推测化学性质理应比较活泼,但是N2化学性质稳定,原因是N2分子中含NN,键能大,破坏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故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的极性,晶体类型,对溶解性、硬度、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性质起决定性作用。如CO2和SiO2均为ⅣA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C和Si的化合价均为+4价,原子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但物理性质如状态、熔沸点、硬度相差很大,原因是固态CO2属于分子晶体,后者属于原子晶体。
二、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内在联系的体现,对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来理解元素的性质,不但如此,其同种类型的化合物也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等特点。例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原子半径最大的卤素――砹(At)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①砹单质为有色固体,易溶于有机溶剂;②HAt不稳定很容易分解;③AgAt为有色的、难溶于水的盐;④NaAt易溶于水;⑤HAt的水溶液呈强酸性等。
三、类别:同一类别物质有其通性
如学习某种酸,就要回顾酸有哪些通性?(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与金属单质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的中和反应、与盐间的复分解反应),再如碳酸盐均能与H+作用产生CO2、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等。所以,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根据分类规律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再回顾该类物质的通性推测可能的性质。
四、代表物:一般代表物是某一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代表,或某一类别物质的代表
如Na是碱金属的代表,代表的是活泼金属。Cl2是卤素的代表,代表的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有机物中的甲烷、乙烯、乙炔、溴乙烷、苯酚、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等更是同系物的代表,其性质有相似之处,我们应掌握代表物的性质,然后可以从个别到一般进行演绎。
五、化合价:体现元素间化合的数目特性的用语
从另一角度可以通过元素的价态和性质的关系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根据性价规律可知,“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俱全”。通过分析组成物质元素的化合价,来推导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例如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利用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可知,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主要体现还原性,三氧化硫和硫酸中硫的化合价为+6价,故三氧化硫和浓硫酸具有氧化性,而S、SO2、H2SO3、Na2SO3等,硫的化合价处在中间价态,故它们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六、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推导元素的单质(原子)或离子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的递变
例如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非金属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反之越强。
七、特性:物质不同于其他物质的性质